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1 11:21: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這里,我著重介紹一下中央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戰略思考。大家知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強調,要建設包括“社會更加和諧”在內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還強調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們黨要為之奮斗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提出來,這在我們黨歷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是第一次。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強調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并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提出以后,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得到熱烈響應和廣泛贊同。中央從2月19日到25日在我們中央黨校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2月19日,錦濤同志在研討班開班式上作了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背景、重大意義、科學內涵、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為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正確認識、全面把握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這里,我想就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認識問題,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第一,中央為什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有的同志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不是意味著我國的現實社會是不和諧的?我認為不能這么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是我們黨主動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的國體、政體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26年的持續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提升,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因而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穩定的,現在是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的和諧程度與和諧水平。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們黨清醒地把握住了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黨的歷史方位,清醒地把握住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
第二,應當如何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錦濤同志在這次研討班開班式講話中明確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六個基本特征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既是并列關系,又是包含關系。同時,這六個基本特征還告訴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的一個治國理想,又是一種治國方略、治國機制,同時也是一種治國結果。我們還要特別注意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講物質利益原則,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
第三,怎樣理解維護和實現公平和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環節。錦濤同志在這次研討班講話中指出,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他還強調,在促進發展的同時,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當前,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出發,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應當看到,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黨和國家按照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已經進行了許多努力,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程度還不夠,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還需要繼續積極探索。我們要按照錦濤同志在研討班開班式講話中提出的要求,抓緊研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抓緊建立社會保障的長效機制。
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這里,我著重介紹一下中央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戰略思考。大家知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強調,要建設包括“社會更加和諧”在內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還強調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們黨要為之奮斗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提出來,這在我們黨歷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是第一次。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強調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并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提出以后,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得到熱烈響應和廣泛贊同。中央從2月19日到25日在我們中央黨校舉辦了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2月19日,錦濤同志在研討班開班式上作了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背景、重大意義、科學內涵、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為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正確認識、全面把握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這里,我想就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幾個認識問題,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第一,中央為什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有的同志問,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不是意味著我國的現實社會是不和諧的?我認為不能這么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是我們黨主動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的國體、政體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26年的持續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提升,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因而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穩定的,現在是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的和諧程度與和諧水平。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們黨清醒地把握住了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黨的歷史方位,清醒地把握住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
第二,應當如何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錦濤同志在這次研討班開班式講話中明確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六個基本特征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既是并列關系,又是包含關系。同時,這六個基本特征還告訴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我們的一個治國理想,又是一種治國方略、治國機制,同時也是一種治國結果。我們還要特別注意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講物質利益原則,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
第三,怎樣理解維護和實現公平和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環節。錦濤同志在這次研討班講話中指出,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他還強調,在促進發展的同時,要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當前,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出發,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應當看到,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黨和國家按照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已經進行了許多努力,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育程度還不夠,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還需要繼續積極探索。我們要按照錦濤同志在研討班開班式講話中提出的要求,抓緊研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抓緊建立社會保障的長效機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編者的話
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全面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們黨肩負的使命,深刻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和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強和改善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提出了具體要求,對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了深入學習貫徹同志重要講話的精神,本報將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論”欄目陸續刊登有關文章。
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清晰勾畫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壯美前景,為我們正確認識、全面把握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的提出,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標志著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堅持以人為本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社會主義以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為重要特征,但更為本質的方面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我們黨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政黨,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政黨。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既是我們黨自覺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也是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履行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努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條件、所肩負的任務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實際工作中,一些人把發展簡單地等同于GDP增長,對物的重視程度遠高于對人的重視程度。也有少數黨員干部,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淡化,“官本位”意識和特權思想嚴重,脫離群眾,以至于一些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未能解決,一些不公正的社會現象未被克服。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諸如收入差距過大、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面對新的形勢和問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同志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充分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論
內容提要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和拓展,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又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吸收和借鑒古今中外關于社會和諧的有益成果:一是把和諧作為思維方式;二是把實現社會和諧作為一種治國方略;三是把和諧作為調整人際關系的規范。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高度重視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高度重視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從而能夠在理論上不斷擴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我們黨的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和拓展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解讀一: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本質屬性社會和諧民心工程歷史任務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也是這次全會文件立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馬克思曾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關于“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指明了社會和諧是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特征。
今天,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的,決定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決定了我們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過和平的、漸進的方法,通過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調整和改革,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決定了社會和諧是我國社會矛盾存在和解決過程的基本形態,也就是說,我國社會在本質上是和諧的。但是,這種和諧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就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進步的,這就要求我們科學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和諧,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追求的價值目標,又是持續推進、不斷實現的歷史過程。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六
解讀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
關鍵詞:社會活力首創精神創新型國家
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充滿活力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創造活力是社會活力的集中體現和顯著標志。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充滿了新的活力。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
《決定》明確指出:“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使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業活動蓬勃開展?!边@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本質要求,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為我們黨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透析
摘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一要求,適應了當前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擴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對于我們黨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任務,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社會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是各方面利益關系不斷得到有效協調的社會,是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是穩定有序的社會。政通人和、社會和諧,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心愿。對于我們黨來說,就是要通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動員力,實現黨的執政任務,讓人民群眾滿意。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馬克思曾設想了“自由人聯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瘪R克思關于“自由人聯合體”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表述,都是指未來高級的和諧社會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的科學論述逐步變成現實,它完全符合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又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考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在我國歷史上就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和諧思想。孔子就提出“和為貴”;墨子說過:“兼相愛”、“愛無差”等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而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的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共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美好社會,與康有為(《大同書》)提出的“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有異曲同工之效。
關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亦是馬克思主義一直追求的目標。1803年法國的傅立葉發表的《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必將被“和諧社會”所代替;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傅立葉、英國的歐文等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和有關主張給予了肯定,深刻剖析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和理論缺陷,它沒有找到實現社會和諧的條件和途徑,結果只能是空想,并提出要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對和諧社會的建設進行許多有益的設想和探索,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不得及實踐。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延安時期、建國初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這三個歷史時期,在建設和諧社會方面是有很多寶貴經驗的,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是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首先要實現黨內和諧特別是黨的理論、路線的正確和領導層的團結統一,這是關鍵所在。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二
解讀三: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
關鍵詞:歷史任務現實課題統領全局
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
《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和宏偉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歷史性和階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著眼長遠,又要立足當前;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要與我國經濟社會的實際發展水平相適應,要突出重點,要分階段有步驟地進行。
《決定》明確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建設核心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活力。什么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呢?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等,這些都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在當前,要特別注意解決土地征用、城市拆遷、環境污染、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中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重視解決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訓講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倳浀闹v話全面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祔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則和主要任務,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六個更加”,就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文件第一次將“和諧”二字寫進了報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決定中國未來發展主線目標,在今年春天被勾勒得日漸清晰,一個指導繪制和諧社會的重要文件——《講話》,在炎炎夏日出臺,并在各大新聞媒體上播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藍圖上,“和諧”成為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自從“和諧”一詞提出后,一浪高過一浪,成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主旋律,最近省委出臺了文件。回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執政能力的五大任務,其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2005年2月19日,中央舉辦和諧社會高級干部專題研討班,總書記作了重點講話。2005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組織20次集中學習,重點研究和諧社會的問題。60多位專家走進中南海講課。2005年3月,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總理作了報告,圍繞樹立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作了重點講話。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和改善對構建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下面講三個問題: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和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非常豐富。在老一代典籍中,“和”被廣泛應用到家庭、國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內部治理良好、上下協調一致的狀態?!爸C”,有協調、融洽的含義??鬃犹岢觥昂蜑橘F”,從治理國家的角度肯定“和”的作用。荀子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認為在一個組織內部人們和諧相處,就能取得一致,力量就會增大。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能無往而不勝。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心里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昂椭怨矟?、“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等,已經成為掛在中國老百姓嘴邊的格言和生活準則。西方的和諧思想源遠流長。畢達哥拉斯學派有兩句著名的哲學名言:一句是“什么是最智慧的——數”;另一句是“什么是最美的——和諧”。他們認為,數是萬物本原,由數產生點,由點產生面,由面產生體,由體產生水、火、土、氣四種元素,進而產生世界萬物。
恩格斯有過關于未來社會的論述,“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彼麖娬{在這個社會里,一是所有人的平等,勞動、工作的機會及物質精神的享受都平等;二是人的充分自由,“自由的人就是共產主義者”。當然,要實現這兩點,有兩個前提,一是產品極大豐富,即物質文明建設;二是人的覺悟極大提高,即精神文明建設。到那時,勞動不是為賺錢糊口,而是享受。社會的維系也不是國家機器,而是“自由人”聯合體。國家、法律都已消亡,靠道德就可維系社會運轉。當然這是遙遠的,最理想的共產主義的和諧社會。
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