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馬鈴薯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4 17:48: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春馬鈴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春秋兩季馬鈴薯微型薯生產技術研究

摘要:為進一步促冀中南地區馬鈴薯微型薯生產,本文從棚室要求、脫毒試管苗定植前的準備、脫毒試管苗定植、生長期管理、收獲與貯藏等幾個方面對冀中南二季作區馬鈴薯微型薯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冀中南;春秋兩季;馬鈴薯;微型薯;生產技術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1]。據統計冀中南適宜馬鈴薯種植的面積在20萬hm2以上,目前種植面積在2萬hm2左右,且呈逐年增加趨勢;供應時間在4月底至8月底,可以補充馬鈴薯市場供應淡季,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冀中南二季作區部分農民開始自繁種薯,但由于用來繁育馬鈴薯原種的微型薯基本來自外地,且來源不明,造成微型薯質量參差不齊[2-5]。為此,當地農民急需適合冀中南二季作區馬鈴薯生產特點、保持脫毒馬鈴薯優良種性的微型薯種薯生產技術。因此,本文從棚室要求、脫毒試管苗定植前的準備、脫毒試管苗定植、生長管理、收獲與貯藏等方面總結了冀中南二季作區春秋兩季馬鈴薯微型薯生產關鍵技術,旨在為冀中南地區馬鈴薯微型薯生產提供借鑒。

1棚室要求

河北二季作區馬鈴薯微型薯生產應選擇遠離馬鈴薯種植田的溫室或冷棚,溫室或冷棚需具有良好的灌溉條件,且具備防蟲和遮陽功能。防蟲網應使用60目的網紗,設置在棚室的門口及通風口處,遮陽網使用常規規格即可。

2脫毒試管苗定植前的準備

查看全文

馬鈴薯春耕生產技術建議與誤區

1馬鈴薯春耕生產技術建議

1.1做好深松整地

建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團粒結構良好、排水和保水性能好、有深松基礎的偏酸性地塊,鹽堿地不適宜種植。進行深翻或深松整地、起壟連續作業,深松深度達到35~40cm。要做到隨翻隨起壟隨鎮壓,做到地平、土細、地暄、上實下虛,起到保墑的作用,并達到待播種狀態。也可以春季播種、施肥、起壟一次完成作業。

1.2采用大壟栽培模式

大壟是指壟距80~90cm的壟,大壟具有抗旱、保墑、抗澇、保肥能力強等優點,利于改善土壤溫度及土壤結構。采用大壟栽培,一般馬鈴薯單產可提高30%~50%,大薯率可提高20%以上,而且能夠有效減輕青皮薯及馬鈴薯二次生長等現象的發生。根據品種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密植,早熟品種或肥力低的地塊適當密植,晚熟品種或肥力高的地塊適當稀植。栽培密度行株距80~90cm×15~18cm,肥力高的地塊早熟品種保苗株4500~4800株/667m2為宜,中晚熟品種3800~4300株/667m2為宜;肥力低的地塊早熟品種5200~5500株/667m2,中晚熟品種4000~4500株/667m2,力爭一次播種保全苗。

1.3優選良種

查看全文

春馬鈴薯病蟲害防治論文

一、馬鈴薯蟲害的種類、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1.螻蛄

危害整個馬鈴薯生育期,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最為嚴重。危害地下莖,造成缺苗減產;危害薯塊,造成蟲孔,失去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炒黃麥麩50kg,加2%的敵百蟲水溶液50kg,混勻拌勻,傍晚撒人田間進行誘殺,有效率95%以上。

2.地老虎

4月上旬危害最為嚴重。危害幼苗根部、地表面莖,造成缺苗斷條,危害薯塊,造成蟲眼,影響商品薯產量和質量。

查看全文

二季作區春馬鈴薯病蟲害分析論文

一、馬鈴薯蟲害的種類、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1.螻蛄

危害整個馬鈴薯生育期,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危害最為嚴重。危害地下莖,造成缺苗減產;危害薯塊,造成蟲孔,失去商品價值。

防治方法:炒黃麥麩50kg,加2%的敵百蟲水溶液50kg,混勻拌勻,傍晚撒人田間進行誘殺,有效率95%以上。

2.地老虎

4月上旬危害最為嚴重。危害幼苗根部、地表面莖,造成缺苗斷條,危害薯塊,造成蟲眼,影響商品薯產量和質量。

查看全文

晚秋生產工作會的講話

同志們:

在今年這個特殊年份,奪取晚秋豐收具有特別的意義,不僅可以有效彌補地震災區損失,促進全省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而且可以為奪取抗震救災全面勝利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為實現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今年晚秋生產,早在今年7月中旬召開的全省夏季農業工作座談會上就對晚秋生產作了安排部署,7月下旬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切實抓好2008年晚秋生產的意見》。當前,正處于再生稻蓄留的關鍵時段,也是其他晚秋作物生產準備的重要時期。我廳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落實省政府的安排部署,進一步細化晚秋生產的各項措施,并研究謀劃明年小春生產。

剛才,瀘州、自貢、宜賓、眉山和南充5個市,分別就晚秋生產、糧油高產創建等工作,作了很好的發言。他們的發言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值得各地學習借鑒。廳糧油處、經作處、植保站分別就相關工作講了很好的意見。下面,我著重講四個問題。

一、關于晚秋生產

今年以來,全省農業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先后克服了去年秋播的濕害、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5.12”特大地震災害以及大春病蟲為害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小春已豐收到手。據統計,全省小春糧食總產達到761.7萬噸,比上年增產6萬噸,連續五年增產。油菜籽總產達到189.5萬噸,比上年增產17.4萬噸,增10.1%,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從各地調查的情況看,全省1400萬畝春玉米已基本收獲,預計總產增加2億斤以上,是上世紀末大抓“玉米工程”以來,生產水平最高的一年。不少地方也反映,水稻生產是近七、八年以來形勢最好的一年,如后期不遇大的自然災害,有望獲得豐收。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要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當前生產上還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水稻穗期病蟲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受7月下旬以來雨日明顯增多的影響,川東南再生稻區稻縱卷葉螟,川西北穗頸瘟、稻曲病和近期大量遷入的稻飛虱,對水稻后期生產構成較大威脅。二是農資貨緊價高。目前全省尿素平均市場零售價每噸2300元左右,部分地方化肥價格突破最高零售限價。農藥價格總體上也比去年漲10%~20%,直接影響農民晚秋生產投入積極性。三是秋馬鈴薯種薯供應問題多。受“5.12”地震災害影響,部分馬鈴薯良繁基地遭到破壞,產量損失較大,據測算,全省秋馬鈴薯種薯缺口在30萬噸左右,約占種薯需求量的一半。而且種薯價格高,部分地方每公斤達到2元左右,比去年高40%左右。此外,地震災區農民財產損失大,災后恢復重建任務重,直接投入農業生產的資金極為有限,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以上因素都將直接影響今年的晚秋生產。

省政府今年下達的晚秋生產目標任務是:晚秋糧食作物面積達到1600萬畝,種植秋菜500萬畝;力爭晚秋糧食總產量達到190萬噸以上;實現農民人均增收5元。各地要進一步增強抓好今年晚秋生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主作,開發特色,增加產量,提高效益”的思路,堅持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突出抓好面積、技術、資金、物資“四落實”。

查看全文

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

引言

馬鈴薯是位居小麥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農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營養豐富的食品,也為發達國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馬鈴薯不僅成為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也成為社會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國已成為馬鈴薯第一生產大國,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1/4,總產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單產水平卻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畝產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雖然是馬鈴薯生產大國,但其貿易狀況不容樂觀,其產品國際競爭力弱,出口以鮮薯為主,進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為主,貿易與生產大國的地位極不匹配。馬鈴薯產業是我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由于我國馬鈴薯生產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條件艱苦的北方一季作區和西南混作區,馬鈴薯不僅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也是當地農民的主糧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馬鈴薯國際貿易是延長產業鏈、增加小規模生產者現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區扶貧工作的重要產業。國內學者對馬鈴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生產及種薯品種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較為分散。針對我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研究的文獻比較欠缺,僅李勤志針對馬鈴薯產業進行了經濟分析。[2]關于馬鈴薯的國際競爭力研究、馬鈴薯進出口貿易等專業性研究幾乎沒有。謝從華認為發達國家的馬鈴薯產業已進入成熟、穩定階段;而發展中國家馬鈴薯產業因為對食物增長和膳食結構改變的需求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增長速度在糧食作物中處于前列,馬鈴薯國際貿易正保持快速增長。[3]因此,我國要在全球化的馬鈴薯國際貿易中獲得貿易利益,不僅要保持與資源稟賦相連的比較優勢,還要培養馬鈴薯產業的后天競爭優勢,實現馬鈴薯產業比較優勢的動態化演進。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的發展一方面要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進出口發展趨勢,分析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提高我國馬鈴薯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成為我國馬鈴薯產業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與需求分析

(一)中國馬鈴薯供給前景

1.馬鈴薯的國內生產供給。馬鈴薯供給主要表現為馬鈴薯的國內生產及國外市場的進口。從生產上來看,中國馬鈴薯的生產栽培區域為4個: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南方二季作區、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區(西南混作區),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區是我國主要的馬鈴薯生產區域,播種面積占全國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國行政區劃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其中西北地區是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平均單產最高的地區。中原二季作區適合早熟馬鈴薯品種或中早熟品種的栽培,但該區域氣溫較高、病原繁雜、留種難度大,馬鈴薯退化嚴重。南方二季作區屬低緯度低海拔區域,氣溫較高,全年均有蚜蟲危害,各種病毒毒源多且復雜,近年來,馬鈴薯播種面積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大,生產能力逐漸加強。西南混作區是我國馬鈴薯生產潛力較大的區域,云南、貴州近年來增產迅速,馬鈴薯的播種面積及產量僅次于北方一作區。對我國馬鈴薯的國內生產進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國9個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長春、濟南、青島、武漢、重慶、蘭州、烏魯木齊)的投入產出數據為樣本數據,9大中城市分別代表了我國馬鈴薯的主要種植區域,從主要城市分析中國馬鈴薯產業4年間X效率水平及其構成效率情況。X效率指在所有數量的資源中能夠取得的最大可能產出能力,與之對應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為技術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過DEA方法,利用DEAP2.1軟件處理數據結果如表1所示。DEA即數據包絡分析法,是用以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效率,是一種非參數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兩個,分別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評估研究中的馬鈴薯樣本大多是不同規模的,而且馬鈴薯往往受管制、宏觀經濟效應等方面的影響而出現對最優運行規模的偏離,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計算方法為:首先需考慮N個決策單元,例如X個輸入變量和Y個輸出變量,為方便計算N個決策單元在整個計算過程中的轉換效率,可以通過最大化該單元的加權產出與加權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證其他的所有個體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過計算只要是落在決策單元邊界上的投入產出將為最有效率的組合,其值為1;否則其值域在(0,1)之間。以上數據表明:由于各生態區域氣候特征差異較大,馬鈴薯產業X效率水平則表現不同。2006-2009年間,呼和浩特、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技術效率達到最佳狀態,長春和烏魯木齊的馬鈴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達到最佳狀態,即其值都為1,其余城市馬鈴薯產業供給還有很大的潛力(見表2)。不同地區的馬鈴薯生產在一定范圍之內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國馬鈴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態適宜性最佳、生產基礎最好和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生產的。長春、烏魯木齊的馬鈴薯生產已達到最優配置,應繼續保持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優勢。呼和浩特、青島、太原、蘭州的成本效率、技術效率及配置效率還可進一步提高。濟南、武漢、重慶馬鈴薯產業X率水平最低,尚沒有形成產業優勢,馬鈴薯生產力弱。各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善技術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來提高馬鈴薯的供給能力,我國馬鈴薯國內供給前景較好,這對馬鈴薯的出口貿易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應。

2.馬鈴薯的國外進口供給。中國馬鈴薯國外市場供給來源于對國外馬鈴薯的進口。隨著人們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變,馬鈴薯加工產品深受國內市場歡迎,特別是馬鈴薯休閑食品,消費市場極為廣闊。但我國加工能力相對落后,需從國際市場進口大量加工品。國際市場向我國供應的馬鈴薯主要為馬鈴薯加工品。馬鈴薯細粉、粗粉及粉末,馬鈴薯粉片、顆粒、團粒及馬鈴薯淀粉是我國進口的主要產品,德國、荷蘭、法國、丹麥、波蘭、比利時、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是主要的國外供給國,且進口量逐年上升。這是由于我國國內加工能力相對較低引起的,我國食品行業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需求量較大,國內加工品與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呈現不對稱性,要擺脫對國外馬鈴薯加工品的依賴還需較長時間。

查看全文

局長在晚秋生產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一、關于晚秋出產

本年以來,全省農業部分在各級黨委、當局的剛強指導下,先后克制了上一年秋播的濕害、年頭的低溫雨雪冰凍災禍、“5.12”特大地動災禍以及大春病蟲為害等帶來的晦氣影響,小春已豐盈到手。據計算,全省小春糧食總產到達761.7萬噸,比上年增產6萬噸,延續五年增產。油菜籽總產到達189.5萬噸,比上年增產17.4萬噸,增10.1%,再創前史最好程度。從各地查詢的狀況看,全省1400萬畝春玉米已根本收成,估計總產添加2億斤以上,是上世紀末大抓“玉米工程”以來,出產程度最高的一年。不少當地也反映,水稻出產是近七、八年以來情勢最好的一年,如后期不遇大的天然災禍,有望取得豐盈。然則,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要攫取全年糧食豐盈,當時出產上還面對一些不容無視的堅苦和問題:一是水稻穗期病蟲害防治情勢仍然嚴肅。受7月下旬以來雨日分明增多的影響,川東南再生稻區稻縱卷葉螟,川西北穗頸瘟、稻曲病和近期很多遷入的稻飛虱,對水稻后期出產組成較大要挾。二是農資貨緊價高。當前全省尿素均勻市場零售價每噸2300元左右,局部當地化肥價錢打破最高零售限價。農藥價錢總體上也比上一年漲10%~20%,直接影響農人晚秋出產投入積極性。三是秋馬鈴薯種薯供給問題多。受“5.12”地動災禍影響,局部馬鈴薯良繁基地遭到毀壞,產量損掉較大,據測算,全省秋馬鈴薯種薯缺口在30萬噸左右,約占種薯需求量的一半。并且種薯價錢高,局部當地每公斤到達2元左右,比上一年高40%左右。此外,地動災區農人財富損掉大,災后恢復重建義務重,直接投入農業出產的資金極為有限,勞動力缺乏的矛盾將愈加凸起。以上要素都將直接影響本年的晚秋出產。

省當局本年下達的晚秋出產目的義務是:晚秋糧食作物面積到達1600萬畝,栽種秋菜500萬畝;力爭晚秋糧食總產量到達190萬噸以上;完成農人人均增收5元。各地要進一步加強抓好本年晚秋出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依照“量體裁衣,發揚優勢,凸起主作,開拓特征,添加產量,進步效益”的思緒,抗災奪豐盈的思維,增強指導、明白責任,凸起抓好面積、技能、資金、物資“四落實”。

(一)抓好面積落實。沒有面積,就沒有產量和效益。要經過審核面積義務、組織種子(種苗)、供給農用物資、展開技能培訓等辦法,確保晚秋面積義務落實到田。再生稻歷來是我省晚秋糧食出產的重點,務必包管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積到達425萬畝以上,總產到達40萬噸以上。各再生稻主產區和適合區要確保蓄留技能落實到位,完成蓄留一片、成功一片;次適合區要落實好留樁、施肥、化控等要害技能,全力進步蓄留成功率。秋馬鈴薯以其開展敏捷、效益較高,已成為我省晚秋出產的又一亮點。各地要實時落實種源,搞好組織供給,經過增種、套種,確保全省面積到達480萬畝以上,總產原糧46萬噸以上。秋菜是農人增收的主要起原。要依據區域特點和市場需求,指導農人穩妥開展秋菜。淺丘平壩的城郊重點開展速生葉菜類,遠離城區的深丘、低山區重點開展儲運便利的根莖菜類,高山區要充沛應用反時節優勢,出產9-10月份上市的優質蔬菜。還,秋紅苕、秋玉米和二季玉米、秋大豆等,也要包管落實方案栽種面積。

(二)抓好技能落實。各地要經過多種方法,培訓晚秋作物高產栽培技能,進步技能到位率和到田率。要層層樹立示范樣板,輻射帶動大面積出產技能推行。還,要及早研討制訂晚秋作物防災減災技能預案,防止和削減災禍損掉。再生稻重點抓好健身栽培、早施重施促芽肥、完熟收割、高留稻樁、“九二〇”化控及病蟲防治等技能。秋馬鈴薯重點抓好催芽播種、稻草掩蓋免耕栽培、套作栽培等技能;秋菜重點抓好培養壯苗、設備栽培、病蟲綠色防控等技能。

查看全文

馬鈴薯栽培農藝與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

摘要:馬鈴薯是西北地區種植面積最廣的農業經濟作物之一,其原因是馬鈴薯的生長周期短、環境適應能力強、種植方法簡單、耐存儲、作用廣,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廣受人們的喜愛。馬鈴薯早在16世紀時傳入中國,慢慢地被人們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在全國范圍內種植的產量、品質等均不一樣,并且相關的生產方法和栽培農藝也不相同。為了了解更多馬鈴薯的栽培農藝和機械化生產技術,對馬鈴薯的主產區展開調研,為今后馬鈴薯的機械化生產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馬鈴薯;栽培農藝;機械化生產;技術調研

馬鈴薯是我國繼水稻和小麥后的第三大主食,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口食用馬鈴薯的比例較高,因此要想提高馬鈴薯的生產量和品質,我國必須要重視馬鈴薯的機械化生產,擴大機械化生產規模,才能提高種植產量和質量。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也就是將現今的農藝技術利用機械化投放到生產實踐中,進而降低生產費用,減少勞動力,擴大單位產值面積,提高馬鈴薯的生產水平。

1調研馬鈴薯區域種植情況

我國地形復雜,地勢東高西低,馬鈴薯作為經濟作物,宜糧宜飼,還能制作多種原料,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中國屬于馬鈴薯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其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目前馬鈴薯的種植區域可劃分為四大類型,北方作區和西南作區的種植面積最廣,其次是中原和南方地區,北方一作區重點以東北三省和西北各地區為主,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占總值的50%以上。而西南作區的高寒區,栽培技術是一年一作,一般選擇春種秋收,而盆地河谷區是兩季生產,其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35%,中原作區和南方作區的馬鈴薯種植面積比例分別是10%和5%。

2馬鈴薯的種植模式和播種

查看全文

關于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幾點意見

編者按:全州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萬畝,比上年增加*萬畝;總產量*萬噸,增加*萬噸;產值*億元,增加*億元;預計薯農現金收入*億元,增加*億元;全州農民人均從中獲得純收入*元,增加*元。馬鈴薯產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馬鈴薯高產配套栽培技術試驗,切實抓好技術儲備工作。狠抓分級銷售,強勢打造精品馬鈴薯。充分發揮州委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支持企業建立專用馬鈴薯生產基地,實行訂單生產,促進企業和薯農關系緊密結合,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積極發展馬鈴薯專合經濟組織,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為薯農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努力提高薯農組織化程度。五是加快推進產品品牌化。加強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監管和*馬鈴薯地理標志管理使用,加快*馬鈴薯證明商標注冊,引導馬鈴薯加工企業申報綠色食品。積極爭取召開全國大型馬鈴薯加工營銷會議,著力打造“*馬鈴薯”品牌。2010年是我州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快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年。經州委研究,現就2010年全州馬鈴薯產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請各地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公務員之家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依靠科技,創新機制,按照“抓良繁帶基地、抓協會帶營銷、抓企業帶加工、抓重點帶全州、抓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大力推進種薯良種化、種植規?;⑸a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品牌化,加快構建現代馬鈴薯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基地,加強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和*馬鈴薯地理標志管理,加快*馬鈴薯證明商標注冊,加大生產原原種、創新良種推廣機制、擴大加工營銷,推進發展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提高整體效益,實現“提速增量、提質增效”,努力把我州打造成“中國綠色馬鈴薯之都”。

二、目標任務

2010年全州馬鈴薯種植面積計劃210萬畝,比上年增加7萬畝;總產330萬噸,比上年增加14萬噸;平均畝產1571公斤,比上年增加14公斤;商品率達到55%,一、二代脫毒種薯占種植面積的35%以上。新建或改擴建昭覺、*、*、*、*5個縣的良種繁育推廣中心,全州生產試管苗1000萬苗,力爭原原種生產量達到2000萬粒,并創新和完善馬鈴薯良種繁育推廣機制。昭覺、*兩縣要建成省級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基地強縣,*、*、*、美姑、普格、冕寧6個縣要創建州級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基地強縣,帶動全州100萬畝專用馬鈴薯生產基地建設。

三、工作重點

查看全文

馬鈴薯產業發展工作辦法

為了做大做強我縣馬鈴薯產業,全面提升產業化程度,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根據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我縣馬鈴薯產業開發緊緊圍繞建設“甘肅菜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重點縣和馬鈴薯產業縣”的發展目標,通過重點培育扶持,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1、種植規模逐年增大。到年,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46畝,其中冬播1萬畝、春播24.46萬畝、復種5萬畝。

2、實現周年栽培生產。根據縣內特殊地形地貌和垂直氣候分布類型,等鄉鎮河谷區發展冬播早熟栽培,海拔2000米以上的冷涼區發展春播栽培,呈現一年四季兩種兩收,周年循環相互補充的生產局面。

3、種植品種布局趨于合理。依托縣馬鈴薯開發中心、農技中心和市農科所馬鈴薯試驗基地,篩選出適應我縣不同生態區域的優質馬鈴薯品種20多個,其中高淀粉豐產型的武薯4號、武薯8號、薯3號、秦于30號、紫花白青引5號,天引薯3號,早熟型品種抗疫的早大白、LK99、貴烏瑞它、大西洋、魯引3號、中薯3號,以及砸制型專用薯地方品種TP001和豐產高抗高淀粉地方品種TP002,這些品種的選育推廣,極大地豐富了我縣品種資源,為馬鈴薯產業良性發展提供了良種保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