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資源范文
時間:2023-03-25 14:3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資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四年以上工作經驗 |女| 27歲(1988年9月3日)
居住地:揚州
電 話:136********(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
公 司:XXX環境與能源學院
行 業:學術/科研
職 位:科研人員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I:農業資源與環境
學 校:揚州大學
自我評價
熟悉環境監測的相關操作步驟,能操作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氣相色譜儀等儀器。熟悉環評的理論知識,能進行基本的報告的編寫。性格開朗,待人友善,積極參與各類集體活動。專業知識良好,自學、動手能力強,熟悉SAS-JMP,曾組建并管理微生物分子生態學實驗室。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 一周之內
工作性質: 全職
希望行業: 學術/科研
目標地點: 江蘇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科研人員
工作經驗
2012/8—至今:XXX環境與能源學院[2年]
所屬行業: 學術/科研
環境與能源學院 科研人員
1.參與環境工程實驗室建設土建工程的招標和施工管理;
2.負責環境工程實驗室安全、實驗學生管理、實驗室儀器試劑采購、實驗室大型儀器管理和項目實施等工作;
3.參與環境工程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的招標工作。
2011/8—2012 /8:XXX生物研究有限公司[ 1年]
所屬行業: 學術/科研
植物生理系 科研人員
1.研究光信號在擬南芥葉綠體類囊膜上的轉達;
2.研究葉綠體信號識別體之間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并成功篩選到功能基因;
3.熟練掌握了各種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和蛋白生化技術;
4.運用細胞生物學技術進行了重力信號鈣離子在玉米根尖柱細胞中轉達的研究;
5. 為分子細胞生物學雜志編輯和篩選稿件。
2010/8—2011 /8:XXX生物制藥有限公司[ 1年]
所屬行業: 制藥/生物工程
研發部 藥物發現信息學研究員
1、參與公司的化藥和保健食品研發;
2、結合化學信息學軟件,開發多個藥物信息研究數據庫;
3、設計、鑒別、優化小分子抑制劑;
4、數據分析開發QSAR模型,進行小分子毒性預測;
5、負責客戶技術咨詢,協助解答客戶問題
教育經歷
2006/9 --2010 /7 揚州大學 農業資源與環境 本科
證書
2009/6 大學英語六級
2008/12 大學英語四級
篇2
關鍵詞:農業資源;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特征;對策
《中國21世紀議程》中指出,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做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1農業資源
農業資源是指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活動中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農業自然資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物質、能量和環境條件的總稱。它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和物種資源等等。農業社會資源指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因素中可以用于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主要有人口、勞動力、科學技術和技術裝備、資金、經濟體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等。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資源已成為評價和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以,節約和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解決農業資源日益尖銳的供需矛盾,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蘭召開的國際農業與環境會議上,國際糧農組織(FAO)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確定為“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這種可持續的農業能永續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永不退化、技術上應用恰當、經濟上能維持下去、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中國21世紀議程》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明確為: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從農業資源角度來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充分開發、合理利用一切農業資源(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社會資源),合理地協調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提高資源轉化率,使農業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優化配置達到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使農產品能夠不斷滿足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2.1.1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就意味著發展。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發展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指數量增加上的滿足,更應指農產品質量提高上的滿足。
2.1.2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農業發展、農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資源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盡可能減少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置農業發展于農業資源的良性循環之中。
2.1.3有效控制農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努力控制農村人口過快的增長速度,以便減輕農業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形成自覺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
2.1.4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1.5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2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征
2.2.1生態可持續性
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農業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保持生態平衡,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2.2經濟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業產量穩定持續增長,農產品質量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率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經濟效益可持續增長。
2.2.3人口適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經濟資源,但是作為消費者又給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力資源的資本存量,才能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2.2.4農業增長方式的集約性
科學技術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能使農業增長從單純依靠資源和環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農業增長的科技含量。
2.2.5目標的多元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高農業產品的產出率、產品質量和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社會進步和資源環境保護放在首位,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3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3.1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3.2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
首先,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
其次,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主要表現在:(1)農業和城市缺水嚴重。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2)水澇災害嚴重。90年代成災面積已經相當于50年代的273%,嚴重影響了中國農業的生產和發展。(3)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3.3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標,受污水、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農田達0.1億hm2;化肥、農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1995年為26.8萬t,預計2000年將達30萬t,農藥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也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隨著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鄉鎮企業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已達0.1億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約有15%的農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為污染,糧食減產100億kg以上,直接損失達125億元,給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這樣不僅污染了農業生態環境,造成資源惡化,制約了鄉鎮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對農業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如陡坡毀坡毀草等,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和"局部有所改造、整體繼續惡化"的被動局面,使得土壤侵蝕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發展。
中國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護農業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執行不力,嚴重影響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下,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農業資源保護,就會使目前已經惡化的局勢進一步加劇,導致農業生產嚴重缺少后勁;制約農業發展進而制約中國整個經濟發展。
4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4.1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制建設和管理
4.1.1法律法規是資源環境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法律管理應成為強化資源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隨著對農業資源系統認識的深化和實踐的需要,應全面審理中國現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提出修訂和補充措施,并制定相應的法律實施細則、條例和管理辦法,把法律規定的原則具體化,增強其操作性,要注意有關法規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間的協調性。
4.1.2建立并完善農業資源產權制度。建立并完善資源產權制度,調整并劃分清各類農業資源的產權關系,從法律上支持、監督產權所有者對農業資源保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強化農業資源管理的協調機制。
4.1.3制定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現有農業資源的各種基本法規中,一般都是就某種資源論資源,較少涉及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作為農業資源整體的關系和綜合管理的規定,因此,要樹立農業自然資源整體化觀念和農業資源立法的前瞻性,強化綜合管理意識;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法律體系,實現對農業資源的綜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消除貧困
4.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合進一步擴大生態農業和持續農業的試點,及時推廣應用。積極穩妥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形成結構合理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大農業格局,使各業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發展農業產前、產后的延伸產業,形成種養加和農工貿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體系,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高,確保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4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加強資源的保護利用政策
4.4.1保護耕地。今后中國各項建設都應力求少占地、占壞地;堅持有償用地,有借有還;盡可能利用各種空閑地,減少占地損失;有計劃地開墾邊遠地區的宜農荒地。
4.4.2改善農業資源環境。防止工業"三廢"直接排入農業環境而造成危害;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農業自身的污染源,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殘毒農藥的使用,防止過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農用水體富營養化等等。
4.4.3注意引進、吸收發達國家有關農業資源的節能、資源保護和環境修復的先進技術,重視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資源替代等。
4.5開展農業自然資源評估和評價工作
長期以來農業資源的無償使用已經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對農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若不能及時扭轉資源無價和價格扭曲現象,就會加重對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規范農業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的評估方法,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的估價和評價工作,推行有償使用及社會補償制度,資源開發的申報和審批制度,以便加強對農業資源的管理,保護農業資源環境。
5結束語
由于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貧乏,尤其是近年來農業資源問題日益尖銳化,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21世紀議程一一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邁向2010年的世界農[C]·第27屆國際會議(年會)論文集,1993.11
(3)中國農用土地資源十年變化分析評價[M]·全國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1997:41-46
篇3
九江全境東西長270km,南北寬140km,總面積1.88萬km2,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九江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年平均氣溫16~17℃,年降雨量1300~1600mm。境內有京九鐵路、合九鐵路、銅九鐵路等鐵路線貫通,左鄰鄱陽湖,右連洞庭水,京九鐵路與長江黃金水道在該地構成了我國南北、東西交流的軸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由于歷史上便利的交通,九江曾是我國古代文化交流中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九江農業資源豐富,2006年末,九江市各類土地規模為:農用地1368196hm2(其中耕地296008hm2,園地26528hm2,林地963067hm2,牧草地597hm2,其他農用地815329hm2)。森林面積達85.7萬hm2,森林覆蓋率46.3%?,F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森林公園4個。有候鳥類115種,兩棲類11種,哺乳類20種。鄱陽湖侯鳥自然保護區有越冬候鳥126種,其中白鶴840只,天鵝3000余只,占世界首位,被外國專家譽為中國的“第2長城”。魚類109種,名貴魚類有中華鱘、鰣魚、銀魚、蝦虎魚、彭澤鯽等[1]。地表水136.5億m3,水資源總量141.8億m3。鄱陽湖有53%的水域在九江境內,面積近20萬hm2。作為旅游強市的九江,2006年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數為827.84萬人次,增長22.90%。其中,境外游客8.02萬人次,增長32.70%;國內游客819.82萬人次,增長22.80%。全年旅游總收入為54.38億元,增長24.40%。其中,外匯收入2357.45萬美元,增長41.80%。
2研究方法
2.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設置評價目標層、中間層、評價因子3層,構建成一個3層次的指標體系,建立如下評價體系。
2.2構建判斷矩陣根據評價指標體系構造判斷矩陣。根據調查結果,分別可得到以下4個判斷矩陣。
3評價結果與分析
根據評價結果(表5),分析各權重值得出,資源條件、開發條件、管理條件分別為0.6250、0.1365、0.2385,不難看出,資源條件的權重值遠遠大于另外2項。這表明在農業觀光旅游開發過程中,旅游資源因素不容忽視,也說明在充分挖掘農業觀光旅游資源潛力的同時,更要注意保護好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評價因子層(C層)中,農業景觀權重值最大,這說明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依托,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和物質享受而開辟的一種農業旅游活動,而農業景觀正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其余因子(如基礎設施、人員素質、食宿條件等)也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視,對九江觀光農業旅游的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開發管理措施
4.1農業景觀保護建議觀光農業是以農業為重點和核心,具有明顯的農業產業特點[2]。其景觀展示,著重以農業生產為依托,兼具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農業景觀是觀光農業旅游的核心競爭力量,在有序的旅游開發過程中,充分發揮農業景觀的美學功能,使之成為旅游吸引物,實現農業景觀的經濟功能。但同時,農業景觀存在多功能性,因此在觀光農業開發過程中,還應注意保護和發揮農業景觀的生產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保障農村生態安全,加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景觀內各生態系統總體生產力,發揮景觀的綜合價值[3]。
4.2旅游規劃及開發建議農業生態資源、農村人文資源發展旅游的產品特點,決定了觀光農業旅游開發必須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一個良好的、個性鮮明的主題,才能保證觀光農業富有生命力。在對觀光農業旅游進行規劃和引導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當地農業旅游資源特點,并結合九江特色農業區域布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對觀光旅游景點實行區域化布局和差異化規劃設計。
4.3加強生態保護意識觀光農業景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長期對鄉村居民進行景觀價值的宣傳和教育,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根基[4]。不少村民小農意識濃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對觀光農業旅游景觀的保護上更是缺少科學觀念。加強生態保護教育,可以使村民獲得景觀及景觀生態保護的知識,使其認識到景觀規劃建設是改善居住生活環境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舉措,且與自身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生態保護活動的積極性。
篇4
農業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的總稱。農業自然資源包括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技術設備,包括交通運輸、通訊、文教和衛生等農業基礎設施。
2影響農業資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農業生態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農業資源和已經呈退化的趨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農田污染等現象十分嚴重,很多時候,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對耕地過度利用,破壞其原有的生存環境,工業排放的廢水、廢氣等對農業的泥土和用水都造成嚴重的損害,近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劇增長,都打破了農業資源原有的生長環境,因此,要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就要重新規劃農業的發展模式。
2.1在浪費資源方面在農業生產方面,資源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例如:玉米的秸稈就是很好的飼料和有機肥料,但是在收割后為了方便清地,采取直接在田地焚燒秸稈的措施,不僅浪費了農業資源,燃燒產生的有害氣體還會影響生態環境;在農田灌溉時,很多農民為了方便直接把水管放在田地無人看管,造成大水漫灌的現象,這樣不僅破壞了田地的收成,還促使水土流失,影響土地的二次耕種。
2.2資源與環境被污染方面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污染浪費的現象,比如:在飼養牲畜時產生的糞便都直接投入排水池中,農業生產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使農作物的農藥含量大大升高,進而對人體造成傷害,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導致藻類的異常繁殖,引發水質發生惡化。這些污染現象都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3合理開發資源與強化環境保護意識
農業資源的保護就是要運用法律、經濟、政治等手段,協調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對破壞和濫用農業自然資源的行為所實行的監督管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要正確認識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協調發展。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在農業生產建設中必須要遵循自然環境的規律,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要著眼于全局,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
3.2改善當前的發展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化肥的使用,用自然光的光合作用代替飼料化肥,這樣可以減少對土地的傷害,增加耕種的次數,提高產量,合理規劃更重的密度,采取高桿作物和低桿作物交叉種植的方式,既節省耕地又可以促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獲得更多的能量,近而提高作物產量。
3.3在澆灌農田時要節約用水,實現水資源的重復利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在農田澆灌的方式上也發生很大變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帶來水資源的浪費,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澆灌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3.4大力開發再生能源。近幾年隨著農業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很多資源已經逐漸減少面臨枯竭,因此,開發可再生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效利用風能、太陽能、沼氣等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能源,這樣既起到了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效果,又有效地節約了不可再生資源,進一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5要堅持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相統籌、外源污染防控與內源污染治理相協同、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以“兩個持續提高”為工作目標,重點做好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抓好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工作,探索建立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抓好示范建設,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常態化;加大秸稈機械化還田力度,全面推進秸稈循環利用,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扎實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步伐;加強地膜監管,加大推動地膜回收與資源化利用力度,啟動可降解地膜示范和推廣,推動農田殘膜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探索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新機制,推進農業物種資源保護工作再提升;力爭實現外來入侵生物防控管理工作制度化、監測預警信息化、防治工作長效化、防控管理分類化;實施現代生態農業重點工程,加強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發展;樹立不同地區美麗鄉村典型,推動形成農業農村環境聯動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新局面。
3.6要落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生產力持續提高、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目標,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持續增收為前提,以保護農業資源、減少投入品使用、治理環境污染、修復農業生態為手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實現糧食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產地(資源環境)安全的三個安全以及生產發展、生活提高、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贏,確保資源環境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支撐能力,不斷提升農業生態文明程度。
3.7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要想真正地實現環境保護,就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預警機制,避免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造成對農作物的傷害,導致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的退化,影響土地的耕種能力,建立預警系統,就可以及時掌握農業資源的發展變化,針對出現的問題狀況及時解決,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4結束語
篇5
關鍵詞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困境;技術;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283-02
Study on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YAN Xuan-mei 1 ZHANG Xiao-ling 2 LEI Jin-xia 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s,SAAS,Taiyuan Shanxi 030006; 2 Shanxi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
Abstract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 way decides the metho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some exten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heat,water and soi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lemma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utilization,furthermore it build a technology system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which taking efficient farming,reduction and resource technology as the core.It established technology pattern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in local condition to achieve efficiency.
Key words agriculture resources;efficient utilization;dilemma;technology;Shanxi Province
1 山西省農業資源基礎特征
1.1 氣候資源
山西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介于4~14 ℃之間,呈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的分布趨勢。年日照時數在2 200~3 000 h之間,作物生長期間(日溫≥0 ℃)的光合有效輻射為1 840~2 200 MJ/m2?年;作物活躍生長期(日溫≥10 ℃)的光合有效輻射為1 300~l 800 MJ/m2?年。全省各地太陽年總輻射量從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少,最高地區年輻射總量達605.1 kJ/cm2。
1.2 土地資源
山西地貌復雜,土地類型多樣。2012年全省耕地面積為405.094萬hm2,人均占有耕地0.11 hm2,其中坡度在15°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17.6%,宜開耕的荒地很少,耕地后備資源缺乏。全省耕地資源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均耕地較少,而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耕地較多。
1.3 水資源
據《山西省統計年鑒2013》,2011年山西省水資源總量只有124.34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76.65億m3,地下水資源量94.95億m3。全省地區水資源總量分布不均,水資源總量最多的地區是運城市,最少的地區是朔州市;人均水資源最多的地區是晉城市,為600.74 m3,最少的地區是太原市,為130.33 m3。
1.4 農業廢棄物資源
農業廢棄物資源具有顯著的資源化特征和污染物特征。據調查,2012年山西省農作物秸稈生產量達1 680.89萬t。全省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達到19.30萬、0.93萬t,占全國畜禽養殖業排放總量的1.68%、1.43%,環境保護部和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將山西省確定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
2 山西省農業資源利用的多維困境分析
2.1 光能利用率較低,種植結構單一
據資料分析,光能利用率的理論值為5%~6%,我國北方高產區的光能利用率已達2.5%。山西省與全國各地太陽輻射總量相比,僅次于青海、自治區、寧夏、甘肅、新疆,屬我國光能資源高值區范圍。但種植結構單一,耕作制度簡單,設施栽培較少,光能利用率較低。僅以種植農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來論,山西省南部作物光能利用率為1.07%,北部光能利用率為0.31%~0.43%,光能利用提升的潛力巨大(圖1)。
2.2 耕地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承載量加重
從圖2可知,1980―2012年山西省耕地面積整體呈銳減趨勢,而人口數量在不斷增加,致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積越來越少,耕地承載量不斷加重。全省人均占有耕地由1980年的0.16 hm2減少到2012年的0.11 hm2,而1 hm2耕地承載人口由6人增加到9人(山西統計年鑒1980―2013)。北部朔州市、大同市、忻州市人均占有耕地較多,但質量差,耕地生產能力低,糧食單產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50%;東西部干旱、侵蝕嚴重,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60%左右。
2.3 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山西省水資源總量不足,是我國水資源最為貧乏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346.03 m3,低于國際500 m3的缺水標準(圖3);1979―2012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基本呈平緩下降趨勢。區域工農業用水利用率低,浪費嚴重。據計算,山西省農業灌溉水利用率目前僅為45%左右,按正常要求75%計,約浪費水量30%。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是發達國家的5~10倍。
2.4 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
山西省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率總體不超過50%,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全省農作物秸稈中,作為生活能源利用的有684.81萬t,作為生產用能的有111.98萬t,二者占秸稈資源總量的47.4%。畜禽糞便利用率低,畜禽糞便的無序排放以及畜禽飼料添加劑中的抗生素、激素、銅、鐵、鉻等物質長期過量累積,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目前全省畜禽養殖污染約占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的50%以上[1-2]。
3 山西省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3.1 高效種養技術
3.1.1 立體種植技術。山西省地處暖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性氣候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步,有效積溫與無霜期對大多數作物相對有余,發展立體種植可充分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自然資源。全省適宜推廣以糧食作物與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瓜菜、牧草、綠肥、果樹、中藥材等作物之間的間作套種為主的立體高效種植技術,重點發展以麥為主的棉、油、菜、瓜、豆、薯等復合群體組合,以玉米為主的麥、菜、豆、薯、食用菌等間套組合。如:春小麥復播大白菜、蘿卜等;玉米套馬鈴薯、甜瓜、紅蕓豆,水果玉米回茬秋菜、玉米間作南瓜;西瓜套甘藍,核桃套谷子、大豆等;果園套種麥、藥、豆、薯、花生、瓜、綠肥、牧草等。
3.1.2 立體種養技術。山西省平川、丘陵、山地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19.7%、40.3%、40%,根據不同地域特征,發展農牧結合的生態農業,形成林、果、草、糧、畜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循環利用的多元結構。立體種養重點推廣“畜禽養殖+農產品種植”“林草+生態養殖”“農作物+水產養殖”等生態農業技術。如山西陽城一帶發展桑葉養蠶和桑園養雞循環立體養殖項目,形成“桑―蠶―雞”循環立體養殖生態農業;山西左權麻田鎮西安村在蓮菜地中養殖鴨、魚類,形成菜―鴨―魚農基魚塘生態模式等[3-4]。
3.1.3 庭院立體種養技術。庭院立體種養是以農戶庭院為基礎單元,實施立體種養。山西農戶庭院面積較大,適宜發展農村庭院立體農業,重點發展以蔬菜、果樹、食用菌、養殖為主的庭院立體種養農業。隨著農家樂、觀光農業的發展,種、養、加立體配置與休閑觀光相結合,形成“庭院休閑觀光+庭院立體種養”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
3.2 減量化技術
3.2.1 節水技術。山西省主要采用以下旱作節水技術:以基本農田建設為主的旱作農田土壤水庫建設技術,以秸稈、地膜覆蓋為重點的覆蓋保墑培肥技術,以機械化旱作和保護性耕作為主的耕作保墑技術,以集雨補灌為重點的高效種植技術,以平衡施肥和抗旱保水劑應用為主的化學調控節水技術,以抗旱品種繁育推廣為重點的生物節水技術,以農田整治、輸水節水和田間節水為重點的節水灌溉技術。
3.2.2 節農資技術。通過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和其他農用生產資料或者用新型生產資料、技術來代替常規生產資料和技術,以減少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使用數量和次數,達到提高利用率,減少排放的目的。如測土配方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測土配方技術重點搞好氮、磷、鉀肥的合理匹配,防止盲目增加化肥投入量,提高有限肥料的利用率等。
3.3 資源化技術
3.3.1 畜禽糞便利用技術。一是畜禽糞便能源化技術。山西重點發展“畜禽養殖-沼氣-綠色果菜”的能源生態工程,典型技術模式有:“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五個一”工程能源生態模式、“五配套”能源生態模式。二是畜禽糞便肥料化技術。畜禽糞便肥料化技術分為堆肥化技術和復合肥技術,使用最多的是堆肥法。山西受水熱條件的限制,不適宜漚肥還田,用畜禽糞便制成有機肥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三是畜禽糞便飼料化技術。山西畜禽糞便飼料化技術主要運用于雞糞和豬糞的加工。雞糞經干燥后可適量代替部分精飼料飼喂畜禽。豬糞使用氧化池處理,混合液喂豬,解決糞污環境問題,提高畜禽糞便作為肥料的利用率,增加養殖業收入。
3.3.2 農林枝條秸稈再利用技術。一是農林枝條秸稈肥料化技術。山西水肥條件差,應重點推廣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技術,小麥秸稈覆蓋可采取休閑麥田旋耕覆蓋、休閑麥田粉碎覆蓋、人工播種旋耕覆蓋、旋耕播種機旋耕復播覆蓋、播種摟播種旋耕復播覆蓋和復播田硬茬播種粉碎覆蓋等模式;玉米秸稈覆蓋可采取半耕整桿半覆蓋、全耕整桿半覆蓋、免耕整桿半覆蓋、秸稈地膜二元單覆蓋、秸稈地膜二元雙覆蓋等模式,秸稈翻壓還田可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桿翻壓、秸桿粉碎翻壓等模式。二是農林枝條秸稈飼料化技術。枝條秸稈飼料化技術主要有: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和復合處理法。枝條秸稈通過粉碎、壓塊、膨化等處理的物理法和通過氨化、酸化、氧化劑等處理的化學法,大大改善了秸稈的適口性和營養價值。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酶制劑作為飼料添加劑是秸稈飼料化利用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三是農林枝條秸稈能源化、原料化技術。山西省重點發展以小麥秸稈、棉花桿等農作物秸稈和果樹枝條、固體廢棄物為原料,代替木柴、液化氣的“秸稈煤炭”加工技術,以解決做飯、取暖、洗澡等生活用能的問題。同時發展秸稈深加工技術,使其進一步轉化為建材、人造絲、糠醛、木糖醇和生物油等,提高農林枝條秸稈的附加值。
4 參考文獻
[1] 李彥,賈曦,孫明,等.我國農業資源的利用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2):10455-10456.
[2] 徐春燕,周光玉,丁麗,等.農作物秸稈的飼料化技術[J].飼料與飼養,2008(12):14-15.
篇6
關鍵詞 GIS;農業資源管理;農業環境評價;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中圖分類號 X8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237-02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GIS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NG Che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 summarized 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 should be constructed,includ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gricultur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A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agri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GIS.
Key words GIS;agri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agricultural GIS;application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的支持下,獲取、存儲、管理、分析和利用空間和地理信息的高新技術[1]。農業系統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自然-社會綜合體,系統內的農業資源與環境要素在時空上的復雜性和變異性極強,GIS技術憑借其特有的空間信息管理與數據處理分析功能成為了農業信息化及現代化強有力的分析和決策輔助工具。
在國外,20世紀70年代GIS技術就開始應用于農業領域。90年代以后,GIS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和普及,國外GIS技術在農業的應用不僅范圍廣、程度深、水平高,而且將“3S”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集成優勢,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業生產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將GIS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盡管與國外相比起步略晚,但部分研究成果已應用于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2]。
1 GIS技術在農業資源管理中的應用
1.1 農業區劃
GIS技術是開展農業氣候資源分析與區劃的重要手段,利用GIS數據庫可以對多尺度、多源的農業資源數據進行采集和管理,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可以將現有的資源、經濟數據庫和遙感影像獲取的信息在GIS軟件中進行疊加分析,運用GIS軟件中提供的各種評判方法和模型,可進行不同區劃方案的動態模擬與評價,制作農業區劃圖,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區劃結果。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于2000年組織江西省等7個?。ㄊ校庀缶致摵祥_發了“農業氣候資源和區劃信息系統”,用于制作農業氣候區劃[3]。當前GIS技術在農業區劃方面的應用已日益成熟,國內學者將GIS的空間疊加分析功能與傳統區劃方法相結合,廣泛應用于枸杞、烤煙、獼猴桃、火龍果、葡萄、荔枝等經濟作物的農業區劃工作中,為當地農業生產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1.2 農業土地質量評價
利用GIS技術能夠將地形、土壤性狀、土地利用、環境變量等方面的空間和屬性數據進行整合,通過建立各種數學模型,利用空間分析功能分析運算,進行農業土地質量的多因素綜合評價,為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國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GIS技術進行土地質量評價,國外學者主要是將GIS技術與模糊邏輯技術[4]、神經網絡方法[5]、遺傳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結合[6],進行農業土地質量評價。GIS在我國農業土地評價中的應用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大量利用GIS技術進行評價,主要用于耕地地力評價[7]、農地適宜性評價[8]、耕地生產潛力評價等[9]。部分學者利用GIS的路徑分析、緩沖分析等功能提取區位條件因素[10],豐富了評價指標,使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
1.3 農作物估產
利用GIS和RS對作物區遙感影像進行處理分析,可獲取糧食產區播種面積、作物類型及作物生長態勢和環境變化等信息。在充分分析各影響因素對作物的相互作用關系后,利用GIS的模型功能,構建不同條件下(土壤、氣候、環境條件)作物生長模型和多種估產模式,估算出大面積的作物產量,并提供數字化、圖像化的農情。國內外農作物估產研究的重點有兩方面,一是利用GIS技術輔助確定農作物的種植面積[11],另一個是利用遙感影像提取的歸一化差分植被指數[12]、光譜植被指數[13]、收獲指數[14]、溫度植被角度指數等指數在GIS中與氣候或地理要素進行疊加分析[15]。
1.4 土壤養分管理
在大面積的生產管理中,土壤養分的空間變異性和氣候變化的不一致性等問題給平衡施肥、合理施肥帶來很大的困難。GIS在土壤養分管理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利用GIS技術對農田土壤進行調查、采樣,結合地統計學知識進行區域農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分析[16-17],在此基礎上進行土壤養分管理分區[18-19],并可結合氣候變化、預測系統等構建施肥推薦系統,為施肥決策和管理提供服務[20]。
2 GIS技術在農業環境評價中的應用
2.1 農業災害評價與預測
GIS技術為農業災害評價與預測提供了新的手段,在GIS技術支持下,將獲取的災情信息與地面現實信息有機結合,能夠實現對區域內災害發生的基本規律、時空分布特征的綜合分析評價[21]。另外,通過構建災害風險模型可進行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22],并利用空間插值功能對災害發展趨勢進行預測[23],如對旱災、澇災、作物病蟲害等農業災害的預測預報,可為防災減災提供分析對策。以GIS為二次開發平臺,集成人工智能技術、決策支持系統等開發構建的農業災害預測防治專家系統[24],讓農業災害防治工作變得簡單易行。
2.2 農業面源污染分析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空間異質性等特征,GIS技術憑借其強大的空間信息管理、空間分析、可視化等功能,成為了研究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利用GIS技術可以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時空分異性進行分析,直觀地反映其時空動態變化情況[25-26],與其他模型集成還可進行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的預測[27]。以GIS作為二次開發平臺,建立農業面源污染信息系統[28],更能實現信息、管理、分析和預測。
2.3 農業生態環境評價
農業生態環境評價是對某一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狀況的優劣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在GIS中可實現生態環境信息的快速獲取及空間數據的分析處理,利用GIS模型功能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評價模型[29],評價區域內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30],分析其動態變化和發展趨勢[31],為決策和管理提供依據,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環境的保護。
3 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展望
隨著GIS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建立綜合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愈加必要,將“3S”(GPS、GIS、RS)技術和農業專家系統充分集成,構建具有人工智能的空間決策系統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該將“3S”、通信網絡、計算機、自動化等技術與農學、氣象與氣候學、土壤學、地理學等基礎學科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可對農作物、氣候、土壤等信息進行定期獲取、動態分析和診斷預測,并提出耕作措施及管理方案的系統。
未來的農業地理信息系統應該包括農業信息管理系統、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生產管理系統3個部分。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是基礎,統一采集和管理農業資源與環境的空間數據和基礎信息,實現查詢、更新、可視化等功能,并為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提供數據支撐。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是核心,對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進行整合,利用系統的分析、評價、評估和預測功能,為相關農業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如進行農業區劃、農地適宜性評價、農業估產、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農業災害預測與防治等工作。農業生產管理系統是重點,在農業決策支持系統提供的決策支持的基礎上,結合專家系統,進行科學的農業生產管理,實現種植、施肥、灌溉等農業生產管理的精確化、專業化。如進行農作物種植作物類型和模式確定、精準農業變量施肥管理、灌區水資源優化配給等農田管理。
4 結語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信息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GIS技術是農業信息化及現代化過程中有力的技術支持,進一步深入開展其在農業資源與環境領域的應用研究非常必要,開發農業地理信息系統也將成為其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將指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的高產豐收。
5 參考文獻
[1] 鄔倫.地理信息系統 原理、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 褚慶全,李林.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農業上的應用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3,5(1):22-26.
[3] 秘曉東.地理信息系統(GIS)與農業結構調整[J].甘肅氣象,2002,20(4):34-37.
[4] HALL G B,WANG parison of Boolean and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s in 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by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2(24):497-516.
[5] BENNETT D A,ARMSTRONG M P,WADE G A.Agent mediated consensus-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Proceedings[C]//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orkshop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Santa Fe,NM,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Santa Barbara,CA:1996.
[6] GUIMARAES P A.Exten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es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s for sitting and routing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by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genetic algorithms[D].Lisbon,Portugal:New University of Lisbon,1998.
[7] 姜婷婷,谷海斌,盛建東.基于GIS技術的耕地地力評價研究:以新疆輪臺縣為例[J].新疆農業科學,2014,51(2):375-383.
[8] 張紅旗,李家永,牛棟.典型紅壤丘陵區土地利用空間優化配置[J].地理學報,2003,58(5):668-676.
[9] 陳濤,常慶瑞,劉京,等.基于GIS的黃土臺塬區縣域耕地生產潛力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1):1-9.
[10] 聶艷,周勇,于婧,等.基于GIS和模糊物元分析法的農用地定級評價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5):297-300.
[11] 黃敬峰,王人潮,蔣亨顯,等.基于GIS的浙江省水稻遙感估產最佳時相選擇[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3):290-413.
[12] LAMBIN E F,EHRICH D.The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space for land cover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3):463-487.
[13] MORAN M S,CLARKE T R,INOUE Y,et al.Estimating crop water deficit u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air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vegetation index[J].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1994,49(3):246-263.
[14] 王培娟,謝東輝,張佳華,等.BEPS模型在華北平原冬小麥估產中的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09,25(10):148-153.
[15] 林文鵬,黃敬峰,胡小猛,等.基于MODIS溫度植被角度指數的農作物估產模型研究[J].紅外與毫米波學報,2010,29(6):476-480.
[16] 趙軍,張久明,孟凱,等.地統計學及GIS在黑土區域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分析中的應用:以海倫市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4,24(6):53-57.
[17] 孔祥斌,張鳳榮,王茹,等.基于GIS的城鄉交錯帶土壤養分時空變化及格局分析:以北京市大興區為例[J].生態學報,2003,23(11):2210-2218.
[18] 張澤,呂新,呂寧,等.基于GIS、RS的滴灌棉田土壤養分精確管理分區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4,45(7):125-132.
[19] 白由路,金繼運,楊俐蘋,等.基于GIS的土壤養分分區管理模型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1,34(1):46-50.
[20] 危常州,侯振安,朱和明,等.基于GIS的棉田精準施肥和土壤養分管理系統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6):678-685.
[21] 姚玉璧,李耀輝,石界,等.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4(2):21-28.
[22] 李莉,匡昭敏,莫建飛,等.基于AHP和GIS的廣西秋旱災害風險等級評估[J].農業工程學報,2013,(19):193-201.
[23] 張曉煜,楊曉光,韓穎娟,等.寧夏南部山區農業干旱預警模型[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4):41-47.
[24] 劉書華,楊曉紅,蔣文科,等.基于GIS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4):147-150.
[25] 葉延瓊,章家恩,李逸勉,等.基于GIS的廣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的時空分異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2(2):369-377.
[26] 姜世英,韓鵬,賈振邦,等.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農業面源污染PSR評價與基于GIS的空間特征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29(11):2153-2162.
[27] 肖新成,倪九派,何丙輝,等.三峽庫區重慶段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的區域分異與預測[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4,22(4):634-646.
[28] 施加春,徐建民,史舟,等.基于WebGIS的農業面源污染信息系統的開發及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3,29(2):225-231.
[29] 鄭文武,曾永年,吳桂平,等.遙感和GIS支持下的湘西北喀斯特山區縣域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度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2):93-96.
篇7
一、前言
教育部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計劃的原則意見》中就明確要求“要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地豐富實踐教育教學內容、方法和途徑”[1-2]。實踐教學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觀察和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因此實踐教學也是加深理論認識和鞏固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根據前沿學科技術發展以及行業和社會的需求。及時更新實踐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科研思維和團隊精神[3-4],因此有必要對現有大學生技能大賽內容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確立創新型的專業技能大賽模式。
二、背景與現狀
土壤學是面向我校農學、林園、經貿、水利等學院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主干課程,在該門課程的實習過程中,因為時間短,部分老師注重于土壤野外調查基本方法的講解和課堂知識驗證,對于野外調查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有所欠缺,為解決傳統實習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建立了“土壤學”實習教學體系,即采用調整實習組織形式、強化野外教學和室內教學的結合、合理利用教師資源以及改變考核方式等手段,因此舉辦學生實驗技能大賽,可以增強學生專業知識的融匯貫通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三、研究內容
(一)前期準備工作
2015年3月,經過多次討論最終確定大賽內容、方案,決定將以前單一學科的土壤學技能大賽調整為多學科、多人組合式的團隊參賽模式。模式要求每個團隊限報3人,需有團隊名稱,專業不限。大賽內容為GPS定位、草地樣方調查、土壤樣品采集、測定。大賽方案確定后于4月份確定大賽需參加的教師及各位教師的分工,并要求各專業負責人制定大賽的評分細則。5月初將大賽通知發于網上,在農資、環境、生態、地信、林學、設施等的本科生班里向學生進行了大賽宣傳,同時在校園里張貼海報進行宣傳,最終確定了來自4個學院,共16個組48人自由組合后的參賽團隊,參賽學生涉及的學院有草環、林園、水利、科技學院。
(二)大賽內容
大賽內容分為四個板塊,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調查、土壤樣品采集及含水量的測定、報告的撰寫。
1.室外定位
參賽小組能夠按照要求將調查點位的名稱和位置輸入GPS,并能夠利用GPS進行導航,在規定時間內準確的找到指定比賽場地。
2.草地調查
(1)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測定
考察的內容為布設一個1m×1m的樣方,完成樣方群落平均高度及蓋度(需要有照片驗證)的測定后,對樣方的植物按照科屬(需要有照片驗證,并采集相關標本)進行識別,同時進行高度、蓋度、密度及生物量的測定。
(2)草地植物科屬優勢度的計算
以科屬代替植物種進行SDR4的計算,并對群落進行命名,完成草地調查表格。
3.土壤樣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要求參賽小組在指定地點,按照要求,采集一定量土壤樣品放入已知質量的鋁盒中,蓋好蓋子返回實驗室。在實驗室內采用酒精燃燒法測定土壤含水量。
4.總實驗報告的撰寫
要求將有調查地點經緯度、植物鑒定結果、土壤采樣方法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測定結果,按照要求完成實驗總報告的撰寫。
(三)比賽規則
參賽的18個隊分為3組,每組6隊同時進行。室外定位、草地調查、土壤樣品采集及土壤含水量的測定需要在90分鐘內配合完成,室外定位的同學需配合其他兩位同學的樣品采集,報告的撰寫需三名隊員相互配合完成。
四、實踐效果與經驗
(一)效果評估
前期各專業的調研發現,農大的畢業生理論知識扎實,但動手實踐能力較弱,團隊意識淡薄。鑒于此,我們開展了本次農業資源與環境相關專業技能大賽,目的是培養一支高水平的操作人才隊伍,從而引導新疆農業大學在校學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熱情,使理論學習真正轉化為專業本領,進而培養出一批高專業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以符合社會的真正需求。
1.對實操比賽項目的評分細則及真值的確定做了細致的分析確定
大賽組委會對比賽項目的具體評分細則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規范,以保證大賽的公平和公正,并且每位評委老師對各個比賽項目進行了預實驗,得到了相應的實驗結果,為比賽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集中組織安排比賽日程
由于本次比賽時間短、參賽選手多、任務重等特點,打分方式包括計時與計分兩種方式,所以在比賽日程安排上,我們利用休息時間,對參賽選手進行了技能操作的培訓,并安排周末集中比賽,從而保證了本次比賽的順利進行。
3.學生的素質顯著提高
技能競賽在草環學院資環樓前舉辦,參賽選手全部堅持到比賽結束,操作認真,精神面貌較好,并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體現了我校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具備了較高的專業素質。同時,團隊意識得到培養。本次技能大賽的另一個考核要點就是強調隊員之間的協作意識,針對我校學生團隊意識較為薄弱的事實,重點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通過對賽后選手的回訪中發現,有些隊伍由于團隊之間協作出現問題,導致成績不理想,在三項技能考核中,團隊之間的協作比較好的團隊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經驗不足
1.經驗
(1)精心籌劃,縝密布署
本次“疆盈杯”技能大賽,由于老師的日常教學還沒有結束,任務量大,參賽選手多,比賽日程緊張,為了保證本次技能競賽的順利進行和比賽的科學、嚴謹、公平、公正,組委會利用課余時間,對比賽方案、培訓方案、評分規則、預實驗結果的獲取、布置場地等工作進行了充分論證,我們在借鑒以往全國大賽方案的基礎上,還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精打細算,節約了比賽成本開支。所有工作都先有計劃,后又實施,有序進行,從而做到了縝密布署,精心籌劃,嚴謹實施,并且確保了大賽的高效、實效、公平運作。
(2)分工合理、團結協作
比賽籌備過程中,同學與所有老師積極溝通,盡可能克服困難,保證了大賽的順利進行。比賽中,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全部學生會成員參加,分工負責,密切配合評委老師,為比賽的成功舉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3)賽程集中、評價合理
比賽形式為團隊比賽,比賽內容分為四個板塊,包括室外定位、草地調查、土樣采集及含水量的測定、報告的撰寫,比賽過程中每組參賽團隊配備兩名評委老師,分別對實驗操作進行打分。本次比賽的評分方式為實驗操作占70%,理論部分占30%,充分體現了專業教育中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性。比賽結束后,評委們分別對理論和實驗操作比賽的結果進行了評閱,最終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
2.不足
(1)團隊協作意識不強
這次技能大賽的重點是考核團隊,不記單項成績,有些團隊還是因為個別團隊成員發揮不佳從而影響團隊整體成績,反映了有些學生的協作能力還有待提高,主動性不強,應變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弱,因此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將此類技能比賽活動深入開展下去,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加大學生技能培訓力度,為培養高素質的操作應用型人才而努力。
(2)評分細節仍需細化
通過此次比賽,我們也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包括評分細則和評分標準不夠完善,還需要進一步規范與細化,為以后的專業技能大賽提高借鑒和經驗。
(3)參賽對象要求要更明確
由于此次面向對象是全校在校的本科學生,但是由于專業的限制,加之宣傳力度不夠,參加的學院并未完全覆蓋所有擁有農科類專業的學院,這需要在2016年的技能大賽中進行重新考慮;
另外,本次參賽學生大部分都是大二,大三學生,專業知識相對欠缺。因此,我們對參賽的大二,大三選手在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方面進行了培訓,在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培訓的基礎上,由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各項實驗技能操作進行了培訓,各團隊都進行初步實戰演練。雖然各參賽團隊學生均接受了培訓,但由于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差異,理解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導致實驗操作中還是出現不少問題,因此在2016年的綜合技能大賽需要考慮到報名對象年級的限制,盡量考慮選擇學習過相關課程的年級和專業中進行普選參賽學生。
五、結語
通過參加專業綜合實驗技能大賽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還可將競賽活動視為生動的教學案例,從大賽中發掘出新的教學方法及模式,學生參賽的經歷更能提高他們日后面對新問題、新情景時的應變能力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5-7]。本著“學校主辦,專家主導,學生主體,全員參與”的原則,大賽立足實踐操作、拓展學生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增強大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本科生培養和教學質量。
篇8
區域綠洲農田土壤有機碳分布及其影響因子研究
汕頭地區農業生態系統中有機氯農藥的研究
壬基酚的土壤殘留及其行為研究進展
農業非點源污染研究進展和趨勢
中國農村水環境問題及其展望
江蘇省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和措施研究
新鄭市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分析
內蒙古貝加爾針茅草原氮素去向的示蹤研究
納米傳感器在食品和水質安全監測方面的應用及展望
江蘇省畜禽養殖污染減排措施與政策研究
三峽庫區柑桔園水肥一體化管理的對策
農村土壤污染防治資金保障機制現狀與完善
有機農業與常規農業作物產量比較研究
菏澤市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的建設及完善措施
高位池循環水養殖模式創新與實踐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方式的選擇及政策影響分析
從“五性”的角度論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保證
云南省洱海流域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農業部進一步部署落實防汛抗災減災工作
外來入侵植物空心蓮子草的防治研究
關于農業環境保護的一些思考——公權力與責任
西南喀斯特地區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初探
淺論我國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
“農家樂”產業環境技術應用模式初探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控制水體富營養化
下房子村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效益分析
沙化荒漠地區牧草植被生態環境重建技術試驗探索
基于喀什市新農村建設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研究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天津市設施農業中的應用
東北農村住宅低碳集成技術應用大有可為
美國現代環保運動對農業環境問題治理的影響
進出境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湘潭市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農村地區居民環境意識現狀分析及對策
地震災害對農村生態系統的影響及防御對策
咸陽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思考
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性問題爭論的探究
農產品與環境中有害物質快速檢測技術
生態農業建設不是孤立的技術問題
北京市水源保護區農業面源污染定點監測工作開始實施
新農村建設可資借鑒的經驗讀本
欲速則不達:新農村建設如何借鑒韓國新村運動
松花江污染和哈爾濱停水事件能初步分析與反思
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發展現狀與對策思考
寒地無公害食用高粱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閩西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篇9
[關鍵詞] 河南省;特色農業;旅游;開發;價值;潛力
[中圖分類號] F592.6;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3-66-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Yang Wenxin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Henan is a larg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with wide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griculture, rich types of agriculture local specialty, and obvious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tourism. Ornamental value, experiencing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health value are the core valu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of great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potential
1 前言
農業旅游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以農耕、農事、民居文化為載體,開發具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通過農旅結合,建立起以農養旅、以旅促農的互動機制,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新思路,是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河南省的“十二五”規劃特別注重鄉村旅游規劃。
2 河南省特色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價值
2.1 觀賞價值觀
觀賞價值是農業景觀資源最基本的旅游價值,農業資源以其形、色、聲、光等審美要素造就田園風光的美妙之處。農村美麗的鄉村景觀讓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極富詩情畫意、淳樸自然、山青水秀的農家小院更是別有一番風味。而人類智慧所創造的農業文化讓人嘆為觀止,更是鄉村景觀的核心。如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譽為“世界第奇跡”[1]。該工程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
2.2 體驗價值
農業資源的體驗價值由農業資源造就的參與環境決定的。農事活動是一種比較自由、松散、悠閑的自然型生產活動,很適合城市居民的放松需求[2]。游客參與諸如耕鋤、種植采摘、牧養、水產品捕撈、禽畜類捕捉等農事活動外,還包括對農村鄉土文物、民俗民風等多種文化資源的參觀,在親身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中,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旅游經歷,讓參與者更加珍惜農村的自然文化資源,激起人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興趣,也進一步增強人們保護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如洛寧縣委、縣政府立足當地綠竹資源的獨特優勢,提出了栽植一條綠竹長廊,打造一個綠竹縣城,開放一批綠竹園,開發一個綠竹風情游園,建設一個綠竹接待服務中心的目標。為擴大綠竹文化的影響,搭建旅游經貿平臺,該縣從2006年起每年的4月26日至5月10日舉辦洛寧綠竹風情節,開發竹鄉風情游,打造洛寧綠竹名片。成群結隊的外地游客慕名而來,走進竹園,躺竹椅,宿竹屋,食竹筍,品茶茗,聽音樂,購竹藝產品,享竹園逍遙,領竹鄉風情。使綠竹風情游成為廣大游客旅游、投資的亮點,極大地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2]。
2.3 教育價值
農業資源是寶貴的教育素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觀光農業的開發,將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使農業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引導農民積極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觀光農業旅游不僅是吃、住、行、游、購、娛休閑活動場所,更是學習農業知識的課堂。旅游者通過農耕牧養活動,可以了解到我國長期積累傳統農業文明,學習農業生活技藝[3]。通過參觀參與,使游客了解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了解農作物的育種及栽培等種植過程,達到增長知識的目的。利用現代化農業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農業最新成果,如洛陽孟津縣萬畝荷花、平頂山吳營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鄭州侯寨鄉農業科技示范園、洛陽常袋鄉紅提園、許昌市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區、濮陽世錦園等。河南省所處的中原大地孕育了古老、質樸、多彩的民情風俗,豫西丘陵的天井窟洞四合院,俗稱“地坑院”,早在4 000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豫北太行山^的石板房,是用石頭充當瓦蓋頂的一種房屋建,堪稱是河南民居中的一絕;遍及城鄉的舞獅子、耍龍燈等民間藝術表演;村村落落的節日飲食,各地婚喪嫁娶的禮俗;規模盛大的花會、書會、菊展、廟會等;無不顯示著河南民俗的古樸與多姿。河南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禹州鈞瓷、開封官瓷、洛陽唐三彩、南陽玉雕、天壇硯、開封汴繡、朱仙鎮年畫,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濃郁的民族風情[4]。
2.4 保健價值
參與農耕牧養和民俗活動,有助于鍛煉身體,農村的綠色食品保健作用明顯。山場、農田、果園、池塘、老屋成為旅游吸引物,游客在進行度假時,盡情體驗回歸大自然的鄉野情懷、田園樂趣,以達到放松身心,促進健康之目的。如洛陽市欒川縣重渡溝自然風景區,區內竹茂林密,野生動植物繁多,800畝竹林密密層層,可與蜀南竹海相比美。河南省原省長李成玉曾稱贊重渡溝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典范,是家庭賓館的楷模,是旅游帶動脫貧的榜樣。景區內還有滑道、滑索、滑草及各種野外拓展訓練設施。這里的農耕民俗文化村吃的喝的用的種的,都是土得掉渣的,穿的玩的干的看的,全是百年傳承文化。
3 河南省特色農業資源的旅游開發潛力分析
3.1 優越的自然條件
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5]。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在河南境內流經。其次,河南省地處于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帶上。聳立于河南西部、西北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高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等山地屬于第二級階梯;東部的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屬于第三級階梯;在西部的中山和東部的平原之間廣泛發育著寬窄不等的低山丘陵,構成了兩個階梯之間的斜坡過渡帶。地形所處的過渡帶特征,決定了河南地貌類型多樣,既有山區、丘陵,又有平原,這對生物資源多樣性的發育和生成,因地制宜地發展河南省的農、林、牧、漁等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最后,河南省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交錯帶,氣候的過渡性極為明顯,兼有南北氣候的特色。以淮河干流和伏牛山為界,將河南省氣候劃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地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熱量充沛,降水豐富,年平均濕度14~16℃,年降水量在800~l 200毫米。此區河流眾多,水網縱橫,稻田飄香,―派江南風光,呈現出亞熱帶景觀,是河南省的“魚米之鄉”。此線以北地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由南向北熱量和降水量呈遞減趨勢,年平均氣溫12~14℃,年平均降水量從800毫米遞減到不足600毫米。此區耕作業以旱作為主,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北國情調濃厚,呈現為暖溫帶景觀,有我國“糧棉之倉”的美稱。同時,由于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和過渡性,即使在同一熱量帶內,東西方向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一般來說,東部平原區降水普遍偏少,但氣溫較高,地勢平坦,沃野千里,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有利于發展耕作業;西部山區氣溫偏低,但降水豐沛,適宜林木生長,有利于林牧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河南省復雜的地形條件,明顯的過渡性氣候,再加上四大水系的流經,使得動植物資源豐富多樣,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類型及景觀區域組合。這種良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多種多樣的自然條件,為河南省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的形成發育,奠定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環境基礎。
3.2 悠久的歷史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四千年前創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文獻;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也建都于此,此后先后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存下豐富的文物古跡。從人文始祖上講,三皇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全省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座(洛陽、開封、安陽、商丘、南陽、鄭州、??h、濮陽)和中國古都中的4座(鄭州、洛陽、開封、安陽)。河南文物資源居全國前列,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以及“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等聞名中外。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河南段、絲綢之路河南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河南名人輩出,老子、莊子、岳飛、杜甫等光耀千古。河南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按人口數量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全省普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65 5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02處,國有館藏文物200多萬件。全省普查登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180余萬條,其中基本立項22萬余個。全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3個,省級項目568個[5]。
如距今有6 000多年的歷史的“龍”圖騰蚌塑龍;出土于三門峽虢國貴族墓葬最早的冶鐵實物“天下第一劍”;靈寶市函谷關是距今2 500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關隘;湯陰縣h里城是最早的國家監獄;少林寺是最古老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是最早的佛教寺院;中國現存唯一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開封鐵塔是最早的琉璃塔;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登封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等等。
豐富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為河南省農業旅游的發展增添了人文底蘊,挖掘人文v史情結,找到農業旅游與人文資源的結合點,可以大大地拓展農業旅游的發展空間,豐富觀光農業的內容,進而提高農業旅游的文化品位。
3.3 廣闊的客源市場
2016年,河南省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5.8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5 7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37%、14.47%,農業旅游具有鄰近城市、回歸自然、交通便利、費用較低等特點,已成為城鎮居民周末和節假日休閑度假的首選項目。2016年黃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5 187.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09.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5%、16.1%。云臺山接待39.39萬人次,清明上河園接待32.12萬人次,龍門石窟接待29.77萬人次,少林寺接待20.57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達到40%以上[6]。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短期出游已超過55%,他們出游的目的是到周邊景區和鄉村觀光休閑。近年來河南經濟發展保持了高于全國水平的增長速度。2015年末,河南省全省總人口10 722萬萬人,生產總值8 815.0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9 071.82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在第19位。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主要集中于都市地區。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 441萬人,占46.8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 039萬人,占53.15%; 2016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443.08元,增長7.7%,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 712元,增長7.4%;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697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 5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233元,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 088元,增長5.4%[7]。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居民已具備良好的出游條件。
同時河南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便利的交通運輸,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整體客源市場喜人。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終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鄭州機場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航線網絡不斷完善,達到年旅客吞吐量4 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00萬噸;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建設取得突破,石武高鐵投運,鄭徐高鐵主體工程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26.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 305公里,實現所有縣(市)20分鐘上高速。城鄉客運對接、短途客運公交化運營、普及“新農巴士”成效顯著,全省農村客車3.12萬輛、農村客運班線4 231條,基本村村有班車。
如此廣闊的客源市場為農業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河南作為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由于戰亂,不少人從鄉村出走,四處奔波流浪,甚至遠渡重洋,這對于有濃重歸鄉情結的人來說,故鄉無疑是他們內心永遠的呼喚。因此,尋根游也為河南省發展農業旅游帶來了廣闊的客源市場。
參考文獻:
[1] 李璐.淺論我國農業資源旅游開發的新思路[J].中國科技信息,2006(6).
[2] 李春生,婁玉芹,穆桂松,等.城郊觀光農業旅游開發研究――以鄭州市近郊為例[J].河南教育學報,2001(9).
[3] 蔡喜青,宋云飛,謝重化,等.假日經濟與河南文化旅游開發[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3(3).
[4] 王靜.河南省產業貢獻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篇10
關鍵詞:玉米;智能決策系統;推廣
中圖分類號: F326.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0.014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吉林省的玉米種植業也在與時俱進,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選用優良的種植品種等,使得玉米產量大大提高。農戶們逐漸意識到科學種田的好處,希望有懂科學、懂技術的專家能實時指導他們進行科學種田,但是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專家不可能長期陪同農戶種田和對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實時解答,因此就需要有一種像專家一樣的智能決策系統幫助農戶解決種植過程中的種種疑問,這就是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
1 智能決策系統及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簡介
作物模擬又稱作物建模,是20世紀60年代隨著作物生理生態知識的積累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種邊緣學科,是一項新的農業信息技術。作物模擬是指建立土壤―作物―大氣系統模型,用于定量描述不同土壤、大氣環境下作物在各個發育階段,器官生成、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分配、土壤水分平衡和養分平衡等過程。作物模擬的主要作用是進行動態預測,但不能直接為用戶提供判斷決策。
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是一個具有智能特點的計算機程序,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現為能夠在特定的領域內模仿人類專家思維來求解復雜問題。專家系統通常由人機交互界面、知識庫、推理機、解釋器、綜合數據庫、知識獲取等部分構成,如圖1所示。專家系統能夠以相關知識為基礎,進行推理并做出決策,但專家系統不能預測系統的狀況和走向。
“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是針對吉林省玉米生產管理和種植方式,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源利用和經濟效益分析,進而實現優化管理,提供最佳灌溉、施肥和管理輔助決策信息和管理知識。其主要用途就是玉米生產優化管理及農業資源合理利用。使用者通過輸入土壤、氣候、水分等條件,該軟件就能幫助得出哪些玉米品種最適合在當地種植,并給出當地土壤肥力狀況,提示用戶在何時施肥、施哪些肥、何時澆水、澆多少水,可以預測產量及傳播科學種田方面的知識。
2 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主要推廣模式
根據我國的國情與現實的生產實際情況,對于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應該采取以下與其相適宜的推廣模式。
2.1 “政府+大學+示范應用+農戶”模式
“大學”是農業科教單位的典型代表,既是大學,培養出新時代的應用人才,也是新型科技研發的基地之一。在政府、學校的支持下,大學可以組織教師和科研人員對農戶進行相關的培訓和技術指導,并負責解決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技術問題,以進一步修正、完善系統的功能。但由于農戶對新事物、高科技等缺乏了解,往往會對其存在質疑和反感,因此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注定會在最初的推廣與應用階段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政府和大學不應采取勉強其接受的做法,而應從當地的農戶中選擇那些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農戶入手,采取示范應用的方式對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進行推廣和應用。以少數人獲得的實際應用效果和產量效益為動力來推進系統的使用范圍。
這種推廣模式適用于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應用初始階段和新開展推廣應用的地區。但“政府+大學+示范應用+農戶”的推廣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不可能長期留在當地指導農戶使用該系統。所以,該系統能得以廣泛推廣和使用還應依靠當地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
2.2 “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站+示范應用+農戶”模式
“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站+示范應用+農戶”的推廣應用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依托,個別農戶帶頭示范應用的推廣方式。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深化,在各鄉(鎮)出現了由政府出資,農業科技人員帶頭組織的農業技術推廣站,這些農業技術推廣站往往會為農戶提供各種新品種、新技術方面的信息。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工作人員可將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首先推薦給能接受新事物的個別農戶進行示范使用。從而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推廣效果。這種推廣方式雖然解決了“政府+大學+示范應用+農戶”推廣模式中的缺點,但同時該模式也面臨著新的不足,即農業推廣站只能起到推廣宣傳的作用,卻無法對系統本身存在的不足進行修正和二次開發。常此下去,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將因無法得到進一步完善而失去其推廣和使用的價值。
2.3 “政府+大學+農業技術推廣站+示范應用+農戶”模式
“政府+大學+農業技術推廣站 +示范應用+農戶”的推廣模式,是一種由政府和大學共同推動,以農業推廣站為依托的推廣應用模式。這種方式汲取了前兩種模式的優點,克服了前兩種模式的缺點和不足,是現階段推廣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較為合理、有效的一種模式。
3 影響吉林省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推廣的主要因素
3.1 農戶對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認識和接受程度
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要想得以廣泛推廣并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取決于農戶對系統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在農戶心里傳統的耕種方式方法早已根深蒂固,很難改變,這嚴重影響了農戶對新技術、高科技的接受程度。使用行政命令強硬推廣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應用,只會使農戶對該系統更加反感。因此,必須讓農戶認識和了解,并產生應用系統的主觀意愿,才能推動和加快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推廣與應用的步伐。
3.2 政府宣傳推動和財政支持的力度
一是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推廣與應用是一項惠及吉林省農民的重要工程。在吉林這個玉米生產大省,在經濟和科技還較落后的情況下,系統的推廣應用必須在政府的推動和宣傳下才能付諸實施;二是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在研發和推廣的過程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農戶在應用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前所購置的信息處理設備也需要一筆較大的開支,在短期內產投比收益不顯著的情況下絕大部分普通農戶是不會愿意使用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因此,政府應對系統研發、推廣人員及農戶給予資金支持,才能確保系統的推廣與應用效果。
3.3 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的推廣與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協調程度
農業信息化是指通過知識、信息、技術的大量注入,使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現代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吉林省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只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方面,要加快吉林省農業信息化步伐,盡早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僅僅依靠玉米生產管理智能決策系統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農業產業發展日新月異,但農村信息化建設和農業專業信息系統建設依然存在研發和推廣應用脫節的現象。一方面,農業科學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另一方面,新技術推廣還以傳統的“科技下鄉”模式慢慢推進,使得專業新技術、新成果轉化依然困難。因此,智能決策系統的推廣程度與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程度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吳雨華.國內外智能決策系統的發展概況及推廣應用[J].農業與技術,2005,25(01).
[2]白楊敏.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及示范推廣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4.
[3]仲兵,張干山.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J].江蘇農村經濟,201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