乳腺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29 00:5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乳腺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乳腺腫瘤

篇1

[關鍵詞]乳腺腫瘤;增強CT;X線計算機;血液灌注

近年來我院對收治的66例乳腺疾病患者的CT灌注成像特點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07年4月~2008年4月患乳腺疾病的女性66例,掃描后行乳腺CT灌注掃描,掃描前均做過乳腺X線鋁靶攝影及超聲檢查。其中乳腺癌組33例,以乳腺癌患者健側正常乳腺為對照組;纖維腺瘤組17例;其他良性病變組16例;6例患者化療2個月后復查并采用同樣的灌注掃描方法,將此6例設為復查組。

1.2掃描方法

采用西門子sensation4螺旋CT行CT灌注掃描,首先常規CT掃描定位,選定靶層面(即病灶的中心層面),平掃難以辨認病變者,則在體表做標記或行全乳CT增強掃描,6h后再進行灌注掃描。

1.3數據處理

利用Basama6.0體部灌注軟件處理數據,選取乳腺病變及正常對照組織的感興趣區(ROI),繪制時間-密度曲線(TDC)。根據TDC得到并計算出灌注參數:血容量(BF)、血流量(BV)、達峰時間(TTP)等。

2結果

2.1乳腺良惡性腫瘤時間-密度曲線的比較

Ⅰ、Ⅱ型曲線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而I、Ⅲ型曲線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Ⅱ、Ⅲ型曲線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乳腺CT灌注參數

2.2.1乳腺癌各項灌注參數與健側正常乳腺的比較見表2。

2.2.2乳腺癌組與纖維腺瘤組各項灌注參數結果見表3。

表3乳腺癌各項灌注參數與纖維腺瘤組的比較(x±s)

乳腺癌BF平均值高于纖維腺瘤BF平均值,TTP較纖維腺瘤TTP短,兩組間BF和TTP平均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BV平均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3乳腺癌與其他良性病變組各項灌注參數結果見表4。

乳腺癌組BF、BV平均值均明顯高于其他良性病變組,二者之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乳腺癌組TTP平均值低于其他良性病變組,二者之間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乳腺癌各項灌注參數與其他良勝病變的比較(x±s)

3討論

乳腺癌TDC呈現早期快速上升,達峰值后緩慢下降。可能是乳腺的動脈血供由腺體前、后血管網及皮膚真皮下血管網組成,它們之間相互吻合,保證了乳腺豐富的血供。乳腺癌新生的毛細血管增多、增粗和動靜脈短路,使得對比劑在癌灶內聚積多而且快,形成兩種曲線的早期迅速上升期;內皮間連接疏松,基底膜發育不完全,相鄰的內皮細胞間隙大,有較高的通透性,致使對比劑光潴留,使得癌灶在相對較短一段時間內保持較小的變化,致使形成較長一段平臺期或緩慢下降期。

乳腺癌屬于血供豐富的腫瘤,乳腺癌血流量約為正常肺組織血流量的1/3。本所測得的乳腺癌BF平均值、BV平均值與報道基本一致,乳腺癌BF、BV平均值均高于健側正常乳腺對照組和良性病變組,呈高灌注表現,這與乳腺癌的生物學特性相符合,反映在CT灌注成像中即為高灌注表現。乳腺纖維腺瘤組灌注參數BV與乳腺癌組相應的灌注參數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BF平均值較乳腺癌低,TTP平均值較后者延遲,兩組間BF和TTP平均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梢?,兩者的鑒別不僅可以依據TDC的類型及形態學特征,而且可以通過灌注參數等血流動力學指標加以鑒別。

乳腺癌復查組在化療前后自身比較,化療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統計學差異,但化療前后BV平均值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可能與樣本量較小未顯示出差別有關。化療后BF平均值低于化療前,TTP有所延遲,病灶范圍亦有所減小,可見CT灌注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腫瘤效果,對合理制定化療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文獻]

[1]羅云輝,彭秀斌,孫放,等.乳腺疾病CT動態掃描的研究[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146-149.

[2]劉福強,張云亭.動態螺CT檢查對乳腺疾病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22:380-385.

篇2

1.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人民醫院普外科,廣東河源 517000; 2.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人民醫院婦科,廣東河源 517000

[摘要] 目的 對乳腺分葉狀腫瘤的臨床診治進行探討。 方法 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乳腺分葉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實施臨床診斷和治療,并對患者的預后進行分析和觀察。結果 60例患者經過病理診斷顯示有38例患者為良性,有18例患者為交界性,有4例患者為惡性。其中有26例患者實施腫塊切除,有24例患者實施擴大切除,有10例患者實施單純乳房切除。隨訪顯示,有6例患者出現局部復發,占10%,經再行手術治療后均無復發現象。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均無出現遠處轉移現象。 結論 乳腺分葉狀腫瘤在臨床上需要結合患者病史、腫塊大小、病理類型等進行診斷,從而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改善患者的預后。手術首選手術切除,切除需要做到廣泛切除包圍在病灶周圍的正常組織。

關鍵詞 乳腺分葉狀腫瘤;診斷;治療;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b)-0078-02

[基金項目] 2011年度河源市社會發展科技計劃項目科技立項:中晚期乳腺癌部分大小胸肌切除的治療研究河科[2011]24號序號10號)。

[作者簡介] 郭名南(1963.3-),男,江西贛州人,大專,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乳腺腫瘤臨床診治。

李燁(1964.3-),女,湖南長沙人,中專,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女性乳腺與生殖。

在臨床上,乳腺分葉狀腫瘤是乳腺腫瘤較為特殊的一種腫瘤類型,臨床病例相對較少。孫瑋[1]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乳腺分葉狀腫瘤的發生率僅僅占據乳腺腫瘤的0.3%~1%。乳腺分葉狀腫瘤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組織和上皮組織,因切面大多為分葉狀以及囊狀而獲名[2]。乳腺分葉狀腫瘤主要呈現雙相分化,上皮成分為良性,間葉成分中則主要由癌細胞構成,其一開始因切面特點命名為葉狀囊肉瘤,之后經WHO更改,重新得名為乳腺分葉狀腫瘤[3]。乳腺分葉狀腫瘤主要包括惡性、良性以及交界性3種。目前,對于如何加強乳腺分葉狀腫瘤的術前診斷準確性以及手術方法的合理選擇,是診治乳腺分葉狀腫瘤的重要標準,為對乳腺分葉狀腫瘤的臨床診治進行探討, 該研究選取該院在2008年7月—2014年5月份收治的60例乳腺分葉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在收治的60例乳腺分葉狀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女性。年齡范圍為24~68歲,平均年齡為(43.3±3.2)歲?;颊卟〕虨?年到8年,平均病程為(4.3±1.1)年?;颊吲R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乳房存在腫塊,早期無明顯疼痛感。有24例患者短期內腫塊快速變大,有2例患者發病與哺乳以及妊娠有關,1例患者為雙側病變。腫塊大小為1.4~12 cm,腫塊大小為(4.1±1.2)cm?;颊呔鶝]出現腫塊與皮膚和胸肌粘連,病灶沒有出現破潰,同側淋巴結沒有明顯腫大的跡象。

1.2 方法

1.2.1 術前乳腺鉬靶片檢查 術前乳腺鉬靶片檢查顯示,顯示存在高密度腫塊影,邊緣清楚。其中42例患者病灶邊緣分葉,18例患者無明顯分葉或者輕度分葉。16例患者病灶周圍存在低密度暈環影,2例病灶存在病灶內低密度影,4例病灶談及顆粒狀鈣化。初步診斷有10例患者為乳腺纖維腺瘤,有46例患者為乳腺分葉狀腫瘤,有4例患者為乳腺癌。

1.2.2 臨床治療 60例患者患者在臨床上均實施外科手術,其中有26例患者實施腫塊切除,占43.3%。有24例患者實施局部擴大切除,占40%。有10例患者實施單純乳房切除,占16.7%。所有患者均未采取放療、化療以及內分泌治療。

2 結果

2.1 病理診斷結果

26例腫塊切除患者手術病理檢查顯示有24例為良性,有2例為交界性。24例局部擴大切除患者手術病理檢查顯示有14例患者為良性,有8例患者為交界性,有2例患者為惡性。10例單純乳房切除患者手術病理檢查顯示,有8例患者為交界性,有2例患者為惡性,見表1。

2.2 手術治療結果

60例患者術后進行隨訪調查,隨訪時間為7~63個月,平均為38個月。其中有1例患者非腫瘤原因死亡。有6例患者出現局部復發,占10%,其中有2例復發惡性分葉狀腫瘤患者實施腫塊局部擴大切除手術,而考慮患者年齡較小,在復發后再次實施腫塊局部擴大切除手術,至今無復發現象。有4例交界性分葉狀腫瘤患者臨床上實施腫塊局部切除手術,復發后實施腫塊擴大切除手術,至今無復發現象。60例患者均無出現遠處轉移。

3 討論

乳腺分葉狀腫瘤是一種特殊的乳腺腫瘤,臨床較為罕見。朱敬軍[4]等人在研究中指出,乳腺分葉狀腫瘤臨床發生率不高,僅僅為乳腺腫瘤的0.3%~0.9%,占纖維上皮性腫瘤也僅為2%到3%,然而對于具有高度惡性的乳腺分葉狀腫瘤,其會出現遠處轉移,然而發生遠處轉移的幾率并不高,僅僅在5%以下。顏曉敏[5]在研究中指出,乳腺分葉狀腫瘤是惡性程度不同的一組病變,其惡性程度主要包括完全良性到完全惡性。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新分類中將乳腺分葉狀腫瘤統一稱為葉狀腫瘤,并劃分為良性、交界性以及惡性3個類型。乳腺分葉狀腫瘤一般發生于單側乳房,絕經前女性、多產女性以及哺乳婦女則是該病的多發群體。

對于乳腺分葉狀腫瘤而言,在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影響因素除了和種族、地域以及年齡等存在聯系,同時還與患者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生育哺乳以及內分泌存在密切聯系。大多數學者表示,這種情況與乳腺纖維腺瘤可能存在密切聯系,病理學也顯示乳腺分葉狀腫瘤與乳腺纖維腺瘤的相似程度較高,然而乳腺分葉狀腫瘤存在獨有的葉狀結構以及間質細胞過度增生現象,區別明顯[6]。該次研究中,有3例患者存在同側乳腺手術史,既往病理檢查均顯示為乳腺纖維腺瘤。

乳腺分葉狀腫瘤的發病年齡較廣泛,包括青春期到絕經后的不同年齡段女性,均為該病的主要患者群體,而對于未成年人以及男性群體則相對少見,可能這與雌激素的分泌以及代謝失調密切相關。患者在臨床上一般表現為無痛性乳腺實性腫塊,大多表現為單側發病,大多患者存在近期增大的表現。此次研究中,有12例患者短期內腫塊快速變大,占40%。乳腺分葉狀腫瘤無明顯體征表現,一般表現為乳房內存在結節,性狀為類圓形或者不規則形,質地較韌,病灶邊界清晰,一般可以活動,局部皮膚無異常[7]。病灶的直徑大小范圍較廣,此次研究中,30例患者的腫塊大小最小為1.4 cm,最大為12 cm,而腫塊平均大小一般為4~5 cm,此次研究平均病灶大小為(4.1±1.2) cm。

乳腺分葉狀腫瘤的超聲影像大多顯示乳腺存在實性腫瘤或者囊性腫瘤,當同時顯示實性圖像以及囊性圖像,則可以初步診斷。該次研究對患者術前進行乳腺X線鉬鈀攝片,初步診斷顯示有10例患者為乳腺纖維腺瘤,有46例患者為乳腺分葉狀腫瘤,有4例患者為乳腺癌。可見,對于該病的診斷,乳腺X線鉬鈀攝片以及乳腺B超檢查具有一定的價值性,然而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還有研究指出采用針吸細胞學進行檢查,然而因進針困難,吸出物量不足,加之涂片細胞成分不多,因此確診難度大。因此,對于乳腺分葉狀腫瘤,臨床上還需要依靠病理組織學進行確診,并結合腫瘤細胞情況進行類型劃分,醫師需要結合患者病灶的細胞密度、異型性、核分裂情況、邊緣以及是否存在出血和壞死而進行定性,確定其為良性、交界性或者惡性。對于乳腺分葉狀腫瘤,臨床治療主要實施手術切除,然而對于手術切除的方法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性,手術方法選擇取決于切除標本的邊緣是否存在復發的腫瘤和組織學的特點,因此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是預防復發以及病灶轉移的重要因素。乳腺分葉狀腫瘤的手術切除大多選擇局部切除、皮下乳房切除、單純乳房切除以及腫塊擴大切除,具體依靠患者的病灶大小以及病理類型等進行確定。相關研究顯示,腋窩淋巴結的腫瘤陽性率大約為1%,這是因為該病病灶是通過血行進行轉移的,不是淋巴結,因此臨床上不容易導致腋窩淋巴結受累,常規下不給予淋巴清掃[8]。總結此次研究,該院分析得出,乳腺分葉狀腫瘤的病灶在手術治療上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良性乳腺分葉狀腫瘤、交界性乳腺分葉狀腫瘤在臨床上需要實施腫塊局部擴大切除術。切緣陰性能夠有效提高無瘤生存期,減少局部復發率,是一個獨立預后因素,與病灶的大小以及組織分級無相關性。

②對于常規病理診斷為惡性乳腺分葉狀腫瘤如無皮膚、胸肌浸潤及腋窩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在5 cm以下的患者,需要實施單純乳房切除術。如浸潤胸肌、腋窩淋巴結轉移以及腫瘤大小在5 cm以上的惡性乳腺分葉狀腫瘤,則需行根治性手術。

③對于存在復發危險因素的患者,包括年齡較大、腫瘤大小在5 cm以上、經局部擴大切除術后復發的患者;一般實施乳房切除術。

④對于初次采用纖維腺瘤手術或者切除不充分的患者,可考慮再次實施手術治療,預防病灶的復發。

⑤對于手術出現缺損的患者,一般需要實施組織皮瓣修補。

對于乳腺分葉狀腫瘤的常規治療,一般不包括輔放療,然而有相關研究顯示,輔放療能夠有效降低局部的復發率。然而對于放療與生存率是否存在聯系性,目前還有一定的爭議性。

乳腺分葉狀腫瘤均可出現局部復發,且惡性患者死亡大多發生在診斷后的5年時間內。因此對于該病的預后,主要考慮其病理類型以及治療方法。一般情況下,良性腫瘤的預后較為理想,然而惡性合并轉移的患者預后較差。對于術后患者,5年內需要實施常規檢查,并在術后進行定期隨訪。

綜上所述,對于乳腺分葉狀腫瘤的臨床診治,醫師需要依據患者的病理類型以及病灶情況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法,從而減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預后。

參考文獻

[1] 孫瑋,閆素平.乳腺分葉狀腫瘤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8):124-125.

[2] 曾曉東.乳腺分葉狀腫瘤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1):109-110.

[3] 張敏,達應祥,劉小豐.40例乳腺分葉狀腫瘤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12):123-124.

[4] 朱敬軍,張培禮,楊金豁.乳腺分葉狀腫瘤診斷與治療[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1,43(4):200-201.

[5] 顏曉敏,楊捷.乳腺分葉狀腫瘤診治及預后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6):232-233.

[6] 孫德桐.乳腺分葉狀腫瘤21例診斷和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9(12):453-454.

[7] 李玉舟,楊海燕,葉暉,高光磊.乳腺分葉狀腫瘤診療及預后的探討[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9,16(17):132-133.

篇3

關鍵詞:乳腺分葉狀腫瘤;臨床分析;預后

乳腺分葉狀腫瘤是由乳腺纖維結締組織和上皮組成的一類纖維上皮性腫瘤,是一種少見的乳腺腫瘤,約占乳腺纖維上皮性腫瘤的2.0%~3.0%,占乳腺腫瘤的0.3%~1.0%,好發于35~55歲女性,生物學行為多樣化,局部復發率高[1]。目前,關于PTB系統研究仍較少,甚至國內外對PTB命名、分類人存在許多分歧,文獻報道的命名方式有60多種,分析PTB臨床特征,總結經驗非常必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8例患者,均為女性,發病年齡14~66歲、平均(47±10)歲。納入標準:①收治的原發或復發病例,會診確診;②具有完整的病史、病理診斷資料;③手術病理參照WHO2003年制定的PTB病理組織學分類標準分類;④獲得術后隨訪。排除標準:①復發但未進行病理診斷;②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③大量資料確實;④無法獲得隨訪。

1.2方法 調取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年齡、婚育史等,病史資料,如發病到就診時間、乳腺腫塊情況,臨床表現,術前檢查,手術方式,預后等。

1.3統計學處理 WPS收集錄入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包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若服從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非參數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以數(n)或率(%)表示,比較秩和檢驗,以P

2結果

2.1病理診斷 患者均經手術或空心針穿刺活檢證實,良性18例占31.0%、交界性30例占51.7%、惡性10例占17.2%。

2.2臨床病理特征 良性者:年齡(45.2±10.3)歲、交界性(47.1±10.1)歲、惡性(48.0±9.1)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腫瘤大?。?9.4±25.1)cm3/交界性(49.0±33.0)cm3、惡性(76.8±61.2)cm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良性、交界性、惡性者腫瘤迅速增大史、手術方式、腫瘤邊界清晰、中重度間質細胞增生、中重度間質細胞異型性、腫瘤壞死、腫瘤局部復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從本次研究來看,PTB具有以下特征:①整體預后較好,2年內復發、轉移、死亡率較低;②可發生于女性任何年齡段,多見于圍絕經期前;③不同病理類型腫瘤病理特征差異較大,病史、細胞分化與形態學、治療適應證、預后存在一定的差異。與絕大多數研究結果基本相同,也有報道稱PTB病理類型還與腫瘤發生部位、絕經、手術史等因素有關,左乳、絕經后、有手術史者PTB惡性腫瘤發生率相對較高[2],反映了PTB流行病學特征,本次研究未得出類似的結論,可能與納入患者數量較少有關。不同類型PTB病理特征差異,為診斷、治療、預后預測創造了條件,腫瘤邊界不清晰、腫瘤較大、有腫瘤迅速增大史者,腫瘤為惡性風險相對較高,在開展術前超聲影像學檢查、病史問詢時,可重點尋找以上危險因素。林俊平等研究顯示,PTB局部復發與手術方式有關,本次研究因例數較小未得出相關結論,但從腫瘤復發時間來看,確實可能與切緣陽性關系更密切,而非根治手術切緣陽性風險更高,可能導致腫瘤殘留、復發[3],姜紅等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廣泛性切除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4]。

綜上所述,PTB病理多見交界性,不同病理類型病理特征差異較大,根據病史、細胞分化與形態學情況、治療史情況可為診斷提供參考,不同類型PTB手術、輔助治療適應證也不盡相同,預后也存在一定差異。

參考文獻:

[1]Guillot E,CouturaudB,ReyalF,etal.Managementofphyllodesbreasttumors[J].Thebreastjournal,2011,47(2):129-137.

[2]王靜.探討乳腺疾病篩查的優化模式[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3,33(3):123-124.

篇4

關鍵詞:超聲;乳腺;定位導絲;觸診陰性;腫瘤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Guided Localization of Breast Wire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with Negative Palpation

XIANG Chuan-nan1,SONG Chao-fang2,FENG Min2,AN Hong-yuan1,YAO Jian1

(Department of Breast Surgery1,Department of Ultrasound2,Luzhou People's Hospital,Luzhou 646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ultrasound guided wire insertion technique in breast tumor negative palpation and the clinical value.Methods 58 cases by ultrasound and but 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Breast positioning guide wire insertion in internal mammary tumor les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intraoperative basis of guide wire localization the position of tumor resect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Results In 58 cases,55 cases of benign lesions,3 cases of malignant breast tumors.Conclusion Ultrasound guided wire implantation is an accurate,simple method,good safety,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palpable breast tumor.

Key words:Ultrasound;Breast;Positioning guide wire;Palpation negative;Tumor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已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對其早期診斷及治療決定了患者的預后[1-2]。早期乳腺癌多無自主癥狀 多數不能捫及腫塊而導致漏診[3]。但隨著乳腺普查工作的廣泛開展和影像技術的進步,經超聲或鉬靶檢查發現的臨床不能觸及乳腺病灶(non palpable breast lesions, NPBL)逐漸增多,如何能準確定位病灶是切除NPBL的關鍵。

術前影像技術引導下,導絲定位引導手術因其能引導外科手術準確切除可疑病灶,明確診斷,減少切除范圍、避免對乳腺不必要的損害等優點而得到廣泛應用[4]。我院2014~2016年的58例NPBL患者在超聲引導下術前采用乳腺定位導絲準確定位病灶施行手術,并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4年1 月~2016年6 月在我院超聲檢查提示有低回聲團,但臨床不可觸及的58 例患者行超聲引導下乳腺導絲定位包塊切除術,患者年齡21~56歲,平均34.8歲,包塊最大直徑0.7~1.5 cm平均1.1 cm。全部手術切除成功并獲得病理結果。

1.2儀器設備 采用PHILIP公司生產的Clear Vue 580型彩色超聲診斷儀,使用高頻線陣探頭,探頭頻率11~12MHz,以一次性無菌腔鏡保護套包裹;采用德國索美特規格20G 0.95mm×100mm Q型乳腺定位導絲。

1.3方法 ①根據包塊所在位置選擇,通常采用仰臥位或側臥位;②在超聲引導下避開包塊周圍大血管,在體表標記穿刺點后,沿包塊最大徑線方向做為進針點[5];③超聲探頭涂抹一次性抑菌耦合劑,無菌腔鏡保護套包裹探頭;④常規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滿意后將定位導絲沿術前標記好的穿刺點刺入。入皮后,以碘伏作為接觸皮膚的耦合劑,在超聲引導下穿刺針進入包塊內但不突破包塊對側包膜(見圖1)。包塊內見到清晰的穿刺針強回聲影像后退出穿刺針外鞘;最后將導絲固定在皮膚表面并覆蓋無菌敷料(見圖2)。⑤術中沿皮膚朗格氏線做切口,切開皮膚皮下,沿導絲完整切除包塊,并檢查導絲的完整性;術畢可吸收縫線縫合手術切口;⑥患者術后第1 d復查患側乳腺鉬靶確保患者體內無導絲殘留。

2 結果

本組58 例NPBL患者,術前超聲檢查示導絲置入于病灶內,病灶區無明顯出血及血腫發生:術中探查導絲均位于病灶內,導絲未脫落、折斷,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術后鉬靶攝片示患者導絲置入側乳腺內導絲無殘留。術后病理組織學診斷結果為乳腺纖維腺瘤41 例 纖維腺病10例,周圍型導管內狀瘤4例,浸潤性導管癌1例,導管內癌2例,。

3 討論

臨床上大量不能觸及的乳腺可疑微小病灶良惡性病變的早期判斷,影像學并不十分可靠[6]。正常人群2%~4%有臨床不可接觸及的乳腺微小病灶,其中20%~30%為惡性[7-9]。雖然超聲能夠檢查出大量病灶,然而進行定性診斷需要病理學依據[10]。以往對于此類可疑的小微病灶只能定期隨訪,待病灶較大時擇機手術,結果可能導致病情延誤,喪失最佳治療時機[11]。超聲引導下自動穿刺活檢術是快速準確獲得病理結果的重要手段 但其結果的準確性仍受操作者的經驗、技術、穿刺針數、樣本制備、病灶大小、樣本含量等多因素的影響[10]。本研究針對臨床上不能觸及的乳腺病灶;術前在超聲引導下避開病灶周圍的血管,置入乳腺定位導絲能提高病灶切除的嗜沸裕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尤其在病灶尚不能捫及時行影像引導下導絲定位活檢,對早期發現和治療乳腺癌有重要意義,可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4]。但是乳腺組織有較大的活動度,乳腺腫塊及皮膚隨的活動對導絲定位針的固定影響較大[12]。通過本組患者的研究,雙鉤導絲易往體表移位影響定位的準確性,所以建議該操作應選在術晨或手術室內做術前定位為宜。因乳腺定位導絲能在鉬靶上顯影,為確?;颊呱眢w內無導絲殘留,術后建議行鉬靶攝片,但鉬靶技師應輕壓患者乳腺,以免損傷手術切口。

總之, 針對NPBL.我們要放棄那種認為“病灶微小即良性”的錯誤觀念和一概采用定期隨訪復查的錯誤做法[12]。但由于NPBL醫生無法捫及,所以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困擾。而超聲引導定位導絲定位切除乳腺腫塊,可以準確切除臨床觸診陰性的乳腺腫塊,手術中能迅速找到腫瘤,縮短了手術時間,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診斷[13]。

參考文獻:

[1]王紅燕,馬希,吳志娟,等.數字鉬靶與超聲聯合診斷早期乳腺癌的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588-2589.

[2]Desantis C,Siegel R,Bandi P,et al.Breast cancer statistic[J].CA Cancer J clin,2011,61:409-418.

[3]李明華.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J].中國社區醫:醫學專業,2011,1:188.

[4]劉琳,周慶華,王忠敏,等.臨床不能觸及乳腺病變影像引導下導絲定位手術切檢的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12:1088-1091.

[5]董嬌樓,趙亞麗,馬志新,等.超聲引導下穿刺導絲定位切除乳腺未觸及小包塊的臨床應用[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3:279-280.

[6]靳中民,蘇虹,李楠.彩色高頻超聲引導下徒手粗針自動活檢術對乳腺可疑微小病灶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8,24:606-609.

[7]Esserman LE,Cura MA,Dacosta D.Recognizing pitfalls in early and late nligration of clip markers after imaging-guided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biopsy[J].Radiographics,2004,24:147-156.

[8]錢民,李紅芳,李黎.x線定位對乳腺隱匿性病灶活檢術的臨床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847-849.

[9]周冬仙,馬捷,彭東紅,等.乳腺X線立體定位穿刺活檢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2,2:315-316.

[10]王偉,唐波.超聲引導下亞甲藍染色定位在觸診陰性乳腺病灶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14(9):145-146.

[11]魏煒,艾紅,阮酈韜.超聲引導下乳腺小微病灶導絲定位的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24(6):581-583.

篇5

[關鍵詞]乳腺腫塊;高頻超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222-01

乳腺腫瘤是女性常見的疾病,乳腺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病死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但早期乳腺癌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乳腺癌,對提高女性的生存期及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因而有必要尋找一種操作方法簡便、重復性強、效果可靠、價格相對較低且診斷率較高的方法,隨著乳腺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彩色多普勒超聲應用于乳腺疾病的檢查越來越受到重視,能否早期檢出乳腺腫塊并鑒別其良惡性,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臨床出現乳腺腫塊的病人,根據其聲像圖特征及血流信息的不同,可初步明確腫塊的性質,及時作出診斷,為臨床的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7年3月~2008年7月間在我院住院的女性乳腺病病人125例,共計140個乳腺腫塊。年齡22~81歲,平均(50.1±10.1)歲;腫塊直徑0.8~6.0cm,平均(2.5±1.0)cm。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手術切除后行病理證實。

1.2 儀器:GE公司LOGLQ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MHz,條件設為乳腺狀態。

1.3 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位,超聲檢查時,將探頭直接置于的皮膚上,呈放射狀和反放射狀逐一掃查的各個象限;病灶部位重點觀察并記錄腫塊的邊緣形態、內部回聲、大小,邊界是否清晰,有無包膜,病灶周邊是否有異?;芈?后壁及遠端回聲情況,腫瘤的活動度,注意觀察患側腋窩是否有淋巴結腫大及腫塊與胸大肌、皮膚是否粘連,并用彩色多普勒觀察腫瘤內及周圍血流情況。并比較術前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與術后病理診斷的符合率。

2 結果

2.1 超聲診斷:超聲診斷乳腺腫瘤140例中有8例誤診,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腫瘤差異較大,B超對乳腺腫瘤的檢查一般只能作為定位診斷,而初步定性(只估計良、惡性)診斷也只能靠B超檢查人員對各聲像圖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筆者認為以腫物的邊界回聲特征最為重要,邊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腫瘤的生長方式,它是良惡性鑒別的關鍵。乳腺良性腫塊以圓形或類圓形為主,回聲均勻,邊界清楚,多呈膨脹性生長,不侵入周圍組織,后壁回聲增強兩側出現“側方聲影征”;正常乳腺生育期女性腺體層隨年齡而異,取決于內部的脂肪、纖維和腺組織的多少,纖維和腺體為高回聲,脂肪為低回聲,因此乳腺組織表現為高低相間的特殊條紋結構,沿乳管長軸掃擦時更明顯。妊娠期乳腺腺體層逐漸增厚,導管的低回聲區逐漸增多增寬;哺乳期腺體層進一步增厚,管狀低回聲區進一步擴大,管腔透聲好,邊緣清楚;停止哺乳后,管狀低回聲減少,間質強回聲逐漸增多;絕經后婦女,腺體層逐漸變薄呈細密均質相對強回聲。彩色超聲多普勒:妊娠晚期及哺乳期腺體層內血流信號豐富,測及低速低阻動脈頻譜;其余時期血流信號稀少或無;單純乳腺增生可與正常年輕女性回聲相似,典型時可探及斑片狀強回聲及蜂窩狀低回聲;囊性小葉型增生時,表現為受累乳腺組織內的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無回聲暗區,壁光,透聲好,后方回聲增強,多為多發,相鄰的可呈融合狀,彩色超聲多普勒:內部及周邊無血流信號;腺性小葉增生表現為增厚的腺體內的單個或多個低回聲團,形態不規整,邊界清晰或欠清晰,內部回聲不均或欠均,無包膜,大小3~10mm不等,后方回聲無衰減,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流信號不豐富;乳腺纖維腺瘤多呈橢圓形低回聲團,邊界光整,有完整的包膜,伴有側邊聲影,后方回聲無衰減,有時增強。探頭加壓,腫塊活動度大。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流信號多不豐富。

乳腺癌常呈低回聲團塊,有時可見沙粒樣鈣化,邊緣形態不規則,呈“蟹足征”、毛刺狀、邊緣角征及花邊狀微小分葉,團塊縱橫徑比值大,無包膜,內部回聲以不均勻實性低回聲為多,尤其是髓樣癌因為腫塊以大量彌漫分布的腫瘤細胞組成,間質成分少,故回聲極低,后方多無衰減,若后方衰減,則惡性程度大,且因其病灶較大,邊界清晰,外形相對圓鈍,與纖維瘤不易鑒別。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內部回聲不均,有時出現條索狀或成簇的強回聲,有蟹足樣浸潤,后方呈衰減暗區,是導管癌和其它癌腫較大時出現的聲像圖改變;硬癌是乳腺癌中較常見的一種,體積小,質地堅硬,惡性程度高,易早期發生轉移,形狀不整,境界不清,邊緣毛刺,內部回聲不均,前半步回聲增強,后半部減弱,后方衰減;衰減與病變中的纖維組織多少有關。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在鑒別良惡性中也有重要意義,良性腫瘤由于膨脹性占位效應時,主要是推移和壓迫周圍組織,惡性腫瘤則表現為正常結構破壞或呈蟹足樣生長,同時注意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對鑒別良惡性有重要意義,毛刺結構對乳腺癌的鑒別診斷特異性達100%,蟹足狀結構的結節呈放射狀結節,可侵及胸大肌及皮膚,邊緣角征是腫瘤組織與周邊組織接壤處形成角度,彩色超聲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動力學顯示,腫塊血流豐富程度與腫瘤性質存在一定關系,惡性者其內部及周圍血流豐富,多為高速高阻頻譜,良性者血流少,但有例外。

2.2 140例病例均病理證實,良性腫塊為122例,占87.1%,其病理分類為:纖維腺瘤9例,占6.4%,囊性增生及乳腺囊腫11例,占7.9%,腺性小葉增生29例,占20.0%,其它包括乳腺血腫1例,乳腺炎2例,乳汁淤積1例,脂肪瘤1例,占3.6%。惡性腫塊為18例,占12.9%,其病理分類為:浸潤性導管癌10例,占7.1%,髓樣癌2例,占1.4%,乳腺其它惡性腫瘤6例,占4.3%。

2.3 該組140例病例中誤診8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符合率為94.2%。其中2例早期乳腺癌,誤診為纖維瘤;1例為乳腺炎,誤診為乳腺癌;1例乳腺血腫誤診為乳腺癌;1例腺性小葉增生誤診為纖維瘤,2例腺性小葉增生誤診為乳腺癌;1例早期乳腺癌,誤診為腺性小葉增生。

篇6

【關鍵詞】乳腺葉狀腫瘤;組織學;病理特點

乳腺葉狀腫瘤是2003年由WHO腫瘤組織學命名并分類的。乳腺葉狀腫瘤臨床見得少,它是由乳腺上皮與間質兩種成分組成的一類腫瘤。分為惡性、良性、交界性三類。本文收集2003年2月――2008年7月在我院治療的18例乳腺葉狀腫瘤患者病理和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增加對乳腺葉狀腫瘤的認識。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8例乳腺葉狀腫瘤患者均為女性,年齡41-60歲,平均年齡44歲?;疾r間4個月到9年不等,其中患病時間在2年以上的患者有8例?;颊叨家匀橄倌[塊就診,在2個月-11月乳腺腫塊迅速增大的患者有5例。腫塊直徑由3.0cm到10cm不等,其中直徑大于6cm的有3例。腫塊的特征是邊界清晰、活動度高、硬度大、呈現分葉狀。未出現不明液體、皮膚未橘皮樣變、胸壁靜脈未怒張的患者有7例。18例乳腺葉狀腫瘤患者未出現病理轉移,也沒有腋窩淋巴結腫大的。

1.2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病情的情況,通過與患者交流制定出9例行單純切除,6例行包塊切除,3例行改良根治術的治療方法。以上18例患者手術中或手術后經病理證實屬于葉狀腫瘤。手術后只對9例單純切除的患者進行放化療。

2結果

3討論

有資料顯示乳腺葉狀腫瘤的曾用名超過60多個,最早由德國Muller[1]提出,對其命名是乳腺葉狀囊肉瘤,隨后又有多種不同命名,鑒于命名不統一,影響聯合治療,1981年WHO將其統一命名為乳腺葉狀腫瘤。乳腺葉狀腫瘤分類由Sunderland與Treves提出,即惡性、臨界性、良性三類。

3.1病理特點乳腺葉狀腫瘤的組成成分有上皮和間質兩種,其中腫瘤是由間質細胞(過度增生)組成。易發人群是40-50歲的女性。該腫瘤病理特點是邊界較明顯,生長多數呈膨脹性;觀察切片,切片形態呈現分葉狀,并有很多含血性液、清亮液體、膠凍樣物囊腔或裂縫,顏色有淡粉、灰白、灰黃三種。乳腺葉狀腫瘤大的還能夠觀察到出血、黏液變性改變、壞死。

3.2鑒別診斷①導管周圍間質肉瘤:由梭形細胞圍繞導管增生形成的,具有復發的風險,邊界性不明顯,發生葉狀結構病變進展成乳腺葉狀腫瘤稀少。②乳腺肉瘤:與乳腺葉狀腫瘤不同,乳腺肉瘤僅有葉性成分,針對葉狀腫瘤上皮成分有顯著減少,同時某種肉瘤成分卻大幅度增加的情況,需要選取多種材進行切片觀察。③癌肉瘤:老年女性是癌肉瘤的高危人群,它由惡性間質與上皮成分組成,存在轉移的風險,常見的轉移是腋下淋巴結轉移。④纖維腺瘤:纖維腺瘤病變可能小,即使病變也只有少數不太明顯的葉狀結構?;剂死w維腺瘤會出現間質細胞局部或輕度增多。如果患者年齡較?。ㄈ?0歲以下)且不易區分的病例,適宜診斷成纖維腺瘤,只是今后定期隨訪。⑤梭形細胞化生癌:能夠較清晰地看到梭形細胞與上皮成分的過渡,而看不到間質成分突入導管內生長的圖像。免疫組化標記顯示:梭形細胞對試劑S-100、actin、和CK呈現陽性反應。[2]

3.3治療乳腺葉狀腫瘤的首選治療方式是進行外科手術切除。對于惡性與交界性葉狀腫瘤建議行單純切除手術,如果出現程度較嚴重的胸肌浸潤或腋窩淋巴結腫大建議行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并且術后對胸腹進行CT檢查,判斷是否發生向外轉移;對于良性葉狀腫瘤建議行包塊切除。本組3例隨訪到的2例都未出現腋下淋巴轉移,1例出現淋巴腫大。乳腺葉狀腫瘤患者通過外科手術后的生活質量較理想,有人曾統計它的生存率,發現5年以上的有94.4%,10年以上的有92.9%。[3]

參考文獻

[1]張延.乳腺肉瘤的病理學診斷和研究進展[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4,20(1):11.

篇7

[關鍵詞] 乳腺葉狀腫瘤;病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30-0069-02

乳腺葉狀腫瘤(phyllodes tumor,PT)是乳腺疾病中少見的一組纖維上皮性腫瘤,在西方國家,PT占所有原發性乳腺腫瘤的0.3%~1%,占所有乳腺纖維上皮性腫瘤的2.5%,主要見于中年婦女;在亞洲國家,其發病較早,且在原發性乳腺腫瘤中所占的比例較高[1,2]。根據不同的組織學特征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南京市婦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13年5月門診及住院收治的所有乳腺葉狀腫瘤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共計46例?;颊呔鶠榕?,年齡15~63歲,平均36.17歲。其中17例病變位于左側,27例病變位于右側,2例為雙側乳腺病變。所有患者病程為2 d至10年不等,平均病程21.3個月?;颊呔匀橄贌o痛性腫塊就診,腫塊最大徑為1~12 cm,平均直徑為4.36 cm,除1例腫塊與周圍組織粘連外,其余腫塊均鏡界清楚,邊界光滑,活動度好。所有患者皮膚未見破潰及淺表靜脈擴張,不伴有溢液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1.2 病理診斷

所有組織均經10%中爾馬林完全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依據WHO 2012年第四版乳腺腫瘤分類明確診斷為乳腺葉狀腫瘤,診斷同時包括其他合并的乳腺疾病。其中9例(7例良性,1例交界性,1例惡性)進行了ER、PR、P53及Ki67免疫組織化學檢測。

1.3 治療

46例患者根據病理診斷結果均給予外科手術治療,其中25例為單純腫塊切除,17例擴大腫塊切除,2例為單純乳腺切除,2例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隨訪,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

2 結果

46例患者病理診斷良性35例(76.09%),交界性8例(17.39%),惡性3例(6.52%)(圖1~4)。其中有14例(30.43%)伴有乳腺腺病,6例(13.04%)伴有纖維腺瘤。免疫組織化學結果顯示增生的間質細胞8例,ER、PR均為陰性,4例良性病例表達P53,Ki67表達5%~10%不等。治療結果分別為35例良性患者進行單純腫塊切除,7例交界性患者進行擴大腫塊切除,1例交界性及1例惡性進行單純乳腺切除,2例惡性患者為改良根治乳腺切除。術后隨訪3~121個月,中位時間為41個月,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3例局部復發再次行腫塊擴大切除,復發病例中2例為交界性分葉狀腫瘤,1例為惡性分葉狀腫瘤,其余患者均無復發及遠處轉移。

3 討論

乳腺葉狀腫瘤是一組乳腺的纖維上皮性腫瘤,占所有乳腺腫瘤中的發病率不到1%[3]。本病大多發生于女性,男性罕見,可發生于青春期到絕經后的任何年齡,發病高峰45歲[4],而在亞洲女性中,該腫瘤的發病平均年齡為25~30歲,本文46例患者平均年齡36.17歲,稍高于文獻報道,可能與樣本數量有關。

腫瘤表現多為鏡界清楚、邊緣光滑的圓形或卵圓形腫塊,可有包膜。本研究中僅有1例交界性葉狀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且浸潤胸大肌,其余病例均表現為鏡界清楚,大部分伴有完整包膜或不完整包膜。腫瘤切面呈灰白或灰褐色,伴有分葉狀結節狀或裂隙樣結構,部分可呈黏液樣。其組織學與管內型纖維腺瘤相似,其特征為:雙層的上皮成分沿裂隙排列,周圍繞以細胞非常豐富的間質或間充質成分,形成復雜的葉狀結構。根據細胞的豐富程度、核分裂象、細胞異型性、間質過度生長及腫瘤邊界或邊緣的性質等組織學特征,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2012年乳腺葉狀腫瘤的WHO分級標準為:①良性:腫瘤鏡界清楚,間質細胞溫和增生,排列稀疏,均勻或不均勻分布,細胞無異型或輕度異型,核分裂

外科手術切除是治療乳腺葉狀腫瘤的首選方法,包括局部單純切除、擴大切除、改良根治乳腺切除等,主要根據腫瘤的病理類型、大小以及相應手術方式切緣是否陰性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合適的術式是避免復發和轉移的關鍵[7]。乳腺葉狀腫瘤總體預后良好,有研究發現其1年生存率約為94%,10年生存率約為87.4%,與乳腺其他原發性腫瘤的生存率相比,具有極顯著差異[8],大多數是良性,僅有少數病例會出現局部復發,本研究中35例良性PT均未發現復發,復發病例主要見于惡性級別的病例,復發的腫瘤可表現與原發腫瘤相似,也有部分表現去分化而級別增高。僅有極少數情況下會發生轉移,有文獻報道的腫瘤在腋窩的淋巴結陽性率僅為1%左右。有學者比較了117名未進行腋窩清掃的患者和89名接受腋窩清掃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發現分別為68.70%和64.36%,顯示常規腋窩清掃沒有生存優勢[9],所以不提倡進行常規腋窩清掃,除非臨床懷疑已發生腋窩淋巴結的轉移。我們在2例淋巴結切除的患者中并未發現腫瘤轉移。目前認為手術切緣的狀態對于判斷預后最為可靠,同時可能影響預后的指標還包括間質過度生長、細胞的異型性以及核分裂象的多少。

總之,乳腺葉狀腫瘤是乳腺疾病中少見的一種纖維上皮性腫瘤,屬于潛在惡性腫瘤,具有復發及遠處轉移的風險,明確的病理診斷以及合適的手術方案對于良好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Tan PH,Jayabaskar T,Chuah KL,et al.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 the role of pathologic parameters[J]. Am J Clin Pathol,2005,123(4):529-540.

[2] Lakhani SR,Ellis IO,Schnitt SJ,et al.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M]. 4th ed. Lyon: IARC Press,2012.

[3] Chen CM,Chen CJ,Chang CL,et al. CD34, CD117, and actin expression in 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J]. J Surg Res,2000,94(2):84-91.

[4] Barrio AV,Clark BD,Goldberg JI,et a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and long- term outcomes of 293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J]. Ann Surg Oncol,2007,14:2961-2970.

[5] Eich PD,Diederich S,Eich HT,et al. Diagnostic radiation oncology: Malignant cystosarcoma phyllodes[J]. Strahlenther Onkol,2000,176:192-195.

[6] 李萍,董堅,蔣愛梅. 乳腺葉狀腫瘤相關生物學標志物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1,17(2):216-218.

[7] Grabowski J,Salzstein SL,Sadler GR,et al. 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 a review of 752 cases[J]. Am Surg,2007,73(10):967-969.

[8] Ben-Hassouna J,Damak T,Gaoudi A,et al. 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 a case series of 106 patients[J]. Am J Surg,2006,192(2):141-147.

篇8

【中圖分類號】R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687-01

乳腺良性腫瘤多見于青年女性,治療原則為手術切除為主,作為女性特征性審美器官,是女性形體美的標志,因此,對于傳統的乳腺良性腫瘤的手術方式(即采用放射狀切口予以切除),術后常遺留明顯瘢痕,影響美觀,給許多青年女性帶來困擾,因此,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對收治的95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采用環乳暈切口切除腫瘤,臨床療效及美容效果肯定。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良性腫瘤95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4~55 歲(平均34.5 歲),腫塊最大徑0.8~4.5cm(平均2.4cm),距乳暈平均距離是(3.0±0.5)cm,最大距離5.0cm,術前均行乳腺B超檢查,術后病理結果:乳腺纖維腺瘤86例(其中6例為多發),乳腺囊性增生癥6例,導管內狀瘤3例。

1.2 手術方法及注意事項:

1.2.1切口設計 所有患者均取弧形環繞乳暈切口,腫塊捫及不清者術前均行乳腺B超定位并標記,根據腫瘤大小、與乳暈距離、腫瘤深淺等選擇環乳暈1/4-1/2周弧形切口,最大切口一般不超過1/2周。

1.2.2麻醉方法根據腫瘤大小、與乳暈距離、腫瘤深淺等選擇局部浸潤麻醉或靜脈復合全麻。

1.2.3手術步驟 取弧形環繞乳暈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至腺體表層。剝離皮瓣直至超過腫瘤所在位置,顯露腫塊后,鉗夾腫塊周圍組織,將腫塊和其表面的薄層腺體一起完整切除,若腫塊位置較深,需縱行放射狀切開腺體,找到并切除腫塊,縫扎或電凝止血??p合采用可吸收維橋4 號線,先間斷縫合表層腺體(若切除范圍較大,止血徹底,可不縫合腺體,以免乳腺外形改變),間斷縫合皮下組織,皮內縫合切口。一般不置引流。

1.2.4術后處理 術后可采用彈性加壓包扎或沙袋壓迫止血。注意敷貼在位置剪孔放置,預防受壓缺血。

1.3 療效判定 以腫瘤完整切除無復發為臨床療效標準,以切口瘢痕是否明顯,乳腺外形是否改變,有無皮瓣壞死、皮下積液,乳暈有無感覺異常為美容效果判定標準。

2 結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現感染、血腫、皮瓣壞死等并發癥。術后隨訪3-12 月無復發病理,切口均瘢痕不明顯,乳暈區無麻木感,患者對臨床療效及美容效果均表示滿意。該組病人達到了有關報道一致的美容效果[1-2]。

3 討論

傳統的乳腺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切口常在腫瘤表面做放射狀切口,由于切口與皮紋方向垂直,張力較大,術后瘢痕明顯且不隱蔽[3],美容效果差。環乳暈切口因乳暈色澤較深,同時有皺褶及結節樣皮脂腺掩蓋,切口瘢痕增生少見,美容效果好,是手術最優先選擇的切口[4]。但此切口適用于所有良性腫瘤的切除[5],因此臨床應用應掌握好其適應證及注意事項。術前可行乳腺B超及乳腺鉬靶檢查,對于懷疑惡性腫瘤者不宜采用此切口。因采用隧道式切除容易有腫瘤種植,不利于保乳操作。因環乳暈切口限制了切口長度,增加了手術操作難度,對于腫塊直徑大于5.0cm;腫塊外緣距離最近乳暈邊緣大于6.0cm;有惡性可能;乳暈直徑小于3.0cm,因暴露和切除困難不宜采用此種術式。臨床上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3.1臨床操作時注意將切口皮膚牽開,同時避免使用拉鉤時間過長和創腔內液體太多導致傳熱而出現表皮燙傷和脫落并發癥,其不良后果包括疼痛、愈合緩慢,且乳暈區色素可能脫失,影響外觀。因此術中操作應減少乳暈處皮膚的熱損傷[6]。

3.2術中應注意盡量避免乳暈外象限切口,乳暈由第4肋間神經上側乳腺外側支支配,術中損傷可能導致感覺障礙。

3.3如果腫瘤位置較深,術中切開腺體表面時應采用放射狀切口,以免損傷較多乳腺導管,對于尚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尤為重要。

3.4此種術式剝離皮瓣,增加了手術創面,增加了血腫及皮瓣下積液的可能性,術后需采用彈性加壓包扎或沙袋壓迫,減少血清及淋巴液的滲出。

環乳暈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腫瘤美容優勢明顯,同時,存在操作較復雜、創傷較大、皮瓣并發癥等方面的缺點。術者應該把握好手術適應證,應該完善術中的顯露操作和止血、縫合等操作。該術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進軍,地力木拉提?艾斯木,馬少林.乳腺良性疾病采用乳暈外周切口美容效果的初步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08,17(1):15-18.

[2] 趙絳波,王超凡.乳暈周圍環形切口在乳腺疾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02,11(5):440-441.

[3] 吳祥德,耿翠芝.乳腺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9(2):37.

[4] 亓發芝,顧建英.手術切口的美學選擇[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2,2(1):35-36.

[5] 蔡華京,李茹.手術中的乳暈切口應用[J].中國臨床醫學,2004,11(6):1159-1161.

[6] 王曉華,陳建安,華偉.經乳暈切口行乳腺良性腫塊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2009,3(2):528.

篇9

[關鍵詞]乳腺良性腫瘤;診斷;腔鏡

[中圖分類號]R65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b)-142-01

乳腺微創手術得益于腔鏡技術的產生,是目前較先進的手術技術。近年來,人們在乳腺疾病的手術治療上改變了觀念,患者非常關注的外形和美觀,而不僅僅是治療效果。筆者對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64例診斷為乳腺良性腫瘤并采用腋窩入路行腔鏡下腫瘤切除術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

收集病例均為女性患者,共64例,年齡23-39歲,平均27.5歲。經過臨床和病理診斷發現:乳腺囊性增生病16例,乳腺纖維瘤48例;腫塊直徑2.2-4.5 cm,平均3.3 cm,均為單個腫塊,邊界較清楚,腫塊位于外上象限的患者30例,外下象限15例,內上象限10例,內下象限9例。1.2診斷方法

彩色超聲提示纖維腺瘤、增生性結節或乳腺囊腫。通過診斷發現大多數患乳腺腫瘤的患者均為良性,其早期癥狀為輕微的疼痛,常呈間歇性且局限于病變處,疼痛不隨月經周期而變化。1.3麻醉及手術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颊呷“雮扰P位,于患側腋窩從下向上平行做1 cm、0.5 cm的切口,各切口相距2 cm左右。生理鹽水皮下注射后,用皮下穿刺棒分離,置入腹腔鏡穿刺鞘,接CO(sub)2(/sub)氣體,氣壓6-8 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別放人5mm腔鏡、分離鉗及10mm超聲刀。用超聲刀分離,使皮下空間至腫塊周圍完全顯露,然后逐步切開腫塊周圍正常的乳腺組織,最后完全切除腫塊。再根據情況將標本常規快速冰凍切片送檢。2結果

64例乳腺良性腫瘤在腔鏡的輔助下成功切除,手術時間45-80 min,住院時間2-4 d。經病理診斷乳腺纖維腺瘤患者48例,乳腺囊性增生癥16例。術后沒有出血和血腫,感覺無異常,皮膚無瘢痕;2例患者在術后出現皮下隧道處脂肪液化,傷口愈合延期,其他全部一期愈合;10例患者出現皮下瘀斑,但范圍較小,7-10 d即恢復正常;9例患者在傷口愈合后出現手術區域組織變硬,3個月后變軟。3討論

篇10

關鍵詞 葉狀腫瘤 分級 病理分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11例均為女性,年齡40~59歲。病史3個月~9年,其中1年以上者10例?;颊呔匀橄倌[塊就診,7例在1個月~1年內迅速增大。腫塊呈結節分葉狀,質地硬,邊界清楚,無局部粘連,活動度好。自覺疼痛者1例。11例均無皮膚橘皮樣變,無胸壁靜脈怒張,無溢液。腫塊直徑為2.0~11cm,其中>5cm6例。均無腋窩淋巴結腫大,病理也未見局部轉移。

治療方法:11例中6例行乳腺單純切除,1例行改良根治術,3例行包塊切除。均于術中或術后經病理證實為葉狀腫瘤,其中除3例行乳腺單純切除者術后予以化療外,均未行化療或放療。

結 果

隨訪9例均存活,其中3例行乳腺單純切除者和1例行改良根治者已生存15年以上,2例行包塊切除者1例生存13年以上,另1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行乳腺單純切除者術后予以CAF方案化療,復查均未發生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最長已生存10年;3例失訪;其中良性5例,交界3例,惡性2例。

病理改變:鏡下雙相腫瘤腫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細胞的梭形細胞間質組成間質細胞為纖維母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腫瘤境界推擠性或浸潤性,部分伴黏液變,腫瘤的間質成分明顯肉瘤樣,非典型性。

討 論

乳腺葉狀腫瘤(PT)是一種富于細胞性纖維上皮腫瘤增生的梭形間葉細胞由上皮/肌上皮被覆的裂隙圍繞,JohannesMuller首先描述命名cystosarloma phyllodes他認為是一種良性腫瘤cystosarloma指病變切面呈囊性和肉瘤特征而phyllodes指葉狀突起結構[1]。侵襲的患者年齡較所有PT患者高近7歲,妊娠期惡性PT可生長迅速,單側多見,雙側罕見無痛分葉游離狀腫塊術前診斷困難迅速生長和體積大為線索,腫物界限清即使鏡下有浸潤,切面灰白黃色或粉色大腫瘤有灶性壞死出血可有黏液樣變鏡下雙相腫瘤由良性上皮和富于細胞的梭形細胞間質組成[2],腫瘤的間質細胞為纖維母細胞或肌纖維母細胞腫瘤境界推擠性或浸潤性,間質細胞可表現間葉分化如良惡性骨、軟骨、脂肪,橫紋肌和平滑肌分化等,上皮可出現大汗腺樣化生,間質黏液變[3]。目前組織學分級有三級分類和二級分類,主要以核分裂間質細胞非典型性邊界及間質增生程度,三級分類良性核分裂很少或1~2/10HPF細胞中等密度,輕至中度細胞非典型性推擠性邊界或浸潤,交界性核分裂2~5/HPF細胞中等密度,輕至中度細胞非典型性推擠性邊界或浸潤,間質成分類似纖維瘤病或低度惡性纖維肉瘤,惡性核分裂>5/HPF間質過度增生明顯非典型性浸潤性邊界,二級分類低級別核分裂

PT綜合評價腫瘤體積邊界間質細胞非典型性核分裂和間質肉瘤樣過增生,間質過度增生是指至少一個低倍視野內無上皮成分常見于惡性PT,切緣出現腫瘤是復發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李南林,張震,王嶺,等.乳腺葉狀腫瘤24例病理和臨床診治[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3,24(22):2104-2106.

2 應建明,孫耘田.乳腺葉狀腫瘤.診斷病理學雜志,2002,9(6):365-367.

3 張鳴杰.巨大纖維腺瘤1例誤診報告附文獻綜述.浙江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