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09:04: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抗體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卵黃抗體進展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卵黃抗體;仔豬腹瀉;研究進展
論文摘要:介紹了卵黃體抗研究的歷程和較其他抗體的優越性,闡述了卵黃抗體在治療仔豬腹瀉上的研究與應用。
1卵黃抗體研究歷程
卵黃抗體的研究始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1889年,Klemperer發現了卵黃中富含抗體。1934年,Jukes的試驗證明,母雞血清中的抗體可以轉移到卵黃中,從而為雛雞提供被動免疫保護。Patterson等(1962)試驗證實,相對于別的血漿蛋白,IgG被選擇性地轉運到卵泡中。1969年,Leslie和Clem將這種抗體命名為IgY。Roth等(1981)和Locken等(1983)提出并證實IgY轉運到卵泡的過程是受體依賴性的,認為卵巢的IgY受體使得血液中所有的IgY亞群被選擇性轉運到卵泡中。存在于禽卵黃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Y,IgM、IgA和IgD含量極少。
雞IgY在功能上相當于哺乳動物IgG,但在結構上有所不同。相對于哺乳動物IgG,雞IgY也是由2條輕鏈和2條重鏈組成,但IgY重鏈沒有鉸鏈區,除可變區外,有4個恒定區。Warr等(1995)利用序列比較表明,雞IgY重鏈可變區Cv3、Cv4相當于哺乳動物IgG重鏈可變區Cy2、Cy3,而雞IgY重鏈可變區Cv2在哺乳動物IgG重鏈中被鉸鏈區取代。序列比較分析同樣發現,相對于其他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雞IgY與哺乳動物IgE在系統發生學上更接近一些。雞IgY可分為IgY1、IgY2和IgY33個亞類,但卵黃中只有IgY1和IgY22種。
2卵黃抗體的優越性
雙功能抗體的表達研究論文
關鍵詞:單鏈抗體
單鏈抗體除本身的治療作用外,還可作為載體與細胞因子等結合,構建成雙功能抗體用于腫瘤的導像治療。據文獻報道[1~3]各衍生因子兩個完整基因融合成單一蛋白,經抗腫瘤活性檢測發現,融合蛋白具有雙重活性,但融合蛋白的親和性及抗腫瘤活性分別較衍生因子的功能及活性有所變化,可能由于融合蛋白結構變化導致功能及活性的變化。利用生物信息學網絡資源分析融合蛋白的二級結構及其理化性質,為進一步探討單鏈雙功能抗體基因融合蛋白提供依據。
1雙功能抗體的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腫瘤的藥敏基因治療成為各國學者研究的熱點[3~5]。將目的基因導入靶細胞是基因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目的基因導入靶細胞效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基因治療的效果甚至成敗。由逆轉錄病毒介導的基因轉移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病毒轉導效率較低,原因之一是由于包裝后難以得到穩定產生較高滴度感染性逆轉錄病毒的包裝細胞系。單鏈抗體(ScFv)是由Fv抗體衍生而來,將抗體重鏈可變區和輕鏈可變區通過一段連接肽連接而成,ScFv具有天然抗體的親和力,而分子只有完整抗體的六分之一。具有分子小、穿透力強、容易進入實體瘤周圍的血液循環等特點,體內應用具有較大的分布容積和較高的組織分布比例,ScFv是構建雙功能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多種新功能抗體分子的理想元件。一個蛋白或蛋白片段可以融合到ScFv片段上以配備附加的性質,如免疫毒素的產生,是通過將一個腫瘤特異的ScFv或Fab融合到一個內源化能殺死靶細胞的毒素上。許多細胞特異抗體可將試劑傳遞到腫瘤部位發揮其細胞毒元件的作用。腫瘤特異性抗體片段已經與細胞因子融合[4~8]。在這種情況下,稱免疫細胞因子的分子注射到患者體內,在腫瘤細胞表面積聚,可以激活腫瘤附近的T淋巴細胞。這些融合蛋白內在的腫瘤結合活性允許使用低濃度,沒有通常與系統細胞因子注射相關的副作用。
細胞因子融合蛋白均具有衍生因子的雙重活性,其中有一些的活性較各自野生型低,或者與野生型因子的相加一致,或者其活性高于衍生因子的相加活性,人工構建的新蛋白可能具有與衍生因子無關的新活性[9~11]。事實證明:具有不同功能域的復合蛋白質以及連接肽的設計是今后尋找新的治療因子的有效途徑和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學可以促進藥物的發現和開發過程,即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學的生物學和遺傳學信息來尋找和開發以基因為基礎的藥物。
2雙功能抗體的表達及其生物學性質的預測
ELISA測定HIV抗體對艾滋病的診斷價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抗體對艾滋?。ˋIDS)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1月—12月于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治療的AIDS高危人群或疑似HIV感染患者1820例,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采用ELISA、膠體金法檢查HIV抗體,并以蛋白印跡診斷HIV抗體結果作為金標準,計算膠體金法、ELISA的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率、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以及與蛋白印跡診斷結果的一致性。結果1820例AIDS高危人群或疑似HIV感染患者經蛋白印跡證實陽性、陰性各有21例、1799例;膠體金法診斷HIV抗體陽性、陰性各有372例、1448例,其中漏診7例,誤診358例;ELISA診斷HIV抗體陽性、陰性各有56例、1764例,其中漏診1例,誤診36例。以蛋白印跡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ELISA診斷HIV抗體敏感度(95.24%)、特異度(98.00%)及準確率(97.97%)、陰性預測值(99.94%)、陽性預測值(35.71%)均高于膠體金法(66.67%,80.10%,79.95%,99.52%,3.76%),有統計學差異(P<0.05);膠體金法診斷HIV抗體結果與蛋白印跡診斷結果的一致性差(Kappa=0.051,P=0.000);ELISA診斷HIV抗體結果與蛋白印跡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為理想(Kappa=0.511,P<0.001)。結論ELISA用于HIV抗體篩查中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率、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均較高,且與蛋白印跡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佳,能夠提高AIDS檢出率,可作為篩查HIV抗體較為準確的方法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艾滋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膠體金法;蛋白印跡;診斷效能;一致性
艾滋病(AIDS)作為一種免疫性疾病,具有較強的傳播性,多由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經血液途徑、性接觸途徑及母嬰途徑等感染所致,若未能及時診斷并治療會破壞人體免疫系統,造成患者反復感染,威脅生命安全。隨著我國AIDS從局部暴發到廣泛流行,其防治策略也逐漸從道德宣傳和出入境防范轉變為主動對公眾進行AIDS知識的宣傳教育,各級地方政府、人民醫院、學校都參與到AIDS防治的宣傳教育中。加強HIV抗體檢測,有利于及時發現HIV病毒并對其傳播進行阻斷[1,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膠體金法為篩查HIV抗體的重要方法,但目前何種方法檢測結果更為準確尚無確切結論[3,4]。本研究探討ELISA測定HIV抗體對AIDS的診斷價值,并與膠體金法診斷HIV抗體結果進行比較,從而實現AIDS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12月于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治療的AIDS高危人群或疑似HIV感染患者1820例。其中男943例、女877例;年齡28~59歲,平均年齡(42.19±3.26)歲;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BMI)18.2~29.7kg/m2,平均(23.49±1.56)kg/m2;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高中以上各有459例、318例、586例、457例;婚姻狀況:未婚、再婚、離異/喪偶各有906例、893例、21例;職業:無工作、有工作各有146例、1674例;性取向:男男性行為、異性性行為各有820例、1000例。
天皰瘡抗原抗體研究論文
關鍵詞:抗體
天皰瘡是累及皮膚黏膜的一種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疾病。目前已證實天皰瘡是以患者體內出現針對自身表皮角質形成細胞上的橋粒芯糖蛋白(dcsnoglein,Dsg)的特異性抗體IgG,能與角質形成細胞結合產生棘層松解,導致臨床上所見的松弛性水皰和大皰,其中Dsg1、Dsg3及其抗體在天皰瘡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抗原抗體及其臨床意義作一綜述。
1抗原抗體
1.1抗原現已明確天皰瘡抗原Dsg屬于橋粒的跨膜成分,屬粘附分子中的鈣粘素超家族的成員,其基因位于18q12.1上。Dsg分為Dsg1、Dsg2、Dsg3三類,其中Dsg2表達于所有的橋粒組織中,Dsg1、Dsg3主要限于復層鱗狀上皮。Dsg1分子量約160KD,主要分布于表皮上層的角質細胞膜上,以顆粒層和顆粒下層優勢表達[1],為落葉性天皰瘡(PF)的靶抗原;Dsg3的分子量約為130KD,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層,在基底層上層的角質形成細胞表面,是尋常性天皰瘡(PV)的靶抗原。楊春俊等[2]在天皰瘡抗原的定位研究中,用金標記包埋后采用免疫熒光技術,發現PF和PV的靶抗原在角質形成細胞間的部位相同,均位于橋粒復合體上。Dsg1及Dsg3分子同其他鈣粘素分子一樣具有5個串聯重復、大小大致相等的胞外結構域(extracellulardomain,EC),其中ECⅠ對應胞外氨基端殘基,EC5位于羥基端。Dsg1及Dsg3的不同主要在于Dsg1的1~4胞外結構域具有同源性,Dsg3的5個胞外結構域均具有同源性。
天皰瘡抗原的5個胞外結構域中,EC0、EC2、EC4之間具有相對較大的同源性,能被天皰瘡患者的血漿特異性識別,因此,這些表位被稱為“免疫優勢表位”或“致病性表位”,特異性的識別該表位的抗體被稱為“致病性抗體”,其中EC1-2及EC3-4具有抗原特異性,與天皰瘡抗體具有高度的親和力,從而為天皰瘡的血清學診斷與鑒別提供了新的途徑[3]。
1.2抗體天皰瘡抗體(PAb)是天皰瘡發病的關鍵因素。1964年Beumer等證實在天皰瘡病人的血清中存在抗鱗狀上皮的細胞間抗體,并且發現在天皰瘡皮損的邊緣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沉積。最近,Amagai[4]用ELISA方法,通過重組Dsg1、Dsg3,發現天皰瘡的臨床表現是由患者體內抗橋粒芯蛋白自身抗體的類型所決定。且國內外多數研究認為尋常性天皰瘡中天皰瘡抗體IgG4是其發病中的重要致病性抗體亞類。國內李逾等[5]為研究天皰瘡抗體(PAb)各亞類在致病中的作用,在培養的組織中加入純化的天皰瘡抗體IgG1~IgG4,免疫熒光檢查發現IgG4的熒光最強,其次為IgG3、IgG1、IgG2,說明IgG4與抗原有較強的親和力。而當各亞型濃度相同時,致培養表皮細胞棘層松解程度相同。另外,在培養的表皮細胞中加入天皰瘡抗體繼續培養24h,細胞的整體外觀無明顯變化,48~72h,細胞間隙漸增寬,細胞出現松解和小水皰。由此奠定了天皰瘡抗體在天皰瘡發病中的重要地位。
大腸桿菌抗體制備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為了制備nNOS特異性抗體。方法:用PCR的方法克隆出nNOS708~881aa片段的編碼基因并將之插入pET28a原核表達載體。結果:成功地在大腸桿菌中獲得高效表達。經HisTag-Sepharose和電泳回收法得到純蛋白,將此蛋白免疫兔,制備出nNOS特異性抗體,抗體效價可達1∶8000。利用該抗體成功地檢測了正常肌肉和DMD肌肉中nNOS的含量變化,證實DMD肌肉中nNOS的含量明顯低于正常肌肉。結論:制備的抗體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對nNOS的免疫檢測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關鍵詞nNOS特異性抗體重組表達肌肉
RecombinantexpressionofnNOSfragmentinE.coliandpreparationofspecificantibodyagainstnNOS
CHENQiang,ZHUMin-Sheng,SHENYueetal.
NanjingMilitaryInstituteofMedicalScience,Nanjing210002
AbstractObjective:TopreparethespecificantibodyagainstnNOS.Methods:Clonedagenefragmentcoding708to881aaofnNOSwithPCRandinsertedthefragmentintoapET28aexpressionvector.Results:RecombinantproteinwasexpressedeffectivelyinE.coliandpurifiedwithHisTag-Sepharoseandelectrophoresis.Usingthepureproteinasantigen,immunizedrabbitsandobtainedhighspecificandhightiter(1∶8000)antibodyagainstnNOS.WesternblotassayshowedthatnNOSexpressedinnormalskeletalmuscleismuchhigherthanthatinDMDskeletalmuscle.Conclusion:Theanti-nNOSantibodywithagoodspecificitywaspreparedandtheantibodywasusefulforimmunologicaldetecteionofnNOS
冬蟲夏草抗體形成細胞的促進作用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冬蟲夏草對小鼠抗體形成細胞的作用。方法用100%濃度冬蟲夏草浸出液定期給小鼠灌胃,然后進行小鼠抗體產生能力檢測、特異玫瑰花環結形成細胞檢測(SRFC)、血清IgG檢測。結果用藥組以上3項免疫學指標均增高。結論冬蟲夏草有明顯促進抗體形成細胞的作用。
關鍵詞:冬蟲夏草;免疫功能;小鼠
冬蟲夏草,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因其冬季為蟲,夏季為草,故名。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寄生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合體。主產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松潘、理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道孚、青海玉樹、果洛藏族自治州及同德、同仁,云南中甸、德欽、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均為野生。主要功效:益腎補肺,止血化痰,止嗽定喘。本實驗主要研究冬蟲夏草對抗體形成細胞作用,旨在為冬蟲夏草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一、器材與方法
1.1儀器和藥物
低溫冷凍離心機(Beckman,美國);美國Multiskan產全自動酶標儀;恒溫水浴箱(上海);電泳儀(上海);100目不銹鋼網。冬蟲夏草(購于附屬醫院中藥房),取100g加水1000ml,文火煎煮2h,去渣濃縮為100ml(濃度為100%)備用。
探索血清結核抗體測量對肺結核診治的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血清結核抗體測定對活動性肺結核的診斷實用價值。方法對我院2010年3月-9月入院的98例入院考慮肺部感染及結核病傾向的患者進行血清結核抗體測定。結果98例入院患者結核抗體陽性為70例,占71.4%。結論血清結核抗體測定對活動性肺結核的臨床診斷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肺結核結核抗體測定診斷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98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59例.年齡在1歲—80歲間。論文百事通其中:1-10歲5例;10-20歲15例;20-40歲32例;40歲以上46例.1-30歲者多為急性起病,30歲后多為慢性起病。
1.2方法
對入院初診考慮有結核病傾向的患者,入院后即進行結核抗體測定,對結核中毒癥狀明顯但初次測定結核抗體陰性部分患者,于2周和4周后再次測定結核抗體。該組患者入院初診考慮:肺部感染18例、支氣管擴張癥13例、浸潤性肺結核20例、結核性胸膜炎33例、結核性腦膜炎10例、脊柱結核3例等。
抗前列腺特異抗原/抗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四聚體的活性研究
【關鍵詞】前列腺腫瘤;抗原,CD3;抗體親和力;四聚體
BiologicalactivityoftetramerofbispecificsinglechainantibodyagainsthumanprostatespecificantigenandCD3molecule
【Abstract】AIM:Tostudythebiologicalactivityoftetramerofbispecificsinglechainantibodyagainsthuman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andCD3molecule.METHODS:Flowcytometry(FCM)wasusedtodetectthebindingactivityofbispecificsinglechainantibodytoCD3positivecelllineJurkatandprostatecarcinomacelllineLNCaP.Theefficacyoftheantibodiyinmediatingtumorcelllysisinvitrowasdeterminedbyusingthe51Crreleasetest.Forinvivoevaluationoftheantibodysactivity,anudemousemodelwasused.ThemicewereinoculatedwithLNCaPprostatecancercells.RESULTS:ItwasdemonstratedthatthetetramerofbispecificsinglechainantibodycouldbindtotheJurkatandLNCaPcellswithhighspecificity.Thepercentsofthecellsbondbytheantibodywere70.4%and81%,respectively.Invitro,withactivatedCTLsaseffectorcells,aspecificlysisofLNCaPcellsmediatedbytheantibodywasconfirmedby51Crreleaseassay.ThespecificlysisrateofLNCaPcellswaspositivelycorrelatedtotBsAbconcentrationoreffector/targetcellratio.Thehighestspecificlysisrateswere(80.3±5.2)%and(78.6±5.5)%infixedantibodyconcentrationgroupandfixedeffector/targetcellratiogroup,respectively.Invivo,theantibodycouldsuppressthetumorgrowthinnudemicesignificantlyascomparedtothegrouptreatedonlywithCTLsandtheuntreatedcontrolgroup(P<0.0001).CONCLUSION:ThetetramerofbispecificsinglechainantibodyagainsthumanprostatespecificantigenandCD3moleculehasagoodbiologicalactivityinbindingantigens,mediatinglysisofLNCaPcellsandinhibitingtumorgrowth.
【Keywords】prostaticneoplasms;antigens,CD3;antibodyaffinity;tetramer
【摘要】目的:研究抗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抗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四聚體的生物活性.方法:利用流式細胞儀和51Cr釋放試驗評價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四聚體的抗原親和活性和體外介導殺傷靶細胞的效果.利用裸鼠前列腺癌模型分析其在體內介導細胞毒T淋巴細胞對腫瘤細胞殺傷的能力.結果:抗PSA/抗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四聚體可以特異性結合表達前列腺癌細胞和CD3陽性的淋巴瘤細胞,陽性結合率分別為70.4%和81%.在體外,有細胞毒T淋巴細胞存在時該四聚體可引起前列腺癌細胞的裂解,在抗體濃度固定組和效應細胞/靶細胞比例固定組,靶細胞裂解率分別隨著效應細胞/靶細胞比例和抗體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裂解率分別可以達到(80.3±5.2)%和(78.6±5.5)%.與對照組比較,接種前列腺癌細胞的裸鼠在體內注射激活的細胞毒T淋巴細胞的同時接受該四聚體的治療后,腫瘤生長明顯受到抑制(P<0.0001).結論:抗PSA/抗CD3雙特異性單鏈抗體四聚體具有良好的生物學活性,具有體外殺傷腫瘤細胞和體內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關鍵詞】前列腺腫瘤;抗原,CD3;抗體親和力;四聚體
抗Stat3多克隆抗體的制備和其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3;抗體;乳腺腫瘤;組織學分級
PreparationofpolyclonalantibodyagainstStat3anditsapplicationinthediagnosisofbreastcancer
【Abstract】AIM:TopreparerabbitantibodyagainstStat3andanalyzeitsapplicationinthediagnosisofbreastcancer.METHODS:ThemalerabbitswereimmunizedwithrecombinantmouseStat3proteintoprepareantibodyagainstStat3.ThepurityandspecificityoftheantibodywereanalyzedbyWesternBlot.TheexpressionofStat3proteininthe65casesofbreastcancerand30casesofnormalbreasttissuewasdetectedby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RESULTS:ThetiterofantiStat3antibodyinserumwas>1∶256000(A450=0.40)atthe6thweekaftertheimmunization.BothSDSPAGEandWesternBlotanalysisshowedthattherewasanobviousproteinbandwithMr92000,TheintracytoplasmicexpressionlevelsofStat3proteininthedifferenthistologicalgradingsof65casesofbreastcancer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sodidtheintranuclearexpressionlevels(P<0.05).CONCLUSION:PolyclonalantibodyagainstStat3withhightiterandspecificitycanbepreparedsuccessfully,anditcanbeusedtodetecttheexpressionofStat3proteininbreastcancertissue.
【Keywords】Stat3;antibodies;breastneoplasms;histologicalgrading
【摘要】目的:制備兔抗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3(Stat3)抗體,分析其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方法:應用人工重組小鼠Stat3蛋白,免疫雄性家兔制備抗Stat3抗體;用免疫印跡法分析檢測抗Stat3抗體的純度和特異性;應用免疫組化染色法檢測65例乳腺癌和30例正常乳腺組織中Stat3蛋白的表達.結果:用Stat3蛋白免疫家兔被免疫6wk后,其血清中抗Stat3抗體效價>1∶256,000(A450nm=0.40);SDSPAGE和免疫印跡分析均在分子質量(Mr)92000處有明顯的帶;65例乳腺癌組織的細胞漿和細胞核中,Stat3蛋白表達量在不同的組織學分級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高效價和特異性強的抗Stat3抗體被成功制備.該抗體可用于乳腺癌組織細胞Stat3蛋白表達的檢測.
【關鍵詞】信號轉導與轉錄激活因子3;抗體;乳腺腫瘤;組織學分級
患者手術前傳染性指標檢測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手術前;傳染性指標;檢測臨床意義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患者手術前傳染性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對我院1998年10月至2007年11月經初步資料回顧與統計,對受血患者手術前作HBsAg、抗-HCV抗體、抗HIV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4項傳染性指標的檢測共4692人次。結果其中男2964人次,女1728人次,年齡最大82歲,最小2歲,平均41歲,術前發現HBsAg陽性92人次,抗-HCV抗體陽性3人次,抗HIV抗體陽性4人次,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0人次。結論手術前傳染性指標檢測有效地防范和杜絕了輸血糾紛的發生,為醫療安全、醫護健康、患者早日康復做出重大的貢獻。
抗-HIV抗體檢測是采用雙抗原夾心兩步法檢測人血清或血漿樣本中的(HIV1/2)型抗體。抗-HCV抗體的檢測所用包被抗原為合成多肽抗原和基因工程抗原(包括HCV病毒結構區核心抗原和非結構區抗原)。HBsAg采用夾擊心法原理檢測人血清原理檢測人血清或血漿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螺旋體抗體的檢測一步雙抗原夾心法原理(ELISA)檢測人血清或血漿中的梅毒螺旋體抗體。
根據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相關規定的要求,結合當前醫療管理標準,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7年11月對臨床手術科室明確提出,凡行手術患者,在手術前應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抗體)4項傳染性指標的檢測,而有關供血者更是在輸血前必須做以上4項指標檢測,目的是保證患者用血安全和醫務工作者的身體健康。
1、資料與方法
我院1998年10月至2007年11月經初步資料回顧與統計,對受血患者手術前做HBsAg、抗-HCV抗體、抗HIV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4項傳染性指標的檢測共4692人次,其中男2964人次,女1728人次,年齡最大82歲,最小2歲,平均41歲,手術前發現HBsAg陽性92人次,抗-HCV抗體陽性3人次,抗HIV抗體陽性4人次,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