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合作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3:29: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貿合作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現狀
首先,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現實,中非之間的經濟貿易額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非洲地區經濟的騰飛,中非貿易額年增幅不斷提高。其次,中非貿易比重在我國對外貿易額中所占的比例持續上升,并且非洲在對外貿易比重方面與過去相比也有較大的提升,我國作為非洲的重要貿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另外,在中非貿易商品結構方面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結構態勢,非洲主要向我國出口燃料和礦產品,而我國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業產品。最后,從總體上來看,非洲對我國貿易順差,但是個體對我國逆差,這主要是因為在非洲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經濟產業結構比較單一。
(二)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首先,中非貿易合作關系的基礎四資源稟賦差異,這種合作出發點對雙邊貿易關系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這種不良影響首先來自西方國家中非貿易的惡意揣測,認為我國利用經濟方式對非洲進行資源掠奪,破壞了中非經貿合作環境。非洲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也在不斷發展,這對我國大量的制造業產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有些國家正在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促進本國制造業的發展,中非貿易合作形勢不樂觀,加上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以石油、礦產等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中非貿易形勢面臨新的挑戰。其次,由于我國和非洲經濟仍然處在發展階段,并且中非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范圍較窄、中國企業對非洲市場的自信心較低等原因,中非貿易合作總量仍然處在較低的層次。
二、中非經濟貿易合作未來發展趨勢
(一)加大非洲進口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非經濟貿易合作關系,加大非洲進口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的重要趨勢。首先,要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增加非洲產品在我國市場上的占有量,這是改變當前中非經貿關系逆差狀況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國有著良好外交關系的非洲欠發達國家95%稅目產品輸華免關稅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實的落實,并且在未來考慮將這一比例提高到97%,進一步優化相關制度細則,促進非洲國家出口創匯。其次,建立促進非洲非資源類的產品宣傳銷售平臺,創新營銷手段,為非洲企業建立良好的宣傳和推介環境,為其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
(二)改善我國出口
改善我國出口方面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要對我國出口非洲的市場秩序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強化質量監督機制,嚴把質量關,禁止向非洲地區出口劣質產品和殘次品。其次,要對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進行不斷的提升,在非洲地區建立良好的品牌效應,增強營銷渠道等等,強化企業的國際經營模式,不斷提升我國出口貿易的品質。
(三)強化中非經貿合作的便利性
強化和促進中非經貿合作的便利性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也是新時期中非經貿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實相關會議規定,利用法律援助、資本融資等方式方法,幫助非洲國家對其海關、商檢的設施進行調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國家的清關效率。其次,要在海關、稅務、質檢、產品標準體系建立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溝通,強化我國同非洲地區在部門對口合作、業務合作機制等方面的溝通和交流,基于雙邊經濟發展現狀和相關制度措施,借鑒國際經濟法和國際貿易法等相關制度規定,建立符合相關制度的便于經貿合作的合作機制。最后,積極跟進貿易便利化中的“單一窗口”合作協議的落實工作,不斷提高中非貿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在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是解決當前中非經貿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資代替部分制造業在產品對非洲出口,緊緊把握當前非洲國家工業化發展初期的良好機遇,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區開展綠地投資、勞動密集型產品投資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產品對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經貿合作的重要措施。
三、結束語
篇2
經濟貿易畢業論文范文一:地區經濟貿易進展思索
山東省,作為整個發展規劃的整體,在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45429.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0.9%。在全省共同的努力下,成為繼廣東、江蘇之后,第三個邁入四萬億俱樂部的成員。這就表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發展有了經濟強省做保障,再結合地市之間的貿易合作,最終實現整合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產業,聯動全省經濟貿易的科學和諧發展。針對這一目標,本文提出了通過聚類分析的分析方法,將全山東省的17個地市進行初步的篩選統計,根據聚類分析的結果,使具有一定的聯動優勢的城市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同時在顧全整個區域的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將全省的資源進行合理再分配,保證一部分有區位優勢的地區能夠率先發展國際貿易,而后帶動其他地區共同發展。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及其周邊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青島,位于整個藍色經濟區的中心位置,整個山東省的東南部,副省級城市,全國五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被譽為中國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都和世界帆船之都。在2011年1月,國務院批準青島市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和龍頭城市。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全市進出口總額1191.3億美元,港口吞吐量35012萬噸,實際利用外資28.4億美元,與上年同比增長52.8%。煙臺市,地處山東省的東部,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及東亞地區國際性港口城市、商貿城市和旅游城市。綜合其發展潛力,煙臺被中國社科院評為未來10年最具潛力城市之一。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整體規劃中,煙臺市將成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港口城市、金融貿易服務中心和旅游度假勝地。日照,位于山東省的東南部,整個藍色經濟區的南部,是黃海之濱的新興港口城市。日照城市的經濟發展依靠港口優勢,臨港工業迅猛發展。與其他城市相比,日照市的臨港工業將以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為發展模式,逐步延伸至山東省的其他城市,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在經濟生產總值方面,2010年日照市已經突破了1000億,其中在第二產業方面,增加值561.55元,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為突破600億元,這充分體現了日照作為港口城市,發展港口產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威海,地處山東半島的東部,是我國沿海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同時也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旅游城市。在經濟發展方面,威海市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50強城市之一,2011年全市的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大關,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因此,威海進入到藍色經濟區依靠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大力發展其對外貿易。濰坊,位于山東省的中部,同時也位于藍色經濟區的中心位置,是山東半島都市群最大城市。與之前的四個城市相比,對外開放的港口優勢不明顯。但是,濰坊市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經濟發展之路。在2011年,濰坊市實現生產總值3541.85億元,增長11%。至2011年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5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因此,濰坊市在第二產業方面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大的優勢,極大地穩固了半島地區的經濟貿易基礎。東營,位于山東省的中北部,位于黃河入??冢瑒倮吞锏乃诘?,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年輕的城市。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超過2600億,保持著較快的增長,人均生產總值邁入十萬元大關。勝利油田,作為中國第二大油田,涵蓋石油勘探、鉆采、管道輸送、石油化學品和石油工程技術服務等各個領域。石油行業關乎到整個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命脈。從國際形勢和國家貿易的角度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石油仍將是世界的主要能源,而石油勘探行業勢必將被國際投資者看重,從而注入大量資金,引導石油行業進入新的階段。濱州,位于魯西北地區,整個藍色經濟區的最西端,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海岸線共240公里。作為渤海灣重要的城市,濱州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是魯西北地區重要的機械制造、紡織、印染行業城市。雖然整體的經濟狀況與其他城市差距較大,但是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與京津唐地區的重要的交通要道,濱州還是為整個經濟區的貿易發展做出了貢獻以上七個城市共同組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從上述現狀可以看出:城市之間有各自的發展軌跡,同時又有相同之處。所以,我們在分析經濟區對地區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和采取的措施時,既要考慮共性,又要考慮特性。
各城市經濟指標體系的建立
分析城市經濟貿易的發展,需要建立可靠地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需要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但要有經濟區發展的特色,應包括:經濟總量方面、一二三產業方面、經濟區貿易發展的重要行業方面等。這些指標作為對各個城市的描述,為了便于更好地找到各個城市之間的差距,將樣本城市之間的各項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聚類分析法的原理與應用
1、聚類分析法的原理描述
聚類分析是按照數據本身的結構特征對數據進行分類的一種探索性統計方法。聚類的實質就是按照數據距離的遠近將數據分為若干各類別,是的類別內數據的差異盡可能的小,類別間差異盡可能的大。分析的基本步驟在確定距離的基本定義和類別間的距離的計算方式,然后依照類別見的遠近,通過把距離接近的數據歸類到可能的聚類結果,最終利用相應的指標來確定能夠分成幾類。對藍色經濟區城市的不同數據數據進行聚類分析處理,具有改變之前經驗分析法的無法從數據本身定量的分析的弊端。因此,從可得到的數據著手,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從藍色經濟區的數據本身的數值之間的特征對數據進行分類。具體而言,將現有統計指標作為基礎,以經濟區各個城市的數據為對象,對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得出合理的藍色經濟區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水平測量的分類標準,并在此基礎上統計得出不同類別的特征值。
2、實證研究
根據上述的原理,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7個地市的數據進行收集。
3、結果分析
從數值結果的角度來看表明:第一步距離水平最小為2.75857,對應的聚類是:(濰坊,濱州)。第二步距離水平次小為3.04030,對應的聚類為:(青島,煙臺)。如此繼續下去,最終凝聚為1.從聚類分析圖形結果樹狀圖來看,將相似水平指定在51.9228,那么從左向右,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青島和煙臺;第二類是威海;第三類是日照;第四類是濰坊和濱州;第五類是東營。由此可以看出,山東省境內的各個城市發展存在不小的差異,但又存在共性。從類型上看:第一類的青島和煙臺這兩個地區的相似水平很高。因為兩個城市相臨,同時是國家開放的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俱佳,在面積、人口方面,兩座城市的數據相似。隨著近幾年來交通通訊不斷地發展,青島和煙系更加緊密。特別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立,將兩城的合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從良性發展的角度上講,青島和煙臺在某些優勢領域要積極地加入競爭因素,既保證了發展,又充滿了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兩座城市的民營企業在大的良好的經濟和對外貿易環境中蓬勃發展,在金融危機來臨時沒有大量破產,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經營和國家政策支持,迎難而上,實現了增長,穩固了青島和煙臺在整個藍色經濟區核心的地位。第二類威海和第三類日照都是著名的旅游勝地,無論從自然環境還是從社會環境角度上講,都是全國聞名。這個良好的條件為威海日照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調。但是,地處青島、煙臺這兩座核心城市周圍還是為兩座城市的對外貿易發展帶來不小的影響,加之兩座城市面積較小、人口較少的特點,經濟發展的確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響。因此,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向核心城市吸收經驗,而且結合著自身的特點,有重點的發展。通過藍色經濟區的建立,能夠助推這兩座新興城市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第四類的濰坊和濱州相似水平在七個城市中最高。兩座城市均有悠久的歷史,都出現過眾多名人和歷史古跡。但是,礙于地理位置的影響,沒有像其他沿海城市一樣,大力發展自己的進出口外貿行業,轉而發展第一和第二產業,保持著第一、第二產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步調,并且在這兩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藍色經濟區的建立為城市發展開辟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作為整個經濟區的后備地區,扮演者供給第一產業產品和第二產業產品的角色,同時不斷的改善城市的經濟貿易發展的方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軟硬件結合,走出屬于自己的經濟發展的道路。第五類是東營市。作為石油之城,東營的發展在深化第二產業的同時,逐漸向發展第三產業傾斜。東營的各項人均指標均名列山東省的前茅,所以,在發展整體經濟的同時需要注重人力資本的投入,著重培養高新人才,為人才創造成長的環境,并且投身到城市經濟發展中去,為整個藍色經濟區的對外貿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結束語
本文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七座城市進行分析,通過數據的處理,可以發現城市在發展地區經濟和對外貿易同時需要積極地與其他周邊城市合作學習,找到自身的不足,做到城市之間相互聯動,共同促進山東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多方面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經濟貿易畢業論文范文二:中非經濟貿易合作論文
一、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現狀
首先,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現實,中非之間的經濟貿易額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非洲地區經濟的騰飛,中非貿易額年增幅不斷提高。其次,中非貿易比重在我國對外貿易額中所占的比例持續上升,并且非洲在對外貿易比重方面與過去相比也有較大的提升,我國作為非洲的重要貿易合作伙伴,在非洲對外貿易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另外,在中非貿易商品結構方面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結構態勢,非洲主要向我國出口燃料和礦產品,而我國主要向非洲出口制造業產品。最后,從總體上來看,非洲對我國貿易順差,但是個體對我國逆差,這主要是因為在非洲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大部分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經濟產業結構比較單一。
(二)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非經濟貿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首先,中非貿易合作關系的基礎四資源稟賦差異,這種合作出發點對雙邊貿易關系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這種不良影響首先來自西方國家中非貿易的惡意揣測,認為我國利用經濟方式對非洲進行資源掠奪,破壞了中非經貿合作環境。非洲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也在不斷發展,這對我國大量的制造業產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有些國家正在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促進本國制造業的發展,中非貿易合作形勢不樂觀,加上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以石油、礦產等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中非貿易形勢面臨新的挑戰。其次,由于我國和非洲經濟仍然處在發展階段,并且中非之間的經濟貿易合作范圍較窄、中國企業對非洲市場的自信心較低等原因,中非貿易合作總量仍然處在較低的層次。
二、中非經濟貿易合作未來發展趨勢
(一)加大非洲進口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非經濟貿易合作關系,加大非洲進口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的重要趨勢。首先,要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增加非洲產品在我國市場上的占有量,這是改變當前中非經貿關系逆差狀況的重要措施,在于我國有著良好外交關系的非洲欠發達國家95%稅目產品輸華免關稅的待遇措施要得到切實的落實,并且在未來考慮將這一比例提高到97%,進一步優化相關制度細則,促進非洲國家出口創匯。其次,建立促進非洲非資源類的產品宣傳銷售平臺,創新營銷手段,為非洲企業建立良好的宣傳和推介環境,為其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
(二)改善我國出口
改善我國出口方面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要對我國出口非洲的市場秩序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強化質量監督機制,嚴把質量關,禁止向非洲地區出口劣質產品和殘次品。其次,要對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進行不斷的提升,在非洲地區建立良好的品牌效應,增強營銷渠道等等,強化企業的國際經營模式,不斷提升我國出口貿易的品質。
(三)強化中非經貿合作的便利性
強化和促進中非經貿合作的便利性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的重要載體,也是新時期中非經貿合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落實相關會議規定,利用法律援助、資本融資等方式方法,幫助非洲國家對其海關、商檢的設施進行調整和改善,提高非洲國家的清關效率。其次,要在海關、稅務、質檢、產品標準體系建立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溝通,強化我國同非洲地區在部門對口合作、業務合作機制等方面的溝通和交流,基于雙邊經濟發展現狀和相關制度措施,借鑒國際經濟法和國際貿易法等相關制度規定,建立符合相關制度的便于經貿合作的合作機制。最后,積極跟進貿易便利化中的單一窗口合作協議的落實工作,不斷提高中非貿易合作的便利性。(四)在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在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是解決當前中非經貿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未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整體上優化中非經貿合作,最主要的就是要用投資代替部分制造業在產品對非洲出口,緊緊把握當前非洲國家工業化發展初期的良好機遇,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下,在非洲地區開展綠地投資、勞動密集型產品投資等,逐步降低中低端制造產品對非洲的出口,是深化中非經貿合作的重要措施。
篇3
關鍵詞:商務信函;中俄貿易;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4-0181-02
一、中俄商貿基礎和前景
近年來,隨著中俄兩國日益密切的交往,中俄的經貿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2001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簽訂,兩國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在國際事務和地區合作方面成功合作,雙邊經貿關系取得穩步的發展。兩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合作創造了極大的需求。中俄這兩個鄰國的貿易往來,成為促進兩國發展、繁榮世界經濟的重要課題。
目前兩國關系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隨著中俄關系的深入發展,當前,中俄合作正進入一個戰略轉型期,即從以政治安全為主,轉為以經濟合作為先導的階段。中俄經貿合作的潛力是很大的,預計在雙方共同努力之下,兩國在經貿合作,特別是在投資這一重要領域的合作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商務信函對俄貿易的作用和意義
我們應當看到,對于同為轉型國家的中國和俄羅斯來說,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操作起來,遠比發展在其他領域的雙邊合作要困難而復雜得多。要長期、順利地推進雙邊經貿合作,還需要解決許多問題,需要做很多工作。在這種形勢下,商務信函作為溝通商業活動的重要手段,對貿易的成敗與否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規范、禮貌、得體的商務信函能夠為貿易伙伴展現出良好的企業形象,體現出嚴謹的工作作風,促進貿易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反之則會阻礙商業貿易的進行,甚至造成貿易分歧和摩擦。所以,商務信函的作用舉足輕重。
三、商務信函用語特點對貿易的影響
(一)商務信函用語簡潔,是高效工作的一種體現形式
這些年來,高科技的廣泛使用實現了人們工作效率的大大提高,為了追求時間的最大利用效率,在貿易領域中總是運用最簡短的表達方式表示最大化的意思。所以商務信函總是會采用簡單明確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避免冗長繁瑣的句子,使讀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清楚地知道信函中傳遞出的信息。這樣一種溝通的形式,既節約了時間,又達到了傳達信息的目的,同時簡潔的語言,傳遞出了工作中利落的工作作風,也符合商業活動的正式性。如今的現代商務活動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工作效率,所以商務信函中用詞的簡潔可以體現出良好的工作作風和高效的辦事效率。
如果從讀者的角度去考慮,越直截了當的表達越顯出寄信人的誠意,所以在商務信函中,盡量多地使用實詞,不拐彎抹角地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對讀者表達禮貌的方式。同時,一些盡可能避免的虛詞,在書寫商務信函的時候也要盡量不用,以達到簡潔的目的。
(二)商務信函用語精準,是清晰表達的一種要求
商務信函主要有兩方面的功能,一個是傳遞信息,即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或者已知事實;另一個就是敦促收信人要做的事情。故準確地選擇表達所需要的詞匯是很關鍵的。同時,令收信人感興趣的內容也是使他們閱讀和回復的重要前提。而運用一些準確的實詞能夠幫助收信人保持閱讀興趣,使他們能夠清晰地知道信函所要傳達的信息和內容。相反,語義模糊或者使用虛詞過多的商務信函只會浪費收信人的時間,并且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用詞精確,無可厚非也是體現工作效率和工作作風的一種形式。精準的用詞,能夠體現出高效的工作作風,同樣,拖沓冗長的商務信函,給商務伙伴一種拖泥帶水的感覺,不利于企業形象的樹立,從而不利于商務活動的開展。所以,在書寫商務信函的時候,要注意到用詞的精準。
(三)商務信函用語肯定,態度積極,是公司自信的一種暗示
主動句能使全文的語氣顯得積極,所以在商務信函中多用主動語氣,就能夠給讀者充分的主動的暗示,顯示出發信人的自信。反之,如果總是采用否定的詞語或者語式,則會給讀者傳遞出一種消極的態度,不利于商業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積極語氣的使用能夠促進雙方的友誼,能夠保持和客戶的良好關系,也維護了企業形象,有利于雙方長期貿易關系的確立和維持。
積極的態度和語氣能給貿易伙伴傳達出一種強烈的合作態度,表明對雙方開展貿易的自信和期待,正是這樣的一種態度,才能塑造出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工作態度,從而有利于貿易的順利開展。同時,要多在信函中使用肯定語氣代替否定語氣,盡量用肯定詞代替否定詞,以達到積極的效果。
(四)商務信函用語親切,是加強溝通的重要手段
親切隨和的商務用語可以給讀者造成良好的印象,反映出公司優質的服務和態度,從而間接上也促進了貿易的順利進行。同時,對于信函中的承諾的履行,也是公司信譽的一種體現,透露出一種企業文化和人格認同。友好、謙遜的書信表達方式不僅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也為商業活動的開展鋪平了道路,促進商業活動的順利開展,帶來經濟效益。
(五)規范準確的貿易信函能夠促進商務談判的開展
商務信函用語要簡潔準確,避免過多的自然段,而是要最簡短的文字表達出最多的意思。采取正確的語言表達形式,注意商務信函中表達的規范,盡量避免在溝通中出現誤會,以保證貿易活動順利開展和進行,是非常重要的。而應該值得注意的是,準確地表達方式和規范的語言使用需要大量的實踐積累,所以從事貿易活動者應該注意自己平時在這些方面的訓練和提高。
四、在商務信函中運用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合作原則首先是由美國哲學家Grice提出的,在他看來,表述時所用的詞語遠遠不能完全涵蓋所要表達的全部意思,所以在表達的時候,所傳達的目的是很重要的。同時,Grice還指出,合理的語言編碼間有著合理的聯系。而他所指的合作原則包括數量、質量、關系、方式四個方面,數量是指所說的話不累贅,不重復包含信息;而質量是指所說的話要有理有據,不含有不真實的成分;關系指的就是所說的話要互相之間相關聯;而方式是指用語簡潔,語義清楚沒有歧義。同時,Leech于1983年提出了禮貌原則,他指出:禮貌原則作為合作原則的補充,包含得體、包容、稱贊、協同等方面。
在商務信函中,雙方的交流主要通過信函這種書面的方式進行,于是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必然體現在信函當中。具體體現如下:
(一)信息的完整性
一封質量良好的商業信函必須包含充分的信息,既不過量也不出現信息短缺。信息的完整既表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信息的質量上。
俄語經貿信函的正文通常按一定的格式書寫,包括開頭、主體、結尾三個部分。開頭部分寫明發文的主要目的,此前與發文內容有關的會晤和來往信函,問題提出的依據、產生的原因等;主體部分用于連貫、詳細地闡釋問題;結尾部分應有針對性,由一個自然段組成,包含2―4句話。第一句話通常對所述內容進行總結,下一句話通常要包含請求、要求、指示等用語。
這三個部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能相互孤立,彼此矛盾或重復。這種結構上的劃分是相對的,亦可根據信函的用途和目的使用其他結構形式。
(二)信息的有效性
Grice為質量原則所定的標準時:能夠確保信函內容足夠真實可信,不可出現錯誤信息或是證據不足的信息。在書寫商業信函的時候,貿易雙方都必須保證所傳達給對方的信息真實有效,力求每個細節,每個環節都是正確的,禁得起考驗的。同時,在數字的處理上,必須認真仔細,保證正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俄語經貿信函中的數詞通常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一千以上的數字從個位算起,每三位一進,書寫時通常每隔三位留一個空格。設計精準的數額時,應在數字之后的括號內表明數額的大寫形式,例如:
12 000(двенадцатьтысяч)1.2萬
400 000(четырестатысяч)40萬
(三)信息的關聯性和簡潔性
在處理商務信函信息的時候,要注意,不同的信函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每一個基本的交流層面都必須互相關聯,避免脫節的現象產生。
同時,要盡量使用簡潔明晰的結構來使所要表達的內容一目了然,盡量避免有歧義的詞語的運用。同時,商務信函中清晰的表達能給對方一種精煉的感覺,有助于提升企業形象,促成商務交易的成功開展。
俄語經貿信函中的某些詞語和連接詞通??梢杂每s寫形式,例如:
тоесть―т.е.(即)
сегогода―с.г.(今年)
и другие―идр.(等)
五、結論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進一步開展,中俄兩個鄰國的雙邊關系有了較快的發展,他們在地區合作上也呈現出越來越蓬勃的發展面貌。這兩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隨著政治關系的日益牢固和法制建設的不斷健全,貿易往來也愈加頻繁,這樣,起到溝通作用的俄語商務信函的地位也愈加重要,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工作者投身此中。
參考文獻
[1]董德福.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訴求,2004.
[2]黃穎.發展我國與俄羅斯貿易關系之我見[J].北方經貿,2005.
[3]胡明媚.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問題探討,2005.
[4]季塔連科.中國振興東北戰略與中俄合作,2004.
[5]江華.論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03.
[6]李保民.簡論中央企業境外投資風險防范,2006
[7]李輝杰.中俄貿易存在大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4.
[8]李炳言.中俄綜述:共同為建設發展與和諧的世界履行責任, 2008.
[9]劉全順.中俄貿易合作向戰略高度發展探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
[10]凌激.關于規范對俄貿易的幾點思考[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4.
[11]陸南泉.對中俄經貿合作形式的幾點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6(7).
[12]冒天啟.中俄經濟貿易與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在第三屆中俄區域合作與發展國際論壇上的發言.2008.
[13]彭華.直面“全球化”的中國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 2003.
[14]秦宣仁.國際貿易,2003年第11期.
[15]孫曉郁.面向未來的中俄貿易.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3.
篇4
【關鍵詞】中俄關系;貿易限制
伴隨中俄兩國的貿易關系持續發展,合作領域日益全面和深化。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兩國在貿易秩序、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卻成為相互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隨著中俄關系的不斷加強,這一矛盾日益凸顯。
一、貿易限制較多
1、關稅壁壘限制。俄羅斯關稅壁壘較高。為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俄羅斯加強了對進口的調控。其整體平均關稅稅率為10.5%,但汽車、煙、酒、糖等產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為25%―30%,服裝、鞋、輕紡產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為15%―20%。并經常通過臨時性提高某些進口商品關稅的做法限制進口。近幾年來俄羅斯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略有下降,但是仍然有10%以上商品被征收25%以上的高關稅,包括汽車、塑料制品、部分紡織面料及服裝、白糖、煙草、酒精等,上述商品的平均進口稅率高達30%。俄羅斯征收較高關稅的產品正是中國最具競爭優勢的產品,十分不利于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另外,俄羅斯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的歧視性的政策。也使中俄貿易受到制約。
2、技術壁壘限制。俄羅斯針對進口商品制定的許多質量標準,高于中國的同類商品的質量標準,尤其是在食品、服裝、家用電器方面,由于兩國質量標準體系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并且俄羅斯針對中國商品的技術貿易壁壘還有進一步增強的趨勢,更不利于擴大我方商品的出口。從市場供給現狀來看,當今的俄羅斯各類進口商品應有盡有,我國的出口商面臨的競爭也愈加激烈。隨著俄羅斯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其消費市場需求已呈現出多層次化的發展趨勢,雖然中國在中低檔商品方面仍將會有一定市場,但在高端消費市場中,歐美、韓日對俄出口仍居于主導地位。面對這一事實,我們需要改變經營策略,以推動雙邊貿易的深入發展。
3、投資壁壘限制。俄在發展對外經濟的過程中重視外資的引進,為此也采取了多種措施,力求減少對外國投資者經營活動的限制,以擴大吸引外資的規模。但俄羅斯現行的投資管理制度仍然在事實上對外國投資造成了經營障礙。例如,俄羅斯頒布的《外國投資法》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政府應為外國投資者設立單一的注冊登記管理機關,但至今這一規定尚未落實。實踐中,俄羅斯還要求外國企業在俄羅斯境內每增設一家分支機構,都必須重新登記注冊,給外國企業的經營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和額外的費用支出。俄羅斯還明確規定外國投資不得進人俄羅斯戰略性產業,包括武器生產、核材料生產、核設施建設、海洋漁港水利設施建設、衛生防疫及戰略礦藏的開發等39種產業。對允許外資進人的部分產業,俄羅斯仍保留了各種限制,具體包括:電信業;白酒業;航空業;銀行業。
二、貿易環境欠佳
1、對俄出口競爭激烈。目前,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產品以中低檔商品為主,隨著俄羅斯市場體制的建立、經濟的恢復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消費品位提高,對商品質量有較高的要求,追求中高檔商品的消費已成為消費時尚。而歐美各國產品質量較好,適應俄羅斯位市場需求,對中國產品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例如,在鞋類領域,俄羅斯鞋類市場上70%一80%的產品仍然來源于進口。目前,俄羅斯的鞋業市場形成了意大利、中國和俄羅斯本國產品三分天下的局面。中國鞋類出口數量在俄羅斯進口市場居于首位,但市場定位以中低檔產品為主,平均售價在10美元以下;俄羅斯是意大利鞋業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意大利鞋在俄羅斯平均售價高于30美元。在汽車領域,盡管汽車已成為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大宗商品,但在整車和汽車零配件出口上中國既面臨來自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競爭,也遭遇到來自日、韓等亞洲國家的激烈競爭。目前中國商品主要占領俄羅斯中低檔汽車市場,而在這一市場上又面臨著俄羅斯產汽車的激烈競爭,俄羅斯廠商憑借其價格優勢和良好的售后服務網絡占據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加強售后服務,將關乎未來中國對俄羅斯汽車出口的可持續性。
2、銀行機構運作不規范。在貿易秩序以及金融秩序不規范的前提下,許多企業和個人的不合法貿易活動不能通過正常的結算渠道,因此兩國銀行間正常貿易結算業務難以大規模開展;同時,由于易貨貿易已不能符合世界經濟的發展,而現匯貿易又難以在中俄貿易中得到廣泛運用,加上結算手段不足,結算通道不暢都制約了雙方的貿易。一方面,俄羅斯銀行普遍缺乏信譽,使外商深受其害。這主要表現在:一是銀行限制儲戶取款的自由;二是任意改變儲戶意志,嚴重損害其經營利益;三是俄羅斯銀行倒閉頻繁,使外國公司和個人的存款損失嚴重。盡管俄羅斯對原有的銀行體制進行了改革,但目前銀行的現狀仍難以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機構在對俄貿易過程中,也存在制度上的缺位。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制定和形成明確的對俄匯率機制。雖然外匯管理部門允許和鼓勵外匯指定銀行對盧布和人民幣進行掛牌交易但由于盧布幣值不穩,收購容易賣出難使銀行不敢掛牌經營。二是本幣現鈔結算的核銷政策還存在一些弊端。由于相應的出口退稅和出口創匯補貼政策沒有落實,用人民幣辦理核銷則沒有相應的獎勵政策。三是非貿易結算未納入到本幣結算中影響了本幣結算業務的擴大。
3、法律法規不健全。由于中俄兩國發展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在法律制度上雙方都沒有為兩國進行經貿合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在俄羅斯企業私有化進程加快、法人更迭頻繁的情況下,我方和俄方貿易企業之間經常出現被騙和拖欠債務的問題,這嚴重阻礙了雙方經貿合作的發展。而中俄兩國的人治思想都比較濃,加之市場體制不健全,往往借助于行政手段對上述問題進行干預。而政府行為有時違背了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法治精神,這就要求完善中俄貿易法律法規,使邊貿盡快走上法制軌道,同時盡力減少政府對具體經濟行為的干預,政府主要從宏觀方面調控經濟,用政策指導邊貿運作,使雙方企業家和商人依法進行貿易活動。
總之,在中俄貿易發展的過程中,總體形勢向好,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應采取有力措施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通過進一步規范雙邊貿易的秩序,改善投資環境。加強科技創新,走品牌化道路,從而實現更廣泛地占領俄羅斯市場的經濟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朝顯陽.中俄經貿合作駛入快車道――訪中國駐俄使館公使銜參贊高錫云[N].光明日報,2007-07-17.
[2]朱涇濤.新時期中俄經貿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篇5
論文關鍵詞: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
中亞五國與中國毗鄰,地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屬于典型的大陸氣候,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中亞五國在以土地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如哈薩克斯坦的小麥,烏茲別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農產品生產上還比較欠缺國際貿易論文,尤其是反季節水果、蔬菜以及加工農產品等。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生產的優勢不在于農業生產資源而在于農業生產水平高,因此,我國與中亞五國在農業合作領域,尤其是農產品貿易方面存在著十分廣闊的合作前景。隨著上海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布媧鶼·阿布拉2008)??偟膩碚f,積極開展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加強農業區域經濟合作,對于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和農產品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對于提高我國糧食安全和資源性短缺農產品的供給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期刊網。
一、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總量與趨勢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由來已久,聞名與世的古絲綢之路就是雙方經濟貿易與文化往來的有力見證。在經貿交往的過程中,中國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形成了較好的歷史基礎。自2000年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給雙邊農產品貿易合作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平臺。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規定把農業等領域作為經濟合作的優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應的實施措施和計劃。2006年上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也再次強調,要把農產品貿易和農業合作作為重大的合作領域。在近十年中,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得到的高速的發展。
200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僅為10102萬美元,其中出口2941萬美元,進口7161萬美元。到2009年國際貿易論文,雙邊農產品貿易總額已經上升到52386萬美元,其中出口27335萬美元,進口25051萬美元。不考慮物價與匯率的情況下,總貿易額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長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進口增加了2.5倍。從貿易趨勢來看,在過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國從中亞進口農產品要大于出口農產品,雙邊貿易一直呈逆差。從貿易總量來看,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規模還較小,農產品貿易額占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額單位:百萬美元、%
年份
進出口額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五
國合計
占中國農產品進口、出口及總額比重
2000年
出口額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進口額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進出口總額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額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進口額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進出口總額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額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進口額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進出口總額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額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進口額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進出口總額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額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進口額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進出口總額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額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進口額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進出口總額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額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進口額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進出口總額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額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進口額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進出口總額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額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進口額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進出口總額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額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進口額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進出口總額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523.86
0.45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期刊網。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額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年為6079萬美元,2009年為14635萬美元,年均增長9.18%,;出口穩步增長,進口在波動中呈下降趨勢國際貿易論文,2007年開始出口大于進口。中國與吉爾吉斯坦的農產品貿易額較小,2000年為1013萬美元,2009年為10451萬美元,但發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長率為26.29%,2005年開始出口大于進口。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額最小,2009年與兩國的貿易額為4936萬美元,只占中國與中亞農產品總貿易的9.4%,但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34%和19.33%,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發展最快,2000年為2060萬美元,2009年為22363萬美元,年均增長26.93%,其中進、出口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4.2%和12.3%,進口遠大于出口。
圖1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變動趨勢
(二)農產品貿易結構
1.市場分布
表2 中國在中亞五國農產品市場中的貿易比重 單位:%
年份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2000年
60.2
10.0
3.7
5.7
20.4
2001年
63.7
16.1
2.5
3.5
14.2
2002年
48.3
9.0
2.0
3.0
37.8
2003年
28.3
5.0
6.0
1.7
59.0
2004年
17.3
4.5
1.2
2.4
74.6
2005年
17.0
7.0
1.4
3.5
71.2
2006年
15.3
11.8
1.5
1.5
70.0
2007年
19.9
18.0
1.3
4.0
56.9
2008年
22.8
20.2
2.0
4.8
50.2
2009年
27.9
20.0
2.9
6.5
42.7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
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中,中哈貿易所占的比重在縮小,由2000年的60.2%下降到2009年的27.9%,其中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國際貿易論文,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9年的46.5%,進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66.1%下降到2009年的7.7%。中吉農產品貿易比重增大,2000年為10%,2009年為20%,其中出口比重由10.1%上升到34.4%,進口比重由10%下降到4.2%。中塔、中土農產品貿易比重很小,變化也不大。中烏農產品貿易比重從2000年的20.4%先上升到2004年的74.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2.7%,其中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12%,進口比重由200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76%??梢?,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市場逐漸呈現多元化,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出口市場,而烏茲別克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進口市場。
2.產品結構
聯合國統計委員會(SITC)將農產品分為四大類,第一大類(代碼為0)為食物及活動物,第二大類(代碼為1)為飲料及煙類,第三大類(代碼為2)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四大類(代碼為4)為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表3是2000—2009年中國與中亞五國各類農產品貿易額的平均值國際貿易論文,具體反映出中國與中亞的農產品貿易結構狀況。
表3 中國與中亞五國四大類農產品的貿易狀況單位:萬美元
農產品
種類
進出口
哈薩克
斯坦
吉爾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塔
土庫曼
斯坦
烏茲別
克斯坦
中亞
五國
第一類
進口
102.1
68.4
0.0
0.2
8.0
178.8
出口
5469.3
3518.2
375.0
262.7
1778.9
11404.1
第二類
進口
1.2
0.2
0.0
0.0
0.0
1.5
出口
80.8
95.2
0.7
0.0
0.6
177.3
第三類
進口
3886.5
1707.8
447.4
1188
22430
29660
出口
105.1
39.4
19.3
43.0
107.2
314.0
第四類
進口
2.9
0.0
0.0
0.0
0.0
2.9
出口
26.8
39.0
30.1
0.4
4.3
100.5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期刊網。
中國對中亞國家主要出口第一大類農產品,即食物及活動物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95%,中亞國家對中國主要出口第三大類農產品即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占出口總額的99.3%,其中主要是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等農產品;其他兩類農產品貿易量較小,主要是我國對中亞的出口,而且在同一類農產品上,進、出口額差距很大。可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呈現產業間特征,總體上貿易結構較單一。
在具體農產品類別上,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比較多樣化,2009年除了煙草及煙草制品、動物油脂外,在其余類農產品上均發生了貿易,主要出口奶產品和蛋類、魚及魚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主要進口生皮及皮革、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中,出口類別較多,大量出口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進口類別較少國際貿易論文,主要進口生皮及皮革和紡織纖維。中國與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貿易中,出口類別多于進口類別,對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谷物及谷物制品和混合食物原料,進口生皮及皮革;對土庫曼斯坦主要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進口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中烏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對烏茲別克斯坦大量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進口只有紡織纖維和未加工動植物原料,值得注意的是,紡織纖維的進口遠遠大于對烏茲別克斯坦的農產品總出口,貿易結構單一,且極度不平衡。
二、研究方法及指標選擇
(一)研究方法
兩國間貿易的互補性可以從產品和貿易比重等角度來考察。從產品的角度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反映了某類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如果兩國在同類商品上的比較優勢相似,則存在較強的競爭性,反之則互補性較強;產業內貿易指數反映了兩國同類產品的雙邊貿易,通常該指數較低表明貿易呈產業間貿易特征,互補性強。從貿易比重的角度看,貿易強度指數反映了一國對另一國某類產品出口的比重與世界該類產品出口比重的比值國際貿易論文,該指數越大說明對方市場對于本國的重要性越高(凌振春2006)。
由于各個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單獨用其中某個指標來衡量兩國間的貿易關系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綜合采用這些指標來判斷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
(二)指標選擇
1.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由Balassa1965 年提出,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其公式為:
RCAij=
其中Xij表示國家j的i 類商品的出口值,Xtj表示國家j 的出口總值,Xiw 表示世界上i 類商品的出口總值,Xtw 表示世界出口總值。一般認為,RCA>1 表明該國在該類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RCA>2.5表明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期刊網。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衡量一國商品的競爭力有其局限性。首先,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所揭示的是商品流通領域的相對優勢而非生產領域的相對優勢。其次,它容易受產業和貿易政策的干擾;政府對本國產業的干預會引起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失真。
2.貿易強度指數(Trade Intensity Degree)
貿易強度指數反映兩國間雙邊貿易額與他們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的關系。其公式為:
TIij=
其中Xij為國家i對國家j 的出口額;Xit為國家i 的出口總額;Xwj為世界對國家j 的出口額;Xwt為世界出口總額。TI 指數大于1表示i 國對j 國某商品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 國在世界該商品進口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兩國貿易關系較為緊密,反之亦然。貿易強度指數是一種反映結果的指標;通常兩國間貿易互補性越強,該指數越高。
3.產業內貿易指數(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產業內貿易指數通常用來分析工業制成品貿易,筆者認為用來分析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同樣可行。衡量產業內貿易的指標有多種,本文采用Grubel 和L loyd 1975 年提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其公式為:
IITij=1-
為i國k類別產品對j國的出口額;為i國k類別產品從j國的進口額。IIT的取值范圍為[0,1],當IIT=0時,即有=0 或=0 國際貿易論文,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都為產業間貿易;IIT=1時,即有=,表明該類農產品的全部貿易都為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指數越低,反映兩國的貿易特征越呈產業間貿易,互補性也就越強。
(三)數據來源及農產品統計范圍
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期刊網。該數據庫按協調編碼制度(HS) 和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兩種商品分類方法提供了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分產品和分流向的貿易統計數據。本文采用的分類方法是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對外貿易商品目錄的SITC Rev. 3 分類。
農產品的統計范圍。世界貿易組織(WTO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 )、歐盟及世界各國的統計機構對農產品有不同的定義。本文采用W TO 對農產品的定義,包括SITC 分類第0、1、2、4 條中的全部商品減去第2 條中的第27、28 款商品,也就是以0、1、2、4為首代碼的四大類、具體分為22個子項目的農產品。
三、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實證分析
哈薩克斯斯坦和吉爾吉斯坦是我國在中亞最大的貿易出口國,貿易種類比較齊全,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另外,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部分貿易數據不可得,無法計算其貿易指數,所以在實證分析中只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指數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表4。
(一)顯示性比較優勢RCA
從三個國家的RCA值可以看出,它們的優勢農產品有很大的差異性,中國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魚及魚制品(3.59)、蔬菜及水果(2.54)、未加工動植物原料(2.34),在紡織纖維上也有比較優勢,但相對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來說,處于比較劣勢;哈薩克斯坦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谷物及谷物制品(6.44)、紡織纖維(2.42);吉爾吉斯斯坦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產品有:奶產品和蛋類(2.48)、蔬菜及水果(3.85)、煙草及煙草制品(3.28)、生皮及皮革(1.71)、紡織纖維(5.80)。
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在小麥、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出口比較優勢國際貿易論文,而我國在魚及魚制品、紡織加工品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出口優勢。不同的出口優勢是因為各國的資源稟賦存在很大差異,中亞國家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特別是我國稀缺的土地密集型產品如糧食、棉花等所需的土地等資源,其自然資源條件也很適宜農業生產,但缺乏農業生產所需的技術和資金;而我國一直以來就是農業生產大國,由于人口的壓力不得不在農業生產與加工技術上不斷地創新突破,積累了豐富的資金和技術,建立起了完備的工業體系,在勞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上也就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布媧鶼·阿布拉2008)。
表4 2009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貿易指數
農產品類別(SITC Rev.3)
顯示性優勢指數RCA
貿易強度指數TI
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中
哈
吉
中哈
哈中
中吉
吉中
中哈
中吉
00 活動物
0.76
0.02
1.76
0.00
6.50
0.00
0.00
0.00
1.00
01 肉及肉制品
0.52
0.00
0.08
0.00
31.96
46.44
0.00
0.00
0.00
02 奶產品和蛋類
0.09
0.11
2.48
1.51
0.00
0.63
0.00
0.00
0.00
03 魚及魚制品
3.59
0.72
0.03
0.29
0.12
0.15
0.00
0.33
0.00
04 谷物及谷物制品
0.28
6.44
0.28
2.39
0.00
5.04
0.00
0.00
0.00
05 蔬菜及水果
2.54
0.35
3.85
2.91
0.01
8.13
0.39
0.00
0.07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76
0.24
0.10
0.02
0.00
0.03
0.00
0.00
0.00
07 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
0.79
0.13
0.37
0.15
0.16
0.60
0.00
0.02
0.00
08 動物飼料
0.92
0.45
0.00
0.12
0.00
0.00
0.00
0.00
1.00
09 混合食物制品
0.98
0.30
1.11
0.72
0.00
1.83
0.00
0.00
0.00
11 飲料
0.23
0.10
0.35
0.03
0.05
0.10
0.23
0.36
0.53
12 煙草及煙草制品
0.80
0.84
3.28
0.00
0.00
0.53
0.00
1.00
0.00
21 生皮及皮革
0.02
0.16
1.71
0.00
4.51
0.00
11.52
0.00
0.00
22 含油種子及油質水果
0.36
0.29
0.06
0.00
0.01
5.88
0.00
0.00
0.00
23 天然橡膠
0.31
0.00
0.00
2.08
0.00
95.01
0.00
0.00
0.00
24 軟木及木材
0.58
0.00
0.00
0.49
0.00
0.00
0.00
0.00
1.00
25 紙漿與廢紙
0.08
0.00
0.05
0.08
0.00
0.00
0.00
0.00
1.00
26 紡織纖維
1.71
2.42
5.80
0.33
0.49
0.14
0.35
0.08
0.05
29 未加工動植物原料
2.34
0.11
0.52
0.24
13.76
1.73
0.13
0.63
0.09
41 動物油脂
0.51
0.04
0.02
0.00
0.00
28.01
0.00
1.00
0.00
42 固態植物油脂
0.09
0.31
0.00
0.16
0.00
3.15
0.00
0.00
0.00
43 加工后的動植物油脂類
0.29
0.12
0.01
0.08
0.00
0.31
0.00
0.00
0.00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 數據庫數據計算。
(二)貿易強度指數TI
在大部分農產品類別上,中哈、中吉貿易國之間的TI指數存在很大的差異,說明對方市場對本國的重要性在各類農產品上都基本不同,也就是說雙方在這些產品上的貿易互補性很強。中哈貿易中,在奶產品和蛋類、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天然橡膠等產品上,中哈TI指數大于1,說明在這些產品上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水平;而在活動物、肉及肉制品、生皮及皮革、未加工動植物原料等產品上,哈中TI指數大于1,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水平,兩國在上述農產品上貿易關系較為緊密,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吉貿易中國際貿易論文,在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含油種子及油質水果、天然橡膠、動物油脂、固態植物油脂等產品上,中國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遠大于同期世界對吉爾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在生皮及皮革產品上,中國從吉爾吉斯斯坦的進口大于同期從世界的進口,可見,吉爾吉斯斯坦是我國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期刊網。
(三)產業內貿易指數IIT
從中哈、中吉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看,在很多類農產品上IIT都為0 ,屬于典型的產業間貿易。需要說明的是,產業內貿易指數為1的農產品,不是因為雙邊貿易的進出口額相等,而是根本沒有進出口額,在那些農產品上不存在貿易。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IIT指數超過0.5的只有未加工動植物原料,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只有飲料,其他產品的IIT指數都很小,說明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農產品貿易競爭性很小,基本上屬于產業間貿易。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貿易迅速增長國際貿易論文,但整體貿易規模還很??;貿易結構單一。除中哈農產品貿易外,中國與其他國家農產品貿易結構呈現單一性,主要出口第一大類農產品食物及活動物,進口第三大類農產品非食用原料中的紡織纖維、未加工動植物原料和生皮及皮革等農產品,其他兩類農產品的貿易額很小,且主要是我國的出口。
第二,中國與中亞國家在不同類的農產品上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符合各國的資源稟賦現狀。中亞在我國稀缺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我國在勞動和資本密集型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不同的優勢產品使雙方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優勢。
第三,中國與中亞的農產品貿易屬于產業間貿易,對方市場對本國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雙邊貿易呈現很強的互補性和互利性,貿易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很大。
針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情況及互補性分析,提出幾點政策建議:第一,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積極尋求與中亞五國在農產品貿易、投資與貿易協定方面的談判,爭取早日簽訂雙邊農業合作、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國際貿易論文,進而建立持續長效的農業經貿合作機制。第二,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發揮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將潛在的互補性轉化為現實的互利性,進一步擴大貿易規模;第三,鼓勵企業走出去,創新營銷技術和策略,積極開拓潛在市場,促進貿易結構多樣化以及農產品貿易市場的多元化;第四,把開展農產品貿易與農業援助結合起來。參照中非農業合作的成功經驗,對中亞國家中存在糧食安全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開展無償農業援助,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幫助這些國家開展農產品生產和加工。
參考文獻
1.凌振春.中澳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6(11).
2.布媧鶼·阿布拉.中亞五國農業與中國農業的互補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3).
3.劉小波等.中國農產品出口哈薩克斯坦的結構與比較優勢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3).
4.陳建軍,肖晨明.中國與東盟主要國家貿易互補性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4(8).
5.王琦,孫詠華,田志宏.農產品對外貿易的產品分類問題研究[J].世界農業,2007(7).
篇6
關鍵詞 體育經濟 宏觀調控
1 前言
體育經濟是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前,由于體育與經濟的聯系不緊密,對體育經濟的研究不為經濟學界重視。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的持續深入和經濟的蓬勃發展,體育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密切。目前經濟學界對體育經濟的關注程度與體育經濟本身的發展狀況頗不相稱。經濟理論研究的滯后已影響到體育經濟的健康發展。重視和加強體育經濟的研究成為經濟學界的當務之急。
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通過網上搜索和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對所要研究的內容進行分析與研究,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3 論文分析
3.1加強體育經濟的研究,必須結合世界體育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和中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國情特點,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目前應重點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3.1.1市場定位不準。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從來都回避創收的動機,并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消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人們雖逐步認識到體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但在摸索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常常不能完全脫離十幾年的慣性思維,以開闊的眼界邁開步子大膽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經驗不足、缺乏理論的指導,在中國的產業結構需要大調整的時候,大部分企業家還有點跟不上形勢。
3.1.2市場競爭乏力。我國全球知名企業少,眾多企業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資本明顯處 于弱勢。因此,在很多國際性的重大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的冠名權、指定性產品等的商業競爭中往往難以占有一席之地。
3.2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出路
(1)發展體育品牌經營。①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就是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中國體育用品有李寧、青島雙星等名品。但擋不住耐克、彪馬等國外品牌的強大攻勢。國內市場難以守住,在進攻國際市場時實力又遠遠不及。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舉國上下正在興起的“全民健身運動”,為體育界提供了無限商機,但又不乏挑戰。面對硝煙彌漫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應認清市場形勢,主動進行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主動調整,去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著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占領國際市場。②體育賽事品牌經營。在中國體育日漸步入社會化、產業化發展軌道的大背景下,把一個體育賽事經營成名牌賽和把一個體育產品經營成品牌產品一樣,同樣可以獲得品牌效應。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有影響 的國際田徑賽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級馬拉松賽的行列。
(2)實行體育設施多種經營。很多體育館由于經營不善, 偌大的場地閑置,體育館也入不敷出。體育館可以以體為主,按市場經濟規律全力開發體育市場,走出一條全新的體育產業化道路。譬如,開放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廳等場館,服務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設和優質服務爭取體育競技活動、展覽會、學術交流會在場館舉辦;開辦體育俱樂部,并配合體育活動開辦餐飲、住宿、小攤亭等其他經營活動。趁著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實行多種經營,讓閑置設施活起來,變單調用途為多用途,以館養館,反哺體育。
(3)依托體育進行借光經營。借光經營就是借一些體壇名人、 名物、名事的影響力來擴大產品、企業的 知名度,進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具體運作方式有如下幾種:①與體壇名人聯合辦學,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后繼人才。②“出口”優秀的選手和教練。我國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將我國優秀選手和教練“輸出”到有需求的國家,既可開展兩國體育交流,又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③借體育賽事 在本國舉行之機,推進國內旅游、博覽等業的發展,推動經貿合作。
(4)注重體育的商業策劃與管理。體育在國內、國外均擁有許許多多的愛好者,體育的商業策劃很大程度上關系著企業能否擴大知名度、打開市場等重要問題。1997年令世人矚目的柯受良飛越黃河令柯受良本人及 其廣告策劃人身價百倍,但遺憾的是贊助柯受良飛越黃河的內蒙古彩虹電視機生產廠卻鮮為人知,有人遺憾地將其喻為“買了鞭炮給人家放”。這是企業不注重體育商業策劃的一個慘痛教訓:耗費大量資金,卻沒有將自 己推向市場。與之相比,1998年夏季在法國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的成功可謂登峰造極。它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 ,更是一次頗具規模的商業活動。精明的法國人借此良機,充分開發“足球經濟”。具體做法包括:獨立拉贊助、實行經營性票務,出售電視轉播權和賽場廣告權,全力開發紀念品,推進國際經貿合作等。眾人感嘆:“世界杯開動了印鈔機”。
4.1 80年代,世界著名的體育用品公司銳步公司通過市場調查后發現,僅有20%的體育用品真正用于競技運動,80%的體育用品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用品,于是銳步公司將主要精力投入體育休閑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一舉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體育經濟有它獨特的個性和魅力,對中國體育市場富礦的采掘才剛剛開始。諸如體育競爭的商業策劃與管理,體育廣告的創意,體育產業的投資決策,體育經濟的國際合作,體育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 的密切關系,凡此等等,期盼經濟學界作深入系統研究的體育經濟問題還有許多。21世紀是體育經濟大展風采的世紀,缺乏體育經濟內容的經濟學不可能是完整的經濟學,體育經濟正以它獨特的魅力日益受到經濟學家們的青睞,通過國內外體育經濟發展歷程的深入研究總結和比較分析,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新的體育經濟學的日子已為時不遠。
參考文獻:
篇7
而為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越南政府也對物價上漲、經濟過熱等現象保持了較高的容忍。
不過,今年以來,隨著越南的多項經濟指標亮起紅燈,人們對于越南經濟的信心也急轉直下。數字顯示,5 月份越南國內的通脹率達到了25.2% 的惡性通脹水平,為13 年來新高;今年1~5 月份的貿易赤字達到了144 億美元,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數額。“越南問題的根源在于經濟增長過快,特別是虛擬經濟部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 越南金融危機(1)的出現和深化,對我國企業的對越出口和投資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現在,我國在越南投資的企業普遍面臨生產成本加大的問題”,越南中國商會副會長賀長順說,“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出口到越南的貨物無法議付,因為越南的美元比較緊缺,現在不少貨物只能積壓在港口”。
同時,由于越南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企業的對越出口難度加大,客戶的不穩定性增加,收匯風險加大。 據統計,以河北省為例,今年4月份,河北省的對越出口額達到6687 萬美元,但進入5 月份,對越出口額迅速回落到4347 萬美元,環比下降35%,呈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 信用保險促進對越貿易,中國信保保障外貿安全 面對愈演愈烈的越南經濟風波,如何保護中資企業的對越貿易安全?這是中國信保一直在思考和破解的問題。中國信保在國內有23個營業機構,在倫敦等地設有海外代表機構,與全球諸多政府部門、金融保險和法律等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已經形成覆蓋中國、走向國際的業務服務網絡。 越南是我國在東盟地區的重要經貿伙伴國之一,也是中國信保在該地區業務開拓的重點市場之一。中國信保一直都在關注越南的經濟風波。目前,中國信保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和投資保險3 個產品,可以保障企業對越南出口以及投資的安全。 有了這3 項信用保險產品,一旦企業投資所在國發生匯兌限制、征收、戰爭及政治暴亂、政府違約以及承租人違約等風險,中國信??梢韵蛲侗F髽I提供經濟損失賠償。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越南雙邊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信保支持企業對越南出口和投資的作用逐漸顯現。
2002年,中國信保支持我國企業在越南開展了短期險業務,承保規模為158.3 萬美元;到了2003 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了3508萬美元。此后,中國信保對企業開拓越南市場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07 年,中國信保支持企業在越南出口和投資總規模已經達到了19.25 億美元。 2008 年5月,在中國信保承保的出口越南項目中,有一筆200多萬美元應還款到期,越方向中國出口商提出延期一個月支付的請求,經過雙方協商,最終越方在拖欠10 天后支付了款項。“這是越南中長期業務中首次出現債務人請求推遲還款的事件。從中可以看出,目前越南項目還款因貨幣危機而受到一 定影響;但是,在出現支付困難時能主動與債權人保持積極溝通,這說明越南目前債務償還意識以及主觀信用仍較好”。
篇8
商務英語是實現對外交流十分重要的渠道,商務英語不僅是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還是實現跨文化語言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徑。我國實現對外交流的過程,同樣是雙方文化傳播和交流過程。由于中西方文化具有很大的差異,直接對商務英語翻譯活動產生了影響。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要對東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解,對翻譯技巧進行掌握,不管是在用詞方面還是在用語方面,均要與東西方文化差異相符,并且善于對東西方文化契合點進行掌握,實現準確翻譯。本文就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并且提出翻譯的對策。
【關鍵詞】
商務英語;翻譯;中西文化差異;影響;對策
文化對語言產生直接影響,而語言是文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想要熟練運用商務英語這門語言,就必須要對對之對應的文化進行了解。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貿易雙方存在很大差異,如思想行為、生活習慣、民族傳統等。近些年來,我國和西方國家貿易交流越來越頻繁,正因如此,對西方文化進行了解,明確中西文化差異對于商務英語翻譯所產生的影響,提升翻譯精準度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就對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翻譯策略。
一、商務英語及翻譯的特征
商務英語的興起將國際商業貿易作為前提和根本,商務英語翻譯主要用于國際商務貿易的溝通和交流之中。因此,要求商務英語的用詞必須精煉,語言必須準確,用語必須禮貌,要求商務英語翻譯從業人員,必須要具備豐富的商務知識,此外,還要具備很強的語言文化素養。
1、商務英語的特征
商務英語具有明顯的特征,商務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英語的重要分支,不僅依托于文化,還能夠有效反映文化。首先,在商務英語中,很多詞匯均與西方傳統文化緊密聯系。這便是商務英語的重要特征:能夠體現豐富文化底蘊。同樣,正是因為商務英語的這一重要特征,要求從業人員必須要對西方文化進行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不同文化進行尊重,熟練運用商務英語。其次,商務英語具有直接實用的特征。商人的時間便是其財富,正因如此,在運用商務英語的過程中,要求語言必須要直接和精煉,不能夠講廢話,也不能多做鋪墊,必須要運用最為實用和最為直接的翻譯英語,只有這樣,才能夠對貿易雙方訴求進行更加有效和直接的反映,為各自權益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商務英語還要注意表達禮貌,在雙方的溝通和交流過程中,必須要運用禮貌的語言,目的在于促進雙方合作以及溝通。最后,商務英語還具有專業準確的特征,在通過商務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多數詞匯均是專業性的詞匯,要求商務英語人員必須要準確用詞,并且保證用詞沒有任何歧義。不管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之下運用什么語言,都必須要保證人們能夠理解。尤其是在國際商業活動過程中,國家不同,其風俗習慣和文化均不同。所以,對于同一個詞匯會產生不同的意思解讀,所以,必須要運用專業性強的商務英語詞匯,保證詞匯沒有歧義。此外,本著方便和簡潔的目的,在商務英語中,所使用的大量詞匯均為縮略形式,如拼綴詞、首字母縮略詞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商務文書符合標準并且簡潔。
2、商務英語翻譯的特征
商務英語翻譯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修辭手法以及句式結構復雜。首先,在商業廣告以及商標里,商家會使用溫馨和簡單的語言,運用很多修辭手法。比如同音異義、押韻、雙關、擬人、類比以及反諷等,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運用這些修辭手法,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韻律,增加了美感,更提升了語言表現力。其次,在商務英語應用文寫作的過程中,本著客觀、準確表達這一個目的,往往會運用復雜的句式結構以及長句,尤其是在法律文件以及合同翻譯之中。在商務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本著主題突出和邏輯嚴密的目的,通常會運用從句、長句、被動語態,為了對“頭重腳輕”的情況進行避免,商務文書里面也會頻繁運用倒裝等句式。為了使責任明確,對權利進行解釋,同時,避免產生邏輯漏洞,對從業者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很高。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影響
中西方均有各自的發展歷史,并且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在歷史長河中,中西方均形成了十分璀璨和光輝的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社會、地理等諸多因素均不同,中西方之間存在十分顯著的文化差異。很多翻譯工作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會由于不了解文化差異而導致語言意義扭曲和誤解。所以,翻譯工作者必須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思維表達最為根本的途徑就是語言,通過語言可以進行思維活動,通過語言也可以表達思維成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人們不難發現,螺旋式是漢語思維表達固有的模式,在交流的時候,中方更傾向于循序漸進,喜歡在最后闡述最為重要的內容。而西方思維恰恰相反,他們最典型的模式為直線式,在表達事情的過程中,往往喜歡將事情重要性根據從大到小的順序來排序。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如果無法明確這一點,則會將商務活動效益降低。其次,中西文化差異還體現在方面,西方國家社會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還是人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國家中,已經融入到人們的風俗習慣、處事方式以及行為模式之中。英語中很多短語和詞匯均來自于宗教書籍中,比如,很多俗語和格言均出自于《圣經》之中。同樣,漢語文化中很多格言和諺語均來自于佛教。此外,中西文化差異還體現在顏色象征認知差異、數字象征認知差異以及動物象征認知差異等方面?;诖?,翻譯人員要對雙方文化背景進行了解,保證翻譯具有準確性。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商務英語翻譯對策
1、通過對成語的翻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在我國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時代背景之下,國內外商事經貿往來日趨頻繁,現實中的經濟貿易活動實踐對涉外商務英語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涉外經濟貿易活動中,語言溝通的順暢與否往往對經貿合作產生重大的影響,有時甚至直接決定著經貿活動的成敗。這就要求翻譯人員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把涉外商貿英語翻譯工作做好。在涉外經貿英語翻譯活動中,應當注意到商務英語不僅要求較高的英語語言水平和一定的經貿領域的相關知識,同時還需要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對文化之間的差異加深認識,力求避免文化沖突產生的不必要的誤解與分歧,發揮翻譯工作的優勢,通過文化交流來促進文化融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文化現象,在語言方面最具特色的即是各種成語的使用。在商務英語領域,成語這一語言文化現象也成為了介紹和推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促成商務合作的時候可以用到“投桃報李(giveapluminreturnforapeach)”;在原材料成本增加造成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可能用到“水漲船高(arisingtideliftsallboats)”等。商務英語翻譯工作者應當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加深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將自己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從而更出色地完成商務英語翻譯工作。
2、發揮音譯法的優勢
商務英語翻譯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商務英語翻譯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將一種語言逐字逐句地轉化為另一種語言,而且還應當對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并力求通過語言文字的轉化來促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相互滲透與融合,以實現不同文化在思維方式與表達方式上的平衡。音譯法是英語翻譯中的常用技巧之一,運用音譯法可以將英語的發音加以保留,避免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們因發音不同而形成理解分歧。特別是在對產品商標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對音譯法加以靈活運用,則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Bens(奔馳),汽車商標,漢語譯做奔馳,寓意高性能的汽車奔馳在道路上;Crest(佳潔士),牙膏產品,使人形成“干凈整潔”的意象;Lego(樂高),拼插積木品牌,讓人聯想到小朋友快樂地拼插積木,越搭越高的場景,這些都是靈活運用音譯法的典型范例。
3、合理使用商務格式語句
在涉外商務貿易往來過程中,經過長期的商務活動實踐,往往形成了一些常用的格式化語句,這些語句使用固定的形式,在一些情況下可以使特定事項得到更為得體且明確的表達。尤其是在商貿往來信函之中,如果加以靈活運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Wouldyoupleasereplytothise-mailifyouplantoattend?(若您有意加盟,請賜回信。)”;“UnfortunatelyWehavetosaythat,sincereceivingyouenquiriesonthesubject,ourviewhasnotchanged.(非常遺憾,但我們必須告知您,自收悉您的詢問以來,我們的看法都不能轉變。)”;“WewouldappreciateitverymuchifyouwouldsendmeyourreplybynextMonday.(若可以在下周一之前收到您的回復,我們將感激不盡。)等等。
4、適當添加注釋
有些語言現象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在翻譯過程中,如果遇到此種情況,則僅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直譯往往難以令人充分理解,這就需要適當添加注釋來使語意更為明確和清晰。例如:“costanarmandaleg(花費了一條胳膊和一條腿——極為昂貴)”;“toomanyironsinthefire(火爐上放了太多的熨斗——要辦的事情太多,忙不過來)”等。通過添加注釋的方式,既可以充分保留原文的意思,又可以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理解困難。
四、結語
綜上,商務英語翻譯并非單純交換各種語言,更是對內容、信息、詞義等的交換。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忠實語義,實現功能上可被接受和對等,文化對等等諸多目標。由于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傳統不同,所以,出現了很多文化差異。也正是因為這些文化差異,對商務活動翻譯準確性產生了限制。但是,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契合點,要求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找到該契合點,并且對其進行準確了解和運用,從本質上提升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性。
作者:王彥悅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志華.跨文化視角下英語文學作品中隱喻翻譯的策略研究——從跨文化的視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08:60-62.
[2]程曉云.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大學英語漢譯英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43-44,46.
[3]許小祥,邵亞奇.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對翻譯時詞序及句子結構的影響[J].海外英語,2014,21:246-247.
[4]王曉冬,羅黎.文化差異影響下的中美商務談判策略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48-51.
[5]盧曉春.從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談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J].學周刊,2015,08:20-21.
篇9
2.論文學的弱意識形態性劉求長,LIUQiu-chang
3.反本質主義的"錯位"與文學本質的重新言說李自雄,LIZi-xiong
4.劉應李考辨五題——兼對《建陽縣志》、《全宋詩》等典籍的訂補與批評仝建平,TONGJian-ping
5.民國時期南洋華僑社團的日常活動——以萬隆華僑公會為例潮龍起,鄧玉柱,CHAOLong-qi,DengYu-zhu
6.葉維廉詩學批評的生發點——從《秘響旁通:文意的派生與交相引發》說起許燕轉,XUYan-zhuan
7.公共知識分子的話語突圍——論上海時期魯迅雜文的"公共性"陳迪強,CHENDi-qiang
8.方漢奇在70年代的魯迅研究及其啟示劉泱育,LIUYang-yu
9."不確定性"的哲學解讀及其當代啟示唐美云,房欣雪,TANGMei-yun,FANGXin-xue
10.論我國留學生的愛國情懷——基于跨文化身份自我認同理論的分析付永鋼,FUYong-gang
11.法律內在道德的邏輯與啟迪——基于富勒法律道德性理論的中國法治思考劉濤,LIUTao
12.刑法解釋的客觀性及其實現路徑俞小海,YUXiao-hai
13.宏觀干預與農業發展孫中才,SUNZhong-cai
14.產業結構、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劉忠濤,金洪云,LIUZhong-tao,JINHong-yun
15.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信息動態
16.市場化程度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和績效黃燕,任怡菲,王睦青,江雅雯,HUANGYan,RENYifei,WANGMu-qing,JIANGYa-wen
1.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扭擺舞"——對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等的批評袁良駿,YUANLiang-jun
2.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現狀與困境彭世勇,PENGShi-yong
3.從學術期刊看當前文藝學批評的嚴重缺失——以《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為樣本的分析與探討鄭惠生,ZHENGHui-sheng
4.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綜評鄧佑玲,DENGYou-ling
5.反思與前瞻:對協商民主的理論闡釋章仁彪,張金亮,ZHANGRen-biao,ZHANGJin-liang
6.潮海開關史事考略陳勇,CHENYong
7.潮汕先賢唐伯元集杜詩探析楊映紅,YANGYing-hong
8.從《夏伯陽》看蘇聯早期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袁慶豐,YUANQing-feng
9.符號學理論視野中紀實攝影的真實性分析謝琳,XIELin
10.人民內涵新釋潘云華,PANYun-hua
11.公共產品供給的政府行為外部性分析——以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僵局為例蔡少琴,CAIShao-qin
12.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中國學研究及其影響郭麗娜,GUOLi-na
13.高校傳媒的優勢及整合沈天舒,SHENTian-shu
14.高校學報中策論型論文的現狀與思考梁敏,LIANGMin
15.語篇分析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李杰,鐘永平,LIJie,ZHONGYong-ping
16.感恩意識與育德功能分析黃成忠,HUANGCheng-zhong
1.辯證發展的實踐觀——兼與章輝教授等商榷劉繼平,LIUJi-ping
2.別人的宗白華研究成果豈可如此剽竊——對王德勝博士的批評林同華,LINTong-hua
3.《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命名的語言學分析宗世海,王妍丹,ZONGShi-hai,WANGYan-dan
4.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學術腐敗的原因再探討洪衛中,HONGWei-zhong
5."繪事后素"王富仁,WANGFu-ren
6.在政治的屋檐下——《紅旗歌謠》之意識形態分析謝寶杰,XIEBao-jie
7.從"神游"暢想看屈原與楚文化的離合關系鄧妙慈,DENGMiao-ci
8.海南瓊文話"偌ua33""夥ua33"本字考釋鄧小琴,DENGXiao-qin
9.文理通醫道:中國文論與中醫的關聯性思考吳中勝,WUZhong-sheng
10.論法律中未完全理論化協議的路向霍宏霞,HUOHong-xia
11.中國現實語境下赦免制度的適用分析沈玉忠,SHENYu-zhong
12.超額保險法律問題研究——從一起保險案例看我國超額保險制度之完善李廣輝,LIGuang-hui
13.論"以市場換技術"——基于演化博弈論的視角趙佩華,ZHAOPei-hua
14.員工滿意度與離職傾向研究——以潮汕地區民營企業為例陳翠文,CHENCui-wen
15.杜威的教育目的觀及其現實意義吳亞玲,WUYa-ling
16.基于世界英語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帆,FANGFan
1.文學和理論:"后理論"語境中的相關性趙周寬,ZHAOZhou-kuan
2.《談美書簡》是"現代中國美學經典"嗎——論朱光潛先生《談美書簡》的學理性缺失鄭惠生,ZHENGHui-sheng
3."生態美學恰恰與實踐派美學逆向而行"嗎——與代迅先生商榷季芳,JIFang
4."春秋文學自覺"論——兼與趙敏俐先生《"漢代文學自覺說"反思》商榷李永祥,LIYong-xiang
5.語言的研究和語料的使用——對《中國語文》近十年論文所用語料的統計分析付義榮,FUYi-rong
6.對法律思維研究的整理與思考王萍,WANGPing
7.朝云祭拜尊崇現象文化根源探賾楊子怡,YANGZi-yi
8.嶺南婚嫁習俗中檳榔的文化解讀——以粵東客家地區為中心宋德劍,SONGDe-jian
9.工農兵業余創作與十七年時期《文藝報》劉曉紅,LIUXiao-hong
10.前的文化政策與丁玲的文藝活動黃丹鑾,HUANGDan-luan
11.魏晉風度與晉宋風流辨賈媛媛,張惠民,JIAYuan-yuan,ZHANGHui-min
12.論國家民事人格的獲致與實現——以私權功能為視角康添雄,KANGTian-xiong
13.胡安·林茨民主轉型理論述評王菁,WANGJing
14.公共行政視角的府際關系研究李金龍,李朝輝,LIJin-long,LIZhao-hui
15.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文獻綜述——以一個內生的視角分析杜沔,顧亮,劉振杰,DUMian,GUliang,LIUZhen-jie
16.顧客關系營銷的博弈分析趙平,王玉華,ZHAOPing,WANGYu-hua
1.轉型經濟與經濟轉型——基于G函數視角分析孫中才,SUNZhong-cai
2.評水晶的張愛玲研究袁良駿,YUANLiang-jun
3.清末留日學生創辦《醒獅》月刊釋疑——兼與黃福慶、熊月之先生商榷李金龍,LIJin-long
4.問題之爭還是概念之爭——近年來關于新實踐美學論爭的反思王天保,WANGTian-bao
5.為新實踐美學而辯——與章輝《實踐范疇與當代中國美學》對話來瑞,LAIRui
6.論實踐美學之"實踐"意義的發展李雯,LIWen
7.移民與1945年以來泰國華人宗親組織的發展潘少紅,PANShao-hong
8.海陸豐賽會演劇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詹雙暉,ZHANShuang-hui
9.內亂還是外患:20世紀30年代的商會問題——以1930-1936年汕頭市商會改選為中心的討論陳海忠,CHENHai-zhong
10.蓋格爾的現象學藝術意味論——文學藝術的各種價值意味張玉能,ZHANGYu-neng
11.論魯迅小說中婚戀話語的悲劇性機制朱崇科,ZHUChong-Ke
12.春節的起源王治功
13.漢民族共同語中[v]的使用傾向和接受度調查陳凡凡,CHENFan-fan
14.審前羈押定期復查制度探微房國賓,FANGGuo-bin
15.我國公民勞動就業權的法理解說與法律保護馮祥武,FENGXiang-wu
篇10
[論文關鍵詞]廣西 “兩區一帶” 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在我國的興起來之不易,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我國也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根據物流運作主體的不同,可將物流的運作模式劃分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專業的物流組織進行的物流,其中的“第三方”是指物流交易雙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服務提供者,即物流企業。它是獨立于“第一方”(發貨人)、“第二方”(收貨人)之外的組織,與這二者相比,它是具有明顯資源優勢的承擔物流業務、組織物流運作的主體。發展第三方物流對廣西“兩區一帶”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一、第三方物流對現代企業的重要性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和基本分類
根據美國管理協會(20 世紀80年代中后期)定義,第三方物流是生產經營企業將原來屬于自己的物流業務以合同方式委托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并通過信息管理系統與物流服務企業保持緊密聯系,對整個物流管理和控制的物流運作模式。在我國2001年公布的國標《物流術語》中,將第三方物流定義為“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即通過物流管理的企業(物流企業)為供應方和需求方提供物料運輸、倉庫存儲、產品配送等各項物流服務的一種業務模式。
第三方物流(the third-party 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學中的“外包”(Out-souring,意指企業動態地配置自身和其它企業的功能和服務,利用外部的資源為企業內部的生產經營服務)。將Out-souring引入物流管理領域,就產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根據供應商是否擁有資產,可將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劃分為資產基礎供應商和非資產基礎供應商兩類。資產基礎供應商,是指有人、有自己的卡車與倉庫,實現掌握物流資產的運作。非資產基礎供應商是一種物流管理公司,不擁有或租賃物流資產,他們提供人力資源和系統,專業管理顧客的各種物流功能。
資產基礎供應商可針對各種客戶向他們所購買各種不同的服務,采取各種靈活性較強的作業。而非資產基礎供應商由于受其設施的地域限制,以及在技術上的各種原因,作業的靈活性會相對稍遜一些。從價格上看,由于資產基礎供應商自己經營物流作業,如果資產運作效率很高,其價格相對比非資產基礎供應商要低一些。
(二)第三方物流的基本功能
與傳統的運輸服務相比,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利潤來源與客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并不是一方多賺一分錢,另一方就少賺一分錢的傳統交易方式。所以,與運輸企業相比,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利潤來源不是運輸、倉儲費用等直接收入,不是以客戶的成本性支出為代價的,而是來源于與客戶一起在物流領域創造的新價值。為客戶節約的物流成本越多,利潤率就越高,這與傳統的經營方式有本質的不同。對于物流成本,指的是物流總成本,而不是指功能成本最低化。
第三方物流給企業(顧客)帶來了眾多益處,主要表現在:
第一,集中主業。第三方物流產生是社會分工的結果,在(Out-souring)等新型管理理念的影響下,各企業為增強市場競爭力,而將企業的資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核心業務上去,尋求社會化分工協作帶來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專業化分工的結果導致許多非核心業務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分離出來,其中包括物流業。將物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專業物流公司負責,可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活動的服務功能。企業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將有限的人力、財力集中于核心業務,進行重點研究,發展基本技術,開發出新產品參與世界競爭。
第二,節省費用,減少資本積壓。專業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規模生產的專業優勢和成本優勢,通過提高各環節能力的利用率實現費用節省,使企業能從分離費用結構中獲益。根據對工業用車的調查結果,企業解散自有車隊而代之以公共運輸服務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減少固定費用,這不僅包括購買車輛的投資,還包括和車間倉庫、發貨設施、包裝器械以及員工有關的開支。
第三,減少庫存。企業不能承擔多種原料和產品庫存的無限增長,尤其是高價值的部件要被及時送往裝配點,實現零庫存,以保證庫存的最小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劃的物流計劃和適時運送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改善了企業的現金流量,實現成本優勢。
第四,提升企業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與顧客,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戰略伙伴,他們為顧客著想,通過全球性的信息網絡使顧客的供應鏈管理完全透明化,顧客隨時可通過互聯網了解供應鏈的情況;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專家,他們利用完備的設施和訓練有素的員工對整個供應鏈實現完全的控制,減少物流的復雜性;他們通過遍布全球的運送網絡和服務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縮短了交貨期,幫助顧客改進服務,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過“量體裁衣”式的設計,制訂出以顧客為導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顧客在同行者中脫穎而出,為企業在競爭中取勝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五,貨主企業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對于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可以使企業專心致志地從事自己所熟悉的業務,將資源配置在核心事業上。其次,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專門從事物流工作的行家手里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有利于提高貨主企業的物流水平。第一方物流企業是面向社會眾多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可以站在比單一企業更高的角度,在更大的范圍擴大,市場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要實現和物流活動的合理化僅僅將物流系統范圍局限在企業內部已遠遠不夠。建立企業間,跨行業的物流系統網絡,將原材料生產企業、制品生產企業、批發零售企業等生產流通全過程上下游相關企業的物流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鏈狀的商品供應系統,是構筑現代物流大系統的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其掌握的物流系統開發設計能力及信息技術能力成為建立企業間物流系統網絡的組織者,完成個別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所無法實現的工作。以上種種原因,極大地推動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使第三方物流成為21世紀國際物流發展的主流。
二、廣西“兩區一帶”第三方物流發展現狀
(一)基礎設施建設已有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廣西基礎設施建設穩步進行。2011年,1450項重大項目實現開工,開工率89.4%,其中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開工140項,開工率83.8%。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南寧至貴港2000噸級航道工程、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廣西段、中石油欽州煉油一期含硫原油加工配套等一批重大項目實現開工。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六寨至河池高速公路、桂平二線船閘、南寧電廠1號機組、合山“上大壓小”擴建第一臺發電機組等重大項目竣工投產。全年重大項目竣工投產或部分投產575項,占全部重大項目計劃竣工數的81.8%。重大項目完成投資4188億元,其中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項目完成投資200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1.3%。
(二)廣西“兩區一帶”投資加快增長
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影響的日益擴大和經濟發展的全面提速,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已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2007年至2012年,北部灣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從1764.6億元增加到4316億元,增長1.45倍;財政收入從204.38億元增加到714億元,增長2.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965.03億元增加到4513億元,增長3.67倍。北部灣經濟區已進入產業發展的收獲期,從依賴基礎設施投資拉動轉向工業支撐和進出口、消費同時拉動,發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續性大大增強。
“十二五”期間,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計劃實施項目2375個,在5大領域投資2.6萬億元,新開工重大項目1130項,總投資約1.6萬億元。產業發展方面,計劃投資1.37萬億元,建設產業項目272項,打造6個千億元產業園,形成石化、冶金、電子信息、機械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等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同時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和海洋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港口建設方面,計劃投資1339億元,建設深水航道、大能力泊位和集裝箱碼頭等114項。
2011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南寧、北海、防城港、欽州4市共完成投資3655.36億元,比上年增長32.7%。中石化北海煉油異地改造、中糧欽州糧油加工、南寧電廠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中石油欽州煉油一期配套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防城港紅沙核電站等續建項目順利推進,南寧至欽州高速鐵路開始鋪軌。桂西資源富集區(百色、河池、崇左三市)完成投資1612.82億元,增長27.4%。其中:百色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0億元,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河池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0多億元,增長25.7%;崇左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5.06億元,增長39.9%,增幅排全自治區第2位,為建市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年。西江經濟帶的柳州、桂林、梧州、貴港、玉林、賀州、來賓7市共完成投資5186.18億元,比上年增長30.7%。
(二)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快速發展
自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以來,雙方經貿聯系日益緊密,實現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目標。中方將繼續與東盟各國共同努力,全面認真地執行好中國-東盟自貿區協議,履行協議所規定的各項義務和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的中國-東盟自貿區聯合委員會、雙邊經貿聯委會等機制,解決雙方企業在利用自貿區政策方面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促進市場開放,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
2013年是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十周年,也是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十周年。十年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成效十分顯著。據中方統計,2012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已達4001億美元,年均增長22%,是2002年的7.3倍。2013年1-6月,雙邊貿易額為2105.6億美元,同比增長12.2%,高于全國外貿增速3.6個百分點。雙邊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提前實現各階段性目標。
(三)泛珠三角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績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物流行業的發展,“振興現代物流業”成為很多省市區推進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制定的相關政策和措施都為進一步構建第三方物流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提供了支持。例如,國內為打造一流的物流服務平臺,大力支持與構建了“泛珠三角”物流信息平臺,專程支持物流企業建立起集網上物流交易場所、訂單跟蹤、物流方案設計、托管、企業文化宣傳為一體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并提供包括貨運信息、車輛管理、零單配載、專線車隊推薦等綜合性信息服務項目,珠三角地區物流合作已具備了良好的環境。
三、廣西“兩區一帶”第三方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港口區域分割壁壘限制
西江主干流的港口從行政上分屬廣西、廣東兩省區,行政分割、地區利益沖突,行政壁壘的限制,導致各自為政。經濟運行帶有顯著的行政區域利益特征,港口建設各成體系、各自為政,現已帶來重復建設和浪費有限深水岸線資源的結果。區域港口利益摩擦始終存在,未能從分工協作關系上考慮如何形成整體合力。
(二)物流資源整合程度低
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綜合行業的企業,需運籌水、陸、空等多種運輸方式。而公路、鐵路、航空分別是由不同的行政部門管理,各部門各自為政,其發展目標、規劃等尚未完全實現對接。因此,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整合社會各方面物流資源時面臨一定的難度,制約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服務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面對的客戶具有區域廣、跨地域性強、輻射面積大的特點,而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跨區域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各地增設多個服務網點,面向組成集團化、大規模化方向發展。
(三)信息化服務水平有待于提高
從廣西“兩區一帶”物流行業的基礎設施及設備條件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較落后,尚不能滿足物流企業現代化發展要求和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如自動條碼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信息技術還未在物流企業得到廣泛應用,導致了第三方物流企業與客戶之間缺乏物流信息資源共享的渠道,客戶維系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四)經營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廣西“兩區一帶”第三方物流市場規模較小且高度分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專業的高層次物流管理人才。大多數的物流企業經營范圍較封閉,創新意識淡薄,物流管理思想僅局限于物流行業傳統的服務項目,未樹立起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思維。很多物流企業缺乏科學的內部管理制度,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貫徹不夠,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較低,制約了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長遠發展。
四、發展廣西“兩區一帶”第三方物流的基本對策
(一)發展客戶關系管理
客戶關系管理(CRM)首先是一種將客戶作為重要資源的管理理念,同時也是一套管理軟件和技術,以多種信息技術為支持和手段,利用Web、呼叫中心、移動設備等多種渠道來搜集、追蹤和分析每一個客戶的信息,實現企業和客戶的連貫交流和客戶資源的循環化管理??蛻絷P系管理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有效整合雙重客戶的關鍵信息,提高市場預測的準確性和市場開發的針對性。CRM系統的實施,可以使TPL企業獲得詳細的客戶信息,增強企業市場需求預測的準確度,減少市場推廣和銷售策略制定與執行的盲目性,節省時間和資金,增加銷售的成功概率,進而提高銷售收入。
(二)實施物流人才培養戰略
目前,我國已有近三百所高校設立了物流管理學科,上千所高職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物流專業的在校師生近六十萬人。這些專業的物流人才不僅具備較強的物流管理理論基礎,同時對順應國際物流行業發展趨勢引入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理念比較認可。作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實施客戶關系管理戰略的儲備人才,一旦經過系統的培訓,便可將其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第三方物流企業客戶關系管理實踐中,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實施物流信息化
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基礎上的。信息技術的發展是第三方物流出現的必要條件,信息技術實現了數據的快速、準確傳遞,提高了倉庫管理、開卸運輸、采購、訂貨、配送發運、訂單處理的自動化,信息共享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物流順暢運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