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鹜顿Y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2:4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鹜顿Y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鹜顿Y論文

篇1

社保基金是人民的“保命錢”,因此社保基金投資必須全面考慮其安全性、增值性和流動性,三者不能偏廢,其中最為根本的是安全性。2009年,全國社保基金將控制投資風險,審慎進行股票投資,增加投資產品,改進對投資管理人的管理;調整投資結構,逐步減少固定收益產品的投資;完善股權投資管理辦法,積極參與對中央企業控股公司、地方優質國有企業和重大基礎設施的直接股權投資,擴大對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這體現了社?;鹨蚤L期投資、價值投資和責任投資為準則,安全至上、控制風險的投資理念。

長期以來,我國社?;鹜顿Y渠道較為單一,通常只依靠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獲得利息收入進行保值增值。除此之外,社?;鹨部梢杂糜趥⒒?、股票等投資,以股票投資為例,《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的暫行規定》中明確規定:社保基金投資于股票的比例應控制在30%以下,絕對不能超過40%,又因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只有10余年的時間,市場成熟和制度完善程度都還不高,因此系統性風險大于西方資本市場,由此導致社?;鸬馁Y本市場投資收益一直不夠理想,收益率僅略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遠低于國外社?;鹜顿Y的收益率。

基于我國目前社?;鸬耐顿Y現狀,為了避免在未來發生支付危機,社?;饘で笮碌耐顿Y渠道已經迫在眉睫。

社保基金投資新方式

(一)拓寬海外投資渠道

社?;鹪诤M獾耐顿Y機構的選擇在初期最優方式是,在國際市場上甄選出富有國際投資經驗和業績穩健的國際專業投資公司來管理和運作社?;???梢圆扇≌袠烁偁幍姆椒?,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吸引國際上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參與競標。但需強調的是,社?;鹱鳛轱L險厭惡型的機構投資者,出于對資金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考慮,它在海外投資的品種和比例上初期應受到較為嚴格的限制。

(二)參與助學貸款

有國家擔保的助學貸款是優質的金融資產,因為國家對助學貸款進行貼息和擔保之后,能將放貸銀行的損失控制在平均壞賬率之下,使其收益率得到保證且高于國債收益率。而社保基金機構擁有學生就業、薪酬、勞動保險和醫療保障信息,擁有與用人單位之間密切的業務聯系網,擁有與商業銀行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可以有效地監控、跟蹤學生狀況及回收貸款。社?;饏⑴c國家擔保的助學貸款,既可以大幅降低還款違約率,又能使社?;鸢踩乇V翟鲋?,實現雙贏。

(三)參與金融衍生品投資

根據投資學的基本原理,收益與風險正相關,高收益伴隨高風險,但通過投資組合可以有效降低組合風險,實現收益最大化。我國社?;鹜顿Y渠道少、保值增值困難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可供投資的產品太少,難以構造出優質的投資組合,既控制風險又能最大化收益。因此社保基金可以參與開發資本市場具有潛力投資品種和金融衍生工具,如信托產品、優質理財產品等。投資渠道越多,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的能力便越強,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也就越強。

(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長期股權投資

眾所周知,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時間跨度長、資金需求量大,會給國家財政造成較大的融資壓力,而我國社?;鸱e累了大量資金,完全可以滿足大型基礎建設項目投資周期長、規模大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將社會保險基金的一定比例投入到盈利前景好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中。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回報穩定、風險低的特點,也能充分滿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需要。因此,在保證充足償付能力和流動性的前提下,社?;鹂梢宰鳛橐粋€投資主體介入一些盈利前景良好的基礎設施項目,以獲得長期較穩定的回報率。

另外,長期股權投資也是我國社?;鹂梢陨孀愕念I域,自2008年以來,全國社保基金在此方面的投資取得突破,一方面爭取到國家開發銀行與中國農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還爭取到全國社?;饳嘁?0%可用于投資股權投資基金的政策。這些投資方式的探索,為我國社保基金在更為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實現保值增值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參考文獻:

1.王國清,馬曉,程謙.財政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賓.社保基金的投資與運營.社會保障,2008(1)

篇2

[關鍵詞]社?;鹗袌龌\行投資方式

一、我國社?;鸬奶卣?/p>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我國社?;鸬囊幠H找纨嫶蟆=刂恋?005年,我國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的規模已達到18455億元。伴隨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社保基金積累的資金越來越多,從而我國社保基金便出現資金規模龐大,保值問題突出;投資收益率低,急需實現增值等特征。由于社?;鹜顿Y運作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在保證基金資產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實現基金資產的增值。因此,從社?;鸬倪\作和投資來看,對風險較小的投資采取直接投資模式,對風險較大的投資運用委托投資的模式,這樣既有利于分散風險,又有利于發揮專門投資機構的專業優勢。

二、社保基金投資方式的借鑒及分析

根據我國社?;鸬奶卣骺梢詫ι绫;鹜顿Y的潛在市場做出以下分類,并根據各種市場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及特點加以闡述。

1、安全穩定的貨幣市場

貨幣市場基金。

這是一種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和高穩定性的投資基金品種,完全符合社?;鹑胧械幕疽蟆X泿攀袌龌鹪趪庖延邢喈斠幠5陌l展,但是目前在我國,貨幣市場規模還不大、品種單一,機制還不夠順暢。尤其是現在的貨幣市場業務,只是債券回購、銀行同業拆借和商業票據,因而貨幣市場基金只是低風險低收益的基金品種。

銀行存款及大額可轉讓存單。

銀行存款是社?;鹑胧幸郧盎鹳Y產的最主要形式。大額可轉讓存單是定期銀行存款的一種金融衍生工具,性質上與貨幣基金相似,在美國根據其流動性還可以簽發支票。投資大額存單是為了滿足定期存款流動性需要,相對于短期存款所能獲得的利息收益更大。但這兩種投資工具都面臨通脹及利率波動的影響。

銀行票據及商業票據。

作為貨幣市場的主要投資工具,主要包括中央銀行票據、銀行背書的商業匯票、銀行承兌匯票等。社保基金以這幾種方式投資,可以獲得較高于銀行存款的收益,同時保持較強的流動性,是社?;鹬苯尤胧械目煽窟x擇途徑。

2、證券市場為社保基金投資提供了廣闊的領域

首先,股票市場是證券市場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融資能力最強,資本規模最大的市場。社?;疬M入股市將給資本市場帶來一個雙贏的局面。我國證券市場正在迅速擴張,根據我國股票市場有代表性的過去五年上證指數的數據進行分析計算,股票年均收益率為11.9%,扣除交易稅費在10.5%左右,這個平均的收益率已經包括了股市的大幅上漲和大幅下跌產生的影響。相對于國債投資來看,我國近期發行20年期國債票面利率為3.85%。按上述收益率以及40%的股票和60%的國債組合計算社?;鸬拈L期收益率約為6.51%,比單純國債利率多69%。從短期看,投資股市風險相對較大;但從長期看,風險是可以控制的。由于目前社?;鸬拇蟛糠止善辟Y產都配置在安全可靠的范圍內,社保基金應當適當擴大股票投資比例。

其次,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發行的債券,存在的風險幾乎為零,是社保基金入市主要選擇的投資工具之一。但是,在去年10月份央行加息以前,國債平均收益率僅為2.27%和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基本持平。在今年3月份再次加息以后,社?;鹜顿Y國債帶來的收益就更少,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持有國債的成本進一步加大,無法滿足社?;皤@得較高增值的要求。

另外是企業債券、金融債券及可轉換債券。此類債券是債券市場上主要的投資品種,風險較大。出于安全考慮社?;鸩灰状笠幠_M入,可以在投資組合中以較小的比例持有。從2003年全國社?;鸬耐顿Y收益情況來看,持有企業債券1億元,金融債券5億元,除國債以外的債券收益為2371萬元,投資規模比較合理。

此外還有證券投資基金,這是一種間接進入市場的模式。社?;鹂梢酝ㄟ^購買基金份額,或委托專營證券基金管理公司代為管理基金資產。社?;鹑胧匈Y金委托基金管理公司進行投資管理,使受托基金公司受到來自社保基金理事會的更為嚴格的監督,投資過程的嚴格監督以及投資信息對社保基金理事會的高透明度都使得基金公司在投資運營期間必須遵循更加專業化的原則,提高對行情把握和個股選擇的準確度,完善市場風險防范手段,提高應對市場突變情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基金管理公司擁有大量的專業投資人才,廣泛的信息渠道,能及時靈敏的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提高社保基金的運作效率。

3、海外市場

國內資本市場不可分散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股票市場波動比較大,市場盈利率水平比較高,股息收益低;二是產品結構單一,固定收益證券市場非常不發達,沒有任何避險工具可以使用。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為抵消這些風險,社保基金必須在系統之外的投資領域獲得更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投資機會,來彌補本地市場的不足。因此,社?;鹂梢钥紤]投資到海外,因為海外有比較發達的資本市場,豐富多樣的投資品種,健全的對沖機制,這些條件均是社?;鹜顿Y組合必要組成條件。除了海外的資本市場以外,投資不動產業是分散風險的一種選擇,不過對具體目標的選擇和確定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可以委托海外投資機構代為管理或是通過海外專業投資咨詢機構的幫助做出選擇。

4、不動產市場及產業市場

從投資組合理論及分散風險的角度分析,社?;鹑胧胁灰欢ㄒ窒抻谫Y本市場,投資工具的選擇也不一定要局限于金融工具。當我們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資本市場的同時也許會把風險集中過來,因而根據經驗設想,是否能把社?;鸬耐顿Y擴展到一些未涉及卻具有可行性的市場,如房地產市場、企業的大型設備的融資租賃、大型工程項目以及金融租賃等,甚至是目前覺得不可行卻具有潛在可能性的市場,這樣使得社?;鸬木揞~資金既能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又能促進另一些行業的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房地產高開發時期,如能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通過有效的法規及管理摒棄那些失敗的做法,對于消除我國房地產的泡沫,提高房地產發展質量都大有裨益。同時也不失為社?;鹜顿Y組合的一種選擇。另外,我國的經濟正處于長期高速的發展時期,許多行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社?;鹂梢詫①Y金投入到產業領域,一方面為企業提供融資租賃或金融租賃從而實現資產增值,同時可以將這部分投資證券化以實現流動性。另一方面也促進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這些都是豐富社?;鹜顿Y品種的選擇。

社?;鸬耐顿Y不僅可以延伸到創業投資領域,還可以適時地進入教育領域。雖然我國的教育仍然是事業性質而非產業化,但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占GDP的份額極小,絕對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的教育事業,特別是在高??蒲?、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支持大學生創業等方面,僅靠國家的財政撥款是無法滿足眾多高校、廣大學生對教育資源的需求的。因此,教育資金的來源需要多領域多渠道的支持。社?;饟碛虚L期的資金,追求長期的保值增值,從這一點看投資教育完全符合要求。教育市場有著穩定收入來源,而且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值潛力是巨大的。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社?;鹜顿Y教育將使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享受到社會保障的益處,使得社會保障帶來的受益面覆蓋更廣。據此,為了保持這部分資金的流動性,可以從金融創新的角度設想,創造一種叫做“教育投資券”的金融工具,使其在二級市場上流通。這樣,在證券市場既多了一種投資工具,投資者又多了一種投資選擇,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能得到的有力的資金支持而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義.社會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2]萬解秋,貝政新,黃曉平等.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高雅(1982-)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制度及法規

篇3

【關鍵詞】養老基金;投資運轉;保值增值

0 引言

據《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顯示,2010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征繳收入為11110億元,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82.79%;財政補助為1954億元,占14.56%;利息收入274億元,占2.04%,其他收入81億元,占0.60%。報告指出,利息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太低,意味著在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方面存在問題。養老金改革,任重而道遠。并且,在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國內經濟發展增速下降的情況下,養老基金是否會隨著通過膨脹等因素貶值,如何使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獲得更好的收益,是一項值得研究的問題。

1 我國養老基金運轉現狀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時間比較短,制度的建立還不完善,諸多矛盾還未得到解決,我國養老基金的運轉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

1.1我國養老基金累計金額龐大,基金收支形勢嚴峻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我國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6895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全年基金總支出12765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272億元。到2011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94萬億元,而再往前的2010年底,結存為1.53萬億元。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投資體制下,從2001年到2011年間的十余年間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縮水”近6000億元。這一數字給我國的養老金現有的運營機制敲響了警鐘。(表1)

1.2基金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健全,養老基金制度本身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部分和個人賬戶基金實行的是由勞動部門統一正交和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在我國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保制度伊始,負責征收養老費的只有社保部門一家。此外,我國養老基金長期處于分散管理的狀態,由市縣以及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分地區管理,導致基金難以在較大范圍內有效使用。我國的養老金制度設計本身就存在問題,基本養老制度面臨二次改革。

1.3養老基金投資單一,收益率低下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社?;鹜顿Y范圍,對投資與銀行存款和國債、企業債、金融債、證券投資基金、股票投資的比例進行了限制,投資范圍過窄,可用于投資的產品過于單一,養老基金大部分限于銀行存款和國債,造成養老基金收益率較低,養老基金賬戶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對于養老基金的投資抵御不了通過膨脹的影響,造成整個社會福利的重大流失??紤]通貨膨脹率及工資率上漲的因素,養老基金實際存在貶值風險。長此以往,勢必會動搖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

2 我國養老基金保值增值對策研究

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基數之大、增長速度之快、地區之間分布不平衡,以及人口老齡化之時經濟發展程度較低;并且過窄的投資渠道,在養老金收益率低,又面臨通脹風險,甚至可能出現貶值的情況下,如何保值增值成為尤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我國養老基金運轉現狀提出一下對策:

2.1擴大養老基金投資渠道,加強國內養老基金投資多元化和市場化

改革社?;鹜顿Y體制,使養老基金入市,加強國內養老基金投資多元化和市場化。我國一直嚴格限制養老基金投資,投資僅限于銀行存款和國債。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資金存入銀行只能保證其名義安全,而不能保證其實際安全。養老基金投資應不限于銀行存款和國債,還可以將養老金投入到壟斷企業中獲得投資收益,比如中國移動、中石化、銀行業等等,每年的收益不僅穩定而且豐厚。個人賬戶養老基金是“養命錢”,所以,個人賬戶養老基金投資應該遵循“穩健、審慎”的原則。

2.2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加快金融市場改革,豐富和完善資本市場的各種金融工具:對現有的基金等投資工具進一步優化創新,發展和完善股指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以便養老基金進入資本市場進行各種投資組合,規避投資風險,創造最大的投資收益,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要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責任的合理分擔,這也是建立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的發展趨勢。應該擴大企業年金市場規模,形成基本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比例小,企業年金占比大的養老金保障穩定結構。

2.3建立養老基金投資與運營的監管體制

建立養老保險積累基金投資管理體制,這既包括機構的設置、職能分工、管理機制的內容,也包括融入資本市場的內容。確保養老保險積累基金安全,實現保值增值,不僅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所有從事基金投資運營機構的重要職責,這就需要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基金投資運營的監督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趙堅.我國社?;疬\轉狀況及其保值增值問題探討.[碩士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03

[2]路愛峰,崔玉杰.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現狀及風險來源分析[J].金融經濟.2009(09)15-16

[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2)

篇4

【關鍵詞】 養老基金; 投資運營; 風險管控; 信息化養老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0-0046-03

一、引言

隨著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養老基金的規模日益擴大,由于社保制度轉型、人口老齡化及預期壽命的延長等因素,養老基金未來面臨一定的支付危機。如何管理和運營好養老基金,并使其保值增值,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

預測到2033年,我國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到25.4%;2050年將上升到1/3,接近發達國家。面對30多年后的人口老齡化高峰,國家管理的公共養老金收支會有較大缺口,盡快推出養老金整體投資運營方案顯得尤為迫切。在目前管理運營體系下,我國養老金年均收益率不到2%。2001—2011年,我國年均通貨膨脹率高達2.47%。以此推算,養老保險基金此間損失約6 000億元。此外,目前我國養老金多以存款甚至是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銀行,未來養老金投資還需拓展多元化投資渠道。

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至2012年末,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23 941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為財政專戶存款,高達20 170億元;協議存款1 058億元;債券投資僅為196億元,委托投資運營918億元。

二、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的現狀及缺陷

按照現行政策規定,為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養老基金只能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以及投資包括上市流通的證券投資基金、股票、信用等級在投資級以上的企業債、金融債等有價證券。而從我國現階段養老基金投資運營方式來看,主要還是存入商業銀行和購買國債,其他投資方式因其安全性、收益性、社會性和流動性,相關部門一直采取審慎的態度加以約束限制。

存入商業銀行的養老基金,大部分為活期存款,按活期利率計息,即使完全按照優惠利率計息,收益率也非常有限。購買國債,雖然安全性較強、收益相對高,但利率是事先確定的,在市場利率變動時,或許發生損失,在沒有保值補貼的情況下,收益性也較差。另外,購買國債還要受發行時間限制。很顯然,將養老基金的投資運營僅局限于“存銀行、買國債”,并不是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徑。

三、進一步完善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的決策

預計“十二五”時期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增長到2.21億,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增加到16.0%,隨著人口逐漸老齡化,養老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絆腳石。因此,如何負擔成本轉嫁、有效地解決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就成為異常重要的問題。目前,我國養老基金投資渠道都比較單一,主要是以財政專戶存款為主,還有另外一部分購買國債。還包括股票、證券基金、國債、企業債、金融債等有價證券。養老保險累計基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但是,在過去的11年里,我國年通貨膨脹率卻高達2.47%,據此測算,損失約為6 000億元。養老金改革,任重而道遠。政策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拓展投資范圍,大力發展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未來將面臨巨大的養老金支付壓力,因此,需要提前籌劃建立穩定、可靠、多層次的養老資金來源渠道。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統籌層次,拓展投資運營范圍,完善養老保障體系。世界上允許養老基金進行投資運營的國家,一般投資于股票、債券、貸款、實體和海外投資等領域,一些國家經投資運營后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2011年部分國家養老資產的配置比重明細表(如表1)。

目前,我國應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拓展養老基金的投資范圍,除繼續保留一定比例的銀行存款和國債外,還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購買企業債券。第二是委托銀行發放抵押貸款。第三是投資基金產品。鑒于投資基金“專家理財、分散投資”的特點,可以進行適量的投資。但基金產品投資必須對該產品的投資目標、投資理念、投資策略、選股原則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的誠信和業績進行考察,并評估其與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是否相符。第四是投資于實業領域。從近期來看,銀行存款和國債將是養老基金投資的主要方式,投資于國債和銀行存款的比例不應低于50%和10%;股市是拓展投資領域的重要方向,但股市投資不應高于30%;企業債券和實業投資比例都不宜過高,不應高于10%。

一般來說,能源、交通、通訊、公用事業等行業項目投資規模較大、風險較小、發展前景好。因此,當養老基金積累到較大規模時,將一部分養老基金以入股形式投資于國家基礎建設事業,取得收益后,按股份提取紅利。進行這種長期投資,既解決國家基礎建設資金缺口,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養老基金運用效益,是養老基金一種較為理想的運營方式。而養老金的特殊性質能夠為資本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因為其投資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對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例如,英國和日本的兩大養老基金于日前宣布:各自“試水”能源產業的交易。其中,英國養老保障基金(PPF)計劃接管英國最大煤炭生產商英國煤炭(UK Coal),日本養老基金協會(JPFA)則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政雇員退休基金(Omers)聯手購買美國燃氣電廠。業內普遍認為,國家大型養老基金涉足能源或將成為全球未來新趨勢,標志著以養老基金為首的更多公共基金打算跳出傳統領域,尋求多元化投資發展。

2.進一步改革完善資本市場,為養老金投資運營、保值增值做好服務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應抓住機遇讓全國社?;鹱鰪娮龃蟆R皇俏磥響獙匈Y產劃撥提上日程。“這個特殊的融資渠道已經討論很多年,應盡快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倍菙U大地方基礎養老金委托運營的試點范圍,按照廣東的模式委托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三是做實個人賬戶資金可以盡快實行委托投資。完善的資本市場可以保證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過程的順利進行。一方面,良好的1級市場有利于相關金融產品的發行,保證投資者認購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流動性較強的2級市場可以為投資者轉讓相關產品提供便利的渠道。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監管層也需要不斷提高資本市場監管水平,增加市場的透明度,強化保護投資者機制;同時還要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創新和豐富金融產品,為養老金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更好、更成熟的平臺,創造更加公平有序透明的市場環境。

3.培育專業的長期機構投資者

我國資本市場投資主體結構不合理,投資者現在還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數量相對來說較少,兩者比重相差較大。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主要是以投機為主,其投資行為取決于個人對證券產品的投資偏好,這種投資偏好的市場隨機性很強,增加了不穩定性;而機構投資者則更注重對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選擇策略投資對象進行理性的價值投資,是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

要加快培育成熟機構投資者。養老金入市不僅需要成熟的市場,也需要一批有經驗的成熟的機構投資者隊伍。2011年底,我國股市內證券投資基金、社?;?、保險機構、信托機構等機構投資者占比為15.6%,境外專業機構只有1%。在歐美等成熟市場,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市值達70%左右??梢?,發展長期機構投資者,對于實現我國資本市場與養老金良性互動意義重大。

4.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

各國對補充養老保險金的稅收優惠政策往往取決于它在養老金體系中的地位。國際經驗表明,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計劃往往是養老保障體系的主體。以美國為例,2010年底401(K)資金規模達到3.1萬億美元,占美國養老金總資產31%,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1%。而我國2011年底企業年金累計結余3 570億元人民幣,僅占當年養老金總資產的10%左右,占當年GDP比重不到1%。企業年金計劃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補充,但是近年來發展滯后、緩慢。從國外實踐來看,稅收優惠是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有必要明確和完善相關延遲納稅和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推動企業年金制度發展,使其成為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撐。

5.加強對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的監督檢查

大力提高常規監管的規范化、精細化水平。在完善養老基金財務、會計、統計、審計制度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對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的監管機制。通過國家立法來完善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監管的法律和制度,加強養老基金監管體系建設。不僅對基金日常收支管理進行監督,而且還要監管各項基金投資運營流程,及時查處投資運營中違規行為,維護基金安全和完整。

6.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信息平臺,保證養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養老信息化是整個養老體系的技術支撐,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養老服務水平的高低,它能夠對養老基金實行嚴謹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強化養老基金監管的透明化程度,提高監督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力。

大力發展信息化支撐網絡。通過養老信息平臺可以定期收集、核對基金監管數據,對養老基金的征收和利用進行全程的監督與管理,并對基金監管的運行狀況進行實時合理的分析與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并且積極地預防、化解潛在的危機。同時,在“十二五”養老服務業標準體系總框架中的業務支撐標準中也把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標準的建立作為核心標準來建設。從根本上改變養老傳統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效杜絕重復支出養老基金、非法套取養老基金等現象,保證養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結論

綜上,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的形勢下發生的,且呈現加速增長之勢。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增加了未來養老支出的壓力,要化解老齡社會日益加劇所帶來的潛在危機,必須加強養老基金投資運營,實現養老基金結余的保值增值,為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高峰積累足夠的支付資金,以實現我國養老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敏.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中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2(6):1-4.

[2] 韓麗.對我國社?;鹜顿Y管理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1(21):65-67.

[3] Andreev, A., and Kanto, A. Conditional Value-at-Risk estimation using non-integer degrees of freedom of Student’s t-distribution, forthcoming, Journal of Risk[Z].2004.

[4] 劉佳.我國股票市場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 王勇.我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的相關性研究:基于泰勒規則的實證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 史玉然,等.據現狀分析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缺陷及產生根源[J].新財經(理論版),2011(1):78-78.

篇5

論文摘要:隨著 經濟 和社會的 發展 ,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日趨完善,這就需要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有效可行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模式,使社會保險基金能夠健康穩定的運行,促進社會穩定,帶來更大的收益。

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其社會作用越來越大。社會保險屬于社會公共產品,具有強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社會性,是社會的“安全網”,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因此,社?;鸬谋O管就成為了重要的環節,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997年,為了改變基金管理的混亂狀況,國務院決定將社會保險基金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1998年,國務院在組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時,建立了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司,計劃經過各級政府機構改革,自上而下建立起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管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勞動保障部門行政監管為主,專門監督、內部控制、 法律 監督以及社會監督有機配合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各部門配合共同實施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

據國家審計署的對29個省區市、5個計劃單列市的 企業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失業保險基金的審計結果。審計的3項保險基金2006年收入3128.46億元、支出2203.14億元,分別占全國當年基金收支總額的50.7%、46.5%。截至2006年底,3項保險基金累計結余2918億元。審計結果表明,3項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情況良好,但部分資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風險;一些地方未能嚴格執行國務院有關規定,管理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審計共發現違規資金71億元,包括擴大3項保險基金開支范圍用于彌補“補充醫保基金”及借給企業等;用于委托 金融 機構貸款、對外投資;用于購建辦公房及彌補行政經費等。近些年來,國家加大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力度,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但是,牽動大量人力、付出高昂行政成本組織了這些檢查和審計,可一些嚴重違規和犯罪問題仍然屢禁不止。

二、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國際比較研究

(一)典型國家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簡介

1、美國。美國實施的是審慎性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模式。在美國,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比較廣泛,參保是強制的。最主要的社會保險項目是老年、遺屬和傷殘保險,同時有雇員補償、失業保險、暫時傷殘保險、鐵路雇員退休計劃等。美國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是向被保險人及其家庭成員提供適當的經濟保障。對于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美國政府強調“事前監管”以杜絕資金被挪用的危險。美國聯邦社?;鸬母鱾€賬戶開設在財政部內并由財政部專項管理,征繳的款項相應存入各個基金。

2、德國。德國堪稱高度發達的福利型國家,它的社會保障系統基本以保險形式體現,幾乎涵蓋了所有德國公民。德國社會保險共有5大分支:養老保險、疾病保險、工傷事故保險、失業保險、護理保險,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被稱為社會保障體系的3大支柱。德國包括醫療、意外傷害和養老在內的各類社會保險機構實行法律上的獨立自我管理,并且由保險金的繳納者,即投保人和雇主共同參與決策。養老保險是德國最大的社會保障系統。德國養老金不用于投資,而是由專門德國養老金保險機構來管理,全民參與監督。

3、智利。智利模式是以個人資本為基礎,實行完全的個人賬戶制,將個人工資的10%存入個人賬戶并進行積累,交由私營機構進行投資管理,最終個人賬戶中積累的儲蓄及增值收益作為個人養老金的資金來源,保險費完全由個人承擔,雇主不承擔繳費義務。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結構主要是以個人資本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即完全由個人繳費,實行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基金由私人機構進行管理,參保職工根據自己的原則可以選擇任何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建立法定的資本積累賬戶。智利模式中政府實行間接式的監管,通過法律法規對公司進入和退出市場、投資項目和所占比例等方面進行監控,以確保其具有足夠的償付能力。

4、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幾乎沒有社會福利的國家,他沒有任何社會福利意義上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其養老保險制度以個人賬戶為基礎,強制儲蓄,集中管理,養老保險費用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新加坡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是中央公積金制度。中央公積金由政府的中央公積金局直接進行全面的管理和管制。雇員和雇主每月按雇員工資一定的比例繳費。國家通過中央公積金局依法對基金實施管理,中央公積金局既負責養老保險基金的日常支付,又負責實施基金管理和投資運營。

(二)四國社會保險管理模式的分析比較

1、從法制體系上看,各國社會保險模式都有嚴密的法律體系。例如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社會保險立法的國家,現今已在社會保險的5個方面分別制定了完整的法律和條例。美國于1935年通過了社會保障法案,有關社會保障的基本法律由聯邦政府制定,州政府在不違背聯邦法律的情況下,可以制定本州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和條例。

2、從資金籌集方面看,都是多渠道籌資,籌資形式主要有稅收和繳費兩種。目前世界上實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社?;鸬膩碓炊际嵌嗲?,有勞動者個人、企業雇主、基金營運增值、社會捐贈、政府預算補貼等等。其中約有60%的國家采取社會保障稅的籌資形式。開征社會保障稅使資金籌集從形式上更具法律強制性,同時社會保障收支成為政府預算的直接組成部分。

3、在社會保險基金的運作方面,有由政府行政機關運作、事業單位運作和面向市場運作3種不同的方式。美國的社會保障稅和失業保險稅全部記入財政信托基金賬戶。除失業保險由聯邦勞工局管理外,德國的社會保險都是劃分不同的職業和行業以及險種分別獨立管理的。智利的 經濟 改革創造了單一資金來源的、私人管理的退休金制度。政府對私人養老金市場的各項活動,通過各種 法律 、法令和退休養老基金管理局,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新加坡的公積金運作,全部由中央公積金局負責。內部設有會員服務部、雇主服務部、人事部、內部審計部等。公積金局由勞工部管轄,內設董事會,為最高管理機構,負責重要的政策制定。比較重大的計劃制定,要經勞工部。

三、我國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模式的選擇

(一)社會保險基金監管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參與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主要是基金籌集的監管,基金營運的監管和基金給付的監管。由于社會保險金市場上存在著市場失靈,政府就必須要發揮重要作用,保證社會保險基金的收繳、安全營運、基金保值增值等每一個環節都能夠正常穩定的運行。因此,政府積極作用的發揮,就對于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政府應當承擔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險和監管模式,避免決策上的失誤。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人口眾多,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還很窄,經濟發達程度還不夠高,國民的參保意識不強,這就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模式,使得政府能夠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而又不會限制市場機制的作用。

其次,政府應當要制定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的具體計劃和措施,計劃和措施應當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運用各種經濟、法律、行政手段,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為基金社會的正常 發展 提供穩定機制。

再次,政府應當制定各種社會保險的法律法規,完善基本社會保險制度架構,嚴格規范社會保險的建立、運行和監管。

最后,政府應當盡可能的為社會保險的長期穩定運行提供和制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以便于社會保險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的構架

社會保險基金整個監督體系可分為基金日常管理監督子系統、基金營運監督子系統和基金監督法制體系3個部分?;鸸芾肀O督系統社會保險基金日常管理是經常的、大量的,是社會保險制度整體運作的基本鏈條,是社?;鸨O督體系中最基本、最寬廣的組成部分?;馉I運監督系統基金營運的目的是要保障基金的效益性,通過實現效益性而達到保值、增值之目的。對基金營運進行監督就是為確保這一目的實現而采取的手段。基金監督的法制體系基金監督的法制體系是基金管理監督與營運監督得以順利實行的法律保證,是基金監督體系的法律基礎。

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監督系統、基金營運監督系統、基金監督法制體系構成了完整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這3個系統側重點不同,基金管理監督系統側重于對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其目的是確保社會保險基金依法及時足額繳納和按時足額支付?;馉I運監督系統側重于對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營運的各環節進行監督,依照低風險原則、適度高回報原則、流動性原則、最優投資組合原則,審慎投資營運,防范和化解投資風險,通過實現效益回報而達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鸨O督法制體系為前2者得以落實的依據,是其操作的法律準繩。

(三)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模式的選擇

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國社會保險的目標模式應該逐步走向全民保障,其服務形式應走社會化服務的道路,在管理上追求體制的高效、合理、長期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正面作用。因此就要做到不能政出多門;保障類別和水準合理,費用支出在國家、單位、個人的承受能力以內;盡可能降低行政機構、經濟波動和少數人的個人行為對社會保險體系正常運行的影響;社會保險體制不僅不能拉經濟發展的后腿,不能影響國家 政治 的正常運轉,而且還要通過積累和資金的有效管理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目前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體制存在的一個明顯的問題是行政管理與基金運營一直分不開,不僅使有限的基金積累無法獲得很好的收益和投資回報,而且由于缺乏制約和監督,管理不善的問題經常發生。因此,應該將監督和經營分開,在此基礎上,通過更有效的手段,全面提高投資效益。

但是,僅僅將行政管理與基金經營機構分開還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確保社會保險基金能夠真正地被有效使用,必須建立更有效的基金運營和監督制度。

首先,必須有嚴格的法律體系依據。管理機構不但要依法行政,其自身也要依法接受監督。還要建立高效的管理機構,將分散的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能統一到一個專門的機構作為政府機構依法行使各種管理只能、監督及指導職能,并對不同形式和內容的保障及保險進行協調。

其次,管理機構不參與各種形式基金的經營活動,為了使得監管體系本身具有更強的制約機制,還應該考慮建立和發展其他的監督機構。

最后,對社會保險基金運營的監管重點應該集中于 金融 和財務方面。為了防止營私舞弊的行為,應該將財務公開化,并且進行績效評估和嚴格的處罰制度。

總之,要堅強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就要加強基礎管理和監督檢查,保證??顚S?,嚴禁擠占和揮霍浪費。使社會保險基金能夠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廣大人民收益,更好地保證和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更好更快的發展。

篇6

關鍵詞:公路交通;產業基金;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8)04-0043-04

隨著投資體制和金融改革的推進,國內投融資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公路交通業借鑒國際創業投資基金運作機制,結合國內實際,利用產業投資基金形式,積極發展公路建設事業顯得十分重要。

一、我國設立公路交通產業投資基金的可行性

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創業投資,也稱風險投資,是一種以風險投資為代表的投資主體所關注的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類型;另一類是產業投資機構一直密切關注的傳統產業投資,其投資對象是風險性小、收益穩定的基礎設施等投資。本文所關注的是后一類。下面就我國設立公路交通產業投資基金的可行性加以分析。

(一)政策支持

《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意味著人民幣的私募股權投資已拉開帷幕,在政策上為公路交通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和運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注冊門檻,注冊資金可分批到位,放寬了原定公司對外投資額不超過資本金50%的規定,修改了技術、知識等無形資產入股不超過20%的規定,為基金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

(二)資金支持

1.銀行資金相對過剩,居民儲蓄居高不下,流動性過剩已成為我國金融運行中的一個突出現象。其主要表現為:1995年以后,銀行存貸款關系從原先的貸差轉向存差,存差數額從1995年的3000多億元快速增加到2005年底的9萬多億元,并且呈加速增長的趨勢。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統計,截至2008年2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1.59萬億元,同比增長16.01%。

2.保險公司資金充裕。從近3年的全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和保險公司總資產表可以看出,保險業保費收入年增長率和保險公司總資產增長率都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

截止到2008年2月份,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了2.96萬億元。如此之大的巨額資金,按保險公司營業收入一定的百分比來對公路交通產業投資,必將能夠推動公路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

3.養老、社保基金。我國的養老基金主要包含3個部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000年,國家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規范為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基金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由企業和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籌集的專項基金,是養老金中最重要的部分。據統計,目前我國企業年金的規模有近500億元,再加上以年金名義銷售的保險產品有430億元,企業年金的存量規模有近1000億元。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我國到2010年會積累1萬億元的企業年金,到2030年可能有10萬億元,是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增長勢頭最為迅猛的金融資產之一。如果再加上其他兩個養老金品種,養老金的金融資產總量是十分可觀的。這種日益增長的金融資產孕育著龐大而穩定的資金托管市場。

可以說當前國內人民幣市場資金充裕,不論是銀行資金,還是社會居民儲蓄資金、保險公司資金、養老金,存量資金龐大,但均缺乏良好的投資渠道。資本的逐利性會使市場上龐大的資金存量時刻在找尋穩定的、高收益的投資渠道。

4.機構投資者。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和政策性銀行也是公路產業投資基金的主要籌資對象。在機構投資者當中,國家開發銀行具有籌資能力強、貸款期限長、管理經驗豐富等優勢,能夠進一步加大對公路的支持,為公路建設和技術裝備現代化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并在降低公路融資成本、加快公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方面提供智力和資金支持。除此之外,根據新的《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信托投資公司可以直接發起、設立、管理各種投資基金。設立和運作產業投資基金也是信托公司有別于銀行、證券公司的專有權力及資金集聚與運作的依托。發揮信托投資公司是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理想結合點的優勢,信托公司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在有效擴大公司管理資產的同時,使公司能獲取穩定豐厚的收益。

(三)收益支持

收費公路主要是高等級公路,一般是高速公路和國道。高等級公路具有競爭上的壟斷性、收益上的規模遞增和穩定性等特點。競爭上的壟斷性是指高等級公路技術指標高、配套設施多、服務功能齊全,投入建設資產巨大。因此,在同一交通通道內,一般很少有同類項目或一般公路項目與之競爭;高等級公路隨著車道規模的增加,其通行能力加倍增加,這就意味著收取的車輛通行費也會成倍的增加;高等級公路的經濟效益一般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交通量的增長而逐步提高。因此,呈現出收益上的相對穩定性及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二、公路交通產業投資基金的組織模式

投資基金的組織模式主要有三類:契約型、有限合伙型和公司型。這三類組織模式各具特點、各有利弊,公路交通產業投資基金究竟選擇哪一種組織模式,必須考慮兩個因素:(1)我國產業投資基金還處于試驗階段,只有個別試點。所選取的組織模式必須有利于盡快籌集到投資者的資本,至于降低運作成本和提高運作效率,應該在產業基金成立以后再不斷完善。(2)不論選取哪種組織模式,一方面必須嚴格依照相關的法律設立,但是決不能囿于這些制度框架之內,必須結合公路投融資的具體特點和政策環境進行必要的創新。

為了盡快為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籌到資金,公路產業投資基金應選擇契約型的組織模式進行設立。理由如下:

1.公路項目投資的規模很大,需要投資者具備較強的投資實力,保險公司、社保公司、政策性銀行等參與投入。公路投資又具有投資期限長的特點,因此必須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因為只有對投資者利益做到切實保護,才能不斷吸取社會資金,充分發揮為公路穩定供應資本的作用。契約型投資基金是在嚴格遵循信托法理的基礎上形成和運作的,而信托法理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規定了信托財產的相對獨立性,即獨立于信托人及受托人本身所有的財產,與后者本身的債權債務沒有關系?;鸾M織的信托人萬一經營不善,因契約型的信托資產完全歸受托人所有而使得受托人的債權人無權染指信托財產,也就使作為信托人的基金投資者利益能夠切切實實得到法律保護。

2.契約型基金相對于公司型基金而言,設立、運作、退出都比較簡單。公司型基金的設立必須嚴格依照《公司法》的規定,組建程序比較復雜,募集資金、發售股權一般要委托承銷商或經銷商辦理,投資者辦理股票移交手續后才能成為公司的股東;公司型基金的投資者作為基金公司的股東,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并以股息的形式獲取投資收益;契約型基金的投資者是信托契約中的委托人,通過購買受益憑證獲取投資收益,原則上不參與基金運作過程中的決策問題。

3.雖然采取契約型的組織制度,但是決不能囿于這種制度,必須進行創新,以克服契約型基金組織制度的弊端?;鸬墓芾韺用嫔希樊a業基金要引入公司型的模式,選擇部分投資人成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應該主動邀請投資人成為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充分保證他們的項目知情權和監督權,這樣就降低了集基金所有權和經營權于一身的基金管理人發生敗德行為的概率。讓他們擁有知情權,加強對基金管理人的約束,以期在做基金投資決策時能有一定的發言權,維護持有人利益。

三、公路產業投資基金的交易方式

產業投資基金按照交易方式是否可贖回,分為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封閉型基金是指基金資本總額及基金單位的發行份數在發行之前就已經確定下來,在發行完畢后和規定的存續期內,基金的資本總額及發行份數都保持固定不變的投資基金。而開放式基金是指基金的資本總額或基金單位的發行份數可以隨時變動,既可根據市場供求情況發行新基金單位或贖回基金單位,是基金規模不固定的投資基金。

基于開放式基金與封閉式基金的特征,結合公路產業的特點,本文認為公路交通產業投資基金應實行封閉式基金方式。理由如下:

1.我國的產業投資基金尚處于初創階段。在一國投資基金的發展歷程中,封閉型基金出現往往早于開放型基金,這已為各國基金發展歷史所證實。在投資基金初創階段,人們總是希望基金運作更具穩定性,加上管理、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缺乏良好的市場環境,因此封閉型基金容易被人接受。

2.采用封閉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有利于保護公眾投資者。由于產業投資基金是對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因此要求投資者擁有長期投資理念和較強的風險鑒別、承受能力。因此,產業投資基金的資本來源主要是保險基金、社保基金、政策性銀行、機構投資者等,而公眾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差。

3.公路項目投資規模巨大,而且投資周期比較長。封閉式投資基金更便于進行長期投資。開放型基金可以隨時追加資本,這一方面可以帶來規模效益,有利于分散投資風險和參與大額投資,提高投資的平均回報率。但另一方面由于開放型基金的管理公司必須承擔贖回義務,因此需要保留相當比例的流動性資產和現金,以應付基金隨時贖回。這樣開放型基金的資本額不能100%的用于投資,特別是不能將其大部分資產用于長期投資,從而影響基金投資的長期績效。封閉型基金相對來說在經營上比較穩定,其資產可全部用于投資,有利于取得長期投資回報。

四、公路產業投資基金的退出方式

在公路交通產業基金的退出方式上,可供參考的有4種:首次公開發行(也叫公開上市)、出售股權、回購和清算。這4種退出方式各有利弊,具體選擇何種退出方式需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而定,但是在進行投資前必須對項目的投資前景和經營周期進行分析,以便選擇合理的投資退出方式,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

1.在投資決策時盡可能選擇有上市前景的項目和企業進行投資,并通過基金的專家管理,扶植和輔導所投資項目與企業盡快上市,以便基金能夠通過證券交易所轉讓所持有的股份。

2.積極培育戰略投資者,以便基金能夠將所投資項目與企業的股份轉讓給其他戰略家持有。

3.在投資前與所投資項目簽訂回購協議不失為一條較為現實的基金退出投資之路??紤]到公路項目目前主要是缺乏資本金,但一旦有了資本金,就能夠從銀行貸款,項目建設就有了資金保障,而且項目建成后通常具有收益穩定的特點。

4.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投資退出。所謂資產證券化(Asset-backed Securization),是指基于已建成項目所可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以向機構或社會公眾發行證券的方式募集資金;用所募集的資金購買已建成項目一定時期內的收益權的一種新型項目融資方式。

資產證券化融資方式符合公路網建設投資的自身特點。公路網建成后,由于具有消費的準公共物品性和經營上的自然壟斷性等特點,保證了其經營期間現金收入流相對穩定。而ABS融資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在未來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的現金流,公路投融資領域的特點正好符合這個要求。

以資產證券化方式進行項目融資,通常并不涉及項目原始權益人的所有權和經營權,而僅僅涉及收益權。為了確保收益成為一個真實的交易,通常必須建立一個臨時的特別目標媒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來進行實際運作?;鹚顿Y項目一旦實行資產證券化,即可以獲得與出售資產收益權相應的現金收入。盡管基金所投資項目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并未出讓所有權,但基金作為所投資項目的原始收益人之一,此時正好可以通過向其他原始權益人出讓所有權的方式,完全退出所投資項目。

參考文獻:

[1] 王松濤.對設立交通產業基金的思考[J].交通財會,2007,(4).

[2] 劉喜波、陳建軍.關于建立交通產業投資基金的設想[J].交通財會,2002,(7).

[3] 陸鳳蓮、殷紅.產業投資基金發展分析[J].中國統計,2007,(8).

篇7

論文摘要:目前,我國在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發放和管理過程中,主要存在著提前退休、冒領保險金、養老保險覆蓋面窄、少繳漏繳、欠繳以及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和險基金的升值等問題??赏ㄟ^加大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管理力度;盡快出臺《養老保險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養老金發放體系;加大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擴面工作;加大養老保險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退休審批和退休金調整制度;確保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保值和升值。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發展、尤其是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我國養老保險面臨嚴峻挑戰,而養老保險基金是養老保險賴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管理,特別是嚴防養老保險基金的流失,確保養老保險基金更加保險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影響養老保險基金安全運行的有關問題

養老保險事業雖取得重大進展,但影響養老保險基金安全、正常運行的因素不少,筆者通過實踐和調查認為,可以從養老保險基金的發放、管理和征收三個方面去分析:

(一)、在養老保險基金的發放過程中,主要存在下幾個的問題:

1、想方設法“提前退休”。根據現有的養老金計算辦法,無論繳費年限長短,其基礎養老金都是一樣的,因此有些參保人員在自身條件不符合相關政策的情況下,還是千方百計地提前退休。這樣做,一方面縮短了這些職工的繳費年限,降低了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另一方面,提前了這批職工領取養老金的年限,增大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

2、起“死”回“生”冒領保險金。在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過程中,由于有不少退休人頻繁更換居住場所,管理部門對他們的生存狀況難以掌握,因此在養老金的發放過程中,有些實際已經死亡的退休人員,其親屬仍在冒名頂替死者領取養老金,造成養老保險基金的無謂流失。

3、確定和調整養老保險待遇的標準不統一,制度不規范。在為參保人員辦理退休手續或調整養老金時,存在著標準不統一、制度不規范的問題,造成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待遇水平有較大差距等問題。退休人員的年齡、工齡等基礎信息的確認標準也存在著差異,導致退休金核算的不準確。

4、重復享受養老待遇。由于養老保險是由各統籌地區分別征收、支付和管理的,而個人賬戶基金轉移手續繁瑣,這就造成部分跨地區調動的人員可在兩個統籌地區同時參加養老保險,當在兩個統籌地區參保均15年以上時,就可在兩地同時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造成了養老基金的流失。

(二)、在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的問題:

1、養老保險覆蓋面窄。既然是社會保險,就必須充分體現其“社會性”,而“社會性”又以廣泛性為基礎,但我國養老保險的現狀是,國有企業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鎮集體企業覆蓋率為75.39%,但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僅為17%。這顯然談不上廣泛。

2、少繳漏繳養老保險基金。一些企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為了降低經營成本,便以種種理由來降低員工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或剝奪部分員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權利,少繳漏繳養老保險基金。這樣不僅嚴重侵害員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造成養老保險基金的流失。

3、養老保險基金繳納的比例和時間問題。企業繳納養老保險基金的起始時間和比例等因素都直接影響著養老保險基金繳納的多少。而企業整體參保時間有早有晚,繳納比例又有高有低,這將影響部分企業繳納養老保險的積極性,也不能充分體現養老保險的和諧與公平。

4、養老保險基金的欠繳問題。產生欠繳的原因:一是部分單位領導只考慮眼前的經濟利益,對繳納養老保險基金不積極、不主動;二是部分事業單位經費緊張或企業效益不佳,無力為職工繳納養老保險費;三是社會保險機構執行力度不到位。欠繳養老保險基金直接影響退休金的正常發放和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和升值。

(三)、在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下幾個的問題:

1、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問題。養老保險基金既是參保人員的“血汗錢”,更是退休人員的“活命錢”,國務院明確規定,??顚S?,任何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擠占挪用。而最近一段時間,社保基金大案迭起。先是上海社?;鸨装福o接著浙江又爆社保大案,涉資數億。所有這些,都說明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管理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2、養老保險基金的升值問題。要想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參保人負擔的情況下,持久地維持養老金的支付承諾,就必須提高養老保險資金的投資效率,實現其持續的保值增值。而保險基金靠什么去保值增值,又迫切需要研究。

二、養老保險基金安全運行的對策和建議

從以上分析的問題來看,要解決好這些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內部審計、外部監管和考核機制,將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管理放在首位。

筆者認為,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制度,勞動保障、財政部門和社保經辦機構,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配合,齊抓共管,形成行政監管、專業監管、內部監管和社會監管四位一體的監管機制,對基金的運行實現全過程的監管。二是建立相應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機構,專司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工作。只有如此,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針對養老保險基金被擠占、挪用情況進行相關的處理。

2、盡快出臺《養老保險法》,為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發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現行的社會保險法規不能對繳費單位采取查封銀行帳戶、拍賣資產等強制措施,社會保險費征繳也缺乏法律手段。國家應盡早出臺《養老保險法》,為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發放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據。

3、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養老金發放體系。

健全街道(鄉鎮)勞動保障機構,實行退休人員登記卡制度,將每名退休人員都納入到街道保障機構的社會化管理中去。通過這些機構社會化、精細化的管理工作,確保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同時也能杜絕養老保險金的冒領、重發和漏發。

4、加大養老保險基金的征繳、擴面工作。

一是做到養老保險基金的足額、及時征收。對于故意拖延繳納養老保險基金的企業,決不姑息,堅決加收滯納金。二是核準繳費信息,從基礎工作入手,確保養老保險基金的應收盡收。當前基本養老保險“擴面”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向非公有經濟延伸,有效滿足非公有經濟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

5、加大養老保險信息化建設。

一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險信息化系統,盡快完善省級養老保險的信息化系統。二是不斷提升社會保險信息化職能。三是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化的優勢,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征收、發放和管理水平。

6、逐步完善退休審批和退休金調整制度。

制定標準統一、信息準確、制度嚴密的退休審批程序,在辦理過程中,增加透明度,加大公示力度,疏通信息交流渠道,確保退休審批的公平、公共。退休金調整的水平,要根據工資增長、物價、養老保險基金和財政承受能力等情況,以當地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和上年度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的一定比例來確定。

7、社會保險靠社會,爭取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篇8

關鍵詞:投資組合理論;投資決策;風險投資;分散化投資思想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10-0016-03

在投資決策中,風險和收益是相互影響,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一般來說,投資者永遠追求的目標是高收益低風險,現資組合理論充分考慮了投資者的心理,奠定了分散化投資的思想。下面就現資組合在國內外的發展進行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1952年,Markowitz在《金融雜志》上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奠定了證券組合理論的基礎,標志了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開端,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證明了分散投資的優點,也存在著一些缺陷,譬如該模型要求之一為證券的收益率必須服從正態分布,在此基礎上再用方差來衡量投資風險,然而在現實的證券市場中,這一條件一般都不會滿足。此外,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對求解大規模投資組合的情形計算量很大。雖有缺點,但Markowitz投資組合理論的問世,使現代經濟學獲得飛速發展,他的學生諾貝爾獎獲得者夏普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發現,在一般經濟均衡的框架下,我們假定所有投資者以均值方差效應函數為判決條件來進行投資決策,從而導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簡稱CAPM),這體現了現資組合理論的主要思想,即投資者的效用是關于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標準差雙方的一個函數,對于一個理性投資者承擔一定風險范圍內追求最大的收益率,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在保證一定收益率下的情況下,追求風險的最小化。他的文章主要是指1952年、1956年、1959年的三篇,奠定了現資組合理論的基礎。

Markowitz投資組合模型是在建立在完美的市場假設條件上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模型要復雜的多,要考慮更多更為廣泛的因素。因此,很多專家學者結合具體的情況對該投資組合模型進行了一系列的推廣,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和應用范圍。他們的研究角度大致分為:簡化模型數據量和計算量方面,或者利用不同風險度量標準方面,或者模型算法的改進方面,或者模型的穩健性方面等。

Markowitz教授雖然在理論上系統的科學地闡明了組合投資如何分散風險的重要機制,但是在實際運用中,證券組合的參數的確定需要面臨大量繁重和復雜的計算,這會使得投資者認為非常繁瑣而深感困惑。為了解決這一個問題,在1963年,William Sharpe發表了題為《A simplified model for portfolio analysis》一文,提出了一個單指數模型,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和指導意義。該模型在犧牲了一定的精確性的同時,大大簡化了Markowitz投資組合模型,使得在大型證券組合應用中的計算大大減小,從而提高了投資組合理論的指導作用和實用應用價值。然而這只是單指數模型的一個優點。更重要的是,單指數模型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奠定了基礎?,F資組合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多種證券的持有,看作是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和度量,然后把投資組合的風險分解為兩部分:系統風險以及非系統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持有多種類型的證券以達到分散非系統風險,從而進一步降低整個組合的風險。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進一步說明如何為證券估值和定價,也不能說明投資組合期望回報率與風險之間的關系?,F資組合理論的創立標志著現代資本市場理論的誕生。1964、1965年,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和JohnMossin,這三位專家分別獨立研究出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從而非常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CAPM自從被夏普提出以來,已經被應用于各種投資決策,例如CAPM的B已經被應用于度量各種風險證券或者風險證券組合的系統風險。然而,遺憾的是CAPM是一個單因子模型,并且還嚴格要求公共因子為有效的均衡市場組合的收益率。鑒于這一點無法檢驗,羅斯提出了一個多因素模型,它可以取代單因子模型,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模型被我們稱為套利定價理論(APT),分析和探討風險資產的收益發生過程。這個理論的前提是完全競爭和有效資本市場。

Samuelson和Fama于1965年在隨機行走模型的基礎上,分別從理論和經驗兩個出發點對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的行為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效市場理論。有效市場理論認為,在一個能夠正常發揮功能的資本市場,其資本價格的運動過程現在可以用一個過程來描述,并且它給出了嚴格的資產價格運動的動力學理論框架,同時也為金融市場如何根據外界消息來進行調整提供了機制。該理論成功的開拓了利用統計學方法,并利用實證進一步檢驗信息是如何被反映在證券價格之中的一種新途徑。

在績效比較方面,Black和Jones(1987)專家利用模擬法比較三種策略,包括保護性賣權、CPPI和買入持有,通過模擬結果得到保護性賣權與CPPI策略都會發揮保險效果,他們之間相互不同的是,保護性賣權是由期權公式得到的,操作方式比較困難,并且具有時間的限制,所以一般而言,當市場緩步上升的情況,那么我們就采用SPO策略;另一方面,當市場是屬于大幅上升或者下降的情況,那么我們采用CPPI的保險策略。

在交易成本方面,Zhu和Kavee(1988)利用模擬法,并取資產價值的平均數、變異數、最小值、二十五分位、七十五分位等等多個統計量,通過比較復制性賣權和固定比例策略保險的有效性,再考慮到相關成本,能夠估計處標準差,并且分別以高估與低估的方式比較他們的績效與要保誤差。

Garcia和Gould(1987)兩位專家采用了在19631983年間的S&P500收盤價的數據,利用平均機會成本、長期平均成本和超額報酬這三個成本,對保險策略之績效經行了對比分析。經過實例分析,作者得到以下三個結論:(1)如果存在考慮交易成本,那么不論要保額度高低,平均績效均不如買入持有策略,都會產生機會成本; (2)若沒有交易成本的存在,那么保險策略的績效會明顯優于買入持有策略,也就是說有超額報酬產生;(3)投資組合保險在空頭時期,可以發揮作用,但在股市為多頭時,績效不如買入持有策略。

Shyng等人提出了一種索引選擇技術。這是一種基于粗糙集的緊縮的技術,能夠提高數據分析,消除冗余數據。從而能夠讓決策者得到一個相對約簡的數據,幫助了投資者對決策的選擇機制。作者的主要貢獻是把粗糙集技術引入到投資組合之中。

Xiang Li 等人以多種智能算法為出發點,通過算法的融合,來解決模糊收益的問題。該模型能夠解決非線性問題,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Zhongfeng Qin等人(2009)利用模糊交叉熵作為衡量投資風險的度量,文中采用了遺傳算法進行求解,獲得了較好的效果。WeiChen和Wei Guo Zhang(2010)用改進的PSO算法來解決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投資組合問題,并給出了實例分析。

Alexei A,Gaivoronski等人(2005)研究了最優投資組合及其動態的基準追蹤問題。由于投資組合隨著時間的改變,每次都需要進行計算,因此時間冗余度非常大。該作者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研究綜述

Markowitz的組合投資思想被投資者廣泛接受,但其理論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基礎之上的,在我國證券市場的運用中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我國大量學者結合我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對Markowitz的均值一方差理論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

國內學者對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的興起是在1990年馬柯維茨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后。黃小原和田澎是國內較早見到對投資組合決策進行研究的學者。在我國證券市場建立的前十年(2000年前),組合投資理論基本處于引進階段,在實際中應用的較少, 1999年開始逐步采用現資組合方法進行證券投資。對于現資組合在我國的可行性,有的學者認為可行,有的認為不可行。施東暉(1996)認為“上海股市的投資總風險中,系統風險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同時各股票的價格行為也呈現出強烈的同向波動性,上海股市的這兩個特征使得通過組合多元化降低投資風險的作用極其有限”。李善民、徐沛(2000)認為: “深圳市場的投資總風險中,系統風險已經下降到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給投資者實現投資多元化提供了可行性”。對可行性的研究學者很多,本文主要介紹幾個:

王正方,趙文明,倪德娟的“投資組合與模糊規劃模型” (1999),討論了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問題,用偏好系數加權法把雙目標優化問題化為單目標優化問題,通過計算得到正確結果,同時用模糊規劃的方法進行求解并比較。

曾建華,汪壽陽的“一個基于模糊決策理論的投資組合模型” (2003),對清晰和模糊兩種情況下的組合投資模型分別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模型和求解方法。文中模型以絕對偏差和代替方差,假定交易費用函數為V型函數,給出了將目標函數中含有非線性項或含有非線性約束的優化模型轉化為線性規劃問題的一個簡便方法,不僅大大地簡化了模型的計算,更重要的是使得在線解決大型組合投資問題成為可能。投資者的主觀意見反映在模糊情況的組合投資模型之中。

張琳的“模糊線性規劃在社?;鹜顿Y組合優化中的應用” (2002),建立并且最小化社?;鸬耐顿Y風險,模糊線性規劃模型和投資收益最大化模糊線性規劃模型,試圖優化社?;鸬耐顿Y組合,給出相應的應用實例。

許若寧、李楚霖的“收益率為模糊數的投資組合問題的討論” (2002)從模糊性的角度考慮選擇風險資產投資組合問題,對于收益率為模糊數的情形,在每一置信水平上,以偏離中心值的程度作為風險的度量,當預期收益率給定時,證明最小風險選擇組合的存在性并得到其最優解。

黃文華、王仁明于2006年提出了全系數模糊證券投資組合模型,利用模糊數來描述某種證券的期望收益率和風險損失率并討論了利用模糊約束滿意度將模型轉化為普通規劃模型的方法,進一步利用遺傳算法對該模型進行求解。鄭丕諤,楊燦于2006年借助熵理論對Markowitz投資組合模型進行改進。

施建剛等人在2005年把Markowitz投資組合模型推廣到房地產投資上,并提出了兩個模型:“收益方差模型”和“收益-B值模型”,文中結合了房地產投資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優化,并給出了實例分析。同年,郭秋麟,米石云,謝紅兵等又把Markowitz投資組合模型推廣到石油的勘探上。

由于馬柯維茨投資組合模型是靜態的,不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實時變化,因此,我們不能時時刻刻有著參考。而實際上,投資者往往會看多個投資時期的數據,以便參考。因此,組合投資的模型需要加入動態項。劉海龍和和樊治平(2000)把隨機最優控制的方法成功的引入了最優組合投資的動態問題。李楚霖和楊明(2000)研究了多期投資組合有效邊界的性質。這些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質。

三、結語

本文主要對現資組合理論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簡單的綜述?,F資組合理論在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很多都是停留在理論討論的層面,應用于實際的較少,它仍然是比較年輕的學科,需要更多學者關注,提出更多的新觀點、新方法。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還沒有賣空機制,在引進西方證券投資組合理論時,切莫生搬硬套,要將西方證券投資組合理論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證券投資組合理論體系,為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H2rrY M Ma~owitz,Portfolio se~cdonU],Joumd of Hnance, 1952,7(1)

[2]萬倫來,西方證券投資組合理論的發展趨勢綜述[J],安徽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2]黃小原,田澎 證券組合管理問題決策凹 系統工程理論方 法應用,1992,l(1)

[3]施東暉,上海股票市場風險性實證研究m,經濟研究,1996,

(10)

篇9

論文摘要:由于長期的二元結構,城鄉居民在社會養老保障方面差距很大。在家庭養老保障和土地保障功能逐漸弱化的條件下,建立健全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國際上采用的普惠制養老金制度,覆蓋絕大多數國民,在我國有一定的可行性。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由于長期以來“二元經濟結構”所造成的城鄉壁壘,農村居民養老保障制度覆蓋面窄,大部分農民還被拒于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特別是農村1億多老年人口由于沒有固定的養老收人和醫療保障,其生活風險和困難程度比城市老年人更大、更嚴重。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我國憲法第4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我國農民為社會主義建設和國家主業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有分享社會發展、文明和進步成果的權利。尤其當他們處于年老、疾病、殘疾等不利地位時,國家應為他們提供物質幫助,建立起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濟這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進入90年代以后,農村居民的收人增長幅度與城鎮居民逐步拉大,尤其是近年來農民收人增長緩慢,城鄉差距逐步擴大,不僅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同一地區從事不同行業的農村居民,收人水平的差距也很明顯。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農村地區收人分配的差距,從制度上消除極端貧困現象,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二)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農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的必然要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一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6.96%,按照國際通行標準測算,中國已經進人老齡化社會。到2005年底,農村65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6222萬人,占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61.94%。而農村老人中約有90%享受不到社會保障。

(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土地養老保障不斷弱化的必然要求

我國農民的養老保障世代以土地為中心。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農民擁有土地的數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遞減。目前,我國有1/3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畝,有660個縣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半畝,已經接近或低于聯合國測算的0.8畝的人類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線。我國有限的土地越來越難以承載農民的養老需求。

(四)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家庭養老保障不斷弱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小型化家庭成為農村家庭的發展趨勢,并逐漸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年輕夫婦的養老負擔也可能會逐漸演變成突出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大量青壯年跨地區打工或轉移城鎮,但是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他們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歧祝,應有的權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因此能夠送給家鄉老人的養老生活費也是有限的。

二、我國現行農村養老保障存在的問題

根據2006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至2005年年底,全國已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1900個縣(市、區、旗)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5400多萬農民參保,積累保險基金約310多萬人民幣,300多萬參保農民領取到養老金。但從目前我國現行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覆蓋情況看,至少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發展不平衡,覆蓋范圍小。就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而言,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比較高,而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中應保未保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有些人甚至連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既無力投保,又無人給予補貼、補助,是真正面臨養老難題的人。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分別占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的66%和55%,而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僅占農村人口總數的7.22%。雖然,目前我國部分地區開始了新型農保試點,但尚未在全國推開。

二是管理體制不順,基金管理不規范。從管理體制看,農村社保基金存在著“民政不管,社保不接”的問題。1998年機構改革后,全國多數省區直轄市將農保管理的職能劃人勞動保障部門,但由于管理體制不順,在農保基金交接問題上,多數地縣和鄉鎮存在勞動保障部門沒有接、民政部門不好管的情況。尤其是在中西部大多數省份,農保管理體制至今沒有理順,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從基金管理看,還存在著基金增值無保證的問題。全國清理整頓農保后,農保機構和人員的辦公經費、工資多數沒有納人財政預算,使得挪用農?;鸢l工資的事情相當普遍。

三是老年受益保障不能兌現,保障水平低。銀行利率高低是農保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在農保制度建立之初,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銀行高利率運營的高收益,基金基本能夠實現保值增值。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形勢的變化,銀行存款利率已大大低于基金所需補充的增值的利率,基金失去增值之源。再加上通貨膨脹使養老金實際購買力降低,導致農民參保積極性受挫,許多農民要求退出農?;?。

此外,若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按照1992年12.8%的利率計算,農民在繳費10年后開始領取每月4.7元的養老金,15年后每月才能領取9.9元。銀行存款利率下調至2.25后,農民在繳費10年后開始領取養老金,每月只能領取1.5元,15年后每月才可以領取3.3元,保障水平很低,致使很多參加農保的農民在年齡達到60歲后,每月領取的養老金不能按以前規定的承諾兌現。一些地方的村民反映,當地發放養老金的數額只有當初承諾數額的60%-70%。

四是國家重視不夠,養老保險滯后。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二元“城鄉分割”的保障格局。國家把大量的物力、財力投人到了城鎮社會保障建設,而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人很少?,F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保險費的籌集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支持,農民的個人賬戶完全由個人交納,國家并無責任。

三、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議

社會保障是國家賦予每一個勞動者的權利,其目的就在于使每一個勞動者在失業、退休、生病及喪失勞動力后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其目標是建立和實現以全體國民為對象的社會保障制度。這就意味著國家或政府是實施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和出資主體。要使全體公民都能充分享受社會保障的好處,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養老保障方式,并對現有養老保障體系加以完善。 (一)建立普惠制養老金制度的設想

普惠制養老金制度的一般定義是:只要是該國農民從事農業勞動達到一定年限,一旦退休就有權利享受養老保障金。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在國際上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取得了較好效果。目前,國際上采用普惠制養老金的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南美。2000年毛里求斯、納米比亞、博茨瓦納等國基本實現了100%覆蓋率,南非的保障面達到88%。同時,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對于降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低收人國家的貧困率也發揮了良好作用。實施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后,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斯達黎加的赤貧率分別降低了67.1%,95.5%,21.4%和69%,貧困率分別降低了30.8% , 29.2% , 24.3%和18.7%。分析可見,這些國家經濟不發達,居民收人水平較低,通過采取普惠制養老金制度使得絕大多數國民共享到制度的保障。

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設計,應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重新進行思考。在分析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參考世界其他國家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普惠制養老金制度可以作為我國現階段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新嘗試。對于我國農村實行普惠制養老金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董克用教授認為,凡是65歲以上的農村戶籍人口,無論其就業歷史和收人狀況,均可獲得以國家財政為基礎的、按月領取的有保障的養老金。對于養老金標準,董克用認為,考慮到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存在的較大區域差別,如果按每人每年東部地區1500元、中部地區900元、西部地區700元的標準,由中央財政按照東部60%、中部75%、西部90%補貼,中央財政需為此支出約480億元。2007年全國財政收人已達5.1萬億元人民幣,我國財政是有能力推行這一制度的。

(二)完善現行保障體系

據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的《2006年度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06年末全國參加農村養老保障人數為5374萬人,僅有355萬農村老人領取了養老金。這說明,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而現有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仍存在著制度性缺陷,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加以完善:

一是以立法形式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目前,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舉步維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滯后。因此,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保證農村社會穩定的需要。同時,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立法步伐,可以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各項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穩定性。

二是加速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無論是家庭保障還是社會保障都必須以一定的經濟條件作為基礎,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然而我國的經濟還不夠發達,再加上生產力水平的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農村居民的參保率。這就要求我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村建設步伐,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鄉鎮企業的發展,這是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根本。

三是強化養老基金監管,提高保值增值能力。一方面,要加大養老基金的監管力度,嚴防亂用、挪用、貪污等現象發生。對此,可設立由繳納人、受益人以及社會公益組織三方共同組成的監督機構,形成政府、社會、事業經辦單位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監督體系,確保養老基金安全有效運行。另一方面,要不斷拓寬養老基金的運營渠道,提高保值增值能力。要允許養老基金投資一些風險小、收益高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或國債發行中明確一定的農村養老基金的優惠量。在確保養老基金安全有效運行的前提下,可實行投資制,由專業投資公司負責運營,以提高積累資金的增值率。

篇10

【論文關鍵詞】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成本形成方式可行性

未來幾十年,中國老齡人口將急劇增加,人口年齡結構這一變化趨勢對中國經濟社會必然要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中國必須在較短時期內建立一個良好的養老體制以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引致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墒?,中國是在社會生產水平,經濟尚不發達的背景下迎來了人口的老齡化,這使得中國在建立和完善養老體制過程中,在經濟上要承受一個十分沉重的壓力,特別是今天,中國的養老保障制度正處于新舊制度轉軌過渡時期,經濟尚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條件,使得新舊制度交替過程中的經濟問題——轉軌成本的承付問題愈加突出。這一問題不僅關系到新制度的有效運行,更為重要的是關系到中國能否在一個間緊迫的時期內建立和完善應有養老體系以應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化。

一、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轉軌問題的形成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給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體系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在現收現付制下,要求每個工作人口必須能夠贍養更多的老年人口,這就意味著或年輕的工作者要交納更多的養老保障稅,或老齡人口的養老金水平要下降。由于稅收的增加和老年福利的減少在政治上缺乏可行性,因此,在養老基金自身無法平衡運行時,只得求助于公共財政。這時政府的公共財政就面臨很大的壓力,必須承擔日益加重的養老金負擔,公共財政終將不堪重負。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障體系出路已成為值得考慮的問題。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經過十余年改革建立起的“統賬結合制度”,由于始終沒有明確的轉軌成本支付安排,養老金隱性債務顯性化、剛性化,形成“空賬問題”,養老金給付缺口也不斷放大,這將放大日后的養老金財政給付風險。另外,覆蓋面低、養老基金制有效運行的相應制度建設等問題尚沒得到解決。因此,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障制度仍然暴露在嚴重的轉軌問題之下。

(一)體制覆蓋面低

在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和過渡過程中,養老保障參保職工人數增長速度較低,年均增長在7%左右,但相對增長并不顯著,若考慮到我國的養老保障只覆蓋城鎮就業人員,則用參保職工與城鎮就業人口比例衡量的覆蓋面l0余年間也只增加了十幾個百分點。現存養老保障體系僅覆蓋面了50%的城鎮就業人口。由于就職于國有企業人員比例不斷下降,國有企業的產出比重也隨之下降。其結果是向養老保障體系提供資金來源的人數的增長遠趕不上退休人數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收繳率的下降,隨著統籌范圍的擴大,統籌單位對地方的管理越來越難。近幾年來,我國的養老保障基金收繳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目前養老金支出的增長速度已快于國有企業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養老保障體系的負擔依舊日益加重。

(二)空賬問題

在統賬結合的模式設計之初,考慮到老職工和新制度實施前參加工作的職工過去沒有個人賬戶積累,為了避免新制度啟動時企業既要為老職工繳納養老金,又要為在職職工積累養老基金的“雙重負擔”問題,曾設想個人賬戶中企業繳納的部分先作為“空賬”,通過保持較高的企業繳費率在日后逐步填實。由于對我國養老問題的復雜性估計不足,實際情況是不僅個人賬戶中企業繳納的部分沒有做實,而且職工個人繳納的部分也被挪用發放養老金,甚至過去實行現收現付時略有結余的積累基金也都蕩然無存。形成空賬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始終沒有明確隱性債務的融資來源。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使制度設計時的初衷沒有實現,養老保障體系歸根到底還是現收現付的體制

(三)制度運行的低效率

新的基本養老保障計劃包括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其管理由各地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尚未走上專業化、市場化軌道,存在著養老基金投資收益過低的問題。目前中國每年的養老金壓力主要發生在:一是征繳的養老金收不抵支,每年出現的幾十億缺口由中央財政撥付;二是個人賬戶每年被挪用1000多億元用于統籌。近幾年,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障的補貼金額達到了兩千多億元。由此可見,目前所完成的養老保障制度的制度轉軌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制度轉軌所涉及到的深層次問題并未得到解決。

二、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的形成

在現收現付制向引入基金制的統賬結合混合制轉變過渡中,過渡資金從何而來成為了極為突出的問題。所有養老保障體系轉軌國家所面臨的最大阻礙——轉軌成本消化問題同樣困擾著中國。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要從現收現付制過渡到“統賬結合”混合制,意味著目前就業人納的養老金中有一部分要用來建立個人賬戶而不再用于代際轉移,由此必然要產生一個“缺口”。為此,體系必須通過其他方式彌補這部分養老金。轉軌成本也就是轉軌所必須支付的隱性養老金債務。

在現時中國,養老保障制度涉及兩類人養老金交納和給付問題:一類是已退休人員,由于他們以前沒有個人賬戶,未來養老金由誰來支付將是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另一類是尚未退休但已有相當年份在現收現付制下交納了養老金的現職人員,如果今后根據混合制的目標模式從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積累基金中領取養老金,那么他們過去年份中應該有的那部分個人賬戶如何“充實”。因而,在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轉軌過程中,轉軌成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目前已退休人員在獲取社會統籌應得養老金額后不足計發養老金總額的余額養老金;二是目前尚在工作且在現收現付制下已交納多年養老金的現職人員充實以往年輪個人賬戶所需的金額。

新養老保障制度設計之初,設想通過提高繳費率,完全由企業和個人來承擔因轉軌而發生的轉軌成本,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首先,我國現階段養老金繳費率已屬較高水平,再提高費率的余地不大。而且當期應支付的轉軌成本很大,僅依靠提高繳費率根本無法解決。其次,因個人賬戶不得已之下被挪用于彌補當期養老金支付而無法用于獲取必要的投資收益,從而進一步累積了養老金的債務。因此,如果今天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養老金未來缺口將進一步加大,養老保障體系支付能力可能受到人們懷疑,進而將影響現有養老保障制度的有效運行。

三對消化轉軌成本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制度轉軌成本就是養老金隱陛債務的顯性化,因此,控制養老金隱性債務顯陛化的速度和落實最終支付轉軌成本的資金來源是解決制度轉軌成本的切入點。

(一)控制養老金隱性債務的顯性化速度

通過對制度轉軌速度、轉軌時間的控制,控制養老金隱性債務顯性化的速度從而控制轉軌成本的規模,

(1)調整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比率

在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共存的統賬結合體制下,通過調整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的相對比率,縮減個人賬戶規模,減輕由于制度轉軌而帶來的支付壓力。根據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支付能力,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的考慮,實行這一政策措施是可行的,并且這種方法在一些拉美、東歐國家養老制度改革中廣泛采用。中國06年對個人賬戶規模由繳費工資ll%下調至8%的調整也正是這一措施的體現。盡管這種政策安排并沒有改變養老保障體系總的負債水平和政府總體負債水平,但是可以改變被顯性化的隱性債務,從而放慢了隱性債務顯性化的速度,緩解養老保障體制轉軌的資金壓力。

(2)調整退休年齡與養老金給付水平

在制度轉軌成本中,養老金給付支出占據相當部分。因而,減少未來養老金給付是減少隱性債務從而轉軌成本的一項極為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①推遲退休年齡。推遲退休年齡、由此推遲養老金給付時間和給付時期無疑是減少隱性債務的一項有效措施,但是推遲在職人員退休年齡必須是在延長年輕人受教育時間情況下才行之有效,同時還要依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就業目標等相關因素來考慮運用。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時期,就業水平較低,教育體系的負擔也處于較重狀態,在短期內要有效的解決這兩個問題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短期內以“一刀切”方式推行推遲退休年齡措施缺乏可行性。但嘗試在那些可以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一些工作、人員缺乏一定替代性的工作單位內,對那些在工作的確需要的員工實行彈性退休制,推遲他們的養老金給付,以減輕養老金給付壓力。

②試行名義個人賬戶。嘗試通過建立名義個人賬戶制,緩解養老金給付壓力,以解決目前難于消化的轉軌成本和個人賬戶空賬問題。這種嘗試性建議可被認為在現實中的操作缺乏可行性。因為,名義個人賬戶實際上制是一種確定型(dc模式)現收現付制,其融資方式現收現付,給付方式是待遇確定。這種模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內在的根源問題,消除養老金隱性債務的顯性化,它僅僅是將轉軌成本的給付延時緩付,養老金給付壓力并沒有得到真正減輕。個人賬戶挪用形成空賬是體系運行之下的一種不得已行為,并不是體系本身所規定和認同。如果以建立名義個人賬戶制形式對“空賬”加以認可,其結果將會對“統賬結合”所取得的改革成果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使人們對政府的信用和新養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產生懷疑,進而使養老保障體系現時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深。

③降低養老金給付水平。采用降低養老金給付水平方式來減輕養老金給付壓力,必須要有相應的、完善的醫療保障、教育保障和其他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做依托,個人必須有殷實的儲蓄做后盾。因為,養老金給付水平的下降,意味著參加養老保障計劃的人員在以養老金維計生活時,其生活水準將下降,而隨著他們的年齡增大,生活負擔和經濟負擔卻在不斷加大,特別是在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要承負著數目菲薄的醫療費用和生活開支,在現有醫療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障保障狀況下,一個老人在無其他經濟保障和福利保障、僅以自己的養老金去承負這些數額巨大的費用支出時將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認為養老保體系的現收現付部分是旨在解決老年時可能產生的貧困,是一種維持生存的基本手段,若希望在退休后維持較高的生活水準,就必須依助于其他形式的儲蓄。可是,基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大多數人在其工作期間貨幣性工資并不高,在維持自身基本生計的同時,還要承負著自己和家人的教育、醫療、住房和長輩生活、醫療費用支出。在教育、醫療改革并不成功,住房支出又是如此巨大。其他社會福利保障尚不健全的情況下,人們必須承受著沉重的費用支出。因而,就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在工作期問所能形成的有效儲蓄并不多。同時,我國現時資本市場還不健全,個人投資領域范圍十分有限,利用個人資本獲取投資收益而形成養老資本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又是望塵莫及的。所以,在人們步入老年時不可能形成殷實有效的儲蓄,過低的養老給付水平很可能使一些人在他步入老年的同時步入貧困。在無其他社會福利保障的情況下只能求助于子女的資助而加重子女的支出負擔。其結果一方面有可能引起諸多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有可能使他們的子女步入其父輩之后塵而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新養老保障體系設計時已將目標替代率由體制改革前的大約80%降至58.5%。因而,基于對中國國情和現實的分析,在短期內,政府通過降低養老金替代率來降低養老保障體系給付負擔,以解決轉軌成本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

(二)落實轉軌成本支付資金來源

(1)落實轉軌成本承負責任

通過控制隱性成本顯性化的速度進行轉軌成本規??刂频姆绞娇杀徽J為在短期內難于落實或作用十分有限。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明確轉軌成本承擔責任者和支付來源。既然政府是制度的設計和施行者,在制度轉軌過渡期問就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這一責任。首先,基于中國經濟體制的規定,已使相當一部分人的養老基金以國有資產的形式被國家所占據,在制度轉軌過程中不能以制度規定形式把全部轉軌成本轉嫁給企業和個人承負。為此,政府有責任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將這部分資產轉化為人們的養老金;第二,制度轉軌必然要使部分隱l陛成本顯性化,需要且必須在一個較短的轉軌期間予以償付,而不能借助于制度的長期運行來充實。不然,在體系長期運行無法有效償付成本時,將使人們喪失對體系有效性的信任而使體系名存實亡。政府有責任在一個盡可能鍛的期問內,采取有效措施充實已發生的缺口;第三,在中國實行了幾十年的現收現付制實際上已存在著基金制因素,蘊含了國家對人們的養老承諾。因此,從這一角度上政府應是轉軌成本理所當然的承負著;第四,目前制度轉軌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制度未來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均出自于制度在設計之初沒有明確轉軌成本的支付安排,作為制度設計者,政府負有不可推卻的責任。為此,政府應對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養老保障擔負應盡的責任。鑒于上述原因,政府在短期內應單獨承擔起對現有退休人員,以及新制度啟動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給付。

(2)落實轉軌成本資金來源的途徑

基于中國經濟體制的演變和現時經濟發展現狀,政府解決轉軌成本資金來源問題可選的途徑:

①國有資產減持。目前,中國還有相當數量的社會資產由政府掌握或控股,這是中國政府解決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問題一大優勢,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實踐中進行有效運用。東歐一些國家在解決轉軌成本時的思路就是國有資產減持,中國也將這一思路運用于實踐中。國有股權直接劃撥補充社保基金工作的啟動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盡管2001年所實施的國有股減持政策并不成功,股權分置問題也尚未妥善解決以及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等不利現象,對于數額巨大的空賬規模和轉軌成本,依靠中國已異常脆弱資本市場解決問題的前景并不樂觀,東歐國家實踐經驗業已表明利用國有自查減持所能提供的資金是有限的。但鑒于中國特有國情,國有資產減持仍可作為一種思路在實踐中繼續進行嘗試。而作為解決轉軌成本主要資金來源這種方式尚不具備。

②國家財政支付。以國家財政支付轉軌成本在國際上已有先例,通過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形成財政盈余和發行國債形式償付制度轉軌成本。在我國,通過發行國債來補充一部分養老保險基金是有活動空間的,運用政府收入彌補轉軌成本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在現有財政赤字逐步上升的情況下,如果不重新調整政府收支結構,依賴政府從經常性收入中在支出一部分費用彌補轉軌成本可能性不大??墒?,自2002年起,我國財政支出仍以往年的速率增長,而財政收入卻開始增加,從而使我國財政有所下降,這一變化為彌補制度轉軌成本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近幾年,我國財政支出中占據數額最大且增速最快的三項費用支出是科教衛生、基本建設和行政費用支出。教育、醫療衛生系統亦是亟待完善的體系,壓縮科教衛生財政支出空間極小。但可期望以調整基本建設和行政財政支出為主導,放慢整個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在財政收人增長的作用下縮小財政赤字,使得轉軌成本支付獲得國家財政支持。雖然行政開支壓縮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極大阻力,但在建設廉政型政府目標制約下,有望將占財政收人總額20%的過大開支給予縮減。同時,基本設施建設支出自02年已放緩增長速度。因此,我們有理由可望在財政收人快速增長因素帶動下,通過放緩占財政收人總額40%的基本建設和行政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壓縮財政赤字規模,并以此期待對財政收人這塊蛋糕的重新分割,為養老保障融人有保障的資金來源。

③外匯儲備沖銷。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外開放政策的引導下,保持了長期國際貿易收支順差,使中國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作為在國際貿易中用于支付國際收支逆差、維持本幣匯率穩定的備用資產,其所有權和支配權均屬于歸家所有,政府有權力將其過多的外匯儲備注人于國家建設的其它方面。盡管動用國家外匯儲備沖銷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在國際上尚無先例,但基于對中國現時國際收支狀況和未來發展動態的分析,動用外匯儲備沖銷轉軌成本并不是虛無渺茫的設想。原因在于:一是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時,動用外匯儲備注資建行和中行,并有可能在今后對工行和農行施行外匯注資;二是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將會產生資金運用低效率、貨幣政策作用空間受限、儲備貨幣貶值風險等不利影響。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達上萬億美元,這巨額儲備相對于中國現有國際貿易支付規模不免過于龐大,即使考慮到匯率改革所需,在同時滿足這些外匯支付所需要求之后,中國現有外匯儲備余額仍有數千億美元的結余。因此,中國現有殷實且有巨額結余的外匯儲備為解決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提供了一個想象空間,且這一設想在中國成為現實的可望性極為樂觀。同時,外匯注人沖銷制度轉軌成本具有多方面優勢:首先是注人空間巨大,對于近萬億的空賬只需動用千億外匯儲備即可沖銷;其次是外匯注資方便易行,與其它注資方式相比,具有涉及利益關系少、阻力和成本低;最后是減少養老保障對國有資本和國家財政的過渡依賴?;趯ν鈪R注資的可行性分析,政府在處理函待解決的、且關系到國計民生與社會穩定的養老保障制度轉軌問題時,應將大量閑置且低效率配置的外匯儲備結余作為解決轉軌成本的主要資金來源。

一次性解決轉軌成本支付問題,做實個人賬戶,真正意義上實現養老保障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其結果將有利于提升公眾信心、擴大日后養老保障覆蓋率以及體系長期良好運營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