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09:15: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造林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造林技術論文

篇1

論文摘要:從育苗、苗木出圃、造林地選擇、造林和撫育管理等方面介紹了梭梭荒漠造林技術,以期為人工梭梭林建設提供參考。

梭梭是防風固沙、改善沙漠戈壁環境的優良樹種,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先鋒樹種,人工栽植的梭梭生長速度快,防風固沙效果好,在荒漠地區無需灌溉,能夠自然生長成林?,F將梭梭荒漠造林技術介紹如下。

1育苗

1.1選擇苗圃地

培育梭梭可建臨時苗圃,每年更換苗圃地;也可建固定苗圃,但要設置輪換區。苗圃地要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便于灌溉的沙質土壤。

1.2整地

苗圃地要深翻,然后整平,耙耱,于10月5日前后灌足底水。

1.3播種

1.3.1播種時間。梭梭播種可在春季進行,也可在秋季進行。春播應在早春白天地表5~10cm厚土層解凍時進行,但在北疆地區,此時積雪融化,土壤濕度大,影響播種質量和覆土,造成出苗不勻不齊,費工費時。因此,在北疆地區宜采用秋播。秋季播種應根據天氣情況,在晚秋封凍前進行,一般在11月5日前后,播種前輕耙淺耙苗圃地,耙地深度掌握在3cm左右,不能過深。

1.3.2播種量。播種量應根據種子純度確定,一般純度較高的情況下,播種量為37.5~45.0kg/hm2;但若是自己采種,純度不高,應加大播種量(近幾年,新湖農場是自己采種,播種量為60~75kg/hm2)。

1.3.3播種方法。采用開溝條播,即用開溝器人工開溝,深度3cm,把種子撒在溝內,行距30cm,然后用掃帚順溝左右輕掃,覆土厚度0.5~1.0cm,覆土不能過厚,否則影響出苗。

1.4苗期管理

1.4.1灌水。梭梭育苗,苗期不能多灌水,否則易得立枯病,造成苗木死亡。一般情況下,頭一年灌足底水,苗木從出土到冬前休眠,整個生長期不需要灌水,能夠正常生長。

1.4.2定苗。當苗木生長比較穩定時,要及時間苗,留強去弱,播種行上1m均勻留苗20株左右,保苗60萬株/hm2左右。

1.4.3田間管理。出苗后要及時除草,結合除草進行松土保墑,松土深度3~4cm。進入6月,每隔10~15d噴灑粉銹寧等藥劑防治白粉病。

2苗木出圃

2.1起苗

在苗木休眠期進行。若春季造林,起苗應根據土壤解凍情況進行,越早越好;若秋季造林,起苗應根據封凍時間和造林時間確定,不能過早。起苗前,在苗木進入休眠期后,即10月10日左右,應當適量灌水,保證土壤濕度,以利于起苗;否則,土壤過干,起苗困難,傷根嚴重。

2.2分級

起出的苗木應按照苗木分級標準進行分級,分出I、II級苗木用于造林,III級以下苗木不能用于造林。

2.3假植

苗木分級后,應進行假植。假植時,挖20~30cm深的溝,將苗木斜放于溝的一邊,從溝的另一邊挖濕土掩埋根系,分層放苗,逐層埋土塌實,防止風干。

3造林地的選擇

造林地選擇土壤含水量2%以上、土壤含鹽量小于2%、地下水位1~8m的沙地、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流動的沙丘及輕鹽化土壤。4造林時間

梭梭造林分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時間在3月底至4月初,此時土壤已經解凍,墑情較好;秋季造林時間在秋末冬初,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初進行。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相比較,春季造林成活率明顯高于秋季,其原因:一是秋季造林,苗木貯存水分相對較少,冬天根系處于休眠狀態,易發生抽干現象,而春季造林,現起苗現造林,苗木水分散失少,加上定植后根系開始生長,可吸收水分;二是秋季常常降水少,造成30cm以上沙層墑情差,根系容易失水,而春季融雪的水分能迅速進入沙層,形成地表下40cm以上的濕沙層,有利于苗木根系吸水,提高成活率。

5造林方法

5.1合理組織勞力

梭梭造林地點常常是在交通不便、人為活動較少的區域,而造林又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合理組織勞力是造林成功的重要環節。在勞力組織上要有明確分工,要有專人負責分片調配、造林技術和造林質量的落實以及苗木運輸分發。

5.2深挖定植坑

梭梭造林根據苗木根系長度和地上部分高度,要求盡量深栽。原因是沙地、沙丘表層是流沙,隨風流動,濕沙層隨表層干沙的流動,不斷向下降低,要使根系處于濕沙層,根系生長進度要大于濕沙層下降速度,就要保證栽植深度。挖坑時將上層干沙和下層濕沙分開堆放,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

5.3定植

定植時先將苗木放入定植坑內,填入坑深1/3的濕沙,邊提苗邊塌實,保證根系伸展然后再回填濕沙踏實,直到與地面齊平,最后在苗木基部覆蓋些干沙即可。定植時,一是保證定植深度不低于30cm;二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先把苗木放入坑內,每株澆3~4kg清水,然后再回填。原因是新湖墾區沙地、沙丘水分表層10cm是干沙層,10~50cm是濕沙層,往下是15~20cm的干沙層,再往下又是濕沙層,澆3~4kg水可打破干沙層,保證根系下扎,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三是回填濕沙一定要踏實,否則由于挖坑時破壞了沙的緊密結構,空隙度加大,加快了水分的蒸發速度,造成定植坑土壤失水,影響造林成活率。

5.4造林密度

梭梭造林密度應根據降水量、地下水位、單株土壤占有量、土壤水分含量以及病害發生情況來確定。造林密度不宜過大,密度過大,成林后水分、養分消耗增大,易造成梭梭死亡,并且成林后郁閉度加大,易發生白粉病,影響生長,嚴重時造成植株死亡。為保證單株生長量和正常生長年限,株行距一般為1.5m×2.0m或2.0m×2.0m。

6撫育管理

6.1病鼠害防治

梭梭病害以白粉病為主,發病時可噴灑石硫合劑、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連續噴2~3次,間隔10~15d,基本可控制危害。通過適當減小定植密度,也可減輕白粉病危害。鼠害主要是沙鼠危害,近幾年隨著人工梭梭林面積的不斷擴大,樹齡的不斷增加,鼠害的發生呈上升趨勢,鼠害防治應在入冬下雪前和翌年4月,在認真做好調查的基礎上,用無二次毒的滅鼠藥劑進行滅鼠,同時注意保護天敵。

篇2

論文摘要樺樹樹勢優美、生長迅速,是庭院綠化和觀賞樹種之一。介紹了其育苗和選林技術,以期為林業工作者提供參考。

樺樹是樺木科落葉喬木或灌木,樹高15~25m,天山南北坡均有分布,樺樹喜光,不耐庇蔭,較喜濕潤,對土壤、氣候適應性強,耐低溫;萌芽力很強,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種子小而帶翅易傳播。在林區的皆伐跡地和火燒跡地上,樺樹能作為先鋒樹種迅速侵入,形成純林。樺樹是速生樹種,幼年生長快,在立地條件中等地方,每年高生長量可達1m。15年左右開始結實,且結實較豐,大、小年不明顯。樺樹樹冠圓形,樹勢優美,生長迅速,樹皮潔白,秋季樹葉金黃,是庭院綠化和觀賞樹種之一?,F將其育苗與造林技術介紹如下。

1育苗

1.1選種

待9月上旬種子成熟,選生長良好的健壯母樹,一般在早晨有露水時采集,采回的種子放在通風、干燥地方晾曬,稍干即可揉搓、過篩除質,然后裝入麻袋,進行低溫儲藏。

1.2育苗地的準備

(1)選地。樺樹種子較小,在黏土中不易扎根,對育苗地要求嚴格。因而土壤必須是疏松的沙壤土。育苗地要深翻25~30cm,反復耙,使土壤細膩。

(2)土壤處理。開春后將深翻的土壤耙碎,施入基肥30t/hm2。施375kg/hm2的硫酸亞鐵粉或5%的硫酸亞鐵溶液進行消毒,灑在土壤中翻10~15cm,可改良土壤堿性,供給苗木所需可溶性鐵質。

(3)做床。樺樹種子細小,苗床不宜太大??勺龀砂敫叽?,寬2.2m,長度一般為5m,中間留寬10cm、深20cm的步道,用于澆水、除草。施225kg/hm2鋅伴磷粉劑,預防地下害蟲。

1.3種子處理

春季將種子用35℃溫水浸泡1~2d后,撈出放入木箱內,用麻袋覆蓋,每天灑水2~3次,并上下翻動,早晚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必要時早晚生火,提高室溫。當種子1/3吐白時應立即播種。

1.4播種

春季播種時間以出苗不受倒春寒的凍害為原則,盡可能做到早播種、早出苗、增強苗木的抗性,保證苗木安全度過夏季高溫。播種用撒播、條播均可,但要便于田間管理,以條播為宜,播幅寬15cm,行距5cm,播種量為75~120kg/hm2。播種時種子用干沙拌勻,將種子均勻地撒在播幅上,播種后及時用鋸末、羊糞、過篩土,按1∶1∶1的混合土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易。播種后用竹簾覆蓋,并立即用灑壺灑水,保持床面濕潤,以利出苗。

2苗期管理

種子出土前,每天檢查種子周圍土壤水分狀況以及種子芽尖情況,根據天氣情況、土壤干濕程度,每天灑水2~3次。出苗期、生長期的管理是育苗的關鍵。小苗幼嫩,必須做到管理精細,每天取樣挖出幼苗觀察,根據根尖生長情況灑水,土壤偏濕時,根尖易腐爛;偏干時,根尖會因缺水而干枯,以土壤不積水、不干燥為原則。幼苗出土后用1∶1∶1的波爾多液每隔10d噴灑1次,防治病蟲害侵染,1個月后,幼苗長出數個側根后即可用大水澆灌。遇到連陰雨天,灌溉后2~3d撤去遮蔭竹簾,降低苗床含水量。8月中下旬苗木生長緩慢,木質化加強,應少澆水。發現有病蟲害危害幼莖、葉、根部情況,及時施藥殺蟲。

樺樹為喜肥性樹種,在貧瘠土壤中,幼苗生長弱、抗性差,易造成幼苗大量死亡,存活下的苗木,2年的生長量不如肥沃土壤中苗木1年生長量。因此,整地時要多施有機肥,生長期要施氮肥。追肥可在苗木生長盛期進行,一般在6~7月可追施氮肥1次。期間應加強苗木的除草工作,除草應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

3造林技術

(1)直播造林或植苗造林均可,直播造林以秋季為主,即秋季種子成熟時隨采隨播,選擇雜草較少且土壤較濕潤的地方撒播,一般可不必覆土。植苗造林以春季為主。

(2)用塊狀針葉混交,能減少針葉林的病蟲害發生,并增加腐殖質含量,亦可造純林;5~7年的移植大苗可用于庭院綠化、道路綠化。

(3)造林方法。栽植前,穴面腐殖土全部回穴底,苗木居穴正中,深淺適度、根系舒展,嚴格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進行,培土深度應高于地面4cm左右。造林地宜選擇在火燒跡地、小塊皆伐跡地、林緣坡地或林中空地。造林后1~3年內每年撫育1~2次,幾年后即可郁閉成林。

4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樺樹心腐病、樺樹白粉病、樺樹銹病等,蟲害有楊柳光葉甲和舞毒蛾等,但均不嚴重。老樹多心腐病,應以培育中、小徑材為主。

5參考文獻

篇3

采集種子,首先要把握好時機,也就說采集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以上兩種情況都會導致種子發芽率的降低,從而降低樹木種苗的質量和產量,工作人員在采集完種子之后,需要對種子進行浸泡,通常會采用溫水,浸泡處理之后,才可以對種子進行收集,收集后的種子需要放置條件良好的地方進行儲藏。

2選地整地

在播種育苗之前,整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對土地進行全面分析和了解,一般情況下,幼苗不事宜水濕,針對這個問題,在選擇苗圃的時候,應該選擇那些具有良好排水條件的地方。另外,針對地勢方面來說,相對平坦的地方比較適合進行種苗種植,并且土壤要松軟,綜上所述,選擇種苗培育的土地應該是地勢平緩,土層松軟,土壤厚實的地方,那么針對這些要求,工作人員進行整地的時候,首先就應該將土地進行全面的翻土,將那些土塊搗碎,將石塊以及雜草等物質清除,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土壤的松軟,并且能夠充分風化。在播種前大約%天左右,還要對苗圃進行一次深度翻土,通常要講深度保持在以上,在翻土之后,就應該進行施肥工作,等到土壤細碎之后就可以進行苗床的制作,在做苗床時,需要注意對其長"寬"高進行一定程度地控制,一般情況下,苗床的床高大約為,寬為,而對于溝寬而言,控制在范圍之內較為適宜。

3播種育苗

播種方法包括條播點播以及散播三種條播。所謂條播,從字面上就能夠理解,就是將種子播撒在呈現條形的壟溝里,這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效果好的優點,因此應用比較廣泛,實用性也很強。進行條播的時候,為了能夠提高出苗率,在播撒的時候,一定要保障播撒均勻,距離適中,然后保障這些種子能夠接受充足的光照,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點播。點播按行距開溝后再按株距將單粒種子播在播種溝內。主要適用于銀杏"核桃"七葉樹等大粒種子。因其成苗率高,在苗木生長過程中不必進行間苗。為了保證每株苗木有大致相同的營養面積,在播種時,種粒間距離應大致相等。少數珍貴樹種,由于種子來源稀缺,也常采用點播。撒播。撒播將種子全面均勻地撒在苗床上的播種方法稱為撒播。主要用于小粒種子的播種。有些樹種常采用撒播方法培育芽苗,再進行移植。撒播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苗木分布較均勻,單位面積產苗量較高,但往往存在著用種量大,間苗費工,通風透光條件差,苗木易產生分化,撫育管理不便等缺點育苗。一般情況下,播種之前,需要用溫水浸種,掌握好浸種時間。因為浸種時間的長短將會對育苗的發育成長造成最為直接的影響。通常情況下,都是選擇的水溫浸種,在初次浸種之后,將種子倒入簸箕當中,在上面覆蓋上一層稻草,然后每天再用-"的溫水對種子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澆淋處理,這一操作一般持續天。經過這一系列的處理,種子的發芽率就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且出苗相對整齊。

4幼苗的管理

幼苗管理工作是播種育苗流程中的關鍵所在,只有對播種后的幼苗進行有效地管理,才能保證幼苗的正常生長。對于而言,它是一種耐陰性植物,很有必要對幼苗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庇蔭處理。在幼芽出土之前,就應該對相關的蔭棚進行有效地設置,還需要對遮陰度進行管理,一般情況下要求透光率控制在范圍之內。當幼苗出土之后直到+月份中旬,這一期間的幼苗生長速度相對較慢,且抗逆性也較差,針對這一情況,應當做好相應的除草以及防治病蟲害的工作。栽植后及時澆次透水,分墑后及時中耕保墑,去除雜草。生長前期,中耕除草宜淺不宜深,以免損傷根系。緩苗后施入追肥,施尿素012,以后根據長勢酌情增加施肥量,秋前宜大水大肥,肥水結合,促使速生快長,當年出圃。整地造林一般情況下,防火林帶都是沿著山脊"山坡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并表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林地相對分散"地況的復雜程度較高,除此之外,有的地段是現有林,這個處理起來相對簡單。在新造防火林的同時也可以開始進行造林,整地方式一般為塊狀整地,整地時按株行距定點挖穴,穴規格根據立地的條件來進行確定。

5營林造林的播種育苗技術的必要途徑

篇4

1.1林木深根苗的快速培育

1.1.1育苗容器

林木深根苗的育苗容器選用能反復利用的PVC管筒狀育苗容器(以下簡稱PVC導根筒)或一次性利用的塑料蜂窩狀育苗容器(塑料導根袋)。PVC導根筒采用內徑8~10cm、壁厚5~8mm、長度60~100cm的PVC管,沿縱向將其切割成大小相等的兩半圓筒,通過兩根2cm寬的自粘帶將兩半圓筒組裝在一起而成。塑料導根袋采用山西省林科院生產的蜂窩狀育苗容器,每板蜂窩狀育苗容器有約250個長筒狀單個容器黏合而成,單個容器的規格為(8~10)cm(口徑)×(60~80)cm(高度)。

1.1.2育苗場地

為了降低苗木運輸成本,林木深根苗的培育應選擇距預定造林地較近的苗圃進行。育苗場地應選擇通風良好、光照充足、排灌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在苗圃按南北方向挖深80cm、寬80~100cm的土槽,土槽底部要平整,其長度和數量可根據育苗數量而定,一般1m長土槽約可培育林木深根苗100株左右,另外,為便于操作和管理,每兩排土槽間應留寬50cm以上的過道。

1.1.3育苗基質

選用的育苗基質應就地取材,具有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質,質地較輕、通透性較好并具有一定的粘性,pH值適中為7.0~7.5。其體積比如下:過篩大田原土60%+河沙10%+草炭土10%+珍珠巖10%+蛭石10%。其中,草炭土、珍珠巖、蛭石等輕基質亦可以采用腐熟玉米秸稈或腐熟楊樹葉等替代以降低育苗成本。另外,配制基質時每立方米應加入過磷酸鈣3kg和顆粒型保水劑0.5kg,對用于塑料導根袋的育苗基質,每立方米土壤還需要加入土壤凝結劑1kg以防止起苗時土團散落?;|要充分混勻后再進行填充。

1.1.4基質填充

對于PVC導根筒,填充基質前要在導根筒底部罩一層紗網以避免基質滑落,填充完畢后將PVC導根筒置于挖好的育苗土槽內,導根筒之間要擺放緊密以避免倒伏。而對于塑料導根袋,首先在挖好的土槽內將蜂窩狀育苗容器完全展開,然后將配制好的育苗基質填充到每個單獨容器中。填充完成后,在育苗容器與土槽壁之間的空隙處平放成捆的玉米秸稈,厚度不低于20cm,最后在玉米秸稈上用土將育苗容器四周填實。完成以上操作后,向土槽灌足水待用。

1.1.5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要根據立地條件、造林目的和樹種特性進行,切實做到適地適樹。選擇的樹種要具有抗旱、抗寒、抗風沙,根系發達并具有深根性,且壽命較長。在河北省原生風成沙地和河成沙地,推薦選擇的樹種種類有樟子松、白榆、沙棘、油松、側柏、檸條、枸杞等。

1.1.6苗木培育

采用在PVC導根筒或塑料導根袋中直接播種或移栽小苗的方法進行。對于生長較快的闊葉樹種(如白榆等)可采用直接播種的方法,播種前種子應進行消毒,為了達到當年播種當年出圃的目標,播種應適時早播。而對于生長較慢的針葉樹種(如樟子松等)則采用移栽1~2a生小苗的方法,用于移栽的小苗可以是容器杯苗也可以是大田裸根苗。為了保證當年出圃,移栽一般在每年的4月中上旬進行,移栽時要對小苗根系進行適度修剪,以保證幼苗根系能直接向下生長而不窩根。

1.1.7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包括水分管理、養分管理以及病蟲雜草防除等。水分管理應及時,避免苗木受到水分脅迫,另外,為了促進根系的盡快向下生長,澆水采用土槽灌水、使導根筒(袋)自下而上吸水的方法,并隨著苗木根系的伸長,逐漸減少灌水次數和灌水量。養分管理本著少施勤施的原則,肥種以磷肥為主、輔以少量氮肥,隨澆水一同施入即可。另外,育苗過程中注重苗木病蟲及雜草的防治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清除。

1.1.8苗木出圃

苗木垂直根系長度是衡量深根苗合格與否的最重要指標。一般而言,根系較發達、垂直根系長度超過導根筒(袋)高度、地上部生長健壯的苗木均視為合格深根苗。采用上述方法進行苗木培育,一般播種或移栽3~4個月后,垂直根系均能長到60cm以上,達到合格深根苗的標準。另外,出圃前應澆透水,起苗時特別是塑料導根袋的深根苗要輕拿輕放,以避免根系土團散落。

1.2林木長莖苗的快速培育

適合沙地進行超深栽造林的長莖苗有白榆、楊樹、國槐等樹種,其1~2a生苗木主干較長且直,無輪枝或叢生枝,主干具有較強的耐埋能力和發根能力。苗木培育可根據樹種特性,采用播種、扦插等方法,具體可參考相關樹種的常規育苗方法。適時進行水分管理,施肥以N肥為主輔以少量磷肥,做到少施勤施以促進苗木高生長。與此同時,密切留意苗圃地的雜草和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進行防除。苗木生長1~2a后,當其胸徑達到1.5cm、苗高2.5m以上時即可出圃。選擇干型較直、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根系較完整的苗木待用。苗木應盡可能隨起隨栽,不能馬上栽植或需長途運輸的,起苗后苗木根系應蘸泥漿或蘸保水劑。

2超深栽造林技術

2.1造林地選擇

采用沙地林木超深栽造林,可選擇在原生風成沙地和河成沙地的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進行,沙層厚度應達到60cm以上,沙層內無大塊碎石。

2.2造林規劃設計

造林前要做好造林規劃設計,規劃設計要在對造林地的土壤、水文、氣候等進行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另外,為了盡可能地縮短起苗后的擱置時間,要合理計劃起苗時間、運輸、挖穴、栽植等造林中的各個環節。為了今后便于管理等,還要考慮樹種配置、栽植密度、造林模式等。

2.3造林時間

林木深根苗的造林,在保證根系土團完整的前提下,從3月底至11月底均可進行,其中針葉樹在雨季(7月初至8月底)造林較為適宜,而闊葉樹在春季或秋季造林較為適宜。而對于林木長莖苗的造林應在春季或秋季進行。

2.4造林密度

栽植密度根據立地條件、樹種特性、造林目的、作業方式和中間利用經濟價值的不同來確定。運用《主要造林樹種密度表》,根據不同情況,在規定范圍內分別選定適宜的造林密度。喬木樹種一般為1650~3300株/hm2,灌木樹種一般為1650~4950株/hm2。

2.5造林模式

種植點配置有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3種。風成沙地造林應采用三角形或長方形配置,而河成沙地宜采用三角形配置。提倡根據樹種特性、立地條件和造林目的進行混交造林,確定合理的混交類型、混交方式和造林密度。2.6造林方法林木深根苗和林木長莖苗均采用穴植法進行造林。造林時宜用機械打坑機或人工土壤挖掘器(土鉆)挖穴。對于林木長莖苗,栽植穴的直徑應大于20cm,深度大于60cm,具體深度根據造林沙地土壤水分狀態而定,以根系能探到墑為準。另外,栽植前對根系進行適當修剪以及進行蘸泥漿或保水劑處理,能大大提高其造林成活率。而對于林木深根苗,栽植穴的直徑應大于導根筒(袋)直徑4~5cm,其深度較導根筒(袋)的長度深2~3cm,在注意不弄散土團的前提下除去不可分解的育苗容器,將帶有根系的土團插入到栽植穴中。填土時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層層踏實,避免根系土團和栽植穴壁之間殘留空隙而影響成活。采用上述方法在沙地進行造林,栽植時一般無需澆水。

3栽后管護技術

篇5

1選地

落葉松的種子粒比較小,生長初期的幼苗弱嫩,苗圃地應選在交替便利、地勢平坦、土質深厚、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澆灌方便,比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的沙壤土進行育苗。

2整地

由于落葉松幼苗的根系非常纖弱細嫩,根須的下扎力與擴展力較差,因而一定要深耕細耙,盡量使土壤變得疏松透氣。通常是結合秋季起苗進行翻耕。如有條件可采取深翻,其深度在30公分左右,翻后不耙,可有助于春季耙地后的土壤保墑。落葉松的幼苗對土壤肥力有較高的要求,因其扎根比較淺,只能吸收土壤表層的養分,如果幼苗的密度大,就要提供足夠的養分。這一階段通常每畝應施優質農家肥8000公斤以上,最少不應低于6000公斤。過磷酸鈣每畝40~50公斤。施肥最好采用分層法,即翻地與坐床時各施入一半,這樣會使苗木在不同的生育期都會得到充足的養分供給。

二、種子處理

播種前先將種子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3~4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種子表面的溶液,再放到45℃左右的溫水中浸泡24~36小時,后撈出晾干加入三倍于種子體積的細河沙均勻混合,最后放入發芽坑內進行催芽。發芽坑最好安排在向陽背風處,坑的深度與寬度約50公分即可,其長度可根據具體需要而定。種子放好后在坑頂部加蓋塑料薄膜,如夜晚氣溫較低再加蓋一層草簾等物,以防因溫度低影響出芽。每天將種子均勻翻動1~2次,直到有35%以上的種子裂嘴便可進行播種。

三、播種

1適時早播

當土壤已經化凍,平均氣溫在12℃以上,苗床表層土溫度達到8℃以上即可播種。

2適量播種

根據以往經驗,發芽率在30%~40%之間的,種子播量為每畝7~8公斤,發芽率在40%~50%之間的,種子播量為每畝6~6.5公斤,發芽率在50%以上的,種子播量為每畝5~5.5公斤。

3覆蓋保溫

種子播種完成后,上面應覆蓋一層細沙。由于落葉松的種粒小,覆沙厚度在0.5公分即可。然后再在上面用干枯稻草薄薄覆蓋一層,并用草繩類壓住,以防大風。待小苗出床后,視情況及時撤去草簾。

四、苗期管理

1及時澆水

這一時期首先是保持苗床表土濕潤,提高地表溫度,以保證種子及時萌發以及幼苗出土時所需的溫度與水分。出苗期一般在3周左右,這一階段要少澆、勤澆,不使土層干裂。當苗木長出第二輪真葉時,開始進入快速生長期,由于此時的氣溫在逐步升高,蒸發量也隨之加大,所以澆水量也要相應增加,并且每次都要澆透。

2合理追肥

要保證苗木質量,就要及時進行追肥。當幼苗進入速生期后,生長速度加快,主根伸長,側根增多,因而需要大量的養分供應。如此時發現葉片窄而薄、新葉短、葉發黃,屬于缺氮;如果是葉色老率,生長緩慢,則視為缺磷。可追施腐熟的人、畜尿糞肥,在6月下~7月中旬進行追施,到7月底前應停止追肥。

3及時間苗

由于在播種時種子播撒不均勻或由于種子自身的問題,造成出苗不均。所以,為使苗木密度分布均勻,應適度間苗。通常分為兩次間苗,第一次每平方米可留苗700株左右;第二次作為定苗,每平方米可留550~600株左右。間苗要認真,剔除其病、弱、殘苗。

4防霜凍

待幼苗出土后,要注意天氣的變化,因春季經常會出現晚霜,尤其是晚間。因此,一旦氣溫下降,及時做好幼苗的防寒保暖工作。

5除草松土

及時清除雜草,不然會影響到苗木的生長。播種后可采用化學除草,即出苗前噴灑40%除草醚,2~3次。苗木拔節后,本著除早和除小的原則,及時進行人工除草,以保證苗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并充分利用水、肥、光資源。每隔兩周左右進行一次松土,其深度以不傷到幼苗根部為準。

6病蟲害防治

落葉松幼苗初期易患松苗立枯病,應采用播前種子消毒和土壤消毒處理的方法進行防治。當幼苗基本出齊后,可選用等量式波爾多液0.5%~1.0進行噴灑,每隔1周進行一次,連續3~4次。蟲害防治主要針對地老虎和蠐螬。播種前可用甲拌磷5公斤/畝施于土中,也可用敵百蟲拌毒餌引誘殺蟲。在速生期內如發現有蠐螬活動,可進行人工捕捉,效果也不錯。

五、造林技術

1起苗

由于落葉松苗木春季萌動早,所以最好在秋季起苗,第二年春季栽植。起苗應在苗木落葉后實施,并事先進行一次灌水,以防起苗時傷根。

2密度

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其密度為每畝300株左右為宜,株行距約1.5×1.5米。如立地條件較差,其密度為每畝250株或400株左右,株行距為2×1.5米。

3幼林撫育

篇6

造林和營林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造林是樹木的生產過程,而營林是樹木的經營管理過程,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做好造林工作,才保證營林措施能夠得到應用。對于營林工作者而言,提高現代林業營林效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做好造林工作,造林質量對營林效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對造林的質量進行保證,促進林業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文章對現代林業的造林以及營林措施進行了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植苗造林技術

植苗造林是現代林業經營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種造林方法。具體的操作措施是:先在苗圃中將林木種子培育成幼林,然后再將幼林移栽到需要種植的造林地中。植苗造林方法在實際實施時并不會受到外界條件的約束,因為移栽造林地的幼林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生長條件,大多能夠承受住外界自然天氣的侵害,所以在一些干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都很適用。

1.2分殖造林技術

所謂分殖造林,實際是指將原林木的枝干、根系等部分進行移栽,利用樹木枝干、根系的可再生性培育出新的林木。相比于其他造林技術,分殖造林更加節省時間和人力。當然,除了省時與省力之外,分殖造林技術還具有著技術含量較低、可操作性強、林木成活率高的特點,并且枝干或根系生長發育出來的林木能夠很好的保持母體林木的優良性狀。所以應用于分殖造林技術中的林木大多是性狀優良,生長態勢良好的林木。需要注意的是,分殖造林技術在實際應用時也存在一定的缺點,那便是技術容易受到條件的限制。分殖造林對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要求很高,且林木原材料數量有限,受制于母體林木的數量和生長情況。

1.3播種造林

播種造林是最原始的一種造林營林方法,具體操作是直接將種子播種于造林地,任其生長。從施工操作方法上看,播種造林的做法更加簡單,并且具有著可大面積培育的特點。另外,播種造林方法同分殖造林技術一樣,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很是嚴格,并且對林木后期的撫育管理工作質量要求也很高。

2現代林業營林病蟲害防治策略

2.1自然災害防治

在林業造林過程中,自然災害是比較常遇到的災害,在災害發生時要根據受災的程度對防治措施進行確定。在林木生長過程中,雨雪冰凍災害也會給林木帶來一定的影響,而且,災害的強度、持續時間以及林地錯處的位置和地形地貌都會導致林木的生長受到一定的影響。林業營林工作者要在技術水平方面進行提高,造林樹種種類不同,在發生災害的時候也會出現不同的后果。不同的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不同,因此,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在育林過程中對樹木的品種進行選擇,要對樹種抵御自然災害的生態特征進行充分的研究,同時,要在林木未受到災害之前就將損失降到最低。在林業經營技術方面,要對林分質量進行重視,健康的林分對風雪災害的抵御能力比較強,但是,在林分密度方面也要進行研究,不易出現過大的林分密度。

2.2病蟲害的防治

在營林工作中,病蟲害是比較常見的林木災害,病蟲鼠害出現的時候對林木的生長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對其進行防治要將重點放在林木栽培的初期,很多的幼苗在抗病蟲害能力方面比較弱,比較容易受到病蟲害的攻擊,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2.2.1要對森林規劃進行重視,在建設過程中,要對栽種的物種進行合理選擇,對病蟲害防治問題要進行重視,并且結合本地區的害蟲種類,避免林木受到病蟲害影響的情況,因此,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林木非常必要。

2.2.2要對林木的養護管理力度進行加大。病蟲害的發生會導致植物的長勢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要對植物的抗逆性能進行提高,以此來對養護管理力度進行提高。對出現長勢差的植物要對日常養護工作進行重視,提高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在秋冬季節,要對出現病害的枝條進行剪除,減少病蟲害的來源,對樹木的透光性進行提高,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避免病蟲害的發生。

3結束語

篇7

安化縣位于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總面積4950km2,其中有林業用地39萬hm2,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79.00%,森林蓄積量1216萬m³,立竹蓄積13793萬根,森林覆蓋率達76.17%。多年來,安化縣林業堅持以建立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和發達的產業體系為目標,以造林綠化、資源林政管理和產業化建設為重點,以科技為支撐,使林業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后獲得“中國厚樸之鄉”“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林木種苗行政執法與質量監督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資源林政管理先進單位”等殊榮,2006年,又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安化縣通過采取工程造林、義務植樹和社會造林并舉的綠化措施,加快生態建設步伐,共完成各類造林3萬hm2,義務植樹750萬株,封山育林22萬hm2,森林資源得到了較好的恢復和增長,生態明顯好轉,基本形成了“小雨水不下川、大雨土不下坡”的生態安全體系;逐步建立了森林病蟲害監測機構,完善了森林火災預警機制和補救指揮體系,成立了護林總隊,組建了森林火災補救隊伍和民兵應急分隊,強化了森立公安、木材檢查站監督執法機構職能,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林地林權管理日益加強,林權發生面積達97.00%以上。林業第一產業形成了杉木、馬尾松、毛竹、木本藥材、林果5個頗具規模的林產基地,年產木材15萬m³,毛竹1000萬根,木本藥材1000t,林果15000t;林業第二產業形成了木材采運、制材、人造板、木竹地板、家具、松香、干鮮果品、木竹制品及工藝品等門類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基礎的林產工業體系;林業第三產業形成了以柘溪庫區省級森林公園、雪峰湖省級地質公園,紅巖和六步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的森林生態旅游網絡,年森林旅游收入達到了1000萬元以上。當前,安化縣已進入林業發展最快階段,全縣總產值已突破10億元大關,農民純收入來自林業的比重達23.00%,林業產業已成為安化的重要支柱產業,對縣域經濟的影響和財政貢獻越來越大。今后,安化將會以現代林業建設為重點,做大做強“中國厚樸之鄉”和“中國竹子之鄉”,傾力打造秀美、和諧的新安化。

2林業資源培育技術

當前,為加快資源培育,及時供應林業產品市場,發展林業經濟,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方法是其中較為理想的技術措施之一。由于境內地形地貌復雜和林木生長周期較長等,這就決定了造林地種類的多樣化,整地任務艱巨,且整地質量和效果要求較高等。首先要對造林地土壤結構、養分和水分等方面進行改善,清除有雜草和灌木的林地,深翻土壤,經過這樣整地后改善了土壤水熱條件,肥力增加,使得人工栽植省力又省工,有利于播種后種子發芽和幼苗期根系生長及成活,避免林間植被與林木相互競爭林地營養空間,提高了造林質量。要根據栽植林木的不同進行林地整理,并因地制宜開展全面、帶狀或塊狀整地,一般平原和沙荒及水土流失較輕的坡地適用于全面整地,在整地帶之間存留一定寬度的不墾帶有利于保持水土;同時,依據苗木特性確定整地面積大小,面積大的林地山地要留有穴狀、魚鱗坑等,平原留有坑狀、高臺等,這樣既可提高土地使用率,又可防止水土流失。翻理林地前,要將整地清理的雜草、灌木以及采伐過的倒樹、枝丫、伐根等處理干凈,可利用人工、機具割除,然后,歸堆鋪平用火燒清除,還可以采用化學農藥噴灑,以殺死雜草和灌木植物。

3造林方法

3.1造林樹種選擇

現代造林遵循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因地而異等種植理念,常常合理搭配樹種選擇和塊狀套種,這樣既改善了土壤結構和質量,有效增加土壤保濕能力和土壤肥力,也提高了闊葉林面積和造林質量,同時,還有效改變了林業面貌和多樣性,營造了多樣化自然環境,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使生態趨于平衡,對安化縣地理環境、自然氣候及生態平衡都有很好的改善。

3.2林木繁殖方法

3.1.1直播造林

這種方法施工簡單,省去了育苗工序,適用于大面積林地造林,但是直播造林只適合種粒大、易發芽、種源充足的樹種,在撒播時林地土壤必須水分充足,才有利于種子發芽生長;而且對于后期幼林撫育管理要求也較高。因此直播造林常選擇偏遠、人煙稀少、自然災害較輕的地區,有撒播、穴播、條插、縫插和塊狀播種等。

3.1.2分殖造林

安化縣竹子繁殖造林可采用利用竹子地下莖直接造林,該技術簡單,易操作,不但節省了育苗時間和費用,而且成活率高,幼林扎根后生長較快,可充分保持母本優良性狀。這種方法對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要求較高,分殖材料受母本數量和分布狀況限制較大,適用于竹子、楊樹、柳樹等營養繁殖樹種。

3.1.3植苗造林

除了直播和分殖造林外,還可采用植苗造林法,通常利用一年生實生苗進行育林。

3.2造林最佳時間

傳統造林時間以春季為主,隨著造林技術推廣和樹木引種成效,植樹造林工作均有所提前,通??稍诿磕甑?2月到翌年2月完成,最晚不超過3月,冬季和初春季節溫度偏低,苗木大都處于休眠狀態,起苗和栽苗時水土流失較小,苗木栽植后更易于成活,有利于苗木根莖生長,提高抗逆性。這個時節造林第一年生長量可遠超秋季造林20.00%,陰雨天和雨過天晴時候最為適宜。

3.3栽植方式

篇8

1.苗木來源優良品種青錢柳苗木是由寧化縣苗圃調入,其苗木規格平均高46cm,胸徑粗0.5cm。優良品種杉木苗木是由順昌洋口國有林場苗圃調入,其苗木規格平均高42cm,胸徑粗0.40cm。青錢柳、杉木苗木規格均符合國家林業苗木標準,是合格苗木。

2.造林時間,在下雨天后,穴中土壤濕潤,由苗圃當天起苗,直接運輸到達安溪豐田國有林場白桃工區白荇寨山,并打黃泥漿(黃泥漿是用94%的黃紅壤細土,5%的黃牛鮮大便和1%的鈣鎂磷攪拌均勻后,加水而制成的泥漿),于次日造林。造林方法青錢柳杉木造林,根據苗木品種和規格,對苗木采用混交、純林不同造林試驗。在每個穴中,先挖一個,再把苗木放在穴中,然后將土壤挖回穴中填在苗木兩旁和上面,并把苗木一提,使苗木根系伸直,再用雙腳把苗木兩邊踏實,采用“一埋二踩一提”栽植。在栽植時,將原來的苗徑在地面上多埋1-2cm深,增加覆蓋土層高1-2cm,然后把穴面松土壅成面包型,這樣不但可預防長期氣候干旱穴面干燥,苗木枯干,而且長期下雨穴面不會積水,避免造成苗木根系腐爛死亡,可提高苗木成活率。

3.間種青錢柳杉木造林后,在林地幼林中套種大豆、花生、地瓜等農作物,以種代管,可促進幼樹生長,待大豆、花生、地瓜農作物成熟收成后,將梗、枝、葉放在油茶幼林穴面上,待一定的時間,大豆、花生、地瓜農作物的梗、枝、葉腐爛后,能提高土壤肥力,促進青錢柳杉幼林生長。隨著青錢柳杉木林木的生長,1-2年期間林地可套種大豆、花生、地瓜等農作物,以耕代撫。3年之后,青錢柳杉木林木即開始郁閉,林間就不宜套種農作物,避免影響青錢柳杉木的林木生長。

二、林木管理

1.除草青錢柳杉木造林之后,由于天氣暖和,雨水充沛,林地土壤肥沃、濕潤,林地雜草叢生,與幼林競爭激烈。在當年4-5月份要進行復墾撫育,進行全面劈草,擴穴除草,把穴面的雜草除掉,并擴穴到80-100cm,松土一般深度8-10cm。然后把除掉的雜草放在穴旁邊,在氣候干燥時,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使穴中土壤濕潤;在暴雨淋時,可擋住暴雨沖刷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尤其待雜草腐爛后,能增加穴中土壤肥力,促進青錢柳杉木幼樹生長。隨著青錢柳杉木幼林的生長,在8-9月份再進行撫育除草一次,撫育除草方法與4-5月份撫育除草方式相同。每年除草擴穴2次,連續撫育除草3年。

2.施肥青錢柳杉木撫育后,在青錢柳杉木林地幼樹旁邊,距幼樹30-40cm處挖一個半月彎型,每個施0.3kg的復合肥和0.25kg的尿素,并用細土將肥料覆蓋,預防肥料蒸發,減少肥力,影響青錢柳杉木幼樹的生長。每年春季施肥1次,隨著青錢柳杉木混交林、純林的林木生長,每年施肥量可逐漸增加,連續施肥3年。

3.林木調查苗木調查青錢柳杉木在造林之后,由于氣候和土壤或其他原因,造成個別苗木死亡。為了不浪費林地,對青錢柳杉木混交林、純林進行調查苗木生長狀況,在青錢柳杉木試驗地中,設臨時樣地,按品字型對青錢柳杉木林木的成活率進行調查。選取幼樹生長良好,生長均勻,成活率基本相同的林木進行調查。各設3個樣地,每個樣地面積25.8m×25.8m。在每個樣地內各設3個樣點,各抽100株的青錢柳杉木造林苗木株數,計算苗木的生長,幼林的成活率,各取3個樣點計算幼林的成活率平均值,然后計算整片林木生長成活率數據修剪青錢柳杉木混交林、純林,經過3年的撫育管理,除草,施肥,青錢柳杉木幼樹生長迅速,林木生長良好。樹木基本長高2.1m以上。對青錢柳幼林枝條樹冠相應修剪,讓整株的樹冠枝葉均勻,通分透光,有利于青錢柳杉木的生長。

三、結果分析

篇9

摘要:介紹了材用毛竹林與筍用毛竹林的培育方法,以期為毛竹林的培育和改造提供參考。

安徽毛竹林多系人工栽培,大別山區是毛竹自然分布區的北緣。毛竹枝細葉茂,蒸騰作用強,春筍與幼竹生長發育階段要求充足的水分與較高的相對濕度,鞭根稠密,根系呼吸代謝旺盛,極不耐積水,一旦林地排水不良,在數天之內即導致窒息死亡,故要求土壤濕潤,疏松通氣。土壤以發育在砂巖、頁巖、千枚巖、花崗巖等母巖、有機質豐富的酸性壤土為好?,F將毛竹林的培育技術介紹如下。

一、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護筍養竹

護筍就是護養冬筍與小年竹筍,冬筍能生長成竹而且材質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漸進入孕筍階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發,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為退筍。竹鞭上發筍多的、瘠薄地段、距離母竹遠的退筍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淺鞭筍與密生筍,退筍率最高。對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筍,對筍廠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筍的,要有計劃合理挖筍,挖筍后將筍穴填平。清明至谷雨發筍最多,約占筍期總數的75%。一般出土較早的竹筍,成林質量和數量都較好。春筍合理留養,分期適當挖去孱弱、個體小或稠密的竹筍,以利于留下的竹筍旺盛生長。留養小年竹是解決大小年提高竹林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筍40%~50%不能成竹,成為退竹,要及時挖掉。大別山區大量退筍的時間為4月15~20日。

1.2撫育措施

1.2.1劈山。陡坡、土層瘠薄、易于水土流失的稀竹林,以5~7月劈山撫育為宜,適當清除雜草灌木。此時雨量多,氣溫高,灌木雜草枝葉幼嫩,砍后1~2月即能全部腐爛,肥效高。白露后,氣溫逐漸下降,劈山的枝椏已木質化,不易腐爛。冬季劈山,雜草第2年萌芽較旺盛,影響劈山的效果。如果連續劈山數年,可收到抑制灌木雜草再生之效。

1.2.2挖山。土層板結、老鞭崇塞的竹林,以挖山、埋青為宜,均以大年的6~7月毛竹生長旺季為宜。挖山一般約15cm或更深。立竹周圍竹鞭稠密處、嫩鞭附近和土壤疏松處宜淺挖;林中空地、竹鞭稀疏處、老鞭附近和土壤板結處可深挖。除挖老鞭、浮鞭外,對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應開溝排水。

1.2.3埋青。開溝埋青法,土層深厚立竹稀疏的竹山,開寬約50cm呈“U”字形的橫溝。將砍下的樹枝雜草放入溝內,然后在其上方開設第2道橫溝,取土覆在下面橫溝的雜草上,依次向上??屯谅袂喾?,鞭淺根多的林地,劈山后將樹枝雜草平鋪林地約30cm,然后客土覆蓋埋青1次,可在7~8年內,連年生長大竹。

1.2.4松土。松土可以改變土壤的容重,有利于出筍、成竹。同時,還可把林內表層的一些枯枝落葉翻入土壤作肥料,把含有礦物質營養的底土翻到地表,使之風化成為有效養分。松土6月初至8月底為宜,松土深度20~30cm。如結合松土再施入土雜肥,則效果更好。對荒蕪林地,第1次松土效果很好,即使不施肥也可增產20%左右。

1.2.5施肥。化肥可在挖山后撒施或劈山后條施;廄雜肥可采取穴施,施用未經消毒的雜肥,筍期筍夜蛾較多,注意防治。竹伐樁內施肥,肥料有碳酸氫銨、尿素、氯化銨、復合肥等。毛竹伐樁內施化肥有下列優點:一是可節省勞力和費用;二是伐樁內施肥,肥料不會被雜草吸收,不易揮發散失和流失;三是碳酸氫銨一類肥料溝施容易造成爛鞭,淺施則肥效不高,而在竹蔸內施,不僅成本低、肥效高,而且竹蔸爛的快,又不傷鞭。

1.3合理采伐

1.3.1采伐季節。竹林采伐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伐竹應在大年竹伐的秋后,小年竹林的春前。伐竹技術較復雜,要識別竹齡,掌握密度與留竹度數。

1.3.2采伐年齡。采伐年齡大小關系著竹林復壯、更新與竹材使用價值。毛竹的繁殖能力以三至六年生最強,其中三至四年生竹母發筍率最高,竹材的力學強度以五至九年生最好,竹齡低的竹株蔑性好,竹材易加工,采伐年齡以四年生為宜;培養特大徑級的毛竹林,伐齡可推遲至8~9年;造紙用竹以當年的新竹進行砍伐為宜。

1.3.3保留密度。土壤疏松肥沃的條件下,砍伐后密度3750株/hm2左右;立地條件較差的竹林2250~3000株/hm2。密度過稀的過伐竹林應暫緩采伐,使其盡快恢復。

二、筍用毛竹林的培育

2.1選擇適宜的竹林改造

(1)立地優良。地勢平緩,背風向陽,土層厚度50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濕潤而不積水。

(2)生長正常。無嚴重病蟲害,立竹度1500株/hm2以上。

(3)經營條件較好。交通方便,水源充足。

2.2墾翻林地,增施肥料

首次林地的翻墾,大年5~6月、小年10~11月進行,清除雜灌,挖除“三頭”,再進行墾挖,深度25cm。此后2~3年內,5~6月和10月翻墾,深度40cm。翻墾要結合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2月至3月上旬施速效催筍肥,在挖筍早期施筍穴肥,以促進筍芽分化和竹筍生長。

2.3合理砍伐留養,調整竹林結構

留養4度的毛竹林,竹材和竹筍的產量均高。對于生長穩定,立竹較密的毛竹林砍五留四,竹齡結構保持1~4度竹比例為3∶3∶3∶1;對于生長衰退,立竹較低的毛竹林,砍四留三,竹齡結構保持1~3度竹各1/3,以促進竹林復壯,增加立竹度。一般立竹數應在2400~3300株/hm2。

2.4適度鉤梢,防治病蟲害

材用竹林改建筍用竹林初期,應適度鉤梢。鉤梢可結合冬季砍竹同時進行,鉤梢強度以留枝13~17盤為宜。每年的新竹,要在當年白露后鉤梢。冬季林地墾挖,要注意滅殺在土中越冬的幼蟲或蟲繭。發現病蟲竹筍,要及時挖除,以防傳播;病蟲害較嚴重的,可采用化學藥劑防治。

參考文獻:

黃文超,潘淑芳,駱昱春.毛竹林筍期管護及合理挖筍[J].江西林業科技,2004(1):46.

王錫武,程洪寶.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術的應用與推廣[J].浙江林業科技,1996(4):54-58.

蕭江華,劉仲君.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術試驗初報[J].農林科學研究,1990(3):271-274.

張美瓊,趙光海.毛竹林豐產技術試驗研究[J].中南林學院學報,1992(1):86-91.

篇10

關鍵詞:造林成活率,樹種選擇,蓄水保墑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區約占陸地總面積的34%,涉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更多,占國土總面積的52%;而深居我國內陸的西北地區,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則高達69%,該地區的顯著特點是降水量較小,蒸發量較大,氣候異常干燥,水資源極度匱乏。作為林業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抗旱造林技術對于提高這些地區的造林成活率、促進樹木生長發育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論文大全。尤其是對以天然降水為主要來源的西北地區來說,能否將有限的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積蓄在林木根系分布層,并加以高效利用,就成為人工林植被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1]。

1 影響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響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三個方面,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為因素。這三個因素既有區別,又可互相轉化,相互影響。

1.1 年降雨量少

西北地區年降雨量少,氣候干燥,水分條件是制約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根據相關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部分縣市年降雨量有時不足500mm,有些年份頭年深秋干旱,一直持續到第2年春季造林季節干旱無雨。因此水分因子成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

1.2 苗木保護工作不足

如果對苗木根系保護不好,過多失水難以維持水分平衡調運苗木,一般根系保護措施普遍跟不上,加之假植不澆水,未與土壤密接,露置在陽光下暴曬時間長,使苗木體內水分失去太多,栽植后又無法灌溉補充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明顯降低[2]。

1.3 整地質量不高

整地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活土層太淺,坑穴太小,栽植過淺,根系不舒展,東倒西歪,栽植時達不到造林技術規程要求,特別是防護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

1.4 造林技術不協調統一

不同的樹種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異,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有的樹種造林易成活,而另一些樹種,則難以成活,如山杏、梨以及針葉樹種等[3]。對難以成活樹種的生物學特性還缺乏規律性、科學性的了解,沒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時間,以致其栽植過晚,成活率低。

1.5 施工規模不合理

重點項目工程規模大,造林時間拖的長,有時達60多天,致使有些樹種錯過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護用材林樹種結構的配置上,純林多、混交林少,達不到生物群落結構的調控。隨著造林時間的不斷延長,造林質量有所下降,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漸降低。

2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對策

2.1 樹種的選擇和處理

2.1.1 樹種的選擇

在造林前要根據造林地的環境條件和造林目的選擇好合適的樹種,做到既“適地適樹”,又滿足培育目的。一般來說,選擇樹種的原則主要是:對于一般的水土保持林來說要求根系發達、樹冠濃密、生長迅速、耐旱、耐脊薄、能進行多種利用等,對水土保持用材林來說要求速生、豐產、品質優良;對薪炭林則要具備生長快、生物量高、萌蘗力強等特點[4]。在土壤、環境、經濟條件都具備時應盡量選擇價值較高的樹種。水分作為干旱地區的關鍵限制因素,在樹種選擇時應給予特別的重視,一般要盡量選擇深根系、根系發達、蒸發量比較小的耐旱性強的樹種。

2.1.2 樹種的保持與處理

在確定了造林樹種、密度和完成集水整地后,即可準備造林種苗。在土壤水分缺乏的情況下,播種造林、扦插造林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選擇植苗造林。選擇壯苗是植苗造林的基礎,應當選擇一級苗,并盡量選擇大規格的移植苗,在條件許可時可以選擇容器苗。要堅決舍棄不合格的苗木和弱苗,不要因為可惜讓不合格的苗木影響到林木整個世代的生長發育,造成更大的浪費[5]。在栽植前一定要保護好苗木并對苗木作必要的處理。在起苗、分級、包裝、運輸、儲藏、假植、栽植等一系列環節中要特別保護好根系,防止風吹日曬造成根系失水過多而使苗木或活性降低,運輸是要對苗木進行包裝以保持根系的濕度,可以事先給根系使用一些保水劑,在假植時要澆足水。最好是就近調苗。

2.1.3 密度與林分結構確定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間結構的基礎,也是林木個體生長發育與營養空間大小的決定因素。黑龍江省水分有限,造林密度一般就是成林密度,不經過中間間伐,有時至多有一次間伐利用,否則中間的間伐太小沒有什么經濟價值,而且會影響到林分群體的生長發育。因此,一般的原則是宜稀不宜密[6]。為了能使我國西北地區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要通過樹種、密度、水分和立體配置形成合力高效的空間結構,以達到提高林分抗性、改善環境的目的,可以選擇對林分需求不同的樹種進行針闊混交或喬灌或交,可以調節株行距、降低集水稀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也使光照、土壤等因子得到較充分的利用。

2.2 蓄水保墑配套技術措施

2.2.1 集水整地技術

在西北地區,為了有效地聚集降水,經常采用反坡梯田、水平溝、魚鱗坑、V型等不同形式的林地整理。反坡梯田是集水整地最常采用的方式,具有徑流攔蓄量大,表土利用率高和不易崩潰等特點。一般來說,田面愈寬,攔截地表徑流的能力愈強;田面寬度相同時,樹木當年生長量與行距成正相關。論文大全。由此可以看出,反坡梯田整地帶間距離和利用面寬度對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林木生長均具有明顯影響[7]。論文大全。對水平溝整地的研究表明,造林后兩年內山杏的樹高、地徑、單株鮮重和土壤貯水量均隨株行距的增大而增加,而單位面積生物量隨株行距的增加而減少。

2.2.2 蓄水保墑技術

蓄水保墑從兩個方面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一是加大水分輸入,二是防止水分無效散失,生產中經常將兩種措施結合起來使用。如“座水栽植”就是典型的例子,即在栽植之前適量灌水、然后栽植、最后覆蓋,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用水量小、水分利用效率高。另一種方法是栽植以后灌水,等水分完全滲透以后再進行覆蓋。覆蓋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塑料薄膜、作物秸稈等都可以采用。于覆蓋可以防止水分無效散失、提高地溫以及改善茼木周圍的小環境,因此不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能夠促進幼苗幼樹生長[8]。

3 小結

針對我國西北地區地區的實際情況,科技工作者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在節水抗旱造林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其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繼續探討。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點上研究多而面上研究少、單項研究多而綜合研究少。因此,今后應該通過大范圍的協作研究,提出同一自然地理區域相同立地類型不同樹種以及不同立地類型相同樹種的節水抗旱造林技術規程,促進節水抗旱造林技術的規范化,以便提高造林效果。其次,將集水整地、蓄水保墑以及抗旱栽植等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集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延江,郝云峰,賀百宏。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J]。陜西林業,2009,(05)[2]高圭,楊志讓,常磊。寧南山區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技術[J]。中國水土保持,2001,(04)[3]趙,劉艷輝。春季抗旱造林技術要點[J]。林業實用技術,2004,(03)[4]孟桂珍。密云縣積極推廣抗旱造林技術[J]。綠化與生活,2004,(02)[5]孫麗昕。秋季造林應推廣根苗抗旱造林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S2)

[6]李夏剛。陜北地區抗旱造林技術探討[J]。陜西林業科技,2009,(01)[7]代亞麗。黃土高原地區提高水土保持造林成活率措施探討[J]?,F代化農業,2000,(11)[8]趙躍。移植筒造林技術[J]。內蒙古林業,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