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消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9:37: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人消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人口老齡化影響消費的作用機制
由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的提出,人口年齡結構尤其是人口老齡化逐漸被引入到消費領域,而隨著消費理論的發展,許多專家學者則研究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影響。
1.1直接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影響了老年人的消費水平,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較低,直接制約了其消費能力。中國老年人的人均收入遠遠小于全國人均收入,并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收入水平越來越低,與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老年人所特有的消費習慣也會直接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由于老年人的年齡限制,大多數老年人更多的關注商品的實用性和消費的合理性,并不會去追求名牌和時尚。同時老年人的閑暇時間過多,他們有時間和經歷去找出最實惠的商品進行消費,很少會有沖動性的購買行為。同時,其會更注重養生,在消費過程中,會更偏向與醫療保健類的消費品消費。
1.2間接作用
人口老齡化會影響儲蓄,進而影響資本積累。根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得知,老年人的消費來源多依靠中年時期的儲蓄,而并沒有收入來源,因此會減少儲蓄的積累。這就會增加社會總體的儲蓄,進而增加資本積累。人口老齡化影響儲蓄,進而間接影響了社會消費,影響消費水平。由于人口老齡化,就會減少勞動力的供給,同時,專門照顧老年人的勞動力需求有所增加,因此當前勞動力共計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人力資源儲備減少。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勞動力供給下降趨勢越來越明顯,進而會減少家庭收入,減少經濟發展速度,間接對居民消費造成影響。人口老齡化還會影響長期產出水平,從而間接影響居民的消費。資本和勞動力能夠制約經濟增長,而人口老齡化就會影響到資本和勞動力這兩個因素,從而間接影響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轉變,人口老齡化會關系到社會資本積累能力和勞動力的質量,進而就會影響我國經濟的長期產出。除此之外,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增多,社會贍養負擔就會增大,老年人福利財政支出增多,就會減少社會可用資金,制約經濟結構升級。
2.人口老齡化下的消費結構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峻,同時也面臨居民消費低迷的現象。通過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和居民消費現狀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對于食物、衣著等生存資料消費并沒有過多要求,而對文教娛樂和醫療保健等發展資料消費有更多的需求,因此說,我國人口老齡化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與文教娛醫療保險、交通通信、居住消費占總消費比重的變動趨勢是一致的。老年人閑暇時間多,生活壓力小,并有一定的收入保障,他們因此就有能力文教娛樂消費,其更關注養生,會增加醫療保健品的消費。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下居民消費增長空間大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老年人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在當前現代社會消費觀念的影響下,就會向“既儲蓄又消費”的觀念轉變,老年人越來越注重消費質量,追求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老年人的消費觀念提升有利于提高居民整體消費水平,擴大我國的消費市場。其次,還有利于發展老齡產業市場。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規模巨大,老年人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商機,可以發展老年人專用品市場、老年人家政服務市場、老年人閑暇娛樂市場等等,讓老年人消費更加追求消費質量、消費的舒適、方便和保健,擴大老齡產業市場。
三、促進人口老齡化與消費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1.加快建立為老服務體系,增加社會福利支出
當前,應該增加養老金支出和老年社會福利費用支出,只有這樣,才會促進人口老齡化與消費儲蓄的可持續發展。當前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現象加劇,無自理能力的老人也越來越多,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就是很大的負擔,對于家庭其他成員來說,輕者會影響工作,重者則會無法繼續工作造成家庭經濟收入的降低,間接影響國民財富的增加。因此,要積極采取措施,完善為老服務體系,共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加快老年產業的發展,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
老年產業涉及一二三產業多個領域,不僅能夠對當前調整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需求。發展老年產業,要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和老年人的需求特點,以及他們的實際消費水平。這就首先要發展老年人迫切需要的養老服務產業,例如老年社區服務業、老年日常生活用品產業、老年旅游業等等,通過這些產業的日漸成熟,來帶動其他老年產業,全面啟動老年產業的發展,這不僅是提高居民消費的有效措施,也是滿足老年人消費需求的有效手段。
四、結語
篇2
論文關鍵詞: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指數化
個人所得稅是現代稅收制度中重要的稅種,除了具有籌集財政收入的功能之外,還有實現縱向公平的功能。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采用分類所得稅模式,雖然這種稅收模式具有利于稅源扣繳,征收管理簡便,減少稅收流失的優點,但相同收入的人若收入類別不同,就會產生稅收負擔不同的現象。
費用扣除作為個人所得稅稅制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充分考慮到不同納稅人的具體狀況指數化,設計扣除項目,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能夠起到較強的作用。各國根據本國的經濟發展情況,設計扣除標準以符合居民基本生活需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如何通過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促進我國社會公平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稅前費用扣除再次成為討論的焦點。但并不是簡單的提高稅前費用扣除數額就可以達到促進社會公平的目的。如何調整才能更好的實現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本文將簡單介紹美國和日本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的方法,借鑒其在費用扣除方面的優勢,結合我國現階段國情,討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趨勢。
一、對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辦法的評價
從微觀上說,現行的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準以個人為納稅主體,采用統一的費用扣除數額,對納稅人的實際經濟負擔沒有充分考慮。但納稅人的個體差異是相當大的,主要體現為家庭狀況千差萬別:子女的教育費用、婚姻狀況的不同、贍養老人的多寡等,而個人所得稅法費用扣除制度沒有根據納稅人的這些具體情況,設置不同的費用扣除項目,使得相同工資收入的納稅人交納相同的稅款,造成稅收負擔的不同,有悖于稅收的“縱向公平”原則。
從宏觀層面上分析,筆者通過對2007年度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人口總數和就業人口數計算,進行比較分析論文怎么寫。
2007年全國城鎮家庭人均全年消費水平為9997.47元,則月人均消費水平為833.12元。2007年全國平均每一就業者負擔人數為1.7人,則平均每一就業者的月負擔就為1416.3元指數化,小于2000元的稅前扣除額,說明從全國平均的角度來看,2000元費用扣除標準應該是合適的。但從各地區來看,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統一的免征額是否合理呢?我們使用2007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基本經濟數據,計算平均每一就業人口的月消費負擔支出:
表-1:各省、市、自治區平均每一就業人口月負擔消費情況
居民消費支出
(億元)
人口總數
(萬人)
就業人口數
(萬人)
平均每一就業人口負擔的人口數
人均全年消費支出
平均每一就業人口月消費負擔支出
北 京
3039.03
1633
1111.4
1.469317977
18610.1
2278.68
天 津
1309.24
1115
432.7
2.576843078
11742.06
2521.454
河 北
3951.08
6943
3567.2
1.946344472
5690.739
923.0115
山 西
1869.59
3393
1550.1
2.188891039
5510.139
1005.091
內蒙古
1693.96
2405
1081.5
2.223763292
7043.493
1305.255
遼 寧
3423.38
4298
2071.3
2.075025346
7965.054
1377.307
吉 林
1819.80
2730
1096.2
2.490421456
6665.934
1383.415
黑龍江
2288.69
3824
1659.9
2.303753238
5985.068
1149.01
上 海
4455.52
1858
876.6
2.119552818
23980.19
4235.607
江 蘇
7328.19
7625
4193.2
1.8184203
9610.741
1456.364
浙 江
6309.51
5060
3615.4
1.399568512
12469.39
1454.313
安 徽
3226.91
6118
3597.6
1.700578163
5274.452
747.4682
福 建
3131.13
3581
1998.9
1.791485317
8743.731
1305.355
江 西
2047.13
4368
2195.6
1.989433412
4686.653
776.982
山 東
7540.85
9367
5262.2
1.78005397
8050.443
1194.185
河 南
4820.00
9360
5772.7
1.621424983
5149.573
695.8038
湖 北
3709.69
5699
2763.0
2.062613102
6509.37
1118.859
湖 南
3961.61
6355
3749.3
1.694983064
6233.847
880.5221
廣 東
11873.01
9449
5292.8
1.785255441
12565.36
1869.365
廣 西
2365.63
4768
2759.6
1.727786636
4961.472
714.3638
海 南
466.65
845
414.8
2.037126326
5522.485
937.5
重 慶
1840.40
2816
1789.5
1.573623917
6535.511
857.0364
四 川
4285.21
8127
4778.6
1.70070732
5272.807
747.2917
貴 州
1608.75
3762
2283.0
1.6478318
4276.316
587.2208
云 南
2048.36
4514
2600.8
1.735619809
4537.794
656.3237
西 藏
90.84
284
153.7
1.847755368
3198.592
492.5179
陜 西
1972.66
3748
1922.0
1.950052029
5263.234
855.2983
甘 肅
1116.31
2617
1374.4
1.904103609
4265.609
676.8469
青 海
273.64
552
276.3
1.997828447
4957.246
825.3107
寧 夏
353.04
610
309.5
1.97092084
5787.541
950.5654
新 疆
1013.48
2095
800.8
2.616133866
篇3
關鍵詞: 養老;養老服務合同;合同類型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1.67億。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多,現有的養老機構存在類型多樣、服務與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老年人屬于社會弱勢群體,養老服務是老年社會福利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老年社會保障的有機組成部分?!糐P〗
隨著全社會對養老問題的關注,養老問題逐漸形成了社會化、市場化、商業化、社區化與傳統的家庭化、福利性質相結合的新趨勢,隨之而來的就是相應的養老服務合同種類的多樣化以及糾紛的多元化。因此,有必要理清養老服務合同的基本構成要件,從本質了解和規范相關合同的規定。
一、 養老服務合同的含義
(一)養老服務合同的概念
學界目前并未對養老服務合同做出明確且標準的定義。結合合同的含義,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目的,明確彼此權利和義務的協議。筆者認為,養老服務合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或具有相應資質,主要經營養老消費、服務的企業與老人或者其監護人簽訂的為實現照顧老人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及療養或返還養老金等內容的,明確彼此權利和義務的合同。
(二)養老服務合同的特征
1、合同履行的繼續性。
繼續性合同相對于一次性合同而言,這是根據時間在履行中所處地位不同進行的分類。前者給付內容和范圍因時間的經過而變化,只有持續給付才能實現合同的目的。后者時間因素對確定給付內容和范圍并無影響。
首先,兩者溯及力不同??梢?,時間因素在合同履行上居于重要地位,給付內容取決于給付時間長短。對于養老機構,一方面根據老年人需要或遵醫囑合理配餐,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喂水喂飯,及時清掃房間,保持潔凈,定期幫助老年人洗澡、理發、修剪指甲、更換衣物;另一方面對偶患疾病或常年臥床的老年人及時診治護理,對突發疾病的老年人,應盡快通知其送養人或關系人,必要時先行搶救。服務人員需要24小時值班,保障老年人生命財產安全,防止意外傷害。對于潛在的危險和可能造成老年人傷害的情形,有告知和警示的義務。這種以提供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為核心的養老服務,要求養老機構24小時持續不斷地提供服務,否則,一旦出現服務的空白期,將會導致合同的目的無法實現。
其次,兩者解除權的產生原因不盡相同。繼續性的合同更多依賴和重視信用。合同履行一方除完成合同中的給付義務之外,還要履行一些附隨的義務,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信賴基礎一旦喪失,或因其他事由使合同當事人難以期望目標的實現時,法律允許一方當事人有權解除合同。以上是養老服務合同履行繼續性意義之所在。
2、標的的特定性
首先厘清一點的是養老服務合同的標的與標的物問題,養老服務合同的標的是送養人或者老年人與相對應的養老服務機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而養老服務合同的標的物是相應的養老服務機構給予老年人的相關服務,包括日常照料、病中陪護、精神撫慰等等。
根據債的標的物的屬性的不同,債可以分成特定之債和種類之債。如在養老服務合同中,合同的履行一方須以合同中明確的特定對象為給付服務行為的標的,若按種類之債隨意選擇了他人作為服務對象,則造成了合同目地從根本上無法實現,從而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3、履行期限的不確定性
合同履行是是買賣合同雙方當事人在協商訂立合同過程中約定的,是用來界定合同當事人是否按時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延遲履行合同義務的客觀標準,是雙方履行合同的時間界限,該界限經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上簽字生效,受法律保護,違反該約定,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是債務人依法或依約做出的給付行為。老年人年齡、身體狀況的特殊性,決定了合同履行表現為一個動態過程。因此會出現人的壽命具有不可預期性,養老機構一般無法對老年人的入住期限做出準確約定。入住老年人可能住在養老機構直到生命終了,服務不滿意或自身狀況變化等,隨時終止合同。
4、合同內容的綜合性。
當事人雙方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養老服務,表現為一定的行為過程。老年人需要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服務。這種服務內容不僅需要養老機構具備相應的衣食住行、醫療甚至保健的硬件設施,還需要服務人員具有烹飪、營養、醫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即服務內容的專業性與多樣性。
5、合同性質屬無名合同。
無名合同,又稱為非典型合同,是指法律上未設特別規定的合同。根據屈茂輝教授的觀點,合同的有名或無名,純粹是成文法文化的產物;在英美法系,合同法本為判例法,自然沒有合同的有名或無名之區分。依據該規則,首先應適用合同法總則的規定以確定合同的效力,只有在合同法總則無具體規定可資適用時,才適用民法通則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其次,如果該無名合同的權利義務類似于合同法分則及其他法律規定的有名合同,那么,還可參照該有名合同的有關法律規定適用。
二、 養老服務模式的分類
(一) 養老合同種類
養老服務保障,即政府和社會通過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為全社會老人提供基本的養老服務。
隨著商品化社會的發展,目前各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模式也應運而生,例如異地互動式養老、消費養老等等。
(二)養老模式的異同分析
1、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不同
以上各種養老模式的區分在于提供主體的不同。社區養老提供服務的主體是社區,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主體是一般由民政部門牽頭,通過街道安排社區內的大齡下崗女職工以家庭養護員的身份實現再就業,進入生活有困難的孤老家庭,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消費養老則是以相關企業為主體,企業通過銷售本企業產品附帶給買受方一定的養老金的回饋。異地互動式養老主體是相關的養老機構,但多為商業性、營利性的民辦企業,以在各地建立療養院的方式統一安排并提供相應的養老服務。
2、提供養老服務的地點不同
社區養老提供的地點多為該服務享受者所在的社區,優點是接受服務者不但能方便的得到養老服務,把接受服務者集中起來也便于提供社區養老服務的集中和高效地管理,節省社會資源,形成“雙贏”。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更多的地點即為服務接受者的家庭之中,這樣對接受服務者更為自主和便利,此模式的服務針對性及服務質量均較高,但一般費用也較高。消費養老在提供服務的地點上并無嚴格要求,然而需注意的是企業對消費者的返利應該進入消費者的“個人帳戶”,并交給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者商業保險公司來運營,以確保安全性。異地互動式養老的地點與其他養老模式相比有顯著特點,異地互動是養老的地點通常以風景名勝或者旅游城市為依托,或者專門為接受服務者建設療養的公寓或者會所等,從而達到異地養老的特色性、專屬性和療養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崔建遠、韓世遠、于敏.債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江 平,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
[4]周江洪,服務合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王澤鑒,債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二)論文類
[1]張世峰,構建養老服務保障制度框架之思考[J],社會福利,2008(4)。
[2]屈茂輝。論無名合同及其法律適用[J]北京,人民法院報,2000,11(3)。
[3]張春普,閆野, 機構養老服務合同含義及其主體的探究[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1(1)。
[4]肖北庚,論政府采購合同的法律性質[J],當代法學, 2005(7)。
[5]王文英,試論政府采購的性質[J],行政法學研究 2005(3)。
[6]魏立峰,社區養老服務合同的法律關系研究(D),2012年天津商業大學碩士論文。
篇4
論文摘要:中國是在經濟實力較弱、制度準備遲滯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現行養老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制、老年照料服務體系和傳統管理體制都沒有跟上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齡化形勢最為嚴峻的發展中國家。
論文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齡社會;養老保障;醫療保障;老年照料服務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形勢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涉及到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諸多領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和戰略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正處于體制深刻轉換、結構深刻調整、社會深刻變革的重要時期,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十分關鍵的時期。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已經十分嚴峻.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已處于老齡社會,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4億,占總人口的1l%,并將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也是發展中國家大國崛起過程中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國家。據預測,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1.74億,約占總人口的12.8%;2020年將達到2.48億,約占總人口的17.2%。從2005年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要凈增1億。之后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進入重度老齡化。屆時我國老齡人口總量比美國全部人口還多。從本世紀前半葉開始,我國將始終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國家。我國老齡化水平從10%提高到30%,僅用不到50年時間,而英國、法國和美國等西方工業化國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時間。對于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而言,這一速度的確是驚人的。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家庭結構、老年群體狀況及城鄉老年人口分布將呈現許多變化。一是純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叭谩笔降膫鹘y家庭越來越少,“四二一”結構家庭(一對夫婦同時瞻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逐漸增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純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約為40.3%,農村約為37.8%,并在繼續增加。二是高齡老年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1.4歲,80歲以上高齡老人高達1520萬,預計到2020年將翻一翻,2052年將超過1億,占世界高齡老人總量的1/4。高齡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本世紀前半葉,我國高齡老年人平均增長率超過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長率的1.7倍。高齡老人的這種增長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齡化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三是城鄉人口老齡化程度倒置。發達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于農村,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0年我國農村老齡化水平為10.9%,比城鎮高1.24個百分點,2020年、2030年將分別高于城鎮5個和7個百分點。老齡化對農村的沖擊比城鎮更為嚴重。這是中國人口老齡化不同于發達國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未富先老。而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較為發達的情況下自然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先富后老。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剛剛超過1000美元,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廣泛而深遠。人口老齡化使勞動力年齡結構、人口瞻養比結構、代際利益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對養老、醫療服務體系的完善,對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加強,對老年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事業的發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較弱,制度準備也較為遲滯,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
一是現行養老保障體系還不適應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要求。充足穩定的養老金供給是養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的快速老齡化將導致撫養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造成在本已較遲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情況下,養老金繳費者急劇減少和領取者大量增多,養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面,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資金支付壓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國在職職工與離退休人員之比為l2.8:1,2004年銳減到3:1,養老負擔急劇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窄,只在城鎮建立起養老保險制度,絕大多數農村老齡人口還沒有納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因此,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是醫療保障體制不適應老年群體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醫療衛生資源消費的主體,據統計,60歲以上老人余壽中約有2/3時間為帶病期。而目前我國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分布不均衡,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小,政府投入相對不足,個人負擔費用上漲過快。老年人口總量的迅速增長,對醫療資源的消費和占用越來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這將給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帶來巨大壓力和嚴峻考驗。
篇5
關鍵詞 老齡化社會;大眾傳播;積極健康;老年媒介形象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23-0030-02
據我國統計局的消息,2013年末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02億,占總人口的14.9%,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億人,占總人口的9.7%。[1]按照聯合國的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7%,就標志該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我國顯然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加速發展階段。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政府在養老、醫療方面自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相比較有限的物質需求,滿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十分重要。這就提出了媒體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責任問題。當下媒體由于老年人消費能力和欲望較小,人際傳播范圍相對狹小,存在老年新聞報道量少,影視劇中老年人物被邊緣化和弱化的問題,不能滿足老年受眾的文化需求。甚至在媒體新聞中,出現了“丑化”老年形象的報道,不利于老年人和社會其他人群的和諧相處。老年媒介形象就是媒體通過符號對現實生活中老年人形象再現的,體現在人類思維視野中的影像。老年人群由于各種生理和心理的原因,通常被視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實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所擁有的人生智慧上,老年人群都是大眾傳播的強勢群體。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日益加重,“強勢”群體的“弱勢”傳播現象應當引起媒體的高度關注。
1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弱化”和“丑化”現象
“老年人形象是什么樣的?”,公眾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大眾傳播時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體的描繪和塑造。傳播學者李普曼認為,人類生活在“兩個環境”之中,一個是現實環境,一個是擬態環境。因為人們“直接面對的現實環境實在是太龐大、太復雜、太短暫了,我們并沒有做好準備去應付如此奧妙、如此多樣、有著如此頻繁變化與組合的環境?!盵2]所以在社會生活的層面上,人們往往把媒介創造的“擬態環境”作為現實環境本身來看待?,F實中人們對待老年人的看法及行為,很大程度上受媒介“虛擬”的老年形象的影響。而且,媒介老年形象還會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通過情感認同,正面健康的老年形象會讓老年受眾產生積極的體驗,反之會讓他們產生挫折感和不良情緒,不利于老年人融入社會生活發揮應有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新世紀我國正式跨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媒體老年形象呈現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影視形象塑造,都有“弱化”甚至“丑化”的現象。各地“老人倒地”事件、老人違法犯罪事件及老年人被欺騙現象的連續報道,一時間社會“恐老”“厭老”情緒蔓延。根據任春香對《齊魯晚報》1996年至2010年15年間老年人報道的分析,老年人報道的比例遠低于社會老年人占人口總數比例,進入老齡化社會前報道量較大,跨入老齡社會后有所減少,老年女性和農村老年人報道總量更低于老年男性和城市老年人,而且更容易被塑造成負面消極的老年形象[3]。也有的學者抽樣分析了半年間來自《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633篇涉老報道,其中老人作為弱者形象和負面形象的報道占67%,老年傳媒歧視的傾向不容忽視。[4]
從影視文化產品來看,老年人回歸家庭后,時間比較充裕,對媒介的需求很大,但適合他們消費的文化產品卻相對不足。目前,不僅供老年群體欣賞的電影十分少見,也沒有真正屬于老年人的專業電視頻道,而且流行電視劇中老年形象的代表性,與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很不相稱。陳勃、郭晶星等對黃金時段播放的168集電視劇中人物的分析表明,在所記錄的1794個人物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物有79人,僅占4.4%,遠低于現實生活中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劇中 絕大多數老年人物都是配角或邊緣角色,所起的基本上是一種陪襯作用。[5]文藝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如果是歪曲的,就會形成錯誤觀念,導致特定行為在老年群體身上“自我實現”,不利于促進老年人的價值和尊嚴。
2老年人弱勢傳播的原因探析
一方面與社會對老年人消極的刻板印象有關。由于自然生理、心理的衰老,老年人行動遲緩、多病、固執、困惑甚至丑陋、無助、糊涂等客觀原因,媒體對老年人的報道往往負面新聞占主導,消極形象居多,尤其是經濟狀況不佳的老年女性尤甚。這種現象就是李普曼所描述的“刻板印象”?!翱贪逵∠蟆币卜Q“固定成見”,是人類天生具有的一種認知策略,指人們對環境中生活的某一類人或事物會形成固定、概括、籠統的看法?!俺梢娤到y一旦固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系統的事實的吸引,對于和它相抵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盵6]媒體記者會據此形成模式化的報道,最終導致“一種不能證明是更真實的意見對一種意見的控制”。隨著“銀潮”的襲來,媒體對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緊缺、養老金不足等問題不恰當的報道,也降低了社會對老年人的評價。
另一方面與媒介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度不高有關。一般認為,媒介產品消費過程中,老年人消費不足。青壯年是媒介產品的主要消費對象,老年人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都有限,從經濟效益出發,媒介的關注重點當然不在老年群體。導致無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影視劇,對老年生活或政策服務的關注度都較低。而有些老年負面新聞的報道也不排除媒體出于奪人眼球的經濟目的。其次,媒介產品生產過程中,老年人的話語權缺失。從媒介從業人員構成看,各部門尤其新媒體行業很少有老年人,導致老年人話語表達權缺失甚至集體失語,其合法權益易被忽視,成為數字媒體時代的“難民”。老年人處于被描述、被評價、被書寫的邊緣化的狀態,媒體社會公器的作用發揮不夠。
3構建積極健康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的路徑
老年人為家庭和社會奉獻了青春和熱血,他們積累的豐富經驗是社會的財富而非累贅。家家都有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齡化社會挑戰與機遇并存,老年人口中蘊藏著巨大的人力資源,改變社會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大眾媒體須以優秀的作品引領社會尊老愛老的風尚,形成濃厚的尊重和關愛老年人的輿論氛圍,傳遞友善、慈愛、睿智、明理、獨立的積極的老年群體形象,讓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具體路徑,一是加大對老年人先進人物的典型報道。媒介簡短的消息報道內容顯得單薄,不像人物通訊、深度報道或人物專訪等體裁更能呈現報道對象的全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像楊善洲、龔全珍老人等感動中國的人物的報道,傳播了正能量,影響效果非常好,但普普通通的老年人的報道還太少。主流媒體要精心策劃,舍得拿出更多的版面和播出時間去展現老年人的風采,體現該群體真實的存在樣態。二是涉及老年事件的報道要注意方式角度,不要炒作負面新聞。諸如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表達的主題是好的,但由于受眾的逆反心理,實際上可能增加了人們互助的懼怕感。實際上社會現實中“不敢扶”的個案絕對不會超過10%,只是因為媒體不恰當的報道把這些事情放大了,對誠信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相反,媒體報道沈陽老翁下雪天被騎電動車的小伙撞到,他的那句“孩子,沒事,我有醫保,你趕緊上班去吧”成為2013年最感人語句之一。媒體要通過新聞評論講明事理,像關心孩子一樣關心老年人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正確看待老年人家庭日常生活、勞動職業生活、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些表現,體現人文關懷,形成親近老人、關愛老人的正確輿論導向。三是加強老年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制作更多適合老年人欣賞的影視劇產品,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從媒介消費看,老年群體通常被視為弱勢群體,其實不然。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受眾結構的變化。老年人回歸家庭后,社會交際明顯減少,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他們是大眾傳播時代最大的受眾群,對媒介的接觸頻率和依賴度都較高。所以,豐富老年文化產品不僅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而且也是媒體很大的市場機會。四是適當增加老年人公益廣告的投放,多辦維護老年人權益的公益文藝節目。尤其是主流媒體應率先垂范,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五是提高新媒體環境下老年群體的媒介素養。如上所述,傳統媒介環境下,老年媒介形象有弱化現象,而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覆蓋面越來越廣的環境下,老年群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幫助他們參與“數字化生存”,不僅有利于老年群體智慧優勢的發揮,也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積極形象。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4-02-24.
[2]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12.
[3]任春香.碩士論文老年人報道研究[D],2013.
[4]汪露.刻板印象與老年傳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79.
篇6
[論文關鍵詞]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老齡化社會
老齡化社會是指6o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10%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占7%。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6o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3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0.97%以上。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保障體系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而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保障體系殘缺,農村養老問題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家庭養老作為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在養老保障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現出諸多缺陷。目前養老方式開始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保障模式轉型,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農村養老發展必然的趨勢,也是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理性選擇。
1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安徽省長豐縣阮巷、羅塘、水湖、雙墩四個鄉鎮;蔣莊、蘭橋、黃崗、邵集等十幾個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齡在6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走訪部門有:長豐縣民政局、統計局、衛生局等。
1.2調查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調查內容涉及農村老年人經濟收入、日常物質消費、受照料、健康等狀況以及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等問題,此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616份。
2我國農村養老現狀分析及成因分析
2.1農村養老現狀分析
40.09%的農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養,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補救度日,在所調查老年人中僅有1.46%享有退休金。
農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質消費狀況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房、醫療、精神娛樂等指標。從飲食狀況分析,54.3%的老年人對日常飲食狀況較滿意,24.0%的老年人對日常飲食狀況不滿意;從居住狀況分析,被調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對固定的居住場所,35.6%的老人與一個子女同住、59.8%不與子女同住,少數老人在子女家中輪流居?。粡尼t療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費支出中,醫療費用的支出比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醫療費用支出。
調查發現,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適度的護理和照料。據長豐縣民政局資料顯示,在所調查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調查老人總數的56.3%,加上家庭結構的變化,農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狀況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有子女照料的老人僅占78.07%,其中獨居老人占23.53%;無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調查老人中高達21.93%,相當一部分孤寡老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寧愿獨居,也不愿進入鄉鎮社會福利機構養老。
2.2我國農村養老狀況成因分析
我國老年養老保障模式從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會保障模式。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差,經濟條件也不盡人意,時常感到孤獨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由于城鄉遷移、核心家庭的出現及產業結構調整,將引發家庭照料提供者的減少,家庭對老年人保障的能力與愿望的減弱,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日益暴露出嚴重弊端,與我國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住要原因如下。
2.2.1農村勞動力弱化,家庭養老受到沖擊。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中,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步伐加快,城鄉經濟發展的長期不平衡,農村人口特別是大量青壯年人口向城市流動和遷移加速,一方面造成農村勞動力嚴重弱化,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電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老年人與其子女、晚輩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減少。最終導致農村養老保障嚴重匱乏,農村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給家庭養老方式帶來巨大沖擊。
2.2.2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低,基金籌集模式存在缺陷。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是介于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之間的一種保險品種,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標準進行籌集,但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效益不好,政府沒有對農民提供相應的補助,造成農民自己籌集資金的養老模式,同時也.沒有調動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就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狀況看,仍然存在著征收成本過高、制度覆蓋面過窄、基金籌集困難等弊端。
2.2.3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衰竭,供給能力弱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又分為土地養老和集體養老。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農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設用地不斷增加,耕地減少不可避免的情況,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礎上的家庭養老的功能;集體養老是由集體經濟組織對年老多病、無依無靠的老人進行贍養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戶制度和養老院制度。集體養老存在的物質基礎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完善和物質的豐富。我國各地集體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響集體養老的普及和規模化發展。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集體經濟整體實力不強,且有下滑趨勢,又導致了集體養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養老存在局限性,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滯后。家庭養老的局限性嚴重的干擾了農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安寧和穩定,給農村的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帶來了負面效應,我國目前社會養老呈現滯后狀態,因此必須積極探索選擇新型社會養老模式,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觀念的變化,農村家庭規模逐漸變小,農村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劇,家庭贍養的功能在逐漸退化,家庭養老已逐漸成為制約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國的農村養老必然會經歷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是我國農村養老的發展趨勢,也是解決當前農村養老問題的現實選擇。
3加快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轉型的建議
3.1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落后是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論老年人的心理、養老還是醫療問題,都需要經濟的支撐。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農村的經濟。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村農地產權制度改革,以市場機制加上政策傾斜解決人地結構矛盾;另一方面要適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強市場營銷組織管理;再次要加大對農村公益養老事業的投入,加快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步伐。確保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3.2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設立“夕陽綠色通道”
積極推進農村合作醫療是對老年人醫療保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此過程中,各地政府應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為老年人提供定期體檢,滿足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需要。針對老年人去指定醫療點看病不方便.報銷門檻較高這一問題,政府應建立特殊的醫療報銷制度,擴大報銷范圍,放寬報銷條件,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等,切實從老年人角度出發,建立“夕陽綠色通道”。
3.3制定相關獎懲制度,健全農村老年人心理保障體系
除了道德層面的宣傳外,各級政府還應制定相關的獎懲制度,對沒有盡到贍養義務的子女給予處罰,對孝敬老人的子女給予表彰,營造良好的敬老愛老氛圍。此外,政府部門應該設立專門的老人維權機構,使老年人維權途徑更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開展多渠道的農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宣傳積極樂觀的生活度態度,并建設老年人心理咨詢機構,加大對鄉村衛技人員心理治療技能的培訓,做到及早發現和有效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3.4推進保障模式的創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導下逐步建立參與式發展的機制,加快調整個人帳戶整體規模,使之更加方便農民,減少農民享受的成本,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靈活多樣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好處,讓制度受到農民的歡迎。首先,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制建設,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與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其次,多渠道籌集養老保險基金,解決養老保險隱形債務。同時盡快建立基金分級管理體制,加強基金監管力度。穩定農村養老保險的基本政策,建立個人自籌養老基金,實現社會保障金籌措方式的轉變。
3.5實行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養老體系
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公民敬老的教育應從小抓起。營造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強對青少年尊敬老人,關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老年人娛樂場所,增加娛樂設施,組織娛樂活動,豐富娛樂生活,開展老年福利事業,促進老人身心協調發展。將家庭養老的責任與義務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農村養老機制,應該是國家、集體、家庭和個人相結合,形成以經濟為基礎,以保險基金為前提,以家庭保障為中心的多層次、多渠道的養老體系。
3.6實現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轉型
家庭養老對農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隨著經濟發展,農民保障需求的不斷上升,給農村家庭帶來愈加沉重的養老負擔。
傳統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方式,已經不適應目前我國人口急劇老齡化的趨勢。但是目前我國經濟實力有限,要把農村養老完全拋向社會是不現實的。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協調統一,在繼續支持和鼓勵家庭養老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創造條件實現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模式的轉型。
篇7
>> 社區老人健身需求對社區體育產業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 江西省體育健身市場的現狀與對策 論江西體育健身娛樂產業的發展策略 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的經營探討 利用高校體育資源推動社區群眾健身體育發展的對策研究 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參與社區體育健身指導的可行性研究 江西省城市社區居民體育消費結構的研究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優化策略 對發展城鎮社區體育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研究與探索 關于社區體育及全民健身普及狀況的調查研究 學校體育設施與社區全民健身資源互補模式的構建機制研究 武漢市東湖社區體育健身活動的開展現狀與問題研究 城鄉結合區農民體育健身社區化研究 城市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參與式”運營模式研究 社區體育資源優化共享研究 淺談健身俱樂部對社區體育的影響 全民健身路徑設置對社區體育開展的影響 體育舞蹈在社區健身中的應用 關于優化視角下的體育教學環境的研究 優化中小學體育教學環境的策略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大力促進社會和諧團結.人民日報,2005-02-20
[3]華景梅,徐祥輝.和諧社會構建視角下的我國社區體育發展模式[J].體育科學,2006,(7):
[4]王凱珍.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狀的研究――兼論社區體育的定義及構成要素.北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1993
[5]肖淑倫.關于社區體育的幾個問題.全國職工體育論文報告會獲獎論文,1993
[6]王凱珍.對北京市城市社區體育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4,(6):
[7]呂樹庭等.社會學視角下的社區體育――社區體育概論[J].體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征[J].體育與科學,1998,(2)
[9]胡國雄.社區體育概念新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區體育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工作經驗現場交流會上的講話[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縣體育活動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J].體育科研,1998,3:
[13]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72一74
[14]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農等.影響我國城鎮居民大眾體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2):
[16]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匯編[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眾體育調查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
[18]王凱珍,李相如.社區體育指導[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37
[19]顧拜旦.體育頌.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國家體育總局.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釋:
1.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農等.影響我國城鎮居民大眾體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匯編[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10:121
4.中國群眾體育調查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7
篇8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品的教材編排體例發生了根本變化,由過去的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推理編排體例改成了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編排體例。再加上“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教學方法的倡導和運用,注定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中會有大量的生成性資源涌現。那么,怎樣選擇利用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一、選擇利用課堂生成的錯誤類資源,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重視并合理選擇利用課堂中的典型的錯誤資源,不但可以促進教學反思,而且可以優化教學評價,還能有效地推動教學創新,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教“學會合理消費”時,教材文本指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應該有適度的消費,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節儉”。對此就有學生提出:“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已經富裕了,況且時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會消費,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嘗不可,干嗎還要提倡節儉,這不自相矛盾嗎?”面對學生迸發出來的思維火花,我敏銳地發現了“錯誤資源”,學生的消費觀中恰恰忽視了“適度”和“節儉”兩個關鍵詞。這表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我靈機一動,抓住這一契機,靈活地調整教學思路,請學生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自身實際生活水平,談談對“適度消費”和“節儉消費”的認識。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紛紛發表自己鮮明的見解,正是課堂發出的意外“聲音”使這一“問題”資源成為了本課中的亮點和精彩之筆。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進一步擴展和提升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充分滲透了德育。
二、選擇利用課堂生成的質疑類資源,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民主性
學生的思維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并不是用相同的方式來思考同一問題。在很多時候,尤其是討論交流時,當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時,課堂上會出現一些始料未及的情況,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意外和新鮮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探究的沖動從而引發精彩的“非預設生成”,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學生的質疑,教師應對癥下藥,相機引導,本著平等對話的態度與學生協商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和個別質疑學生對話時,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同學也參與其中,把說服個別的過程轉化成促進全班同學共同創新發展的過程。
三、選擇利用課堂生成的情緒類資源,增強初中思品課堂教學的人文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緒狀態,它們有的是從課外帶來的,有的是因課堂上體驗而發生的。學生或喜、或怒、或興奮、或麻木、或平靜、或激動、或緊張等等。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觀察,仔細傾聽,學生的一個嘟噥、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個表情、一個姿勢,也許正是他們內心感受的一種宣泄。這些都是教師可以選擇利用的資源。
案例:王海芳老師在執教《我愛我家》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大家接著聽教師朗讀故事:《一只眼睛的媽媽》(后半部分)(課件顯示故事內容,音樂輕聲伴奏)。學生邊聽邊思考,聽完后討論交流:A.你聽了故事有何感受?B.母親為什么要配合“我”說:“哦,我走錯地方了”?C.母親需要愛嗎?為什么說“我的世界坍塌了”?當老師朗讀完故事后,全場沉默寂靜,教師掃視全場看到:有的人低下了頭,有的人眼眶紅了,有的人淚水在眼眶中打轉,有的人在低頭擦淚??吹竭@個情境,教師感受到了學生的情感變化,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和方法,沒有組織同學們去討論預設的三個問題,也沒有按照預設去小結。而是直接走到幾位正低頭擦眼淚的同學面前問她們:“你們為什么眼眶發紅,低頭不語呢?跟同學們說說你們的想法好嗎?”沒想到這幾位學生的回答會這么精彩。
生甲:我是被文中母親的表現震撼了。她千里迢迢到首都去看兒子,到了兒子的家里,兒子卻因為嫌她丑,裝著不認識她。她不僅沒發脾氣,教訓兒子,而是為了顧及兒子的面子,配合著說“哦,我走錯地方了。”默默地離開了?!澳赣H”真是寬容,母愛真是感人。
生乙:聽完這個故事,我想起了看過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中的劇情。劉俊卿的父親劉三根一個人靠在碼頭邊擺攤賣臭豆腐掙錢養家,供一雙兒女上學讀書。自己生病了也舍不得花錢去治,硬撐著。兒子考取了師范,為了省錢,他用扁擔挑著兒子的行李送兒子去上學。到了學校,在師生面前兒子卻不認他這個爹,說是自己雇請的挑夫。老人家聽到后,幾次想辯解,想發作,但卻忍住了。這和上面的故事何等相似。
……
聽完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小結:大家講得真好!我們在座的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寵愛著我們,寬容著我們。我們在享受著他們給我們的愛的同時,要承擔起家庭責任,維護愛。決不能只享受愛,不承擔責任,更不能因自己年幼無知或自私自利去傷害父母、家人,損害家庭的愛。
以上的細節情況,在課前是難以預設的。但王海芳老師能以智慧而敏銳的眼光發現它,并用巧妙的方法抓住情感時機,用特寫鏡頭將激動的情緒變化為正能量。
篇9
【論文關鍵詞】新型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 政府責任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在2006年2月23日公布了一份《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并且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一階段我國將平均每年增加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大大超過總人口年均0.66%的增長速度。另外2006年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在新聞會上說,我國老齡化問題形勢非常嚴峻,其中一點特別引人關注,就是農村老齡化程度要比城鎮高出1.24個百分點。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達1.534億,按60%以上老人居住在農村的比例計算,農村老人的數量至少在9200萬,而絕對數量應該在1億左右。如何解決農民養老問題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情況
2009年6月24日,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2009年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到2020年前基本實現全覆蓋。會議確定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參保人為:年滿16周歲、不是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基本養老金年領取人是滿60周歲、符合相關條件的參保農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納入同級財政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2009年11月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批復部分省區市進行首批新農保試點工作。
2010年的政府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擴大到23%的縣。截止到2010年3月底,全國新農保參保人數共計4685.39萬人,其中領取待遇人數共計1569.55萬人。
二、政府承擔責任的理論分析
1.準公共產品的屬性
從現代養老保險的運行實踐來看,無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在養老保險制度中的作用均處于核心地位。對于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公共養老保險,則是由政府推行的強制性的養老保險,在產品屬性上屬于準公共物品,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就是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的基本手段,故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這種制度由政府承擔立法、籌資、管理、提供財政支持等責任。
2.馬斯格雷夫和雷托斯的經濟發展階段論
根據該理論可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公共支出不斷增長,其中財政用于科教文衛及社會保障事業的資金比重將逐步上升;經濟建設的投資將逐步下降。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經濟的日益成熟,公共財政的不斷規范,財政中的建設資金將逐步減少。這樣在現行稅收規模下,就可以節省出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入到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農民身上,為他們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三、政府主要責任的體現
1.財政支持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從研究保定市康莊村失地農民養老現狀出發,總結了當前康莊村失地農民養老問題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中青年對未來養老問題的認識,提出了解決康莊村養老問題的建議,主要是:加強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家庭養老;充分發揮村兩委職能,發展社區公益養老;加強養老保險宣傳,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老年人醫療保障機制。
康莊村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頗莊鄉,共205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205人,占總人口的10%,該群體基本上以在家休閑為主,幾乎不再參加生產性勞動;20歲一40歲的人口共600多,占總人口的39%,其中90%以上到保定市區打工,只有少部分人去外地務工或讀書,是家庭生活的主要來源(正讀書的人數較少不予考慮);40歲一60歲的人口數量900多人,約占總人口的43.9%,主要以農業耕作為主,收入水平較低。三個年齡段的人由于勞動能力、文化素質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對當前及未來的養老方式及水平有著不同的期望。
一、康莊村養老現狀及原因分析
1,家庭養老為主,養老機構為輔
根據老人居住地點的不同,可將養老模式劃分為:家庭養老和養老機構養老。其中,家庭養老是指居住在家族成員(一般指自己或直系親屬)擁有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房屋內,依靠不同來源的收入進行老年生活的方式;養老機構養老則指生活在養老院等機構的方式。在康莊村被調查的46名老人中,約97.1%的老人以家庭養老的方式進行生活;只有2.9%的老人由于子女工作原因,入住了養老院。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家庭養老模式長時期在我國存在,符合“百善孝為先”的文化傳統,易于被人們接受且不易被打破;另一方面養老機構最初只是作為收養無依無靠的老人而設立的社會公益性機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向全社會老人開放的多種模式經營的組織。但由于其與老人的親情需求和“孝”文化存在沖突,導致老人和子女的共同反對,在農村更是如此。
2.生活來源主渠道單一,生活水平不高
生活來源是保障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對提高老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老人生活來源包括自己的勞動收入、儲蓄、子女贍養費、社會養老保險金及商業保險金等。康莊村老年人呈現出生活來源“一股獨大”及物質和精神生活“雙低”的現象。在被訪的老人中,每月平均收入300元一400元左右,平均消費200元一300元,相對于河北省老年人的平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其中大部分老人的生活費用由兒子負擔,占總費用的60%以上,女兒一般在老人生病或傳統節日時,會為老人提供一些生活費用,均攤列每月粗略估計占到20,村集體每月發放70元,占17%左右,其余收入來源于自己的儲蓄和保險金等,所占比例很小,調查發現只有5人參加了商業保險(均由直系親屬推薦),無一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此外,老年人精神生活單調缺乏生氣的現象普遍存在,86.2%的老人反應沒有村集體組織或村民自發組織的老年人文娛活動,并表示自己從未參加過類似活動,自己的日?;顒泳褪橇侠砑覄占芭c同齡人聊天。究其原因,首先,康莊村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民增收困難,村集體組織公共產品提供不足,沒有專門的老年文化活動中心和場地;其次,“養兒防老”的思想在農村根深蒂固,自古以來兒子是贍養老人的主要責任人,女兒則居于次要位置;再次,商業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一個相對的新生事物,政府宣傳不到位、繳納費用過高、運行機制尚不完善等因素導致了人們對該險種的不接受。
3.“看病難、看病貴”嚴重影響老年人正常生活
目前,康莊村半數以上老人認為“看病難,看病貴”直接導致了有病醫不起的尷尬局面,并已成為促使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農村合作醫療有名無實,存在參合者“拿藥費用高,檢查項目多,合理醫藥費報銷困難”的現象,致使農村合作醫療作用失效,甚至出現負效應,并有人表示明年不再參加;另一方面,高醫療費用經常使家庭生活入不敷出,康莊村每戶的年收入在10000元一15000元之間,出去日常生活開支外只能應付一些開銷低的病,對于老年人常見大病的治療費用則束手無策。一旦生病將會出現家庭經濟危機,生活質量下降。
二、中青年對未來自身養老的認識
1.對自身養老問題不夠重視
調查發現,20歲一40歲的中青年人從未認真考慮過自己的養老問題,61.1%的被調查者表示只是進行粗略的思考。并未作詳細規劃;38.8%的調查者還沒有把自己養老問題提上日程,不予考慮。隨著年齡的增長,40歲一60歲的中年人認真考慮自己養老問題的則高達39.2%,大概考慮過的占 42.3%,從未考慮過的只占18.5%。總體上來看,大部分中青年對自身養老不夠重視,這必然影響今后養老質量。
2.未來養老仍以家庭養老為主
盡管2。歲一40歲和40歲一6。歲兩個階段的人群文化素質有很大不同,其中20歲一40階段人群初中水平以上達到73.2%,而40歲一60階段只有49%,但兩階段人群均選擇了家庭養老的方式,由于自身對子女親情歸屬感的強烈需求,90%以上的20歲一60歲的被調查者希望在家養老;只有不到10%的被調查者表示,擔心與子女的生活方式不相適應而入住養老機構,這再次表明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符合我國國情,應以此為基礎,拓寬老年人生活來源,提高生活水平。
三、解決康莊村養老問題的幾點思考
1.加強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完善家庭養老
首先,增加農民收入,為家庭養老提供物質基礎。家庭養老必須以一定經濟條件為基礎,要充分發揮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須提升其內在價值。一方面,鄉鎮政府及村兩委要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鄉鎮企業轉移,充分挖掘農業自身潛力,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康莊村應充分利用緊鄰保定市,交通便利的優勢,積極鼓勵勞動力向市區流動,建立農村勞動力信息預測預報體系,減少盲目性,疏通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同時重視農民培訓工作,定期組織農業科技和市場相關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進而提高收入。
其次,加強道德教化,為家庭養老提供道德支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大對敬老養老的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老齡意識和養老意識,形成養老敬老的良好會風氣,有利于家庭養老模式的完善。村兩委可以定期組織先進評選活動,對那些優秀出色的養老典型及和諧相處家庭給予精神道義上的支持和表揚,并且給予物質獎勵或幫助,以調動人們養老的積極性,為家庭養老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石。
2.充分發揮村兩委職能,發展社區公益養老
村委會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與村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等問題。當前康莊村社區養老缺失,并且沒有建立專門的老年文娛活動及場地,致使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高,嚴重影響了整體生活質量??登f村應充分利用村落共同的經濟基礎、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共同的道德規范,組織開展多種式的敬老愛老活動,為高齡老人、病殘老人和身邊無子的老人提供一些生活、醫療疾病護理等服務,從而提高老人的生活水平。同時村兩委應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行動起來,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抓住機遇積極籌集資金,建立專門的老年文娛活動中心,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3.加強養老保險宣傳.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目前康莊村對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宣傳不夠并沒有建立運行機制,多數被調查者對農村養老保險不了解,當問及“是否了解國家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時”,95%以上的農民持否定態度。由于農村信息相對閉塞,尤其是老年人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不利于社會養老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基層政府部門對社會養老尤其是農村養老保險的社會性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充分了解相關政策,了解其優越性;同時應按照個人負擔、集體補貼和財政補助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保障水平不低于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社會養老保險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