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策略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18:0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播策略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播策略論文

篇1

[關鍵詞]市場;互聯網;服務意識;民族主義;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最熱門也是最敏感的話題。事實上,思想文化領域的全球化比經濟和科技領域都來得廣泛而不引人注目。如何應對這一沖擊是一個目前不容回避的問題。這不是簡單的互通有無的過程,而是激烈的生存競爭,它關系到世界占大多數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尊嚴。

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無疑是國際大眾傳播媒體。這些傳媒依靠現代電訊手段,把信息傳達給遠距離的受眾。有一定規模的國際傳播始于短波廣播出現之后。20世紀末,國際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以互聯網為媒體的互交式傳播為特征的“無中心”傳播。有人指出,互聯網的出現,使大眾傳播一夜之間變得“平等、民主”化了。但問題依然存在,如: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可能擺脫一種幾乎是終極的阻礙——文化差異的存在,而文化的差異又被不平等的文化勢力固化了。

無論如何,國際交流以一日千里的信息革命形勢為依托,正成為新世紀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地球村上的每個成員都有可能利用這一重新洗牌的機會,在國際傳播業中重新調整策略。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體制上、觀念上經歷一番脫胎換骨的演變,從而在勾畫新的國際傳播格局中有所作為。

作為宣傳的國際傳播

國際傳播的出現一開始就與政治緊密關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廣播便是一個散布威脅言論的機關。

1923年,德法之間為魯爾事件展開有史以來第一次廣播戰爭。1927年,各國為了反擊別國的敵意宣傳,英、法、荷、比、葡均紛紛建立電臺,加強發展國際廣播以鞏固其殖民地。

蘇聯于1929年建立了國際廣播電臺,從事對外宣傳。

在第二次大戰中,廣播戰登峰造極,德國使用恐怖戰略,對捷克、波蘭、荷蘭、挪威等國從事宣傳戰。1941年,德國計用88個短波臺對歐洲廣播,但不準其人民收聽廣播,否則處死刑。

1942年,戰時新聞局(officeofwarinformation)授權發展心理作戰及國際廣播。1942年成立了美國之音。1948年,美國國會授權“美國之音”從事國際宣傳,由國務院管轄。

“國際廣播電臺即是外交的工具,其服務項目之一便是播出由政府提供的官方或半官方聲音,這些聲明可能以通告、報道、政策演說等方式播出?!雹?/p>

可以說政府機構是國際廣播的始作俑者,沒有國家的介入,國際廣播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廣播可以說都是以宣傳為目的的。

到了冷戰時期,國際輿論的斗爭也多半是依靠國際廣播和后來的國際電視網來進行的。冷戰結束后,國際大眾傳播行業里的對抗意識仍然主導著它的總體策略。

國際傳播的市場化

冷戰結束以后,對抗由兩極變為多極,對抗的焦點已由意識形態轉為對國際信息市場的爭奪。

從80年代開始,商業電視媒體看到了開拓國際市場的可能性。媒體巨頭通過文化交流和新聞自由的名義在發展中國家推銷自己的節目和取得播映權。1980年6月1日,有線電視新聞廣播公司的全新聞頻道開播,它主要通過衛星-有線傳送系統向世界各國的用戶播出節目,它標志著商業性國際電視廣播的崛起。1993年,CNN國際臺總收入9300萬美元,贏余不多,到1994年,它單單利潤就達到6600萬元。

CNN在商業上的成功和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推動了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先后開辦了以新聞報道為主的對外電視廣播,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商業廣播公司紛紛開辦各類衛星電視頻道。

1991年5月香港衛星電視臺開播后大獲成功。1993年、1995年,該臺的全部股權先后賣給了國際傳播界巨頭魯珀特·默多克。衛星電視臺的節目通過亞洲一號通信衛星覆蓋亞洲的近50個國家和地區,根據1997年的數字,全球收看衛視的約有4200萬戶。

國際傳播從政府行為轉為商業行為是一個大的跨越。它大大減弱了國際傳播中的火藥味,部分傳播的主要驅動力從意識形態宣傳轉為收視率和廣告利潤。市場和利益的威力是巨大的,曾經是孤獨的領域如今一下子充滿了推銷者的殷勤。他們使國際傳播體系變得多元化了,形勢也變得尤其的復雜。這些老到的電視業資本家在大把掏錢占領空中覆蓋面的時候,非常清楚他們在干什么:只要信號接受的技術障礙一旦克服,觀眾的收視品味和偏好都是可以引導的;他們相信優秀的質量和服務戰無不勝。

在新的形勢下,雖然意識形態的斗爭淡出背景,但商人決不會把贏利放在損害本國利益和形象的前提下的。即使是一向以客觀、公正為己任的新聞通訊社也不會例外。

“近年經傳播學者研究證明,世界性與地區性之新聞通訊社均以其本國利益為前提,并非以服務世界或地區利益為目的,由此可斷言,國家通訊社乃是國家利益的發言人。”②

同時商業化趨勢也強化了世界范圍內文化發展的兩極分化。而且通過商業推銷的往往不是文化的優等貨色,而是迎合中低層的快餐型消費。

市場化隨著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已經嚴重地威脅著弱勢文化。以歐美為主的發達國家銷售的文化產品帶有強烈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色彩,這種文化產品通過跨國媒體公司的推銷,在發展中國家產生著潛移默化并且是根本的影響。譬如,西方文化正在改變著本土文化精英的語匯,他們即便是在捍衛本土民族文化的時候也離不開用西方的概念和理念作為批評的基礎。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計劃基本上是追隨西方的摹本,那些接受西方思想最早的文化和技術精英實際上已經無法擺脫全盤西式現代化的大語境。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革命”

20世紀90年代初,超本文電腦語言的發明和適合家用電腦使用的網絡瀏覽器的出現使互聯網被推到了信息革命的前沿,它實際上更是一場大眾傳播的革命。一批網絡和電腦技術人員迅速以一種嶄新的項目和方式在電信和傳播界拓出一片領地,強烈地沖擊著傳統的傳播媒介。

互聯網的傳播有很多優勢,其中信息的高度平等是最具沖擊力的。這一特征一下子扭轉了大眾傳播權利對資本越來越多的依賴。然而,資本是無孔不入的,資本在尋找增值的機會,技術發展的后勁也要靠資本。掌握一定資本和管理資源的傳統傳播媒介為了維護它原有的地位紛紛主動介入互聯網,試圖利用他們的內容采集編播優勢奪回失去的部分領地。但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尖端技術人才仍被新興網站公司擁有。爭奪網絡人才的戰斗方興未艾。資本的流動也已經大幅度轉入互聯網業,它迫使這一繼報紙、廣播和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的發展漸漸呈集中化趨勢,強強聯合,大魚吃小魚之類的兼并每天都在發生。有人擔心這種集中會改變互聯網的自由、平等的性質。這種擔心也不是多余的,如果沒有相關的立法,優勢網絡公司可以大批量地發展強大的病毒武器攻擊競爭對手,互聯網上的“暴力”會迅速增加,而最終稱霸的必然是大政府、大財團擁有的門戶。

互聯網的優勢是明顯的,它的影響還只是初顯端倪。誰抓住了這一發展機會,誰就會在這新興的國際傳播舞臺上站住腳。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廣告效應;對文化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效率極高的同時是無限廣闊的傳播和交流的天地;對社會來說,它或是增強社團凝聚力,或是分化它的組織;對國家來說,它關系到國家形象的樹立,做得好有利于國家的外交,做得不好,它危及政權的存亡。

互聯網上信息的低質量和網絡行為的無政府主義也增加了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很多像泡沫一樣的消息網點在著無數未經證實的消息,事實和謠言混淆不清,無聊的內容也一樣在消耗年輕人的時間。此類“非正規教育”正在把我們下一代引向何處,是個令人堪憂的問題。

總之,互聯網已經毫無疑義地成為21世紀國際傳播的最主要媒體?;ヂ摼W一度讓所有人——窮的富的、強的弱的站在了一條差不多的起跑線上,一些能把握機遇、做出正確對策的弱勢群體就有可能完成一次發展的飛躍,從而過上揚眉吐氣的生活。

國際傳播的對抗意識和服務意識

如前所述,國際傳播從他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打上了“宣傳”的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宣傳與反宣傳可以說是國際大眾傳播的原型。蘇聯和英國是兩個最早開始國際傳播的國家。冷戰時期中,美蘇在意識形態的宣傳上是白熱化的,他們所進行的國際輿論斗爭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國際廣播和后來的國際電視網來進行的。這種對抗原來是在資本主義世界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出現,現在多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利益和文化勢力上的對抗。這種政治概念主導下的對抗和市場競爭中的對抗是兩個概念,它和大眾興趣無關,只注重國際政治的斗爭,或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完美無瑕的形象。冷戰雖然已結束10年了,然而國際大眾傳播領域中的冷戰意識或者說對抗意識依然非常濃厚,主導著許多國際傳播部門的編輯方針。

發展中國家多數沒有商業國際廣播,他們的國際廣播是政府部門的一部分,在他們和發達國家的利益沖突中,往往處于輿論上不利的地位。西方媒體在冷戰后期,自居為冷戰的勝利者,在輿論上對非西方政府制度的國家更是頤指氣使,是國際傳播中對抗狀態的誘因。所以,一旦哪個發展中國家拂逆了發達國家之意,他便立即陷入被動的國際輿論中,于是他們傾其力用自己控制下的輿論工具和發達國家新聞機構作針鋒相對的反宣傳,并由其政府施加外交壓力,但發達國家政府以不干涉言論自由而不加理睬,這都加劇了國際傳播中的對抗意識。

然而,我認為,從發展趨勢來看,在國際傳播中制勝的還是服務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而不是對抗意識。

向觀眾提供服務的意識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但是把服務意識作為國際傳播的一個重要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則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它只有在非官方的商業國際傳播媒體出現之后才真正得到了體現。商業傳播媒體把國際傳播不再看作戰場,而是當作有利可圖的市場。鑒于跨國公司的品牌急于在遠東、東南亞開拓市場,商界巨頭非常樂意在覆蓋全球的媒體上做廣告投資。這樣,國際傳播就有了和經濟利益結緣的歷史。美國在線電視新聞廣播公司CNN商業運作的成功刺激了眾多媒體向國際化發展。他們追求的首先不是意識形態上的勝利,而是傳播的效果和穩定的收視率,從而保障廣告的收入。CNN承認它的收入增長的大部分來自國際市場。美國廣播公司(ABC)開辦了亞洲臺,在歐洲開辦一個商業頻道。全國廣播公司(NBC)開辦了對歐洲的有線電視頻道(CNBC),對亞洲的商業新聞頻道(ANBC)和對拉美廣播的西班牙語頻道。特納公司在拉美和歐洲全面覆蓋,英國傳播大亨默多克也迅速進入國際傳播業,開設了空中新聞電視臺和香港衛星電視臺?!八鼈冞M行電視擴張的目的是為了奪取更多的利潤。”利潤的驅使使他們非常注重服務和推銷技巧。

毫無疑問,服務意識的注入使傳播的內容更具有可讀可視性。做到這一點,對具有商業運作歷史的媒體來說是很容易的,他們只要把在國內的一套做法,搬到國際上來,就會有差不多的效果。但對國家管理下的傳播機構來說,要用服務意識來替代原來的宣傳意識就比較困難。由于體制上依然是對抗時期的體制,原來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觀念沒有及時轉變,所以,很多國家的國際傳播的主導思想仍然滯留在強調對抗的形態上,或是把服務作為手段,對抗作為目的。這種沒有建立在市場上的服務總是膚淺的,因為服務與否不影響生存,他們便不太注重市場調研,節目的生產往往不與市場掛鉤。這樣,去迎合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口味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本能,而似乎是很多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反復呼吁和提倡的一種分外的要求。

服務意識看似無高尚的立場和目標,但沒有它,就沒有市場競爭,想對抗都無從談起了

傳播中民族主義的陷阱

國際媒體仍然因循著冷戰時期的理念,往往急功近利,要把自己的愛憎強加于受眾,使民族主義情緒蔓延到國際傳播中,希望全世界各族人民像傳播者本人一樣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政黨,這純粹是一廂情愿的事。如果這種宣傳政策在本國國內是必需的話,在國際傳播中則是不宜直接表達出來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最明顯的理由就是,受眾群體來自不同的民族,并都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他們也許愿意了解一些傳播者國家和民族取得的成就,但不應指望他們也一樣會津津樂道這種成就,弄不好反而會引起妒忌心理。

所以,在國際傳播中要特別忌諱民族主義的宣泄,要特別避免挫傷其他民族的“愛國主義”情緒。有些國家基于自己強大的國際地位,說話無所顧忌,刺傷了別國“人民的感情”,使自己在道義上處于十分孤立的地位。這種誤區在發達國家的傳播中有,在發展中國家也非常突出。在多數發展中國家中,國際傳播大都是從屬于國家政府部門,或剛剛在經營政策上獲得一些獨立性,管理決策層有很強的對抗意識。因為有過被殖民化的歷史,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意識更加敏感,他們把愛國主義的宣傳在國際傳播中加以不適當的突出強化,并不能容忍任何被視為有辱國家形象的消息和評論。這種意志通過行政管理和政治審查的渠道貫徹到媒體從業人員的具體操作中,就使得整個傳播業為一種偏頗的使命感所籠罩,形成一種和市場親合力相反的力量。

國際傳播研究者從技術上指出了4種影響文化間傳播的因素,其中就提到了民族優越感。

美國人類學家桑奈(W.G.Sunner)對種族優越感有專門研究。他指出從很早期的社會中就有團體的內外之分。團體對本身的感覺總是優于外團體。(一群團體彼此之間可能有某種關系,如血親、鄰居、盟友、姻親或商業伙伴,這種關系使他們團聚一處,但又彼此分得清楚,因此我們開始區分你、我——外團體與內團體。)他們總是認為內團體是道德的、優秀的,自己團體的風俗是獨創的、人本的。但這種態度由外團體的主觀出發,往往得出否定的描述。如果某團體對本身的描述是“我們有自尊,并且敬重祖先留下的傳統”,而外團體可以把它描述成“他們一切以自我為出發點,自我中心,他們愛自己比愛我們多”。如果某團體對本身的描述是“我們勇敢求上進的。我們為維護本身的權益而奮斗,我們保護自己不受外人欺凌”;而外團體會把它描述為“他們具有侵略和擴張的野心,他們想犧牲我們超越前進”。

文化傳播的學者還發現“種族優越感的程度與社會地位、教育水準、性別和年齡沒有顯著的關聯;越是屬于一個社會中的弱勢團體,種族優越感的傾向越嚴重。然而“一個人越是閉關自守、獨斷專行,優越感也越重”。④

除了民族優越感之外,他們還指出了文化間傳播中的刻板印象和為他人設想的能力(empathy,一譯‘神入’)的作用??贪逵∠笏|及的范圍不但涉及其他的種族、社會群體,也及于自己所屬的種族、群體。所代表的印象可能是歪曲的、不利的,但也可能是有利的,甚至也有部分真實在內??偟膩碚f,“刻板印象往往妨礙了不同種族間有效的溝通”。⑤

文化間的傳播不少是自我中心型,在這種情況下,甲方完全以他本身的價值觀來評估了解乙方。傳播學者遂提出了提高“神入”的能力來促進交流。

“我們要有‘神入’或替他人設想的能力,才能充分理解信息的意義,事實上,為了達到有效的傳播的目的,送出信息的人也必須能夠為收受信息的人設想?!雹?/p>

在根本上作出完全正確的假設是困難的,最合理的做法也許是避免過早形成一種態度或印象。也就是說,國際傳播者應該對其他文化事物盡量保持客觀開放。如果發現對方有不同之處,也要尊重對方的想法與做法。這種為他人設想的技能如果能夠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或不同種族的傳播與交流中得到廣泛的推廣,這對整個人類的文明都將是偉大的貢獻。

管理中的毒瘤

現代科技支持的國際傳播已經向傳統傳播發起了挑戰。國際傳播的多元性和大眾參與性將成為國際傳播的主流形態。資本或權力對傳播的控制將越來越困難而且不合時宜。形勢要求我們必須以開放的姿態從事國際傳播,在管理上要有更多的世界主義和國際主義觀念,同時要不懈地和作頑強的斗爭。

是管理中的一個毒瘤,是企業或服務部門低能、落后的一大原因。的主要癥狀是不求創新、不求效益,但求無過,以保住自己的官職。這種作風與迅速發展的國際傳播模式格格不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媒體中的每個從業人員要以為受眾服務為目的去處理問題,而不是違背這一原則,把個人的利益放在事業的發展之上。眾多管理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寫不實的成績匯報上,形式主義的文山會海中。從上至下,層層加碼,會議不斷打亂了正常的經營和業務管理,浪費了大量人力和財力。許多需要及時處理的事情都在無止境的公文旅行中貽誤了時機,時機的喪失在全球化迅速推進的今天是莫大的罪過,因為信息技術革命發展的速度太快了,失去一個機會,便意味著一連串的機會的喪失,意味著又是幾十年經濟地位的落后。

國際傳播即是全球化最大的載體,主動介入國際傳播即是介入全球化進程。在全球化中競爭即是在國際傳播中競爭。你不把自己的思想全球化,別人就會把他的思想全球化。當前,以互聯網為主要形態的信息革命使全球化成為21世紀的重要議題。信息革命給了每個人一個廣闊的天地。讓我們抓好這一時機,使世界在改變你的同時,你也在改變著世界。

注釋:

①李瞻:《國際傳播》1984.第198頁

②李瞻:《國際傳播》1984.第9頁

③郭景哲:《讓世界了解中國》第112頁

④汪淇:《文化與傳播》1983.第114頁

⑤汪淇:《文化與傳播》1983.第94頁

⑥汪淇:《文化與傳播》1983.第142頁

參考書目:

《國際傳播》,李瞻,三民書局,1984

《多種聲音,一個世界》,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編寫的報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1

篇2

[關鍵詞]:整合營銷傳播;網絡營銷;實施戰略

整合營銷傳播(IMC)這一觀點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美國營銷大師唐·舒爾茨提出和發展的。IMC的核心思想是:以整合企業內外部所有資源為手段,再造企業的生產行為與市場行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實現企業統一的傳播目標。IMC從廣告心理學入手,強調與顧客進行多方面的接觸,并通過接觸點向消費者傳播一致的清晰的企業形象。這種接觸點小至產品的包裝色彩大至公司的新聞會,每一次與消費者的接觸都會影響到消費者對公司的認知程度,如果所有的接觸點都能傳播相同的正向的信息,就能最大化公司的傳播影響力。同時消費者心理學又假定:在消費者的頭腦中對一切事物都會形成一定的概念,假使能夠令傳播的品牌概念與消費者已有的概念產生一定的關聯,必然可以加深消費者對該種概念的印象,并達到建立品牌網絡和形成品牌聯想的目的。

麥斯威爾是一個運用整合營銷傳播策略的成功者,麥斯威爾咖啡自1982年在臺灣市場發售以來,一直以“分享”的廣告策略塑造品牌,1986年到1988年,麥斯威爾通過隨身包咖啡的上市,延伸“分享”的概念,并運用廣告、公共關系、促銷活動等手段,由形象代言人孫越發起“愛、分享、行動”的街頭義賣活動,同年麥斯威爾隨身包咖啡銷量同上年相比增長50%。麥斯威爾通過不同的傳播媒體傳達“分享”這一核心概念,運用的就是典型的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但仍應指出的是,雖然整合營銷傳播近年來已成為廣告界的時髦詞匯,可是整合營銷傳播所倡導的宣傳策略并非那么深不可測,整合營銷傳播也并非就是一種萬能的營銷策略,即便是完全了傳統的營銷理論所倡導的4P’s營銷組合思想,提出了更為合理的4C’s理論,便并不是說整合營銷傳播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定就能成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比如受到企業文化、傳播歷史、傳播階段的影響,因此也不能盲目隨大流趕時髦,不分青紅皂白就上馬立項開始實施整合營銷傳播策略。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整合營銷傳播不僅僅只是如許多人所說的“傳達同一個聲音,樹立鮮明的形象”這樣簡單,在實施過程中還要結合管理科學、消費者行為學、統計學等其他學科進行分析和決策,所以整合營銷傳播的具體執行過程是一門科學而絕非僅僅只是一個概念。

由于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存在著巨大的區別,在傳統市場上運用自如的成熟的整合營銷傳播策略在面對一個全新領域的時候,還要依據新環境的特點做出適當的調整。不可否認的是在互聯網上實施整合營銷傳播有其不可避免的劣勢,但也有其優勢所在,假如能夠揚長避短,開拓思路,那么必然可以充分發揮整合營銷傳播的作用,提升企業的營銷能力。

一、在互聯網上實施整合營銷傳播策略所存在的劣勢和優勢

(一)存在的主要劣勢

1.網絡企業傳播的信息容易被其他互聯網信息所淹沒。2.應用大眾媒體進行強勢促銷的可能性比較小,在促銷過程中主動權掌握在消費者的手中。3.由于瀏覽和點擊的方便性,原有客戶的轉移成本低,網站容易流失客戶群體。

(二)網絡企業運用IMC所具備的主要優勢

1.易獲取客戶行為資料。登陸的客戶數目以及客戶在每一個網頁停留的時間、客戶的瀏覽習慣都能夠通過程序輕松地記錄下來,同時還可以在數據倉庫中記錄下客戶曾經購買的商品、購買的次數、客戶的偏好和客戶的資料,從而為有效分析客戶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提供充足的數據資源。2.傳播渠道多樣,如可在相關的網站、軟件、報刊、電視和海報上刊登廣告,還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市場活動推廣公司的品牌。3.易采用電子郵件等形式實施一對一營銷,還能利用虛擬社區和論壇的方式增加客戶參與機會,發揮關系營銷的作用,建立忠實的客戶群體。4.網絡廣告具有互動性強、傳播范圍廣、成本低、效率高、受眾數量易統計的優點,為互聯網企業提供了非常好的營銷傳播工具。5.上網群體的收入高,年紀輕,喜歡嘗試和體驗新事物,對于某種新近傳播的概念往往能產生較濃的興趣。6.所經營的信息產品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整合營銷傳播運用起來得心應手。由于信息產品屬于“經驗產品”,而且復制成本和分銷成本非常低,網絡企業可以通過提供免費產品的方式吸引消費者進行初次的體驗,不僅成本低,而且收效快,這非常有利于整合營銷傳播戰略的成功實施。整合營銷傳播不是為了傳播而傳播,就算是口號喊得再響,沒有得到客戶的購買和認可,那也是毫無價值可言的。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在互聯網上運用整合營銷傳播帶存在著一些劣勢,但是其所具有的優勢遠大于劣勢,因此無須提心IMC在網絡上運用起來會失效或者其本身就是一種賠本賺吆喝的生意。

二、整合營銷傳播(IMC)整合模式

所謂“整合”就是“統一”和“協調”,這種“統一”和“協調”貫穿于傳播過程的前后,涵蓋了公司的內外部資源。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消費者目標群體的整合,指的是細分消費者市場,分析消費者的心理特征,預測消費者的未來行為,對現有客戶和潛在客戶進行品牌和產品說服。二是對網絡公司內部和外部功能領域的整合,指的是協調各部門在傳播過程中保持步調和行為的一致。另外,外部利益相關者在公司的營銷活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會極大地影響到傳播的效果,所以在整合過程中同樣不能忽視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存在。三是對網絡公司形象的整合,指的是在營銷目標確定的情況下,依據網絡公司提供的服務希望達到目標,對公司進行適當的定位,樹立鮮明的形象,并根據顧客所反饋的意見重新確立公司的形象。四是傳播渠道的整合,指的是尋找合適的傳播工具,并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媒體的優勢,相互配合,協同作戰。五是最為關鍵的一環:營銷核心的整合。其涵義指的是確定營銷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包括市場推廣的口號、產品的整體特征等的統一,其整合核心必須明確、清晰和一致,并且容易為消費者所接受。

三、運用整合營銷傳播(IMC)的主要步驟

要成功實施整合營銷傳播,必須遵循科學的決策步驟,下面將進一步分析運用IMC的主要戰略步驟:

第一步,確定目標客戶群體,分析客戶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網站的主要目標是吸引上網群體的注意力,當時的網絡經濟被稱之為眼球經濟,一個網站注冊的會員數量的多少成為網站營銷的主要任務,這往往會導致忽視不同的客戶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的結果。因此,營銷的第一步就是要評估消費群體的未來價值,確定目標客戶群體,充分挖掘客戶群體的價值,達到盈利的目標。如推廣email信箱,可能按照收入和需求區分為企業用戶、一般用戶和學生用戶,對應地,為他們提供企業郵箱、收費郵箱和免費郵箱;再如向企業公司提供收費的數據資料,向學生教師提供免費的數據資料,不同的客戶群體所得到的服務應該是不同的,從低端到形成階梯性的變化。接著是要進行客戶心理的分析,這同樣是成功實施整合營銷傳播策略的關鍵環節,客戶對網絡企業所提供服務的已有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廣告宣傳的效果。如對Google的認識是“優秀的搜索網站”,Google的傳播策略就不能過多的偏離這個概念,而去宣傳“真實的虛擬社區”,當然假如Google有意向這方面發展的話,完全可以結合客戶對它的原有認識,制定合適的宣傳主題。此外,需要強調的是在分析客戶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客戶數據倉庫的存在,客戶數據倉庫以及數據挖掘技術是準確制定營銷策略的科學依托。

第二步,確定整合思路,明確整合方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個階段整合的核心只能為一個,過多的整合核心不但會使整合營銷傳播的戰略不明晰,而且還會降低整體的營銷效果,更會使下屬部門和渠道商感到無所適從。整合方向的不明只能使營銷傳播活動一敗涂地。特別是處于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同時傳遞過多的信息,未必能帶來預期的好處,相反還會減弱只傳遞單一信息的效果。網絡公司受其影響最為突出,要做到消費者對其傳播信息印象深刻,確定單一的整合核心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第三步,選擇傳播渠道,限定傳播范圍。傳播渠道要依據公司的營銷目標和公司的特點進行選擇,做到針對性強,宣傳力度大。如欲開發青少年市場的公司可以在網絡游戲上旗幟廣告,因為網絡游戲聚集了相當多的青少年玩家;又比如銷售編程軟件的公司可以在計算機論壇、程序員網站和計算機雜志上廣告。這樣做的好處是:傳播受眾比較集中,傳播的范圍比較小,傳播的效果也比較顯著。最忌諱的是選擇過多的傳播媒體,拉大傳播的戰線,比如推廣網絡游戲的公司不單在門戶網站上購買旗幟廣告,還在電視上、故事報刊上刊登廣告,雖然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該公司所開發的游戲軟件,但是所傳遞的信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是缺乏價值的,所進行的傳播工作也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主要的目標是使更多的潛在消費者了解該公司的性質、產品的特征等等。網絡企業在制定傳播策略的時候也應該遵循相同的準則,依據行業的發展狀況和公司的營銷目標制定切合實際的傳播策略。

第五步,獲取客戶的反饋意見,保持與客戶的緊密聯系,在此基礎上建立客戶數據倉庫。做好接觸管理的工作,通過email或者免費電話回答客戶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客戶資料庫。同時,切忌等上半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才回復客戶的email,這樣做的代價是使到手的商機輕易地流失掉。

第六步,評價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不能以財務指標上的變化來衡量傳播策略是否成功,因為財務指標定量分析了公司的財經營狀況,卻難以定性地分析傳播的效果。這導致評價的結果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委任具有遠大眼光的經理負責評價的工作。評價要從傳播的周期和公司的未來發展目標入手,盡量做到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

當一次整合營銷傳播策略成功實施之后,很可能會很快就進入下一輪整合營銷傳播策略的制定,應當指出的是以前所傳播的信息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扎根并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完全拋棄過去的傳播歷史而隨意制定不相關的傳播策略是不可取的,甚至會影響到公司的業績和未來的發展狀況。

四、應用整合營銷傳播還需考慮的若干問題

第一,切忌在不分析市場狀況和消費者行為特征的情況下;在缺乏以往傳播歷史和傳播伙伴支持的情況下,盲目運用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第二,對整合營銷傳播斷章取義,僅從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整合營銷傳播的含義,往往會出現下面的錯誤:經常變換口號,傳播策略不具連續性,結果是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未考慮互聯網的特殊性和公司的經營狀況就照搬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第四,僅僅拋出一個口號,缺乏規范化的執行過程和科學化的分析過程,最后僅得到華而不實的結果。

參考文獻:

〔1〕Don·E·Schultz.整合營銷傳播.

〔2〕EstherThorson&JeriMoore,吳宜蓁,李素卿譯.整合營銷傳播〔M〕.臺灣: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

〔3〕張珂.淺談整合營銷傳播〔J〕.廣西商專學報,1998,(4).

篇3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跨文化傳播日益頻繁。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和意識形態載體的中國電影,必須以積極的姿態應對競爭,廣泛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跨文化傳播。全球化語境對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中國電影要取得跨文化傳播的成功,必須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中找到一個“契合點”,實行“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重編碼”,在電影傳播的文化策略、題材策略、藝術策略以及運作策略上廣泛借鑒,大膽創新,以“和而不同”的目標作為跨國傳播的文化訴求,開創中國電影新局面。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這一術語在世界上加速流行,到90年代出現了。正如澳大利亞學者馬爾科姆沃特斯指出的,“就像后現代主義是80年代的概念一樣,全球化是90年代的概念,是我們賴以理解人類社會向第三個千年過渡的關鍵概念”。[1]。“全球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加拿大著名學者麥克盧漢,他在1962年最先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隨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理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在1969年出版的《兩代人之間的美國》一書中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美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為“全球化”下了一個定義:“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受到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的制約和影響,或者反過來,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對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義;以此種關系將遠隔地區相互連結,并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加強這種關系的過程?!盵2]這場始自經濟領域的全球化浪潮也波及到了社會和文化等諸多領域。隨著資本、信息、人員的自由流動,跨國、跨文化的身份認同和文化建構已經成為全球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關鍵詞,成為中國電影置身其中的宏大現實語境?!半娪八囆g不是單純的物質存在物,它們的存在語境決定了其物質本質最終必然服務于它的社會本質。而其社會存在方式的多樣性又決定了影視藝術的多重本質屬性:電影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是一種影像語言,電影是一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電影是一種文化產業,所有這些關于電影的定義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3]置身于全球化語境下,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中國電影也好,藝術形式的電影也好,還是作為意識形態,亦或作為文化產業的電影也好,如何充分發揮影像的跨文化傳播功能,實現中國電影的文化傳播價值和資本價值的最大化,成為中國電影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一、中國電影參與跨文化傳播:走向世界勢在必行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中國電影一直禁錮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之中,缺少開闊的國際視野,這種狀況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有所改觀,但走向世界的步伐還是太過緩慢。今天,在全球化設定的語境下,中國電影有必要更有可能參與跨文化傳播?!邦櫭剂x,跨文化傳播無疑應是文化、傳播并重:傳播不同文化,在不同文化之間傳播?!盵4]傳播的本質即在于文化的交流。

首先,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跨文化傳播,改變自身的弱勢地位?!耙粋€民族或國度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文化傳播的健康進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交流的文化系統是沒有生命力的靜態系統;斷絕與外來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氣蓬勃的民族?!盵5]中國電影作為一種承載傳播中國文化,塑造國家形象任務的大眾傳播媒介,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傳播,在跨文化傳播中汲取思想和藝術營養,在跨文化傳播中輸出中國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加入WTO后,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國民族電影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全球化信息不平等傳播的態勢下,一個巨大的“文化逆差”正在形成,中國電影只有迎難而上,借鑒世界先進的電影理念和運作方式,在堅守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敢于跨出國門,才能實現中國電影在二十一世紀的騰飛??缥幕涣鲗W研究的鼻祖愛德華霍爾將文化區分為強語境文化和弱語境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的文化屬于強語境文化,如中國文化,其強語境的一個明顯體現就是在這樣文化里有大量的成語、諺語,有復雜而嚴密的禮儀。相對地,弱語境文化如美國文化,它本來就是多元文化混合而成,是一種不斷在沖突與妥協中熔煉出的文化,最后保留下來的必然是一些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文化因素。[6]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就是改變長期以來封閉的自言自語式的表述,通過更具普遍意義的影像語言使中國的強語境文化為世界所了解。

其次,全球化語境為中國電影參與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能和契機。不可否認,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同質性的危險,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日益失去自身的個性。正如論者所指出的,“全球化時代的傳播特征是用消滅時間差距的傳播手段把世界壓縮為一個沒有地方性的平面,用一個時間來代替多個空間。由于傳播權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著世界性傳播網絡資源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時間成為傳播當中的世界時間,在某種意義上也就等于取消了其它文化的存在。”。[7]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傳播全球化必然引起“文化反彈”,引起本土文化(或民族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抵抗和抗爭,使文化的異質性,本土性彰顯得更加強烈。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所指出的:“全球資本主義既促進文化同質性,又促進文化異質性,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質性制約,又受到文化異質性制約?!盵8]所以,全球化并不意味著文化的一元化,相反,“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全球文化多元化,二者在“二律背反”中呈現出一種非和諧的歷史對稱性?!盵9]這是一個雙向運動的過程?!叭蚧蛭幕陌l展提供了‘普遍主義特殊化’與‘特殊主義普遍化’的雙向滲透過程,也即全球化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極致:它的影響從西方運動到東方,同時也從東方向西方作反向運動?!盵10]這無疑為中國電影的外向傳播提供了理論依據。實際上,全球化一方面表現出差異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流動與交換?!霸谝欢ㄒ饬x上,傳播全球化的發展將推進全球文化的相互認同與融合,有利于消除人類文化間的疏離隔膜乃至誤解敵對,為人類所理想的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規范的一體化的‘全球文化’的形成,創造出豐富、開放的對話空間。”[11]中國電影就置身于這樣一種空前頻繁的跨文化傳播語境中,完全有可能大有作為。事實上,中國電影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熬碗娪皩W界而言,在最近二十年里,一大批優秀的中國電影先后獲得了各種國際電影節大獎,從而使中國電影的‘全球化’進程大大先于中國文學的‘全球化’?!盵12]這是值得大家欣慰的,但也應該看到,在這個方面,我們還缺乏應有的自覺。中國電影不容固步自封,跨文化傳播理論告訴我們,“切斷信息傳播的閉關自守狀態中,用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來維持本土文化的純潔性,甚至把本土文化禁錮在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中,不僅會喪失本土文化發展的經濟可能性,更會弱化本土文化對非本土文化的傳播力量,喪失文化競爭力。” [13]中國電影走向跨國傳播、跨文化傳播已是勢在必行。

二、跨文化傳播中的“雙重編碼”策略: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契合

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要實現跨文化傳播,必須學會如何對電影的藝術信息、文化信息、影像信息進行“編碼”,以實現其傳播功效。實踐證明,過于本土化或過于國際化的信息編碼都不利于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固守民族主義是不行的,“電影創作狹窄的民族視野妨礙著民族電影不斷擴大自己的交流范圍,也局限了對所表現的題材作更為深廣的審美涵蓋?!盵14]其結果只能如我們所看到的:傳而不通;但另一方面,“如果一部影片只剩下可以容納國際受眾的那些電影文化因素,恰恰使影片失去文化的稀缺性,電影的文化資本也隨之失去它作為信息資本的條件?!盵15]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是電影跨文化傳播能否成功的關健所在。梅特希約特把電影的文化因素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晦澀的難以溝通的電影文化因素;一個是可以轉換的電影文化因素;一個本身就是國際化的電影文化因素。[16]中國電影要取得跨文化傳播的最大功效,既要避開第一個層次,以免“對牛彈琴”,也要避開第三個層次,以免喪失自我的文化特色。而應該致力于追求第二個層次,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結合中找到一個“契合點”,采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重編碼”策略,實現兩種電影文化的可轉換。

首先,從文化策略層面來看,中國電影應該發掘既具本土性又可以為全世界所理解的那些“文化資本”,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兼顧與世界文化的融合溝通。電影的文化表述是一個系統,既包括了膚色,服飾,飲食,語言,建筑等到外在的表征,也包括人際關系,生活習性,民俗儀式,價值觀念等內在的意義。對中國電影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新民俗片”如《黃土地》、《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及后來出現的《二嫫》,《五魁》,《黃河謠》,《紅粉》,《炮打雙燈》、《風月》等是最早將這一文化策略付諸實施的電影作品,成功地將中國電影推向了世界。這些影片借助富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符號,如“黃土地”,“黃河”,“江南水鄉”,“紅高粱”,“紅燈籠”等,營造某種特定氛圍,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東方鏡像”。盡管有論者以后殖民主義理論批判這類電影刻意為西方營造一個“他者”形象,以迎合西方觀眾的口味。但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所謂“異國情調”、“民俗奇觀”,正是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當作可資交換的文化資本加以利用,不僅在策略上是可行的,也一再被證明是民族電影國際化推廣的成功之道。“從世界電影史上看,把影像的奇觀性作為可交換的文化資本,并非自中國的第五代導演始,好萊塢的西部片,歐洲大量的民族風情電影,日本黑澤明、大島渚、今村昌平的電影,都無不在發掘民族的文化資源,利用本民族的影像奇觀來作為可交換的文化資本?!盵17]如果說這一批走向國際的中國影片其民俗元素是本土的,那么這些電影中滲透的文化反思與人文關懷則是世界性,如其對人性張揚的贊美,對專制文化毀滅、扭曲人性的控訴,對追求自由的肯定等等,則是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理解的。正如電影《刮痧》的導演鄭曉龍所說:“各種文化在淺層次在表面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當涉及人本身,人本性,比如親情,家庭層面時,則是相通的。”[18]善于尋找開掘東西方都能理解的,既有共性,又有“距離感”的文化資源,找到民族化與國際化兩者之間的“契合點”是實現中國電影全球傳播的重要文化策略。實際上,WTO給中國電影工業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使國內的電影工業和國際的電影工業進一步融合,在此情境下,國際電影市場對中國電影變得更加重要。很多電影如“《愛情麻辣燙》的票房主要在國外,國內票房只占一小部分;《美麗新世界》票房的30%-40%來自國外;《洗澡》60%來自國外,該片先后簽下包括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世界主要電影集散地的總共50多個國家的銷售合同,票房達200萬美元……”[19]又如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兩部影片均在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僅《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就高達3億5千萬日元。影片能在日本觀眾中引起共鳴,得益于導演對影片文化內涵的發掘,當然,這種文化,是基于中日觀眾能夠共同理解的基礎上作出開掘的。如《暖》“通過自然,純美的畫面和音響的闡釋,探討人性,生活和生命意義的人文生態主義精神,把對當下中國社會存在的思考和人類環境,生存的問題意識并置于一段發生在80年代的故事中,開掘了除畫面與音響語言之外更廣闊的意義空間。”[20]

對這種文化策略運用得最為成功的是獲得奧斯卡大獎的李安的《臥虎藏龍》以及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俠大片,這些影片能夠成功打入歐美主流電影市場,無一不是采取這種“雙重編碼”的文化策略,在“中西合璧”式影像書寫中征服了西方觀眾。李安的《臥虎藏龍》創造了華語影片在歐美影院上映時間最長的紀錄,而張藝謀的《英雄》則開創了中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的歷史性突破。據統計,其海外票房累計已超過11億人民幣;《十面埋伏》在海外的票房也居高不下,僅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就達28億。[21]有人把李安的《臥虎藏龍》的跨文化傳播在成功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國際化的演職人員;二是“遠離”華人的武打效果(承徐克超現實主義動作畫面的表述手法,大量使用電腦數碼技術產生特技效果);三是磨擦與再融合的文化主題。[22]應該說,這種分析是非常到位的,李安高明之處就在于抓住兩種文化、兩個市場的“結合點”。《臥虎藏龍》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也給了大陸導演以啟示,張藝謀、陳凱歌等敏銳地意識到富有中國特色的武俠片就是跨國傳播中的一個重要的“契合點”,陳凱歌正著手《無極》,張藝謀則拍出了《英雄》和《十面埋伏》。和之前的“新民俗片”不同,這些影片走的是商業電影的路線,已經具備了更加自覺的,更加積極的參與跨文化傳播的意識。張藝謀自覺地以中國獨具特色的“武俠文化”為內核,又摻入了“天下”、“和平”等國際性的思想元素,不同地域的觀眾都可以看出自己所能理解的文化內涵,加上精美的視覺效果,影片贏得全球觀眾的喜愛?!啊队⑿邸肥钱斚率澜绲囊粋€隱喻?!队⑿邸返南矂⌒栽谟谒且徊砍錆M了中國文化象征的電影,但這部電影的堅固內核確實全球性的……張藝謀和他的電影已經不再試圖展現全球化中的中國‘奇觀’,而是試圖用中國式的代碼闡釋一種新的全球邏輯?!盵23]這樣的解讀見仁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英雄》的確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十面埋伏》亦是如此,單就片名來說,借自中國傳統民樂琵琶曲的《十面埋伏》已經讓它打上了中國制造的符碼,但在《十面埋伏》中我們分明又可看出《諜中諜》式的“臥底與反間”,《臥虎藏龍》的竹林之戰,《黑客帝國》中的氣勢與質感,這一切讓西方觀眾有著似曾相似之感。周星馳的《功夫》無疑也是采取了這一文化策略。周星馳坦言希望自己的電影“可以去全世界每一個角落”,“能夠被更多不同市場的觀眾接受,包括西方觀眾”。為了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他請來西方觀眾認可的袁和平做武術指導,精心制作動作特效,同時還加入包括日本漫畫風格在內的目前最流行的形式因素,產生了卡通化的效果。[24]這一切,都是成就《功夫》高票房不可忽視的文化策略。由此看來,在富有東方文化韻味的中國電影中巧妙地編入國際性的符碼,無疑是中國電影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有效策略。

其次,從題材策略來看,為了引起“共鳴”,中國電影還應該在電影題材,或說電影傳播內容上精心選擇。中國電影不能走向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于狹窄的電影題材限制了其影響力的擴大。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累,有著無可替代的題材優勢,當下轉型期的中國更有許多的電影題材資源可供挖掘,遺憾的是我們對這些題材資源缺少現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觀照。當好萊塢瞄準“二戰”題材拍出了《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珍珠港》等享譽全球的大片時,作為“二戰”受害國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電影在這類題材的開掘上卻差強人意,至今沒有一部在國際上有影響的“二戰”影片,只能歸之于創作視野的狹窄所致。另一方面,中國的題材資源卻在悄悄流失。“時至今日,政府層面對文化資源的流失還缺少必要的警惕和有力的防范?!盵25]迪斯尼公司1999年制作的《花木蘭》就是一個從中國“竊取”題材資源的典型例子。中國電影要走向國際,不但要好好開掘自己的題材資源,也要注意關注一些國際性的題材或跨文化方面的題材資源,只有根據目標市場的受眾需求來配置題材資源才能征服國際影視市場。“在我們的影視題材中,夠得上國際性題材的作品實在太少了,老人題材,殘疾人題材、婦女題材,我們都非常薄弱,即使是艾滋病題材和同性戀題材,也應當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我們的視野。(中國電影)要完成從‘族意識’到‘類意識’的超越。在我們的影視中,關注民族性是應當的,必要的,但是,在世界日益走向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是否更應當關注人類共同的東西呢?族意識與類意識相比,類意識是更高一個層次,任何狹隘的民族主義,都是不足取的……。” [26]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中國電影導演終于調整策略,開始關注一些“涉外題材”,拍出了一批所謂的“涉外電影”,從馮小寧的“顏色三部曲”(《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夏剛的《紅櫻桃》、《紅色戀人》到稍后的《開心哆來咪》、《刮痧》、《我的1919》、《鬼子來了》、《浪漫櫻花》、《大腕》、《天地英雄》、《芳妮的微笑》、《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庭院里的女人》,再到最近改編自茨威格小說的徐靜蕾《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中國電影開始有意識把眼光投向“外域”,關注中國人與外國人的關系,關注中外文化、觀念的沖突與融合。這種題材策略上的轉變,顯示了民族電影從本土化走向全球化的跡象,是一種值得肯定的電影探索。在電影題材的開拓方面,“第六代”導演從“另一個角度”做出了不懈地探索。如果說“第五代”走向世界主要依靠的是“文化策略”的話,那么“第六代”作為一個整體走向世界主要是依靠其“題材策略”。第六代導演把眼光投射在當下,關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變化,關注邊緣人物的灰色生活,這種“邊緣題材”恰恰契合了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性關注。正如霍米巴巴在談到全球化力量時斷言,作為全球化的對應物或與之平行的運動,少數人化(minoritization)也在從邊緣向中心運動,其目的在于最終消解中心的權力……“第六代的電影文本正契合了西方學界對全球化所導致的‘后人文主義’研究課題。”[27]作為“后人文主義”實踐的第六代導演的以其“邊緣化”的電影題材和獨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力征服了國際電影節的評委??v觀近年來迅速在國際影壇崛起的伊朗和韓國電影,無一不是依靠既具本土,又具世界性的題材資源取勝的。“最偉大的藝術作品應該觸及現實生活的問題和任務,觸及人類的經驗,總是為當代的問題去尋找答案,幫助人們理解產生那些問題的環境。”[28]作為有著豐富題材資源的國家,中國電影應該具備一種世界性的眼光,一方面充分挖掘自身資源,一方面本著“拿來主義”的精神,積極開拓新的題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功能,使中國電影在全球形成影響力。

第三,從藝術策略層面看,中國電影要善于借鑒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在保持自身美學特色的同時大膽創新。電影的語言表述系統主要包括運動的圖像語言與概念語言(如對白、旁白、獨白)的結合,其本質特點在于影像符號的表現力上。學者梵諾伊(F. Vanoye)列舉了電影的“特殊符碼”:攝影機運動、畫面大小變化、影像蒙太奇、場外用法、電影特技和音畫字的綜合。他認為電影藝術魅力之所在在于:(一)電影有最大的攝錄能力,彌補了其它許多藝術的最大缺憾;(二)電影具有最大的再現能力,包括了寫實和特技、影像蒙太奇的“做假”(montage sequence)。再融入學者魏奈(M.Vernet)所謂的“電影非特殊符碼”:如涉及透視法的“知覺式符碼”、涉及文化背景的“認識性符碼”、有涉及個人偏好的“感性符碼”、涉及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符碼”以及涉及敘事的“敘述性符碼”等等,使得電影藝術突破視聽限制,營造出一個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夢境世界”。[29]從電影的藝術本質上看,中外電影并無二致,只有在電影的藝術表現力上勇于創新才能在吸引廣大受眾。臺灣電影、香港電影以及中國第五導演的作品能夠走向世界,除了其文化內涵方面的原因外,其對電影語言的推陳出新也是功不可沒。正如論者所總結的:“80年代前后,以徐克、許鞍華為代表的香港‘新浪潮’電影,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的臺灣‘新電影運動’,還有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大陸‘第五代’導演群體,盡管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追求,但是,他們的影片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沖撞,在繼承性與超越性中,體現出中華民族電影藝術獨特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或者換句話講就是:‘用最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體現最傳統的中國文化。’”[30]沒有這種“最現代的藝術語言”,中國電影就無法進行跨文化傳播。學者尹鴻先生在總結中國電影國際化的藝術策略時概括了三點:一是“非縫合的反團圓的敘事結構”,即在敘事上放棄了經典好萊塢那種“沖突-解決”、善惡有報的封閉式結構。二是“自然樸實的蒙太奇形態”。即不采用好萊塢電影那種夸張、跳躍、緊促而戲劇化的蒙太奇形式,而是大多采用一種相對靜止的畫面,比較平緩的蒙太奇聯結,有時甚至有一種中國山水畫、水墨畫的韻味,畫面開闊、造型平緩。三是“紀實化風格”。即在敘事風格上采用了一種反好萊塢的紀實手法,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寧贏的《找樂》和《民警故事》,章明的《巫山云雨》、王小帥的《冬春的日子》等等。[31]如果說這種藝術策略在“第五代”身上還沒有形成自覺的話,那么在第六代導演那里,對于電影藝術個性的追求與張揚就顯得更為自覺。“第六代導演們走出國門,其共同的動作方略是----‘草船借箭’,也就是主打歐洲‘小眾型’的藝術市場(即先融資,再獲獎,隨后出擊市場),不是‘后殖民’式的屈已媚洋,而是以對中國當下社會變革某個‘亮點’的發現以及藝術個性的張揚,去征服外域并開拓生機?!盵32]這種立足本土,借鑒歐洲藝術電影,自覺的,有針對性的反好萊塢的藝術策略既使中國電影與世界領先的電影藝術接軌,又打造了中國電影的“藝術個性”,有利于中國電影以獨立的藝術身分走向世界,進行跨國傳播。

此外,從運作策略層面來看,中國電影要走向世界,也要在立足自身的基礎上借鑒學習世界電影先進理念與商業操作規則,營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中國電影發展的“媒介生態環境”(如政策環境、資源環境、技術環境和競爭環境等)。正如邵牧君先生所說“中國入世后,電影業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全面實行產業化和徹底改變電影觀念?!盵33]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要抵抗好萊塢,別無它法,只有如馮小剛所說的“用好萊塢的方式打敗好萊塢”。把電影作為一項產業,實施好市場化戰略,做好電影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好萊塢電影的投資策略、品牌策略、市場策略、營銷策略等都值得中國電影借鑒。張藝謀說:“從投資,制作到發行,推廣,可以明顯看出系統地向好萊塢的商業操作規則學習,很有必要,從商業角度來說,中國電影越接近規范化操作,說明中國電影越成熟,對抗好萊塢的商業大片,這就是實際行動”。[34]《英雄》、《十面埋伏》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實際上,這兩部電影也是集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策略、思想策略、藝術策略與運作策略于一身的典范,張藝謀本人也不愧是中國電影跨文化傳播的里程碑式的導演。

三、跨文化傳播中的“把關人”與“涵化分析”:讓西方觀眾進入東方情境

在跨文化傳播中,一個有效的傳播至少包含三個關鍵要素:傳播主體、接收者和經過編碼的信息。[35]上文已經論述了跨文化傳播中“編碼信息”要注意兼顧兩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除此之外,傳播主體和接收者(傳播對象)也制約著跨文化傳播的效果。運用傳播學的“把關人”理論和“涵化分析”理論可以對跨文化傳播的過程與要素進行更為深入地分析?!鞍殃P人”又稱為“守門人”(gatekeeper),是由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1947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盧因所講的“把關”含義是指傳播者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這種對信息進行篩選與過濾的人就叫做把關人(或守門人)。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把關人”決定信息取舍,起著是否傳遞,如何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在電影媒介中,所有參與電影制作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把關人”,但最為最要的把關人當屬電影導演。“涵化分析”也稱“培養分析”或“教化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是由美國傳播學家G格伯納等提出的。格伯納等人認為,在現代社會傳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由于傳播媒介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發生著很大的偏離。媒介對受眾的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格伯納等人將這一研究稱為“培養分析”。這一理論揭示了大眾傳播媒介對人們的現實觀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又是如何發生的。“涵化分析”理論對于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進行跨文化傳播,培養“國際受眾”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主體策略。在傳播主體方面,中國電影要培養合格的“把關人”-----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者。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人應該具備一種國際化視野,摒棄單一的視角和過重的本土情結,用現代化、全球化的視界來觀照中國的本土文化或中西文化的差異。臺灣導演李安執導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將中國傳統文化時置于西方文化語境中進行比照,引起觀眾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興趣與思考,叫好又叫座;其《臥虎藏龍》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述上進一步接近西方人的習慣,也因此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李安對中西文化和中西審美差異的熟稔把握?!昂骔TO時期的競爭,主要是比人才,比文化,比藝術創新,有了新的人才,就必然能拍攝出富有民族文化節含金量和具有創意的作品,才能切實推進本土電影產業化的歷史進程,真正開拓出一片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電影市場?!保?6]可見人才對中國電影的重要性。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國際電影品牌,具有國際票房號召力的只有張藝謀、陳凱歌等少數幾位導演,即便如極具國內票房號召力的馮小剛,在國際影壇上也是默默無聞。盡管中國的第六代、新生代導演們已經浮出水面,但中國電影要打造真正的國際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受眾策略。在接收者(傳播對象)方面,中國電影要占領國際市場,必須培養中國電影的“國際受眾”。從傳播學的“涵化分析”理論來說,國外電影觀眾是通過中國電影所提供的“擬態環境”或“象征現實”來認識中國人,中國文化,來建構他們頭腦中的中國形象。由于這種影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這就要求中國電影要處理好電影媒介的“設置議程”功能,運用正確的文化傳播策略,讓國外觀眾了解、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電影產生濃厚興趣,用銀幕塑造真實、完整而富有個性的“中國形象”。中國電影要贏得國際受眾,還必須注意研究國際受眾的欣賞口味和觀影心理。中西受眾“在媒介的受眾觀念方面,以及在受眾的媒介取舍觀方面,雙方的差異性大于共同性。”[37]中國電影要善于引導和培養觀眾的“中國式審美”。“藝術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能使受傳者獲得美的精神享受。但對藝術傳播者來說,還不能滿足于此,更應積極、主動地擔負起培養人們對美的感覺能力,陶冶人們的品性,養成高尚的藝術趣味和健康的審美觀念?!保?8]當然,這種引導“培養”的具體策略還是要落實到跨文化傳播的“雙重編碼”上,抓住不同文化“契合點”,既注意審美心理的“熟悉化”,又注意使其“陌生化”。“一個人的藝術審美心理易于和表現他所屬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藝術作品共鳴,同時由于求奇,求新和渴望了解陌生這一系列心理因素制約,也愿意接受他種地域,異族文化形成的藝術作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越是民族的,越是容易走向世界?!保?9]的確,中國電影對國際受眾的審美心理與藝術趣味既要適應,又要引導與提高。實際上,在培養國際受眾方面,中國電影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由于幾代中國電影人努力,中國的“武俠類型片”已經在海外培養了大批忠實觀眾。今后中國電影還要通過進一步的努力,形成樣式更加豐富的“中國類型片”,吸引更多的國際受眾,打造好中國電影進軍國際市場的品牌。

四、跨文化傳播中的“雙贏”策略:“和而不同”的文化訴求

在和好萊塢電影的同臺競爭中,中國電影是繳械投降,還是積極抗爭?是消極抵抗還是勇敢地走出去?這是中國電影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既需要寬廣的文化視野,更需要過人的傳播智慧。

“如何使不同文化的民族、國家和地域能夠在差別中得到共同發展,并相互吸收,以便造成全球意識下文化的多元發展的新形勢呢?我認為中國的和而不同的原則或許可能為我們提供正面價值的資源?!保?0]“和而不同”,這既是中國電影跨國傳播的文化策略,也是其文化訴求,是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終極目標。我們不必擔心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化失去個性,相反,參與跨文化傳播,“外國文化會豐富本國文化。因為文化的發展是通過外來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借鑒而實現的。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動態多元競逐的過程……合成的文化無可否認依然是本土的,并成為繼續演化的新起點”[41]文化需要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是文化發展的動力。”[42]縱觀亞洲新電影的崛起,可以發現他們并未采取與好萊塢“你死我活”的對立模式,而是以文化的“和而不同”為準則,從本土資源中發掘民族特色,在與好萊塢的對話與交流互動中實現“雙贏”。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大衛鮑威爾(David Bordwell)在2000年香港“第二屆國際華語電影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跨文化空間:華語電影即世界電影》(《Transcultural Spaces:Chinses Cinema as World Film》)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斷:“直率地說,中國電影是屬于中國的,但它們也是電影。電影作一種強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僅需要依靠本國的文化,同時也需要吸收更加廣泛的人類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的成果。只有具備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沖出國界并為全世界所接受。”[43]對于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電影來說,面對好萊塢電影的進入和亞洲新電影的崛起,唯有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秉持“和而不同”文化傳播策略,廣泛汲取,大膽創新,才能實現百年中國電影走向全球的美好夢想。

[注釋]

[1]Waters, Malcolm,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dge 1995,P.4,轉引自劉建明:《全球化的終極與國際傳播架構》,《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3期。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2頁。

[3] 賈磊磊:《鐫刻電影的精神----關于電影學的范式及命題》,《當代電影》2004年第6期。

[4] J.Z.愛門森(J.Z.Edmondson)N.P.愛門森 (N.P.Edmondson):《世界文化和文化紛呈中的傳播策略——一個致力于跨文化融洽交流的計劃》,《中國傳媒報告》2004年第2期。

[5]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頁。

[6]熊澄宇、程綺瑾:《新媒體傳播與跨文化交流》中華傳媒網 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2005-05-06 20:30。

[7]陳衛星:《跨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背景》,《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

[8] (美)羅蘭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梁光嚴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9頁。

[9]黃式憲:《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選擇》,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64頁。

[10]王寧:《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文化批判》,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11] 楊瑞明:《傳播全球化——西方資本大規模的跨國運動》,《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2期,第17頁。

[12]王寧:《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的文化批判》,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13] 陳衛星:《信息傳播與本土文化的互動》,《創世紀舌戰-2001國際大專辯論賽記實和評析》,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

[14]顏純鈞:《與電影共舞》,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第23頁。

[15]顏純鈞:《全球化:文化差異與文化資本》,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92頁。

[16]梅特希約特:《丹麥電影與國際化戰略》,《后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00年,第714頁。

[17] 顏純鈞:《全球化:文化差異與文化資本》,孟建,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0頁。

[18]鄭曉龍:《從〈刮痧〉尋找人類的家園》,《中國電影報》2001年3月1日。

[19] 李寶江,張江藝:《“藝瑪現象”初探》,《中國電影市場》2001年第1期。

[20]劉丹凌,屈獨芳:《生活在別處——電影〈暖〉的文化闡釋》,《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第12期。

[21]鐃曙光:《2004:中國電影備忘錄》,《文藝報》2005年1月22日。

[22] 林勇:《猛虎出山,蛟龍下?!摾畎驳奈幕ㄎ弧罚辖?,李亦中主編:《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67頁。

[23]張頤武:《英雄:新世界的隱喻》,《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24]符郁:《:港產口味與全球化元素》《經濟觀察報》eobserver.com.cn/ReadNews.asp?NewsID=12125,2005-05-06 12:22。

[25]顏純鈞:《與電影共舞》,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第23頁。

[26]孟建:《“文化帝國主義”的傳播擴張與中國影視文化的反彈》,《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92頁。

[27]王寧:《全球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5期。

[28] [匈]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居延安譯,學林出版社,1987年,第65頁。

[29] 閻嘯平、彭麗華:《傳播研究新視角》,臺灣世新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05頁。

[30]彭吉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現代傳播》2001年第2期。

[31]尹鴻:《國際話語境中的中國大陸電影》,銀海網filmsea.com.cn/zhuanjia/,2005-05-06 20:40。

[32] 黃式憲:《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選擇》,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64頁。

[33]邵牧君:《入世后中國電影的前景》,《戲劇電影報》2000年7月7日。

[34]中國電影家協會:《笑論〈英雄〉》,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第125-126頁。

[35]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48頁。

[36]黃式憲:《全球化浪潮與中國本土電影的文化選擇》,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66頁。

[37]王國珍:《全球化態勢下的中西受眾觀比較》,《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第2期。

[38]邵培仁:《藝術傳播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00頁。

[39]宋家玲:《影視藝術審美心理特性——兼論我國“轉型期”影視審美心理的變化》,胡智鋒主編:《影視文化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103頁。

[40]湯一介:《中國文化對21世紀人類社會可能之貢獻》,《文藝研究》1999年第3期。

[41]陳韜文:《不開放不足以成文化——關于全球化中媒體保護與媒體開放的分析》,尹鴻、李彬主編:《全球化與大眾傳媒:沖突融合互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7頁。

篇4

2.中國與東盟各國產業結構互補性研究綜述張智遠,王春霞,ZHANGZhi-yuan,WANGChun-xia

3.金融危機下中日韓金融合作的困境與對策徐博,周冠男,XUBo,ZHOUGuan-nan

4.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內涵、功能和發展趨勢陳少武,胡雪,CHENShao-wu,HUxue

5.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企業環境責任研究馮蕾,FENGLei

6.網絡監督視角下的廉政建設研究赫曦瀅,HEXi-ying

7.新農村建設與"留守兒童"的歸宿蔣學杰,劉冠珠,JIANGXue-jie,LIUGuan-zhu

8.戰后日本女性婚姻觀的變化王曉冬,WANGXiao-dong

9.略論3-6世紀北方社會習俗對疫病的影響王飛,WANGFei

10.清代以來東北漢族民間信仰構成及其特征黃云鶴,苑宏光,HUANGYun-he,YUANHong-guang

11.晚清中韓關系走向近代外交的歷程李曉光,陶常梅

12.英語學界對奧斯曼威脅與新教改革關系的研究述評宋保軍,SONGBao-jun

13.國外學者關于近代英國民眾文化水平研究述論陳宇,CHENYu

14.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漢語副詞二語習得研究評述宋桔,SONGJu

15.中國古代戲曲團圓模式的三種類型及其文化精神探略楊再紅,YANGZai-hong

16.中國古代家庭小說專學建構的可行性報告——家庭、家族文化視域下的明清小說解讀系列論文之一成海霞,CHENGHai-xia

17.論《姑妄言》對《金瓶梅》敘事藝術的繼承與發展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楊萍,李玉娟,YANGPing,LIYu-juan

18.談納蘭性德詩詞的"關東題材"及其民族文化心理孫浩宇,SUNHao-yu

19.滿族神話載體——說部研究谷穎,GUYing

20.論沈從文鄉土小說的敘事結構及意象表現王華權,WANGHua-quan

21.精神分析法視域下蕭乾小說中的自由夢和愛情夢周藝靈,ZHOUYi-ling

22.《活著》內在意蘊解讀李丹丹,LIDan-dan

23.從《狼圖騰》與《藏獒》談新時期文學對傳統狼形象與狗形象的顛覆劉穎慧,杜若松,LIUYing-hui,DURuo-song

24.電視文藝傳播對民間文化的保護措施及意義高健,孫佳路,王建輝,GAOJian,SUNJia-lu,WANGJian-hui

25.經典電視劇翻拍的傳播學解讀王曉楠,WANGXiao-nan

26.中英文化思維對比及其在語言中的體現王耀敏,曹葉秋,郝薇薇,WANGYao-min,CAOYe-qiu,HAOWei-wei

27.英漢語篇中的名詞性間接回指及其認知推理——以新聞語篇為例胡芳,HUFang

28.同語結構與功能的英漢對比徐瑩,XUYing

29.商務英語的詞匯特征分析趙平,吳彬,ZHAOPing,WUBin

30.日語"形容詞移動"與漢語"A定A狀易位"之比較賈璇,JIAXuan

31.中日"手"族語的語義派生特點對比分析王麗莉,張國華,WANGLi-li,ZHANGGuo-hua

32.強勢背后的男性焦慮——《永別了,武器》中的性別意識探析賀萍,HEPing

33.體裁教學法與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王偉強,WANGWei-qiang

34.俄語專業零起點課堂教學特點與原則分析戴慧,DAIHui

35.教育增值評價的研究現狀及其應用郭蕊,聶威,GUORui,NIEWei

36.從認知靈活性理論的角度探討高等教育三層次教學模式范愛蘭,羅禮進,FANAi-lan,LUOLi-jin

37.關于在危機管理中教師心理調適的研究劉曉勤,LIUXiao-qin

38.高校隱性德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研究謝昌飛,孫紅,XIEChang-fei,SUNHong

39.當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改革措施姜鑫,JIANGXin

40.應用型本科《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蔣天虹,JIANGTian-hong

41.略論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策略謝輝,XIEHui

42.原生態音樂基礎上的原創民歌"西部三部曲"肖月,XIAOYue

43."三巨匠"鋼琴奏鳴曲式呈示部對比研究石翠花,SHICui-hua

1.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思想對我國社會發展建設的啟示周耕,ZHOUGeng

2.產業內分工、勞動力配置與國際競爭力分析崔凌偉,CUILing-wei

3.朝核問題前景展望胡明遠,HUMing-yuan

4.朝鮮與美國對核問題解決方式的同床異夢申耿煥,SHENGeng-huan

5.關于高校教師教學效能感提升策略的研究李瑩,LIYing

6.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丁亞春,張馨月,DINGYa-chun,ZHANGXin-yue

7.關于穩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員隊伍的探討崔貴軍,王沖,陸娟,CUIGui-jun,WANGChong,LUJuan

8.關于信仰、道德、法律社會功能的探討劉明飛,LIUMing-fei

9.試論元顥、陳慶之北上及其失敗的原因黃河,HUANGHe

10.先秦齊都臨淄經濟發展綜述姚曉娟,YAOXiao-juan

11.近代中國外人在華治外法權的經濟后果鄭率,ZHENGShuai

12.清代吉林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存狀態任樹民,李秋,RENShu-min,LIQiu

13.民初奉天省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存在的問題分析呂雪飛,LVXue-fei

14.論1919-1931年間哈爾濱現代民辦報業的形成與轉型田雷,宋麗麗,白云,TIANLei,SONGLi-li,BAIYun

15.《塘沽協定》簽訂前后黃郛對日交涉述評薛志恩,XUEZhi-en

16.金批《西廂》:從通俗劇本到詩性文本張小芳,ZHANGXiao-fang

17.唐前奏議類文體論——以劉勰《文心雕龍》為中心的文體考察孟慶陽,MENGQing-yang

18.論王安石詩歌中的"唐音"鄭陶凌,ZHENGTao-ling

19.元雜劇的劇情特征及成因趙建坤,ZHAOJian-kun

20.試探李漁傳奇創作中的"虛實"觀杜培響,DUPei-xiang

21.《邊城》與《呼蘭河傳》生態意蘊比較解析王圣杰,WANGSheng-jie

22.王國維美學研究的誘因吳洋洋,WUYang-yang

23.《巫術與語言》的譯介考察賈洪偉,JIAHong-wei

24.論郁達夫的譯者主體性——以日本作家作品的翻譯選材為例張萬敏,ZHANGWan-min

25."是否"的語法化及其與"是不是""是否是"的功能差異周延松,ZHOUYan-song

26."不+V1+NP+不+V2"式的不對稱現象初探劉紅梅,LIUHong-mei

27.《今日說法》中的介入研究——一種評價視角何占磊,HEZhan-lei

28.論霍凱特的語言學觀點及影響——關于向心離心結構王欣春,袁穎,WANGXin-chun,YUANYing

29.及物喻優勢與不足戴衛平,張燕,DAIWei-ping,ZHANGYan

30.普遍語法:來自于英漢語兒童否定表達的證據魯華山,張培翠,LUHua-shan,ZHANGPei-cui

31.俄漢非語言交際中身勢語的性別差異史崇文,SHIChong-wen

32.論尤多拉·威爾蒂《熟路》中美國南方黑人歷史身份的再現郭立穎,GUOLi-ying

33.學校場域的教師話語權失卻及其改善機制牛海彬,白媛媛,NIUHai-bin,BAIYuan-yuan

34.師生性別的異同與學生成績相關性的研究劉宏偉,LIUHong-wei

35.近十年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綜述張爽,趙棟,周茜,ZHANGShuang,ZHAODong,ZHOUQian

36.高等院校開設英語選修課的研究與實踐宋永燕,SONGYong-yan

37.中國大學生的語塊使用頻率及類別與寫作質量的相關性研究劉艾娟,LIUAi-juan

38.非語境條件下教授中國學生學習俄語的個際法奧列加·克拉索夫斯卡婭,逯紅梅,OLGAKLASSOVSKAYA,LUHong-mei

39.中學歷史教學中"國際意識"教育研究綜述張淑賢,郭培培,ZHANGShu-xian,GUOPei-pei

40.中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構成要素探析毛萍鈺,王雪艷,MAOPing-yu,WANGXue-yan

41.略論綠色語文的構建費蘭鳳,FEILan-feng

42.關于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到養老機構就業的探討許曉暉,XUXiao-hui

43.論包裝設計中的色彩設計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王慧,WANGHui

1.理性的樂觀:黑格爾的現代性觀念安麗霞,蔣學杰,ANLi-xia,BANGXue-jie

2.論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階段性特點何遠華,HEYuan-hua

3.論政府失信背后的利益動因柳海濱,左寧,LIUHai-bin,ZUONing

4.論文化休克理論和U曲線假說在跨文化旅居者適應過程中的相關性吳文麗,WUWen-li

5.中國事業單位改革若干問題探析陳憲偉,CHENXian-wei

6.關于正確認識宗教在民族形成中作用的研究張暢,ZHANGChang

7.歐美主要國家新聞法規本位的變化劉鳴箏,LIUMing-zheng

8.從受眾角度看新傳媒時代下的文化產業發展蘇李,SULi

9.《清會典》、《清會典事例》糾謬八則薛剛,XUEGang

10.論晚清河套地商與河套地區的開發李茹,LIRu

11.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國的農業危機薛金艷,XUEJin-yan

12.取得臨時大總統職位原因分析王星宇,楊羽西,WANGXing-yu,YANGYu-xi

13.從通事與通詞看中日兩國接受西學途徑之差異劉鈞艷,LIUJun-yan

14.膠東方言聲調演變與人文歷史地理之關系宮欽第,GONGQin-di

15."V1著V1著,V2P"與"正V1著,V2P"的多維比較曾煒,ZENGWei

16.狀態形容詞研究綜述榮麗華,RONGLi-hua

17.談東北方言詞語"疙瘩"、"蛋子"、"球子"韓梅,HANMei

18.《蜃樓志》中的致使處置式分析洪水英,HONGShui-ying

篇5

周仲瑛從瘀熱論治缺血陛中風急性期的學術思想楊寧過偉峰(指導)(775)

張敏建以“盆骶經絡揉推法”治療前列腺痛的經驗彭明健(777)

學術探討

溫病的辨證技巧龐秀花周耀庭(指導)(780)

論橋本甲狀腺炎當從肝、脾、腎三臟論治張亞董健棟(784)

鄭欽安《君相二火解》之我見葉曉光(786)

吳鞠通對仲景養陰法的運用與發展賴明生楊禪中陳潤東楊進(指導)(788)

強筋逐痹中藥口服結合肌力訓練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顧力軍張志強(791)

中西醫結合治療頑固性不寐40例呂翠巖丁舟(793)

手法推拿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98例趙凱(795)

北京中醫 對炙甘草湯方證及煎服法的思考周平安(797)

蘆薈在皮膚科臨床的應用楊頂權白彥萍吳榮國邱顯榮(799)

淺談中藥飲片臨床應用的常見誤區吳春華陳誩王和天(802)

光緒皇帝與御醫(下)梁峻(804)

董德懋老師和《北京中醫》月刊徐凌云高榮林張綱(806)

劉沈林醫案研讀商洪濤劉沈林(808)

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肝郁血熱型功能性子宮出血黃傳發(810)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治療進展鄒沖司曉晨朱文靜(811)

帶狀皰疹的中醫藥治療進展陳慧文(813)

腰背肌功能與慢性腰痛的康復治療概況呂俊玲林志葦(指導)(816)

拓寬中醫藥專業學生就業途徑的建議李淵吳至鳳吳盛(818)

中醫藥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初探劉雋徐茵(820)

高校兼職班主任的工作體會張秋云張瑞新王欣苗季巍巍(823)

《北京中醫》2007年總目次(826)

傳承·傳播·共享——記2007年“中醫中藥中國行”工作交流會(F0003)

京津冀地區中醫醫院重癥感染中西醫結合診治策略論壇在京舉行黃毅(F0003)

2008年《北京中醫藥》新設欄目(M0002)

首屆國際中西醫結合內分泌代謝病學術大會暨糖尿病論壇征文通知(380)

“第三屆世界中醫藥心血管病學術研討會”會議通知(第一輪)(392)

臨床研究

C反應蛋白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瘀證的相關性研究孫文軍田金洲時晶李林森倪敬年蔡藝靈(328)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60例臨床研究諶潔(331)

中藥穴位貼敷對美施康定所致便秘的療效觀察楊中王笑民徐詠梅胡鳳山張青(334)

五味消毒飲加減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李躍武士芬(336)

學驗傳承

謝鳴運用六味地黃丸治療雜病的經驗薛珂謝鳴(指導)(339)

王新陸治療肺病用藥經驗淺識李鑫朱文浩于磊(341)

王寶玉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經驗北京中醫 李藝(342)

邱模炎用柴胡劑治療尿路感染的思路與經驗李楠孫慧王萎(344)

學術探討

急性胰腺炎的中醫藥研究現狀及思路楊晉翔韓海嘯張學智馮軍安李志鋼(348)

妊娠期高血壓病產后蛋白尿的證治探討劉政王小燕孫震(351)

簡述《華氏中藏經》之學術價值及影響于曉武冰嚴季瀾(353)

對“腹痛宜和”的認識李永紅嚴季瀾(355)

臨證縱橫

健脾化痰補腎法治療13例重疊綜合征患者療效觀察譚素貞張燕萍(357)

益氣活血法治療腦梗死恢復期50例臨床觀察陳光李文華任紹林(359)

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膝骨關節炎孫學東姚華姚杰高天好(361)

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的臨床觀察周紅梅(363)

杏丁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30例臨床分析李莉芳(365)

疏風祛邪、利濕固澀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朱麗霞(367)

薏苡竹葉散加味治療脾經濕盛型蛇串瘡療效觀察周淑桂高春秀(369)

以補為通治療正虛血瘀證冠心病心絞痛150例臨床觀察劉寶山(370)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水腫性胰腺炎63例易春生(372)

實驗研究

腦絡欣通對局灶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GFAP表達的影響陳業農王鍵唐巍胡建鵬(374)

新加良附方影響小鼠肝癌組織VEGF與MVD表達的研究雒琳馬成杰陳信義(378)

讀者·作者·編者

醫學論文不宜用的字和詞(377)

文獻綜述

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現狀(381)

傳統按摩療法與現代康復訓練結合治療腦卒中偏癱概況譚毓虞立勤劉香弟(384)

中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情緒概況迮興宇張捷(指導)(387)

從氣血論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現狀趙小敏李艷麗(389)

教育改革

對中醫本科專業境外人才培養的思考喬靜華(393)

北京中醫 推拿手法學的教學體會楊曉仙(395)

高等院校校重點學科建設評估研究進展姚捷(396)

中西醫結合治療胃食管反流?。ㄏ拢┪甘彻芊戳鞑≈嗅t證候流行病學研究劉汶王仲霞韓偎偎夏志偉(243)

中醫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與辨證陳誩劉汶(245)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醫治療李軍祥張廠(248)

臨床研究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病因論治姜良鐸張曉梅肖培新(252)

自擬補脾除痹湯聯合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觀察肖正華高京榮林長喜(255)

外用通絡散治療奧沙利珀化療致周圍神經毒性的臨床研究婁彥妮賈立群鄧海燕李利亞李學萬冬桂(258)

中老年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臧鑫(261)

首都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系揭牌暨學術論壇舉行(254)

《北京地區中醫常見病證診療常規》最近出版(257)

中醫藥的科學性已成為共識(260)

“全國新安醫學研討會”征文通知(285)

“第三屆世界中醫藥心血管病學術研討會”征文通知(314)

北京市政府2008年“折子工程”——社區衛生中醫藥服務在年內將實現三個100%(317)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性病科北京市趙炳南皮膚病醫療研究中心(F0003)

學驗傳承

鄒本貴教授治療慢性腰腿痛用方選介魏戍高小勇王瑩鄒本貴(指導)(264)

火針為主治療頑固性面肌痙攣李群張麗玲常虹程海英(指導)(266)

學術探討HttP://

《醫學心悟》的學術特點及對臨床的指導意義謝芬(268)

對《金匱要略》“陽微陰弦”的認識及應用體會鄭虎占(270)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的用藥規律與特點王玉鳳李雪琴縱橫黃學武(271)

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石散蔡松穆廖培辰(273)

郁證淺析趙東(275)

臨證縱橫

活血化痰通絡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痰阻心脈型的臨床觀察周紅梅(277)

425例住院老年病人死亡病因分析白愛萍劉元元李小娟(279)

按摩手法治療陰虛火旺型不寐的臨床觀察北京中醫 黃曼博(281)

關于臨床醫學論文寫作中的摘要(283)

電針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張樹新(284)

按動結合手法配合中藥熏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體會張志國(286)

基層園地

久年夜熱出汗治驗柳育泉任妙琴(288)

方藥經緯

脂質體在皮膚局部給藥系統中的應用車曉平趙小偉李衛敏(289)

金水寶聯合活血通脈膠囊治療早期腎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秦秀榮范津生(292)

實驗研究

茶多酚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實驗研究武紅莉陳信義韓冷崔巍(294)

綜合法復制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模型形態學觀察及早期細胞凋亡分析張玉祿李軍祥魯香鳳戴欣朱陵群(296)

文獻綜述

北京中醫 帕金森病的中醫藥治療李軍艷楊明會竇永起趙冠英(300)

針灸治療銀屑病的研究進展王俊慧劉瓦利(303)

黃芪對免疫系統的作用研究進展邵佳駱殊(306)

近10年針灸治療經前期綜合征的評價性綜述崔燦元于金娜于英偉(309)

教育改革

推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實踐范炳華許麗袁相龍謝遠軍褚海林呂立江王鵬(312)

篇6

論文摘要:生態現代化理論是當今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環境問題策略論,科學技術作用論,市場、政府與公眾作用論以及“弱化”和“強化”論等基本內容,它為解決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中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生態城市提供了啟發,即要樹立現代生態觀,積極發展生態科技,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公眾的作用,建設生態城市系統。

生態現代化理論是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對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深入反思而產生的。它最初由德國社會學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歐國家特別是荷蘭、德國和英國產生了較大影響。經過近30年的發展,生態現代化理論從一開始強調技術創新對生態現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場等其他因素在生態轉型中的作用,再到關注全球生態現代化的研究,逐漸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內容

(一)環境問題策略論。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治理環境采取的是傳統策略,即“應付治療”的補救策略。這種方法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隨著環境污染在全球范圍內普遍的發生,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傳統策略存在的缺陷。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應從補救性策略向預防性策略轉化”。所謂補救性策略是指對破壞環境的產品和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給予修復或補償,由此消除污染;所謂預防性策略是通過技術創新使得生產及其產品不對環境造成影響,同時通過對經濟和社會結構進行調整。消除那些引發環境污染的生產與消費方式。生態現代化理論把從補救性策略到預防性策略的轉變看作是實現生態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科學技術作用論。在生態現代化理論看來,科學技術是治理環境惡化、改善環境,實現生態現代化的又一重要手段。它認為,雖然環境問題的出現與科學技術有關,但科學技術并非是造成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科學技術在預防和治理環境問題時有著更重要的價值。實現生態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要改變方向,不能是發展以前的與自然對立的、破壞環境的技術,而是要大力發展先進的環境技術。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自然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生產過程及其產品造成的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良性互動。

(三)市場、政府和公眾作用論。生態現代化理論很注重市場、政府與生態現代化的關系。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主張一致,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能同步進行,經濟與生態之間是可以實現雙贏的,而不是不相容的。市場在實現生態現代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遏制污染的新技術必須通過市場才能使生態走向可持續發展,政府是不能干預的。然而,這絲毫不否認政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在生態現代化中,政府應該從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制定環保政策,變補救性策略為預防性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發展的環境代價。市場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也改變了公眾在生態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新技術通過市場化運作和政府的鼓勵,得以在公眾中廣泛傳播,這大大調動了公眾的參與意識,從而使他們成為生態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弱化”與“強化”論。生態現代化理論有“弱化”與“強化”之分。所謂“弱化”理論就是指用科學技術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提倡由科學界、經濟界與政界合作,共同參與制定政策。這種理論針對的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利用這一理論鞏固它們在全球的壟斷地位,從而把其他國家排除出去。而“強化”理論則把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注視擴展到全球范圍,這有益于全球民眾對環境問題進行關注、參與和交流,可以為整個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指導性的、全面的、開放的策略。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人類的環境意識正在發生轉化,即逐步由生態現代化“弱化”意識走向“強化”意識,這是人類環境意識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當前我國城市生態建設面臨的問題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集中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政府管理能力與國際競爭力。聯合國權威機構預測,“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也必須走城市化道路。近年來的發展表明,我國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帶動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工業增長值的60%,第三產業增加值的85%,國內生產總值的70%,國家稅收的85%都來自城市,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然而,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比較快,并長期受到傳統城市化理念的影響,使得我們片面追求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城市環境問題和生態建設,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一方面,我們在城市化過程中資源利用不合理。拿土地資源來說,近20年來,隨著我國城市的數量增加與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占用土地的面積也逐年擴大,這使得全國耕地面積迅速減少。從2004年土地變更調整結果來看,全國耕地面積由1996年10月底的19.5億hm2減少為2005年10月底的18.31億hm2,耕地凈減少1848萬hm2,人均耕地由1.59 hm2降為1.4 hm2。與此同時,土地利用率低,浪費比較嚴重。據有關專家統計,我國近幾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除北京和上海等少數幾個城市有上升趨勢外,其他地區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度均出現下降,城市土地的4%--5%都處于閑置狀態,40%被低效利用,城市平均建筑容積只有0.507,遠遠低于工業化國家的水平。

另一方面,環境污染成為我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又一嚴重問題。當前,我國城市發展仍然存在重視經濟和忽視環境的問題,盡管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但解決這一問題還缺乏必要和有力的措施。拿城市交通對環境與資源的危害來說,隨著私家車的增長,汽車越來越成為城市能源消耗和環境惡化的主要方面。2000年我國汽車消耗油量為4800萬噸,比1999年增長7.81%,大大超出了過去10年我國每年平均能源消耗2.6%的增長速度。據估計,到2020年我國的汽車燃料需求量將達到1.5億噸,是1999年的3.34倍,年均增長5.92%。同時,據環保總局估計,2005年我國機動車排污在城市大氣污染中所占的平均比例將達到79%,汽車尾氣污染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致命的損害。不僅如此,城市垃圾、噪聲污染、水污染、沙塵污染和煙油污染等也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嚴重問題,如果不采取措施,這些問題將引起嚴重的生態失衡,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總之,在傳統的發展模式影響之下,我國城市發展仍然存在著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以及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國城市的發展模式必須轉變。在這一方面,生態現代化理論則為我國城市發展提供了啟發與指導,為我國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即向生態城市發展,使我國在城市化過程中達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互利雙贏。

三、生態現代化理論與我國生態城市建設

對于“生態城市”而言,目前學界還未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生態城市作為城市化發展的一種理想模式,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區形式,它使得經濟與環境融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城市是人類改變傳統發展模式,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結果,也是未來城市的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向。它不簡單等同于自然保護主義的“綠色城市”,不僅僅指“天藍、地綠、水清”這些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套良性的生態機制,能夠使城市的生態形象與生態功能相統一、協調起來,從而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那么,我們應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生態現代化理論啟示我們:

第一,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現代生態觀。傳統觀念把自然環境作為為人類服務的工具,人類可以對之任意處置。然而,在現代生態城市建設中,我們不應該把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作為相對立的兩極而應把它們看作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不僅如此,我們也不能把對“生態城市”的理解片面化,認為只不過是要搞綠化建設,而是要把生態城市的建設理解為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自然環境生態化相互協調發展的統一體。社會生態化表現為社會發展的和諧有序,社會環境公平、公正;經濟生態化表現為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利用合理高效,生產消費模式可持續等;自然環境生態化表現為自然環境優美,人與自然有機結合、和諧相處。我們必須把這一理念貫穿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始終。

第二,積極發展生態科技,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生態現代化理論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在生態建設中的作用,把革新技術看作是實現生態現代化的核心內容。生態科技是一種系統的科技,它不僅具有傳統科技的專門性功能,而且還具有系統性功能,因為它在維護生態系統協調的同時,還能夠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當前,我國應該鼓勵發展生態科技,發揮生態科技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例如,我們正在倡導的清潔工藝就是這樣一種生態科技。清潔工藝是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保戰略的工藝,它不包括末端治理技術,如空氣污染控制、廢水處理、固體廢棄物焚燒或填埋,而是通過應用專門技術,改進工藝技術和改變管理態度來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中,積極發展生態科技有助于從源頭上遏制環境污染并提高生產效率,達到環境與發展的雙贏。

篇7

關鍵詞:歷史意識;經世致用;出版學術思想;近代出版觀念

按照學術界以關鍵詞為中心的觀念史研究路徑,從思想社會史和語境主義的視角考察一個詞的流行及其涵義的變遷,對出版領域一些關鍵詞進行發生學和傳播學的研究,無疑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不過,就出版學的研究現狀而言,當前也許更加需要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對一些重要歷史問題作出回答。因此,本文試圖從幾個不同側面大致梳理從古代到近代出版觀念的衍變與出版實踐的關系,以期厘清出版學的學科發展淵源和思想發展脈絡,從而進一步明確學科的發展途徑。

一、歷史意識與出版傳播觀念

出版觀念的產生,始于人類自覺進行的歷史記錄。殷商時期,人們對于重大活動均用占卜方式作出決策,并把占卜的事項、結果或應驗,用文字符號記錄在龜甲和獸骨上。這種被稱為甲骨文的文字,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依據。西周時期,人們選擇在青銅器上鑄或刻寫文字,以之記載重大事件,被后世稱為鐘鼎文。這些銘辭的結尾常常刻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字句,也即希望承垂后世。從這個意義上說,青銅銘文比甲骨文前進了一步,被賦予了有意識地進行歷史記載的性質。而這種歷史意識,就是出版觀念的源頭。

歷史意識是出版活動得以產生的深刻動機。人們把某一文本或記錄通過一定的載體或復制形式進行傳播,其深層的觀念依據,是試圖超越個體的有限生命,把人的活動和思想保存下來,流傳下去。“子子孫孫永寶用”的銘文,即是這種觀念的具體體現。與我們今天的傳播觀念迥然不同的是,這是一種縱向傳播和代際傳播的深度傳播觀念?!抖Y記?祭統》云:“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①《墨子》的《尚賢》《明鬼》等篇更加明確地說:“古者圣王,既審尚賢,欲以為政,故書于竹帛”,“咸恐腐蠹絕滅,后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盂,鏤之金石以重之”②。《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國大夫叔孫豹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三不朽”的價值觀,尤其為后世推崇和遵循。特別是對于“立言”的重視,引導歷代知識分子著書立說,“文以載道”。他們把文字和文字傳播看得尤其重要,即便不能在當代彰顯,也要傳諸后世、以待知音。司馬遷在《史太史公自序》中談及自己寫《史記》的動機就是為了“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了“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著名論斷。劉知幾寫《史通》,因擔心此著不能流傳“淚盡而繼之以血”。明代學者何喬遠寫的分類體明史著述,書名就叫《名山藏》。歷代文士更是熱衷于把自己的文字結集刊刻。據《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統計,僅宋代就有739人的詩、詞、文別集(或合集)流傳至今。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去世前作《白氏集后記》中說:“集有五本,一本在廬山東林寺經藏院,一本在蘇州禪林寺經藏內,一本在東都圣善寺缽塔院律庫樓,一本付侄龜郎,一本付外孫談閣童,各藏于家,傳于后?!雹塾梦灞痉植氐姆椒ㄗ屪约旱淖髌纷罱K得以保存,古人為文字傳世而費盡心機由此可見一斑。而中國古代出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官刻、坊刻、家刻、寺院刻書等四大刻書系統中,以家刻系統的文化屬性更為突出,也是因為那些成就卓著的私人藏書和刻書家參與刻書事業的目的,考慮更多的是傳承文化,而不是市場需求。他們刊刻之書,多是經史子集及有用于世的實學之作,而非迎合大眾的通俗作品。在這一出版傳統的背后,其深層的觀念依據,就是長期以來起主導作用的代際傳播和縱向傳播觀念。

二、儒家文化與經世致用思想

講究經世致用,是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在鬼神問題上提出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等觀念,特別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哲學,引導古代知識分子沿著由內而外的路線,以積極入世的心態在現實世界中建功立業。

作為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居主導地位的文化價值觀,經世致用的觀念在出版實踐中不斷豐富起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意識到書籍具有彰往察來、垂法萬載的功效,通過整理匯編《六經》,保存了許多有助于治理國家的歷史文獻,并且通過確立一系列編輯原則以別善惡、寓褒貶,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如孟子所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郑鳌洞呵铩?。《春秋》,天子之事也?!雹苓@不僅深刻揭示了《春秋》的政治功能,也深刻反映了人們對于書籍編纂和文獻整理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西漢時期,司馬遷自覺將經世致用作為《史記》的編輯宗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⑤在他看來,歷史是現實的鏡子,考察歷史重在“稽其成敗興衰之理”,把握古今盛衰的規律,尋求實現長治久安的方法。此后,經世致用思想在出版活動中獲得進一步發展,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觀點,一是劉知幾關于“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⑥的論述,深刻揭示了編纂史書的社會價值及其與國家發展的關系。二是杜佑提出的“征諸人事,將施有政”,鮮明地體現了經世致用的高度自覺。三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經世致用的實現路徑,就是要“據事直書,使人隨其實地之異而評其得失,以為鑒戒”。⑦及至清代,王夫之發展了司馬光的這一思想,強調史書必須信而有征,“取僅見之傳聞,而設身易地以求實”⑧。由此可見,作為我國古代出版觀念核心的經世致用,其思想內涵經歷了一個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體現在出版實踐中,一是在通經致用思想推動下形成了一批有影響的經注書籍,二是在以史為鑒思想指導下推出了一批歷史和史學著作,三是從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編寫刊刻了一批具有專業性和實用性的類書。明清以至民國時期,還持續興起了“經世文編”和“經世文續編”潮,也就是將各種經國濟世之文,主要包括治國得思想策略以及典章制度等,按照一定的編纂形式匯集起來的出版熱潮,被稱為清末民初“六大世風”之一。⑨

三、古代學術與出版學術思想

在歷史意識和經世致用思想主導下的古代圖書出版活動,直接推動了傳統學術體系的建構。從西漢以至清代逐步形成的圖書典籍四部分類,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學術的精神內核。正如《隋書?經籍志》所說:“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陰陽、正紀綱、弘道德?!币簿褪钦f,典籍是儒家進行王道教化的教材,學術的目的在于維護王道倫理的秩序,所有知識的界定及其展開都要以此為準繩。由此形成的以經為根,依經、史、子、集之次第排列的中國古代圖書分類體系,就構成了以經典中心主義為特征的中國傳統學術的主干。⑩

古代學者在整理圖書的出版活動中建構中國傳統學術體系,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以目錄學和校勘學為特色的古代出版學術思想??鬃诱怼傲洝奔匆浴叭省睘橹行?,提出三項原則:一是“述而不作”,保持原有文辭;二是“不語怪、力、亂、神”,刪去蕪雜妄誕的篇章;三是“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刪除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言論。為實現這一編輯意圖,孔子還總結出“多聞闕疑、無征不信”的編輯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先秦以來藏書的過程中,提出了“校讎”的概念。對此,清代學者章學誠曾作出全面的總結:“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于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與此?!边@里的“部次條別”和“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就是對劉向、劉歆出版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劉氏父子“參以司馬遷之法”,作《別錄》《七略》,后者用《輯略》作序錄,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用《六藝略》《諸子略況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諸子略》作為分類編目,這就屬于部次。在此基礎上再分為“儒家者流”“道家者流”等10家,按流別對圖書進行分類。此后,把劉氏思想發揚光大的第一人,是宋代的鄭樵。他在《通志?校讎略》中全面闡述了圖書目錄“通古今之變遷,明學術之源流”的思想,并在《通志?藝文略》中提出了實現這一思想的具體方法,被稱為創建圖書目錄學的先驅。鄭樵認為,目錄學的任務就是條理書中的學術,告訴人們如何治學,書的存佚是學術盛衰的表征,只有“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才能使人們“睹其書,可以知其學之源流”。這就從學術的角度辨明了整理圖書與制作官私藏書目錄之間的不同。及至清代,在考據學盛行的學術環境下,章學誠撰寫《校讎通義》,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劉向、劉歆和鄭樵的思想,提出三個方面的主張:一是全面總結目錄學的傳統,指出目錄學應以探討學術源流、考究其得失為宗旨;二是順應學術發展大勢,提出以類例申明學術,對四部分類法進行調整:“《七略》之古法終不可復,而四部之體質又不可改,則四部之中,附以辨章流別之義,以見文字之必有源委,亦治書之要法”(《宗劉》)。三是推廣互著與別裁之法?!盎ブ薄皠e裁”是分類著錄中的兩個重要輔助方法,前者是將同一書分別著錄于甲乙兩個類目,后者是把書中某一部分從本書析出,著錄于其他類目。這兩種方法,一為求“全”,一為求“備”,根本目的都在于使四部之法既能辨章學術,又能方便稽檢。對此,章學誠總結劉向、劉歆以來的學術成就,從理論上對互著別裁之法進行了系統論述,推動古代出版學術思想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西學東漸與近代出版觀念的輸入

1840年爆發以后,在西力東侵和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下,西方近代出版觀念傳入中國,通過有識之士的傳播而深入人心,推動出版業呈現出不同于古代的近代特質。這里僅就其中的愛國主義、出版自由和版權意識三個方面作些梳理。

近代中國起支配作用的觀念形態,是以反抗列強侵略為主旨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觀念形態在出版實踐的表現,一是推動了翻譯出版,二是開啟了教育出版。的失敗,促使許多中國人認識到“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譯館翻夷書始”。據學者統計,從1840年到1861年,有關介紹世界歷史地理的書籍至少有22種。創建于1868年的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從1871年正式出書至前期,翻譯出版西學著作達200種。以后,維新派更是高標“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的出版觀,大力宣揚譯書對于變法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性:“天下識時之士,日日論變法?!始敖癫凰僮g書,則所謂變法者,盡成空言,而國家將不能收一法之效。”戊戌后,東渡日本的留學生增多,掀起一波新的翻譯出版潮。僅商務印書館1902年到1910年間出版的譯作就達330種,其中嚴復的《群己權界論》《天演論》等譯作,大力傳播各種西方近代思想,切實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與此同時,被稱為中國近代“出版第一人”的人張元濟,懷抱教育救國夢想,成立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大力編譯教科書,“篳路藍縷,煞費苦心,得成一種輔助教育的新事業”。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也清晰地表達了“我們希望國家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的出版觀,認為“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陸費逵從理論層面揭示了教育出版的意義和作用,在中華書局創立之初編寫出版一批新式教科書,與商務印書館共同開啟了近代教育出版的先河。

如果說愛國主義是以經世致用為特征的古代出版思想在近代的發展,那么伴隨著近代中文報刊這一新式出版物而輸入的出版自由思想則是近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出版觀念革命。1833年,馬禮遜在其主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上刊登《新聞紙略論》一文,簡介西方社會自由發表言論和出版報刊的狀況。1838年,該刊發表《自主之理》一文,最早在中文刊物中談及“自主之理者,按例任意而行也”的西方言論自由觀。1881年,由傳教士林樂知主辦的《萬國公報》介紹了被資本主義各國視為憲法藍本的美國聯邦憲法修正案,其中就有關于允許報刊自由言論的條款。在傳教士報刊影響下,王韜主辦的《循環日報》表示,其編輯方針是“凡時務之利弊、中外之機宜,皆得縱談無所拘制”;鄭觀應、陳熾等人也主張學習和仿照西方報刊的活動規則和管理制度。不過,這一時期的國人并非從西方近代自由主義思想出發,而是將自由出版報刊、自由評論國家大事作為實現變法圖強的一種重要手段展開討論,甚至認為“自由之說,此倡彼和,流弊以深”。這種局面在以后逐步轉變。在維新變法運動以及近代國人第一次辦報中,黃遵憲、譚嗣同、嚴復等開始較為系統地介紹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使得“自由”概念被提升到近代話語表達的層面,為部分開明知識分子所認同。特別是梁啟超于1899年4月20日在《清議報》發表《各國憲法異同論》,首次使用了“言論著作之自由”這一詞匯。同年8月16日和26日《清議報》先后發表歐榘甲的《論中國當知自由之理》和梁啟超的《自由書序》,介紹了西方近代思想家關于“人群之進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觀點。此后,革命派也加入譯介行列,先是我國留日學生創辦最早的刊物《開智錄》第1期至第6期連載了大井憲太郎著、馮自由譯的《自由略論》,接著馬君武將英國思想家穆勒的《論自由》譯為《約翰彌勒自由原理》,于1903年出版。此后,西方近代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從概念語匯到思想學說被系統地介紹到中國。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稱“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標志著出版自由作為一項基本權利,獲得了法律的保障。

與出版自由同時輸入中國的版權意識,是近代出版不同于古代出版的另一重要思想特質。在我國相沿成習的觀念中,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寫書刻書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而是為天下教化。因此,古代知識分子并不把未經授權許可而復制自己作品看作一種侵權行為。這種觀念直到宋代才發生了變化。根據葉德輝《書林清話》記載,南宋年間刻本有“眉山和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復板”的字樣。朱熹也曾就打擊盜版偽書、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進行過嘗試。但這只是一種原始的版權意識,與資本主義商品市場經濟相聯系的近代版權思想,則是由西方傳教士輸入的。1903年《萬國公報》第197號《歐美雜志》欄中,刊載林樂知、范譯述《版權通例》,介紹西方各國版權保護通例。1904年,《萬國公報》第183卷發表林樂知《板權之關系》一文提出,所謂版權,就是指“著書者、印書者自有之權利”,“(版權)保護乃國家之責任,而非其恩私也”,呼吁清政府承擔起版權保護之責。近代中國人認識到版權保護的重要性,始于啟蒙思想家嚴復。他在翻譯出版《原富》的過程中,曾與時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的張元濟反復商討版稅問題。1903年,商務印書館在出版嚴譯《社會通詮》時,首次使用版權所有的“稿主印花”作為著作權的憑證。同年,嚴復上書學部大臣張百熙,闡述版權保護與國家的貧富強弱和人民的文明愚昧休戚相關,要求實行“版權立法”,保護“著、述、譯、纂”者權利。至1910年,清政府頒布《大清著作權律》,結束了中國單靠官府文告保護版權的歷史,為把版權保護正式納入法制軌道開啟了先河,也成為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影響下出版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劉蘭肖,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綜合處處長)

注釋:

阮元.十三經注疏[Z].北京:中華書局,1980:1606.

諸子集成[Z].北京:中華書局.1986:41,147.

白居易文集[Z].??冢汉D蠂H新聞出版中心,1996:4758.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9.

司馬遷.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3:1044.

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M].北京:中華書局,1980:206.

陳垣.通鑒胡注表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0.

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M].北京:中華書局,2013.

張、王忍之主編.前十年時論選集(第一卷)下冊[Z].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0:740-743.

左玉河.典籍分類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演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48-59.

章學誠.校讎通義[M].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1922.

鄭樵.通志?校讎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7:831.

魏源. [M] 卷二.魏源全集(四)[Z].長沙:岳麓書社,2011:32.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72.

梁啟超.大同譯書局敘例[M].中國出版史料補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53.

[法]戴仁著,李桐實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897-1949)[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07.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64.

廣告[J].中華教育界,1912-2(1).

愛漢者等編,黃時鑒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Z].北京:中華書局,1997:340.

林樂知.環游地球略述.萬國公報第643卷[J].臺北:華文書局1968:8159.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85.

趙樹貴,曾麗雅編.陳熾集[Z].北京:中華書局,1997:106,139.

紀昀等.四書或問提要[J].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35)[Z].北京:中華書局,1997:294.

篇8

2.比較復變函數與二元函數的分析性質潘偉云,PANWei-yun

3.《代數術》翻譯出版后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李亞珍,LIYa-zhen

4.Proteus軟件在遠程控制系統中的設計和仿真應用高宏平,GAOHong-ping

5.淺談黑客攻擊與防護策略魏晉強,WEIJin-qiang

6.硬盤常見故障分析及處理方法康連唐

7.從萬有引力定律的導出看牛頓科學的思維精神劉平昌,LIUPing-chang

8.幾種測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方法的比較與分析張金愛,ZHANGJin-ai

9.酒花成分及其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對啤酒質量的影響趙建英,ZHAOJian-ying

10.淺談城市綠化的作用及其意義——以呂梁城市綠化為例郝艷林,HAOYan-lin

11.熒光染料探針與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機理的研究張改清,席小莉,ZHANGGai-qing,XIXiao-li

12.淺析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劉艷玲,張振豹,LIUYan-ling,ZHANGZhen-bao

13.減壓塔填料腐蝕的研究與防護趙津,劉明沖,李,ZHAOJin,LIUMing-chong,LIHong-jun

14.論工程施工項目資源管理高全順,GAOQuan-shun

15.處理鋼筋位置沖突時的原則與技巧賀晨云,HEChen-yun

16.對懸挑構件在建筑工程中的抗傾覆性探討劉輝,LIUHui

17.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觀分析與教育對策研究薛東平,XUEDong-ping

18.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兩難選擇——基于就業競爭視角的研究成桂英,CHENGGui-ying

19.山西崛起中的職業教育問題研究——以太原旅游職業學院為例邰春麗,TAIChun-li

20.談兩種不同翻譯類型中的文化對等問題溫曉芳,WENXiao-fang

21.淺析英漢委婉語的相似性郭惠香,GUOHui-xiang

22.《寵兒》中形散神不散的敘事手段及其藝術效果薛澤芳

23.從一則真實案例看民事訴訟中錄音證據的效力張艷軍,ZHANGYan-jun

24.淺談《機械制圖》與《AutoCAD》的融合式教學邱炎兒,QIUYan-er

25.淺談打比方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任曉芳,RENXiao-fang

26.開放式問題對話教學法初探王玉鳳,WANGYu-feng

27.淺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寫作中的語篇連貫性劉英,LIUYing

28.對話理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探討羅春雁,LUOChun-yan

29.規范黨政機關秘書管理工作的思考張議,ZHANGYi

30.我國檔案管理現代化之我見王艾,WANGAi

31.中等職業學校圖書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館改革淺議張永寧,ZHANGYong-ning

32.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與家庭親密度、適應性關系的研究王婧,WANGJing

33.呂梁市離石區中學開展籃球活動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劉瑞,LIURui

1.增強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柳林縣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的思路與對策薛保平

2.實踐科學發展推進文化建設——對新時期發展繁榮縣域特色文化的思考劉建國

3.山西柳林盤子會——獨具黃河黃土高原風情的東方狂歡節劉建國,杜培忠

4.柳林民間剪紙初探白航

5.柳林近代民間對聯摭談王還成

6.《下柳林》與《柳堡的故事》的比較研究呂世宏

7.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龍祖籍柳林考略張生高,張艷梅

8.劉菊初先生教育思想初探張艷梅,張生高

9.賀昌的文化情結穆生高

10.賀昌早期革命思想形成初探劉晉生,柳桂英

11.藺·定湖·孟門歷史考劉廷奎

12.柳林三鎮歷史尋源劉廷奎

13.孟門:研究晉西歷史、經濟、文化的活化石車愛國

14.天下黃河第一門——孟門——黃河"史前洪水"與"禹鑿孟門"考孟繁仁

15.逝去的輝煌——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高紅商代夯土基址發現和發掘高繼平,王京燕,孫衛華

16.柳林鎮"鑄造遺址"與"青龍鑄造業"關系初考楊繼平

17.柳林高紅遺址所在地考李國大

18.香嚴寺磚雕藝術初考楊繼平

19.香嚴禪院自唐來——全國四大香嚴寺考察報告香嚴寺研究課題組

20.山西高紅文化具有獨立命名的必要性張生祥

21.柳林縣旅游資源分布情況及特征分析孫衛華

22.柳林清河世紀變遷陳保華,陳偉,楊永珍

1."語言自覺"的吶喊——評李銳創作中的語言意識康志宏,KANGZhi-hong

2.支配式合成詞研究程艷花,CHENGYan-hua

3.《人生》文本的多重含義詹歆睿,ZHANXin-rui

4.老舍對《紅樓夢》的接受與認識劉亞瓊,LIUYa-qiong

5.《幕間》歷史再書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寫中的狂歡化因素李京霞,LIJing-xia

6.談肖邦《前奏曲》op·28號的音樂結構的共性與個性張彩霞,ZHANGCai-xia

7.論中國"大一統"觀念形成的原因王芳,WANGFang

8.略論高昌回鶻王國多宗教共生并存的原因答小群,袁升祺,DAXiao-qun,YUANSheng-qi

9.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宗教調適與和諧社會建設——兼論宗教觀孫琥瑭,梁建軍,SUNHu-tang,LIANGJian-jun

10.以人為本培養新型農民郭清娥,GUOQing-e

11.淺談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李愛保,LIAi-bao

12.《資本論》商品倫理思想初探張雷,ZHANGLei

13.剝奪受教育權的法律保留——何川洋事件的法理思考李慧,LIHui

14.論遺失物拾得人權利制度完善武瑞榮

15.淺談社區矯正的價值、問題及對策——關于未市甲鎮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調查報告宋立軍,SONGLi-jun

16.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綜合調研報告——以呂梁高等專科學校為個案賀曉娟,HEXiao-juan

17.市民健身動機、參與程度和堅持性的研究薛向榮,竇彥麗,楊廣艷,XUEXiang-rong,DOUYan-li,YANGGuang-yan

18.語文教育教學的觀念和技藝劉守文,LIUShou-wen

19.英語教學中學生聽力技能的培養李春蘭,LIChun-lan

20.星級酒店管家人才走向國際化的雙語教學策略雙建萍,SHUANGJian-ping

21.從就業視角審視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薛萍,XUEPing

22.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體育素質教育的實踐與體會邢仁清,張軍,XINGRen-qing,ZHANGJun

23.無機化學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張改清,ZHANGGai-qing

24.淺論高校社科期刊的定位與特色——從《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的辦刊思路談起趙元,ZHAOYuan

25.論新聞的真實性李小娟,LIXiao-juan

26.杜邦分析體系及運用劉便娥,LIUBian-e

27.增強企業凝聚力的幾點思考雒守麗,LUOShou-li

28.對當前會計職業道德的再認識康美榮

29.國有企業績效管理中存在問題之探討王偉

30.簡評《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劍橋中國晚清史》趙清明,ZHAOQing-ming

31.新視角下的高等教育資源研究——評《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與協調發展研究》袁琴琴,高春燕,YUANQin-qin,GAOChun-yan

32.淺談電子檔案信息的安全問題白潤連,BAIRun-lian

33.淺談就業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教育侯建平,秦葆麗,HOUJian-ping,QINBao-li

1.略論中國古代的孝治侯潤珍,HOURun-zhen

2.淺議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李小文,LIXiao-wen

3.地域文化對性格的影響——以呂梁人為個案研究張守春,ZHANGShou-chun

4.山西離石話古詞考證張穎,ZHANGYing

5.《周易·說卦》與原型理論楊星麗,YANGXing-li

6.哲學視野中的《周易》思想王衛斌,WANGWei-bin

7.從"三仙姑"形象透視趙樹理"問題小說"的創作偏失楊麗,YANGLi

8.氣清神遠風格獨特——田文海小說風格品讀孫小彬,SUNXiao-bin

9.從"莊周夢蝶"淺析莊子的悲態心理楊鎧瑞,YANGKai-rui

10.簡論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閆俊平,YANJun-ping

11.淺析《傲慢與偏見》中金錢對婚姻的影響張小瑞,ZHANGXiao-rui

12.試析基督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困境——兼論我國民主社會建設的文化資源與路徑選擇王亞琴,WANGYa-qin

13.依法治校是促進高職院??茖W發展的基石秦紅偉,QINHong-wei

14.加強大學生就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陳海霞,CHENHai-xia

15.探析高校防止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措施張銀愛,ZHANGYin-ai

16.淺析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組建方法范冬梅,劉金,薛淑萍,FANDong-mei,LIUJin,XUEShu-ping

17.淺議教師課程資源及其開發馮軍平,郝慧芬,FENGJun-ping,HAOHui-fen

18.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翻譯課堂教學模式建構任月花,薛愛鋒,宋慧平,RENYue-hua,XUEAi-feng,SONGHui-ping

19.芻議高等院校英語詞匯教學的方法薛澤芳,XUEZe-fang

20.淺談英語專業閱讀教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學薛曉萍,XUEXiao-ping

篇9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高校的圖書館宣傳工作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在新形勢下,網絡的發展速度不斷在加快,要是可以利用相關的網絡環境,高效合理開展各種宣傳工作以及創新宣傳內容,這樣將會給高校的圖書館宣傳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通過本人的實踐與思考,下面就“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宣傳新策略”這個課題略論幾點,以提高高校圖書館的整體利用效率。

關鍵字:網絡環境 高校 圖書館 宣傳 新策略

高校的圖書館開展各種宣傳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目前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引導和吸引讀者進入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學習,提高學生的整體知識意識水平和知識水平,在圖書館中提高各種信息的搜索能力,從而發揮圖書館在高校中的職業職能,以使整個圖書館的用處以及效益發揮到最大。

1創新文獻資源的宣傳方式,提高文獻的利用率

目前,許多高校里的圖書館都漸漸開始把文獻的各類資源建設當成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圖書館內的文獻收藏除了在數量上要吸引讀者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其質量。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考慮這些文獻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以及利用相關的辦法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鑒于上述這種情況,高校中的圖書館管理人員可以采用相對應的宣傳策略。宣傳本身就是屬于一種高效傳播信息的途徑。

眾所周知,高校中的圖書館是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學校學生學習的信息中心,圖書館內聚集著不可盡數的豐富知識。目前許多學校的圖書館除了一些印刷文獻之外,還有電子文獻以及網絡上的虛擬文獻。尤其是在目前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通過網絡環境,圖書館可以進一步向讀者展示它的知識蘊含量,同時也可以為讀者提供了以計算機為媒介的一個現代化的圖書館。

2完善增加網絡上的服務項目,加強各高校圖書館之間的網絡合作

在目前的網絡條件下,圖書館應該適當增加服務項目。我們可以在各種文獻流通、雜志閱覽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更多是以高科技技術為核心開展各種具有時代氣息、特色的服務。例如:在信息傳遞,信息咨詢、信息搜索、借書還書這些方面要加大宣傳的力度,讓學生都可以知道高校圖書館不僅僅是撰寫論文階段才會發揮作用,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除此之外,我們也知道任何學校里的圖書館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整個圖書館視野中的其中一份子。通過有效、創新的宣傳方式不只是讓讀者走進某一個圖書館,而是能夠關注整個圖書館界的整體資源,也就是在目前的網絡條件下,能夠連接盡可能多的高校圖書館,整合資源更加全面完整的獲取信息。這樣就進一步體現了學校中圖書館的價值以及作用,為整個圖書館的發展創造了環境,真正推進了整個高校圖書館事業的蓬勃發展。

3加強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知識產生之后必然會有傳播以及擴散的過程。據有關的資料顯示,現在世界的信息量每六個月就會大大翻新一倍。在這種新形勢下,圖書館的相關信息環境也會隨之改變。網絡的高速發展,電子信息資源的不斷增長,其巨大無比的海量信息與用戶之間專門化的、 有序化的信息需求矛盾不斷激化。一方面整個知識信息資源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會給用戶尋求特定所需要的信息造成巨大的麻煩。因此,高校中的圖書館在網絡信息增長快的形勢之下,必須利用網絡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提高學生的信息搜索能力。例如:學校圖書館可以采取開講座、對學生進行培訓、或者是編制各種各樣的小圖冊指引學生,向學生宣傳電子資源的信息。開設相關文獻的搜索課程,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各種專題書籍、文獻以及信息的搜索方法。幫助用戶熟悉有關的搜索技巧,從而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以促進更多的學生熱愛圖書館,并在圖書館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4開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網絡宣傳活動,吸引學生的眼球

在電子、網絡極快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例如:我們可適當、合理采用在網絡上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的活動。這樣的圖書館宣傳方式有下列的這些好處:首先這樣的宣傳方法不受所謂的時間限制,也不限空間限制,將為讀者提供極大的便利性。[4]其次,這樣的宣傳方式將擴大我們的宣傳面,使學生了解到更多關于圖書館的信息。例如:利用網絡宣傳,可以采用相關的PPT制作以及圖片、圖像,這樣將會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關注度,還可以讓學生隨時知道網上所公布的消息,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性。最后,通過本校圖書館的主頁,讓學生了解圖書館的概況介紹、還有各類讀者指南、以及圖書館內各類講座介紹。還可以開設相關的論壇以及郵箱或者是信箱,隨時接受讀者的反饋信息,進而形成一個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宣傳活動空間。

5充分利用校園微博、推廣手機圖書館業務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也越來越多的學生使用手機和微博。因此,在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采用微博宣傳新策略是可行的的。微博既方便、可以與讀者零距離接觸,還可以及時信息,與讀者及時交流。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圖書館都漸漸開始利用微博來及時公布一些公告信息。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手機上微博及時了解信息。比如,整個節假日圖書館的開館、閉館時間、新書講座以及活動的時間與對應地點。除此之外,相關的管理人員也可以利用微博及時圖書館相關的活動信息以及活動之后的圖片,以達到一個更好地宣傳效果。利用目前的微博平臺還可以更全面地向學生們具體介紹該圖書館的網站作用。例如杭州的圖書館以及目前的廈門大學的圖書館都漸漸通過微博及時對圖書館的相關服務、圖書館內部的數字資源管理、以及圖書館內的環境進行全面的宣傳,而且現在許多高校中的圖書館都是利用微博進行推薦最好的新書以及讀者比較感興趣的書。

6結語

在網絡條件下,對高校的圖書館進行有效的宣傳活動。通過有效的方法進行宣傳,不僅讓讀者了解并關注圖書館的各種信息和動態,還可以利用圖書館資源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最終提高圖書館的利用效率,推動了整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翔. 高校期刊閱覽室建設與人性化管理的三點思考[J].2012(04)

[2] 吳瑛,黃星,黃本華. 湖北工程學院圖書館讀者文獻資源滿意度調查分析[J]. 2012(04)

篇10

一、西方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

伴隨著新世紀的來臨、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圍內的科技革命景觀,以及國內哲學創新的迫切性,國外的西方研究似有重“熱”之趨向。因此,整理并發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視野,重新研究西方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為一項擺在面前的重要工作。就過去的一年看,西方的研究覆蓋了盧卡奇、葛蘭西、布洛赫、列斐伏爾和阿爾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個思想流派,如法蘭克福學派、西方國家理論、英國的等。既有新譯著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西方代表人物的研究

在過去的一年中,對盧卡奇、葛蘭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爾等人的研究是國內學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首先要提及的是盧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毀滅》,于2005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從意識形態上對德國法西斯主義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作者把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責追溯到了非理性主義的思想學說,對自20世紀起的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的源流、演變和社會后果等做了系統的考察和批判。作者認為叔本華、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在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承擔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責任”。盧卡奇的這一觀點在我們看來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贊同,但此書的出版為國內的盧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來源。另外,其他學者也從各個角度對盧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張亮對盧卡奇的研究進行了方法論的反思,在對盧卡奇自傳文獻產生過程進行歷史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其政治辯護的本質和自我遮蔽的不良后果,并為國內研究走出盧卡奇晚年自傳的陰影提供了建設性的向度。張雙利在《對資本主義危機的末世論的洞見》一文中闡釋了早年盧卡奇思想向其著作《歷史與階級意識》轉變的內在歷程,以此為基礎,作者在現代性批判的論域中,重新闡釋了《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物化理論和階級革命之間的內在關系。作者認為,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對現代性的批判是一種末世論的洞見,它既看到了資本主義的末日,也預示了末日之后災難重生的光明道路,喚起了理論中革命的階級意識。張秀芹以“物化、總體性與階級意識——盧卡奇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為題,仔細地考察了盧卡奇的意識形態理論。盧卡奇作為西方的鼻祖,雖然國內對其研究較多,但對有關其意識形態理論則關注不夠;而且盧卡奇本人可能也沒有系統的意識形態理論論述,所以從意識形態角度來考察盧卡奇,不失為一個較好視野。

2005年有關葛蘭西的研究應當引起學界的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葛蘭西是西方的重要代表,而且還因為葛蘭西的理論,特別是其意識形態和“霸權”(也有譯為“文化霸權”或“領導權”等)理論與我們當今的中國現實社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國內學界對后研究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國內近年來后研究的興起,葛蘭西思想與后的關系成了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如何理解和翻譯葛蘭西的"hegemony"概念,本身就包含著對葛蘭西思想的不同取向和視野。因此,對葛蘭西的思想及其影響給予格外的關注,自有其合理性。周凡和楊海鋒都對葛蘭西的"hegemony"概念做了辨析。周凡在《重讀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一文中,從"hegemony"的譯名,即目前國內將之翻譯為“霸權”、“文化霸權”、“領導權”和“主導權”等數種譯名出發,結合葛蘭西對"hegemony"的使用及其理論擴展,詳細考察了葛蘭西的"hegemony"一詞的意義及其演變。他認為,"hegemony"描述的是某一社會集團爭取其他集團對其表示積極贊同,自覺地服從并自動融入到該社會集團的權利結構中來的一種控制方式。葛蘭西的"hegemony"的產生既表現為一個負責的歷史綜合,也表現為一種意義的把握和延伸,而其理論內涵在市民社會、完整的國家和意識形態概念的闡發中得到了深度而充分的展現。因而,將"hegemony"譯為“霸權”是恰當的。楊海鋒在《葛蘭西的霸權概念研究》一文中也比較詳細地考察了"hegemony"一詞的含義及其延伸意義。此兩篇文章都與國內對"hegemony"一詞的多種譯名有關,也與葛蘭西理論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有關。楊海鋒還在《葛蘭西對克羅齊哲學的批判改造》一文中就葛蘭西與歷史學家克羅齊的關系做了探討。他認為,葛蘭西批判地改造了克羅齊的哲學,而克羅齊的哲學則構成了葛蘭西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2005年是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誕辰120周年。布洛赫的思想研究,是中國的西方研究的相對薄弱環節。有學者發表多篇文章,對布洛赫思想加以評述。夢海發表《思想就意味著超越》和《布洛赫的希望哲學與》等文,對布洛赫的思想予以評論。他認為,布洛赫著作是具有包羅萬象性質的形而上學體系,在哲學的貧乏時代,布洛赫通過《希望的原理》等一系列著作使形而上學重新成為真理與現實。20世紀西方世界是人性嚴重扭曲、精神普遍衰退的世紀。與聽天由命、悲觀絕望和虛無主義相反,布洛赫的希望哲學具有一種面向未來、積極進取、富于挑戰的思想。在此意義上,他的哲學思想遠遠超出了20世紀西方哲學史。此外,夏凡對布洛赫哲學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做了概述和評論。他認為國內外的主流意見有兩種,第一種意見是把布洛赫當做一位烏托邦的者,第二種是把布洛赫哲學看做與猶太—基督教的彌賽亞主義的結合。夏凡則傾向于把布洛赫哲學理解為一種人本主義倫理學。他在總結各主要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布洛赫思想淵源的“五基音”說,認為布洛赫哲學是由基督教倫理、古典人本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人本主義共同譜寫而成的交響曲。

列斐伏爾是西方的重要代表,是法國后現代主義大師、消費社會的研究者鮑德里亞的導師,其日常生活理論與當今世界的消費社會有著內在的密切關系。但長期以來,國內學界對列斐伏爾的思想研究不夠,而對其晚期思想研究,國內學界更是缺乏應有的重視。劉懷玉近年來一直在對這位西方學者進行研究。他強調了長期處于默默無聞狀態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價值,指出其意義在于它是列斐伏爾一生中惟一一卷將日常生活概念及其基本范疇進行周密而系統地闡述的著作。劉懷玉還對晚期列斐伏爾所提出的“空間的生產”思想進行了評介,指出晚期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解釋包含著更深層的邏輯分歧,而晚期列斐伏爾在生產的歷史辯證法與空間的生產辯證法之間的左右客串和搖擺對這種分歧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另外他還在現代日常生活批判的視域中介紹了列斐伏爾引發的消費社會批判思潮,并把它與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社會”批判理論和哈貝馬斯公共生活領域理論進行了比較分析。

當然,關于2005年西方代表人物的研究絕不止上述幾位,諸如對阿爾都塞、柯爾施和柯亨等人的思想的研究。有關阿爾都塞的研究,其研究重心基本轉移到了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雖然國內學界對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有關這一理論及其影響,仍需給予更深入的探討。但從總體來看,2005年有關阿爾都塞的研究并未超越張一兵的《問題式:癥候閱讀與意識形態》一書所涵蓋的范圍。當然,這并不排除在阿爾都塞研究方面的一些補充性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阿爾都塞早期政治哲學論文集《黑格爾的幽靈——政治哲學論文集》,已由南京大學唐正東等人翻譯出版,它為阿爾都塞的早期思想研究提供了最新的文獻資料。此外,“西方”早期代表人物柯爾施和西方的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柯亨的思想也受到了國內學界的注意。

2.西方流派的研究

(1)法蘭克福學派研究。多年來法蘭克福學派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點,諸如馬爾庫塞、霍克海默爾、阿多諾和哈貝馬斯等人的研究。2005年,仍有不少學者對法蘭克福學派傾注了心血。如張亮從歷史的視角,對阿多諾的胡塞爾現象學研究的歷史緣起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其批判的思想進行了重新評判。法蘭克福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目前仍是學界研究的重點。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哈貝馬斯的其他思想,諸如有關精神分析理論與批判理論、哈貝馬斯有關科學技術(特別是有關基因技術)的論述,已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重視,并可能成為未來關注的熱點。另外,在已有多本哈貝馬斯研究專著的基礎之上,2005年我們又看到了有關哈貝馬斯的另一本研究專著。賀翠香的《勞動交往實踐——論哈貝馬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一書于200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基于哈貝馬斯為什么要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他是如何重建的,他重建的怎樣這三個方面的分析,討論了哈貝馬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及其不足。本年度,除相關研究論文和專著外,也還有相關的譯著面世。馬爾庫塞弟子,現已移居到加拿大的芬伯格教授的技術批判理論綜合了技術建構論和馬爾庫塞的社會批判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批判了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和科學技術觀點。芬伯格的研究路徑和觀點顯然不同于法蘭克福學派,其理論已受到了國內學界的關注和研究。他的《技術批判理論》一書也于2005年由韓連慶等人翻譯出版,這將有助于人們進一步了解和研究芬伯格的技術批判理論。

近年來,學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已轉移到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諸如哈貝馬斯的學生韋默爾和霍耐特等學者的身上。必須承認,法蘭克福第三代學人所面臨的是不同于早期霍克海默爾和阿多諾等人的理論語境和和社會實踐背景。語言學的轉向和后現代哲學思潮的興起、西方社會物質匱乏的消失、消費社會的來臨,以及西方社會的階級結構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內部變化,都向社會批判理論的第三論家提出了更多理論挑戰。韋默爾和霍耐特二人雖然都是哈貝馬斯的弟子,但二人與哈貝馬斯的思想的遠近卻并不等同。相比較而言,韋默爾更多地繼承了哈貝馬斯的新啟蒙和新理性的思想,他的思想的核心目標仍是建立后形而上學的現代性理論,批判地重建啟蒙和現代性的思想。而霍耐特則試圖另立門戶,創建自己的思想體系,這就是近年來國內學界關注較多的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從總體而言,國內學界對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的研究還僅僅剛剛開始。近年來,學界對韋默爾的思想已有所關注和研究,如在《現代性的現象學》一書中就有專章介紹,而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三代掌門人霍耐特的思想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但可喜的是,這一狀況將在短時期內可能會得到改觀,因為霍耐特的承認理論已普遍地引起了國內學界的關注。

(2)生態研究。生態學是西方的最新流派之一。2005年,學界對生態學有較多的關注,發表了不少相關的研究論文。20世紀以來的現當代社會,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困擾著現代人生存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因此,對生態的關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人類自身的關注。王雨辰對奧康納的生態學理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并分析了奧康納與其他生態學理論家在理論上的異同及其理論得失。郭劍仁則對以福斯特、奧康納為代表的北美生態學進行了考察,指出福斯特理論的特點是力圖通過對馬克思理論文本的解讀,挖掘其中的生態哲學思想,從而建構出他自己的生態唯物主義哲學和物質變換裂縫理論。在此基礎上,福斯特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同生態危機的關聯,其理論側重點是環境社會學研究。奧康納則是通過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和自然緯度,揭示資本主義二重矛盾同生態危機的關系,提出生態社會主義構想,其理論側重點在于生態政治學。王建輝認為生態學的重大理論貢獻在于其整體性方法。陳食霖針對部分論者將生態學看做是后思潮或后現代哲學思潮,指出應當在西方論域中認識生態學。郇慶治在《西方生態社會主義述評》一文中概述了國外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他認為,20世紀以來,北美的生態學比歐洲的理論更活躍。

(3)西方的國家理論。國家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但隨著時代的變化,特別是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結構和功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葛蘭西主義國家理論研究者R·米利班德等人圍繞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和功能展開長時期的爭論??梢哉f,西方理論家在這一領域已做了一些有意義的探討。因此,加強對這一領域的追蹤研究,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任務。就國內目前已有的文獻和已發表的論文看,有關西方國家理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對這一課題不斷地進行追蹤研究。2005年南麗軍、尹樹廣以“雅索普的資本主義國家理論”為題介紹了雅索普的國家理論。他們認為,雅索普在綜合了制度主義、西方的話語分析理論、自組織理論和生活世界理論基礎上,發展了西方的國家理論。在國家的方法論層次上,雅索普提出了資本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經濟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并強調國家、經濟和生活世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雅索普認為,雖然國家自身的規定性建立在經濟與政治之間的制度化分離的基礎之上,但其分離的界限則是復雜多變的,它們構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策略選擇能力的前提。

(4)英國的研究。英國的研究具有長久的歷史傳統。20世紀中葉以來,英國學界左右兩翼圍繞著展開長期的爭論。20世紀60年代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傳入英國之后,又引發了結構主義與歷史主義,以及其他研究派別的爭論。綜合國內近年來的研究,可以說,英國的,特別是文化學派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學界的關注,但總的來說,對這一學派的研究力度還遠遠不夠。喬瑞金、師文兵在《歷史主義與結構主義——英國新哲學探索的主導意識》一文中,對英國在20世紀中期以來的的發展做了追蹤考察。他們認為,自20世紀中期后,英國出現了一批新者,也形成了許多新學派,其中歷史主義的和結構主義的兩個學派尤為引人注目。歷史主義學派包括M·多布、E·霍布斯鮑姆、C·希爾、R·希爾頓和E·P·湯普森等。湯普森是歷史主義學派的代表人之一。而結構主義的學派則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們由P·安德森、T·奈恩和布萊克伯恩等人組成,安德森是其領軍人物。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這兩個學派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其中尤其以湯普森和安德森的長期論戰最為突出。湯普森繼承了英國的經驗主義的傳統和歷史主義的研究方法。而安德森則對來自于歐洲大陸的結構主義方法,尤其是法國的結構主義方法特別關注,并將這一研究方法運用到英國工人階級的分析。喬瑞金、師文兵從這兩個學派的不同的學術傳統和方法的對立出發,具體分析了兩派爭論的焦點、實質和目的,并對歷史主義方法與結構主義方法的區別及其特征做了對比分析,認為雙方雖然在研究中各有重點,但并非是拒絕相互借鑒和吸收。英國歷史主義學派并非僅僅使用歷史主義方法,而結構主義學派也并非僅僅使用了結構主義方法,他們常常是二者的相互結合,其中的差別僅僅在于其側重點不同。這可能是關于這兩個學派研究中應該予以注意的。

二、后的研究

2005年,后研究逐漸成為國外研究的一個熱點,并迅速地擴張其研究領地。涉入到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是一些中青年學者。盡管對“后”這一稱謂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內涵和外延的界定,但這不并妨礙對這一最新的國外思潮的研究和挖掘。事實上,如同“西方”這一概念已經存在的歧義和爭議一樣,筆者以為,有關“后”這一稱謂,最終也不可能取得一個完全一致的規定。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取得越來越多的共識,當是我們所期望的。而且,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有關“后”這一術語的探討和爭論,會有助于該概念的澄清。

1.拉克勞、墨菲與后

拉克勞和墨菲作為后的代表人物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周凡分別以《回答一個問題:何謂后?》、《后:概念的譜系學及其語境》(上、中、下)等文,對后的源流和概念譜系進行了詳細的追蹤考察。他認為,后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興起的國外的一種新思潮,其盛行的主要根源可追究到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社會主義的挫折、的復興、新左派的思想轉變、工人階級在社會和政治領域內重要性的衰微,以及新社會運動的興起等一系列政治和社會背景。后解構了古典的核心范疇,并在話語理論的支撐下,對社會主義概念進行了戰略性的重建。正由于此,后自從它一出現起,就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論和來自不同方向的理論回應。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標榜“后”而聞名的拉克勞、墨菲只能算是后的旗手,而不能被視為后的鼻祖。因為在其之前的70年代,就既有英國的赫斯特和辛達思這樣的后的先行者,也有50年代末的波蘭尼和70年代的D·貝爾等西方學者。而圍繞后的有關爭論,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擴大了拉克勞、墨菲在西方學界的影響和知名度。付文忠在《對政治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的超越》一文中,比較系統地分析了墨菲的后的政治哲學思想。他認為,作為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墨菲在后期介入到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有關政治自由與社群主義的爭論中。墨菲拓展了《霸權與社會主義策略:走向一種激進的民主政治》一書中有關“政治先于社會”的命題,強調沖突和對抗是現代政治的本質特征,政治競爭的對手不是有待消滅的敵人;現代民主的整個問題均與多元主義有關,并力圖在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的爭論中力圖超越二者之間的爭論,等等??酌靼苍凇丁八摺钡木辰缗c“對抗”的世界——拉康的“他者”到拉克勞和墨菲的“社會對抗”理論》、《后的政治哲學批判——拉克勞和墨菲的多元激進民主理論研究》等文中對以拉克勞、墨菲為代表的后的觀點做了評述。他認為,“社會對抗”學說構成了后的核心概念,它是拉克勞、墨菲在葛蘭西的領導權思想、阿爾都塞的作為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的思想、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及著名哲學家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基礎上精心構建的一個核心概念。這一概念不僅體現了拉克勞、墨菲在構建后理論方面的苦心孤詣,也是后理論區別于其他流派學說的關鍵。而且,“社會對抗”概念使拉克勞、墨菲與當代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溝通了起來,并通向其所主張的“多元、激進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學說。這一學說使拉克勞、墨菲成為后政治學說的核心,并使其區別于當今政治哲學中的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兩大流派。因此,對“后”的政治哲學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

2.《馬克思的幽靈》與廣義的后研究

從廣義上而言,后當然絕不僅限于拉克勞和墨菲二人??梢哉f,20世紀70年代之后那些從后現代主義或后結構主義角度來解讀馬克思的學者也可以被納入到后的行列之中來。就此點而論,南京大學早在本世紀之初,已率先對該流派進行了較多的關注和研究。2005年,張一兵在以往構建的全新理論平臺的基礎上對該領域個案人物拉康、德波和德里達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文本學解讀。他系統地對精神分析大師拉康的哲學思想進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本專著《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學映像》(商務印書館)。他還解讀了德波的《景觀社會》的一些重要章節,發表了相關的系列文章。同時,張一兵近年來在完成了對阿爾都塞的研究之后,開始關注德里達。雖然德里達在國內的影響頗大,他的《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也早已翻譯出版,但國內學界對《馬克思的幽靈》的系統解讀也只能說剛起步不久。圍繞著德里達的思想,張一兵在《德里達幽靈說的理論邏輯》一文中,比較詳細地分析了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的理論邏輯基礎,并闡釋了德里達試圖維護“馬克思的幽靈們”的真實含義。尚杰多年從事德里達研究,近來他也開始涉獵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他在《“看不見的現象”暨“沒有宗教的宗教”——再讀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們〉》一文,試圖把《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的德里達與德里達的解構哲學聯系起來。他認為,德里達隱晦哲學的思想并非無“規律”可尋,但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對德里達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因為德里達的主要哲學貢獻不是對傳統哲學的消解和顛覆,而是揭示出哲學從未有過的新面貌,即事物如何出場和如何傳播;德里達正是根據這樣的思路來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的,而這樣的閱讀同時也是對《資本論》中“看不見的現象”的閱讀,是對書中“幽靈性”的閱讀,這一態度,表明了德里達所持的是一種“沒有宗教的宗教”的立場。楊生平則從一種通常的視角來解讀隱晦哲學家德里達。他認為,德里達所理解的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實際上是一種解構主義精神,德里達所提倡的馬克思的解放精神實際上是一種延異精神。因此,德里達的《馬克思的幽靈》不是為了發展,而是借馬克思的文本進一步完善解構主義,使解構主義一開始就具有而始終未得到系統表達的政治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展開。《馬克思的幽靈》抓住的至多只是馬克思的“幽靈”,丟失的卻是馬克思的“靈魂”。

當然,有關國外的研究,絕不止上面所述。2005年有關研究還涉及到當代的一些西方學者,如鮑德里亞、利奧塔、吉登斯、德里克,以及日漸走紅的齊澤克等。另外,還召開了幾個比較重要的學術會議。如2005年4月由南京大學召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獻學研究及其當代價值暨第二屆廣松涉與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法國《今日馬克思》雜志和復旦大學當代國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馬克思哲學與現時代”的國際會議;2005年12月由中國當代國外研究會、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與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舉辦了西方專題研討會。

另一方面,就問題而言,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似也應納入到哲學研究者的視野之內。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新問題,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革命與生產力的發展,所有制形式、社會分配、經濟運行機制方面的調整與改革,階級結構與階級關系的新變化,政治民主的新發展及其危機,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全球化擴展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21世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關系及其變化的新課題,等等。這些都是國外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國內哲學工作者今后必須加以追蹤和研究的問題。我們注意到,目前國內已有一些相關的文章和研究專著面世,但當代資本主義研究是一個艱深的理論課題,需要更多的哲學工作者參與其中。

【參考文獻】

[1]張亮:《讓盧卡奇從晚年自傳的陰影中走出來》,《學術研究》2005年第3期;《阿多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解讀》,《哲學研究》2005年第2期。

[2]張雙利:《對資本主義危機的末世論的洞見》,《與現實》2005年第4期。

[3]張秀芹:《物化、總體性與階級意識——盧卡奇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7期。

[4]楊海鋒:《葛蘭西的霸權概念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葛蘭西對克羅齊哲學的批判改造》,《現代哲學》2005年第2期。

[5]夢海:《思想就意味著超越》,《現代哲學》2005年第4期;《布洛赫的希望哲學與》,《哲學動態》2005年第12期。

[6]夏凡:《恩斯特·布洛赫哲學研究狀況綜述》,《哲學動態》2005年第12期。

[7]劉懷玉:《為日常生活批判再辯護——論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義》,《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解釋:以列斐伏爾為個案》,《河北學刊》2005年第3期;《消費社會批判:西方的重要轉向》,《理論探討》2005年第2期。

[8]畢芙蓉:《穿越意識形態的迷霧》,《哲學動態》2005年第9期。

[9]段忠橋:《談談柯亨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功能解釋》,《哲學研究》2005年第5期。

[10]王雨辰:《試評科爾施的哲學觀》,《江漢論壇》2005年第6期;《略論早期西方的哲學觀》,《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3期;《文化、自然與生態政治哲學概論:評詹姆斯·奧康納的生態學理論》,《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11]郭劍仁:《北美生態學述評》,《哲學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王建輝:《略論生態學的整體性方法》,《哲學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陳食霖:《在西方論域中認識生態學》,《哲學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郇慶治:《西方生態社會主義述評》,《與現實》2005年第4期。

[15]南麗軍、尹樹廣:《雅索普的資本主義國家理論》,《與現實》2005年第2期。

[16]喬瑞金、師文兵:《歷史主義與結構主義——英國新哲學探索的主導意識》,《哲學研究》2005年第2期。

[17]張異賓:《顛倒再顛倒的景觀世界》,《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景觀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江海學刊》2005年第6期;《虛假存在與景觀時間》,《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景觀意識形態及其顛覆》,《學海》2005年第5期;《德里達幽靈說的理論邏輯》,《理論探討》2005年第5期。

[18]周穗明:《后關于當代西方階級與社會結構變遷的理論述評》,《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1、2期。

[19]周凡:《回答一個問題:何謂后?》,《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后:概念的譜系學及其語境》(上、中、下),《河北學刊》2005年第1-3期;《重讀葛蘭西的霸權理論》,《與現實》2005年第5期。

[20]付文忠:《對政治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的超越》,《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3期。

[21]孔明安:《“他者”的境界與“對抗”的世界——拉康的“他者”到拉克勞和墨菲的“社會對抗”理論》,《哲學動態》2005年第1期;《后的政治哲學批判——拉克勞和墨菲的多元激進民主理論研究》,《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