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效益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9:27: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稻作效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稻作效益

地方稻作效益提高途徑論文

論文關鍵詞稻作效益;栽培;附加值

論文摘要通過對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水稻栽培技術、市場需求的回顧和分析,認為南陽水稻生產的潛力很大,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限制水稻發展的主要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進對策及發展戰略。

大米位于我國的三大主糧之首,全國有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糧,大米是極為重要和敏感的特殊食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幾次搶糧風潮,都是從大米開始。因此,在“十一五”期間,做好大米產業,對于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達到“南陽三個提高(提高稻米品質,提高單產水平,提高科技效益)一個保障(保障糧食基本結構)”的目標,已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經分析論證,形成以下幾點看法:①南陽稻作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喜人,地位重要;②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全面推廣稻作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增產、增效的農業技術,實現科技興稻,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科技保證和根本途徑;③多部門綜合服務,生產綠色有機保健優質稻米,培育“南陽稻米”名牌產品,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根本途徑和最終目的;④提高加工工藝,建立網絡化的經營模式,拓寬銷售領域,實現產業優勢化、規?;?、市場占有率高和農民增收增效。

1新形勢下發展南陽稻作的重要意義

1.1確保糧食安全水稻是高產優質高效糧食作物,其產量一般為旱作糧食作物的2倍。全球有2/3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糧,其中亞非地區約4/5、我國1/2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在確保世界的糧食安全中,稻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國稻米的生產成本仍較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國平均生產成本低,較之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具有較好的比較效益。如果生產的稻米達到綠色有機稻米標準,可與泰國秈米、日本粳米等國際名牌稻米媲美,則其利潤空間更大,可較現有傳統雜交秈米種植效益成倍提高。

1.2保護生態環境水稻是與環境友好的作物,種植水稻有利于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如水田能蓄留夏季暴雨。減輕水土資源的流失和夏季的洪澇災害,稻田的灌溉有利于減少化肥的流失和促使農藥快速降解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查看全文

稻作效益提高途徑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稻作效益;栽培;附加值

論文摘要通過對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水稻栽培技術、市場需求的回顧和分析,認為南陽水稻生產的潛力很大,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限制水稻發展的主要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進對策及發展戰略。

大米位于我國的三大主糧之首,全國有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糧,大米是極為重要和敏感的特殊食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幾次搶糧風潮,都是從大米開始。因此,在“十一五”期間,做好大米產業,對于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達到“南陽三個提高(提高稻米品質,提高單產水平,提高科技效益)一個保障(保障糧食基本結構)”的目標,已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經分析論證,形成以下幾點看法:①南陽稻作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喜人,地位重要;②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全面推廣稻作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增產、增效的農業技術,實現科技興稻,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科技保證和根本途徑;③多部門綜合服務,生產綠色有機保健優質稻米,培育“南陽稻米”名牌產品,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根本途徑和最終目的;④提高加工工藝,建立網絡化的經營模式,拓寬銷售領域,實現產業優勢化、規模化、市場占有率高和農民增收增效。

1新形勢下發展南陽稻作的重要意義

1.1確保糧食安全水稻是高產優質高效糧食作物,其產量一般為旱作糧食作物的2倍。全球有2/3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糧,其中亞非地區約4/5、我國1/2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在確保世界的糧食安全中,稻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國稻米的生產成本仍較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國平均生產成本低,較之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具有較好的比較效益。如果生產的稻米達到綠色有機稻米標準,可與泰國秈米、日本粳米等國際名牌稻米媲美,則其利潤空間更大,可較現有傳統雜交秈米種植效益成倍提高。

1.2保護生態環境水稻是與環境友好的作物,種植水稻有利于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如水田能蓄留夏季暴雨。減輕水土資源的流失和夏季的洪澇災害,稻田的灌溉有利于減少化肥的流失和促使農藥快速降解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查看全文

稻作效益提高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對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水稻栽培技術、市場需求的回顧和分析,認為南陽水稻生產的潛力很大,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限制水稻發展的主要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進對策及發展戰略。

關鍵詞:稻作效益;栽培;附加值

大米位于我國的三大主糧之首,全國有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糧,大米是極為重要和敏感的特殊食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幾次搶糧風潮,都是從大米開始。因此,在“十一五”期間,做好大米產業,對于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達到“南陽三個提高(提高稻米品質,提高單產水平,提高科技效益)一個保障(保障糧食基本結構)”的目標,已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經分析論證,形成以下幾點看法:①南陽稻作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喜人,地位重要;②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全面推廣稻作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增產、增效的農業技術,實現科技興稻,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科技保證和根本途徑;③多部門綜合服務,生產綠色有機保健優質稻米,培育“南陽稻米”名牌產品,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根本途徑和最終目的;④提高加工工藝,建立網絡化的經營模式,拓寬銷售領域,實現產業優勢化、規模化、市場占有率高和農民增收增效。

1新形勢下發展南陽稻作的重要意義

1.1確保糧食安全水稻是高產優質高效糧食作物,其產量一般為旱作糧食作物的2倍。全球有2/3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糧,其中亞非地區約4/5、我國1/2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在確保世界的糧食安全中,稻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國稻米的生產成本仍較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國平均生產成本低,較之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具有較好的比較效益。如果生產的稻米達到綠色有機稻米標準,可與泰國秈米、日本粳米等國際名牌稻米媲美,則其利潤空間更大,可較現有傳統雜交秈米種植效益成倍提高。

1.2保護生態環境水稻是與環境友好的作物,種植水稻有利于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如水田能蓄留夏季暴雨。減輕水土資源的流失和夏季的洪澇災害,稻田的灌溉有利于減少化肥的流失和促使農藥快速降解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查看全文

南陽稻作效益提高論文

摘要:通過對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水稻栽培技術、市場需求的回顧和分析,認為南陽水稻生產的潛力很大,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限制水稻發展的主要因素等,提出了稻作改進對策及發展戰略。

關鍵詞:稻作效益;栽培;附加值

大米位于我國的三大主糧之首,全國有60%的人口以大米為主糧,大米是極為重要和敏感的特殊食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幾次搶糧風潮,都是從大米開始。因此,在“十一五”期間,做好大米產業,對于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南陽市農業自然資源條件優越,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達到“南陽三個提高(提高稻米品質,提高單產水平,提高科技效益)一個保障(保障糧食基本結構)”的目標,已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經分析論證,形成以下幾點看法:①南陽稻作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喜人,地位重要;②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全面推廣稻作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增產、增效的農業技術,實現科技興稻,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科技保證和根本途徑;③多部門綜合服務,生產綠色有機保健優質稻米,培育“南陽稻米”名牌產品,是提高南陽稻作效益的根本途徑和最終目的;④提高加工工藝,建立網絡化的經營模式,拓寬銷售領域,實現產業優勢化、規?;?、市場占有率高和農民增收增效。

1新形勢下發展南陽稻作的重要意義

1.1確保糧食安全水稻是高產優質高效糧食作物,其產量一般為旱作糧食作物的2倍。全球有2/3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糧,其中亞非地區約4/5、我國1/2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在確保世界的糧食安全中,稻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國稻米的生產成本仍較世界主要稻米出口國平均生產成本低,較之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具有較好的比較效益。如果生產的稻米達到綠色有機稻米標準,可與泰國秈米、日本粳米等國際名牌稻米媲美,則其利潤空間更大,可較現有傳統雜交秈米種植效益成倍提高。

1.2保護生態環境水稻是與環境友好的作物,種植水稻有利于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如水田能蓄留夏季暴雨。減輕水土資源的流失和夏季的洪澇災害,稻田的灌溉有利于減少化肥的流失和促使農藥快速降解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查看全文

我國稻作農業發展論文

一、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稻作農業最早的發生地。根據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和對古代植物遺存的分析鑒定成果,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大約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個中國史前稻作農業大致可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1.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起源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從理論上講,栽培稻的起源,是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野生稻分布區域內。

關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過農學方面的、民族學方面的和考古學方面的多種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國南方腹心地帶,主要是根據近十年來的兩項考古發現提出的。

查看全文

稻作農業概論管理論文

一、中國史前稻作農業的發展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稻作農業最早的發生地。根據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和對古代植物遺存的分析鑒定成果,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大約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個中國史前稻作農業大致可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1.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起源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從理論上講,栽培稻的起源,是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野生稻分布區域內。

關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過農學方面的、民族學方面的和考古學方面的多種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國南方腹心地帶,主要是根據近十年來的兩項考古發現提出的。

查看全文

全縣水稻生產整體方案

為加快水稻生產步伐,推進我縣水稻生產向規?;a業化目標邁進,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推廣大棚育秧,增加水稻產量和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充分利用我縣“一江三河”和地下水資源優勢,提高稻作科技含量,挖掘水稻種植潛力,全面提升水稻生產水平和效益。

二、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堅持“確保水源、群眾自愿”的原則,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育秧、統一插秧、統一管理,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根據我縣2010年水田種植面積及工程配套現狀,結合各鄉鎮水田發展的自身優勢和發展潛力,大力推廣節水控制灌溉、優良品種、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機械化插秧等新技術,在提高灌溉保證率的基礎上,鞏固老稻田,合理開發新稻田。水田面積在2010年25.12萬畝的基礎上,2011年新增水田5.12萬畝,達到30.24萬畝。

三、主要措施

查看全文

水稻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索

摘要: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水稻一直是最為重要、種植最多的作物之一。保障水稻種植的效果、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能夠有效保障國家糧食的安全。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部分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病蟲害。只有做好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才能夠保障水稻的產量,提高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本文以貴州省望謨縣昂武鎮為例,分析了目前昂武鎮的水稻種植以及病患情況,并提出了水稻種植的技術要點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

關鍵詞:水稻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

自古以來,水稻在我國農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近年來,貴州省的水稻種植一直面臨著病蟲害的影響,近年來頻發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等病蟲害,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因此,提高水稻種植技術、做好病蟲害防治是目前貴州省望謨縣昂武鎮農業的重點工作。

一、我國水稻種植情況及病蟲害防治情況

(一)我國水稻種植情況

水稻作為我國幾千年歷史以來持續種植的農作物之一,現如今在我國的農業中依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根據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的水稻種植面積超過3,000萬公頃,僅次于印度的5,000萬公頃。我國的水稻作區可以根據地理位置以及水稻收割季節分為六大區,雙季稻作區可以包括華南華中以及西南三個位置,而單季稻作區可以分為華北、東北以及西北三個位置。其中華中雙季稻作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稻作區,其面積達到了我國水稻面積的60%以上,主要種植秈米,而單季稻作區主要種植粳米。

查看全文

田螺生態養殖技術分析

田螺肉味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在扶貧開發中,不少地區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在河湖、池塘、溝渠及稻田養殖田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推廣養殖。田螺是淡水軟體動物,喜棲于冬暖夏涼,土質松軟,餌料豐富的湖泊、河流、沼澤地及水田等環境,特別喜集于有微流水之處。田螺屬雜食性生物,攝食水中的微生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莖葉等,也可建池人工養殖,還可利用水稻田混養田螺。

1.養殖池設施與改造

(1)專池養殖專池養殖田螺,要求專養池水源充足,水質良好,腐殖質土壤及交通方便,最好有天然流水的地方。池寬1.5米,長11米,深0.6米,廂寬0.5米。養殖池的南、北側分別開設進水口和出水口,并安裝鐵絲網。這種建池規格,有利于田螺養殖的生產管理,采收田螺時不必進入池中捕獲,可在養殖池的兩邊收撿,十分方便。同時,可在養殖池中稀植適量茭白、慈菇等水生植物,不僅可提高土地利用和產出率,而且能為田螺生長創造良好的遮陽和生態環境。(2)稻螺種養田改造利用水稻田放養田螺,尤其是常年不涸水且濕潤的沼田,生態環境非常適宜田螺生長。稻田養殖田螺,稻作的有機肥料已足夠田螺生長營養所需。同時在水稻植株的蔭蔽下,炎夏時節田螺仍可繼續生長。稻、螺混作養螺簡易省工,缺點是不便稻作耕耘和不能施用農藥等防病治蟲。利用稻田養螺,一是需要適當加高田埂,要求高和寬均能達到50厘米,以防田螺逃逸;二是稻田蓄水應達30厘米左右;三是進排水口均要設置防逃柵欄,柵欄可用不銹鋼或塑料網布安裝,高出田埂0.8米,以防鴨、鳥等敵害捕食田螺。

2.螺種選擇與投放

田螺品種很多,多為自然繁殖,每年6—9月是田螺大量產卵繁殖期。人工養殖田螺種苗可從兩條途徑解決:一是從肥沃水體,如茭白田、慈菇田和渾水溝渠中收集,一般晚稻收割后漚田時,是捕捉田螺的好時機;二是從市場或養殖專業戶采購優質商品成螺,然后從這些田螺中挑選個體重15~20克、體色淡褐、殼薄、體圓、尾鈍的鮮活雌、雄螺為種螺。養殖商品螺,可挑選雌螺直接放養;若是供繁殖用,則應按一定的雌、雄比例搭配放養。一般要求雌螺占總螺數的80%以上。雌螺個體較大,螺身較偏圓,外殼凹平;雄螺個體相對較小,螺身較長,外殼凸起。螺種投放前7~10天應對養殖場地進行清理消毒,一般每畝(1畝=667平方米)水深20~30厘米可用生石灰100千克,化水后均勻潑灑消毒。田螺善于鉆泥,水溫20℃~25℃時生長最快,水溫低于15℃或高于30℃時,便停止攝食。水溫降至10℃以下時,入土冬眠,到翌年開春水溫上升到15℃以上時才開始活動。根據這一習性與活動規律,大部分地區3—11月均可放養田螺。投放密度可根據養殖類型而定:自然區域內放養,每平方米投放成年雌螺10只;如投放未成熟幼螺,雌雄比為1~2∶1或2~3∶1。

3.日常管理

查看全文

農業稻作生態環境管理論文

閩粵贛三邊地區位于江西的東南部、福建的西南部、廣東的東北部,是典型的山區,也是北方人民南下進入廣東、福建重要的交通路線。傳統中國歷史的發展,政治社會方面每每出現周期性的危機,呈一治一亂的循環狀態;經濟文化的區域格局方面其重心不斷的東徙南移。閩粵贛三邊地區在縱橫交錯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既是接納北方戰亂難民和中原文化的區域,又是把這些外籍移民和外來文化封閉起來的區域。因此,在明清時期,這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社會文化。另外,閩粵贛三邊雖不濱海,但距離并不遠,能感受到海洋文化的氣息。所以,近世中國社會轉型中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與本地區有密切的聯系,如客家人發動太平天國革命、辛亥革命、共產黨在這里搞土地革命等。那么,在本地區社會歷史結構內部肯定會有諸多獨特的因素,換句話說,就是歷史發展中會有某種獨特的“深層結構”。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以清未民國為時段,選擇江西東南、福建西南幾縣為區域,通過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的內在關聯來揭示本地區社會歷史發展中某些深層次的東西。

一、地貌與農田景觀

閩贛邊區南部處于武夷山脈南段的東西二邊,境內群山綿延,丘陵起伏。以瑞金、尋烏、武平、長汀、上杭為例。瑞金縣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縣總面積的20.1%,500米以下的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75.2%,盆地僅占全縣總面積的4.7%(參見瑞金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瑞金縣志》,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107—108頁)。尋烏縣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縣面積的75.62%,200—400米的丘陵占14.32%。山地的相對高度大于200米,丘陵的相對高度在100—200米之間,兩者合計占總面積的89.94%。在山間河谷零星地分布著一些比較平坦的谷地和崗地,分別占總面積的2.38%、7.68%。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30座,最高峰項山甑海拔為1529.8米。(江西省尋烏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尋烏縣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年,第30~31頁)。武平縣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縣總面積的53.44%,500米以下的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33.97%,河谷盆地僅占全縣總面積的12.69%。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37座,最高峰梁山頂海拔為1538.4米(參見福建省武平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武平縣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第89—92頁)。長汀縣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縣總面積的70.96%,500米以下的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22.45%,河谷盆地僅占全縣總面積的6.69%。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9座,最高峰白砂嶺海拔為1459米(參見長汀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汀縣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第63—67頁)。上杭縣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縣總面積的42.75%,500米以下的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53.94%,盆地僅占全縣總面積的3.3l%。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13座,最高峰狗子腦海拔為1811米,為閩西南最高峰(參見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杭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4—85頁)。

這種地形地貌形態形塑了本地區的農田景觀,主要體現在“山多田少”、“山田”與“塅田”的差別二個方面。

“山多田少”。在一定的地域內,平整土地,形成一定面積田丘,蓄水保肥,方便耕作,才能形成水稻田。但是閩贛邊區南部地區,山地占絕大多數。這種地理形勢只能造成“山多田少”的局面。清代前期人們對此就有了深切的體會,康熙年間,有人指出:“蓋江右為澤國,而贛獨為山國,山異于澤,而險僻之山又異于沃衍之山,不待言而晰也”(乾隆《贛州府志》卷2《地理志·物產》)。這類記載俯拾即是,如瑞金縣:“瑞邑山陬僻壤,山多田少”(光緒《瑞金縣志》卷16《諭附》)。“瑞金山多田少”(光緒《瑞金縣志》卷11《藝文志》)。安遠縣:“萬山線田,腴田無多”(乾隆《安遠縣志》卷1《輿地志·物產》),乾隆《長寧縣志》載尋烏的情況是:“邑處萬山,山無生息,所恃以謀生者,止此山罅之田。故從事南畝者,披星戴月,無地不墾,無山不種,無待勸也。地之所出,僅足敷食”(乾隆《長寧縣志》卷3《志政·風俗》)。

清末民國接前清余緒,無大的變化。諺云:瑞金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參見瑞金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瑞金縣志》,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3頁)。上杭縣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參見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杭縣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在此領導中國革命,經過調查研究和卓越的革命實踐,得出了合符實際的結論?!吨泄哺=ㄊ∥P于西閩西政治經濟狀況與今后工作方針的決定》(1929年3月8日)云:“閩西幾縣都是僻處山隅,崇山峻嶺,綿延全境。因為山多田少,出米不足自給,農民除種田外須附作手工業以作生活的補助”(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8頁)。《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決議案》(1929年7月27日)也說:本地區“山多田少”(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0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