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01 23:2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英語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學英語 學習動機 強化策略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英語水平也成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時我國大學生英語實踐能力差也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大學生都表示,英語學習主要依靠個人的努力,只要個人付出一定的努力,就會取得不錯的學習效果。事實也證明,很多大學生英語考試成績十分優秀,也考取了四六級證書。但現實中卻無法和外國人進行簡單的交流,也聽不懂外國人表達的意思。根本原因在于當代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過于功利性,把英語學習當做繼續升學或者就業的敲門磚,以提高考試成績為主要學習目的,忽視了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學習動機的重要性

近年來,教育領域越來越關注個體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研究認為,個體學習成效除了受智力因素、外部條件等制約之外,還與性格、意志、動機以及信念等內部動機有很大關系。其中動機被認為是影響學習成績的最重要變量之一。所謂學習動機是指維持學習者精力投入和學習熱情的重要情感因素,學習動機強烈則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能夠長時間的保持飽滿的學習狀態。如果學習者不具備正確的學習動機,一切將無從談起。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大學生摒棄傳統的功利性學習動機,以提高綜合實踐能力作為學生的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三、強化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1.制定明確的學習計劃。學習計劃的制定是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功利性的學習動機下,很多大學生根據考試安排和課程設置等來制定學習計劃,往往會陷入題海戰術,以死記硬背等學習方法來短時間提高學習成績?!洞髮W生英語課程要求》中將大學生英語學習目標分為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級別,大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以提高英語綜合實踐能力為最終學習目標,尤其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里有幾個注意的問題:一是學習計劃的制定要具體而詳細,最好分別到每一周、每一天的具體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這樣才能督促自己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二是學習計劃是動態調整的,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學習者發現學習效果和學習計劃有所出入時,要及時調整學習計劃,充分發揮學習計劃的引導和督促作用。三是學習計劃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難度。如果過于簡單,不利于激發學習者的動力和決心。如果過難,則會打擊學習者的動力和信心。

2.加強情感驅動。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對學習活動最好的刺激莫過于興趣,興趣能使一個人的努力到達驚人的程度?!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明確提出,情感是影響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將學生的情感態度放在重要的地位。首先,創設期望情感。教師和鼓勵和期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對于英語教師而言,要摒棄過去教師高高在上的教學思想,而是走進學生,和他們做朋友,創造一種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對學習后進者或者偶發性學習不良者要及時鼓勵和引導,認真對待學生的每一次提問,及時解答。并幫助他們找出學習中的問題所在,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克服心理焦慮和不安情緒,樹立英語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其次,創設穩定情感。所謂穩定情感是指在英語學習中保持一貫的高效的學習動機,不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和沖擊,從而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英語學習是長期的和持續的,并不會因為英語課程的結束、證書的考取等因素而結束。作為一種語言,英語學習伴隨終身,畢業入職之后也要繼續加強學習,因此要保持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3.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富有生氣的內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大學生有激情和活力,個性張揚,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而傳統的英語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屢見不鮮,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造成大學生學習成績止步不前。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要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負責布置任務,為學生創設情境化的模擬場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學習。這里教師要把握幾個原則:一是教學任務的選擇要與所講授的內容相契合;二是教學任務不要緊緊局限于教材,最好和學生的專業方向相適合,這樣有利于讓學生熟悉真實的工作場景;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和探究活動予以指導和評判,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使學生既意識到各自的問題,又能看到別人的問題,從而在今后的學習活動中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當然,這就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組織能力提高了要求,英語教師要有開闊的視野,要了解當前社會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和發展特點,使教學內容緊跟時代前沿。

總之,學習動機是影響大學生外語學習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學英語教師要了解大學生的學習動機,適時糾正其消極動機,并及時強化其積極動機,增強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篇2

一、研究結果

1.動機退化的程度。在參加研究的100名大學生中有88名學生表示他們或多或少地經歷了動機退化的問題,大多數同學是在某些單獨的場合下出現的。許多的學生發現動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他們對于動機退化這個問題的存在并不感到驚奇,也沒有表現出不愿意承認動機退化問題的存在。研究還表明即使他們知道這樣的問題在存在著,而且,對于動機退化這樣的問題也感到不舒服,但是,他們也似乎已經接受了這樣的問題,而且,在88名學生中,22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曾經克服了動機退化的問題,但是并不是完全地沒有了動機退化問題,在隨后的某些學習時間里還會經歷動機退化的問題,而且,他們還表示,動機退化的出現是時斷時續的。

第二個問題是與學生所感受到的導致動機退化的因素,即,使他們失去了學習語言的興趣的相關原因的。分析發現了與48種動機退化因素相關的372種因素,這48種因素又被歸為兩大類:內因和外因。前者包括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態度,他們缺乏成功或者經常失敗的體驗,與他們的自尊有關的事件等,后者包括與教師相關的因素,學習環境,以及其他的相關的因素等。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由學生所歸納出的與學生相關的動機退化內部因素占了學生所感知到的動機退化因素的36%,在學生所感知到的動機退化因素的372種因素中,學生的內部因素占到了135種。學生的挫敗感或者缺乏成功感是最為相關的主要的內部因素,占到了學生所感知到導致學生動機退化的內部因素的17%。65個學生提到,因為英語的背景知識水平的下降,他們已經對于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生對于英語學習所持有的不端正的態度被學生提到了58次,占總數的16%,學生所提到的動機退化因素的3%是與學生的性格,即,自尊,相關的。

而學生所感知的外部的因素卻占到了學生所感知的全部因素的64%。這些因素被歸為三類:與教師相關的因素共有129個,占了總數的35%,學習環境因素有90個,占了24%,其他的動機退化因素18個,占了3%。與教師相關的因素是學生最為頻繁地提到的因素。工作效率低下和不適當的教學方法尤其能夠經常地導致學生的動機退化,與教師的工作效率低下和不適當的教學方法相關的因素被學生提到了97種,占了總數372種當中的26%。

在與教師相關的因素中,教學方法是學生所最多次提到的導致學生的動機退化的因素(26%),下面的相關的因素的順序依次是:教師行為(7%),教師能力(4%),教師的劃分等級的做法及教師所進行的考試(1%)。在88個感到有動機退化問題的學生當中,有59名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教師的不適當的教學方法的影響之后產生的。學生認為,教學方法可以引起9種動機退化因素,其中,沒有創造性和枯燥的教學方法最容易引起動機退化。

在學生所提到的動機退化因素中,與學習環境相關的因素占了總數的21%,學習環境尤其會引起5種動機退化因素,他們包括:不愉快的學習氛圍(5%),不充分的使用英語的機會(5%),不利的學習條件(6%),不好的課堂時間(3%),所選擇使用的教科書(2%)。還有兩種因素被歸納出來,放在另外兩種外在因素類別當中:指責和負面的變化。

二、不同的動機退化因素的影響程度

第三個問題是與不同的動機退化因素的影響程度有關的,參加實驗的對象被限制在了88同學中,他們多少程度上曾經有過動機退化的體驗,這88名學生包括了三類:第一類學生(53%),他們已經成功地克服了動機退化問題,第二類學生(24%),因為在有些時間,他們還會感到有動機退化的現象,還得強迫自己去學習英語,所以,他們還不能確定是否是已經克服了動機退化問題,第三組學生(23%),他們仍然一直感覺到動機退化的問題。

根據這三組同學的動機退化類型的分布情況所表現出的趨勢來看,盡管在數量上還有一些差別,但是,總體來說,這三組學生的動機退化的類型的分布是十分相似的。研究者發現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有的動機退化因素更容易被克服掉。

三、克服動機退化

為了更好的理解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學生是如何克服動機退化問題的,研究者對于他們的文章中的這一部分做了比較,將他們的答案分成了兩類:內部的和外部的因素。第二組的大多數學生所提到的幫助他們克服了動機退化問題的因素是與內在因素相關的,占了這部分答案總數的71%,而外部的因素占29%。對于學生克服動機退化因素具有明顯的幫助的5種因素有: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27%),個人的原因(16%),自我提高(12%),自主學習(12%),和對于英語語言的主動的態度(4%)。這些由學生所作出的答復反應了學生如果時刻記住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他們就會經常受到鼓舞,就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就更有理由去克服動機退化問題。學生所提到的外部因素有:教師行為的積極轉換(6%),教學方法(7%),學習環境(9%)及來自外部的鼓勵(7%)。

這三組同學在恢復動機的原因數量方面是有差別的,其中第一組和第二組學生平均有2個理由,而第三組的學生只有一個理由。似乎可以說,學生所具有的克服動機退化的理由越多,那么,他們就更有可能完全地克服動機退化問題。至于恢復學習英語動機的因素,如果與導致動機退化的因素相比較的話,內部因素對于學生的影響要比外部因素更大,學生的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這個內因顯得更加地突出,他們認為從英語學習中要得到的最實惠的東西就是將來他們可以憑借熟練的英語得到一份好的工作,這一點不僅在恢復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很重要,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更為重要的是,僅僅在第一組的學生中發現了自主和自我發展的內因。也就是說,學生自主地學習英語會推動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取得更好的效果。使他們感覺受到了驅動,能夠完全地克服動機退化問題。所以,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是一條基本的內因,它激發和維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因此,我們有理由提出:學生的自我主動性在克服動機退化問題中的過程中是一個需要加強的重要的因素。

四、討論

很顯然,動機退化現象不僅存在,而且,還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大量的動機退化因素是與教師相關的。教師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和動機退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老師意識到了學生的動機退化現象,那么,他們就能夠更好地擺正位置,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動機退化問題。

在與教師相關的動機退化因素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導致動機退化的最大的根源。大多數的學生承認他們曾經受到過教師不適當的教學方法地影響。這就更加需要教師去進一步地考慮在教學中所使用的英語教學方法,更好地去理解教學法與學生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間的不吻合情況。盡管有時教師十分的投入教學,但是,如果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的學習方式,那么,教和學的效果也不會很好。盡管教師不可能迎合所有的學生的需要,但是教師還是需要在課后去總結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他們對于學習的滿意程度。這樣,教師就會使教學效果更好,更能夠密切地與學生溶為一體,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也需要注意在課堂上的適當的行為,這是因為不適當的行為會傷害學生,使學生產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得到難以克服的負面的情緒和感受。

本次研究還發現,許多的學生是因為英語的背景知識不充分而產生了動機退化現象的。學校的教學大綱為今后學生所要面對的課程對學生規定了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所應該的達到的目標和標準,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也為此做好準備。所以,許多在以前的英語學習中沒有跟上學習進度的學生就發現了按照這樣的教學大綱進行學習,自己的知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他們發現自己跟不上目前的課程,感到了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產生了動機退化問題。因此教師要針對這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采取適當的措施使他們達到目前的教學大綱的要求。

篇3

關鍵詞 信息化 教學設計 感恩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時代,隨著網絡的發展,普及和應用,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信息化對高校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改革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信息化教學不再是教師利用教科書、板書及其它教學媒體作為教學手段與方法,而是集圖像,視頻,聲音,動畫等為一體,把一些抽象晦澀,枯燥難懂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因此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對課程進行適當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取、利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本文以筆者所擔任的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第三單元主題表達感恩為例,進行信息化教學,以期對高校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有所啟示。

一、設計思路

感恩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予你的一切。本次教學設計主要內容是關于如何用英語表達感恩。呈現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為主,其中鏈接了一系列圖片、音視頻、網頁、word文稿等文件,集圖、文、音、視、等大量多媒體元素于一體,用來豐富教學內容,儲備教學資源,輔助教學過程。

筆者所任教的學生英語基礎非常薄弱,學生英語語法水平掌握不是很扎實,加上詞匯量偏少,平時表現比較被動,上課互動性不強,但是他們有著良好的信息素養,喜歡上網,喜歡新奇的動畫、視頻,喜歡張揚自我、有成就感,喜歡活躍的課堂氛圍。因此運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能很好地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本信息化教學設計主要采用交際教學法、講授法、情境教學法達到以下教學目標:學生掌握用于表達感謝的英語詞匯,短語和重要句型;能流利地用英語表達感謝,語音語調正確,沒有語用錯誤;學生理解視頻里的聽力部分,并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養成說謝謝懂得感恩的好習慣。能學會懂得禮貌,有教養有文化,和他人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具體步驟

課前學生通過上網查找,閱讀收集整理有關感恩的資料(網頁、圖片、書籍等)。

1、借助PPT圖片通過短暫的熱身活動,討論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說的兩個字,引出說“謝謝”的主題。

2、通過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創設各種情境,問答互動,講解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觀看2分鐘左右的視頻《父親的愛》,感受親人對我們的愛,但是我們時常卻缺少感恩的心。

3、觀看視頻后,學生討論日常生活應該感謝的對象有哪些?(包括老師,父母,同學,室友,朋友等)。并思考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表達我們的感恩呢?收到禮物,邀請,別人問候,接受服務和幫助等等。

4、為了讓學生更能感受在具體的環境下表達感謝,筆者在網上找到1分鐘左右的視頻,是明星胡歌獲獎表達對導演和制作團隊的感謝。(學生之前追胡歌主演的電視劇,因此胡歌用英語表達感謝也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5、總結上述用于感謝的英語中常用詞匯和句型。還有更多的表達感謝的英語用語,比如英語考試感謝信的寫作,會發到學生QQ群里供學生自學用。

6、學生使用手機上網查找和運用學到的詞匯和句型知識去講述上次說感謝的經歷,包括時間,對誰,因為什么事,和對方的回復。并布置作業寫一封感謝信給自己的朋友,家人,同學或室友等,注意一定是手寫,不是打印或發短信,讓他們從字里行間里感受到你的愛和真誠的謝意。之后發到班級QQ群里供學生們分享感受。

四、小結

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信息化的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準,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大力促進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教師要注重更新教學觀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調動盡可能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英語教師要重視英語學習策略。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說英語,根據教材中的情境,真實再現于課堂并創造新的環境。這樣就無形中發展學生運用英語交際能力,培養他們創新靈活運用英語的習慣。在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后,給學生們觀看一些與本次任務相關的英語視頻和電影,并進行賞析,提高英語的口語和寫作能力。同時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內,還應引導學生在課外學習,鼓勵學生課外通過網絡學習相關的英語知識。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跨文化;大學英語教育;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2614(2016)05-0142-03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國際交往與合作日益明顯,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基本趨勢,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尤其重要。由于跨國間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所導致的語言交流障礙成為影響國際交流的重要因素,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國際語言交流人才稀缺,全球化對該類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突破大學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瓶頸,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如何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管理,有效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滿足全球化趨勢對復合英語人才的需求是大學英語教育者和管理者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不同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互影響,從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著手,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對語言影響差異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必要性

1.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傳統英語教學僅關注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學活動相對枯燥,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補充文化差異和跨文化交際知識,可以豐富大學英語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英語教師應將語法、單詞和句型等知識點和跨文化傳授相結合,通過引用多樣化教材和案例教學,講授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藝術、方言、禮儀、建筑和風土人情。通過跨文化知識輸入,改變傳統中國學生的“中國式英語”問題,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大學英語教師應主動意識到教學過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重要性,正確選擇合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交際溝通能力,通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有利于提升學生日常交際溝通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師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導入,以語言文化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當地風俗習慣著手,闡述不同文化對不同語言的滲透影響,通過文化差異對語言造成的不同語義比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忽視文化差異,盡管對方能理解說話者的語義,但是可能會違反文化規制,讓對方反感,文化沖突會影響交際效果,進一步引發不同程度的民族誤解和敵意。在語言學習中要充分重視文化背景對語言的影響,通過了解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形成正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師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知識和技能,還應涉及其他跨文化運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將中西方文化教學納入英語教學實踐中,用寬闊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語言素養,滿足經濟全球化和交際國際化的現實需要??缥幕浑H能力是針對交際的對象,話題和目的正確理解和選擇表達方式的能力,是不同文化場景下的社會語言能力。教師應注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知識傳授,采用豐富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在真實的文化環境下調動學生跨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通過多元化文化信息來源渠道,幫助學生獲取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文化信息資料,提高學生參與語言學習文化背景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質。

二、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存在問題

1.教師方面的問題。盡管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和教育管理部門已經意識到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實踐上都沒有落到實處?,F實與理念存在差距,傳統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語言知識點展開的,即“詞語分析、語法講解、句型操練”的模式,忽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一是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知識儲備欠缺。在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師畢業于國內師范類院校,課程體系設置中同樣缺乏文化與語言關系的課程,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課程基本不統一開設。只有少數學校在選修課中會開設文化對語言發展演變的影響類課程,隨著海量信息時代到來,學生通過瀏覽信息自學,導致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極為匱乏。二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文化滲透能力有待提升。外語教師自身具備足夠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跨文化教學的關鍵。但是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教師自身也沒有體驗跨文化交際實踐,難以滿足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需要。三是教師也未能很好地落實文化教學。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也主要以語言教學為中心,跨文化知識講授更多是表層、膚淺的,授課方式也比較單一傳統,教師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很難觸及文化的核心,更多是輸入目的語文化,如介紹西方國家的節日、習俗、禮儀等。教師在跨文化交際等相關課程講授上感到很吃力。

2.學生方面的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主體,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反饋決定跨文化教學的效果。一是當代大學生跨文化學習意識缺乏。在中學時期,英語教學就只關注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重視“聽說讀寫譯”等知識,忽視文化知識的講解,導致我國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了解甚少。而且,大學生學習英語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通過四六級考試,認為只要掌握詞匯量和基本語法就可以了,降低了自身學習英語的要求。二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雖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導入跨文化知識,但是教學形式仍然是傳統的課堂教學,獲取跨文化知識的渠道單一。一方面,課堂中缺乏文化學習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課后又不知道如何去補充跨文化知識。而且大學英語授課學時有限,除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學生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去主動接收跨文化知識。三是學生接收跨文化知識的積極性不夠。我國大學生跨文化學習意識淡薄,不會主動去接近了解異國文化,學習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由于我國大學教育是應試教育為主,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學英語考試內容一般不涉及文化知識,學生一般是考什么學什么,學生學習英語更多是應付考試、出國或就業。在被動學習的情形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效果打了折扣。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1.豐富教材內容,增加跨文化知識比重。在英語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對不同文化與語言發展的理解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從英語教材選取方面入手,這也是掌握跨文化知識并加以應用的關鍵。在語言教學的跨文化學習中,教材內容選取和編排就顯得非常重要,需要在語言中體現文化差異,并且文化異同反映在不同語言差異中。教材中的語言對話應是在真實環境下的交際語言,還原真實生活。根據英語教學目的和教材內容,教師應注重拓展學生語言知識和跨文化知識信息量。將語言學習與文化背景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體會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對語言的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進行交流的能力,教材的選用和內容直接影響學生的能力培養。在英語教材編寫過程中,不僅要包括詞匯、語法和寫作等內容,還需要補充跨文化等知識點,使學生在了解語言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加上對文章的理解。文化背景知識內容繁多,可以涉及宗教、政治、科技、音樂、文藝、民族、體育等。要讓學生不是簡單地考慮本國家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更要拓展思維視角,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特點,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交際活動能否順利進行,不僅取決于詞匯量掌握,還取決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針對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規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編寫應充分考慮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掌握程度,循序漸進,緊扣文化主題。根據教材內容和語言學習特點,教師采取單一到多元、簡單到復雜的方式,逐步將文化背景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體現出來,提高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2.加強教師跨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是課堂教學,教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要想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離不開教師的主觀引導和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不再局限于教授語言知識,而是要有針對性地將文化和語言進行融合講授。比如,在語言教學中設定文化背景,讓學生在情景再現中感受國外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不同,體驗不同文化下語言使用的差異;教師要有目的性地穿插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學習和語言使用規范,在讓學生學習到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規范的同時,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感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語言文化背景的認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刪選教材內容,特別是包含中西文化差異的內容,引導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式學習或者找到文化在語言應用中的閃光點,作為教學吸引點,用當地文化吸引學生主動探尋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并進行課堂探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的目的,幫助學生進行主動、創造性、有選擇性的學習。教師要注意組織學生進行語言練習,在不斷練習中掌握跨文化知識,強化學生對文化差異的不同感受,達到學生可以熟練應用英語地道表達自己思想的程度,在跨文化差異中體會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3.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強化文化差異辨別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單純增加文化知識量的學習是不夠的。由于存在不同文化的沖突,還需要讓學生能夠辨別不同文化包含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并實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讓學生知道西方文化并不都是高雅的陽春白雪,實現不同民族文化在個人學習的內在影響。由于在校學生的文化信息來源渠道廣泛,并且文化來源的層次不同,學校要注重健康文化的引入,對積極的西方文化進行引導,要篩選不同文化的不積極、不健康的一面,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教師要注意科學地組織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學習,積極與時俱進,用科學、易于接受的方式將各種文化資料與學生學習層次進行有效結合;教師在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時,要注意科學引導,思想優先,為學生的文化學習把好關,守好門,對健康的主流文化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明辨文化是非,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與引用,堅決杜絕課堂上的拿來主義,注意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學習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

4.多元化教學手段,增加跨文化學習機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越來越普及,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廣泛應用于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觀趨勢,適應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客觀要求。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錄制微課,使用多媒體,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將教材內容與課堂教學所需要的音頻、視頻進行結合,運用網絡多媒體向學生實時播放英語語言應用情景,直觀、形象地讓學生感受文化差異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語言發展歷史和風土人情對文化的影響和改變。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多元化課堂教學方式,圖、文、聲、像并茂地整合文化信息,形成生動靈活的課堂教學環境,科學化、信息化教學過程,向學生提供真實的跨文化學習機會,提高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祁穎,陳秀明,王霞.大學英語課程學生學習效果滿意度調查———基于北京城市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4(7):61-62.

[2]李志強.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以“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2(11):117-118.

[3]胡艷紅,樊葳葳.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的現狀調查———基于1990-2012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全真題的統計與分析[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4(1):1-8,13.

[4]楊靜.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74-179.

篇5

關鍵詞:藏族大學生 自主學習 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7

1 引言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及對英語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極大地推進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同時,在因材施教,培養出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復合型人才的新時代要求下,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然而,以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輸入式教學已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 自主性學習現狀分析

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要目標,自主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流思想。自主學習包含三個要素: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外部環境。相關研究表明,較強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姚春林,2009)。但是,筆者發現藏族大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2.1 缺乏自主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動力因素,是學習者激勵自己達到英語學習目的內在驅動力。研究發現,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高動機者比低動機者傾向于有更好的成就作為。因此,如何激發和維持藏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然而,藏族大學生因其特殊的藏―漢―英三語語言環境和相對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學習動機不強,學習基礎非常薄弱,缺乏自信心,外語焦慮和懼怕情緒普遍存在,自我效能感很低。大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非常被動,他們認為英語課的學習是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因而缺乏學習動機和持久的興趣,對英語學習采取消極漠然的態度,表現在課堂上,很多學生機械記憶,被動接受甚至抗拒。筆者所在的學校對藏族學生沒有硬性要求英語過四級的規定,這也是學生學習動機不強的原因之一。

2.2 自主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強

許多研究表明,要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學習者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并承擔更多的學習責任。然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當中,許多藏族大學生習慣性的接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依賴老師,應付老師,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對于課堂活動缺乏參與熱情,對于老師安排的課外任務缺乏認真的態度,常常應付了事,對于主動性學習不了解也不知如何去開展。

2.3 不能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學習計劃

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自主學習計劃可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前者可設定長期的英語學習所要達到的程度,后者則可給自己設定每月、每周或每天應學習并掌握的內容。長期計劃是給自己樹立一個學習目標,而短期計劃則會提醒自己每天都在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在學習過程中應當對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計劃的完成也會帶給學習者極大的成就感。然而,很多藏族大學生普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許多學生反映從來沒有想過學什么,怎樣學,學多少的問題,也不知道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長期或短期的學習計劃。他們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背單詞,單詞記得多了,英語成績自然就好了。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考試,他們會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之后很快就會忘記。

2.4 缺乏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學生對自主學習的策略缺乏了解,學生英語學習方法太過單一死板,以不斷重復記憶單詞或粗讀課本上的對話及課文為主,導致學習效果不明顯,甚至有很多學生不知道學習策略是什么。筆者通過訪談了解到,很多藏族學生由于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也無法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許多學生的學習已經偏離了其應有的目的,忽視學習過程,只為通過考試而死記硬背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很多藏族學生的學習場所僅限于教室,學習資源僅局限于課本,很少主動利用多媒體網絡或圖書館等快速高效的途徑來提高學習效率。

2.5 缺乏必要的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包括學習活動前,活動中及活動后各階段計劃的執行與監督,是明確學習成效,提高學生自信,使學習過程和結果更趨于優化的重要一步。許多藏族大學生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監控,不能適時地根據學習的內容和要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安排學習、實施學習計劃;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適時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補救措施。許多學生都不會也不愿在學習活動中主動總結原因,糾正錯誤,并作出及時調整。

3 關于現狀的反思

自主學習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我院大多數藏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差的現狀,極大的影響了學習成果。作為民族院校的教師,我們需要從藏族學生英語學習的特殊情況入手進行研究,才能尋找到合適的對策來改善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通過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設計合理的課堂活動等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靈活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并能及時有效的進行自我監控,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努力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洪波.藏―漢―英三語結構下藏族學生英語學習特點淺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3).

[2]胡鑒明.論中國西部英語教育現狀與發展[J].交際法和中國英語教學,2002.

[3]劉雪蓮.民族院校藏族大學生英語學習問題研究與理論探討[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篇6

Study Plan

Dear Sir or Madam,

To facilitate the visa application process, here I’d like to elaborate my background, the reason to study XX at University of XX in Canada, my overall educational goal, financial support and career objective. Background

My name is XX with passport XX, born on XX in XX city. My high school education was completed at XX School.

The reason to study XX at University of XX in Canada

Born into the 90's Chinese city of Chengdu, I have grown up in a time of huge economic upheaval. Surrounded by an-ever changing economic environment, I remembered asking my father what exchange rates were. Over the years, my initial childhood curiosity has grown into a passion for economics. As my understanding improve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on economics and globalization became my favorite readings. I see economics more like a powerful tool helping us understand the world better. It was no surprise when I chose Economics without hesitation as major at University of XX, which is located next to North America’s busiest international border crossing. Facing one of Canada’s most beautiful waterfronts on the Detroit River, this school is provid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study. The reason I choose Canada as my study destination is that Canada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ies.

Moreover, compared with US and Britain, Canada is able to off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first-class education resources with lower expense and Canada is a peaceful, civilized and safe country. It is a good chance to receiv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 experience diverse cultures. Meanwhile learning in a totally new environment to broaden my horizon is very attractive to me, as it will raise new challenges for me to conquer. Compared with somebody holding a Master degree from a Chinese university, a graduate holding one from North America which is not exam-oriented but quality-oriented is much more competitive in China’s labour market.

My overall educational goal

I believe my education at XX School has laid the groundwork towards the path I now intend to embark on. As the curriculum I learned is the same as Canada’s and all our classes are taught in English too. To improve our independenc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many trips have been included such as travel to Hong Kong, Japan, Korea to our activities. Anyway, first step of my plan is to overcome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adjust myself into the new environment, includ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nhanc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other people. In add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improve my academic ability.

Financial Support

My parents have sufficient funds to support my study in Canada. They are definitely willing and able to afford my education and it will not influence the future life of our family since they both have enough saving, decent jobs and stable incomes. My father is the General Manager at XX with annual income around XX RMB and my mother works for XX and with annual income around XX. Besides, we have one commercial shop located at XX. One year the rent for this shop accounts for XX RMB.  Career Objective

I would like to look deeper and study better into this field, so after graduation from bachelor degree,

I intend to seek admission for master and PHD degree in Canada. As the only child in the family, going back to China and taking good care of my parents after finishing my study is my responsibility. After finishing schooling, I will return to China and begin my work toward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economics in my countr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calls for more excellent economists and the number of specialists in this field is still sparse in China. I want to work as a consultant in a big company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ir market strategies. After practical accumulation on the first hand, I am willing to be a professor at one university.

篇7

關鍵詞:跨文化 大學英語 交際

前言

跨文化交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依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是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際的概述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

跨文化的概念最早產生于美國。把它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缥幕浑H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接觸的地方就會產生跨文化交際,甚至可以說,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就是人類本身的歷史。近年來,它更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外語教學中需要導入相關文化學習的主張也日漸受到支持,“跨文化“越來越多地成了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關鍵詞。

二、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一)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拔幕虒W”就是對學生進行跨文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養成尊重、寬容、開放跨文化心態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意識,并形成有效地跨文化交往、理解、傳播等能力。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目的是積累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意識。從20世紀90年代初,“文化教育”觀念逐步滲到大學英語教材中,越來越多的教材和編者認識到語言和文化的緊密聯系。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則明確規定了英語教學應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文化意識的重視也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設對人才的外語素質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作為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必不可少的文化教學內容,跨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內容中所不應和不能脫離的文化因素的教學。所以,大學文化教學的根本原則是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必須教授所謂的交際文化或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識是對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的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所以說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是必要的。

第一方面:國家間文化、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本世紀,我國已是一個更加開放的社會,國際接軌的喜訊使國人振奮。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走到一起,交際必然會出現障礙。及時有效地克服這些交際障礙是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對促進國際間的文化、政治、經濟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注意加強我國英語教學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促進對使用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和重視,應當是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

第二方面:生活交流需要。隨著國家的對外開放,乎在每個大城市都可以看到不同膚色、不要語言的人。人們生活在一起就需要相互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基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即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種文化背景,就容易產生不解和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

托馬斯(Thomas)指出“語法錯誤從表面就可以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看出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就會認為對方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得到諒解。語言失誤卻不會被像語法失誤那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p>

不同的語言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不同的語境因素,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際中,人們總是喜歡用自己說話習慣和方式去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作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誤解或障礙。就這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育的重要環節。

三、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我們英語教師應該是促進跨文化交際的使者,與以往把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技能放在課程任務或教學目的的首位不同,英語教師應該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應把介紹外國的文化滲透到每一節外語課堂的教學中。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充分認識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相應的了解,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庾R和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下面幾個具體方面著手進行:

①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獨立個體,而是賦予了很多文化因素。從教材中,可以使學生了解和培養外國文化、政治、經濟等意識。

②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除了使用內容比較豐富的教材外,課堂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進行語言交際的模擬舞臺。通過這個模擬舞臺,學生可以帶著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直接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

③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英語老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如舉行一些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組織學生就某一個文化現象、文化內容進行英語演講、辯論,舉辦戲劇表演活動,可以以課本劇為依托,鼓動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創新。還可以舉辦英語角、英語沙龍、專題講座和外語影視或音樂欣賞會。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學習、生活、工作等狀況。從而能真正感受西方文化,進入跨文化的欣賞和交際中。

[參考文獻]

[1]畢繼萬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崔春 跨文化交際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8

[3]陳申 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4

[4]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莊淑娟 如何加強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5

篇8

關鍵詞:語言 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好一門外語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掌握好語言本身,這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二是要了解與該語言有關的各種文化背景、社會知識。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就無法正確理解和正確運用外語。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的創造離不開語言, 語言的變化和發展時刻追隨著文化的變化和發展。古德諾夫 (H. 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為: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另一方面,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 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作為社會的交際工具,語言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梢哉f:語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種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記,這種民族文化印記跟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有密切關系。文化與語言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必然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

三、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不同國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這就要求外語教學與學習能夠起到跨文化交際的作用。“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美國人類學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論交際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際成功,需要做到:(1)語法的正確性;(2)語言的可行性;(3)語言的得體性;(4)語言的可接受性。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不但要講究言語的正確性,而且要講究得體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語音、語法、詞匯都正確的言語不一定得體,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際中,應根據交際的目的、對象和場合結合其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對所用詞匯、句式等做出正確的選擇。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也應向學生講解相應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使語言知識成為幫助他們交流的工具,使他們學有所用,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四、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1.通過日常教學滲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涵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很多都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教材的內容也不局限于學習,而是通過學習引發學生產生相應的思考,進一步引起他們的探討與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都能提供和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大學英語教材第六單元(外研社出版)談到逛街,在學生學習文章的同時,就可以了解外國的消費形式和消費觀念,教師還可以適時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現場消費”。

2.積極設置教學情景、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語言教學模式

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和語言的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知識,還要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背景和它所適用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網絡、多媒體、幻燈機、錄像機等為學生設置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結合聽說法、交際法等教學法使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和相關的背景文化聯系起來,迅速準確的選擇出適合語言環境的語言。 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導入

眾所周知,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語學習理應強調英美文化的導入。學習者在自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發現,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種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比如在講解翻譯時,遇到“像頭蠢豬”這樣的話語,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做,相信很多同學會翻譯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從字面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pig在中國人心中是好吃懶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豬腦子”等等說法表示對豬的蔑視。然而,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對pig偏愛有加,甚至以pig做寵物,認為它們溫順、通人性,所以英語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還有“He works like a dog”這樣的英語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對狗鐘愛有加,就會把這句話譯成“他像狗一樣工作”,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這句話是對一個人工作的極大肯定。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4.促進對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

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西方國家的節日。例如: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在學習這些節日的時候,可以一方面了解節日的起源、人們的慶祝方式等有關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們和中國的一些節日作比較。圣誕節與春節、情人節與“七夕”,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同時也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再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特別是那些文化影響行為的地方。好比贈送禮物, 西方人習慣于當面拆封欣賞;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認為當面打開禮物是很不禮貌的。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化差異,轉換角度思維,促進英語學習。

五、結束語

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比嫣岣咄庹Z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戚雨村.語言對比和文化對比[J].外國語, 1993, (5).

[3]朱維芳.Sarah Trenholm文化詫異現象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9

關鍵詞: 非英語專業 大學新生 自主學習能力 心理因素

1.引言

上世紀80年代初Holec正式提出了學習者自主性的概念。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國外就出現了對自主性外語學習進行的探討與研究,引起了研究者對其定義和概念的熱烈討論,同時還對學習者的信念和態度進行了調查研究,相關性研究也有很多。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內學者開始對自主性英語學習進行研究和討論,多為對國外自主性英語學習研究的介紹和分析,或局限于探討培養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及其培養方法。而對于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和討論也逐步為高校研究者和外語專家所重視,但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尤其是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卻很少。

剛從高中升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其學習觀念和生活方式仍舊停留在中學階段。因此,進入大學后的第一學期對大一新生適應新的環境和學習生活是尤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如何使大一新生從中學時的“填鴨式”英語學習方式轉變為大學的英語自主學習方式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只有了解了新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并分析影響其能力的心理因素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和對策。因此本課題通過問卷形式對非英語專業大一新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

2.調查方法

本課題組調查對象以石河子大學非英語專業一年級新生為主,分別來自教育、醫學、計算機科學、生物技術科學專業,較具代表性。發出18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0份。

調查工具為調查問卷。問卷采用了胡杰設計的西部高校非英語專業新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問卷(2006)。問卷共設24個題目,根據具體情況考察五個方面:教師教學目的與要求情況;學習目標的確立與學習計劃的制訂情況;學生使用學習策略的情況;學生對學習策略使用情況的監控;對英語學習過程的監控與評估情況。問卷采用李克特五級制的計分方式,A、B、C、D、E分別代表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和非常同意。

3.數據處理方法

首先,對問卷的所有選項量化,把A、B、C、D、E分別轉換為1、2、3、4和5;然后運用社會統計學軟件包SPSS 13.0對問卷所得的量化數據進行了量化處理;對反命題17、19和22題進行了翻轉處理;最后得到最終數據。

4.數據統計結果

4.1教師教學目的與要求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問題1,同意的有78人,占45.9%,這說明將近一半的大一新生對教師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了解;均值雖然超過3但小于3.5說明總體偏向于對教學目的的了解不夠清晰和透徹;問題2和3選擇一般的學生分別為97和82人,百分比分別高達57.1和48.2,均值都接近3,說明學生在學習上有主動意識但較弱,自主學習模式就是要求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認真負責,靈活確定學習目標并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

4.2學習目標的確立與學習計劃的制訂情況

通過表2可以看出,這兩題都有50%學生選擇了一般,均值為2.93和3.03,說明制定學習計劃的意識較弱,大多數學生都能制定學習目標但還不能完全準確地把握自身實際情況。

4.3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

數據表明:學生對學習策略了解得不夠(均值=2.86),不能有意識地使用有效的交際策略和寫作策略,均值為2.89和2.94,都未超過3。但基本都能使用聽力和閱讀策略。

4.4對策略使用的監控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學生對各種策略的使用的監控情況基本和對應的策略使用情況成正比:基本能有意識地監控聽力和閱讀策略的使用,而對于交際和寫作策略卻不能很好地監控(均值分別為2.97和2.99,小于3)。

4.5對英語學習過程的監控與評估情況

從表5可知,問題15中52人選擇了同意,20人選擇非常同意,占了總人數的42.4%,還有60人選擇一般,占35.5%,說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及時作出調整(均值=3.29);問題19、20、23、24的均值都超過了3,說明學生基本能主動與他人合作,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改正,能主動調整學習計劃,有效規劃和調整學習時間,從這些方面來看,學生的英語學習已經有了主動的學習觀念,但根據問題16、17、18、21和22,新生還不太會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均值=2.84),對學習中產生的情感問題不能很好地處理(均值=2.96),不能夠活學活用,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均值=2.81),不會選擇有效的學習途徑(均值=2.91),不會檢查并更新所學知識(均值=2.85)。習慣了傳統的“滿堂灌”的思維方式,很多新生不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不主動預習和復習,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整體來看,新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不能很好地自我管理。

以上數據分析表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新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普遍偏低。

5.影響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心理因素

為什么非英語專業的大學新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普遍偏低?大學新生的心理因素是影響其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和情感因素。

5.1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分為結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具有結合型動機的學習者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地和以英語為母語的當地人進行交流,而具有工具型動機的學習者則是以英語為工具達到找工作、出國、過四級、評職稱等目的。經訪談大多數新生是把英語當作一門工具來學目的是為了過四級、拿學位。無論哪種動機都會促進學習者的英語學習。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新生來說,剛步入校園,一切都是陌生新鮮的,對新的環境和事物的適應使他們不會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去學英語,自然就會影響到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有意激發大一新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強化他們學英語的學習動機,這樣才能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5.2情感因素

影響非英語專業大學新生的英語自主學習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態度、自信、焦慮、性格、自尊等。這些情感因素被認為是可調節的情感過濾器。持有積極態度的學習者會降低其情感過濾的作用,語言輸入會順利為大腦所吸收;相反,持消極態度的學習者會加強過濾器的作用,語言輸入難以通過而不被大腦吸收。對新生的學習態度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是大學英語教師的又一任務。

在本次調查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新生中,大多英語為弱項,因此自信心不足。尤其是大學英語的分級教學模式使那些被分到B級班的新生心理上受到一定的打擊,降低了學英語的自信心。新生自信心不足的第二個原因在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聽說領先。而剛步入大學的新生在高中期間重讀寫,聽說訓練基本沒有。這種狀況導致了大多數新生怕當眾說英語出錯、丟人,影響了學英語的積極性。如何提高大學新生的自信心對于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影響新生自主學習的另一個心理因素是焦慮。學習者一旦產生了高焦慮,也就是過分的焦慮,就會影響英語學習。具體表現在新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恐懼心理和畏難情緒,逃避學習任務,一聽說要考試就緊張,心情處于焦慮不安之中。降低新生的高焦慮有利于英語學習,同時適度的焦慮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性格和自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生的英語自主學習。外向型的學生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用英語與人交流學習自主能力強,而內向型的學生在英語表達、與人交流方面則被動、消極,輕易不開口。同樣自尊心強的學生怕當眾出錯、丟面子,也會在英語學習時采取消極對待的態度。而對大一新生來說,這種情況在新的環境中尤其容易產生。教師的責任就是了解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利用這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因勢利導,達到促進、培養新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6.結語

自主學習首先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習者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既然一個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者同樣是一個具有豐富心理活動的有個性特征的人,那么大一新生自主學習能力偏低的現狀也是與其心理因素分不開的。如果大學英語教師能夠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因素進行研究,解決因心理因素產生的問題,就能使大一新生的英語學習順利從中學過渡到大學,而且能提高新生們的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促進和培養學生的終身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睿.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的困惑與對策探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VOL27,(5).

[2]胡杰.西部高校非英語專業新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3).

[3]徐錦芬,彭仁忠,吳衛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4]喻賢莉.大學生語言自主學習的心理因素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VOL24,(1).

篇10

根據2007年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和說的能力。因此,我國各高校都著力探索大學英語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尤其是大學生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較薄弱的聽說實踐課程,更是大學英語改革的重中之重?;诨旌鲜綄W習的大學英語聽說實踐課程旨在加強聽說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并培養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揮積極性和創造力,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本文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強調學生在英語聽說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依據,以南陽理工學院大學英語聽說實踐課程為例,探究基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聽說實踐教學。

二、研究背景

實踐教學是目前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普遍關注的重要環節,旨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數字化、網絡化教學為大學英語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避免了我國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完全依托學校教育而出現了一些弊端,使英語學習者在課堂之外,借助多媒體和數字、網絡技術通過聲音、圖像、電子閱覽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提供虛擬的網絡在線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基本技能,尤其為學生訓練聽、說技能提供了較好的實踐平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簡單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建構知識和意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契合混合式學習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大學英語聽說實踐課是我院深化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而對大學英語進行課程改革的一次大膽嘗試,以加強學生英語實踐,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為依托,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三、基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得當與否關系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敗。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對學生聽說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再強調,我國各高校首先在教學模式上探索并嘗試建立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聽說教學模式。我院自2011 級新生開始進行分級(卓越工程師班為A級、普通專業班為B級、藝術類專業班為C級)、分課型(大學英語綜合講授、大學英語聽說實踐)教學,面向全校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大學英語實踐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的課內教學和基于網絡的聽力、口語等方面的課程實踐。該課程選用《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材及其網絡教學系統對學生進行聽說實踐訓練。該課程秉承“教與學并重,講與練結合”的教學理念,每學期2學分,10次面授,隔周一次,20學時;每次課上進行45分鐘的話題導入、聽力材料講解和聽力技巧的面授指導,45分鐘的課上網絡自主學習指導、解答學生在聽力技巧、語言知識、文化背景及軟件應用等方面的問題;此外,學生課外每周還需完成1 小時,一學期共16個小時的自主學習任務。評價方式為形成性評價,利用新視野網絡學習平臺中的“測試模塊”,由任課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自行設置測試用題,使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其次,在“教學管理模塊”中,適時監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效果。最后,通過“測試成績模塊”在學習系統中自動下載每一個單元本班學生的測試成績,記錄學生一學期的形成性評價成績。

四、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聽說實踐教學

隨著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教育界試圖尋找一種可以將傳統學習模式與網絡化學習模式的優勢相結合的新教學模式,混合式學習模式應運而生。雖然目前學術界對混合式學習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定義,但是各國教育者從不同側重點對此概念進行了闡述。例如,美國學者奧雷Michael Orey從學習者(為達到學習目標而對學習資源進行選擇)、教師或教學設計者(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對資源進行組織分配)、教學管理者(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對資源進行經濟有效源分配)這三個角度對混合式學習進行定義。Margaret(2002)對混合學習的闡述:混合學習是基于網絡技術與傳統課堂講授方式相結合實現教學目標、將多種教學方式、教學技術和具體的工作任務相結合實現做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國學者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學習強調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數字化或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相結合,真正實現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

因此,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聽說實踐課程不僅使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選擇學習的實踐、地點、內容等,而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院采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網路教學系統》為聽說課的實踐活動提供了記錄、監督和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和效果的平臺。

首先, 教師在開學初將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安排等教學文件上傳至新視野網絡學習系統的“教學大綱模塊”中。教學目標、內容和安排等綱領性的文件是具體實施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程的決定性導向和靈魂。學生在學習使可以明確看到該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和考核方式,才能夠按照要求完成自主學習任務。我們知道,造成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網絡化學習中沒有具體的學習計劃,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考核方式不了解。因此,教師課堂講授時,一定要明確告知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計劃,并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實時追蹤和監督,使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中真正從事與學習有關的活動。

第二,教師在講授時注重培養學生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學習方法的升華。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大面積地改進學生的學,提高學習效果和質量,減輕學習負擔。同時,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可以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大部分新生在入學處,對英語學習抱有較高的學習熱情。他們一心想學好英語,但卻不能很快適應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提高應用能力。而事實情況是,大學英語屬于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課時相對較少,教學任務重。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關注幾乎還是停留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層面,期待教師能像高中的英語老師那樣,逐字逐段講解英語課文,并希望老師在課堂上處理每一個練習題。因此,學習訴求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很難實現。同時,大部分學生在聽說實踐課中,反映他們能聽出每一個單詞的發音,但是對段落和篇章卻無從下手,不能理解說話者的意思,進而導致自己不能自如地進行口語表達。所以,培養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中使用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就變得極為重要。教師可以根據視聽說教材每個單元內容的訓練主題,在導入部分適當添加與主題相關的單詞短語、文化背景等,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和對話題的感性認知;在聽力材料的講練過程中,首先講解聽力技巧,幫助學生提高語篇理解能力。同時,指導學生在語言學習中注重與主題相關的詞匯量、習語和俚語的積累,掌握一定量的句子結構,輸入大量的語言基礎知識,為語言的輸出做準備。

第三,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指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需要學生自己建構才能獲得。由于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課后需要教師督促才能教學任務,所以,學生很難完成網絡在線學習中要求的自主學習任務。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安排學習計劃,適時引導學生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并 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學習。當學生能夠對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進行計劃、組織、自我指導、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并能夠使學習達到最佳效果的環境時,才能具備有效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啟示和思考

混合式學習的發展和推廣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 也為大學英語聽說實踐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挑戰。

首先,混合式學習環境中的“數字化、網絡化學習”滿足了學習者對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靈活性的要求,但是同時,也存在新的學習障礙。網絡化學習需要學生具備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其次,網絡自身也存在問題。例如,網絡上很多視頻、音頻資料分類不明確,而且不能及時更新。學習者在學習時很容易迷失在大量的信息里,進而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要充分發揮混合式學習環境的優勢,我們首先應該使學習者對現代信息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具備操作能力,并能夠掌握學習策略并使用有效學習策略能使學習者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其次,改善自主學習中心的英語學習資源。視頻、音頻資料要及時更新。混合式學習環境下多媒體應用廣泛,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最后,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下,創建信息反饋平臺。信息反饋機制是教學溝通的重要因素。學習者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信息的及時反饋,調整學習計劃,安排學習活動,以此評判并改善自己的學習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