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08:39: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抗菌藥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婦產科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研究
對于婦產科患者,其在臨床治療中通常是通過手術方法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治療,為了預防在患者術后出現感染,往往會通過抗生素藥物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從而降低患者臨床手術治療中出現感染的幾率,但在進行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由于不同患者的體質等不同,使得患者出現抗生素不良反應的幾率較高,像過敏反應和靜脈炎等。
1資料和方法
1.1患者臨床資料。對于我院本次開展的研究工作,將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這一段時間收治的80例婦產科治療中使用了抗生素藥物且患者臨床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對這些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統計得知,其使用到的抗生素藥物主要包括大環內酯類以及頭孢菌素類等。對所有的患者進行臨床隨機編碼,然后從中隨機抽選出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臨床護理中開展常規護理內容,患者年齡21~66歲。剩下的40例患者為觀察組,其在臨床治療中采用的是護理干預模式,患者年齡22~66歲。對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礎性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1.2方法。對于本次研究工作,觀察組和對照組采用的是不同的臨床護理模式,對照組的常規護理模式主要是在患者進行抗生素藥物治療之前對其進行皮試實驗,確認患者無不良反應之后對其進行臨床治療。在治療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其年齡等調整不同的滴注速度,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滴注治療過程中的情況。觀察組患者采用的是護理干預模式,其具體的護理對策為:第一,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日??股刂R培訓,使護理人員對患者日常臨床中常見的抗生素藥物有全面的了解,同時掌握不同抗生素不良反應的狀況,并對不良反應發生后的應對策略進行學習。第二,對于抗生素藥物的配備,一般情況下是現配現用,但一些醫院由于護理人員不足,其往往會將所有的抗生素藥物一次性配備完成,這種情況會使得抗生素藥物出現沉降或者污染等問題,導致患者治療期間出現感染和不良反應的幾率大大增加。第三,在患者用藥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反映進行全程監測,發現患者出現腹瀉等不良反應時需要及時停止抗生素藥物的滴注治療,同時通知治療醫生對患者進行救治等。1.3統計學方法。針對本次研究工作,患者的臨床不良反應數據采用的是SPSS18.0軟件統計,臨床治療過程中的資料計量則是采用均數±標準差方式進行表示,對于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性檢驗采用t,在兩組患者的差異性滿足P<0.05時,代表數據統計差異性明顯。
2結果
在臨床統計完成之后,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數據,對照組患者,其在臨床護理完成之后,患者中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為21.8%,明顯優于觀察組畫患者(9.1%),且兩組患者之間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下面是具體的統計數據。
3討論
藥學干預抗菌藥物評估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藥學干預對Ⅰ類切口圍手術期使用抗菌藥物的評估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Ⅰ類切口患者12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應用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圍手術期常規用藥,未開展藥學干預;研究組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進行藥學干預,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抗菌藥物費用、住院費用、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率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研究組平均住院時間、平均抗菌藥物應用費用以及平均住院費用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率為90.00%,低于對照組的48.33%(P<0.05)。結論對Ⅰ類切口圍手術應用的抗菌藥物實施藥學干預,能促進抗菌藥物的臨床合理應用,降低患者抗菌藥物費用,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抗菌藥物;Ⅰ類切口;圍手術期;藥學干預
Ⅰ類切口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手術類型,該類手術局部無炎癥、損傷,不涉及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器官,一般情況下不需應用抗菌藥物,但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預防感染,會預防性的應用抗菌藥物[1]。據統計,多數醫院存在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現象,不僅會增加經濟資源浪費,還會增加用藥不安全概率。為了促進抗菌藥物的臨床合理應用,實施必要的干預非常必要。本院在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中應用藥學干預,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Ⅰ類切口患者120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應用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22~68歲,平均(38.16±3.75)歲;研究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3~66歲,平均(39.05±4.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對照組的患者常規應用抗菌藥物,劑臨床醫師根據患者手術情況、病情以及生理狀況應用相關抗菌藥物進行感染預防。研究組的患者對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適應展開藥學干預,根據本院圍手術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的規定制定出Ⅰ類切口圍手術抗菌藥物的標準與規范。用藥前臨床藥師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解,分析檢驗報告,對臨床醫師開出的醫囑進行審核,對存在問題處積極與醫師溝通,并制定出合理的抗菌藥物使用方案。用藥期間,做好藥學監護,注意觀察患者用藥后反應,若用藥后患者發生異常反應,應及時與醫師溝通,并調整用藥方案。危重患者,臨床藥師應向患者結家屬講解藥物使用相關注意事項,并告知家屬或患者,有任何疑問,可隨時咨詢。1.3觀察指標。詳細記錄各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平均費用、住院平均費用,對兩組患者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率進行比較分析。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論文
1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現狀
目前,我國的醫療領域對于抗菌藥物的應用還存在許多不合理現象,抗菌藥物的大規模使用已經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眾所周知,抗菌藥物對于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所以其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但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目前對于抗菌藥物的大規模應用,普遍存在較多不合理的情況。一定程度的濫用不但造成了醫療資源浪費,還容易引起耐藥菌株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等危險事件發生,對患者自身健康和公用醫療衛生的質量產生了不利影響??偨Y我國目前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1)對于臨床指征不明的病例,存在錯誤用藥情況;對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錯誤使用抗菌藥物,造成抗菌藥物濫用情況時有發生。(2)臨床中存在錯誤應用對感染細菌不敏感,或使用具有耐藥性的抗菌藥物的案例。對于安全性存疑的抗菌藥物,沒有經過仔細斟酌比對就進行使用,造成了用藥危險事件發生。(3)許多醫院科室采用大處方診療,對于抗菌藥物,動輒進行聯合應用。方法不當,導致許多病例在治療過程中延長了住院時間,且效果不佳。
2抗菌藥物的用藥原則與臨床合理應用
2.1抗菌藥物的用藥原則??咕幬锏呐R床應用原則,首先要保證使用藥品的安全性,以及對癥治療的絕對安全。在此前提下確保治療效果,在用藥過程中嚴格應遵循明確的用藥規范。其次對于非感染性疾病,或者已經確診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嚴格禁止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病原學檢查和藥敏培養應認真執行,根據顯示結果,審慎選擇抗菌藥物進行治療。與此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避免使用廣譜抗菌藥物,以減少耐藥菌產生和二次感染事件的發生。對于急性感染者,在使用抗菌藥物治療72小時后,如果患者仍沒有明顯改善癥狀,則要判定藥物使用是否對癥,以便及時更換藥品,確保治療及時。最后要注意避免隨意性聯合用藥。2.2TDM臨床藥學研究應用。開展臨床藥學研究,對于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具有積極意義。治療藥物監測(TDM)是目前我國開展臨床藥學抗菌藥物干預的有效方法。TDM是近年來醫學領域出現的一門新的學科,其主要研究目的,即通過對治療藥物的血藥濃度測定,同時利用藥學原理進行分析,促使用藥的個體化和針對性,使患者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毒副反應,同時避免細菌耐藥性的產生。TDM對于氨基糖苷類藥物、萬古霉素等糖肽類,治療指數較低、適用安全范圍較小的藥物,能夠進行實時的血藥濃度監測,以便及時調整劑量,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2.3藥師臨床治療。藥師的臨床治療是臨床藥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表現形式。臨床藥師參與查房,與臨床醫師交流探討,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藥物治療方案,對于抗菌藥物的臨床合理應用具有積極意義。臨床藥師利用自己的專業藥學知識,對抗菌藥物的熟悉,在對抗菌藥物的選擇、給藥手段、用藥劑量方面給與臨床醫師以專業性建議。這種診療方式大大提升了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科學性。在疾病治療監測過程中,臨床藥師與臨床醫師同時對患者進行藥物檢測,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藥物劑量和給藥途徑,研究具有個體針對性的合理用藥方案。
3藥學對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作用
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藥學對于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效的藥學干與引導,可以提高抗菌藥物治療水平與安全性。據某市人民醫院,對于抗菌藥物用藥過程進行藥學參與的案例總結分析,顯示在治療過程中,沒有進行藥學分析的病例,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率為45.3%。而進行了藥學指導干預后的治療病例,藥物不合理利用率降至了32%。同時,在進行抗菌藥物治療過程中,藥學干預大大減少了抗菌藥物的平均使用療程,極大地減少了治療費用,降低了患者的負擔。采用循證藥學的手段對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進行管理。對比管理前后病例治療的有效率,可以發現,采用循證藥學治療后,患者的用藥有效率大大提升,感染復發率得到降低。管理后患者的抗菌藥物勝率、聯合用藥率、抗菌藥物持續使用時間均優于管理前,細菌學檢查率或藥物敏感性試驗率高于管理前,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管理前。循證藥學可有效規范抗菌藥物的應用,從而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減少藥物濫用及藥品不良反應等情況的發生,對臨床藥物治療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可見,藥學對于促進臨床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而廣泛深入地促進抗菌藥物的安全合理應用,對與我國的醫療衛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深究兒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運用狀況
抗生素濫用是我國兒科臨床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而在基層醫院,情況更為嚴重。為了解我院兒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對本院2006年1月至12月兒科出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并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隨機抽查2006年1月至12月兒科出院患者病例200份,記錄患者細菌感染及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包括抗菌藥物種類、用藥時間、聯合用藥情況,是否做過病原學檢查及藥敏試驗,按預先設計好的調查登記表規范填寫,然后進行統計。
2結果
2.1抗菌藥物使用率
調查的200例患兒中,使用抗菌藥物198例,使用率99.0%,單獨用藥、二聯及三聯用藥使用率分別為22.5%、62.5%、15.0%。
藥學在抗菌藥物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在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中,使用藥學的作用。方法將2016年1月~2018年1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將前一年未使用藥學的抗菌藥物應用情況作為對照組數據,將后一年應用藥學管理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作為觀察組數據;總結分析藥學的作用。結果觀察組抗菌藥物的平均使用時間為(11.31±2.03)天,短于對照組的(17.32±3.04)天;同時觀察組的不合理用藥現象均少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藥學在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中的作用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藥學;作用
抗菌藥物在目前多種疾病的治療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相關藥物的耐藥性也隨之上升,導致臨床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對患者造成多方面不良影響。故本次我們從合理用藥角度對藥學的詳情進行芻議,目的在于總結相關經驗供廣大同僚參考,現將詳情實施分析總結,并作出整理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6年1月~2018年1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將前一年未使用藥學的抗菌藥物應用情況作為對照組數據,將后一年應用藥學管理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作為觀察組數據。兩組分別納入100例處方進行分析,100例處方分別對應的患者一般情況均無顯著差異,故組間可比(P>0.05)。本次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同時院內有關科室表示愿意支持本次研究。1.2方法。對照組的抗菌藥物處方開具,主要是醫生按照患者的病情診斷情況給予用藥,同時其處方完整;觀察組則在處方開具前,基于患者的病情和藥學知識,對抗菌藥物的使用進行斟酌和把握。后對兩組含有抗菌藥物的處方進行分析,總結其存在的不合理用藥現象,包括用量用藥不當、用藥時間過長、藥物連用不合理、無適應癥用藥等情況,并對其最終的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對比[1]。1.3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中計數資料以例(n)統計、計量資料用“x±s”統計;并分別使用x2檢驗、t檢驗,檢驗后P值在0.05以內表示兩組差異顯著,且有統計學意義,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20.0軟件。
2結果
腎內科抗菌藥物用藥研究
抗菌藥物在預防與治療感染性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臨床廣泛應用的同時,隨著新品種的大量上市,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現象迅速增加,導致不良反應增多、病原菌耐藥性不斷增強、醫院感染發生率增加等嚴重問題[1]。為此筆者對我院2010年12月份~2011年4月份住院腎內科歸檔病歷的抗菌藥物的應用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并對抗菌藥物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合理用藥進行了評價。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我院臨床藥學室在2011年4月份隨機抽取2010年12月份~2011年4月份住院腎內科歸檔病歷30份,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18歲,平均年齡45.93歲;住院時間最長的39天,最短的1天,總天數278天,平均住院天數9.27天。
1.2方法
分別記錄住院病案號、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入出院時間、疾病診斷、手術情況、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病原菌檢測情況、陽性標本+藥敏試驗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根據WHO建議,用限定日劑量[2](defineddailydose,DDD)和藥物利用指數(drugutilizationindex,DUI)作為醫生是否合理用藥的指標,對應用的藥物作統計分析,以此來分析用藥的合理性。DDD值的定義為:藥物達到治療目的所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劑量。DDD值參照WHO制定的DDD(《藥品的解剖學治療學化學分類索引》)和《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年版)、《新編藥物學》(16版)等權威書籍和藥品說明書規定的成人平均日劑量及我院常規日用劑量。用藥頻率(DDDs)=總用藥量/DDD,DDDs是不同藥品間消耗比較的指標,DDDs越大,藥品使用的頻率就越大,反映臨床對該藥的選擇傾向就越大;DUI=DDDs/實際用藥天數,DUI>1為用藥不合理,DUI≤1為用藥合理。
抗菌藥物整頓工作方案
為配合市抗菌藥物聯合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進一步完善抗菌藥物市場流通環節的管理,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放心的醫藥保障體系,結合我局分管工作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及工作目標
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確保群眾用藥安全,完善藥物管理體系。通過整治工作,強化抗菌藥物依法經營流通意識,規范抗菌藥物流通市場秩序,進一步完善我市抗菌藥物流通環節的監督管理體系。
二、整治范圍及主題
范圍:全市抗菌藥物有關經營企業
主題:促進抗菌藥物管理,保障群眾用藥安全
醫院抗菌藥物應用管理模式研究
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特別是不合理使用,浪費了寶貴的醫藥資源,更重要的是導致細菌耐藥性快速增長、藥源性疾病日見增多、患者住院時間及治療費用增加等[1]。抗菌藥物有效且可持續的管理模式是臨床重點探討的課題之一,抗菌藥物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治療用藥患者微生物檢驗樣本送檢率和抗菌藥物使用的針對性,減少抗菌藥物濫用對人身體多器官的損害,減少多重耐藥菌的產生和蔓延,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使抗菌藥物的使用更合理、有效、安全、經濟。本文通過對某二級醫院抗菌藥物管理及使用的數據進行分析,探討了該院抗菌藥物管理的有效性及可持續性,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提取某二級醫院信息系統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數據,調查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各項抗菌藥物使用指標及采取干預措施后的各項指標的變化趨勢。
1.2調查方法
根據國家標準計算方法統計抗菌藥物使用各項指標,本次調查的抗菌藥物是指治療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藥物,不包括治療結核病、寄生蟲病和各種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藥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制劑,也不包括滴眼劑、滴耳劑、軟膏劑、陰道片等外用抗菌制劑[2]。
縣級醫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藥師對口支援促進受援醫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工作方法,評價支援前后受援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各項考核指標的變化。方法針對受援醫院抗菌藥物管理使用存在問題,支援藥師帶領醫務人員完成建立健全抗菌藥物管理制度,加強培訓,制定臨床科室考核指標,開展抗菌藥物處方、病歷點評等工作。結果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門、急診患者抗菌藥物處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等與藥學支援之前比有所下降,其中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從60.63DDDs/100人×天下降至42.63DDDs/100人×天,下降明顯。結論藥學專業人才缺乏,醫務人員抗菌藥物知識匱乏是造成醫院抗菌藥物考核指標不達標重要因素,藥學對口支援工作能夠促進縣級醫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提高醫院藥學服務水平。
關鍵詞:藥學;對口支援;抗菌藥物;合理使用
2018年根據北京市委組織部文件《關于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專業技術人才選派和接收有關工作的通知》,密云區醫院選派醫務人員到灤平縣醫院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筆者作為一名藥師于2018年9月3日~2019年9月3日被選派灤平縣醫院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在工作中,筆者發現灤平縣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各項考核指標與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有一定差距,根據受援醫院需求將工作重點放在該部分,帶領藥師開展工作促進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取得一定效果,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通過計算機系統提取門、急診抗菌藥物費用占藥費總額的百分率、門、急診患者抗菌藥物處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總金額占藥品總金額的百分率、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強度等數據。其中以2018年1~8月份為對照組,2019年1~8月份為研究組。指標要求及合理性評價標準參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1]。1.2方法。針對受援醫院抗菌藥物管理使用存在問題,藥師和醫院各部門緊密協作,帶領醫務人員完成以下工作。1.2.1建立健全抗菌藥物管理制度帶領藥學人員完善及修訂原有的抗菌藥物管理相關制度,并新增《抗菌藥物使用動態監測和超常預警制度》、《抗菌藥物遴選和定期評估制度》、《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使用實施細則》等制度。緊抓制度落實情況,以制度來規范和約束臨床醫生的用藥行為[2]。1.2.2加強醫護人員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知識的培訓,提高其合理用藥意識培訓為三個層面,首先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了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講座,使醫務人員認識到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使臨床醫生掌握抗菌藥物抗菌譜、適應癥、禁忌癥、聯合使用的指征及預防用藥指征、細菌學等相關知識。其次制定藥學人員合理用藥培訓計劃,階段性進行培訓,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為之后開展處方病歷點評工作打下基礎。最后針對存在問題嚴重的科室,深入科室開展培訓和指導,促進整改。1.2.3制定各臨床科室考核指標結合各臨床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參考周邊二三級醫院指標,制定各臨床科室考核指標。每月對各臨床科室實際完成情況在院長查房過程中進行反饋,引起臨床科室重視。1.2.4發揮藥師作用,開展抗菌藥物處方、病歷點評工作每月抽取5~6個科室的處方和病歷,藥師帶領受援藥師點評分析其合理性,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或建議,反饋給臨床科室。對提出的不合理用藥問題連續兩次以上未更改的上報醫院紀委,由書記找相關負責人談話。點評依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療指南》[3]、各類疾病治療指南進行等。1.3評估指標。比較藥師對口支援前后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各項考核指標的完成情況。1.4統計學方法。應用Excel2019統計軟件對各年度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和排序。
2結果
藥學干預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分析
抗菌藥物是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在感染性疾病等多種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臨床上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的情況明顯增多[2]??咕幬餅E用,不僅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使臨床醫療費用增加,還會造成一些病菌的耐藥性不斷加強,導致臨床療效降低,甚至耐藥菌感染暴發等,嚴重影響生命健康及社會的穩定和諧[3]。近年來,我國衛生部門對于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2011年衛生部《關于做好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及《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問題的通知》等促進臨床上對于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故在臨床上尋求有效的干預措施,將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減少,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藥學干預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意義進行評價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12月我院未實施藥學干預的1400張抗菌處方(定義為對照組),與2016年1~12月我院實施藥學干預后的1400張抗菌處方(定義為研究組)。研究組中758例男性,642例女性,年齡19~82歲,平均年齡(43.7±6.8)歲,其中517例內科患者、408例外科患者、294例婦產科患者、181例其他科室患者;對照組中763例男性,637例女性,年齡18~84歲,平均年齡(44.1±6.9)歲,其中521例內科患者、413例外科患者、289例婦產科患者、177例其他科室患者。入選處方患者中需排除臨床資料不全與合并神經、認知及意識障礙;觀察分析兩組臨床基本資料顯示,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1.2方法:研究組實施藥學干預,對照組不實施藥學干預。藥學干預方法主要包括:①對藥學干預小組進行建立,主要是由臨床藥劑師及藥房工作人員組成,負責藥物干預,并在干預前對藥學干預小組成員進行藥學干預知識的培訓,以將其專業素質提高;②對藥學干預管理小組進行建立,主要是由醫院領導及部門負責人等組成,對藥學干預情況進行管理、監督;③對藥學干預制度進行建立、完善,藥學干預小組應依據醫院及各個科室的實際情況制定藥學干預制度,并嚴格要求各科室在抗菌藥物的應用中按照制度及《抗菌藥物使用原則》等進行,以對抗菌藥物用藥行為進行規范;④對臨床患者的用藥檔案進行建立,應包括全用藥過程的藥物監測、記錄情況,及用藥治療療效、生存質量情況的評價情況,以便及時發現用藥治療過程中的用藥問題,并實施解決措施;⑤醫院應定期組織臨床藥師進行藥理及藥物合理應用知識的培訓,可通過開展專題講座與研討會,并進行用藥考核,以將臨床藥師對于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知識及意識等加強;⑥藥學干預小組還應將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宣傳及監督等加強,將抗菌藥物的應用要求及制度等在每個科室張貼,并定期對臨床病理及抗菌藥物用藥處方進行抽查,以對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進行及時的評估、了解,提出用藥改進對策。1.3觀察指標:分析兩組抗菌藥物應用情況及其不合理應用情況;抗菌藥物應用情況主要是對藥物聯用情況、用藥治療療程及藥物費用等進行觀察了解;不合理應用情況主要是對用藥劑量、方法、檔次、療程情況等及藥物聯用、溶媒應用、用藥指征是否合理等進行觀察分析。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選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開展分析、處理,數據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x±s)或者百分比(%)表示,通過t檢驗或者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抗菌藥物應用情況比較:通過對全部處方資料觀察分析,對兩組抗菌藥物聯用情況、應用療程及藥物費用等進行觀察對比顯示,研究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5),見表1:2.2兩組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通過對全部處方資料觀察分析,對組間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觀察分析顯示,研究組1400張處方中,有539張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不合理率為38.50%;對照組1400張處方中,有902張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不合理率為64.43%;組間對比,研究組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2: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