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脂質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2:5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固體脂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固體脂質

固體脂質納米粒進展論文

固體脂質納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是指粒徑在10~1000nm之間的固態膠體顆粒,它以固態天然或合成的類脂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為載體,將藥物包裹或夾嵌于類脂核中制成固體膠粒給藥系統,是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種可替代乳劑、脂質體和聚合物納米粒的新型膠體給藥系統[1].其突出的優點是生理相容性好并可生物降解,可控制藥物釋放及有良好的靶向性,同時避免了有機溶劑不能完全去除的缺點[2,3].我們綜述其制備方法和給藥途徑,提出當前所存在的新問題及應用展望.

1SLN的制備方法

1.1薄膜

超聲分散法將類脂和藥物等溶于適宜的有機溶劑中,減壓旋轉蒸發除去有機溶劑,形成一層脂質薄膜,加入含有乳化劑的水溶液后,用帶有探頭的超聲儀進行超聲分散,即可得到小而均勻的SLN.Hodoshima等[4]以合成的聚乙二醇類脂(PEGlipid)和卵磷脂(PC)或二棕櫚酰磷酯酰膽堿(DPPC)為乳化劑,制備4O四氫吡喃阿霉素(THPADM)前體藥物的SLN,先將THPADM酯化,然后和PEGlipid,PC或DPPC,三油酸甘油酯或大豆油以3∶5∶5∶7的比例溶于二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劑中,減壓旋轉蒸發使成一層薄的脂質膜,再加入0.24mol/L的甘油溶液,超聲分散,得粒徑為30~50nm的SLN.冰箱放置20mo,其粒徑及粒徑分布均無明顯變化.薛克昌等[5]將360mg大豆磷脂和39.4mg十六酸拉米夫定酯(LAP)溶于50mL氯仿,旋轉蒸發除去氯仿,加入60g/L甘露醇水溶液,超聲分散后得到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體脂質納米粒(LAPSLN),HPLC法測得其載藥量為9.6%,包封率為97.69%.

1.2高壓乳勻法又名高壓均質法,其原理是在高壓泵功能下(100~2000Pa)使流體通過一個僅有幾個微米的狹縫,流體在忽然減壓膨脹和高速沖擊碰撞雙重功能下內部形成很強的湍流和渦穴,使乳狀液被粉碎成微小珠滴,按工藝的不同可分為熱乳勻法和冷乳勻法.

1.2.1熱乳勻法將類脂加熱熔融后加入藥物,熔融物分散于熱的乳化劑水溶液中形成初乳,初乳在高于類脂熔點的溫度下經高壓勻質形成納米乳,室溫下納米乳冷卻固化即形成SLN.制得的SLN粒徑小且分布窄,但長時間高溫條件可能導致藥物發生降解.Wissing等[6]用此法制備了作為防曬劑載體的SLN,平均粒徑200nm.體外釋放和穿透實驗證實此SLN具有很好的緩釋性能,并且在高的載藥量時擴散系數低,能長久的覆在皮膚表面.

查看全文

固體脂質納米粒制作法論文

【摘要】目的從固體脂質納米載體的制備和劑型應用等方面闡述其研究進展情況。方法以國內外大量有代表性的論文為依據進行分析、歸納整理。結果固體脂質納米粒的多種制備方法各有優缺點,以高壓乳化法、微乳法較好,其低毒、靶向性好、緩控釋藥物能力強等優點決定其在劑型應用方面有很大潛力。結論固體脂質納米粒是一種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型給藥系統。

【關鍵詞】固體脂質納米粒制備方法給藥途徑綜述

藥物載體輸送系統亞微粒(如微乳、微球、脂質體、藥質體)的研究已成為藥物新劑型研究中非?;钴S的領域。納米粒又稱毫微粒,是一類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納米級固態膠體顆粒,粒徑為10-1000nm,分為納米球和納米囊。藥物可包埋或溶解在納米粒的內部,也可吸附或偶合在其表面。其既能改變藥物的釋放速度,又能影響藥物的體內分布、提高生物利用度。制備納米粒的材料較多,大致可分為聚合物和脂質材料,前者制成的納米粒稱為聚合物納米粒(polymericnanoparticles),后者稱為固體脂質納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SLN具有生理相容性好、可控制藥物釋放及良好的靶向性等優點。

1載藥納米粒的種類

1.1納米脂質體

脂質體(脂質小囊)最早是指天然脂類化合物懸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雙層封閉的泡囊,現在可人工合成的一種具有同生物膜性質類似的磷質雙分子層結構載體。親脂性藥物可包封于脂質雙層膜中,親水性藥物則溶解于水相內核中。脂質體具有可保護藥物免受降解,達到靶向部位和減少毒副作用等優點,同時脂質體膜易破裂、藥物易滲漏、包封率低、釋藥快等也是其存在的缺陷。納米脂質體的制備方法主要有超聲分散法、逆相蒸發法等,張磊等用逆相蒸發一超聲法制備了胰島素納米脂質體,平均粒徑為83.3nm,包封率78.5%。

查看全文

納米中藥制劑分析論文

1納米中藥的特點

1.1原藥納米化后呈現新的藥效或增強原有療效中藥被制成粒徑0.1~100nm大小,其物理、化學、生物學特性可能發生深刻的變化,使活性增強和/或產生新的藥效。如靈芝通過納米級處理,可將孢子破壁,并采用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萃取出靈芝孢子的脂質活性物質,從而增強抗腫瘤的功效。

1.2改善難溶性藥物的口服吸收

在表面活性劑、水等存在下,直接將藥物粉碎成納米混懸劑,增加了藥物溶解度,適于口服、注射等途徑給藥,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1.3增加藥物對血腦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

納米粒能夠穿透大粒子難以進入的器官組織、血腦屏障及生物膜。如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納米粒(NADM)可以改變阿霉素的體內分布特征,對肝、脾表現出明顯的靶向性,而血、心、肺、腎中的藥物分布則減少。

查看全文

親水性藥物脂質體管理論文

一,前言

脂質體作為一種新型的載藥系統,今年來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研究。評價脂質體質量的指標有外觀、粒徑分布和包封率等。其中包封率是衡量脂質體內在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親脂性藥物,由于其對磷脂膜的親和性,可以在制備過程中得到很高的包封率,且不易滲漏。而親水性藥物在制備時則必須包封在脂質體囊內部或多層脂質體層間的水性介質中,除一些特殊藥物外包封率普遍不高,且易泄露。制備中為了得到更大的包封率,不得不增加囊內的容積,而這與控制脂質體在有效的粒徑范圍內又相互矛盾。以下將介紹一些用于提高親水性藥物在脂質體中的包封率的方法。

二,制備方法

1,常規方法

對于一些親水性藥物,使用常規的制備方法也可以得到滿意的包封率。胡靜等(1)用簡單的薄膜水化-機械分散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a)脂質體包封率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卵磷脂與膽醇摩爾比、緩沖液(PBS)pH值、水相用量及藥脂重量比。通過正交設計得到最佳處方所制得的3批硫唑嘌呤脂質體形態圓整,大小均勻,粒度范圍0.01~0.42μm,包封率均達30%以上。但在實驗中發現藥脂重量比增加時,包封率反而下降,這說明Aza的利用率在減少。

吳駿等(2)使用逆相蒸發法制備阿昔洛韋ACV脂質體,經過正交優化后,得到阿昔洛韋脂質體的平均粒徑為219.8nm,多分散系數為0.158,包封率為65%,且具有良好的穩定性。作者將卵磷脂、膽固醇、油酸和去氧膽酸鈉溶于乙醚,于室溫攪拌下滴入ACV水溶液,使形成穩定的W/O型乳劑。25℃減壓蒸去乙醚,得乳白色混懸液,通過微孔濾膜后,即得ACV脂質體。產品經離心加速實驗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此實驗通過選擇適當的油水體積比可使內相體積增加,提高包封率;同時加入了乳化劑可以防止脂質體的粒徑增大。

查看全文

高中生物教案-第二節 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一、知識結構

二、教學目的

1.組成生物體的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這幾種化合物的化學元素組成、在細胞內的存在形式和重要的功能(C:理解)。

2.組成生物體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基礎(C:理解)。

3.各種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A:知道)。

三、重點和難點

查看全文

黑種草屬植物分析論文

1化學成分研究進展

近年來,已有一些關于黑種草籽化學成分的報道,研究表明,黑種草籽中除了富含的揮發油和脂肪酸外,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皂苷類化合物、生物堿類化合物等有機化合物。

1.1揮發油成分對N.sativa揮發油的研究較多,但其成分和各種成分之間的比例有一定差異,NickavarBahman等[3]的研究表明N.sativa揮發油中主要含有:反式-對丙烯基茴香醚(38.3%),對異丙基苯甲烷(14.8%)、檸檬烯(4.3%)和香芹酮(4.0%),而用超臨界提取得到了揮發油中含百里氫醌(41.05%),對異丙基苯甲烷(10.64%)和石竹烷(1.89%)等[4];用水蒸氣蒸餾得到揮發油其成分以反式-對丙烯基茴香醚(37.3%),百里氫醌(13.7%)為主[5]。而在N.damascena油中則幾乎都是倍半萜類成分,且其中P欖香烯可達73.2%[6]。

1.2脂肪酸類化合物黑種草籽中油脂含量可達35%~40%,且其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可占到84%[7],主要的脂肪酸有:亞油酸(55.6%)、油酸(23.4%)、棕櫚酸(12.5%)[8]、十六烷酸,在瘤果黑種草中還分得硬脂酸和十六烷酸甘油酯[9]。

1.3黃酮類物質1996年,郝海峰等[10]從NigellaglanduliferaPreyn中分離得到了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隨后,Merfort等又從N.sativa里分得四個黃酮醇三糖苷;它們是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一吡喃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6O)阿魏酰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基(1→2)吡喃葡萄糖苷[11]。

1.4皂苷類化合物從黑種草籽中得到的皂苷類物質有:常春藤皂苷、常春藤苷元3OαL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α-Hederin)、常春藤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αL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2],常春藤苷元3O[βD吡喃木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0[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1→6)-β-D-吡喃葡萄糖苷,常春藤苷元-3-O-[α-L-鼠李糖基(1→2)αL阿拉伯糖基]28OαL鼠李糖基(1→4)β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13],另外還得到了常春藤皂苷元[14]和三萜內酯mesembryanthemoidigenicaciddihydro13β,28lactone[15]和β-香樹脂醇。

查看全文

華蟾酥毒基藥理作用研究論文

【摘要】:華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種單體,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目前對其功效研究頗多,劑型研究也較多,現對華蟾酥毒基藥理作用及制劑研究狀況進行簡要總結,為制備高效實用的臨床藥物提供有益線索。

【關鍵詞】華蟾酥毒基;藥理;劑型;綜述

Abstract:Cinobufaginisonemonomeroftoadvenom,withmanybioefficacy;presentlythere’smanystudiesonit,soisdosageform;nowitbrieflysumsupitspharmacofunctionanddosageformresearch,toofferhelpfulcluesforpreparinghigheffectandpracticalclinicaldrugs.

Keywords:Cinobufagin;pharmaco;dosageform;review

華蟾酥毒基(又名華蟾毒精,)是中藥蟾酥中的一種蟾毒配基,是國家藥典規定的中藥蟾酥的質控成分,分子式為C26H34O6,相對分子質量為442.54。是一種具有醚鍵的甾體化合物,難溶于水,體內半衰期短且分布廣泛,并具有較強的毒性?,F對華蟾酥毒基藥理作用及制劑研究狀況綜述如下。

1華蟾酥毒基藥理作用

查看全文

胰島素非注射給藥研究論文

胰島素(INS)是目前治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DDM)的主要藥物,屬多肽類藥物,分子量大,半衰期短,脂溶性差,不易透過生物膜,長期以來一直以注射給藥為主,不僅用藥不便而且會出現注射部位炎癥,硬結等副作用及耐藥性,為此,國內外學者一直致力于INS非注射給藥劑型的開發與研制,如口服、鼻腔、肺部、直腸、透皮制劑等,并已在這些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績?,F就近年來的有關研究動態做一簡要綜述。

1口服給藥

游離的INS口服無效是由于①INS易被胃腸道中的酶水解失活,②INS分子量大超過6000,很難透過胃腸道上皮細胞,③肝臟首過效應。因此需要對INS加以保護及促進吸收才能使口服成為可能。目前常用的技術手段和劑型如下。

1.1制成微囊、毫微囊或納米顆粒

Damage[1]等報道分別給予大鼠口服12.5和50IUkg-1INS微囊,可分別降低血糖水平至50-60%,達6d和20d。對糖尿病模型大鼠及糖尿病狗依次不同劑量一次口服氰基丙烯酸酯包裹的INS微囊,可維持1-3周的降糖效果,INS可在小腸各部位吸收,其吸收大小順序為:回腸>空腸>十二指腸>結腸[2]。楊彩哲等[3]也報道給糖尿病大鼠一次口服120IUkg-1的氰基丙烯酸酯毫微囊乳液,給藥后第1d血糖下降,第2d降至正常,維持正常血糖3d,降糖幅度達90%。

張強等[4]用氰基丙烯酸烷基酯包裹INS,制成INS毫微球,比較了INS溶液皮下給藥和INS毫微球口服的降糖效果,結果表明INS毫微球口服后降血糖速度低于皮下給藥,但作用持續時間較長,血糖水平相對較為穩定,相對生物利用度為7.58%。之后[5]又改進了配方,比較兩種INS毫微球的降糖作用,其生物利用度分別為27.86%和28.56%。毫微球增加INS吸收的機制已明確的有兩點:一是小于500nm的NP可以在腸道的派爾淋巴集結(Peyer''''spatches)中累積,并以完整的結構通過淋巴結集中的M細胞,將藥物釋放到循環中去[6],其次是由于INS分子結合于毫微球,INS受到NP的保護,與蛋白水解酶的接觸機會大大下降,從而增加了吸收的機會[7]。

查看全文

固體分散技術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以水飛薊素滴丸和五仁醇固體分散體的研究為例,對固體分散技術在中藥給藥系統中的研究方法、技術優勢及對中藥給藥系統發展的促進作用進行了綜合分析與評價。并根據文獻資料以及研究過程中的體會,分析概括了研究的難點及發展趨勢。隨著固體分散理論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新型載體材料、新型制劑設備的不斷出現,固體分散技術必將在中藥給藥系統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藥給藥系統;固體分散體;水飛薊素;五仁醇

固體分散體(soliddispersion,SD)是指固體或液體藥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狀態高度分散于固態載體中所構成的分散體系[1]。固體分散技術應用于藥物研究的歷史可追溯至1933年,當時丹麥Ferrossam制藥公司首次應用氫化植物油為分散載體,以乙醇為溶劑制備了維生素AD滴丸[2]。固體分散技術的出現為改變藥物的溶出行為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已成為改進制劑、發展現代劑型的一個基本手段。該技術不僅為解決難溶性藥物的溶解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解決途徑,而且有利于制備高效和速效的制劑;也可將水溶性藥物以水不溶性載體、腸溶性材料或脂質材料等為載體制成長效緩釋和控釋制劑[3~7]。

近20年來,固體分散技術在制藥領域中的應用不斷擴大,對我國傳統中藥的開發與進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已經成功用于中藥劑型改革,其中尤以中藥滴丸的研制和產業化成果顯著。本課題組通過對水飛薊素滴丸和五仁醇固體分散體等的系統研究,對固體分散技術應用于中藥給藥系統進行了研究。

1固體分散技術在中藥給藥系統中的應用

中藥有效成分多為難溶性,存在一定的溶出吸收障礙,為達到理想療效往往需要增加服用劑量。通過選擇適宜載體,使藥物以微晶等形式分散在載體中,促進有效成分溶出,對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服用劑量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固體分散技術在中藥給藥系統中的研究和應用

【摘要】本文以水飛薊素滴丸和五仁醇固體分散體的研究為例,對固體分散技術在中藥給藥系統中的研究方法、技術優勢及對中藥給藥系統發展的促進作用進行了綜合分析與評價。并根據文獻資料以及研究過程中的體會,分析概括了研究的難點及發展趨勢。隨著固體分散理論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新型載體材料、新型制劑設備的不斷出現,固體分散技術必將在中藥給藥系統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藥給藥系統;固體分散體;水飛薊素;五仁醇

固體分散體(soliddispersion,SD)是指固體或液體藥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狀態高度分散于固態載體中所構成的分散體系[1]。固體分散技術應用于藥物研究的歷史可追溯至1933年,當時丹麥Ferrossam制藥公司首次應用氫化植物油為分散載體,以乙醇為溶劑制備了維生素AD滴丸[2]。固體分散技術的出現為改變藥物的溶出行為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已成為改進制劑、發展現代劑型的一個基本手段。該技術不僅為解決難溶性藥物的溶解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解決途徑,而且有利于制備高效和速效的制劑;也可將水溶性藥物以水不溶性載體、腸溶性材料或脂質材料等為載體制成長效緩釋和控釋制劑[3~7]。

近20年來,固體分散技術在制藥領域中的應用不斷擴大,對我國傳統中藥的開發與進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已經成功用于中藥劑型改革,其中尤以中藥滴丸的研制和產業化成果顯著。本課題組通過對水飛薊素滴丸和五仁醇固體分散體等的系統研究,對固體分散技術應用于中藥給藥系統進行了研究。

1固體分散技術在中藥給藥系統中的應用

中藥有效成分多為難溶性,存在一定的溶出吸收障礙,為達到理想療效往往需要增加服用劑量。通過選擇適宜載體,使藥物以微晶等形式分散在載體中,促進有效成分溶出,對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服用劑量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