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概念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6 23:09: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化學概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學概念

中學化學概念教學論文

摘要:中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相異構想是客觀存在的。結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某一化學概念之前,頭腦里對此并非一片空白,他們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在傳統的化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往往無視學生頭腦中的前概念。本文著重從化學前概念(化學概念的相異構想)的形成特點、產生的心理途徑以及對化學學習的影響等諸方面,探討了中學化學概念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前概念概念教學同化隨即通達教學

⒈問題的提出

化學概念是有關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的本質屬性及其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化學基本概念是化學概念體系的基礎,也是整個化學學科知識的基礎,長期以來化學教學論界多是從認識論角度進行研究,概括形成了化學概念教學的“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學習模式和“提出問題—提供實驗事實—分析總結下定義—應用鞏固練習”的教學模式。這種做法事實上有意無意地將學生的頭腦當成了一塊“白板”,我們教師可以在上面構畫出各種各樣的化學知識圖景?;瘜W演示實驗一直作為教學手段而起著配合化學知識講授的作用,考慮的重點自然是如何通過實驗把一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我們認為,在新課程理念下,從結構主義學習理論出發,依據學生原有的生活經歷、日常生活經驗等原有知識及原有認知,正確認識化學前概念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并對化學前概念在中學化學概念教學中的影響及教學策略作了嘗試性的探討.

2.中學化學概念教學的思考——重視學生的前概念

2.1化學前科學概念及其特點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探析8篇

第一篇:初中化學概念教學分析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呢?有的教師認為,應當引導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學概念.這種教學方法,存在學生可能僅從字面上的意義了解化學概念的問題.有的教師認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化學概念,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了解化學概念的真正意思.這種教學方法,存在教學指導方向過于寬泛的問題.如果學生不了解如何探究化學概念,就可能找不到學習化學概念的方向.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初中化學概念教學談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通過體驗事物的性狀了解化學概念

在接觸新事物后,如何理解它的化學概念呢?這是初中學生在學習中容易產生迷惑的地方.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引導學生探索一個化學概念,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掌握化學知識,就要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現在要探索化學概念的范圍.例如,在講“空氣”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空氣的概念是什么?有的學生結合課本上的概念回答: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主要是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氣體及其他稀有氣體組成在學生熟背化學概念,以為自己掌握了化學概念后,教師追問:固態的空氣是什么顏色、什么味道的?液態的空氣是什么顏色,什么味道的?這樣的問題難住了學生.學生發現,雖然他們熟背了化學課本中的概念知識,但是沒有真正理解化學概念.因為學生只是從化學課本中理解了化學的概念知識,卻沒有從體驗的角度全面了解化學概念知識.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了解到:如果要了解化學概念知識,就要親自去探究、去體驗,全面了解化學概念知識.在理解化學概念知識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化學課本中的概念知識,知識結構是不全面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親自去體驗化學概念知識,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了解化學事物的形態、顏色、味道、單位質量等,從而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化學概念.

二、引導學生通過做化學實驗了解化學概念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做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驗化學概念.例如,在講“空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讀課本,做關于空氣概念的化學實驗(略).學生了解到紅磷燃燒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4P+5O2點燃2P2O5,即紅磷在燃燒的過程中,原本無色無味的空氣產生了化學變化,生成了白煙.學生如果要了解空氣的概念,就需要分析這一化學反應:紅磷燃燒的過程中消耗的是哪種物質,生成的是哪種物質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嗅全面體驗化學事物,獲得化學概念.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字生通過做化學實驗來理解化學概念.比如,學生要了解空氣的化學形態,就要用化學實驗來證明.學生可以結合學習條件用拉瓦錫化學實驗來證明,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思考優化拉瓦錫化學實驗來證明.學生應用化學實驗來全面了解化學事物的性質,是研究化學知識應當具備的科學態度.

查看全文

學生化學概念培養論文

一、提供真實、鮮明、主動的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形成物質特概念反映物質本質特概念的實驗,教材中作了統籌安排。為了深刻說明物質特的概念,教師精心設計的實驗,應該是真實的、鮮明的、生動的,直觀強,現象明顯,易于激發學生形成化學概念。例如:培養學生形成酸本質特的概念時,教材安排了鹽酸與石蕊試液、鋅、鐵、鐵銹、氫氧化銅溶液、硝酸銀溶液反應一組實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上述實驗,培養學生認識鹽酸能與指示劑、多種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某些鹽反應,與堿起中和反應等化學特,于是,引導學生推論酸本質特的概念。真實的化學實驗,就是讓學生觀察物質的本質屬?;瘜W實驗就是通過學生視覺、聽覺、嗅覺來形成感認識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實實驗,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思維,加深對反映物質特的化學概念的理解,例如,反應生成的沉淀、物質的溶解、顏色的變化、有氣味或有顏色氣體的逸出,都是幫助學生直接觀察物質發生變化的直接感知,使學生信服地形成物質特的概念。教師在演示鹽酸與堿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是說明酸與堿反應的特,可是,事實說明,鹽酸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就不同于鹽酸與氫氧化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因為前者反應時看不到任何明顯現象,而后者則看到了有藍色的氫氧化銅,現象鮮明。所以,我們設計、安排化學實驗時,首先要考慮實驗的鮮明,才能使學生注意化學反應,使物質特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動真實,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化學概念。同樣反映物質特的化學概念,由于提供實驗不同,會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氣易溶于水的特實驗,用一支大試管盛滿氨氣后倒置水中,水會在試管內上升,反應出氨易溶于水的強溶解。可是換成“噴泉”實驗,就更加形象、生動,效果明顯。由此觀之,只有生動、鮮明、真實的化學實驗去刺激學生大腦興奮中心,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深刻的化學概念,使具有物質特的化學概念在學生大腦中深深打上烙印。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實驗,培養學生形成各類反應的化學概念化學反應中有許多類似反應遵循著一定的反應規律。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各類反應的概念,我們要安排、設計好一系列化學反應的實驗,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這些反應的規律。例如,在化學基本反應類型的教學中,我們借助木炭、硫粉、鐵絲、紅磷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其中有非金屬與金屬的典型代表物質,通過這些典型、系列的化學反應,指導、培養學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應概念。此外,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化學反應概念,也都是通過典型、系列的化學實驗后,歸納、總結而形成的。指導、培養學生形成各類反應的化學概念時,還必須安排、設計正確反映概念內涵的感實驗,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總結,直至思維加工,把獲得的感知識進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知識,進行科學的概括總結。例如,當學生做了木炭燃燒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蠟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實驗,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前者燃燒生成一種物質,而后者燃燒生成兩種物質的本質區別,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形成化合反應的概念,否則學生容易產生凡是與氧氣燃燒的反應就是化合反應的錯誤概念。為此,教材安排了證明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實驗,使學生清晰看到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這兩種物質的反應。這樣的實驗對學生正確形成化合反應概念內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認識。三、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實驗,培養學生形成化學基本理論的有關概念化學基本理論的有關概念,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通過實驗教學,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實驗,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有說服力的感知識,對理解抽象的化學基本理論概念較為有利。例如:“電離”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因為學生不能通過感官,直接感覺到物質電離后自由離子移動的過程,學生難以接收這樣的化學結論。通過溶液導電的實驗,學生觀察到有些物質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有些則不能導電的實驗,能比較容易形成電離的概念,從而正確理解、認識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內涵。與此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電解質導電能力的實驗,使學生獲得不同物質導電能力有強有弱的感知識,這樣,對學生形成全部電離和部分電離的理論概念,找到了極有說服力的依據。[1][2]綜上所述,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化學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動、鮮明、真實的實驗,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獲得感認識。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實驗,促進學生想象、思維、記憶、遷移。最后設計具有說服力的實驗,才能培養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形成正確、清晰、深刻的化學概念。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問題及對策

初中化學中,使用精練而嚴謹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概念幾乎每課都有,包括物質分類、反應類型、性質、變化、定理等內容,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有其特定的意義,以確保概念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重視化學概念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準確理解概念,讓學生形成正確、清晰、完整的概念,對于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化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概念本身內容。認為中考題不會直接考“死概念”,所以,對內容一帶而過,只強調特點。如反應類型的教學,化合反應直接記成“多變一”,分解反應直接記成“一變多”,置換反應直接記成“換位置”,復分解反應直接記成“內項結合,外項結合”等。雖然學生能夠很快掌握不同反應類型的特點,也能依據這些特點判斷反應類型,但是學生卻容易養成在學習其他化學知識時也大概理解意思即可的習慣,最后導致語言不規范,不嚴謹,甚至是詞不達意的現象。2.忽視概念深刻內涵。對概念的教學停留在記憶概念本身內容上,如元素、分子、原子、溶解度等概念,內容較抽象,不太好解釋,與其講不清,不如不講,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背。最終,學生雖然會背概念,卻不見得理解了概念本身的深刻涵義,也不一定會解決實際問題。3.忽視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如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等物質分類概念,根據教學的進度和學生認知的需要,是安排在不同單元中先后出現的,酸、堿、鹽的分類更是在下冊第十、十一單元才出現的,由于時間進度關系,課堂上,教師容易就概念講概念,而不注重概念之間的前后聯系,容易使學生“前學后忘”。

二、有效解決對策

1.抽象概念具體化。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理解這一概念不僅需要原子和原子結構方面的知識基礎,還需要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積累。教材先從宏觀層面,引導學生從物質的組成上認識元素,認識元素的種類是有限的,使學生從中體會元素概念的具體應用;接著,再從微觀粒子的角度進一步分析幾種物質的組成,說明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為了講清元素概念中的關鍵詞,教師可采用具體的例子來詮釋概念。出示12C、13C、14C,16O、17O、18O,1H、2H、3H,這三組原子的內部構成表,讓學生觀察不同原子內部的質子數、核電荷數、中子數及元素名稱。通過觀察,學生明白了原子可以不同,但是只要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就統稱為一種元素,也更加理解了元素概念中的“一類原子”、“總稱”的含義。在此之后,及時提問,能不能把概念中的“質子數”換成“電子數”呢?學生結合離子的形成知識,積極思考、討論,得出核外電子是可以得失的,所以,也就不能把“質子數”換成“電子數”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概念中“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這幾個字的深刻涵義了。2.微觀概念形象化。從化學角度認識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如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讓學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識,樹立微粒的觀點,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講分子、原子概念時,學生先自主學習,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不同情況,以及初步認識化學變化的實質。課堂上,給學生出示分子結構模型,先由學生自己動手擺出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和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兩種情況,給學生以分子種類和結構的初步而直觀的認識,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分子由原子構成的關系;緊接著,學生利用分子模型,展現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變化過程,以及氧化汞分解的微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因此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的種類一定會發生變化,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因此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這樣,就把微觀概念形象化了,更加注重對概念含義的提示和理解,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對概念的死記硬背。3.零散概念系統化。有關物質分類的概念,從上冊的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到下冊的酸、堿、鹽等,涉及的單元多,內容聯系緊密,但知識結構較松散,給學習、理解、記憶帶來一定的困難,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學習“一類物質”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將零散的概念系統化是一種好方法。第二單元的學習,由于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教材只是結合空氣的例子,給出了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教學時再通過生活當中的實例,分析鞏固這兩個概念即可,不宜進一步拓展。進一步學習單質、化合物概念時,首先應當“溫故”,使學生明確這兩個概念是在純凈物概念基礎上得出的,再從一些常見純凈物的符號入手,分析物質的組成元素,進而得出相應概念。最后,著重分析混合物與化合物,找出二者概念中“物質”與“元素”的差別,強調化合物首先是純凈物,學生也就“知新”了。在學習酸、堿、鹽的概念時,更是要注重概念之間的前后聯系。找到新概念與原有認知結構中概念之間的聯系及區別,將新概念納入到原有概念的認知結構中,就能形成系統的、完善的、新的認知結構。教學時,首先復習物質分類的相關概念,找準相互之間的關系,再提示學生,按照組成上的差異,又對化合物進行了分類,讓學生分析幾類物質組成上的特點,通過大量實例分析,使學生理解相應概念。在后期的學習當中,使學生進一步明確運用系統分類法學習,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弱化概念不強。初中化學是學生啟蒙階段學習的化學,能夠知道、了解、理解、掌握一些化學的基礎知識即可,有一些概念,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教材中已經弱化了相應的內容,對教學方面也沒有過多的要求。因此,對于這部分概念的教學,不宜強化。對氧化反應,目前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中給出的概念是“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在教材沒有修改之前,教材中的定義是“物質與氧的反應”,“氧”與“氧氣”一字之差,但是含義卻大不相同,對于剛剛接觸反應類型的學生來說,課堂上不宜進行拓展,否則,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是一臉蒙,對于“元素”和“物質”就更加迷惘了,教學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對于還原反應也是如此。教材給出的概念是“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學生能依此判斷反應類型即可,不宜再做進一步強化。一種物質被還原,另一種物質被氧化,還原劑有還原性,還原產物如何判斷,氧化劑有氧化性,氧化產物如何判斷等,不妨等學生有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儲備以后,交由高中的老師幫助他們學習吧。酸和堿的概念,在教材中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是在講酸和堿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時,提到了“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離出H+和酸根離子”,“堿在水溶液中都能解離出金屬離子和OH-”,所以,教學時,不宜強調“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是酸”,“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是堿”,否則,解釋時還需引入酸式鹽和堿式鹽的內容,課堂容量大且深,不利于學生理解掌握。

總之,根據概念的重要地位以及概念本身的難易程度,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但無論怎樣的教學方式,都應當講清概念的關鍵字詞,適當舉例加強對概念內涵的理解,引入恰當的活動探究,提升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最后,溫故而知新,達到熟能生巧、活學活用的目的。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研究

摘要:初中化學基本概念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掌握物質變化規律、理解化學實驗、化學掌握化學計算的前提條件。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思想的局限性,導致化學基本概念教學問題重重,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部分學生在化學基本概念學習中便形成了分化。因此,在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中,教師應重新審視和高度重視基本概念在化學教學中的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概念教學設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化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策略;分化;學困生

一、初中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現狀

初中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常關注教授的內容,關注學生牢記的基本概念,而忽視了學生在遇到類同問題的時,如何將已有知識進行遷移,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在進行化學基本概念教學時,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時效性,而忽視了化學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過于注重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概念,而忽略了概念的來源和緣由的講解;只注重單個概念的教學,將化學基本概念孤立化,忽略了一個概念與其他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無法準確把握概念,在運用過程中,漏洞百出、困難重重;有的教師甚至將化學基本概念教學一帶而過,只強調基本概念的應用,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義等。這些基本概念教學都無法使學生將化學知識內化,隨著教學逐步推進,化學知識點的不斷積累,學生便會對化學學習產生恐慌,進而挫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二、高度重視化學基本概念在化學教學中的的重要性

化學學科是初中階段新開設的自然科學,剛開始學生對化學學科充滿了好奇心,保護好這份好奇心對于化學學習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進行基本概念教學中尤為關鍵。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掌握物質變化規律的前提和基礎,更是學生理解化學實驗、掌握化學計算的前提條件,因此學好化學基本概念,對學生學習化學原理、化學實驗、化學計算等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忽視了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的掌握與理解,就會讓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化學的起步形成分化,進而形成化學學困生。因此,在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中,教師應重新審視和重視化學基本概念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的重要性,做好基本概念教學的教學設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化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探討

摘要:化學概念是化學知識體系構建的基礎,是初中學生化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提高對化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本文對初中化學概念的作用和特征做了簡要的闡述,指出了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影響因素,最后,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研究

初中階段的學生首次接觸化學這門課程,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識,尤其是在化學概念方面的學習,這是學生以后學習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學好化學概念的相關知識是初中化學教師進行化學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初中化學概念的特征

1.抽象性.化學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是通過大量的化學現象和化學實踐總結概括出來的,是對這些問題本質屬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化學學科研究的是物質分子和原子結構的變化,這些事物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教學中教師只能夠通過其他的直觀教具來表示相應的原子和分子.2.系統性.在化學教學中,化學概念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相關化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教師要幫助學生重點學習[1].

二、化學概念的作用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學基本概念教學

一、選擇場景和方法加強對概念的建構

概念教學過程如果忽略學生概念形成的認知過程,只是對概念的定義進行傳授,學生并沒有理解概念的本質,只是學習了一些詞語,會背誦概念的詞句,雖然也可以解答習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用概念的規律對習題做出判斷,那不是真正有意義的構建了概念。因此,化學基本概念教學的基本原理應是注重學生概念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充分利用演示實驗,分析歸納,形成基本概念適的條件使學生自主建構意義形成概念。教師精心設置情景,并引導學生從一定的方向對情景進行分析,發現情景中的問題,學生若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說明學生明確了學習的任務,有了明確的思維方向,也就為學生自主建構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概念時,教師列出幾個在四大反應范圍內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應范圍的氧化還原反應的例子,當學生首先按以前的經驗給這些反應分類,但當他們用原有的思維方式去分析這項反應遇到困難時,必然會產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這些反應的動機,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去觀察,如果發現這些反應其實只有兩類,這時學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內容的認識。此時學生應能對所選擇的信息形成概括,應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語言,從而完成對概念的建構。

二、利用實驗對基本概念進行解析

由于學生初次接觸化學課,往往對概念理解不深,習慣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教師盡可能地加強直觀教學,增加課堂實驗,讓每個學生都能直接觀看到實驗現象,加強直觀性,增強學生對概念的信度。同時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概念。例如在形成“催化劑”和“催化作用”概念教學時,通過氯酸鉀加熱分解的幾個對比實驗,使學生觀察到有以下現象:加熱氯酸鉀時放出氧氣速度較慢,加熱二氧化錳時不放出氧氣,當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共熱時,則放出氧氣的速度很快。再把反應后的剩余物進行分離,把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錳)再和氯酸鉀加熱,放出氧氣速度仍很快,且稱量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錳)知同反應前加入的二氧化錳質量相等。用明晰的實驗結論引導學生很快建立了催化劑的基本概念。強調學生理解這一概念時,要注意“一定”、“兩不變”的涵義,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強化了記憶,從而得到催化劑這一概念的內涵是:(1)是指化學反應速度;(2)這類物質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未變化。進而外延到:(1)在化學反應里;(2)具有內涵特征的這一類物質。隱含因素:(1)對“變化”二字的理解;催化劑即可加快化學反應速度,又可減慢化學反應速度;(2)一種反應可以有一種或幾種物質作為催化劑;(3)一種物質在這一反應中是催化劑,但在別的反應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劑;(4)不是任何化學反應都需要催化劑;(5)不同的化學反應所需的催化

劑一般是不同的。

三、強化形象思維,使抽象概念直觀化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措施

摘要:化學學科的基礎概念需要強記。學生只有將化學概念夯實,才能在化學學習的道路上順利前行。然而概念學習十分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抵觸心理,這對于學生的化學學習極為不利。本人結合自身多年實際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概念教學提出個人的看法,希望能夠給廣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初中化學;概念教學;夯實基礎;教學效率

初中階段是學生接觸化學的基礎階段,化學教師應重視學生基礎化學知識的夯實,幫助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相應的化學知識,確保學生能夠在化學道路上越走越遠。為了有效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要重視的就是學生的概念掌握情況,結合自身班級學生的實際化學基礎以及教材內容,合理選擇概念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鞏固概念基礎。

一、以書面理解作為化學概念教學的出發點

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概念的接觸和理解都是從書面開始的。如學生在了解“溶液”概念的時候,首先會做的事情就是查詢書本,了解書本上對“溶液”會進行如何解釋。學生在了解書本對“溶液”的解釋以后,緊抓其中的關鍵詞,就能夠真正做到相關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再如,書本對“化合物”的解釋是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對“單質”的解釋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二者都是通過純凈物這一關鍵詞進行展開解釋,并做到相關聯概念的顯著區分。學生結合純凈物這一關鍵詞,將不會把化合物和單質同其他概念諸如金剛石、石墨進行混合,從而能夠顯著提升自身的化學概念學習效率。

二、巧妙借助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的展示化學概念

查看全文

初中化學概念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摘要】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最基本、最基礎的內容,對于剛涉足此領域的初中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以此為出發點,探討了一些可行性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化學;概念教學;有效策略

化學概念是化學學科最基本、最基礎的內容,其教學理應受到充分關注。初中化學是啟蒙教學,化學概念具有邏輯性、概括性、抽象性特征。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學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征,是人們思維的結晶。對概念的理解不僅是學生學好基礎理論、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時常感到枯燥無味,難以接受或不感興趣。如何加強基本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是本文要解決的難題。

一、有效對比,構建完整的概念體系

化學基本概念的系統服從于教學目標和意圖,主要由教材的理論體系決定,其中部分概念是一個分段形成,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在概念教學時,物質的分類一直是學生難以接受的知識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師應抓住基本概念的編排順序逐步深化,各個突破,在有效推進的同時,應對比各概念間的異同,將其進行適當分類,并將同一類概念按其相互關系歸納在一起,加強概念間的內在聯系,使原本教材中零散的知識聯成有序的網絡,力求使概念系統化,便于學生牢固、準確、系統地掌握基本概念,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例如,在第二單元“空氣”中學習了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在第四單元學習水的組成時又學習了單質、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這時很多學生分不清混合物、化合物和氧化物的區別和聯系。這些概念既有自身的內涵,又存在著一定的從屬關系。在教學中既不能把它們絕對化,又不能將它們孤立分割對待,要分析它們之間的內涵與外延,聯系對比畫出關系圖(如下圖),以達到突出概念的本質聯系,加深學生的理解,便于學生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教學實踐證明,在進行聯系對比,構建概念體系時,教師應多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研究,并得出結論,不宜過早地列出全部結論,可在講解分析的過程中隨講隨列,最后完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知識網絡,不要一開始就向學生展出全圖,以防止學生被動接受。

二、去偽存真,用好日常概念的“兩極性”

查看全文

化學基本概念教學分析論文

化學基本概念是反映物質在化學運動中的特有屬性的一種基本思維形式,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化學基本概念,可把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原理,化學計算,化學實驗等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化學基本概念可分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兩大類:基礎知識方面的概念包括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化學量,化學用語等;基本技能方面的概念包括實驗技能和計算技能兩部分。這些概念構成了中學化學中關鍵和核心的內容。化學概念邏輯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強,一般需要經過初步確立,鞏固和應用的幾個階段才能形成。在化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掌握和應用好化學基本概念,是學生學好化學知識,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化學教師長期來共同探究的課題。談談本人在化學基本概念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要準確,嚴密地闡述化學概念的定義。

概念是通過詞組和語句來定義的,要求教師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講授化學概念,突出定義中那些作用至關重要而又易被忽視的關鍵字,詞和構成概念的特定條件,及時糾正學生因省略或變換概念中的關鍵詞或某些條件所產生的錯誤,在講解定義時既要強調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內涵),又要結合實例說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范圍(外延),通過嘗試分析忽略定義中某一定語成分將導致外延擴大的事實,要求學生注意定義表述的嚴密性,在力求科學性,嚴密性的同時,還應考慮到概念的發展,講解時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如講解酸性氧化物這一概念,其定義是:“凡能跟堿起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边@個定義反映了概念所包括的一切對象的本質屬性是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這就決定了概念的范圍是成鹽的非金屬氧化物,如SO2,SO3,CO2,P2O5等,而不成鹽的非金屬氧化物如NO,CO,等則不屬于這一類。又如講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其本質屬性包括“一定溫度”,“100克溶劑”,“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溶質單位是克”這四個要素,少了任何一個要素則定義不能成立。這就明確規定了這個概念的范圍。講解概念時,準確,嚴密的闡述概念,就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學生就能把概念與具體事物結合起來,分析問題,判斷正誤,運用自如。.

二、善于分析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找出概念的個性和共性。

化學概念種類繁多,各概念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無關的,每個概念又常與其他概念或知識相互聯系在一起,教學時要注意從多方面分析這種關系?;瘜W概念之間的關系,大體上可分為四種情況:

(1)從屬關系,即大概念包括小概念的關系。如化學反應與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四種反應;氧化物與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不成鹽氧化物;取代反應與磺化反應,鹵化反應,硝化反應,溶液濃度與百分比濃度,摩爾濃度。當量濃度等關系均屬于這種關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