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足球協會工作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7 00:4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業務足球協會工作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結合企業發展新形勢,開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工的思想道德素質。
1、創新學習載體,豐富學習內容。上半年,團委針對當代青年的特點開設了輪司青年博客,通過網絡登載評論形式,切實提高了青年學習政治的熱情,有效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質。
2、根據公司青年的特點,通過團員大會,工作例會以及座談會、青年論壇形式,引導青年立足企業尋求發展,立足崗位成才奉獻。
3、上半年以“讀書修身?踐行成才”為主題,積極開展“讀好書 薦好書”學習交流活動。
二、貼近生產,創新工作方式,提升青工業務技能素質。
1、3月份公司團委會同安全監督部、技術設備部以及人事部、拖輪隊結合“導師帶徒”活動,開展了 “抓安全、強管理”青年成長發展課堂。
2、春節過后,針對2.5事故,會同公司安監部組織約30名近年當班的青年駕駛、輪機人員到后所船廠開展現場安全警示教育專題團課,切實提高青工工作責任心。
3、針對一些安全意識淡薄、工作責任心不強的青年進行安全重點家訪活動。
4、進一步深化海港青年攜手平安行活動。上半年協同引航站、以及公司業務部對寧波港引航員與拖輪駕駛員操作聯絡辦法和口令進行規范。
5、在青工中開展“節能環?!敝黝}短信征集評選活動,切實提高團員青年節能環保意識。
另外,各團支部還開展了青安崗“六個一”以及“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應急演練”等活動,努力營造“人人講安全”的氛圍。
三、服務青年,不斷提升公司青年的精神風貌。
1、建立多元化用工聯系人制度,定期深入多元化用工中了解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和他們做朋友,引導他們愛崗敬業,共創和諧企業。
2、積極創建文明寢室, 在集體寢室舉辦了“溫暖2008迎新春茶話會”以及“親情寄千里,情暖異鄉客”寄一份家書活動。開設了寢室宣傳窗,建立了團委信箱。
3、會同工會于4月份成立了職工文學藝術協會,開設了“海星星”博客和海星星qq群以及海星星郵箱。
4、拖輪隊成立船舶電器興趣小組,機關團支部成立電腦興趣小組,并進行了授課培訓、活動交流及技術比武。
5、五四青年節前夕,和引航公司、婦兒醫院,組織80余名男女青年赴東錢湖陶公島,開展“攜手迎奧運青春添光彩” 共建聯誼活動活動。此外,還舉辦了“慶五四迎奧運”青年羽毛球賽,與鎮海號角隊進行了一場迎奧運足球友誼賽, “迎奧運青年乒乓球比賽 ”。
四、立足企業,服務社會,積極開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
1、繼續深入開展“學雷鋒上街為民服務”、“敬老助殘”以及“為奉獻者奉獻”志愿服務活動。
2、在電工班設立的“青年志愿服務崗”為職工修理電器30余臺次,修理自行車50余輛次。
3、帶領突擊隊員,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一月份組織青年突擊隊員對碼頭積雪進行清掃以及鋪設防滑麻袋。在臺風來臨時。組織突擊隊員進行了三次應急演練,確保遭受臺風時,防抗臺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大膽創新,加強團組織建設。
以拖輪隊團支部獲得“寧波市團建示范點”為契機,積極創新思路、強化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了團工作機制。先后建立健全團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團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團支部**議事制度和多元化用工聯系人制度。
上半年,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還清醒地看到:工作中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如:個別團員憂患意識不強;團委對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創新還需進一步提高等。下半年將繼續努力,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做好工作,現將下半年工作計劃匯報如下:
1、以“國際航海日”為契機,與海事局、引航公司開展技術比武,穩步推進寧波海港青年攜手平安行活動。
2、做好與寧大外語學院開展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3、在團員青年中積極開展開展技術比武,進一步提高技能業務技能素質。
4、進一步加大青年突擊隊的訓練,完善應急方案,做好防臺抗臺等應急工作的準備。
5、協助集團團委、公司安全部門做好新進港大學生安全意識教育。
6、對導師帶徒活動進一步完善提升。
篇2
一、結合企業發展新形勢。提高青工的思想道德素質
豐富學習內容。上半年,1創新學習載體。團委針對當代青年的特點開設了輪司青年博客,通過網絡登載評論形式,切實提高了青年學習政治的熱情,有效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質。
通過團員大會,2根據公司青年的特點。工作例會以及座談會、青年論壇形式,引導青年立足企業尋求發展,立足崗位成才奉獻。
積極開展“讀好書薦好書”學習交流活動。3上半年以“讀書修身?踐行成才”為主題。
二、貼近生產。提升青工業務技能素質
開展了抓安全、強管理”青年生長發展課堂。13月份公司團委會同平安監督部、技術設備部以及人事部、隊結合“導師帶徒”活動。
針對2.5事故,2春節過后。會同公司安監部組織約30名近年當班的青年駕駛、輪機人員到后所船廠開展現場平安警示教育專題團課,切實提高青工工作責任心。
3針對一些平安意識淡薄、工作責任心不強的青年進行平安重點家訪活動。
4進一步深化青年攜手平安行活動。上半年協同引航站、以及公司業務部對港引航員與駕駛員操作聯絡方法和口令進行規范。
切實提高團員青年節能環保意識。5青工中開展“節能環保”主題短信征集評選活動。
各團支部還開展了青安崗“六個一”以及“平安隱患排查”和“平安應急演練”等活動,另外。努力營造“人人講安全”氛圍。
三、服務青年。
定期深入多元化用工中了解他工作學習生活情況,1建立多元化用工聯系人制度。和他做朋友,引導他愛崗敬業,共創和諧企業。
情暖異鄉客”寄一份家書活動。開設了寢室宣傳窗,建立了團委信箱。2積極創建文明寢室,集體寢室舉辦了溫暖2010迎新春茶話會”以及“親情寄千里。
開設了博客和qq群以及郵箱。3會同工會于4月份成立了職工文學藝術協會.
機關團支部成立電腦興趣小組,4隊成立船舶電器興趣小組。并進行了授課培訓、活動交流及技術比武。
和引航公司、婦兒醫院,5五四青年節前夕。組織80余名男女青年赴湖島,開展“攜手迎青春添光彩”共建聯誼活動活動。此外,還舉辦了慶五四迎”青年羽毛球賽,與號角隊進行了一場迎足球友誼賽,迎青年乒乓球競賽”
四、立足企業。積極開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
1繼續深入開展“學雷鋒上街為民服務”敬老助殘”以及“為奉獻者奉獻”志愿服務活動。
修理自行車50余輛次。2電工班設立的青年志愿服務崗”為職工修理電器30余臺次。
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一月份組織青年突擊隊員對碼頭積雪進行清掃以及鋪設防滑麻袋。臺風來臨時。組織突擊隊員進行了三次應急演練,3帶領突擊隊員。確保遭受臺風時,防抗臺工作的順利開展。
五、大膽創新。
積極創新思路、強化制度建設,以隊團支部獲得“市團建示范點”為契機。進一步完善了團工作機制。先后建立健全團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團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團支部議事制度和多元化用工聯系人制度。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上半年。但是還清醒地看到工作中還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如:個別團員憂患意識不強;團委對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創新還需進一步提高等。下半年將繼續努力,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做好工作,現將下半年工作計劃匯報如下:
與海事局、引航公司開展技術比武,1以“國際航海日”為契機。穩步推進青年攜手平安行活動。
2做好與寧大外語學院開展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進一步提高技能業務技能素質。3團員青年中積極開展開展技術比武。
完善應急方案,4進一步加大青年突擊隊的訓練。做好防臺抗臺等應急工作的準備。
5協助集團團委、公司平安部門做好新進港大學生平安意識教育。
篇3
2013年我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明確任務,落實措施,推動群眾體育工作提檔升級,提高訓練競賽水平,加快體育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有力推動了全市體育事業協調發展。
一、2013年主要工作總結
(一)突出重點,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有新提高
1、城鄉基層體育設施建設有力推進
公共體育設施是群眾開展健身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2013年我局以推動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和農村體育設施提檔升級工程為抓手,以城鄉體育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為引領,加大對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速度,建設了一批高質量的公共體育設施。在城區,根據城市人口分布的情況,結合新區的發展和老城區的改造,補充、完善各類全民健身設施,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合理安排全民健身設施,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已完成80﹪建設任務。在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中考慮農民健身需求特點,因地制宜建設方便實用的體育健身設施,滿足廣大農民的基本體育需求。2013年全年共完成150個村的提檔升級任務,改善了農民的健身條件,為城鄉居民均等享受基本公共體育服務打好基礎。
2、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
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是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為了將全民健身工作引向深入,我局以舉辦全市全民健身運動會為龍頭,以競賽為杠桿促進群體工作的開展,著重組織好三類活動:一是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群眾體育活動要打造“品牌”,通過“品牌”活動,造聲勢、造影響,從而達到強化和提高群眾的健身意識,動員和吸引群眾參與健身活動的目的,如全民健身日、三球聯賽、舞蹈大賽等活動。二是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和傳承。在注意挖掘、整理、提高和發展的同時,注意培育和創新民間特色體育,如沙溝的板凳龍、合陳的手獅舞,龍舟大賽、舞龍大賽等。三是日常性體育活動。近年來廣場和公園成為群眾日常健身的主要場所,它既具有環境優勢,又具有易參與、帶動性強的特點。為了組織好這類活動,我們加強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全年共組織兩期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其中專門舉辦了一期大學生村官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全市 380名大學生村官都獲得了三級社指資格。舉辦一期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選派4人參加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18人參加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全年共新增社會體育指導員490多名。組織舉辦各類群眾體育活動60余次,推動了城鄉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
3、基層體育組織網絡逐步完善
各類體育社團組織是帶領和引導群眾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紐帶和橋梁,是加強群眾工作最主要的載體和依托。2013年,我局多措并舉,全面加強社會體育組織建設。一是制訂分類發展規劃。對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制訂分類培育發展計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重點發展符合群眾多層次需求的基層體育社會組織。2013年新成立了張郭鎮廣場舞協會和老友足球俱樂部。二是簡化登記程序。我局多次與民政部門商討,簡化登記備案手續,為基層體育組織發展壯大積極創造條件。20多個鄉鎮通過登記備案建立了體育總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協等協會。三是經費支持。我們采取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對項目推動有實效,活動開展正常的體育組織進行獎勵,引導基層體育組織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目前以晨(晚)練健身點為點,體育社團為線的點線結合、覆蓋城鄉和各類人群的基層體育組織網絡逐步完善,部分社團向基層延伸覆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為我市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合理布局,訓練競賽工作有新突破
1、強化業余訓練工作
2013年,全市有包括田徑、棋類、游泳等項目的290名學員堅持業余訓練。陽光體育活動有序開展,全市各學校均設置了陽光體育活動課大課間。組織開展了陽光體育節、田徑、籃球等競賽活動。為提高學校體育后備人才培養質量,2013年創建并申報成功了8所泰州市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為我市競技體育事業和青少年業余訓練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繼續加大楚水文體雙修班投入,擴大招生規模,組織教練員在全市各小學、初中進行大規模的選材工作,招收了一批雙修班的新學員,并根據個人特點為新學員制訂了訓練計劃。合理利用現有游泳設施,進一步發揮高水平游泳教練員的作用,擴大“三集中”游泳訓練規模,訓練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為培養和輸送優秀游泳后備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還加大了“國象進校園”推進力度,在全市小學、幼兒園進行國際象棋普及教育,選派優秀教練員到各個學校進行國際象棋啟蒙培訓。聘請高水平國象教練員,強化提高工作,競技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2、競賽成績有新提高
2013年我市組隊參加了全國、省、泰州市級田徑、游泳、國際象棋等各類比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包括“李成智杯”全國國象少年冠軍賽、全國少兒國象精英賽、江蘇省“紅旗杯”少兒 國象比賽、江蘇省縣組田徑賽等影響力較大的賽事。在這些比賽中,興化選手奮力拼搏,共獲得了30枚金牌、30枚銀牌、12枚銅牌的好成績。特別是我市棋手侯逸凡第三次登上棋后寶座,李茂鑒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男子柔道81公斤級比賽中奪得銀牌,為興化奪得了首枚全運會獎牌,為興化爭得了榮譽。
3、承辦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
我市成功承辦了第五屆中國興化全國國象錦標賽(個人甲組)和第四屆全國少年兒童國際象棋精英賽兩項國家級大型賽事。此外還承辦了江蘇省青少年體育舞蹈精英賽、泰州市中小學生國際象棋比賽、泰州市中小學生籃球比賽、泰州市“梅蘭春”中國象棋擂臺賽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賽事。舉辦了興化市舞蹈大賽、興化市籃球聯賽、羽毛球聯賽、乒乓球聯賽等我市傳統賽事,競賽承辦水平不斷提高。
(三)悉心培育,體育產業有新發展
1、提升場館管理維護和開發利用能力
挖掘體育場館的多元功能,提高場館使用率,積極探索新型管理和運營模式,提高運營效益。2013年市體育館承接了江蘇省青少年體育舞蹈精英賽,還配合市政府、公安、財政、稅務、廣電、社區、工廠企業等單位、部門承辦了大型演出、展覽展示、競賽等活動,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搭建了平臺,發揮了場館的服務功能。
2、體育彩票銷售工作穩步推進
強化體彩內部管理,提高隊伍素質,擴大宣傳效應,有效地促進體彩工作的穩步發展。2013年全年共組織專家講座、培訓、高頻新增站點銷售員業務培訓8次,開展即開票、競彩、11選5、“大樂透”加獎活動4次。每月體彩中心工作人員對各網點進行巡點檢查工作。加大體彩宣傳力度,利用賽事、全民健身活動、公益性活動做好體彩宣傳工作。全年我市體育彩票銷售達1.119億元。其中電腦彩票4854萬元,高頻4177萬元,即開彩票758萬元,競彩1401萬元,在全省各縣市總排名為第24位。
二、2014年主要工作計劃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責,不斷完善符合市情、覆蓋城鄉、具有興化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多元化,為爭創省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創造條件。
1、推進農村全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積極貫徹省體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進農村全民健身設施的提檔升級,我局計劃多措并舉,在2014年完成200個行政村的提檔升級任務。一是宣傳典型,以點帶面。大力宣傳農村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對我市全民健身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介紹并借鑒部分行政村全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的先進經驗,全力推進全市各行政村健身設施提檔升級。二是實地考察,選址布點。局工作小組,采取分片包干制,定人、定崗、定位,到計劃內的各行政村實地考察,選取最適合的位置建設健身場地。三是規范操作,確保質量。器材購置方面,嚴格按照政府采購制度進行操作。對器材的質量、廠家供貨能力、售后服務等方面嚴格把關,確保采購器材質優價廉、供貨及時。
2、不斷推進群體活動開展。2014年擬舉辦三球聯賽、第二屆大學生村官運動會、門球比賽、釣魚比賽、七人足球比賽等群眾體育活動,全年初步計劃舉辦群眾體育活動60次以上,進一步推動全市全民健身活動開展,不斷增強廣大市民的健身意識。
3、推進基層體育組織建設。堅持體育社團數量與質量并重,按照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根據體育項目開展情況,推進鄉鎮成立5個體育社團、社區(行政村)成立2個體育健身組織,力爭覆蓋率達80%。同時出臺對體育類社會組織的考核獎勵標準,引導基層體育組織良性發展。
4、進一步開展健身服務培訓。大力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積極引進新的健身項目,不斷提升體育健身的科學化和特色化水平。進一步強化全民健身科學指導服務,初步計劃2014年承辦兩期泰州市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舉辦3-4期興化市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計劃培訓350人左右。
(二)完成省十八屆運動會參賽保障任務
2014年我市優秀運動員將代表泰州出戰江蘇省第十八屆運動會。田徑、游泳、摔跤、柔道、賽艇這些項目上,我市都有運動員參賽。我局將圍繞這一重點工作,積極備戰。
1、搞好運動員的后勤保障工作。安排好運動員的衣食住行,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讓他們無后顧之憂,一心備戰。
2、抓好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工作。采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幫助運動員激發潛能,調整狀態。
3、做好運動員的心理輔導工作。定期進行心理輔導,緩解運動員大賽前的緊張情緒,確保運動員以輕松、平和的心態迎接比賽。
(三)提升訓練競賽水平
1、精心組織大型賽事,打造興化的品牌賽事,提升“國象之鄉”的城市形象。2014年計劃繼續承辦全國國象錦標賽(個人甲組)、全國少年國際象棋精英賽兩項全國大型賽事;承辦江蘇省體育賽事1-2項;泰州市體育賽事不少于兩項。通過提供優良賽事服務和加大新聞媒體的宣傳力度,增強賽事的影響力,提升城市美譽度。
2、深化體 教結合,推動“陽光體育運動”深入開展,在全市學校積極開展各種體育健身活動,推廣校園足球、籃球、冬季三項等項目,積極探索符合青少年運動員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要求的體育訓練機制。從2014年起,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業務指導,由教育、體育兩部門共同舉辦全市中、小學生田徑、籃球、乒乓球和棋類競賽,制訂出臺《興化市體育競賽獎勵辦法》進一步推動學校課余訓練的開展。
(四)扶持體育產業發展
積極構建以體育健身休閑、體育彩票銷售為核心的體育市場服務體系,在滿足市民體育健身休閑需求的同時,推動市民樹立體育消費觀念,促進體育產業發展。
1、加強體彩銷售工作。進一步抓好銷售渠道建設,加大農村市場的開發力度。在抓好站點硬件建設的同時,重點提升軟件管理水平,完善培訓制度,改進工作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促進體育彩票工作再上新臺階,力爭完成年度銷售任務。
2、努力探索社會辦體育模式。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投資體育產業,加快體育產業發展,引導大眾體育消費,提高體育消費在居民日常消費中所占比例,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
篇4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進展情況
(一)舉辦系列活動迎新春。一是鄉村春晚群眾化,集聚一堂展笑顏。在新春來臨之際,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區組織本土文藝愛好者結合黨的四中全會精神、掃黑除惡、脫貧攻堅等主題自編自演了一批節目,在全區各鄉鎮開展了7場鄉村春晚。文藝愛好者用群眾語言講述群眾故事,展現了人民的風采和本地特色文化。有的鄉村春晚在演出中穿插黨的四中全會內容、脫貧攻堅知識以及生活常識有獎競答,寓教于樂,為群眾獻上了豐盛的精神食糧。
二是新春慰問送溫暖,濃濃關懷暖人心。區文化旅游部門心系群眾生活冷暖,區文化旅游體育局領導班子成員深入基層走訪慰問困難群眾、老黨員以及扶貧干部,走進困難群眾、老黨員家中,為他們送去新春祝福及慰問金。區文化旅游體育局、洪集鎮綜合文化站、孫崗鄉綜合文化站、史河街道綜合文化站還分別組織開展了“迎新春送春聯”街頭寫春聯送春聯活動,免費送出春聯千余幅,為群眾喜迎新春添一抹年味。洪集文化站邀請區攝影家協會為群眾義務拍攝“全家?!?,幫助群眾把合家團圓的歡樂時刻記錄下來。
(二)全力抓好疫情防控攻堅戰
自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嚴格落實上級部門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并結合部門實際,守陣地、嚴監管、抓服務,全力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一是關閉全區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和文化旅游體育經營單位。自1月23日以來,督促引導全區7家KTV娛樂場所、2家電影院、2家室內健身場所、16家書店、2家音樂酒吧、10家網吧全部停止經營活動;全區1家文化館、1家圖書館、6家鄉鎮綜合文化站、77個農家書屋全部關閉;全區1家旅行社、5家旅游網點未開展組團和旅游接待業務。二是暫停一切群眾性文化活動。元旦、春節前夕,區策劃了迎新文藝演出、鄉村春晚、元宵節文藝踩街等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為避免人群聚集,我區取消了各類活動,阻斷疫情的傳播。三是加強對文化旅游體育市場的巡查力度。專門成立2個巡查組,自1月26日開始,每日督查全區KTV、電影院、網吧、書店、健身中心、旅行社等文化旅游體育經營場所是否全部處于暫停營業中,并將情況上報到相關部門。四是做好節后返崗的日常防控。春節假期結束后,區文化旅游體育局安排專人對局機關以及文化廣播電視中心電梯、樓道等公用設施進行日常消毒,對每個進出大樓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并做好情況登記。五是抽調專人協助聯系小區做好封閉管理。自2月6日起,區文化旅游體育局抽調1位職工到錦繡城協助社區和物業單位做好住宅小區的封閉式管理工作,后又抽調4位干部職工到皖西市場做好疫情防控服務工作。
(三)文化惠民落到實處。我區文化惠民工程任務是: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8個(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補助資金19.6萬元,開展農村演出98場,開展體育活動98場,農村應急廣播系統升級改造。目前,免費開放8個各類場館,包括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項目、公共空間設施用地。農村文化活動即“送戲進萬村”活動已完成招投標工作,待上級指示可以下鄉演出后,將在全區送戲演出98場。農村應急廣播升級改造方案已得到省級主管部門批準,申請上報了246.389萬元,待資金批復文件下來后開展招投標工作。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農村體育活動補助資金31.36萬元,鄉鎮綜合文化站補助資金30萬元,已上報到財政部門,即將完成撥付。農家書屋退出民生工程考核,轉為部門日常工作。
(四)公共文化旅游體育服務均等化全面推進。擬投資150萬元用于基層基本服務大提升建設,在9個村建成“七個一”或“八個有”,即每個村建成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欄、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廣播器材、一套體育設施,為群眾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力保障。投資530萬元在孫崗鄉、三元鎮、姚李鎮實施鄉鎮體育“三個一”,即鄉鎮1000m2室內健身中心、鄉鎮2000m2全民健身廣場、多功能運動場。2020年繼續推進全區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新建2A級旅游廁所2座,標識牌10塊,停車場1座,游客服務中心1座。目前旅游廁所已完成選址布點并開工建設,標識牌、停車場等正在籌劃摸排中。
(五)體育工作有序開展。2020年上半年完成民強公園足球場建設和全民健身中心體育館配套一期工程,預計二期工程在7月底前完成,同時運營公司進場,正式開館運營。5月,開工建設體育中心足球場,預計7月份完成建設。姚李鎮體育公園施工單位進場,預計9月初完成建設。完成2020年全區行政村、人民廣場、未名湖公園、未名廣場新增及損壞體育器材調研統計工作。完成全區2019年新增體育器材統計工作。做好2020年高水平青少年運動員注冊工作,為省運會做好準備。對援鄂醫務人員進行慰問。
(六)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對沿崗河生態公園進行文物挖掘,考證結果為明代倒塌古建筑,此次挖掘出土石傭一件。認真開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督促文物協管員落實責任,每月不低于4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展巡查工作。
(七)旅游工作穩步推進。一是旅游重點項目建設。2020年列入省級重點旅游項目庫的項目有4個,分別為江淮果嶺生態旅游項目、旅游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洪集鎮二道河水利風景區項目及未名紀念館項目,全年計劃投資7570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實際投資額2000萬元。二是鄉村旅游四級聯建創建。按照省、市相關要求部署,扎實推進全區“四級聯建”創建工作,推薦村、村申報省級特色旅游村,果嶺山莊生態酒店申報市級四星級農家樂,大別崗莊園申報省級休閑旅游示范點。完成了一批三星級農家樂及縣級休閑旅游示范點評定,認定姚李鎮金蓼葉莊園、平崗果嶺山莊為三星級農家樂,認定史河街道蘭園酒店、平崗果嶺山莊為縣級休閑旅游示范點。三是文明旅游。抓好年度文明旅游創建工作,指導星級酒店開展文明餐桌、公勺公筷等宣傳活動,組織轄區內文化旅游企業及綜合文化站開展中國旅游日文明旅游宣傳活動,發放文明旅游宣傳手冊千余份,倡導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
(八)文化旅游市場管理措施有力。我區目前有網吧12家、KTV娛樂場所7家、書店20家、音樂酒吧2家,全部辦理文化市場經營許可證,做到兩證亮照經營,沒有發現違法違規經營行為。
一是開展執法檢查。半年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開展執法檢查70余次,出動檢查人員150余人次,重點對網吧、KTV娛樂場所和書店進行執法檢查,發現問題立即要求整改,下達整改通知書2份。二是做好疫情防控。為加強對疫情期間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我局于下發暫停營業通知書,并派出執法檢查組每天對文化市場停業情況進行執法檢查,責令經營單位嚴格按照省、市、區防指要求做好各項工作,確保不發生人員聚集事件;文化場所復工復產后,要求各經營單位做好開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并派出執法人員對各經營單位進行核查,核查通過的發放《復工復產核查確認書》,確保各經營單位準備工作落實到位。
(九)全區中心工作配合有力。一是扶貧工作有序開展。旅游產業扶貧:根據我區目前旅游產業扶貧發展實際情況,2020年計劃在旅游扶貧重點村(、、)繼續實施鄉村旅游環境提升工程,加強政策宣傳,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做好全區旅游企業結對幫扶貧困戶工作。2020年擬投入5.5萬元用于三個村實施旅游環境提升工程,擬帶動23戶貧困人口減貧,摸排支持11家旅游企業通過提供就業崗位、租賃土地、入股分紅等方式結對幫扶貧困戶,擬帶動44戶貧困戶增收。目前,項目實施路段及參與結對幫扶旅游企業已全部開工,總體路段實施效果良好,群眾滿意度高。二是對照創城標準,對文化館、圖書館進行了服務提升,完善文明宣傳標識牌,開展了春節期間系列文化活動、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文明旅游宣傳等等。三是積極開展征遷工作。配合全區征遷工作,完成18戶包保戶征遷。
二、2020年下半年工作計劃
2020年下半年,在推動全局職責職能工作的同時,繼續做好扶貧、雙創、征遷等區級中心工作。
(一)全面推進公共服務大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區文化中心、體育中心建設。圍繞公共服務大提升的年度任務,積極推動9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建設鄉鎮體育設施“三個一”。完成姚李鎮和健身中心2處11人制標準足球場建設工程。完成2020年度國民體質監測工作。
(二)繼續推進文體旅惠民活動。扎實做好文化惠民工作。舉辦全區全民健身廣場舞大賽,組織人員參加市廣場舞大賽、小戲小品調演等省市文化活動。組隊參加省市體育競賽等活動。
(三)做好旅游項目服務工作。跟蹤服務好江淮果嶺生態旅游項目、旅游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洪集鎮二道河水利風景區項目及未名紀念館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四級聯建項目。
篇5
[關鍵詞]管理創新;引進型管理創新;內部知識源;市場知識源;專業知識源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9-0023-0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企業管理創新的適配理論研究》(70872013);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中國企業管理創新能力的測度研究》 (NCET-06-0284)。
一、引言
幾十年來,創新研究受到廣泛的關注,但大部分研究以技術創新為主題,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管理創新、過程創新、服務創新和戰略創新等創新形式才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1],尤其是在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出現的美國公司衰落的現象,促使學者指出其根源問題在于管理創新的落后,而管理創新正是充分利用技術領先優勢的必要條件[2]。不僅如此,管理創新有利于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改進產品質量 [3] [4],推動企業發展,因此成為當今企業競爭優勢最重要和持續的來源[5]。國家政策制定者甚至將管理創新視為部門或國家生產力提升的重要驅動力,如英國貿易工業部和波特報告強調未能實現最佳管理創新是導致英國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主要因素 [6]。
在現有相關文獻中,包括管理時尚[7],組織績效[8][9],影響因素 [10][11],以及組織學習對管理創新的影響[2]等視角,除了管理時尚研究強調管理實踐供給者的作用,其他研究都未能給予引進型創新――在組織外部已存在的管理實踐或思想的基礎上引進加工而成的創新足夠的重視,為此,管理創新的知識源或知識獲取問題成為企業引進和實施管理創新的關鍵問題。本文嘗試從知識源的視角探索管理創新的引進問題,以期為引進型管理創新實踐提供一定的指導。
二、理論背景
現有管理創新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管理時尚視角。該視角關注新管理創新市場,從新管理實踐的供給者和購買者均衡角度解釋為什么有些實踐能流行以及如何流行,進而誕生了管理時尚理論[7]。Abrahamson[7]根據其對管理時尚制造過程的研究界定了管理時尚的內涵,他認為,管理時尚的制造者持續不斷地使自己和時尚追隨者相信某項管理方法或技能能有效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管理時尚是這一過程的結果,是管理時尚制造者傳播的管理技術,人們相信它能合理地促進管理進步,這是一種相對短暫的集體信仰 [12]。其后的研究直接把管理時尚界定為管理技術或管理創新。
第二,影響因素視角。這部分研究強調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哪些因素對管理創新產生重要影響,尤其突出具體的內部因素在推動管理創新引進中的作用,如Kimberly 和 Evanisko [10]認為管理創新的引進和實施直接受到受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大型組織和高層次競爭的影響,而Damanpour [11]則研究了專業化、職能差異、外部溝通和決策集權等因素與管理創新的關系。
第三,組織學習視角。該視角揭示了提高組織學習水平和能力是推動管理創新或提升管理創新績效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管理創新系統研究中的重要環節。率先將組織學習理念引入管理創新領域的是管理創新概念的提出者Stata,他指出組織學習是管理創新的關鍵[2]。Naveh等(2006)[13]在研究管理創新與組織績效關系時引入組織學習作為中間變量,得出探索性學習和挖掘型性學習能力越強,管理創新對組織績效的積極影響越明顯。李(2004)[14]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組織學習水平對管理創新成效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作用;不同組織學習方式對不同的管理創新活動產生顯著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同的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和組織環境條件下的組織,其管理創新成效、組織學習水平和組織學習方式存在顯著差異;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和組織環境因素也部分的影響到組織學習方式與管理創新成效之間的關系。
第四,組織績效視角。大部分組織績效視角的具體研究由支持管理創新對組織績效存在積極影響的學者展開,大體認為管理創新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8][9]。事實上,其他視角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管理創新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問題,如管理時尚視角認為管理創新對組織長期績效沒有影響,組織學習視角則認為管理創新能夠提升組織績效等。組織績效視角研究主要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由于技術性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組織結構和內部運作程序的調整和適應,因此管理創新是有效實施技術產品和工藝創新的先決條件和助推器;二是由于管理創新對生產力、訂貨至交貨時間、質量和柔性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代表組織競爭優勢的直接來源。
此外,還有部分研究從制度、文化、理性和人力資源等方面分析管理創新產生及其在組織內部擴散的機制。已有研究從不同側面探討管理創新問題,然而除了管理時尚視角研究指出市場是管理創新思想的主要來源,其他研究分支都沒有提及企業所開展的引進式管理創新知識的來源問題,即管理創新的根源。
三、管理創新知識源分析①
不少學者將新知識源的搜尋視為技術創新的關鍵,不僅為獲取新知識提供了便利還為企業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結合提供了可能[15][16][17]。本文借鑒該觀點,認為通過管理者搜尋新管理實踐或觀念,與企業現有知識和條件整合,導致管理創新的引入。Mol等 [18]提出,建立更多知識源鏈接或與更多類型的知識源建立鏈接都能夠積極影響新管理實踐的引入和實施。技術創新文獻強調領先客戶和供應商等各種外部知識源對創新的驅動作用。知識源越多,從知識池中抽取知識的頻率越高,企業獲得互補性知識和其他有價值知識的機會就越大。與知識源接觸的越多,管理者對新管理實踐的認識越全面和深刻,因此,實施的成功率也越高。企業知識源越多樣化,所獲得的靈感得以創新化和價值化再整合的可能性就越高[19]。Kaplan[20]認為外部促進者在新管理實踐引入的早期起關鍵作用,Birkinshaw 等[1]則強調外部促進者在管理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Mol等[18]提出知識源的范圍越廣,企業引進新管理實踐的水平越高。
然而,哪些類型的知識源會對新管理實踐的引入產生重要影響呢?我們認為有三種類型:內部知識源,市場知識源和專業知識源。如表1所示。
1.內部知識源
這里的內部知識源專指企業組織邊界以內的所有個人,即當管理者發現組織存在問題并對管理創新產生需求時,首先想到的是從內部獲取知識,只有當內部員工無計可施時才將目光投向組織邊界以外[21]。內部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有頭腦風暴、民主意見和個人交流等。這種途徑所花費的時間和物質成本都相對較低。而且這類知識一般表現為顯性知識,即可以傳播和共享的知識,因此獲取的難度遠低于隱性知識,理論上是一種較有效的知識源。2005年,錢江針織機械廠融入平衡計分卡的思想實施新的績效考核體系,從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創新和學習四個方面對指標進行細化和量化,改變了以往只關注財務指標、不允許員工參與等缺陷,實現將組織目標融為一體以及員工與組織共同進步的愿景。然而該管理創新的引進并沒有通過專業的咨詢機構,而是內部員工集體知識共享、出謀劃策的結果。
2.市場知識源
管理時尚文獻[7]認為市場知識源是新管理實踐引入的主要驅動因素。企業模仿競爭對手實施較為先進的管理實踐達到追趕甚至超越競爭對手的目的,如美國汽車企業受到日本豐田等企業的沖擊之后,紛紛研究和效仿質量管理和精益生產等管理創新成果;咨詢師向企業推銷其管理創新方案[22],上個世紀的90年代企業流程再造風靡全世界就是咨詢機構進行廣泛推銷的結果,盡管結果很多企業并沒有成功實施所謂的企業流程再造,但至少說明眾多企業都渴望通過管理創新改變現狀,獲得效率或績效的提升,而在這個過程中,咨詢機構是企業獲得管理創新思想的重要知識源;同行業或相近行業的企業間的相互模仿,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很多企業紛紛走上多元化戰略路線,如浙江萬馬除了主營業務電纜以外還大力發展醫藥和房地產等行業,健力寶公司除了飲料行業還涉足足球、包裝、房地產等眾多行業;同一地區企業間相互學習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如典型的溫州模式下,企業依靠本土資金,實行的是典型的以創始人或企業主為核心的家族制管理模式,近年來,溫州企業紛紛實施品牌戰略、文化建設和國際化經營等管理創新舉措。尤其是當地的同一產業企業之間,這種模仿更明顯。此外,市場知識源的作用還表現為顧客鼓勵企業采用新實踐[23],供應商沿著價值鏈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合作企業間相互交流學習等方式。
3.專業知識源
相比較而言,專業知識源是一種成本較低且可靠性較高的知識源,主要指組織外部專家、協會等。企業管理者通過參加專業研討會或學術會議,如戰略管理探討會、知識管理研討會等,從專家或學者處直接獲取相關專業知識,或通過與有關專家交流的方式獲得專家意見和建議。大部分管理者還通過查閱出版物獲取信息,如閱讀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了解和掌握學習型組織的精髓并應用于組織實踐是上世紀90年代管理者普遍的做法。在行業協會機制較成熟的發達國家,如英國,很多管理者都會加入行業協會或專家協會,對某行業或領域的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推動行業聯合發展。在國內,行業協會也逐漸發展和完善,為企業管理創新帶來新的理念和思想來源。此外,國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導向也會影響企業管理創新實踐,近年來,國家層面強調創新體系和學習型組織的建設直接引導企業加強了這些方面的實踐力度。創新標準則是很多專業性較強的管理創新在引進和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參考和遵守的標準,如質量管理ISO9000、ISO9001等。
對于某具體企業而言,知識源并不是單一的,具有明顯多元性。一方面,企業所引進或實施的管理創新具有多樣性,如近年來海爾采納了“人單合一”企業競爭模式、“市場鏈”業務流程再造、策略事業單位等一系列管理創新,每種創新的知識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另一方面,對于企業實施的某一具體管理創新來說,知識源也并非單一,如黃驊信譽樓商貿有限公司的人力資本管理模式創新,就是融合其他企業成功經驗、出版物、內部員工等多項知識源的基礎上形成的。
四、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知識源分析與討論
在對管理創新知識源進行分類的基礎上,我們對部分企業進行管理創新知識源調查,以進一步了解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知識源構成情況。按十類管理創新成果,分別列出最主要的三類知識源,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可以把我國企業的管理創新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理念性較強但技術性相對較弱的管理創新,包括創新能力建設與知識產權管理、人文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營銷服務與自主品牌建設和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企業建設。引進和實施這類管理創新的企業主要通過國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導向、非當地其他企業、非當地同行企業(或相近行業企業)、當地其他企業等渠道獲取知識;第二類為技術性和專業性較強的管理創新,包括人力資源開發與績效管理、生產運作與精益管理、戰略管理與集約化經營、跨國并購與重組整合、管理變革與系統優化以及風險控制與財務管理。這類創新的主要知識源為咨詢機構、出版物、非當地同行企業(或相近行業企業)、創新標準、非當地其他企業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說明。
首先,大部分企業以非當地同業企業或非當地其他企業作為主要知識源。對此,我們引入參照群體概念進行解釋。參照群體是指焦點企業在作出重要決策時所參考的比較企業,有兩大功能:一方面為焦點企業提供自我評估的績效基準;另一方面其實踐和行為是焦點企業學習的主要對象[24]。參照群體概念在組織文獻中得到廣泛應用,學者采用該概念理解企業如何做出戰略選擇,包括如何在市場中定位,如何制定CEO薪酬標準,是否需要創新等[24][25]。也就是說,選擇什么樣參照群體直接決定企業的比較基準和學習對象。一般來說,參照群體層次越高,競爭力和管理能力相對越強,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和行為以及更高的績效基準。本研究的企業大多為各地甚至全國范圍內的優秀企業,具有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性質,產品特色強,在同一地區的同一產業中甚至不同產業中擁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它們很少選擇當地其他企業作為其參照群體,而更傾向于將目光投向業績更突出、管理更先進的國家層面甚至國際層面的企業。在引進管理創新思想的過程中,自然選擇從非當地企業獲取知識。而選擇非當地同行企業還是非當地其他企業更多取決管理創新的類型,如文化建設與行業屬性的關系不明顯,企業在借鑒和學習的時候不會限于同一行業,而像資源節約型企業建設創新則跟行業的生產和產品性質直接相關,此時企業偏向于從相同或相近產業獲取創新知識。
其次,對于技術性和專業性較強的管理創新實踐來說,除了非當地企業,咨詢機構是企業的另一重要知識源。這一點符合管理時尚[7]的觀點,時尚理論中的供給方(管理咨詢公司、商學院、商業出版機構、學術權威、咨詢權威和被視為英雄的管理精英等)和需求方(對新管理技術和方法有需求的企業)持續相互作用促進管理創新的傳播和擴散。也就是說,在社會、心理因素和技術經濟因素的影響下,企業往往會產生對新的管理技巧的需求;時尚提出者觀察到這種需求后創造出新管理技巧提供給企業;企業進行選擇、應用或拒絕,并在應用中產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導致新的供給,新的供給產生新的需求。然而,管理時尚理論是針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背景提出來的,相比較之下,盡管內國企業對管理創新思想和方法也同樣存在旺盛的需求,但不同的是國內供給方尤其是咨詢機構的能力和服務質量還存在較大的不足。具體而言,咨詢機構所提供的方案基本上從國外學習或引進,與中國企業的實踐不完全適應,導致很多企業對實施效果不滿意,企業資源計劃和業務流程再造在很多企業實施過程中流產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國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導向是我國企業管理創新尤其是理念性較強的管理創新的主要知識源。以學習型組織建設為例,2001年5月同志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建設高峰會議上提出:“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黨的十六大報告重申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在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同時,明確提出“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等。這些政府行為和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行為。為此,近年來學習型組織建設成為中國企業管理創新實踐的一大熱門。此外,2006年,主席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提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積極引導企業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梢?為了努力追趕發達國家,國家或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引進外國先進理念和思想,為企業實踐提供很好的引導作用。
最后,內部知識源在管理創新中發揮的作用遠不如外部知識源。除了戰略管理與集約化經營管理創新中提到內部員工的作用,其他創新的主要知識源中均沒有內部員工。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內部員工處于相同或相似的環境中,導致知識顯著趨同化。當組織出現管理創新需求時,內部員工未能提出可行的方案;二是由于管理創新結果難以考核和量化,管理創新不可能定為員工的基本職責,而依賴于員工的積極主動性。此時,除了少部分受到管理者信任的員工有機會出謀劃策以外,大部分員工并沒有機會參與管理創新知識供給過程。加上企業內部沒有專業的管理創新部門或專家,因此內部知識源的范圍實際上已經縮小為管理者及其信任的少數員工。
五、典型案例――廣州本田的環境績效管理模式②
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廣州本田)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是由廣州汽車集團公司與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共同出資組建的合資公司,雙方各占50%股份。成立至今在管理創新方面積極探索,不但在自主創新、品牌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其推出的“環境績效管理模式”更獲得第二屆中國管理學院獎。通過在企業內部、生產工廠、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特約店實施一系列的環保改進舉措,廣州本田的環境績效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被評2005年最佳企業公眾形象獎和廣東最具社會責任感企業。該環境績效管理模式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創新理念、內部配套環境管理、生產過程循環經濟管理和制度建設。以下我們分別對各組成部分的知識源進行分析。
1.創新理念知識源:國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導向
在全球環境保護的呼吁下,建設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我國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項重點。在2005年3月12日舉行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六屆五中全會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在此引導下,企業和各部門組織紛紛投身于環境保護和節約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實踐中。廣州本田就是其中積極的一員,以建設節約型企業、環境友好型企業為目標,秉承“成為社會期待存在的企業”的理念,在企業經營活動、產品和合作伙伴中實施環境績效管理,并從制度上作為保障,努力成為同行業的領先者。
2.內部配套環境管理知識源:創新標準和內部員工
廣州本田在企業內部形成了一套環境管理體系,使得活動推進更系統、更規范,也更有保障。內部管理體系的設置主要依照ISO14001體系標準,并編制和實施了環境手冊和環境規程文件,在廠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和環境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廣州本田的各個項目均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嚴格執行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項目竣工后再申請試生產,試生產驗收合格后,項目方投入正式運行。
除了內部環境管理體系,廣州本田還實施了一些列節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的措施,而這些措施基本上都由內部員工提出。企業內部針對員工開展的改善提案活動(針對個人)以及NGH活動,員工參與率都達到90%以上。如一位合成樹脂科員工提出了關于“保險杠涂裝排風機節能改造”的提案,通過為風機加裝變頻器,該系統的節電率達到30%,一年可節約的電力達到了425088千瓦時。此外,員工還積極提出了:辦公時間盡量少開燈,并且養成人離關燈的習慣;在休息或就餐時間把照明電器關閉;在天氣晴朗時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在就餐時提倡每人只用三張餐巾紙;提倡雙面復印,對大批量打印或復印進行紙張控制管理等節約資源的方式。
3.生產過程循環經濟管理知識來源:其他企業和專家意見
在汽車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廢水、廢氣,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廣州本田在企業節能、環保的環境管理理念指導下,在生產過程中實施有效的環保措施,推行循環經濟管理模式,努力創建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的“綠色工廠”。
廣州本田生產過程循環經濟管理中最突出之處是其2006年在新投產的增城工廠推出的“廢水零排放”模型,該創新的引入受益于其他組織的經驗和專家意見。增城工廠不設對外排污口,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經過污水處理站的預處理、物化處理、生化處理、過濾和深度處理五個階段的處理,實施100%回收重新利用?!傲闩欧拧钡膶崿F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導入最先進的環境技術――“膜處理技術”。在此之前,膜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和相關產業工業廢水處理中已經得到較廣泛的應用。如德國、英國已用膜技術治理了萊茵河和泰晤士河,我國廈門市也提出一批應用膜技術的環保示范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石油應用管式膜生物反應技術處理腰英臺油田采出水;廣東理文造紙利用膜技術處理廢水等。在借鑒和學習其他企業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廣州本田咨詢了相關專家的意見,邀請專業人員建立起一套基于膜技術的“零排放”水循環系統。
4.制度建設創新知識來源:創新標準和咨詢機構
廣州本田不僅以實際的改進舉措實現環保的目標,還將“節能減排”列入事業計劃中,從制度上提供保障。除了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并結合經驗進行自主創新,制度建設知識來源還有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和咨詢機構。
首先,成立事務局,形成矩陣管理。2007年2月,廣州本田啟動了全公司范圍內的“安全?環保?節能”活動,成立了四個事務局,包括環保事務局、節能事務局、生產與交通安全事務局及產品安全事務局等,并搭建了組織機構圖。各事務局由公司四位總經理領導,由總經辦作為協調總括;各個事務局統籌各項職能工作,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各項措施,并且定期總結和匯報工作。各局長任命一名項目擔當,負責各部門日常聯絡和協調工作,各部門對事務局以及項目擔當的工作給予支持;公司其他部門則各有一名部門聯絡員,與項目擔當對應。
其次,啟動能源審計工作。節能事務局成立后,廣州本田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一個由公司副總經理領導的節能降耗領導小組。廣州本田對能源的管理,嚴格按照ISO14001《能源管理規程》的規定,進行能源設備運行管理、能源預算費用管理以及節能降耗項目管理。能源審計報告充分肯定了廣州本田多年來在節能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表示廣州本田的單臺車綜合能耗之低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
第三,清潔生產審核。為了順利推進清潔生產審核,以環境?健康?安全管理委員會組織架構為基礎,設立了審核領導小組、審核工作小組以及部門工作小組。審核領導小組由公司總經理親自擔任,主要負責提供項目實施的必要資源,確認清潔生產審核計劃,審核、批準驗收資料和文件,監督、確認項目的貫徹、實施等;審核工作小組組長及副組長由相關職能部門的部長擔任,各部門負責環境、安全的聯絡員擔任組員,審核工作小組主要負責制定清潔生產整體推進計劃、確保項目按計劃實施、確認推進效果、確認驗收資料和文件以及內、外部工作協調和管理等。通過對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采用污染預防的戰略,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通過采用先進的設備、工藝和管理方法,節約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和生產效率。
六、結論
知識源是企業引進管理創新是實踐的基礎,也是企業能夠獲得更有效的新實踐和方案的關鍵,為此,對知識源進行探索和分析是推動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發揮企業間學習、政府政策引導、咨詢機構等主要知識源的作用:首先,應針對擁有不同層面參照群體的企業,建立不同的合作交流方式,對于以當地企業為參照群體的企業,可以通過地方政府或當地行業組織樹立典范、經驗交流的方式進一步加強學習和交流,而對于本研究中所提及以全國性甚至國際性企業為參照群體的企業,則需國家政府或更大范圍的行業組織引導和協調,促進管理創新知識在群體內部以及外部傳播和轉移;其次,提升我國管理咨詢服務行業的能力和服務質量,需針對中國特色企業實踐提出更適合的管理創新理念,以更好的為我國企業服務;第三,政府在引進新思想和理念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創新行為。此外,內部員工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如何讓內部員工的知識在管理創新中發揮最大價值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出發,Tranfield[26]認為知識管理活動對創新的發現、實施和提升過程存在支持作用。McAdam[27]把知識管理看作是創新的催化劑,并論證了知識創造、內化、傳播和應用對創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知識管理基礎上提出的“知識治理”進一步指出,通過選擇正式和非正式的組織機制和組織結構可以最優化知識選擇、創造、共享和利用[28]。這些都為提高內部員工知識利用效力提供了有效途徑。
本文對管理知識源類別以及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知識源特點做了較系統的分析,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需今后進一步完善和探討。一方面,擴大調查企業覆蓋范圍。我們所研究的企業僅限于在管理創新方面取得較大成績的部分企業,較為片面和粗略。為此,今后需將范圍擴大到各種規模、各個行業的企業,全面了解我國企業管理創新的知識源。另一方面,加強定量研究。我們的研究基本上以探索式定性分析為主,對于各種知識源如何影響企業管理創新的引入和實施效力等問題仍需做定量分析。
[注 釋]
①本文所指的知識源是指創新理念或思想雛形的來源,不影響成 果的創新性。同時,即便是引進型創新,自主創新思想和行為 仍貫穿整個管理創新過程,只是本研究沒有強調自主創新性。
②資料來源:第二屆“中國管理學院獎”,《北大商業評論》。
[參考文獻]
[1]Birkinshaw, J.Hamel Cary, & M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 33(4): 825-845.
[2]Stata, 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Innova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 ,63(1):63-73.
[3]Ichniowski C, Shaw K, Crandall RW. Old Dogs and New Tricks:Determinants of the Adoption of Productivity-enhancing WorkPractices[C].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65.
[4]Pil FK, MacDuffie JP. The Adoption of High-involvement WorkPractices[J]. Industrial Relations, 1996,35(3): 423-455.
[5]Hamel G. The Why, 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 (2): 72-84.
[6]Leseure MJ, Bauer J, Birdi K, Neely A, Denyer D. Adoption ofPromising Practic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4,(5-6):169-190.
[7]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6, 21(1): 254-285.
[8]Caroli, E., Van Reenen, J. Skill Biased Organizational Change?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tish and French Establishmen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 (4):1149-1192.
[9]Piva, M., Vivarelli, M. The Skill Bias: Comparative Evidence andan Econometric Tes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Economics,2002,16 (3), 347-358.
[10]Kimberly JR, Evanisko MJ.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J]. Academ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1,24(4):689-713.
[11]Damanpour 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J]. Academic ManagementJournal,1991,34(3): 555-590.
[12]包玉澤,譚力文.管理時尚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32(2):30-35.
[13]Naveh Eitan, Meilich Ofer, Marcus Alfred. The Effects of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n Performance: a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6,4(3): 275-302.
[14]李.管理創新中的組織學習[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15]Fey C, Birkinshaw J. External Sources of Knowledge, GovernanceMode and R&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31):597-621.
[16]Laursen K,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in Explain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27(2):131-150.
[17]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287-306.
[18]Mol Michael J., Birkinshaw Julian. The Sources of ManagementInnovation: When Firms Introduce New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1):1-12.
[19]Hargadon AB. Brokering Knowledge: Linking Learning andInnovation[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2002,24 (1):41-85.
[20]Kaplan RS. Innovation Action Research: Creating New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Research, 1998,10(1):89-118.
[21]Hansen MT et al. How do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everage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Moving from Single to InterdependentExplanations[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2004,25(8-9):801-822.
[22]Abrahamson E, Fairchild G. The Entrepreneurship Dynamic inIndustry Evolution[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47-177.
[23]Guler I, Guillén MF, MacPherson JM. Global Competition,Institutions, and the Diffus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theInternational Spread of ISO 9000 Quality Certificat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lity ,2002,(47):207-232.
[24]Greve HR. Performance, Aspirations, and Risky OrganizationalChan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lity,1998,(44):58-86.
[25]Massini S, Lewin AY, Greve HR. Innovators and Imitators:Organizational Reference Groups and Adoption of OrganizationalRoutines[J]. Research Policy ,2005,(34):1550-1569.
[26]Tranfield D, Young M, Partingtond D, et al.. Knowledge ManagementRoutines for Innovation Projects: Developing Hierarchical ProcessMode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3,7(1): 27-49.
[27]Mcadam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within Organizations: A Qualitative Study [J]. Knowledge andProcess Management, 2000,7(4): 233-241.
[28]Foss, Nicolai J. Selective Intervention and Internal Hybrids:Interpre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iconSpaghetti Organiz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331-349.
Analysis on Knowledge Sources of Introduce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in Haifen,Su Jing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