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12:08: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舊城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舊城區拆遷改造實施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逐步消除城區平房區、改造舊樓區。
二、組織領導
為加強全市舊城區拆遷改造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決定成立*市舊城區拆遷改造工作協調領導小組。具體成員如下:
組長:*副市長
副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建委主任
舊城區改造交流發言稿
同志們: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開舊城區改造工作會議,總結工作、交流經驗、部署任務。下面,我就在舊城區改造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及體會和大家交流。
一、工作成效。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拆遷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為加快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我們搞了一個集體歡送搬家儀式。在拆遷過程中,大家顧不上節假日休息,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一心撲在拆遷現場,連續奮戰,確保整個拆遷工作從上到下、全面協調地快速推進。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感謝拆遷指揮部、各拆遷片區的領導和同志們,感謝項目開發單位和拆遷公司,感謝為拆遷工作提供了熱情協助和服務的相關市、區部門和單位,感謝同志們幾個多月來的艱苦付出和努力。
二、用拆遷帶動拆違,改變城區面貌,為今后的規劃儲備了土地資源。
1、加強輿論宣傳攻勢,大力營造拆違拆遷氛圍。一是逐戶發放《致拆遷戶的一封信》萬多份,做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二是采取扭秧歌、打腰鼓、唱京劇等文藝演出形式,集中開展拆違拆遷宣傳教育活動,現場答疑解惑,宣傳政策。截止目前,已在文化廣場舉辦大型文藝宣傳活動次,小型社區文藝宣傳活動次,發放宣傳材料萬份,受教育群眾達萬多人。三是充分發揮社區宣傳欄、宣傳櫥窗、黑板報等輿論宣傳陣地作用,強化宣傳教育,累計書寫宣傳拆違拆遷工作板報多期。四是出動一輛宣傳車,每天深入境內條主次干道和個社區巡回播放拆違拆遷通知,宣傳拆違拆遷工作的重大意義。目前,已累計播放多小時。五是邀請市電視臺對全街拆違拆遷工作進行現場報道,目前,拆違拆遷工作典型事例已在市電視臺多次予以報道。
舊城區土地開發監管暫行制度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膠河疏港物流園區管委會,咸家工業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市舊城區土地開發整理試行辦法》已經市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大舊城區改建力度,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條件,根據國務院《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和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用地和建設管理調控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51號)等規定,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的舊城區土地開發整理,是指在我市建成區范圍內進行舊城區改建所涉及的土地征收、安置、補償、出讓。
第三條舊城區土地開發整理遵循“政府主導、街區實施、統一規劃、市場運作、有序開發”的原則,鼓勵整居、成片開發整理。
第四條市政府統一組織領導舊城區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經濟開發區、密水街辦、醴泉街辦、朝陽街辦(以下簡稱各街區)具體組織實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規劃局、國土資源局、發展和改革局、財政局、土地經營開發管理辦公室等部門按照各自工作職責做好相關工作。
我市老舊城區整治工作通知
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直屬有關單位:
市區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工程實施以來,在各級、各責任單位齊心協力、密切配合下,呈現出穩步推進的良好態勢,改善了小區居民的居住生活條件,提升了城市形象,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為確保按期完成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任務,結合市區實際情況,經市政府研究,現就切實做好年和年市區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程實施計劃
據市建委和政府梳理統計,目前市區尚有88個點、132萬平方米(具體面積以實測為準)的老(舊)住宅區未整治改造。為按期完成改造整治任務,對尚未整治改造的老(舊)住宅區分兩年實施,其中年實施完成42個點,年實施完成46個點。
二、工程立項審批和實施
參照年工程實施情況,年和年老(舊)住宅區綜合整治工程由政府進行立項審批并實施,具體按市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號意見執行。
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研究
【摘要】舊城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需要符合老年人對戶外活動空間的生理、心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讓老年人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使老年生活更加充實。論文就老年人的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進行分析,探討了空間景觀的設計原則,并提出了舊城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舊城區;老年人;空間景觀設計;戶外活動
1老年人對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
1.1生理方面的需求。進入老年階段,人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會逐漸降低,據有關數據統計,60~70周歲的老年人群患病率高達64%,70~80周歲的老年人患病率接近77%,80周歲以上老人患病率高接近85%。老年人受到生理特點的影響,更喜歡相對安靜的戶外環境,戶外的噪聲會給他們帶來干擾。另外,老年人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減退,聽力和視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因此,在舊城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中,要兼顧老年人生理方面的特點,為老年人提供更為舒適的戶外活動環境和服務。1.2心理方面的需求。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減退,離開了以往熟悉的工作環境,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會給老年人心理方面帶來較大的落差,老年人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老年人身邊通常缺少子女的陪伴,交往的圈子也會逐漸縮小,進而形成孤獨感。在進行舊城區老年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時,設計者需要結合老年人心理方面的需求營造可供老年人交往和娛樂的空間,為老年人釋放心理壓力,消減負面情緒創造更多條件[1]。1.3安全方面的需求。老年人的視覺、聽覺和行動能力都在逐漸衰退,表現出動作遲緩,身體協調性和肢體靈活性差等特點。因此,舊城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中,需要從老年人行為特點出發,采用人性化設計,給老年人戶外活動提供安全保障,滿足老年人安全方面需求。
2舊城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的原則
2.1安全性原則。老年人戶外活動場所的選址需要考慮老年人出行的便捷性,要盡量遠離交通流量大的街道。老年人戶外活動場所臨近街道時,可以通過種植植物或建設圍擋將道路與活動空間隔離,為老年人構建安全的活動區域;在老年人戶外活動場所路面材料選擇中,可以選用具有較好彈性的塑膠材料,路面要具有防滑功能等,體現空間景觀設計安全性原則。2.2易識別原則。舊城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景觀設計中,需要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設置辨識度高的標志,用于彌補老年人視力衰退帶來的感知上的不足,例如,在活動場所路面增設指示標志,在路邊設置指示牌等,字體設計以及照明設計要適應老年人生理方面需求,以此增強老年人活動過程中的方向感。2.3易交往原則。老年人孤獨感較強,舊城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和景觀設計中要體現出易交往原則,設置一些便于老年人交流的空間。采用植物或建筑將老年人的活動場所分割成半封閉空間,營造出安靜、優美的小空間環境,通過增設石桌、石凳等設施,增加小空間的功能性,不僅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還能讓戶外空間景觀具有層次感和藝術性。
歷史名城區景觀設計研究
摘要:作為城市最具特色的一大空間,歷史名城是傳承城市文脈、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當前眾多的歷史名城在景觀設計中,只是單純強調保護歷史文物及建筑,忽視了對于人文景觀的設計,導致現代城市記憶大幅衰退.可以說,歷史名城的景觀屬于城市文脈的物質載體,本文重點圍繞怎樣才能夠展示出歷史名城的地域文化特征這一問題展開論述.以南昌市舊城區這一歷史名城為例,分析了當前歷史名城區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設計原則,并重點介紹了地域文化特征下的歷史名城區景觀設計,確保地域文化能夠植根于景觀之中,從而對地域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地域文化;歷史名城;景觀設計;南昌市舊城區
1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歷史名城區景觀設計的相關概念
由于景觀設計的存在,地域文化發展才具備了強大的載體,地域文化也只有在景觀設計中才能夠將其創新性的一方面展示出來.此外,地域文化也是景觀設計的靈感所在,景觀的內涵和價值都在地域文化中表現出來.通過地域文化以及景觀設計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增強對歷史文化的傳承.
1.1地域文化
所謂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圍內,人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以體力、腦力等勞動創造出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沉淀、積累以及升華的物質以及精神的所有成果.其范疇非常廣泛,除了包含地域內部的自然資源,還包含歷史發展中積淀下來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思維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建筑風格等等.在漫長的歷史歲月發展過程中,眾多具備明顯地域特征事件、人物和地址等都只在古文獻或者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才能夠知道,在現實的世界中無法找到這些印記[1].所以,在地域文化的發掘過程中,選擇性地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使其在景觀設計中得以再現,成為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必要形式之一.在具備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選取時,有時需要以本地民間傳說、宗教信仰以及風土人情為根本,從中進行探究、發掘,經過反復推理分析,將這些無形的素材轉變為現實的景觀,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一大亮點.
舊城改造中存在的法律問題與對策
一、舊城改造的概述
(一)舊城改造的涵義
城市,作為一個生態實體,其生長和維持是一項長期規劃的事業。當城市經歷局部或部分地老化、病死,進而開展規劃性的改造、替換性地修補療養,便是“舊城改造”這一詞匯的開始。顧名思義,舊城改造就是指對已經不再適應目前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而進行物質環境部分的改造和開發,促使城市的整體功能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在王軍筆下的北京,舊城改造是“成片推倒四合院平房區建設高層建筑的大規模房地產開發模式”,當然也有1950年時對“梁陳方案”的全盤否定。這就像是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提出的“規劃性破壞”概念一樣,舊城區內的房子越拆越密,社會矛盾便是越拆越多。而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這樣的大改大建模式是萬萬不行的,所以舊城改造就必須遵循一種能夠長遠發展的規律,從而實現改善和提高城市整體功能的目的。
(二)當前舊城區在我國的改造現狀
每一個不同的城市,每一個不同的舊城區,在社會發展的大潮流下,都經歷著不同形式的舊城改造。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推動著各地的舊城更新去呈現一個多模式、多層次的發展態勢。
1.舊城改成的千篇一律
機動車維修及服務業治理工作辦法
為配合舊城區改建,全面改善鎮城區的環境質量和交通秩序,對舊城區各類機動車服務行業進行劃行歸市、全面整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國務院《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交通部《機動車維修管理規定》、《市城市建設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和上級有關政策的規定以及《關于規范勒騰席熱鎮機動車銷售維修及相關服務性行業的通告》,制定本方案。
一、整頓范圍及工作目標
(一)整頓范圍
鎮新舊城區14.5平方公里規劃區內。
(二)工作目標
進一步改善市容市貌,保護城市生態環境,促進機動車產業提升服務功能和發揮規范化、集約化優勢,提高城市品位,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對鎮新舊城區中機動車維修及相關服務性行業進行集中治理整頓,按照劃行歸市的原則,將從業地址統一遷往鎮綜合汽車城。同時,為緩減鎮鎮區交通壓力,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確保鎮鎮區內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暢通,公安交警部門要對舊城區的街道進行劃分,增設標志、標牌、標線,對大型車輛和農用車進入城區明確劃定禁行街和嚴管街的界線及具體執行時間,并標明停車場位置及其通行路線,凈化交通環境,改善交通秩序。
關于關于加快舊城改造的建議
舊城改造
近年來,南昌市按照“一江兩岸,南北雙城,沿著贛江,兩頭延伸,張開雙翼,敞開四門,內外有環,外帶五個組團”的規劃進行城市建設,城市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在紅谷灘新區的建設上,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準統一開發,一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但是與新城區建設開發的力度和速度相比,舊城區的改造則顯得相對滯后。而舊城開發的遲緩,不僅嚴重影響南昌作為“省會城市、英雄城市、動感城市”的形象,而且容易引發消防、衛生、治安、交通堵塞等諸多社會問題,形成安全隱患,造成群眾居住環境惡化,制約經濟的快速發展。舊城改造已經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一、舊城改造——難在哪里
由于受政策、體制和拆遷成本高、安置難度大等多種因素制約,舊城改造進展緩慢,問題的根源主要在于:
1、政策限制嚴。由于市政府決定對舊城區實施只拆不建的政策,致使招商引資改造舊城項目被擱置,政策限制已成為城區舊城改造進展遲緩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對一些處在成片地塊外的危舊房維修,因為市有關部門對審批控制較嚴,要求不倒架維修,不但施工成本過高,而且不能徹底排危,使城區的危房不能得到大面積的徹底改造翻修。
2、綜合協調難。舊城改造是一項情況復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社會系統工程,但是我市一直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行政領導機構進行綜合協調,造成責權利難以統一。在舊城改造中的政策措施、規劃審批、土地拍賣出讓及收益權均由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控制,而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舊城區危舊房的管理維修和安全責任則落在區里,區里權力有限,有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而市、區有關部門由于各自職能不同、側重點不一,在舊城改造中往往表現為各自為政,工作上有利則爭、無利則推,僅僅靠一、兩個部門主動往往難以推動,必然滯后整個舊城改造的工作進展。
城市土地利用經驗交流
土地在城市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實踐表明,在許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產行業的急驟膨脹推動城市的發展,土地低效、無序利用大量存在。現就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從集約用地的角度進行粗淺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議。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
1、舊城區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
舊城區已經成為城市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市土地約40%左右被低效利用,城市規劃整體容積率一般為0.4-0.45,而實際上我們的容積率不及規劃容積率的70%。一些城市的舊城區已有著相當長的歷史,一些房屋破舊不堪,長期空置,街巷縱橫交錯,給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帶來不便。
2、新區建設貪大求洋,土地利用結構失衡。
一些政府在畸形發展觀和政績觀的主導下,絕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資源的發展方式,一些政府的領導熱衷于新城區、開發區等建設,熱衷于搞大片房地產開發。另一方面,一些工業企業以較低價格受讓土地使用權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閑置一部分,有些企業甚至在廠區內搞大面積的綠化,土地利用率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