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護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3 03:32: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骨科護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骨科護理

骨科護理門診護理體會

摘要:目的探討開設骨科護理門診的應用效果。方法本院于2017年4月開設骨科護理門診,由骨科專科護士和具有主管護師、護師職稱的資深護士輪流坐診,每周利用5d時間開展骨科護理門診工作。結果骨科護理門診開設以來,完成健康教育咨詢7200例次,拔除克氏針218例次,傷口換藥980例次,拆線230次,拆除外固定架56次,拆除石膏103次,電話咨詢300次,沖擊波267次。患者及家屬對專科護士服務態度和技術水平的滿意度達98.0%。結論開設骨科護理門診可以滿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專病護理的水平,推動護理學科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護理門診;專科護士;骨科

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邁向多層次全服務時代,護理專業化發展已成為必然的選擇,專科護理門診應運而生。??谱o理門診是拓寬護理范圍的一種方式[1]。本院于2017年4月開設了骨科護理門診,構建了骨科護理門診運作模式并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完善,為滿足患者多元化需求,提升護士的專業水平,推動護理事業專業化發展起到了一定成效。

1一般資料

2007年,本院開始先后派送多名護理骨干參加了??频膶W習和培訓,取得了國內骨科??谱o士資格證書,目前已培養??谱o士18名。2017年4月本院率先開設了骨科護理專家門診,??谱o士每周利用1d的時間開展護理門診工作,其余時間從事病區管理。

2骨科護理門診的建立與工作模式

查看全文

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本院骨科接受治療的90例病患作為研究對象,并且將其隨機分組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給予對照組病患常規護理方法,給予觀察組病患預見性護理指引方法,對比分析兩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病患(P<0.05);觀察組病患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病患(P<0.05)。結論將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應用在骨科護理中不僅能夠大大地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而且還有助于提升病患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骨科護理;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預見性護理就是提前護理,主要指醫護人員全面分析病患的病情,按照醫學專業知識,發現潛在問題,采用合理的解決對策,作為提前治療的依據,以此來提升護理質量和病患的生活質量,確保病患盡快得到康復[1]?;诖?,本文重點分析了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將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療的90例病患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為觀察與對照,每組45例。觀察組包括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為32~59歲,平均年齡為(38.2±16.3)歲;對照組包括2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為33~60歲,平均年齡為(39.2±15.6)歲。比較兩組基本資料存在的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給予對照組病患常規護理方法,基于常規護理方法,針對觀察組病患實施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具體體現如下:①風險評估:護理人員應該對病患的一般資料進行仔細搜集,全面了解其疼痛程度與心理狀態。按照骨科護理經驗,與實際病案相結合展開分析,在實際的治療與護理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對發生并發癥的風險進行評估,從而有針對性地預見性護理。②心理疏導:針對病患加強心理疏導,應該將醫療環境信息告知病患,詳細講解治療方案,讓病患對實際病情、預后和治療恢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加以掌握,并且事先了解可能發生的并發癥[2]。③安全防護:在病床旁邊設置護欄,確保地面處于清潔、干燥的狀態,及時清理雜物和防滑處理等。此外,病患下床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由護理人員或者是家屬陪護。④生活指導:強化對病患的生活指導,護理人員還應該針對病患及其家屬組織開展健康宣教活動,病患進行功能訓練。⑤并發癥的防治:對病患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重點關注異常情況。協助病患翻身,以防局部皮膚感染褥瘡。對抗生素進行正確應用,以防發生肺部與尿路感染。以清淡和易于吸收的食物為主。對預留導尿管的病患要嚴格實施無菌操作,避免發生感染。1.3觀察指標。觀察對比兩組病患的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利用本院自行設計的病患滿意度調查表;評分≥90分,非常滿意;≥70分并且<90分,一般滿意;<70分,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軟件來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臨床護理在骨科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骨科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本院骨科收治的110例患者納入本文研究,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將臨床護理路徑模式應用于研究組,將常規的護理模式應用于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應用不同護理方法后的臨床效果,主要包括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在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上,研究組患者評分為(92.5±3.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評分(73.6±6.4)分,經比較,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上,研究組滿意度為89.0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18%,經比較,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骨科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不但能提高生活質量,還可促進護理滿意度的提升,值得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骨科;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對患者進行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服務的醫療服務模式,從患者入院就實施此模式,根據患者情況制定的有針對性、有時間性、有順序性的科學計劃,一方面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也能極大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1]。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要求的提高,臨床護理路徑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在骨科護理中也有很大的應用價值。為進一步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院選取骨科收治的110例患者進行研究,對其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現將過程及結果進行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本院骨科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0例患者納入本文研究,其中男68例,女42例,年齡最小13歲,最大84歲,平均年齡41歲。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經比較,P<0.05,組間不存在明顯統計學差異。1.2方法。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模式。研究組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路徑是為患者實施分層次、分期的有效護理,于患者入院后根據其病情實際情況和患者自身特點制定護理計劃,發現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予及時反饋和解決。具體護理方法如下:1.2.1術前護理?;颊咴趯嵤┦中g前,醫護人員要對患者的既往疾病史和相關疾病情況進行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觀察其病情變化,進行綜合考慮后制定一套適合患者手術后護理的護理方案。手術之前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狀態進行觀察,根據患者特點并結合以往的工作經驗,形成具體的護理措施和要點,以便于在術后對患者進行順利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及早恢復健康。護理人員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同時協助患者完善一系列相關檢查,做好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如禁食、禁水等胃腸道準備,備皮等,將手術相關情況和需要配合的要點告知患者,使患者有心理準備,以最佳狀態進行手術治療。1.2.2術日護理?;颊邔嵤┦中g的當日,護理人員要準備好手術的相關器械及藥品,如監護儀、氧氣、搶救藥品等,而麻醉護士為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措施,患者如處于不清醒狀態,要為其取臥床體位,給氧,對患者的呼吸、脈搏、意識等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進行嚴密的檢測和觀察?;颊唔樌逍押?,再實施術后常規護理干預。1.2.3術后護理?;颊咝g后回病房,要對其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觀察,同時注意是否出現異?,F象,如有要及時上報并協助處理?;颊呤中g創口處應保持干燥清潔,注意其變化,在患者情況允許時協助其盡早下床進行活動,以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康復鍛煉和肢體活動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適當調整活動量。做好飲食護理,多進食富含營養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適當增加粗糧攝入。1.2.4出院指導。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前制定針對性的出院指導,將手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和護理要點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囑其遵計劃實施護理。如做好術后康復鍛煉,細化要鍛煉時間、鍛煉強度、鍛煉方法等,按時服藥,飲食上有控制,定期來院復診,如出現身體不適等異常情況及時就診。對患者進行宣教,普及疾病相關知識,分發醫療保健的小冊子,使其認識到疾病的預防和術后功能鍛煉等的重要性,增強依從性。

2結果

查看全文

舒適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采用傳統護理組和舒適護理組患者每組60例護理資料進行分析,主要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心理狀態以及護患關系等因素。結果:舒適護理組術后的疼痛程度、焦慮和恐懼等不良反應在統計學上明顯低于傳統護理,護患信任關系也明顯優于傳統護理組。結論:舒適護理不但能夠減輕骨科患者不適度與焦慮程度,減輕患者的疼痛,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護患關系,促進患者術后順利康復。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科護理;應用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護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護理的有效性。骨科病人一般住院時間長,術后長時間的不能自由活動[1],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都很大,有的患者表現出焦躁和憂慮等情緒,不利于術后康復。通過引入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恢復進行干預,從技術性與專業性角度為患者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滿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可以在臨床中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盡快康復。通過對骨科120例住院骨科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發現,舒適護理更有利于患者康復?,F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間在本院骨科住院病人共120例,運用傳統護理方法進行護理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21~62歲,中位年齡(46.35±31.88)歲;運用舒適護理方法進行護理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19~65歲,中位年齡(45.31±33.63)歲。病情包括各種骨折、石膏外固定、頸椎手術、股骨牽引、胸腰椎手術、骨髓炎等。

查看全文

骨科疼痛護理管理思考

摘要:目的:探究針對骨科開展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醫院治療的300例骨科患者作為實驗的對象,均分為對照組150例和觀察組150例。給予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相同的常規骨科護理,觀察組則另外開展針對疼痛護理的分層級管理。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同時采用科學判定標準評價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術后36h的疼痛程度。結果:手術后36h觀察組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就各項護理滿意度情況也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人員作為患者進行術后疼痛護理的核心人員,應正確認知及評估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護理人員對患者術后疼痛護理態度與疼痛管理效果息息相關。通過給醫護人員培訓,把新的知識理念應用于臨床患者,這種分層級的管理方式不僅能提高各級醫護人員的疼痛管理技能,而且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另一方面還可同時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

關鍵詞:骨科;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

分層次管理是由傅國華教授提出的,旨在通過識別管理對象的發展層次,設計相應的層次管理手段、方法,通過有效的管理從而優化結構[1]。高級、中級、初級護理人員的工作怎樣科學的劃分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成為了主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善患者圍術期的舒適度[2]。故醫院特對骨科開展疼痛護理分層級管理的效果開展了專項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300例醫院骨科診治患者,樣本選取時限為2012年3月~2013年3月,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齡16~63歲。根據隨機數字法,將本研究3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5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疼痛護理的分層管理。(1)完善及落實分層制度:將護理管理設定分層管理制度,分別由護士長、責護組長、責任護士、輔助護士實施相應的分層管理。其中,責護組長須大專以上學歷,主管護師或5年及以上護師,熟悉本科室護理相關知識及操作技能,掌握較強的溝通技巧,能夠與責任護士進行良好溝通,并做好護生的帶教工作,還要做好分層管理的監督及護理質量的把控工作,及時查看并記錄疑難危重癥患者情況,積極指導下級護理人員的工作和學習;責任護士須大專以上學歷,護師及以上并已獲得兩年,責任護士要對于本專科的護理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及要求操作能力較強,擁有良好的溝通和帶教水平,遵醫囑完成相應護理任務,盡量滿足患者需求,給予患者健康指導;輔助護士須為注冊護士,基本掌握醫學及護理學相關知識,能夠傾聽患者的訴求,并完成患者提出的要求。幫助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完成基本的護理[3]。(2)完成資源配備的優化處理:經過資源配置的優化處理,骨科病床的床護比由原來的1∶0.21,變為1∶0.38,這為創建示范病房做出了明顯貢獻。(3)做好護理分層管理:針對本科室的實際情況,排班采取醫護同組法,并針對病區醫療組情況,適當調整醫護排班情況。責護組長被分配至醫療組,均以醫護同組方式參與病房床位的管理工作,分管期間與組長共同完成危重患者的護理工作,責護組長還要評估及反饋本組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實情況。為了完善本組患者的基礎護理服務,要密切的關注患者的需求,接患者住院,送患者出院,都是必須保證落實在內的工作。采用雙班制、雙人值班,并做好特殊時段的服務和照顧,可以設立總值班護理人員,方便在夜間照顧患者,處理突發情況。高級護理人員的分配要合理,要與中級和低級護理人員均衡搭配,努力實現護理人力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做到職責明確,從而確保護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采用績效分配方式,統一責權利[4]。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同時采用科學判定標準評價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術后36h的疼痛程度。1.3觀察指標。1.3.1患者疼痛指標。采用疼痛評分(VAS),對患者術后的36h進行疼痛指標的評分,0~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劇烈。1.3.2滿意度評價指標。對患者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總分為100分。問卷包含3個大類,每一類有多個小題。90~100分為非常滿意,75~89分為滿意,60~74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差。問卷發放收回率為100%,通過問卷得分計算兩組患者對各項護理服務的滿意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技術資料卡方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病患護理重要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本院骨科2011年1~12月期間的14名護理人員與50張病床作為研究對象。14名護理人員中,年齡22~43歲,平均(27.5±1.4)歲;學歷:本科4名、???0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師3名、護士7名。本次研究中的50張病床均為本院骨科住院部的病床。

1.2基礎護理方法

(1)腫脹的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協助患者調整肢體的位置,以促進患者淋巴液與靜脈血液的回流,進而減輕肢體出現腫脹現象[1]。另外,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鼓勵患者盡早進行患肢的小幅度活動,必要時可以進行理療,以促進患者水腫現象的消退。

(2)創口的護理方法,在骨科手術患者的基礎護理中,為了避免患者出現創口不愈合或腫脹的現象,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功能的中西藥及制劑。在骨科患者的創口護理中,早期采取局部冷敷方法,有利于降低患者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血現象,達到創口及時凝固與止血的效果。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問題探析

1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治療過的骨科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在骨科護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研究解決的方法。

2骨科護理的常見問題

2.1醫院制度不完整:首先就是醫院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護理措施落實不到位,監控力度也不夠,另外,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往往對骨折患者潛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預見性,所以就會常常出錯。

2.2護理人員缺乏對患者的護理責任感:有關骨科的問題在當代越來越多,因此就會使得,骨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變得相當繁重。所以,在骨科護理過程中,由于骨科護理人員少、護理任務重,這樣就容易給骨科護理人員帶來了比較繁重的工作壓力,更有甚者,由于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態度非常的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很容易使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護理責任意識慢慢消失。長期發展下去就會滋生消極應付的心理,或者是對患者表現出態度冷淡、護理不周、甚至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發生沖突的現象。

2.3護理人員技術不嫻熟:在骨科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基礎護理及技術操作之外,還應該熟練掌握專科護理技術操作的相關方法。但是大多護士畢業時間短,除此之外,還由于科室之間的輪轉問題,專業知識相對的比較缺乏、經驗也相對地不足、技術水平偏低,因此有的護理人員會常常違反操作規程,這樣就會導致操作失敗和出現差錯。

查看全文

骨科優質護理服務研究

摘要:目的:根據臨床護理情況,探究優質護理服務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就診的骨科患者112例,根據患者意愿隨機均分入組,對照組為常規護理組,觀察組為優質護理組,比較分析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顯著降低,其對治療過程中的溝通交流、環境態度、病區環境及護理人員工作情況等的滿意度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結論:優質化護理服務的實施,可顯著改善常規骨科護理中的缺陷,減少意外發生,有效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骨科;護理;優質護理服務

隨著目前社會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疾病治療和康復要求也日益增強。而目前醫院骨科患者大多都是由于不可抗力而導致機體受到損傷的,損傷發生多屬意外,其心理變化較為復雜[1]。加之骨科患者大多都失去了生活自理,需要更多的照顧,因此,骨科患者的護理服務顯得尤為重要[2]。選取了112例骨科患者進行研究,分別對其實施了不同的護理服務,以期從各自的護理服務質量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找到一個最適于骨科的護理方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選的112例患者均屬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來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就診的骨科患者,男62例,女50例;年齡為15~85歲,平均年齡為43.26歲;平均住院時間為13.6d。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后根據其自我意愿選擇入組,行不同的護理方式。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等無顯著差異,可進行統計學比較。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隱患防范分析

【摘要】目的對骨科護理中常見的安全隱患進行探討分析,提出相應的防范對策。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骨科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臨床護理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據以制定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結果骨科護理中常見的安全隱患主要包括護理管理因素、護理人員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通過制定相應的防范對策,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結論及時發現骨科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有利于減少護理不安全因素,保證患者的就醫安全,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

【關鍵詞】骨科護理;安全隱患;防范對策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身的健康越來越重視,導致醫療需求越來越多,同時也對醫院的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患者享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或是出現護理差錯,就極易導致醫患糾紛的發生[1]。骨科作為醫院重要的臨床科室,收治的患者人數眾多,同時也最容易發生護理安全事件。為了保證患者的就醫安全,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提高骨科護理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對骨科護理常見的安全隱患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現報告如下。

1骨科護理中常見安全隱患

1.1護理管理因素。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1)人員配置不合理。骨科患者人數較多,工作量大,但是護理人員不足,使得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不能做到對患者進行全程服務,且存在護患溝通不足的情況。(2)??谱o理規章制度不健全,常規護理制度難以徹底落到實處,并且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3)對護理質量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1.2護理人員因素。1.2.1缺乏工作責任心。由于骨科護理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導致護理人員長期處于疲憊狀態,因此容易對本職工作產生厭煩心理,表現在工作中主要為對患者病情觀察不仔細、護理操作手法簡單粗暴、缺乏慎獨精神、對患者沒有耐心、態度惡劣等[2]。如沒有按時查房,導致不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輸液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等;對患者備皮范圍過小、操作不當導致皮膚劃傷等,容易造成感染情況的發生。1.2.2缺乏良好的專業素養。對患者病情觀察不夠仔細,如打石膏患者,不注意觀察患者的肢體血液循環情況,對于做牽引的患者不注意觀察是否發生骨折移位、是否發生牽引針孔感染等,從而容易將患者置于危險之中。(2)引流管護理不當,如在對患者進行引流管護理時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導致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增加。(3)缺乏應急能力,對于潛在的危險缺乏預見性,對于突發事件無法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不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等。(4)專業藥品知識掌握不牢:對于各種藥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配伍禁忌、不良反應處理方法等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牢固,使得患者在用藥過程中不能及時預見以及發現用藥不良情況,從而影響到患者的用藥安全。(5)缺乏對老年患者護理工作的重視:老年患者在骨科患者中占有相當大一部分比例,這部分患者由于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抵抗力逐漸下降,因此容易發生跌倒、壓瘡、感染等情況,加之老年患者本身常合并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護理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如果缺乏相應的護理專業知識,容易增加老年患者發生風險的概率[3]。(6)不重視護理文書的書寫、記錄,導致醫護記錄不一致,為醫療護理安全帶來隱患。1.2.3患者自身因素?;颊呷狈ο鄳募膊≈R,在較長時間的治療以及康復過程中,容易失去耐心,從而影響到遵醫行為,有些患者甚至會對治療效果以及醫生水平產生懷疑,從而不愿積極配合治療,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并進而對治療效果以及預后產生不良影響。

2防范措施

查看全文

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研究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采用人工合成的假體,代替病損的關節,達到緩解關節疼痛,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1]。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有較長的康復期,隨著快速康復理念的融入,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時間短,更多的康復訓練是出院后在家完成,居家護理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2]。而關節功能的康復對手術療效的評判和患者生活質量的恢復尤為重要。本研究探討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服務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通過平臺定期互動隨訪,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取隨機對照研究,選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骨關節科符合條件的100例患者,按照住院順序編號,依據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0例。其中男49例,女51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60.97±9.63)歲。納入標準:(1)診斷為股骨頭壞死,首次行單側人工髖關節置換。(2)有溝通能力,自行配合者。(3)患者或陪護者有使用微信平臺經歷。(4)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雙側髖關節置換患者。(2)合并其它部位骨折。(3)意識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4)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或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剔除標準:(1)患者死亡。(2)隨訪中資料收集不全。本研究經過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基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1.2方法。1.2.1對照組。給予髖關節置換護理常規護理,出院后由責任護士每半個月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一次,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門診復診。1.2.2干預組。1.2.1建立骨干團隊。骨干團隊由4名成員組成,主任醫師1名(顧問)、獲得江蘇省骨科??谱o士證書的副主任護士1名(團長)、從事骨科專科工作10年以上的主管護師2名。研究前均進行統一培訓,確保指導用語的一致性,培訓內容包括髖關節置換術相關知識、術后功能鍛煉、用藥管理等相關專科知識、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居家骨科護理平臺的使用等。移動居家骨科護理平臺[2]是2015年江蘇省護理學會與公司合作開發,并在2016年初應用實施使用,由??谱o士進行專業指導,可為患者提供髖關節相關知識、用藥管理、康復鍛煉相關知識和視頻、慢性病管理等功能;患者可實時提問、也可上傳傷口圖片、功能鍛鍛煉照片或視頻,隨時與醫護進行互動。1.2.2具體實施步驟。由責任護士協助或幫助患者在入院后掃描護士診所二維碼加入居家護理,分階段對患者通過文字、圖譜、照片、視頻等方法推廣康復鍛煉相關知識技巧和日常生活指導(包括上下床、步行訓練、上下樓梯、坐姿、取物、穿鞋襪、更衣、如廁、沐浴、乘車指導、體育活動等)?;颊呋蚣覍僖部杉磿r上傳照片或視頻,讓專科護士判斷其功能鍛煉的方式是否正確。出院前,由責任護士教會患者或家屬如何申請預約、互動問答、上傳照片視頻等功能。指導時間安排為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每周1次;第2~4個月,每2周1次,第5個月后,每月1次。1.3效果評價。1.3.1髖關節功能回復。本研究采用Harris評分[3]對患者髖功能進行評定,從疼痛、功能、畸形和活動度4個方面對患者髖關節的功能效果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其中關節活動5分、痛疼程度44分、畸形4分、關節功能47分。評分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好。評分90分及以上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尚可,70分以下為差。1.3.2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該問卷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于1990年研究發展而來,是一種多目的、簡明生活質量調查問卷在國際上廣泛用于評價生活質量[4]。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及健康變化8個維度,共36個條目來評定患者的健康狀況。各個條目的計分采用萬崇華等[5]介紹的方法進行,總分為145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1.3資料的收集。出院后,對照組由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干預組在患者出院后3、6個月互動后發放電子調查表。兩組資料的收集均由骨干團隊成員負責。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χ2檢驗比較兩組的基線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兩組患者的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髖關節功能。Harris得分情況兩因素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經Mauchlys球形假設檢驗,x=33.747,P<0.001,不滿足球形假設;Harris評分計算出epsilon(ε)為0.773>0.75,采用Huynh-Feldt方法校正,見表2。由表2可知,干預方式和時間之間存在交互效應,隨干預時間的延長,干預組與對照組兩組Harris評分升高幅度不同,干預組的升高幅度大。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的得分情況。兩因素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經Mauchlys球形假設檢驗,x=50.363,P<0.001,不滿足球形假設;SF-36計算出epsilon(ε)為0.712<0.75,采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校正,見表3。由表3可知,干預方式和時間之間存在交互效應,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兩組SF-36得分升高幅度不同,干預組的升高幅度較大。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