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纖維范文
時間:2023-04-11 21:06: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乳腺纖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臨床資料
例1:患者,女,48歲。發現右乳腫塊1年余,近半年來自覺腫塊稍長大。查體右乳外側象限捫及大小約30mm×20mm質硬包塊,活動度一般。超聲檢查示右乳約9點處探及實質性低回聲團塊,大小約28mm×17mm,腫塊邊界尚清晰,周邊未見“蟹足”征,腫塊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散在分布的鈣化灶,鈣化灶大小不一,腫塊后方回聲明顯衰減;彩色多普勒血流顯示腫塊周邊及內部未探及豐富血流信號。左乳未見明確異常。雙側腋窩未探及明顯腫大淋巴結。超聲診斷:右乳外側象限實質性占位(乳腺癌不排除。)術中所見:右乳腫塊包膜完整,與周圍組織輕度粘連,術后病理:乳腺纖維腺瘤。
例2:患者,女,52歲。發現左乳腫塊3年,自覺腫塊長大半個月。查體左乳外上象限捫及大小約20mm×20mm的質硬包塊,活動度一般。超聲顯示左乳約2點處探及實性低回聲腫塊,大小約21mm×16mm,腫塊邊界尚清晰,周邊未見“蟹足”征,腫塊內回聲不均,可見散在鈣化灶,鈣化灶大小不一,腫塊后方回聲衰減;彩色多普勒血流顯示:腫塊周邊可見少許血流信號,內部未探及血流信號。右乳未見異常。雙側腋窩未探及異常腫大淋巴結。超聲提示:左乳實質性腫塊(乳腺癌可能)。手術所見:左乳腫塊包膜完整,與周邊組織輕度粘連,術后病理:乳腺纖維腺瘤。
討 論
術后對2例病例做回顧性分析:2例病例年齡、病史、查體、超聲圖像及手術結果均類似,病理結果相同。2例患者病史均較長,查體無特異性,較支持良性診斷,但患者均自覺近期腫塊長大,無法排除良性病變惡變,觀察超聲圖像,腫塊內可見散在分布的鈣化灶,后方衰減明顯,乍看圖像很像是乳腺癌。但仔細分析聲像圖,最支持乳腺癌診斷的就是腫塊內鈣化灶,但測量這些鈣化灶的大小,均>1mm;腫塊邊界清,未見惡性暈征,彩色多普勒血流顯示,一例腫塊邊緣及內部未見血流信號,一例腫塊邊緣見少許血流信號,內部無血流信號;以上均提示腫塊為良性病變。結合以上診斷信息,考慮乳腺纖維腺瘤的診斷是更合適的。
乳腺腫塊內常出現鈣化灶,其中以乳腺癌及纖維腺瘤最為常見。乳腺癌內部的鈣化灶診斷特異性很高,姜氏等報道認為50歲以下的乳腺腫塊有鈣化,則惡性可能性約95%,因此遇到乳腺腫塊內出現鈣化灶時,要高度警惕乳腺癌可能。但區別在于:乳腺癌內的鈣化灶一般多為
因此,當遇到乳腺腫塊內出現鈣化灶時,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年齡,測量鈣化灶的大小,觀察其分布的形態,后方有無聲影等情況。并結合其他二維圖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況等,才能有助于提高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的正確率。
篇2
這位讀者提出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一般講乳腺纖維腺瘤是乳腺良性腫瘤中最為多見的一種,約占乳腺良性腫瘤的3/4。本病發病年齡在18~40歲,多發于2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60%以上的病人是30歲以下,絕經后的女性很少見。
本病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雌激素過度刺激或乳腺局部組織對雌激素作用過于敏感有關。好發于卵巢功能旺盛而又調節紊亂的年輕女性,部分病人伴有月經不調或原發不孕。
乳腺纖維腺瘤發病部位多在乳腺的外上方,腫瘤通常是孤立的,約13%是多發或雙側,可為兩側乳腺先后發生或同時發生。一般該腫瘤界限清楚,活動性好,質硬,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一般在1~3厘米,大者可達10~20厘米。腫瘤一般生長緩慢,又有慢性乳腺纖維瘤之稱。多數為無痛性,僅14%的病人可出現輕度疼痛或陣發性疼痛或偶痛。在月經期有些病人可出現脹痛、隱痛、鈍痛,極少數病人出現針刺樣疼痛。
篇3
乳腺纖維腺瘤是一種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好發于20~40歲的中青年女性。發病與體內雌激素水平的相對或絕對過高有關,有大約5%的惡變率,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當前有許多人像小張同志一樣,對乳腺纖維腺癌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
其一,認為乳腺纖維腺瘤通過服藥治療能夠消除而無需手術。關于乳腺纖維腺瘤能否通過吃藥消除,日前醫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乳腺纖維腺瘤是一種不能通過服用藥物而治愈的疾病。臨床上確實見到一些服用藥物后消失的乳腺包塊,這些包塊大多是乳腺增生結節,而不是乳腺纖維腺瘤。
其二,認為乳腺纖維腺瘤手術后易復發。社會上甚至流行著一種說法:“不切沒事,越切越多”。誠然,臨床上確實存在著一些術后復發的病例,但乳腺纖維腺瘤復發并非因手術刺激所致。作為已發現的乳腺纖維腺瘤,一經手術切除就已不復存在。術后腫瘤復發實際上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新發生的腫瘤;二是術前存在的一些小病灶逐漸增大變得可觸及。乳腺纖維腺瘤有呈多發生長的特點,因此出現所謂“復發”就不難理解了。臨床上有一些減少術后復發的措施:一是術中必須切除腫瘤包膜,一般要求除腫瘤瘤體外,還需將腫瘤周圍少量正常組織一并切除。二是術前詳細檢查,將已存在且可能切除的腫瘤一次切除,以免殘留。當然,術后應定期復查,發現腫瘤復發還應及時處理。目前,有許多新的外科微創技術已應用于臨床,腫瘤切除手術變得越來越簡單,患者對于手術不必有太多顧慮。
篇4
【關鍵詞】乳腺纖維肉瘤;病理學;治療
乳腺纖維肉瘤臨床較為少見,多以無痛性腫塊為首發癥狀入院,且腫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見[1]。但是因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就診時多數腫瘤往往已占據的兩個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單側發病者較為多見,雙側則較少。腫瘤發病時間長短不一,短則1年,長則長達十余年。對乳腺纖維肉瘤的確診需病理學檢查,多見病灶內組織壞死,但是與腫物惡性程度及大小并不平行[2]。目前根據腫瘤的惡性程度等采取不同措施治療外,提高對乳腺惡性腫瘤的認識,更顯得極為重要。爭取早發現早治療,以提高其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入選的31例乳腺纖維肉瘤患者,均為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門診住院患者。年齡39~51歲,平均(28.7±4.9)歲。20例在單側,11例在雙側。臨床表現:多呈卵圓形,小則櫻桃大,大則胡桃大。腫瘤在乳腺內四周推動無阻,盡管推之可移動,不過放手即又回原位,多數無觸痛及自發痛;境界清楚,和皮膚及周圍的組織毫無粘連;表面表現堅硬,平滑。
1.2 診斷方法及病理表現 全部病例均行B超,紅外線及X線片等檢查??梢娎w維肉瘤對VinmmentinI型表現為陽性反應,對基底膜成分及平滑肌組織細胞標記呈陰性者,最終仍以病理診斷結果為準。鏡下特點:鏡下觀察顯示為低分化者,形態大小不一,異型顯著,瘤內血管豐富且核分裂象較為多見。鏡下觀察顯示為高分化者則是由梭形纖維母細胞組成,細胞形態大小較為一致,核分裂象少見且異型較輕,細胞多以交織狀、束狀排列,間質內膠原纖維也較多。大體標本:肉眼仔細觀察多數腫物直徑在5 cm以上,有的具備完整包膜有的則無包膜,呈現卵圓形或圓形結節狀;有的切面呈現為魚肉樣且質地較軟,有的切面呈現為編織狀灰白色,質地則非常硬韌。
1.3 乳腺纖維肉瘤類型 主要包括帶狀纖維瘤、隆突性皮纖維肉瘤及黃色纖維瘤三種類型。帶狀纖維瘤是腹臂肌肉由于外傷或產生后修復性增生而形成,包膜不明顯,因而宜手術切除。隆突性皮纖維肉瘤,其位于真皮層,形似瘢痕疙瘩,表面皮膚光滑,軀干較為多見。低度惡性,切除后復發率高。多次復發的話則惡性程度增高,并可能血行轉移,宜盡早切除。黃色纖維瘤則多發于上臂近端的真皮層、皮下及軀干,多因瘙癢后的小丘疹或外傷所致,腫塊邊緣不清且質地較硬。瘤體如>1 cm,生長又快,則應疑為纖維肉瘤變,手術切除需徹底。
2 治療
2.1 中醫方法治療 針對乳腺纖維肉瘤可用湯藥或中成藥治療,早期臨床治療效果明顯。
2.2 西醫方法治療 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對于腫瘤體積大者,因細胞分化程度較差,可實施單純切除術,手術時宜將淺層胸大肌及其筋膜一并切除。由于該瘤主要為血行轉移,為此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時不主張行根治術。乳腺纖維肉瘤體積小者,可實施腫瘤擴大切除術。
近幾年來有文獻報道[3],乳腺纖維肉瘤對放、化療有一定的敏感性,可達到局部癥狀的控制或降低血行轉移率,因而對腫瘤局部廣泛切除術后,局部出現復發者宜盡可能爭取再次徹底切除術。
3 體會
乳腺纖維肉瘤臨床較為少見,多以無痛性腫塊為首發癥狀入院,且腫瘤部位以外上象限多見[4]。但是因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就診時多數腫瘤往往已占據的兩個以上象限甚至全乳。單側發病者較為多見,雙側則較少。腫瘤發病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一年,長則長達十余年。有的腫瘤生長速度迅速,以致于短期內就可能呈現惡化。乳腺纖維肉瘤臨床癥狀表現與乳腺癌非常相似,因此在診斷時極易誤診[5]。肉瘤就診時多數瘤體較大,最大者直徑可達30 cm以上。多數無皮膚桔皮樣變及內陷,但是腫瘤發展巨大時,乳腺皮膚則變的發亮,菲薄,皮膚溫度表現較高且多有皮膚靜脈顯露。乳腺纖維肉瘤則是以乳腺腫物為主,腫瘤無壓痛,邊界相對清楚,表面光滑,質地堅韌且活動。細胞分化好可伴有局灶性壞死,有血行轉移跡象,腋窩淋巴結轉移最為少見。
綜上所述,正確的病理診斷是乳腺纖維肉瘤首次正確治療的關鍵所在。然而實際中乳腺肉瘤活檢前或手術前很難與乳腺良性腫瘤或乳腺癌相鑒別,因而一旦確診為乳腺肉瘤,應及早實施手術,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汪成,李蓉,包家林.等.巨腺惡性分葉狀腫瘤一例.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2):173,173.
[2] 張曉娜.乳腺纖維肉瘤的診斷與治療.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8):8,9.
[3] 董洪芳.病理診斷乳腺纖維肉瘤的體會.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36(21):84,84.
篇5
【關鍵詞】 乳腺纖維瘤;護理;整體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0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734-02
乳腺纖維瘤是臨床常見良性腫瘤之一,多發于育齡期婦女,尤其高發于年輕未婚女性群體,手術治療是其主要臨床治療方法。我院婦科近年來結合乳腺纖維瘤及其手術治療的臨床特點,制定并實施了圍術期系統的整體護理方案,為保障臨床療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結合具體實例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婦科2007年至2011年收治的行乳腺纖維瘤手術的女性患者220例,具體資料為: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24.5歲;單發136例,多發84例;病灶直徑大小0.4-2.2cm,平均直徑1.2cm;其中哺乳期患者42例,有既往手術史44例。根據患者術中護理方法分為:2007-2009年間僅進行術中常規護理的常規護理組110例及2009年-2011年開始實行整體護理的整體護理組110例,組別間在患者基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比較研究意義。
1.2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檢查并確定腫塊的位置及大小,術中常規鋪巾、消毒,用利多卡因(2%)進行局部麻醉后進行乳腺纖維瘤切除術。乳腺纖維瘤雖為良性,但仍有病變可能,因此術中切除纖維瘤后應進行常規送檢,以排除病變可能,對術中懷疑為惡性腫瘤者26例進行術中冰凍切片。
1.3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進行常規手術護理(如護理、麻醉護理、切口護理等)[1],整體護理組則進行系統的圍術期護理。具體方法為:
1.3.1 術前護理
1.3.1.1 心理疏導 乳腺纖維瘤及其手術均具有特殊性,患者容易對手術操作尤其是切口所帶來的疼痛產生恐懼心理,對術中身體暴露、術后美觀情況產生憂慮,因此術前多產生消極心理。對此,護士要多于患者溝通、交流,介紹手術的重要性、具體的手術方法及術后疤痕恢復情況等,以解除其對手術治療的恐懼感,增加治療信息,最大限度地配合手術治療。
1.3.1.2 手術時間安排 手術時間上要考慮到患者身體因素,多安排在月經后1周內,因為此時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命體征均比較穩定,瘤體暴露較明顯,術中出血量小,利于手術操作和徹底切除腫瘤,降低復發率[2]。
1.3.1.3 術前準備 準備好手術常用設備,術前安排患者熟悉手術環境,向患者介紹手術設施、主治醫師的水平、麻醉方式及手術的基本過程等,同時告知患者術中常見突況及具體的應對措施,以提高患者對手術的安全感。確保手術環境舒適,室溫、適度、光線適宜,無噪音。
1.3.2 術中護理 術中根據患者腫瘤位置及大小適當選擇切口,對創腔較大、手術負責患者要做好引流準備。幫助患者擺好合適的,手術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一步到位,語言要親切,對術中情緒不穩定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1.3.3 術后護理
1.3.3.1 常規護理 術后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血壓、呼吸、脈搏、神智等基本生命體征。對術后生活不便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囑咐患者術后盡量避免患肢部位大運動,以防止牽拉切口或敷料脫落,敷料滲血時應當及時檢查并處理。術后疼痛患者可口服止痛藥物。
1.3.3.2 飲食指導 術后飲食以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為主(如瘦肉、雞肉等),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以避免術后切口炎癥。
1.3.3.3 切口護理 術后切口部位壓迫止血15min左右,然后加壓包扎切口,包扎程度以有壓迫止血作用、敷料不容易脫落、不影響血液循環為宜。術后觀察包扎繃帶是否牢靠、舒適,有無憋氣、胸悶情況,24h后方可解開繃帶換藥,以有效加壓、止血[3]。注意保持切口干燥,拆線4d后方可洗澡,以防止切口感染。囑咐患者術后3月內佩戴上托效果較好的胸罩,以減少牽拉造成的疤痕加大。此外,本組31例術中引流患者術后24h左右拔除引流條,拔除時間18.5-29h,平均25.2h,以降低感染風險。
1.3.3.4 健康指導 指導患者學會自我檢查的方法,每月1次,于月經后1周進行,檢查內容包括雙側位置、是否塌陷等,告知患者如果發現內有較硬的包塊時應當及時來院就診。
1.4 觀察項目 觀察并記錄術后切口一期愈合率、術后切口感染率、血腫感染率,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從護理態度、護患關系、護理有效度、健康宣教效果四個方面來衡量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術后組別間主要項目比較,詳細結果,見表1。
3 討論
系統、科學的乳腺纖維瘤手術圍術期護理,一方面是對臨床手術治療的輔助治療和補充,另一方面是有針對性的、全面的身心護理,它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身心耐受性,保障手術效果,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而且通過圍術期患者與護士之間的有效雙向溝通、交流,拉近了護患之間的關系,提高了護理效果和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振娟,甘恩瑋,邵志敏.微創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護理[J].上海護理,2009(09):123.
篇6
【關鍵詞】 環乳暈切口;乳腺纖維瘤;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64
乳腺纖維瘤是乳腺疾病中最常見的良性病變, 約占到3/4, 同時該病常見于30歲以下的女性患者, 發病的高峰期為18~25歲[1]。傳統的手術方式切除瘤體后會在上留下較大的瘢痕, 尤其是在多發的情況下會存留更多的瘢痕, 由于手術治療和瘢痕的形成會使女性的不對稱, 美觀度下降, 對一些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該研究通過對試驗組的55例患者采取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 取得較好效果, 且患者滿意度高。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乳腺纖維瘤患者110例。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把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5例。患者的年齡19~48歲, 平均年齡(29±3.1)歲, 所有患者入院的原因均為發現腫塊, 經觸診在表面均可捫及, 然后通過乳腺B超和鉬靶攝片診斷為乳腺纖維瘤。腫瘤的直徑大小為(3.8±0.3)cm, 且距離乳暈在5 cm以內。通過乳腺B超的檢查, 可以清晰的發現的腺體層內有低回聲結界, 具有包膜樣的結果, 邊界清晰, 形態完好且還具有良好的活動性。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的嚴重程度等方面的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操作方法 試驗組患者采用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 而對照組患者則采用傳統的放射狀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環乳暈切口的主要方法: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 切口為沿乳暈邊緣切開皮膚, 用甲狀腺拉鉤擴大切口視野, 將皮下組織以及乳腺組織沿著管的方向行潛行分離, 這樣可以確認腫瘤具體的位置, 同時還可以準確的將腫瘤和腫瘤周圍的少許腺體組織一并切除。皮下組織以及腺體的創緣完成操作后用可吸收線進行皮下縫合, 同時采用吸收線進行皮內縫合。而傳統的放射狀切口的治療方法:使用放射狀切口切開患者的皮膚, 余下的手術步驟與試驗組相同。
1. 3 療效判斷標準[2] 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瘢痕直徑<0.2 cm, 同時在近3個月隨訪中無任何復發的癥狀;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明顯的好轉, 且多數患者的瘢痕直徑<0.2 cm, 同時在近3個月隨訪中較少有復發的癥狀;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沒有好轉甚至有惡化情況發生, 且瘢痕直徑>0.2 cm, 同時在近3個月隨訪中存在復況??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臨床效果對比 試驗組顯效22例, 有效30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4.55%;對照組顯效17例, 有效27例, 無效11例, 總有效率為80.00%。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切口美觀度比較 試驗組的切口無論是瘢痕的大小, 還是的對稱情況等的美觀度都要優于對照組,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乳腺纖維瘤是乳腺疾病中常見的良性病變, 且在女性的乳腺疾病中發病率很高。乳暈位于的中央部位, 它的位置不會受到腫瘤的影響, 因此從乳暈做切口會使得手術的操作更加簡便, 同時可以確保整體切除腫瘤, 這樣也能保證的整體美觀, 不僅減少了瘢痕的出現, 還具有良好的效果。乳暈處皮膚的顏色深, 同時還存在皮膚皺褶和皮脂腺, 這使得手術瘢痕從外觀上不易明顯看見[3]。此外乳暈處的血供較其他部分豐富, 特別是在下方的乳暈與相接的部位有非常密集的血管網, 能夠較好的促進傷口的愈合, 同時也可以保證較大程度的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4]。
乳腺纖維瘤用藥物治療不敏感, 最主要還是采取手術治療, 傳統的手術方式為放射狀切口, 但其易導致瘢痕較多且明顯, 而環乳暈切口則大大增加了的整體美觀性, 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切除腫瘤, 效果較傳統的方式更好。因此, 乳腺纖維瘤的治療使用環乳暈切口效果理想, 美觀程度高, 患者易接受, 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尹曉燕.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外健康文摘, 2013(38):270-271.
[2] 朱世錄.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效果分析.當代醫學, 2013, 19(8):60-61.
[3] 牛正宣.環乳暈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中國美容醫學, 2010, 19(12):1748-1749.
篇7
關鍵詞:不同手術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療效對比
乳腺纖維瘤,屬于臨床方面比較多見的病癥,為乳腺良性腫瘤方面的疾病[1]。這類病癥一般多發生于中青年女性,瘤的生長速度比較慢,表面也比較光滑。所以,臨床方面并沒有顯著的癥狀,一般通過傳統放射狀切口術進行治療。然而,這種手術方式應用的時間較長,同時臨床的治療效果也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2]。本次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52例乳腺纖維瘤患者,探究不同手術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現進行具體的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52例乳腺纖維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6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0~44歲,平均年齡為(32.7±2.4)歲。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2~46歲,平均年齡為(34.5±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對照組通過傳統放射狀切口術治療,手術中實行局部麻醉,于腫瘤的四周乳腺導管方向選取切口部位,采取電凝止血的方式進行處理。然后在患者皮下組織、四周脂肪組織實行剝離,完成手術。
觀察組通過環乳暈切口術治療,給予患者局部麻醉,選擇腫瘤四周乳暈確定切口的部位。切口的長度設置為13mm,構成一個弧形的切口,然后進行電凝止血。將患者的拉向一側,然后將其皮下組織、四周脂肪組織實行剝離。外科手術操作的時候,應保證對患者的止血處理,再實行縫合的操作,縫合操作應實行逐層縫合。
1.3治療效果的評判 痊愈:患者臨床方面的癥狀完全消除,檢查后沒有發現腫瘤情況,同時腺體完全清除,患者無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顯效:患者臨床方面的癥狀顯著降低,通過檢查沒有發現腫瘤情況,同時腺體降低高于70%,患者無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有效:患者臨床方面的癥狀有一定的改善,通過檢查顯示患者腫瘤腺體降低高于50%,患者基本無不良反應情況。無效:患者臨床方面的癥狀沒有任何變化,通過檢查患者腫瘤腺體降低低于50%,且手術后出現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的處理 通過SPSS18.0,實行統計學方面的處理,計量資料采取均數±表示,標準差應用 代表,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的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3.08%,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
2.2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手術后下床時間的對比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和手術后下床時間分別為:(16.52±2.43)min、(7.19±0.19)h,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和手術后下床時間分別為:(30.7±93.51)min、(14.21±1.32)h,差異均有統計學的意義,P
3討論
乳腺纖維瘤病癥治療的階段,一般會采取X線和B超的方式進行診斷[3]。然而這種診斷的方式,主要通過細胞學的檢測結果確定,臨床方面得以確診,應及時實行手術治療,以防止腫瘤繼續生長。進而能夠實現及早切除腫瘤的目的,同時還可以保證臨床的效果,降低手術的難度和危險因素。本次研究,通過環乳暈切口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以確保手術的視野清晰,并且將病變組織完全切除,減低患者的乳腺疤痕[4]。與此同時,這種手術的方式還能夠實現切口小的效果,從根本上滿足患者對于乳腺美觀性的要求,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2.31%、73.08%,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P
綜上所述,乳腺纖維瘤通過環乳暈切口術治療,臨床效果較好,可實現手術時間短、創口小的效果,值得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梁發亮.經乳暈切口手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21(21):477-478.
[2]張小立.不同手術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療效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5,3(3):115.
篇8
關鍵詞 超聲聲像圖 病理改變 乳腺纖維腺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77
資料與方法
2007年以來收治乳腺纖維腺瘤患者20例,均系女性,年齡16~68歲,平均40歲。病程1天~1年,大多臨床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于洗澡時無意發現。乳腺發現無痛性活動包塊為主要臨床特點。
方法:使用儀器為西門子中獅王,探頭頻率7.5MHz?;颊呷⊙雠P位,手置于枕后,必要時向一側傾斜。探頭放置于乳暈交界處,并使探頭長軸與乳腺導管走向一致,把按時鐘劃分,自其中1點開始,以乳暈交界處為中心,探頭緩慢向周邊移動,直至無腺體組織可見,然后探頭移至下一點,重復上述過程[1]。并常規探測雙側腋窩及胸骨旁淋巴結。觀察并記錄腫塊形態、邊界及內部回聲、包膜、有無加壓變化、后部回聲、鈣化和液化等。對照手術記錄、術后送檢的標本的病理結果進行分析。
結 果
乳腺纖維腺瘤的超聲聲像圖表現:超聲診斷典型乳腺纖維腺瘤16例,其形態規則,內部回聲均勻,呈弱光點。邊界光滑、完整,有一層光滑的包膜??v橫比小于1,后部回聲多數增強。非典型乳腺纖維腺瘤4例,邊界尚清,內部回聲不均勻,3例伴鈣化,鈣化點后方可出現聲影。1例內部出現囊性變,1例縱橫比大于1。
超聲檢查與手術病理對照:鏡下觀察腫瘤中纖維組織和腺管結構之間的區別,一般將乳腺纖維腺瘤分為5型,管內型(向管型)、管周型(圍管型)、腺纖維瘤型、囊性增生型纖維瘤、分葉型纖維瘤。手術見乳腺纖維腺瘤大小部位與超聲所見相符合。本組有1例腫塊超過5cm,邊界尚清,縱橫比大于1,內部有囊性變,經病理證實為乳腺纖維腺瘤。另有1例超聲檢查有0.5cm大小實性結節,也經手術病理證實。
超聲檢查對乳腺纖維腺瘤的定位定性診斷:本組20例中,1cm以下4例,1cm以上16例,超聲檢查不僅定位準確,而且能發現0.2cm大小的囊腫,對乳腺囊性或實性腫物的鑒別價值較大[2]。本組腺瘤1cm以上16例,超聲與病理診斷均相符合。
討 論
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病變是篩查乳腺癌的一種有效且較為可靠的方法[3]。典型的乳腺纖維腺瘤比較容易做出診斷,本組16例超聲表現為橢圓形,內部回聲均勻,包膜纖細完整,壓之可滑動。由于超聲圖像中往往存在程度不一的隨機點噪聲干擾,而且中軟組織之間對比度小,輕微差別的變化都可能是腫瘤的表現,所以非典型乳腺纖維腺瘤的診斷就比較困難,這就要求超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經驗,操作熟練注重手法技巧。超聲檢查不僅能檢出腫瘤大小、內部回聲、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還能區別腫瘤內部的囊實性改變,從而做出較為正確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高了乳腺纖維腺瘤的正確診斷率,減低了誤診率,為手術方案的確定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乳腺纖維腺瘤與雌激素過度刺激有關。相關資料顯示:動物實驗已證實,大量的雌激素原因可誘發乳腺纖維腺瘤的形成。傳統醫學認為,乳腺纖維腺瘤的病因主要是情治內傷,肝氣郁結,或思念傷脾,肝失健運,以至于肝脾兩傷,痰氣互結瘀滯而形成。因此,長期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及一些含激素的“生長素”催生的動植物,加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負擔加重導致的情志失調,這些原因都與內分泌失調密不可分。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合理飲食是預防乳腺纖維腺瘤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鑒敬仁,孫秀英.超聲.實用外科雜志,2000,20(5):315.
篇9
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因乳腺纖維瘤入院的3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以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18例,其中對照組以放射切口對其進行切除,而實驗組則以乳暈弧形切口對其進行切除。將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等方面進行比較。
結果:兩組患者的手術都非常成功,經病理診斷后均確定為普通型乳腺纖維瘤,但實驗組患者以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以及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使該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
結論:大部分乳腺纖維瘤均為良性腫瘤,在選用手術方式時應優先考慮乳暈弧形切口切除術,因其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發生率低以及患者滿意度高等特點,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廣泛使用。
關鍵詞:乳腺纖維瘤治療效果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168-02
乳腺纖維瘤屬于最常見且多為良性的腫瘤,由于它發病原因與雌激素刺激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其高發年齡為20~30歲之間,而月經來潮前或是已處于絕經期的婦女一般都少有發生。乳腺纖維瘤多以單發為主,形狀如圓形或是卵圓形,到后期大的瘤體還可呈現出分葉狀。由于其初期時體積小、生長慢,再加上疼痛感不明顯,所以乳腺纖維瘤患者在早期通常都未能引起注意,都是等到腫塊逐漸變大后,才去醫院就診,以至于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對于乳腺纖維瘤的治療來講,目前手術切除的效果最佳的,放射切口是過去常用的手術方式,然而其術后由于疤痕較明顯,且容易出現兩側不對稱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美觀,同時也讓許多患者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近年來微創手術以其創口小、疤痕較隱蔽以及復發率低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乳腺纖維瘤患者的青睞。本文將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因乳腺纖維瘤入院的36例患者的臨床特點,以及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的36例患者,均是經過各項檢查及臨床診斷后確診為乳腺纖維瘤的患者,且所有患者經術后病理診斷均為普通型乳腺纖維瘤。對照組患者年齡15~48歲,平均年齡28±2.3歲。其中單側纖維瘤15例,雙側纖維瘤3例,瘤體數為1~3個,腫塊直徑平均為1.8cm。實驗組患者年齡15~47歲,平均年齡27±2.4歲。其中單側纖維瘤16例,雙側纖維瘤2例,瘤體數為1~4個,腫塊直徑平均為1.9cm。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以利多卡因對局部進行浸潤性麻醉,切口方式采用常規的放射性切口,切開后將顯露出來的腫塊,以及腫塊邊緣的腺體全部進行切除,經止血處理之后便可將切口拉攏縫合。實驗組患者同樣以利多卡因對局部進行浸潤性麻醉,切口方式選用乳暈弧形切口,通常在距離乳暈外側大概0.1~0.2cm的位置,以弧形環繞的方式沿乳暈邊緣進行切開,當顯露出腫塊之后,便將腫塊及其周圍腺體一起切除,經止血處理之后便可將切口拉攏縫合。
1.3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好兩組患者在術中的手術時間和出血情況,術后患者的并發癥以及不良反應,并在回訪過程中認真做好患者對于手術效果的滿意度調查。
1.4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所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4.0,所有計數資料均采用t檢驗,而計量資料則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經觀察發現,在術中時,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比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但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卻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實驗組無論是不良反應還是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疤痕情況等,都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在進行回訪的過程中,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患者。
3討論
乳腺纖維瘤屬于常見的疾病之一,由于它的發生與雌激素刺激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乳腺纖維瘤的多發年齡為20~30歲。其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以單發性為主,且多數為良性腫瘤,而且該腫瘤不但生長緩慢還無明顯的疼痛感,以至于大部分患者都未能在腫瘤早期接受治療?,F階段針對此類患者臨床表現及常用的檢查方法,如:根據乳腺手診輔以彩超,針吸活檢、以及乳腺鉬靶檢查等都能明確診斷。在對患者進行診斷同時,必須仔細鑒別該病與乳腺癌以及乳腺增生等病癥之間的區別,以爭取有效的治療時間。
目前對于乳腺纖維瘤來說,治療效果最佳的當屬手術治療,然而不同的手術方式其治療效果也有所不同。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放射切口與乳暈弧形切口,都是治療乳腺纖維瘤所常用的手術方式,經觀察發現乳暈弧形切口無論在術中、術后還是回訪過程中,其效果都明顯好于常規的放射切口,這就說明乳暈弧形切口以其術中出血少、術后不良反應少、以及患者滿意度高等優勢,可作為乳腺纖維瘤患者手術治療的首選。
此外,為了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建議患者采用中西結合的治療方式,即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之后,以中藥對患者進行鞏固性治療。同時,患者在術后應積極調整心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讓自己能始終保持愉悅的心情,這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非常重要作用。若在患者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適當進行戶外運動,以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并讓患者牢記每次復查的時間,以便能對乳腺纖維瘤進行及時監控,從而達到有效避免乳腺纖維瘤出現復發的情況。
綜上所述,由于乳暈弧形切口這一乳腺纖維瘤的切除方式,具有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少、以及疤痕隱蔽性好等優點,已經逐漸成為了乳腺纖維瘤患者的治療首選。因此,這種集治療效果與疤痕美觀于一體的手術治療方式,非常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曉飛.不同手術切口切除乳腺纖維瘤的臨床效果比較分析[J].中外醫療,2012,18
篇10
【關鍵詞】 臨床護理干預;乳腺纖維瘤手術;應用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85
乳腺纖維瘤屬于較為普遍的一種良性腫瘤, 以青年女性較為常見。此種病癥的發病幾率表現為單次病發的特點, 但是仍存在少部分患者出現多次發病的情況。針對乳腺纖維瘤患者在實施臨床治療過程中, 主要選擇手術切除的方法[1]。為了研究有效方法對乳腺纖維瘤患者進行干預, 本文主要針對本院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手術患者, 臨床研究有效方法給予護理干預, 最終獲得顯著的護理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乳腺纖維瘤患者104例, 通過抽簽法分為D1組及D2組, 各52例。D1組年齡20~32歲, 平均年齡(23.6±3.3)歲;表現出單側發病患者50例, 雙側發病患者2例。高中及以下學歷患者12例, 本科學歷患者32例, 研究生學歷患者8例。D2組年齡21~33歲, 平均年齡(23.5±3.6)歲;表現出單側發病患者51例, 雙側發病患者1例;高中及以下學歷患者13例, 本科學歷患者33例, 研究生學歷患者6例。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選擇與排除標準 選擇標準:①所有患者全部滿足乳腺纖維瘤疾病的診斷標準, 對患者實施乳腺B超檢查以及實施乳腺鉬靶X線檢查最終有效確診, 所有患者全部選擇手術治療的方法;②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 患者表現出較高的治療依從性, 所有患者全部能夠有效配合醫護人員的相關工作。排除標準[2]:①將手術過程中冷凍切片顯示屬于乳腺癌早期的患者進行排除;②將患有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疾病的患者進行排除, 例如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以及體弱無法耐受的患者;③將因為自身原因最終退出研究的患者進行排除。
1. 3 方法 針對兩組乳腺纖維瘤手術患者, 均選擇手術切除乳腺纖維瘤的方法進行治療。在準備實施手術前, 對患者實施血尿常規、心電圖以及肝腎功能檢查等, 此外還對患者實施病理組織、CT以及B超等檢查。針對患者纖維瘤塊的大小以及具置進行有效明確, 針對臨床有關檢查進行有效完善, 完成后準備對患者實施手術治療。選擇2%利多卡因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 在對患者實施手術過程中, 針對手術過程中切除纖維瘤組織實施冷凍切片處理[3]。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后, D1組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患者1例(1.92%), 不良反應患者1例(1.92%), 血腫感染患者1例(1.92%), 切口一期愈合患者51例(98.08%);D2組患者術后出現切口感染患者16例(30.77%), 不良反應患者25例(48.08%), 血腫感染患者15例(28.85%), 切口一期愈合患者41例(78.85%);在術后切口感染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血腫感染率以及切口一期愈合率方面, D1組優于D2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針對乳腺纖維瘤患者在實施臨床治療過程中配合給予臨床護理干預, 效果明顯。具體步驟為:針對D2組患者臨床選擇常規護理的方法, 例如對患者實施術前指導, 患者在進入到手術室后,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合理進行選擇, 將患者術中疼痛感以及壓迫感有效緩解。與此同時指導患者認真完成相關麻醉, 為患者準備良好的手術環境以及病房, 完成手術后對患者實施切口護理, 針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正確指導。針對D1組患者, 選擇臨床護理干預的方法, 在對患者實施手術過程中, 針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認真觀察, 護理人員配合臨床醫師對患者認真進行手術, 如果表現出緊急情況, 需要對患者進行認真處理, 針對需要實施引流管放置的患者, 需要保證動作輕柔, 在放置引流管的過程中做到一次成功[4-8]。
綜上所述, 針對乳腺纖維瘤患者, 臨床給予護理干預后, 患者出現系列并發癥的幾率獲得顯著降低, 最終顯著提高乳腺纖維瘤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鄒玲.護理干預對術后乳腺纖維瘤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5, 12(2):73-74.
[2] 朱秀竹.乳腺纖維瘤患者實施系統臨床護理的價值評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17):195-196.
[3] 沈曉敏.疼痛護理干預在乳腺腫瘤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5(21):155-157.
[4] 陳芬芬.臨床護理干預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的應用.中外醫療, 2013, 32(20):153-154.
[5] 王梅華.臨床護理干預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的應用.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3, 23(2):153-154.
[6] 王鳳蘭. 乳腺纖維瘤手術的臨床護理干預. 基層醫學論壇, 2014,18(21):2875-2876.
[7] 金奇. 臨床護理干預在乳腺纖維瘤手術中的應用. 按摩與康復醫學旬刊, 2012,3(3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