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2 09:59: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原生態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原生態設計

篇1

我國的包裝設計就是原生態包裝的演變與發展,我國的包裝設計堅持使用自然淳樸的自然材質、強調使用單純的民族色彩、飽滿大度的造型風格,原生態包裝設計無不體現了我國博大精深、包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特色。紫砂酒瓶通過將民間的戲劇臉譜進行歸納濃縮,利用中國早有歷史的竹簡進行外盒的包裝,再配有民族蠟染技術,不僅富有極強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還強有力的彰顯了我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紫砂酒瓶榮獲了“中國包裝設計金獎”“亞洲之星”與“世界之星”三項大獎。

二、原生態包裝結合藝術美、自然美

包裝的設計者在進行包裝設計時要結合產品本身有可能蘊涵的自然美和藝術價值。設計者在進行原生態包裝時一些新穎的設計理念都來自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形式的再現與總結,通過將中國傳統文化加以歸納、總結、概括,在新的物質載體上得到更加新穎的表現。設計者將傳統美學的內涵融入到原生態的包裝設計中不僅有利于擴展人們的文化視野,還有利于包裝行業的發展,設計師設計出來的產品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原生態包裝真正將藝術、美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實現健康綠色的發展。

三、原生態包裝要充分利用大自然材料

(一)自然材料選用時堅持的原則

1.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原生態包裝設計不僅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還有利于協調在社會、人、自然三者之間的平衡發展關系。

2.堅持合理使用原則,減少材料浪費

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時經常發現這種情況,購買的產品需要剝掉好幾層外殼之后才能看到產品的真面目,這種打著原生態、綠色包裝的名頭進行的過度包裝,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還讓大眾扭曲了對原生態包裝的理解,這種設計導致了現今過度和奢侈包裝形式愈演愈烈。

3.降低原生態包裝材料成本

設計者在進行包裝設計時不是不想使用原生態元素,而是人們的消費觀念存在著滯后性,因為原生態的包裝設計一般要高于其他的設計成本,因此人們在面對綠色環保和價格低廉的商品時,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后者,因此為了更好的實現原生態包裝的發展,在進行原生態包裝設計時要降低其成本,讓更多的消費者愿意接受原生態包裝。

(二)常見的幾類包裝材料

1.紙類包裝

紙質材料本身作為可再生資源成為承接包裝與自然生態的介質,以其可循環再生的植物纖維資源,創造無限的包裝使用價值,是當今包裝產業走向資源循環經濟之路的首選承印物。紙質材料很少直接用于產品的包裹,一般都會先制成相應的紙質容器,如紙盒、紙袋、紙罐等形狀各異的紙質包裝容器造型,紙容器作為產品的銷售包裝造型設計,紙質包裝在造型結構方面意義重大,會起到保護產品和實現美觀的雙重作用。

2.竹類包裝

竹子可以說是原生態包裝中最便利的材料,從竹葉、竹皮到竹筒,運用編織、切削等裝飾和制作手段使之成器,也是極富魅力的生態包裝。今天在回歸自然的生態理念的影響下,設計師們孜孜不倦地追尋大自然,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設計出許多賞心悅目的作品。原生態包裝設計者選擇對天然材料——“竹”在容器包裝應用中的結構方式進行了研究探討,包裝設計者是站在“生態設計”的角度去重新審視傳統和自然,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有益嘗試。

3.陶瓷包裝

物品采用陶瓷這種材質進行包裝的歷史由來已久,在現代的包裝中我們經??梢钥匆娺@種陶瓷材質的包裝,但是如何更能體現陶瓷的文化內涵,而且充滿活力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是設計者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尤其是發展原生態包裝的設計者們。陶瓷的藝術精髓如果可以和原生態包裝設計這種理念相結合,可以豐富包裝行業,同時也可以為消費者展現更具時代活力的包裝產品。陶瓷包裝藝術運用的比較好的就是“酒鬼”酒的陶瓷包裝設計,通過采用陶土瓶的設計,讓消費者體驗到粗獷、厚重、古樸的氣息,這種設計讓人們體會到大自然那種率真、自然、灑脫的氣質,并且將我國傳統文化與包裝設計融為一體,讓人們感受到原生態的美感。

4.布帛包裝

布帛本身就是具有歷史的原生態包裝材料,這種材質可以進行重復利用,使用的周期長,不僅符合當今社會提倡的低碳設計理念,還可以將現代的工業設計理念加入到布帛設計中,通過引進新的元素不僅可以提高布帛包裝的藝術品味,還可以充分顯示出當地的特色,例如當地有什么獨特的藝術文化都可以在布帛上顯示出來,將這種當地的文化進行傳播??傊?,無論是使用以上哪種包裝材料,設計者都可以將當地的特色與文化賦予到包裝的設計中,此外,設計者還要多發現、研究出符合當今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發展潮流的包裝材質,促進原生態包裝設計的發展。

四、原生態包裝設計的原則

(一)環境原則

原生態包裝設計觀是把包裝的更換納入整個自然的循環系統中,特別是在我國人均可利用資源極度匱乏的現實情況下,原生態包裝設計觀非常符合我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理念。在進行包裝的材料選擇時要堅持來源于自然,并且使用過后不能對自然造成二次的污染,之前使用的塑料材料的包裝逐步遭到淘汰,紙質包裝、草類包裝、陶瓷包裝等等這種取之自然、回歸自然的材質越來越得到包裝設計者的青睞,這類材料符合包裝的原生態、綠色設計原則。

(二)性能原則

隨著原生態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使用頻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設計者開始涉足原生態包裝設計,許多設計者設計出來的產品雖然符合環保原則,但是在產品性能使用上有所下降,這種設計就本末倒置,因此設計者除了潛心研究原生態包裝設計還要結合包裝的需要設計出兩者兼顧的產品。

(三)經濟原則

篇2

關鍵詞:藝術設計;古船木家具;原生態設計;價值;審美;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A

古船木家具其材料全部取自于退役的海船,并充分保持古船木的原本形狀,再進行純手工的打造而成,其保留著古船木原本的傷痕、溝壑、孔洞甚至海水沖刷的痕跡等,具有原生態自然古樸的美感。

一、古船木家具與原生態設計[HT5”SS]

古船木全部取自于退役的海船或被遺棄埋葬的海邊沙石之下甚至沉至海底多年的古船。這類船本身年代比較久遠,一般在50至60年以上,有些甚至上百年的更是常見,大多是密度高、硬度大、有油性或者蠟質的古老船木木料的總稱,包括鐵力木、石頭椎、昆甸木、楸木、柚木等等,這些木料在老船行駛的過程中,歷經多年的海水浸泡、海浪沖刷、烈日曝曬,變得紋理清晰酣暢,結構自然質樸,質感厚重大氣,而且堅韌耐磨,還具有防水、防蟲、防腐等特性。用古代船木制作而成的家具被稱為古沉船木家具,這種家具體現出樸質、古拙、厚重、粗獷的感覺,從外觀上來看,船木特有的厚實、釘孔、被海水魚蟹侵蝕的殘痕,以及鐵釘滲入木材形成的水印,天生透著浪漫主義氣息。在工業家具盛行的今天,一些人開始追求自然、質樸和原生態之美,古船木家具成為現代家居裝飾的新寵。

“原生態”在當下中國多以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出現,在人文科學領域應用比較廣泛。無論該詞應用于哪些領域,或者其后綴如何變化,其實質都是對自然科學層面上關于“原生態”含義的借喻,意喻環保、天然、原始、本土、健康等,有時候也特指存在于民間、散發著鄉土素樸氣息,且不經任何特殊雕琢的藝術形態。

而原生態設計即指在家具設計構思、選材、結構、造型以及工藝等各環節中,都要從原生態環保的角度出發,注重設計的生態可持續,重視人與家具的自然情感交互,傳承民族民俗文化及相關內涵及要素,并依靠材料的內在和外在結構特點和基本性能,將材料獨有的肌理美感、色彩美感和質地美感等“原生態”自然美感都表現出來。這剛好迎合了現代人們追求渴望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潮流,體現了濃濃的懷舊情愫。

二、古船木家具設計中的原生態設計體現

1.設計思想的原生態。設計思想的原生態是基于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生存空間惡化、人們環保意識提高,渴望重回自然懷抱這樣的現實而產生。說明人們己經對自然環境遭受破壞及資源的高消耗有所反省,這就決定了在該思想指導下的古船木家具設計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同時注重設計的生態可持續,并以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2.設計取材的原生態。與一般實木家具不同,古船木家具的材料來自于廢舊船身,都是從舊船上拆解下來的木材,不需過多的加工,直接制作而成。船木家具的木材在二次使用之前,已經在漁船上經歷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日曬和浸泡,木質都十分優良。正因如此,古船木家具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品質,其防水、防火、防蟲的天然環保性也比實木和人造板更好。而古船木家具事實上是對廢物材料的二次利用,沒有額外地砍伐樹木??梢姽糯炯揖邔崿F了真正的低碳環保。

3.設計風格的原生態。古船木家具在設計風格上也另辟蹊徑,一般線條比較粗獷,尺寸相對比較大,且大都保留了船木原貌中的傷痕、孔洞、溝壑,以及斑駁、具有歷史滄桑感的顏色。這種設計表現手法展現了舊船木的殘缺美以及木質的感,在天然的粗獷與藝術的精巧之間,將舊船木的自然與人文魅力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呈現出一種返樸、厚重、不對稱的原生態風格,如圖1古船木家具就體現了這樣的感覺。

4.設計工藝結構的原生態。古船木家具都是采用純手工打磨的傳統制作工藝,除表面涂飾一層清漆外,連接方式上幾乎不使用化學粘合劑,控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家具之間的連接處,也沒有使用螺絲釘等五金材料。很多船木家具是直接用一整塊舊船木材制作而成的,另外一些是采用榫接結構加固物件把兩塊木材拼接起來,利用卯眼及榫頭的凹凸咬合的方法把家具構件連接在一起,一鑿一插之間把家具各個部件緊密結合成一個結實的整體,如圖1古船木椅子?!伴久苯Y構的價值不僅在于結構合理,使用膠合劑量低,污染少,還可拆裝重復使用等對環境保護有利的措施。

三、古船木家具的原生態設計價值體現

1.人文價值。原生態古船木家具不僅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更是具有文化價值,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每一件古船木家具產品都具有藝術作品同樣的收藏價值,如圖3古船木茶盤就體現了古樸雅致的人文氣息。

通過精心設計的原生態古船木家具,強化了人與產品的情感交流。古船木家具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哪怕款式近似的家具,仔細一看上邊的紋理也完全不同,而這也正是藝術創造的特征。同時船木家具不同于中式家具傳統風格的光潔精致,禮治秩序,也不同于古典家具的雕琢粉飾,華麗典雅,金壁輝煌,更不同于那些西式風格,它是對曾經記憶的一段傳承,觸摸歲月,珍藏記憶,是對“滄桑感”的一種品位追求。

2.審美價值。古船木家具設計風格通常線條簡單,不帶太多曲線條,善用直線,造型簡捷流暢,結構堅實合理,比例適度,體現人體工學,注重使用功效,摒棄了豪華雍容的裝飾與感覺,如圖4古船木躺椅。質感以自然色為主線,注重材料和色彩之間的平衡,把形象美和動態美結合起來,體現雅的風韻,符合人回歸自然的視覺要求,簡潔明快、身心放松。

3.生態價值?!吧鷳B價值”概念是與現代生態文明時代相適應的可持續的“新發展觀”, 它倡導以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它實際上是自然生態系統對于人所具有的“環境價值”。船木家具的內核思想就是讓設計回歸本源,秉承天然、實用的原則,取之天然、回歸自然。將大自然的杰作與人類的創意巧妙而默契地融為一體,以根為本、精心構思、順天而作、化腐朽為神奇,于細微處見靈趣,制作出結合藝術及實用為一體,其順應自然、師法自然、美化環境、天人共生的想法。在材料、工藝、色彩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以人為本;更加具有人情味,符合時代精神和文化的內涵,符合當今時代“生態”的主題。

四、原生態設計給古船木家具設計的啟示

篇3

關鍵詞:傳播;原生態;區域形象;自然;文化

傳統意義上的傳播學是指人類運用語言、文字、圖像等多種形式的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其根本目的是向大眾傳遞信息。它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相互傳遞信息、接受信息及反饋信息的全過程?!皞鞑ァ睆娬{的是一種動態的行為過程,是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是社會關系的體現,是人類通過符號和媒介交流信息并期待發生相應變化的活動。區域形象傳播是建構在傳播學基礎之上的社會公眾對于某個地區的總體印象和綜合評價。城市區域本身就是一個由各種媒介塑造形成的具有復雜內涵的傳播體系。而區域形象的傳播則充分體現了人類、媒介及各種社會因素共同生存且彼此影響的“共棲”關系。

一、原生態設計理念的提出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為家或環境。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爾克借用“生態”一詞建立了生態學理論。生態學是研究自然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態過程及生態規律;面對自然生態的屢遭破壞和嚴重失衡,提出保護、恢復或重建自然生態的措施和建議?!霸鷳B”一詞便是來源于生態學中的“生態概念”,通常是指沒有被特殊修飾過的,廣泛存活于人民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充滿樸素生活氣息的表演形態。而區域形象中的原生態理念,則引用并延伸了它的原有內涵,彰顯了自然和人文的雙重價值,充分體現了人類、社會、自然三者的和諧統一。老子(河南鹿邑人)是和諧生態文化的倡導者,他在《道德經》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類要尊重自然規律,要把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準則,強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依賴的是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莊子(河南商丘人)是和諧生態文化的主張者,“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認為人應該尊重自然,任何時候都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不能做出強加于自然的舉動,否則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只有順應自然,與萬物和諧相處,才能真正達到“天地與我并存,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1]某個區域形象的形成并非偶然,它以其深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為基礎,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進而伴生出新的文化形態。因此區域形象的構建,同時也是自然與人文生成和發展的區域文化的構建。早在兩千年前的《易經》中就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之說。在古人的觀念中,“文”和“化”是兩個獨立的概念,“文”作為名詞,原意是指紋飾,進而引申為倫理制度、典籍規章及詩書禮樂等,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體現;“化”作為動詞,原意是指教化,強調的是一種實踐活動。合二為一,“文化”就是以“文”的精神內涵去實現“化”的實踐作用。區域形象的傳播實際上就是區域文化的構建,它充分體現了城市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的“名片”。

二、區域形象的構建與傳播

區域形象作為一個地區的“名片”,差別化定位尤為重要,要想被公眾認可和記憶就要在構建和傳播的過程中突出個性特征,彰顯文化內涵。例如,一提到安徽,會使人聯想到黃山、皖南古村落、徽派文化等;一提到福建,會使人聯想到廈門、武夷山、閩南文化等。諸如此類被公眾所認可的地區印象便是很好的區域形象傳播。中原經濟區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以鄭州、開封、洛陽都市區為核心,中原城市群為支撐,覆蓋河南全省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其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構建其良好的區域形象并行之有效地傳播出去意義重大。

(一)區域形象傳播的途徑

1.人際傳播

人際傳播作為一種直接傳播形式,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地交流傳遞信息。它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面談、電話、書信、短信等個人媒介進行信息交流的活動,是其他傳播形式的基礎。在人際傳播過程中,個人的情感、需求、愿望都可以通過各種視聽感官,充分直接地表達出來,信息的接收者更可以通過相應的視聽感官準確而完整地解析信息,并經由自己的主觀意識而獲得相應的情感滿足。比如,我們在外出旅行前想要對目的地的總體形象和地域特色做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通過人際傳播??梢噪娫挾绦抛稍冞h方的親朋好友,也可以與周圍去過這些地方的街坊鄰里面談,在交流過程中通過對方的語氣、聲調、表情、姿勢、節奏等視聽符號,準確地捕捉到我們想要了解的信息。人際傳播在構建區域形象傳播中有著明顯的自身優勢。首先,人際傳播可以直接調動人的各種視聽感官。在人際傳播過程中,信息傳遞雙方都可以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建立起周身上下的感官聯動,從而更有效、完整地捕捉信息。其次,人際傳播作為典型的面對面的雙向傳播,可以及時有效地反饋信息。信息發出之后,不僅可以快速了解到對方如何接收信息及接收效果如何,而且還可以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修正、解釋和答復。但是與大眾傳播相比,人際傳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最典型的便是其信息傳遞的覆蓋面相對有限,因為人際傳播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其參與者和接收者數量較少,人數有限,而大眾傳播是通過相應的媒體信息,其復制信息的能力極強,可以使同一信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快速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2]

2.大眾傳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除工作、學習、睡眠之外,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著大眾傳播。大眾傳播通常是職業的傳播者利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將大量的信息傳遞給不同的個體或群體。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傳播的內容往往由傳播機構和職業傳播者。職業傳播者對采集到的大量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過濾,并根據公眾的需要和自己的意圖進行傳播。[3]在區域形象傳播中,大眾傳播是一種迅速廣泛、行之有效的傳播途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崇祖的習俗,通過各種祭祖活動來表達對祖先的敬仰之情。而中原地區作為華夏文明的搖籃,擁有豐富的祖根文化資源,最為典型的便是鄭州新鄭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軒轅黃帝生于河南新鄭,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史料記載“三月三登新鄭始祖山朝拜黃帝,始于唐代以后漸成規制”。相傳農歷三月三是黃帝出生的日子,眾多華夏子孫每年都在這一天來到黃帝出生、創業、建都的新鄭尋根謁祖。黃帝作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始祖,象征了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既彰顯了中原文化的無窮魅力,又打造了一張中原地區的強勢文化品牌。正如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所說:“中國人作為黃帝的子孫,已不是一個血統的觀念,而是一個文化歸屬的觀念,是中華民族各個民族互相認同的表現。正是這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依托中原文化,展示中華文明,于2006年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全球直播,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河南區域形象傳播的一個文化品牌,是推廣中原文化的一個平臺。

(二)視覺文化的展示與交流

1.橫向視覺轉換在區域形象的傳播過程中,所有信息都是由各種符號所構成。符號作為人類傳播活動的要素,是信息傳遞者和接收者之間的橋梁,它可以是語言、文字、圖形、動作等人類約定俗成的典型事物,它可以將信息傳遞者的思想觀念、知識體驗、真情實感等有目的地傳達給信息接收者。符號的創造和使用,就是要賦予本質上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以某種內在的聯系。當人們觀察周圍所反復出現的事物時,就會加深印象并產生主觀體驗,而人們想要把這種印象和體驗完全表達出來的時候,便會創造出特定的符號來指代這種反復出現的事物。區域形象的傳播實質上就是區域符號的傳播,某種眾所周知的符號往往可以代表著某個區域。例如,一提到洛陽,便會使人聯想到龍門石窟、白馬寺、牡丹;一提到安陽,便會使人聯想到殷墟、甲骨文等。符號的傳播實質上就是一個編碼和解碼的過程。編碼就是傳播者將信息符號化,解碼就是接收者將符號信息化,要想使編碼和解碼契合一致,[4]就要使雙方充分了解對方的生活體驗和文化背景。符號雖然能夠指代某種事物,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往往不是某個單一的符號,而是由多種符號所組合而成的符號群。符號濃縮了人類活動的文化屬性,文化世界本質上就是符號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演進就是依賴于符號的承載傳遞。區域形象的傳播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的傳播。開封作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古稱東京、汴京等,曾是歷史上的八朝古都,北宋都城自古就有“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由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作品通過風俗畫的形式再現了東京汴梁的經濟文化和市井生活。清明上河是流行于北宋時期的民間風俗,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便會以集會的形式舉行各式各樣的商貿活動。在五米多長的畫卷上,作者緊緊圍繞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展開創作。全圖共分為郊外風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個部分,以“散點透視法”生動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似錦。宋代文學家孟元老目睹了朝代的更迭,后回憶往事恍如一夢,創作了筆記體散記文《東京夢華錄》,該書詳盡描述了北宋時期汴京上自王孫貴族,下至黎明百姓的生活習俗、飲食起居、時令節日、歌舞百戲等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為后人研究北宋的市民生活和經濟文化提供了大量寶貴的歷史資料。開封清明上河園中的大型實景水上演出《大宋•東京夢華》便是以這兩部巨著為藍本,并運用《虞美人》《醉東風》《蝶戀花》《齊天樂》《滿江紅》《水調歌頭》經典宋詞的意境,將濃縮宋文化的符號群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北宋汴京的繁榮昌盛,更實現了區域形象的有效傳播。

2.縱向文化延伸中原文化作為中原地區的主流文化,既立于地域,又超越地域。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文明之根、華夏文明之魂。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華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主要來源于早期的夏商文化,而中原地區又是夏商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區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中原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中心,就在于中原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在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遠古時期,人類的生存發展主要依賴于自然環境,而中原地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為人類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是中原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基礎。[5]文明是文化的結晶,淺薄的文化難以創造燦爛輝煌的文明。中原文化比較其他區域的文化,其分布面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中原文明正是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才能成為華夏文明之源。中原經濟區區域形象的傳播就是中原文化和華夏文明的升華和延續?!抖U宗少林•音樂大典》作為全球最大的山地實景演出,場地設置在河南鄭州登封市嵩山主峰少室山的待仙溝景區。演出以山水為實景,以文化為內核,以地域為特色,將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舞臺為一片擁有溪水、樹林和山石的天然峽谷,觀眾席結合自然地貌設置成廟宇的形態和曲折的回廊,觀眾則坐在蒲團上觀看演出。中國武術歷史悠久,中國是武術的故鄉,中國武術是中華文化的品牌,中原武術又是中國武術的品牌,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因而尚武的習俗由來已久,加之其厚重的文化歷史淵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原武術文化體系。而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武術,則成為我國北方武術的精髓?!抖U宗少林•音樂大典》將傳統的少林武術和現代的聲、光、電技術融為一體,大大提升了武術的觀賞性和藝術性。整場表演分為《水樂》《木樂》《風樂》《光樂》《石樂》五個篇章,以自然物為樂器,以流水為琴弦,將創作者、表演者、欣賞者融為一體,既體現了外在自然與內在心靈的共鳴,又彰顯了禪宗文化、中原文化、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綜上所述,原生態設計理念下的區域形象傳播,就是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區域文化的傳播。正如沃澤所說:“國家是不可見的,它必被人格化方可見到,必被象征化方可被熱愛,必被想象才能被接受?!泵褡逡蛭幕嬖?,地區因文化而發展,人類因文化而繁衍,只有賦予了文化深度的區域形象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并有效傳播。

作者:石巖 單位:鄭州大學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序經.文化學概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童之俠.國際傳播語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童之俠.國際傳播語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家具設計 教 學 原生態材料

21世紀,全球悄然步入工業時代,機器替代了大部分生產力。全球再次進入了工業革命和機器革命。機器對于人們的生活來說越來越重要,已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它。小到手機、電視、電腦,大到汽車、火車、飛機,等等。試想一下,原有一切瞬間消失,我們是否知道該做什么?這時,或許要感謝工業時代帶給我們的與高節奏生活,給人們帶來的高科技的生活享受。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新技術、新機器給大自然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破壞,人們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陽光、水源、空氣、溫度等。隨之而延伸的人口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發展問題等,這些使現代人困惑的問題,實際上都是人類無法面對隨著效率的提高不斷擴大的生產所造成的。

自然與和諧的設計觀是工業時代制勝法定,其具體表現在家具設計中應是盡量使用天然的家具材料,無污染材料對自然沒有損害的,并在家具設計中改變以往單鏈條式的生產、流通、消費、廢棄的生產方式,轉變成為一種更為合理可以循環再生的生產模式,從而設計和制作出與環境相適應的可持續化發展的家具產品。

如何獲取自然無污染的家具產品?材料是考慮的首要因素,大城市的喧囂,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對于無污染的材料的挖掘只能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那里可以找到一片藍天,一方凈土。要結合本地區的環境進行分析無污染的原材料。

呼倫貝爾地處中國的東北部,屬于溫帶和亞寒帶氣候,這里常年四季分明,寒冷期比較長,一般生長的樹木、植被都是耐寒性比較高,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植物。呼倫貝爾地區是由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構成的草原和森林地貌。

大興安嶺的林地占呼倫貝爾土地的一半以上,降水量充足,氣溫常年零度左右。野生動物種類很多,主要有馬鹿,駝鹿,貂熊和紫貂種,黑嘴松雞、花尾榛雞、黑琴雞,飛龍、狍子、四不像、野豬、熊、狼、猞猁、野豬、狍子、野兔、黑熊、松鼠、花鼠等,是具有豐厚動物皮毛的原材料產地之一,是我國最大的動物食品無污染基地,是北方少數民族一直以來動物資源繁多的天然狩獵場。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由天然草原、森林草原、草甸草等組成。草原面積是呼倫貝爾土地的三分之一,以亞寒帶的野生植物為主,種類頗多。以大興安嶺落葉松樹木為主,包括有杉、白樺、黑樺、榆、山柳、山楊、樟子松和灌木林組成。這里草原以優質牧草和蘆葦為主,堿草、針茅、冰草等營養豐富的牧草,是豐厚的植物原材料的產地,是我國最佳的天然牧場之一。

家具設計原材料取自于自然條件環境優越的呼倫貝爾草原自全天然的動植物?,F有的材料包括羊毛氈子、牛皮、羊皮、鹿皮、貂皮、獺兔、草繩、樺樹木、樺樹皮,牧草和蘆葦等天然無污染的原生態材料,下面介紹幾種本土原生態材料的特性、加工方法、應用范圍。

一、 呼倫貝爾地區能夠應用到家具設計當中的硬性材料中木材包括樺木、楊木、柳樹木、松樹木、榆木等材料。 

1.樺樹木。

特性:白樺為落葉喬木,白色柔韌的樹皮可進行分層剝離。樹干有紋理且比較直,有明顯的年輪,材質比較細膩、柔軟、光滑。纖維的拉伸力差且很容易斷茬,美麗的花紋一般在根部和節結處。樺樹木適合生長在陽光下,不能長久處于蔭面,能夠抵御嚴寒,較快的萌芽和生長,具有較短的壽命,對酸性土壤有很強的適應性,常與紅松、落葉松、山楊等樹木混合生長或單獨成林。

加工方法:樺樹木有很液,樺木富有彈性,成材后干燥容易變形開裂翹曲,不能久磨。樺木是中檔木材,切面光滑且加工性能好,油漆和膠合性能好。

應用范圍:常用于雕花、門芯等裝飾??捎米髂z合板、家具(桌椅)、單板、車輛、運動器材、樂器、造紙原料等。

2.樟子松。

特性:樟子松是松科常綠大喬木,樹皮呈黑褐色且開裂, 樹干薄直挺且生長迅速快,年輪明顯,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適合在有陽光的酸性土壤上生長,防風固沙效果顯著。

加工方法:木質硬度、密度適中、變型系數較小,干燥、機械加工、防腐處理性能較好,油漆和膠接性能一般。

應用范圍: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材。樹干可提取出松梨和松節油 ,樹皮可提取拷膠。具有耐寒性、抗旱抗風性、觀賞性等特性,是防沙造林的主要樹種。

3.水曲柳。

特性:水曲柳為木樨科植物。屬硬木,外皮黃白色、黃褐色,內皮淡黃色且味苦,年輪明顯,材質較硬,密度高,有彈性、韌性好、耐磨、耐濕、不易變形,紋理直且有花紋。

加工方法:水曲柳的加工性能良好,可用釘、螺絲和膠水固定好,可經染色及拋光而取得良好表面。適合干燥氣候,且老化極輕微,性能變化小。

應用范圍:適合制作家具等表面材料??捎糜诟鞣N家具、樂器、體育器具、車船、機械及特種建筑材料。

4.楊木。

特性:楊木纖維結構疏松、材質細軟、價格便宜,適應性廣、年生長期長、生產速度、材質相對較差,伴有“騷味”,應用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

加工方法:具有重量輕、強度高、彈性好、纖維長而含量高和易加工等優點,早期速生,容易無性繁殖。

應用范圍:楊木的用途廣泛。常常做為榆木家具的附料,大漆家具的框架,實木復合地板芯板或底板,短周期工業原材料或道路、河道綠化樹種。

5.榆木。

特性:榆木為落葉喬木,樹皮呈灰褐色,內皮呈淺黃色,樹木高大,中材呈灰黃褐色,心材屬硬木質且呈亮色,木質紋理粗且直,花紋非常美觀,木質質地密實。  

    加工方法:榆木木質堅韌,紋理直且清晰,結構粗,橫切面光滑,材質硬度與強度適中,可進行透雕浮雕。榆木經烘干、整形、雕磨上漆、可制作精美的供家具、裝修等用雕漆工藝品。

應用范圍:是主要家具用材之一。榆木家具一般 為榫卯結構,應輕搬輕放。榆樹木材用于建筑、車輛、膠合板、家具座椅類等產品制作。

二、呼倫貝爾地區能夠應用到家具設計當中的軟性材料:毛氈、皮毛、柳條、牧草和蘆葦等材料。

1. 毛氈。

特性:羊毛具有柔軟、強韌、彈性佳,不易變形,可一體成型。涼爽抗熱,保暖性佳、不易燃燒、不易褪色、有高度吸濕性、防水性,染色效果佳,耐磨性能好。

加工方法:制作氈墊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需要眾人的合作勞動。把羊毛放在溫水里洗凈晾干,分類,堆放在一張干羊皮上,拍打羊毛。然后輕輕地壓一下,再噴灑熱水,把它們卷在一起。

應用范圍:居住的羊毛氈帳篷(氈房),氈子裝飾布置房間、制作衣物及廚房用具,常用來做地毯、厚靴子、衣服等。

2.柳條。

特性:枝葉繁茂,生長迅速快,根系發達,保土固沙力強??鼓嫘詮?,喜水濕,繁殖容易,抗風沙,耐旱、耐鹽堿、耐嚴寒、耐酷熱等。

加工方法:一般來說,最好在春天、秋天之前割柳。柳條春天容易脫皮,秋天質量最好。首先用柳刀打杈,編做住所的柳條,割好的柳條晾曬幾天后,用來編織變得柔韌頑強,不易折斷,就可以開始使用了。 

應用范圍:應用于席子、棧子、院墻、柵門、豬圈、雞窩、羊圈草垛、圍墻、砌井、筑壩、做糞框、編籮頭等都離不開柳條。整個住所全是用柳條做的,還有的是住所的一部分建筑材料是用柳條做的,比如蒙古包的哈納、烏尼。

     3.牧草。

     特性:蒿類牧草和禾本科牧都具有耐堿性、再生力強、耐刈性和耐牧性也強,如無芒雀麥、高燕麥草、羊草、鴨茅、芒等優良草種。豆科牧草適應能力強,分布范圍廣,均分布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河灘湖濱地帶的典型草原等地。

    加工方法:干草進行脫水干燥。青貯草進行發酵處理。半干貯草進行晾曬、鍘碎、緊壓、密封處理。牧草葉蛋白進行綠色汁液壓榨、乳酸發酵。

    應用范圍:喂飼牛羊、草粉、草顆粒、草塊、草餅、草捆、葉塊、葉粒和濃縮葉蛋白。

     4.蘆葦。

     特性:蘆葦屬木科高大禾的多年水生或濕生草本植物,地下有繁殖的根莖,莖稈直立且節下有白粉。又名蘆頭、蘆柴、葦子。分布在池沼、河岸等多水地區,形成葦塘。

    蘆葦根據色彩為自然色、紅色、黑色。簡潔、明亮的自然色和紅色蘆葦,適用于居住空間、空間上方,黑色蘆葦盡顯裝飾空間的雄偉氣勢。

    加工方法:蘆葦的選料,快刀將有用的部分削取、截段、用刀將葦稈一側劐開劃口,將蘆葦完全浸泡十分鐘左右,使用家用電熨斗來處理整平。

應用范圍:蘆葦與天然材料、不銹鋼絲編織,用于窗飾或背景墻,使空間通透、明亮??捎糜谛∩唐返难b飾,使其更加實用、美觀.還可以制作蘆葦工藝裝飾畫和實用手編工藝品(蘆葦葦簾)。

通過深入實踐、課堂歸納和材料匯總,使同學們對于呼倫貝爾本土材料的種類、特性、加工方法、應用范圍等,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呼倫貝爾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聚集的城市,主要以蒙古族、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四個少數民族為主,每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生活習性、民族信仰、民族色彩、民族圖案等,都不盡相同,從而,生活的器具造型、色彩、材質、圖案、材料加工等,都有很大差異。對于家具設計來說,迫切需要設計和制作一系列具有各民族色彩本土材料的家具。

當代家具設計教學要讓學生充分挖掘本地區材料,進行現場制作當地四個少數民族的家具產品。在制作中總結一些材料的特性、加工方法,嘗試著開發新的材料和工藝或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混合搭配,根據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使我們的家具設計課程更具有實踐理論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金國.室內與家具材料應用中國林業出版社. 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系列實用規劃教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11-5-1

篇5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outstanding landscape cases and ecological design cas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of university campus as the thesis. The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design concept popularized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humanistic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liv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racticality used by social development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three aspects.

關鍵詞: 生態學;景觀設計;高校校園;可持續;人文特色

Key words: ecology;landscape design;the university campus;sustainabl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TU98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3-0028-02

0引言

校園景觀設計是當代商業區與住宅區產生本質區別的景觀設計。它承載的是多年高校人文歷史的文化底蘊。校園是學生們接受知識、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質的公共性場所,培養學生的智力,創造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校園也是供學生在其中生活、娛樂、休閑的服務性場所。而生態設計,又是當代景觀設計行業所競相追捧,卻又讓眾多設計師望而卻步的詞語。生態設計這四個字已經被眾多設計師在方案設計中平凡使用,但是卻很少有設計的內容中真正做到“生態”二字的。生態不等同于多種樹,不等同于綠化,更多的是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尊重,保護、修復或者模擬自然生態系統才是生態設計中最基礎的任務。

1生態設計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發展生態型景觀的意義

當代社會,生態設計不再單單是一種商業的噱頭。而是整個人居生態鏈條所必須的標準。因為它決定的是所有人的生活狀態與生活品質;關系著所有人的安全與人類的持續生存。面對現在日益加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與河流的污染問題。我們所需要的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景觀設施。不需要讓其孤立的成為城市中心的特定用地,而是讓它寓于整個城市的循環鏈條之中,這種設計融入于每個人類家庭之中,讓其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重新體會到自然所給予的關懷。這一切,也就歸結于我們的最終話題――生態設計在人類生存環境改善中發揮的作用。

現如今,生態設計早已被廣泛地運用于社會發展的很多領域,它有其特有的廣泛性。不單單是某一學科,某一領域就能將其完全涵蓋的。它是一種協調自然與人類居住環境的方式,其運用范圍非常廣。包括建筑師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者對有害物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沒計者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生態設計為我們整個社會提供了一個良性循環,幫助我們重新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態度。讓我們重新觀察與發現城市,景觀,建筑的設計與規劃。對于曾經的破壞及浪費進行保護與修復的反思。

簡單地說,生態設計就是與原有自然規律相結合,將每一個設計寓于自然生態鏈中,從而使其符合自然生長消亡規律。

對于每一個設計,都需認真思考:它是否有利于改善或恢復生命世界,是否可以保護相關的生態結構和過程。如今的城市存在很多的問題,規劃的失敗導致很多原生濕地、森林的消失,人類為了自己生存的空間強行消滅了越來越多的原生態環境,將溪流、山川、動植物、微生物趕出了這片土壤,甚至將土壤也埋藏于混凝土下。自然的痕跡在城市中消失的無影無蹤,剩下的都是一片鋼筋混凝土叢林,象征式地在其中點綴一些花木并美其名曰生態。土地不再涵養水源,空中的雨水降到地表,不被地表吸收,流入骯臟的地下水管線,通過管線直接白白流入海洋,城市里面的地下水源因此不斷減少,每年城市都在不斷沉降。河流被人為渠化、截斷,曾經的母親河都成為人人厭惡的臭水溝,五顏六色的泡沫和油脂漂浮其上,水中再無魚蝦,甚至連基本的水生植物也全無生存可能。人們與自然的聯系被徹底切斷,兒童不知道動物原來可以野生,不知道水的顏色原來是透明無色,不知道青蛙是由蝌蚪變成的,不知道星空到底是什么樣子。

2012年,北京一場大雨,淹沒了半座北京城,人們遭遇了極大的生命和財產威脅。這樣類似的悲劇還有很多很多,問題的根本癥結在于城市設計不合理。而合理的城市設計必須結合生態設計進行??梢姡鷳B設計是現如今所需要的,更是迫在眉睫的。

2校園景觀的特殊意義

“校園”一詞,最狹義的解釋就是:[campus]大學、學院或學校園中的各種景物、及其建筑,學校內供學習、休息、觀賞的園子,亦泛指學校范圍內的地面。顧名思義,它是一個供學生們學習與生活的空間。

校園景觀與文化性市政景觀、商業景觀、住宅區景觀有諸多不同,它有更多人文歷史的傳承,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典雅、莊重、樸素、自然應該是其本質特征。校園景觀擁有豐富的功能各異的區域,需要使用不同的設計手法來處理,從而詮釋校園的精神內涵。需要反映校園的多元、自由和兼容并蓄,記錄校園發展的腳步。校園空間的營造需要更多的結合內外空間,讓內部與外部空間相互交融,從而拓展空間的交往性。除了傳授知識、自主學習這些職能外,校園也是陶冶性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生活場所。景觀設計通過形式美、色彩美以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更多的是為校內師生甚至校外人員提供交流、休閑、娛樂的場所,以舒緩人們的壓力、放松身心,通過一些具有參與性的公共景觀設施或者設計讓師生一起體驗并參與,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是校園未來的“場所精神”。

3生態設計運用于校園景觀的意義

景觀設計面對的是城市化、全球化、唯物質主義向人類提出的挑戰――能源、資源與環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性挑戰,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景觀設計是一門“生存的藝術”,而利用生態設計則能更好地幫我們找尋生存下去的出路,解決實際生存問題的同時,重新構建我們的信心和精神信仰。

篇6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自然;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項目概況

本項目,在期間分別被青澄路、夷浜路分割。結合濕地自身的特色、周邊用地情況及所在地域文化等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得出“蘇州中新科技城濕地公園”布局結構――“一軸、兩翼、六區、十四景”。

二、設計理念與指導思想

“蘇州中新科技城濕地公園” 景觀設計,將融合生態――自然的體、景觀――自然的象、環境――自然的用。即自然本質之真、自然現象之美、自然實用之善三個層面言說。提出建立在生態自然觀基礎上的新自然景觀——“濕地公園”與自然共同生長這樣的設計理念。

其設計指導思想是維護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堅持“重在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充分發揮城市濕地的功能作用,實現設計地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三、方案設計特色

1.主入口區與次入口的設計

科營路東側,區域的最西端,與CSSD辦公大樓隔路相望。布置的以“主入口廣場”為前景,滿足集散、停留、等候功能;同時附設“江燈漁躍”景點,成為公眾與濕地的直接對話面,并貫穿“船文化”,“漁文化”。如圖1。

“主入口廣場”主要包括入口標志、入口廣場、休憩設施等。設計結合場地橫向展開一處“林蔭廣場”,特色景墻、景觀石柱、休閑花壇、樹池坐凳等成系列的景觀設計,一方面使得主入口廣場特色鮮明,易于識別;另一方面解決了人流集散、問訊、等待的需要。

“江燈漁躍”景點。主要由景觀眺望臺、休閑棧道及特色景觀雕塑組合成景。經過主入口廣場、景觀石柱,游人來到開敞的平臺之上,可一覽湖水景致。而一側特色景觀雕塑更是設置的恰到好處。這處特色景觀雕塑采用層層排列彎曲的彩噴鋼管塑造而成,一排排鋼管似如海洋中的水草彎彎曲曲,魚兒、蟹兒在其中游弋、穿梭,營造出歡快、明朗的感覺,寓意美麗富饒的陽澄湖。

次入口區位于科智路、澄灣路交叉口處。設計為不規則場地,與場地相呼應。場地采用簡潔通透設計風格。周邊布置一定數量樹池座凳;場前布置標志性景石,形成整體的視覺感受。場地設計充分考慮游人感受的延展性以及與林蔭停車場的銜接、融合,采用“隱入口廣場”做法,充分體現了景觀整體性、生態性。廣場前景選用竹子密植,伴隨著碎石路面營造次入口“曲徑通幽”之感。如圖2

圖1 圖2

2. 建立生態緩沖區

夷浜路至澄灣路一段,近500米水道。設計本著生態工程措施結合景觀的設計主導,通過激流石、分流道、直流帶、彎流道、起浪池等一系列景點設計使得水體流動自然活躍,增加了水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充分曝氣,達到為水充氧目的。本方案設計提出“整合改造,植物保留”的原則。在改變岸線、增加堤、島、河、渚的同時布置“河渚漁歌”和“ 木歌林語”兩處景點,并以棧道、平系、溝通。一方面增加了景深,另一方面對道路分割形成遮擋,同時還為周邊用地提供休閑、游散的場所。如圖3:

“河渚漁歌”和“木歌林語”兩處景點設計貫穿“漁文化”,采用棧道與周邊景觀相互溝通。景觀平臺挑出駁岸,邊緣設置石質坐凳,平臺中部兩個鏤空留出的樹池使得硬質景觀更為生態自然,兩片青磚景墻,中間留出窗洞來寓意一個家的場景,靠近湖面的平臺上一組“漁”的具象雕塑,漁人手拉網具,臉上露出收獲后的恬淡笑容,那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的滿足。

圖3

3.建立生態濕地區

通過帶狀緩沖過渡區域一系列交叉重復的生態工程措施處理,在設計區域的南側,結合現狀設計一處較大的水域――“生態濕地區”。旨在對水體進行再次過濾、沉淀。

這一區域里,設計布置“水漾閑林”、“船橋相望”、“沁水流芳”、“溪風探幽”等景點。如圖4。

“水漾閑林”景點,與“木歌林語”相連,設計將兩個景點統一考慮,“木歌林語”作為鳥類棲息地,“水漾閑林”則作為觀鳥、賞鳥基地。景點內布置“濕地展示地”、“湖心亭”“廊橋”、等內容,主要功能是通過各種場所向人們傳遞濕地知識信息,給人們提供游覽學習的場地,達到濕地科普教育的目的。

“船橋相望”景點,處在科技城待建地標建筑一側,與湖面銜接。設計結合建筑的特征、水面的開合、場地的高低。合理布置游散棧道、休息平臺、曲橋。旨在,通過景觀的虛實、錯落、曲直,營造“以小見大”的空間景觀,打破平直的岸線的同時形成生態綠地與建筑的相互滲透。為待建建筑提供看與被看、用與被用的多重景觀。

“溪風探幽”景點,區域水網交織,島墩密布,濕地獨具特色的自然肌理,設計在盡可能維持原有肌理的基礎上,利于生物多樣性,通過對生物廊道的溝通、景觀構架的設置形成濕地的一處別樣景觀。棧道、棧橋、景觀廊架的設計以及水生植物配置,將游人帶進一個曲折迂回、回味無窮的境界。

圖4

4.公共建筑設施設計與夜景設計

除一些景觀需要的亭廊外,在本次景觀設計的范圍內不設置其它體量較大的公共建筑,公共廁所設置,安排在設計地外公共建筑中。一是以免建筑所帶來的污染物排放以及其它人為因素對該處自然濕地景觀帶來破壞,二是將周邊公共建筑與濕地有機組合在一起,更體現其整體性、有機性、經濟效益最大化。

其公共設施包括:景觀小品、景觀燈具、指示牌、電話亭等等。方案設計充分考慮了“蘇州中新科技城濕地公園”的地域氛圍,采用自然的木材、石材為主要元素,結合少量鋼構、玻璃等新穎材料;造型簡潔大方,與周邊以生態為主的景觀形態能夠較好的融合;這些設施結合局部放大的廣場及觀景平臺布置,可成為該區域精致的景觀小品。全面滿足游客的心理和人體尺度的客觀要求。

夜景設計遵循藝術創作原則,與建筑、道路、綠地景觀整體設計相協調,起到烘托整體景觀效果的作用。不同燈光之間相互協調統一,層次清晰,突出主景,凸顯主題,做到豐富而不雜亂。

“蘇州中新科技城濕地公園”燈光夜景設計主要從濕地景觀在晚間營造的氣氛出發;創造休閑、游賞景觀的親切氛圍出發。在方便居民、游人的使用和游覽觀光的同時,使整個區域的夜間具有獨特的美。

5.節約型在蘇州中新生態科技城濕地公園的應用

首先是堅持生態原則,這點上蘇州中新生態科技城濕地公園完全可以做到,這里本身就是一片濕地,有著它自己的生態系統,只要稍加改動就可以成為一個生態公園。

其次科學制定園林綠化設計,內部建立生態凈化系統,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礎上,采用鄉土樹種進行植被恢復,既不破壞形象有保護了那里的環境。同時,這種原生態的駁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鰍、黃鱔類生物的生存,設計人員還設置水禽棲息地,讓更多的鳥類禽類能夠來這里嬉戲,也不失為一個具有特色的景點,這就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例。

最后在推進資源節約型綠化體系的過程中,蘇州中新生態科技城濕地里補種了蘆葦,它不僅是景致的一種恢復,更是達到水體的凈化———據介紹在英國的許多加油站四周,常常會種植蘆葦,因為污水流經蘆葦地后水質能夠得到明顯改善,這樣使用后的污水一旦流入蘇州中新生態科技城水系中也可以經過凈化被植物所利用;在地面鋪裝上盡可能采用透水性材料,這樣可以將水再次收集并加以利用;綠化時以鄉土植被為主,沒有像有些城市以為引進國外的名貴樹種,而是以保持當地原貌為主,凸顯當地景觀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把其生態、環保、休閑、形象等功能體現的淋漓盡致。總之,蘇州中新生態科技城濕地公園就是這么一個原生態的、具有獨特設計的生態節約型園林。

6.結語

經過本課程的學習,讓我對園林有了重新的認識,進一步了解了風景園林以及生態園林,發現了其中的樂趣。相信這次的學習經歷會為我以后的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同時我也堅信生態園林一定會成為今后園林設計的主導。

參考文獻:

[1]王汝成 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篇7

關鍵詞:沙河公園;生態性;可持續發展

一、公園性質定位

休閑娛樂:能滿足城市軍民文化娛樂和兒童游樂的需求。

觀光游憩:以景觀、景點為主體,建設形成優美的環境,成為城市居民游覽、觀光的好去處。

科普教育:通過植物、設施等對城市居民進行科普教育和生態教育。

生態防護:通過大范圍的綠地建設,使公園范圍內形成質量良好的城市綠地,成為城市的生態屏障,極大地發揮生態防護功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二、設計構思

以城市生態景觀學理論為指導,以城市居民的需求為依據,結合城市文化,貫徹“自然、生態、健良、現代、發展”的主題,合理布局,藝術造影,創建生態化、景觀化、現代化和人文化的城市公園。

生態化理念――營造城市森林。城市森林建設已經成為城市綠地的新潮流。在公園設計中,在公園的南北兩側形成大面積的生態林帶,開成具有較高生態防護功能的城市森林,將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維護城市生平衡,提高城市形象具有有積極的意義。

景觀化理念――景觀多樣性。公園的設計以植物景觀為主,要把據需要,營造了適當規模的水體景觀、建筑小品等景觀,各種景觀空間相互滲透交融,和諧共存,形成了移步換景、景觀多樣的園林環境。

現代化理念――緊貼時代氣息。公園的設計應充分考慮所處的環境背景與時代特征,空間布局簡潔明快,景觀計計新穎獨物,使公園建設與城市環境相融合,與時代特征同步。

人文化理念――文化展示平臺。公園設計應充分挖掘地域人文資源,寓豐富地域文化內涵于公園景觀設計之中,使公園成為城市文化展示的平臺,弘揚城市文化,彰顯城市特色。

三、總體布局

1.功能分區

根據公園自然資源特點、周邊環境特點,結合城市居民需求,設將公園分成八個功能區,如下:

(1)管理區

位于公園東入口附近,是公園的管理中心,占地1.5畝,其中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包括辦公室、職工宿舍、倉庫、車庫等。

(2)水上游樂區

位于公園中部。中國園林素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利用公園中部地勢相對低洼的區域,設計一處人工湖,水面面積15000平方米,開展劃船、垂釣等水上游樂活動。水上游樂區設計有游船碼頭、垂釣區、親水平臺、曲橋等景觀,結合豐富的水生植物,形成碧波蕩漾、垂柳依依的水體生境景觀。

(3)兒童游樂區

位于公園東部,靠近東入口。由集散廣場、大型疏林草地組成,是兒童進入公園很容易可以找到的一個區域。兒童娛樂設施有:電瓶車、跳床、過山車、滑梯、攀巖、旱冰場、淘氣堡、轉馬、海盜船等娛樂設施。

(4)森林休閑游憩區

位于公園西北部,靠近沙澡,是公園內地勢最處低的區域,也是一處相對安靜的場所。充分利用現有樹林,設計有游覽步道、休息設施和集散廣場,形成一處供中老年人森林游憩、休閑娛樂的場所。

(5)植物觀賞區

位于公園西北部,靠近西入口。利用現有的大沙丘,栽植各種園林觀賞植物,形成一處植物種類豐富的植物觀賞區,游人不僅可以在此觀賞值物,也可以登高遠望,近可俯視全國,將公園全貌盡收眼底,遠可眺望開發區,飽攬城市美景。

(6)文化廣場區

位于公園東南部,以景觀大道與東大門相接,是游客進行文化娛樂的區域。該區主景為一下沉式噴泉廣場,布局精美,風格同代。噴泉為旱噴泉,以增加游人的容納量,同時,文化廣場可以成為露天演藝場所,滿足城市居民節日聚會、文化演出的需要。

(7)健身運動區

位于公園中部,南接文化廣場區,是一處供群眾室處健身的場所。該區設計為林蔭廣場,林下布設健身器材,為城市居民提供晨練、健身運動的場所,體現公園建設的“健康主題”。

(8)滑沙娛樂區

位于公園西北部,利用現有大沙丘,形成一處滑沙娛樂場所,體現地域自然資源特色,豐富城市居民的戶外運動項目。

2.景觀空間組織與設計

景觀設計根據各功能區對景觀環境的需求,在整體協調統一的原則下,突出不同空間的景觀特色,營造了各具特色景觀空間,使公園成為一個生態自然、景觀多樣、和諧發展的城市綠地系統。公園的主干道作為連接各個景觀空間的“主動脈”,將各個景觀空間有序的連接起來,成為景觀空間相互交流溝通的紐帶,完成了公園環境空間的構筑。

四、公園中設計的主題性景觀主要有

(1)花林稚樂。在兒童游樂區配置大量的喬木和花灌木,喬木主要有國槐、樟子松、云杉、欒樹、山查、山桃、山杏等,花灌木主要有榆葉梅、丁香、連翹、豐花月季等,形成花木扶疏、百花爭艷的植物景觀,喬木綠蔭如蓋,滿足兒童游樂區的遮蔭的需要,花灌木色彩明快,與兒童游樂區的歡樂氣氛相協調。

(2)音樂噴泉。在文化廣場區設計一外音樂旱噴泉,成為游人活動的中心地帶。噴泉啟動時,水花隨著悠揚的音樂此起彼伏,游人在噴泉中穿梭戲水,景觀優美,風格現代。

(3)槐林票香。在文化廣場西部僻靜區域,設計一處刺槐林,夏初槐花盛開之時,槐得四溢,清香撲鼻,為整個公園速寫為清新的花香。

(4)柳岸春曉。在人工湖東岸,栽植大量的垂柳,初春柳芽先發,翠柳依依,婀娜多姿,倒影碧波,“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卑蝗淮阂?撲面而來。

(5)云閣攬勝。在人工湖東南部的小沙丘上,一座攬翠閣,為仿古四角亭,檐牙高啄,環境幽雅。攬翠閣是人工湖南部觀賞水景的一個制高點,與湖對面的吟秋閣隔水而望,形成對景。

(6)海棠船塢。在人工湖東南岸設計一處游船碼頭,植物配置以海棠為主,故名海棠船塢。船塢上設計一個為游客遮陽的張拉膜,體態輕盈,不僅滿足了遮蔭需要,而且增加了船塢的景觀性。

(7)碧水銀灘。利用原來的沙丘,在人工湖西岸設計一處沙灘。沙灘在湖畔平坦寬闊,金沙細軟,為游客提從日光浴所場所。

(8)菏池聽雨。在人工湖南部近岸處種植荷花,夏季荷葉田田,紅花映日,形成“映日荷 花別樣紅”的美麗景觀。雨天,依欄而立,靜聽雨打荷葉的聲音,別有一番意境。

(9)石瀑飛流。在公園西部設計一處假山瀑布,與西大門遙遙相對,使游人一進入公園就可以看見瀑布,聽見水聲。假山瀑布體量較大,氣勢壯觀,水花飛濺,水場如雷。

(10)琴林聽音。在連接西大門和瀑布之間的景觀大道南側設計一處林下休息空間,平坦草坪上道路縱橫,仿佛琴弦一樣的在梳林草地間延伸。靜坐林中,附近瀑布的聲音和風吹樹動的聲音悅耳動聽,似有琴弦輕吟。

(11)曲廊清爽。在公園西部的大沙丘頂部建設一處亭廊組合的景觀建筑,該處為公園的最高點,是館員內一處絕佳的觀景點。登臺而望,視野開闊,天高氣爽,頓生豪邁。

(12)霜林流丹。在大沙丘上大量配制黃櫨、五角楓、火炬樹等秋色葉樹種和針葉樹種,深秋,層林盡染,霜葉流丹,形成“小楓一夜偷天酒,卻情孤松掩醉容”的西山紅葉景觀。

(13)曲橋飛渡。在人工湖北部設計一跨湖曲橋,橋曲線流暢,風格現代,橋上敷設淡綠色玻璃,人行橋上,如履清波。橋上設計有三座景觀亭,橋亭倒影,形成一幅美麗的景觀。

(14)沙坡飛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在大沙丘北部設計一處滑沙場,為游客提供滑沙場所,體驗從沙坡上飛馳而下的刺激感覺。

(15)柳浪聞鶯。在公園西北部的低洼地帶大量栽植垂柳,形成柳浪聞鶯的景觀。林中設步道、草亭和集散廣場,形成一處環境幽雅的柳林休閑吧。

(16)桃溪浣芳。在公園北部設計一條溪流,連接人工湖和沙河,作為人工湖溢水、換水的排水溝。溪流曲折瀠洄,兩側大量配置以山桃為主的樹木,春季桃花天天,燦若紅霞,花樹倒影,飄花流香;形成桃溪勝景。

(17)柳池閑釣。在人工湖北部設計一處垂釣空間,岸邊栽植垂柳作為遮蔭樹,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垂釣服務。

五、植物景觀設計

根據氣候、植被特點和景觀的需求,該地的植物群落以落葉樹種為主,和常綠針葉樹種形成混交林,結合樹種的生態學習性,喬、灌、地被合理搭配,形成大喬木層、小喬木和花灌木層、地被植物層三個層次結構,即滿足了景觀的層次感,豐富觀賞效果,又能滿足植物對陽光強度的不同要求。同時,在植物造景中,注重樹種的多樣性,形成具有多樣性的植物景觀。

大型喬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觀的上層界面,是綠地系統的骨架。以保證綠地夏季的濃蔭、冬季充足的陽光和四季景觀的持續性。

小喬木和花灌木,形成植物群落和景觀的下層界面,是綠地系統的肌膚。以鮮艷的花(葉)色,優美的造型,成為植物景觀的主要界面空間。

地被植物,是綠地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植物群落和景觀的鋪墊,彌補了喬、灌無法覆蓋的地面,對景觀具有烘托、渲染作用。

通過豐富的植物造景,公園內植物景觀五彩繽紛,季相變化明顯,春夏有開花植物,秋季有秋色葉植物,冬季有常綠樹種,達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景觀效果。

6.水景設計

公園水景設計的基本布局是一湖、一瀑、一泉、一溪。

一湖。即人工湖――翠湖。水面面積15000平方米,水深0.8~1.5米。

一瀑。即西入口附近的假山瀑布,假山高5米,寬15米,瀑布下設計水池。

一泉。即位于公園中部的音樂噴泉,噴泉廣場直徑45米。

一溪。即連接人工湖和沙河的桃溪,溪流曲折瀠洄,利用高差,形成多個跌水,豐富了公園的水體景觀。

為了節約水資源,通過管道等將這些水景連接起來,實現循環使用。同時,人工湖的水可以作為灌溉用水,滿足綠地對水分的需求。

參考文獻

[1]David Weaver .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

[3]胡長龍.園林規劃設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篇8

【關鍵詞】生態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1 我國生態園林的現狀

1.1 植物造景存在的生態問題

植物生態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對于城市及人居生態環境的改善起著重要的作

用, 但目前植物景觀設計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和弊端, 其功能性得不到滿足, 生態效益不能充分發揮, 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草坪的盲目使用 一些公園布局大片嬌貴的綠色草坪, 而維護這些嬌貴草坪的生長, 首先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資源;其次為使之不生雜草,要噴撒化學除草劑,對自然環境產生污染。從生態效果來看, 草坪無論在保持水土,還是制造氧氣方面都大大低于相同投影面積的樹木。

(2)綠籬花壇過度頻繁設置 人們在贊嘆其絢爛多姿的時候, 卻也因大面積綠籬花壇的的使用侵占了人居環境, 使得人的休閑空間、行道空間變得萎縮,這樣的景觀華而不實。

(3)洋花洋草泛濫,鄉土草木難尋 現在許多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花草樹木已難見到,舉目盡收的多是外來花草。1999年,我國進口草籽6500t, 2002年增加到13500 t,年增速超過50%。這種洋花洋草一統天下的綠化格局,既難彰顯地方特色,又增加了后期管理負擔以及外來種入侵的危險性。

(4)樹種單一,穩定性差 目前我國城市綠化建設使用的落葉樹種主要是法國梧桐,長江以南城市綠化樹種多是香樟。由于植物群落中物種間存在競爭和相互依存關系,若植物種類單一,勢必生長不良,蟲害發生概率高,群落穩定性下降,綠化的生態服務功能難以展現。

(5)大樹進城, 利小弊大 一些大城市為了加快本地綠化進程和景觀美學效果,將山上的大樹、老樹搬進城里,甚至造成水土流失。大樹進城后,或因路途遙遠,路上水分散失,成活率降低;或因水土不服,氣候不適,死亡率較高。即使僥幸存活下來,老樹生長高峰已過,進城后生長緩慢,起不到應有的生態效果,只能作為“古董樹”觀賞。

(6)追求形式美,缺乏科學內涵 由于傳統教育制度的影響, 形式美成了景觀設計的唯一標準。同時現在很多景觀設計師不懂植物學, 往往做出來的設計圖看上去好看, 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因為樹木不是綠色的雕塑, 它是有生命的。忽視這一點, 景觀設計所追求的效果就會打很多折扣。

1.2水景中的生態問題

我國大部分住區景觀用水是以自來水為水源, 且利用率很低 這使城市有限的水資源更加緊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 城市景觀用水體系不完善, 水資源利用率低。一些人造水景, 如噴泉、瀑布、人工湖等一般都獨立于城市的天然水系, 依靠城市自來水系統維持, 每年需消耗大量的水資源, 利用后的水也多直接排于下水道, 而沒有用于綠地澆灌或是補充到城市水系, 造成水景景觀的用水量逐年增加。

城市改造“造就”“景觀災難” 人們每天生活的環境中,河道被做了水泥護襯,筑壩蓄水,河岸做了鋪裝。水與土地的分離,導致河流失去了自凈能力,加劇了水污染程度。光潔的水泥或花崗巖護岸,使本來生機勃勃的水際變得寸草不生; 本來美麗的山林,卻被“三通一平”掉了;原本動人的河流,卻被殘忍地裁彎取直,變成了人工河渠。

2 以生態設計解決景觀設計的問題

2.1 生態設計理念

生態修復與加強 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和逆向演替機制,今天的環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擾之外,還受到劇烈的人為因素的干擾。今天的設計師面對的基礎越來越多的是那些看來毫無價值的廢棄地、垃圾場或其他被人類生產破壞了的區域。用景觀的方式修復場地肌膚,促進場地各個系統的良性發展成了當代景觀設計師尤其是具有很強社會責任感的設計師的一大責任。

生態補償與適應 工業時代的景觀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資源,面對日益減少的資源和傷痕累累的環境,景觀設計師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使命與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聯系起來,探索更適宜在景觀中應用又可減少環境影響的設計手法和景觀元素,他們已經通過各種手段減少對非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并開始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的力量來維持環境對能量的需求,從而適應現代生態環境的需要。

2.2生態設計的常用手法

(1)應用生態學原理,保護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在生態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在景觀改造時,根據生態平衡原理,要充分地保護利用和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鄉土植物最能適應當地大氣候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少,能促使場地環境自生更新、自我養護。還因為物種的消失已成為當代最主要的環境問題。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風景園林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2)生態優先、利用自然———減少原生態系統干擾的景觀設計 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常常不會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但是從生態學理論來看,新的設計形式仍然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作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應盡量保留原場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樹、已有地被、及名樹、古木、水、地形等,這是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和尊重,這樣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又能避免為了過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3)保留與再利用———體現文脈并節約資源的景觀設計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

(4)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物種多樣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均勻度、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設計多物種組成的植物群落,比單物種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資源,具有更大穩定性,即保持各物種多樣性如動植物種資源多樣性、各種文化特質多樣性等,具有重要深遠的生態環境意義。

2.3 生態設計需注意的問題

生態設計中要綜合考慮生態環境因子對植物的影響 環境中各生態因子對植物的影響是綜合的,也就是說植物是生活在綜合的環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溫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長。因此, 掌握環境中各因子與植物的關系是景觀設計的理論基礎。

生態設計應考慮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植物在生命活動中,能改變周圍的環境, 并引起其他植物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研究發現, 許多植物都能產生有毒物質, 從而抑制周圍其它植物的生長。例如: 榆樹和櫟樹種在一起, 榆樹會背向生長;刺槐和桉樹產生的揮發性物質抑制周圍某些雜草生長,使其周圍成為裸地等。研究還發現,有些植物的分泌物, 對其鄰近的植物有積極的意義。例如:刺槐根系浸出液明顯促進楊樹生長;核桃與山楂相互促進,板栗與油松相互促進等。了解了這些知識,景觀設計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間的混交帶來的損失,而且還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來進行合理的配植, 更快地營造理想中的景觀效果。

3 結束語

景觀設計學以生態思維為其核心,但也正是設計中的生態意義使景觀設計這一職業出現分異,其一強調對生態過程的組織和條理;其二則強調藝術和美的表達和再現。這種由來已久的分異到生態設計中應得到融合。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為了創造我們共同的、美好的家園,每個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貢獻。

篇9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生態景觀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獨特的公園類型,是指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具有濕地的生態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閑游覽為主要內容的公園。它具有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增強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城市景觀質量、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促進科研教育和審美、優化完善城市形態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的“生態肺”,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國內的濕地公園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態濕地的修復和保護,濕地公園的功能研究和評價,人工濕地的水凈化處理、景觀價值的評估,城市濕地景觀的生態建設和生態旅游的評價等當面。其中雖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濕地,鏡湖國家濕地公園、上海崇明島西沙濕地公園等。但在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濕地的生態和景觀游憩功能,處理好兩者的矛盾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本文以南寧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恢復及景觀設計工程為例,淺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

一、項目背景與概況

心圩江位于南寧市西部,發源于武鳴高峰嶺,地形由斜坡地帶流經盆地匯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為高峰林區植被良好,下游為平原區地形平坦。近年來由于建設和高新產業的發展,沿江兩岸已成為開發熱地,局部建筑物較靠岸坡,加之人為活動破壞,形成兩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穩定性較差。心圩江河道為河漫灘地貌,漫灘兩側以上為邕江Ⅱ級階地,地形較為平坦。規劃用地總面積為103.8公頃,其中現狀水域面積為20.73公頃。

二、項目規劃理念及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征為指導思想;以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并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為濕地群落動植物創造適宜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在濕地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適當規劃為游人提供多樣性的游憩空間,最大限度發揮其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從而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本次心圩江綜合整治生態恢復及景觀設計工程是建立在促進南寧市內城市濕地保護,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現象,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的規劃原則基礎上的。規劃目標是將心圩江河道建設成為有豐富河川自然景觀,協助城市河流恢復自然生態和環境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皽贤ㄋ怠⑸鷳B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是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的“總方針”。

三、項目規劃設計原則

1、功能性、科學性與景觀性相結合

城市濕地系統作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處理系統,其功能性與科學性是整體規劃的首要考慮原則。對于人工濕地景觀而言,在重視景觀表現形式的同時,首先應注重其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應發揮的功能。濕地是個運動著而非靜止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涵蓋了水文、城市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產業生態學及物種適應等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因此要建立一個具有自我維持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就必須要科學對待濕地的生態構成。在對人工濕地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依據城市污水特點,科學地進行景觀規劃、植物種類選擇及配置。

2、以人為本,生態優先

濕地公園的生態功能,是凈化空氣、凈化污水、涵養水源、改善小氣候環境。同時,作為城市綠地,濕地公園也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怡人的親水、觀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場所,增進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遵循生命的規律,盡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資源;對生境的改變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注重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環利用以減少對能源的消耗,科學設計,減少維護的成本;發揮自然的自身能動性,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等。

3、合理利用和協調建設原則

規劃應充分考慮濕地系統中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科研與科普活動;同時應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體現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減少人工的痕跡,使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征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則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觀手法加以表達,對提高城市濕地公園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的景觀設計應充分凸顯嶺南地域特色,體現廣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綜合空間布局、植物選擇、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慮,通過道路規劃、空間景觀劃分與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機地融合,創造出一個環境優雅、景觀豐富、適宜持續發展的城市濕地公園。

5、可持續發展原則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自然狀態下的河岸帶常表現為物種豐富、結構復雜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種植設計是濕地保持生態性的根本。許多濕地規劃后由于長期的人為破壞、管理難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態系統結構受到破壞,濕地失去其應當發揮的作用。為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在規劃初期,就應當充分考慮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河道生態群落結構,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堅持“適地適樹、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增強城市濕地自然生態恢復功能, 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災害,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四、景觀設計思想和方法

1、順應地形,因勢利導

“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減少施工能源物質消耗”是綠地規劃的重要基本原則。本案由于河道岸線較長,空間跨越大,因此設計規劃中根據現狀地形、高程特點、征地情況等劃分了不同的景觀功能區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處理,以增加豎向視覺的節奏變化。利用蜿蜒的游覽步道串聯起一個個景觀空間,通過虛實、開合的空間變化設計形成多元的游覽空間單元,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在駁岸的處理上,本案設計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設計中只在親水平臺處局部調整河岸線,同時通過水邊植被的疏密種植、景石的搭配擺放等多種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線,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護土固坡的河灘等濱水地帶,設計盡量不使用傳統的混凝土腳注或砌塊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籠”等新型材料。既保護了河灘,又未隔絕與土壤的聯系,還可為蝦蟹等水族提供覓食繁殖的場所。這樣不僅能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而且還能為保持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利的場所。人們將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充滿自然野趣的水景。

2、開閉結合,人車分流

1)開敞空間――活動廣場、親水平臺

在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整個規劃中,親水性設計是一大亮點。水景對人來說有著與生俱來的吸引力,親水性設計就是順應人的這種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設置了不同的親水、活動廣場,并在水邊設置人性化的警示標志,使人們能夠在較為開敞的空間,以較為開闊的視野近距離與水“親密接觸”,觀賞兩岸樹影婆娑、碧波蕩漾的美景。同時出于安全性的考慮,規劃中的親水性設施以觀水、賞水為主,而避免直接接觸水的戲水性設施。

2)半開敞空間―― 疏林草地

通過局部種植高大挺拔的特大喬木疏林,實現景觀視線的通透感和空間感,不僅能營造具有一定空間圍合感、寂靜的休憩思考空間,同時也能成為良好的景觀節點和活動場所。

3)密閉空間―― 密林

通過喬、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組合形成密林,減少人類的活動范圍,為野生鳥類、昆蟲提供一個優良的棲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隨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間漫步、曲徑探幽”的野趣。

4)人車分流,減少污染

公園整體劃分為五大區域,每個區域均設有主入口和停車場及公車站。公交車站與停車場的設置充分保證了公園的可達性,方便了游人。園內的交通線路分為主園路(包括搶險道和環湖路)、次園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園路貫通整個園區,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車游覽不同的景區;林間步道蜿蜒曲折,隨地勢靈活穿梭在濕地景觀空間內部,使游人能“零距離”接觸和了解濕地景觀。

3、立足鄉土,適地適樹

植物種植設計是濕地保持生態性的根本。濕地公園的植物種植配置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生態恢復和保護、景觀效果以及水質凈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種植設計時應根據不同植物品種對氣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態習性特征的差異進行栽植環境的設計。應特別注重鄉土植物的運用,減少或避免外來物種,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此外,植物品種的選擇除了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外,還應有適應能力強、抗逆性強、易于管理等特點。

1)豐富植物群落

通過水生、濕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組合搭配,喬、灌、草、花多樣配置的方式,創造多樣化的生境,招引各種昆蟲、鳥類、魚類等,增強景觀的觀賞性,構建生態結構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壞和干擾的能力,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持續發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寧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終年適宜植物生長,“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開”,被譽為中國的“綠都”。綠化樹種絕大多數為熱帶科屬種類。本次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選用的植物品種有200多種。其中大部分為常綠喬木、棕櫚科植物等,以突顯熱帶風光的南國特色;也有部分秋色葉樹種作為特色樹種,以營造特色的秋季景觀。同時為了兼顧其它季節的景觀,合理配置一些觀花、觀葉、觀果、香花、蜜源、招鳥等植物,以形成豐富的季相景觀。

3)植物品種的選擇

(1)鄉土樹種為主,如:扁桃、秋楓、小葉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鳳凰木等;

(2)凸顯亞熱帶景觀的棕櫚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紅刺林投、蘇鐵等;

(3)兼具景觀及果樹功效的樹種,如:扁桃、木菠蘿、芒果、荔枝、人心果,蓮霧、銀杏等;

(4)秋色葉或變色葉樹種,如:紅葉烏桕、尖葉杜英、大葉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蘭、廣玉蘭、四季桂、米仔蘭、含笑等;

(6)臨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濕地松、香蒲、蘆葦、花葉水蔥、荷花、傘草等。

五、景點景觀設計

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景觀設計為表現廣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內涵,規劃了一系列的帶有濃郁廣西民族特色的景區:風雨廊橋、蘆笙歡歌、鼓樓踩歌、銅鼓甬道、隔水對歌……從這些景觀的名稱上,就可以感覺到一股濃郁的廣西少數民族的本土風味。特別是“隔水對歌”的水上舞臺,生動地再現了壯族男女對歌的場景。相信這些景點建成后,不但能為市民提供休閑活動場所,還能創造了一個高品質的濱水生態環境,成為真正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間,使心圩江成為未來南寧西部新區的“綠色走廊”。

六、結語

本文中所舉的心圩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恢復及景觀工程的景觀設計案例雖然有著其個別性,但其在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上,體現了一定的共通性,對其它城市濕地景觀設計具有一定借鑒和推廣使用的意義。當然,景觀的最終形式并不單單只出于對生態因素的考慮,社會、美學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會和大眾需求的“純生態”的景觀設計在實踐中是難以實現和有長遠發展的。因此,景觀設計師應該以生態原則為基礎,追求景觀品質、社會及人文價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兼顧,才能使自然生態與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相互促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思元,牛萌. 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設計-以上海崇明島西沙濕地公園為例[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試行).

[3]李桂媛,陳池,鄭江英.濱水景觀設計生態理念的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SWCC.2006(11):53-54.

篇10

對于現代園林設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設計,園林的意境通常都要依靠各類手段和方法來營造,并在創造手法的烘托下強化園林意境的體現效果。園林意境的創造方法主要有5種,分別是一池三島、名山勝景、文化典故、人化景物以及詩情畫意等。其中借助于一池三島的布置能夠促使平淡空曠的水面上產生變化,豐富水體空間和景觀層次,立于島岸,面對碧波,可以產生離塵去俗的感覺,這種布局憑借其空靈的風格長期以來受到眾多造園者的喜愛。名山勝景主要是通過移天縮地、兼容并蓄的手段,將名山勝景和自然風光集于一園之中,其別典型的當屬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大規模宮苑,在此方面當推圓明園。這種景色上的借鑒摹仿并不是單純的抄襲,而是從園林景觀的實際情況和特色出發,來實現各景色間的取長補短。文化典故則是將傳統文化中的典故和神話故事融入到園林意境之中,這也是當前較為常見的一種意境創造手段。比較著名的杭州西湖花港觀魚、無錫寄暢園的知魚檻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知魚橋都是此類代表,在園林意境中充滿著文化典故的韻味,都取自于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場景。人化景物就是人們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景物賦予人的思想和品格,用于人們情感上的交流和抒發,在借景抒情的環境下深化意境,增強園林意境的感染力。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種人化景物的手法都是文人志士所經常使用的手法,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園林的設計。對于詩情畫意的這種手段來說,我們應當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古以來園林景觀的發展就與詩歌之間存在著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園林比較注重的就是詩意的營造,詩意在很大程度上與園林的意境存在著一致性,在園林講詩意、詩文繪風景的相互循環作用下促進園林意境的體現,使園林意境與詩歌之間能夠做到相得益彰,相互凸顯。但是在設計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過程中,還應當做好園林的構思工作,要盡量先用詩句立意,借此來為園林意境定下主題,進而在不斷體味中建造園林,在建造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補充其主題,在經過相應的加工手法后,最終建成具有“詩意”的園林。并且這些設計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秉承著生態學的設計理念,對于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2生態學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實踐應用

雖然園林意境在現代城市園林的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能夠有效提升當代園林景觀的設計水準,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應確保各方面之間的協調,避免影響到園林景觀設計的整體水平和城市建設的應有面貌,發揮出現代園林景觀的生態價值。尤其是在當前生活節奏日趨加快并且文化消費不斷上揚的環境下,且生活環境質量日益下降的背景中,廣大群眾對于園林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要求園林具有簡潔、容易識別且影響深刻、環保性高等特點。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園林設計既能夠反映出現代城市應有的現代氣息,而又能夠滿足市民們的審美需求。通過對園林意境的應用,能夠很好地將我國“天人合一”思想理念與城市建筑相融合,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好的園林景觀。在進行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中還應當明確,園林意境、場所感、歸屬感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為此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應當盡量滿足場所感和歸屬感方面的要求,使園林真正成為居民的心靈棲息地。最后,在對園林意境加以利用時,還要注重對園林特色和城市自身特色的凸顯,使園林景觀的設計帶有時代和城市自身的烙印,保持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生態性特點,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氛圍,推動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