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15:44: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干旱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干旱區

干旱區抗旱造林技術及應用

[摘要]抗旱造林技術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護林方法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選擇合適的造林方法與造林技術進行科學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國的抗旱造林技術及其相關技術要點,旨在為我國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參考思路。第一部分論述了抗旱造林技術研究的背景及意義,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樹木的選擇,第三部分論述了抗旱造林技術,第四部分探討了抗旱造林技術要點,第五部分以遼西北地區為例,論述了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抗旱造林技術;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為一種氣象自然災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嚴重。干旱地區植被作物類型較少,植被適應性較差。我國從內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區,大部分地區為干旱及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僅為200mm。部分地區不僅降水少,氣候環境及土壤條件較差,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漠化,發生了嚴重的生態不平衡現象。針對這種問題,我國從1979年開始將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并大力提倡植樹造林。據《說文解字》分析,我國從殷商時期開始出現植樹綠化,改善生態這樣的需求。經過3000年的歷史變遷后,在現代社會我們仍舊大力提倡植樹造林,這說明人類自古以來就有主動改善生態環境、創造良好家園的積極性。研究抗旱造林技術及其要點對于科學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1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加深,各種人為活動頻繁,水資源浪費和自然環境破壞嚴重,部分干旱地區沙漠化趨勢嚴重,植樹造林、阻止沙漠化進程的需求迫在眉睫。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國政府對于植樹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勵,每植樹500畝以下的每畝補貼100元,5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150元;對其它成片造林每畝補貼50元。此外,各地區政府也有不同的規定。然而實際情況是各地區抗旱造林、退耕還林的效果并不顯著。從50年代開始我國大范圍的植樹造林,曾經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科學的植樹造林對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這種背景下,研究科學的抗旱造林技術對于我國生態可持續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1]。

2抗旱性樹木的選擇

查看全文

亞洲中部干旱區的湖泊

1干旱區湖泊水系的獨特性

近期研究表明,水和其他物質一樣在全球循環的背景下,在各個地區實現區域性循環,例如咸海、博斯騰湖、艾比湖等與帕米爾—天山山區產流系統之間的循環。這一無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與全球大洋相通,也不與其他集水區相連,即無水力學聯系的水分循環的相當大部分分布在內陸水體流域。特別突出的是分布在地球上最寬的干旱帶的歐亞大陸腹地。這個地區又分成若干個水力學上互不相通的局部集水區,其中較大的內陸湖有里海、咸海、博斯騰湖、烏倫古湖、瑪納斯湖、巴爾喀什湖、阿拉湖、艾比湖、羅布泊、伊塞克湖、田吉茲湖。湖群有北哈薩克斯坦的謝列特湖群、恰內湖群、庫倫達湖群等。

上述每一個水域在水文學上都有自己的水分、能量和其他物質循環系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利系統。內陸湖流域在陸地上的質量、能量交換是具有極大局部性的流域結構。由于局部循環是在全球循環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每一個這樣的流域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且擁有自己的徑流形成區(山區)、自己的水系(天然河流)、自己的尾閭(內陸湖水體)以及自己定常的氣流(山谷環流)。咸海的河川徑流形成區(產流區)是帕米爾和天山山系,巴爾喀什湖的產流區是中國西部天山山脈,博斯騰湖的徑流形成區是中國天山南坡,艾比湖和瑪納斯湖是中國天山北坡和阿拉套山等等。

內陸湖流域的山區與尾閭水體的水力學聯系是通過流域水系的子系統來實現的,故而,子系統賦于內陸湖流域以獨特的屬性。與此同時,在各自水系內實現直接的質量、能量交換。河川徑流是液態徑流、固態徑流、離子徑流和生物原徑流的復合徑流。河流帶給尾閭(內陸湖水體)的不僅是水,而且還有泥沙,特別是富營養化的淤泥,集水面淋溶的鹽類,生物殘體(水中棲生魚類的餌料)等。流域的反向聯系(湖泊—山區)由恒定的大氣低層風來實現。風把水汽攜往山區,而且還把鹽粒和塵埃微粒、植物花粉、真菌孢子、昆蟲卵搬運到山區。另外,還有動物向山區的垂直遷徙、魚類洄游產卵、候鳥轉徙、嚙齒類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大規模遷居。歐亞內陸游牧民族,特別是哈薩克民族的居住地局限于河川流域,夏季牧場在河流上游,冬窩子在下游小湖旁或河流附近。內陸湖近岸淺水區和沿岸濕地是生物群落聚居的中心,那里積累了大量的動、植物殘體,也集中了大量的鹽類。隨著內陸湖的水位逐年下降和間歇干涸,這些物質逐漸被輸入大氣,其中很大部分被逆向輸往山區。

亞洲中部干旱區內陸湖泊徑流形成區位于帕米爾-天山山系這樣的強烈大陸性氣候區,因此,有一系列獨特的水文學、水文物理學、水文化學和水文生物學性質,這就決定了干旱區湖泊的屬性有別于濕潤區湖泊。由此,筆者認為亞洲中部內陸湖泊應單獨立類,在濕潤區得出的結論不適用于干旱區湖泊。正因為如此,許多有聲望的學者對干旱區湖泊作總結性評價時往往失誤。還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用濕潤區湖泊的“尺子”為干旱區湖泊“裁衣”的錯誤。

2干旱區湖泊的形態測量學特點

查看全文

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論文

黨中央提出以“五個統籌”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敖y籌和協調”就是要解決矛盾,化解沖突。

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資源演化問題

西北地區為干旱半干旱區,土地廣闊,但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將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既是重要的科學問題,又對規劃當地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施雅風對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水資源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他認為西北干旱區在20世紀處于氣候干旱化、水資源萎縮過程中,而烏梢嶺、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區于80年代末出現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現象。2005年6月在蘭州“科學與中國”報告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如下觀點:“未來降水量增加趨勢明顯,結合冰川融水增加,則西北和青藏高原徑流量或地表水資源量也存在增加趨勢,西北東部與黃河源區已持續多年的干旱現象將會轉入多雨的豐水期,但還不能確切預估轉向濕潤的具體年份”。

西北地區西部降水從80年代末呈增加趨勢已得到氣象和水文資料的證實。但關于溫度升高后蒸發的變化趨勢則有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認為陸面蒸發量會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蒸發會下降。特別是對氣候暖濕(或暖干)轉變導致的內陸河流域兩個水源地——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對山區總徑流變化的綜合效應,仍需深入探討。

目前,回答這一問題最大的障礙之一是沒有滿足研究(模型模擬)所需要的山區不同地帶的綜合觀測。今后,在加強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觀測的基礎上,應重點研究以下問題:(1)西北地區氣候暖干與暖濕轉型在時空尺度上的變化;(2)氣候變化背景下西北地區蒸發將如何變化?(3)氣候變化對山區冰雪帶和森林帶徑流變化的總體效應。

查看全文

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科學協調論文

摘要:黨中央提出以“五個統籌”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敖y籌和協調”就是要解決矛盾,化解沖突。

關鍵詞: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科學問題

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資源演化問題

西北地區為干旱半干旱區,土地廣闊,但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將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既是重要的科學問題,又對規劃當地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施雅風對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水資源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他認為西北干旱區在20世紀處于氣候干旱化、水資源萎縮過程中,而烏梢嶺、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區于80年代末出現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現象。2005年6月在蘭州“科學與中國”報告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如下觀點:“未來降水量增加趨勢明顯,結合冰川融水增加,則西北和青藏高原徑流量或地表水資源量也存在增加趨勢,西北東部與黃河源區已持續多年的干旱現象將會轉入多雨的豐水期,但還不能確切預估轉向濕潤的具體年份”。

西北地區西部降水從80年代末呈增加趨勢已得到氣象和水文資料的證實。但關于溫度升高后蒸發的變化趨勢則有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認為陸面蒸發量會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蒸發會下降。特別是對氣候暖濕(或暖干)轉變導致的內陸河流域兩個水源地——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對山區總徑流變化的綜合效應,仍需深入探討。

查看全文

干旱區生態管理論文

黨中央提出以“五個統籌”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統籌和協調”就是要解決矛盾,化解沖突。

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資源演化問題

西北地區為干旱半干旱區,土地廣闊,但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將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既是重要的科學問題,又對規劃當地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施雅風對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水資源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他認為西北干旱區在20世紀處于氣候干旱化、水資源萎縮過程中,而烏梢嶺、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區于80年代末出現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現象。2005年6月在蘭州“科學與中國”報告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如下觀點:“未來降水量增加趨勢明顯,結合冰川融水增加,則西北和青藏高原徑流量或地表水資源量也存在增加趨勢,西北東部與黃河源區已持續多年的干旱現象將會轉入多雨的豐水期,但還不能確切預估轉向濕潤的具體年份”。

西北地區西部降水從80年代末呈增加趨勢已得到氣象和水文資料的證實。但關于溫度升高后蒸發的變化趨勢則有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認為陸面蒸發量會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蒸發會下降。特別是對氣候暖濕(或暖干)轉變導致的內陸河流域兩個水源地——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對山區總徑流變化的綜合效應,仍需深入探討。

目前,回答這一問題最大的障礙之一是沒有滿足研究(模型模擬)所需要的山區不同地帶的綜合觀測。今后,在加強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觀測的基礎上,應重點研究以下問題:(1)西北地區氣候暖干與暖濕轉型在時空尺度上的變化;(2)氣候變化背景下西北地區蒸發將如何變化?(3)氣候變化對山區冰雪帶和森林帶徑流變化的總體效應。

查看全文

干旱區生態經濟論文

1引言

李彥龍認為“生態經濟人”應該是一個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的自利”的人,但不是一個經濟主義者[6]。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降雨稀少,蒸發強烈,生態環境極其脆弱[7],且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由于當地經濟貧困,需要發展農業經濟進行農業開發,而農業開發往往導致農業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區域,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是當地現實而且迫切的問題。因此,在這個經濟與生態都極度貧瘠的區域,人的理性是以“經濟人”屬性出現還是以“生態經濟人”屬性出現?各種出現有著什么樣的影響?怎樣實現二者的有機轉變?

2數據來源和調查

通過農戶對開荒墾地與生態保護的態度調查,農戶認為開荒墾地對生態影響大的占63.21%,認為影響小的占31.50%,說明農戶還是認識到過度的開墾荒地會破壞生態環境;但另一方面,我們調查農戶是否愿意減少開荒,愿意的占32.45%,不愿意的占62.28%,農戶還是不愿意犧牲個人利益去換取公共物品利益;地下水對生態環境意義重大,農戶認為地下水可以再開發的占58.65%,認為不可以的占36.47%,這還是自身經濟利益至上,致使“生態經濟人”行為缺乏(表3)。表3農戶對開荒墾地與生態保護的態度(單位%)你認為開荒墾地對生態的影響那你是否愿意減少開荒你認為地下水是否可以再開發影響大63.21愿意32.45可以58.65影響小31.50不愿意62.28不可以36.47無所謂5.29無所謂5.27無所謂4.88通過農戶對節水與保護生態的態度調查,農戶是否希望提高水價以節約用水,僅有15.65%的農戶希望提高水價節約用水,而有83.27%的農戶不希望提高水價,因為這關系到農戶的直接利益,所以農戶不愿意提高水價;但問及你是否希望以節水補償生態用水,又有71.68%的農戶選擇希望以節水補償生態用水,僅有22.13%的農戶選擇不希望(表4)。這展現了農戶在“經濟人”與“生態經濟人”態度上的兩面性,既希望不損害自身的利益,同時也希望可持續發展,但當二者相互矛盾時,往往以自身的、眼前的利益為首選條件。

3“生態經濟人”缺失原因及其行為外部性

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資源的利用失范,很大程度上歸結于流域人類活動的失范,而人類活動的失范又歸結于人類行為的“經濟人”屬性產生外部性影響。因此,缺乏“生態經濟人”屬性,也有著經濟基礎等多方面原因。

查看全文

城市建設持續發展評析

1建立石河子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1構建原則

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要能整體反映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系統的五大要素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態,這是進行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評價的基礎和依據。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遵循科學性、客觀性等普遍原則,又要遵循區域性、穩定性等特殊原則。

1.2指標選取

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因其獨特的科學內涵和區域性而不同于其他優越區域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相應地,對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選定也要體現出其特有的科學性、區域性??傊x定指標的8個原則是:系統性、可持續性(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客觀性(能真實反映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內容和特點)、科學性(全面、正確反映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區域性(能體現城市建設的干旱區綠洲特征)、代表性(能高度、集中反映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全貌)、可得性(可通過統計年鑒或公式計算等獲得數據)、能比較(可用于不同城市間的比對)。依據上述原則,選取確定構成干旱區綠洲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一級評價指標5個,二級評價指標6個,三級評價指標25個。

2指標權重確定

查看全文

沙漠綠洲開發研究論文

提要

干旱區的農業活動、特別是沙漠綠洲的開發,改變了地—氣系統的能量交換。幾年來的沙漠綠洲氣候與防風林的研究、氣候資料的分析和實地考察表明,中國西部干旱區最近43年來的沙漠綠洲開發已改變著那里的局地氣候環境,使其向有利于人類和農業的方向發展著。在沙漠綠洲的開發利用與局地環境變化之間,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反饋作用:環境變好→綠洲發展→環境更好→綠洲再發展;環境惡化→綠洲退化→環境更壞→綠洲再退化,甚至消失。決定這兩種反饋作用的是大環境的變遷和綠洲開發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資源和按自然規律辦事。

關鍵詞綠洲開發;環境變化

1引言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帶占據著地球陸地的近1/3。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開發和利用沙漠綠洲。隨著人類人口的增加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沙漠綠洲的開發和利用就越來越重要。然而,地球環境的變化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沙漠綠洲的開發和利用,反之沙漠綠洲的開發利用也會影響局地環境的改變。在我國現有的沙漠中,有不少的古代城鎮及水利設施的遺跡。這些遺跡的廢棄原因,大多與河流的改道和斷流以及戰爭相關,有的還不清楚[1]。近年有學者提出東亞游牧民的南遷與氣候的變化相關[2]。許多學者研究認為,隨著全球變化,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氣候在

變干[3~6]。然而,作者近來對我國干旱區氣候變化,特別是近15年來的變化研究表明,我國干旱區西部和東部的氣溫和降水變化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國干旱區環境變化與沙漠綠洲的開發和利用的關系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總結沙漠綠洲氣候特點、綠洲防風林效益,結合近年來我國西部干旱區氣候環境及沙漠綠洲開發和利用的變化,闡明沙漠綠洲的開發與環境變化的相互影響關系,為今后綠洲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查看全文

林業植被恢復技術研究

[摘要]遼西地區常年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處于干旱少雨、降水量集中且稀少的狀態。由于近些年遼西地區大力推廣青山工程,所以加強半干旱區域林業植被恢復技術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簡要總結遼西青山工程半干旱區域造林技術、苗木培育技術及苗木保護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青山工程;半干旱;造林;苗木培育

青山工程的開展主要是為了改善遼西地區因礦業開發、亂砍濫伐等破壞的自然環境,所以,只有做好林業植被恢復技術在半干旱地區的合理運用,才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恢復當地森林植被覆蓋面積。

1遼西青山工程的重點任務概述

遼西青山工程包含退坡地還林、小開荒還林、閉坑礦生態治理等八大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積596298萬m2。其中,要將25°以上的超坡地和306820萬m2的“小開荒”全部還林;建設1.6萬km的工程圍欄,封育266800萬m2中幼林地,實施的工程圍欄封育達到了全省的30%;全省恢復生態植被的礦山為4184座,邊生產邊恢復的礦山有4200座,恢復植被在40%以上[1]。

2遼西青山工程半干旱區域造林技術

查看全文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來.來歷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種作用或數種作用結合導致的干旱區、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雨澆地、水澆地或草原、牧場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的降低或喪失。其中包括:①風蝕和水蝕所引起的土壤物質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或經濟特性的退化;③自然植被的長期喪失?!案珊祬^、半干旱區和亞濕潤干旱地區”是指年降雪量與潛在蒸發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間的地區,不包括極區與亞極區。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人口迅速增長和對地區土地開發日趨擴大,出現了人們史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問題,涉及各大陸的100多個國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止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為3600萬平方公里,幾乎等于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我國國土面積的總和,而且正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于每年吞噬一個比利時加丹。

目前世界人口已經超過53億,到2050年預計會達到100億,同時現在發展中國家60%最貧窮的人生活在生態脆弱的地區。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在下一個世紀中葉為預計近乎要翻一番的世界人口提供糧食的任務將變得更為艱巨。1977年聯合國荒漠化會議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這個當今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1992年6月,包括我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170多個國家派代表參加的巴西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荒漠化被列為國際社會優先采取行動的領域。之后,聯合國通過了47/188號決議,成立了《聯合國關于在發生嚴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公約談判從1993年5月開始,歷經5次談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17即為”國際社會對防治荒漠化公約達成共識的日子。

在1994年10月14日至15日于巴黎舉行的公約簽字儀式上,林業部副部長祝光耀代表我國政府簽署了公約。

防治荒漠化公約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套國際合作體制,促進和推動國際社會在防治荒漠化和緩解干旱影響方面的合作。它是國際社會為落實環發大會的任務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防治荒漠化領域的一個全球性公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