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09:54: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克思主義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馬克思主義權力制約觀
社會主義社會公共權力的雙重性決定了它必須要受制約,尤其是當因權力失控而導致的腐敗滋生蔓延時,更要考慮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權力約束機制,以保證公共權力沿著正確的方向行使。因此,探討馬克思主義權力制約觀,對于我們加強權力監控與制約,從制度創新上確保權力的健康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權力制約觀的基本內容與發展歷程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繼承了人類社會的優秀文化遺產,一方面肯定了歷史上權力制約理論的合理成分,指出他們的進步之處,同時也指出了他們的歷史局限性,科學地提出自己的權力制約觀。他們認為,權力是社會關系的一種表現。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它表現為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力量。他們說:“在我們前面有兩種權力:一種是財產權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權力,另一種是政治權力?!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0頁1992年版)一般地講,政治權力又分為群體形式的國家權力和個體形式的官員權力。權力具有權威,能使權力對象服從,因此,他們認為權力問題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政治權力對社會獨立起來并且從公仆變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兩個方面起作用?!保ㄍ蠒?,第3卷第222頁1972年版)這就要求有良好的權力運行機制。恩格斯肯定了盧梭主權在民思想,認為不是國家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政府里,官吏要由人民選舉,受人民監督并隨時可以撤換。馬克思高度贊揚了巴黎公社革命經驗,指出:“為了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公仆變為主人,……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的一切職位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而且規定選舉者可以隨時撤換被選舉者。第二,它對所有公職人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只付給跟其它工人一樣的工資?!@樣,即使公社沒有另外給各代議機構的代表規定限權委托書,也能可靠地防止人們去追求升官發財了?!保ㄍ蠒?,第2卷第335頁1972年版)“一切公務人員在自己的一切職務活動方面都應當在普遍法庭上按照一般法律向每一個公民負責。”(同上書,第3卷第30頁1972年版)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第一次提出“公仆”思想。
列寧在領導蘇維埃俄國革命和建設中,為避免國家權力腐敗,克服以權謀私和官僚主義進行了不懈地努力。列寧關于權力制約思想主要有:第一,擴大民主權力,吸引絕大多數人民參與政權管理。列寧認為,蘇維埃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選舉、罷免、參政議政之權,應該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他說:“現在有一種使蘇維埃代表變為‘議會議員’或變為官僚的小資產階級趨勢。必須吸引全體蘇維埃代表實際參加管理工作來防止這種趨勢。”(《列寧選集》第4卷第592頁1972年版)為此他要求擴大中央委員會“從幾十人擴大到100人”。(《列寧全集》第43卷第337頁1987年版)第二,加強各種監督包括工人監督、國家監督。列寧說:“應當使工人進入一切國家機關,使他們監督整個國家機構?!保ㄍ蠒?8卷第140頁1986年版)新政權“使所有的人都來執行監督和監察的職能,使所有的人都暫時變成官僚,因而任何人都不能成為‘官僚’”(同上書,第3卷第266頁1972年版)為此,他要求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監督機構,建立工農檢查院,從工人農民中選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監委,擴大他們權力,以便同濫用職權者作斗爭。列寧特別強調罷免權的作用,認為“罷免權,即真正的監督權”,是“直接、徹底和立即見效的民主原則。”(同上書,第33卷第100、108頁1985年版)第三,實行黨政分開和集體領導。列寧認為黨政要分開,不能以黨代政。同時在各級黨政機關中實行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結合的制度,這有助于克服獨斷專行和權力濫用。第四,實行法制化管理。列寧認為,隨著蘇維埃政權的鞏固,國家管理應逐步走上法治化軌道,他說:“國家事務愈多愈復雜,就愈需要提出加強革命法制這個堅定不移的口
號”(同上書,第42卷第353頁1987年版)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制約與監控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了指導。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一直注重克服權力腐敗問題。權力制約觀的基本思想主要有:第一,充分發揚民主,提高廣大人民參政議政的政治熱情。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有選舉權、罷免權、參政權、議政權。第二,加強監督,包括人民監督、黨派監督、輿論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監督等。第三,加強對黨政干部的思想教育,嚴格要求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特別強調:“任何一個共產黨員,不論資格大小,職位高低,都必須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兒子,老老實實地誠誠懇懇地當人民的勤務員?!保?966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第四,建全法律保障體系。新中國在廢除舊法統的基礎上,制定了自己的憲法和法律,用法律來規范權力的運行。第五,發動群眾運動,嚴懲濫用職權者。認為,對于一些隱藏的腐敗分子,只有大規模地發動群眾運動,才能挖出。在親自領導下,新中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群眾運動。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從體制上解決權力制約問題。
論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觀
一、“龍種”還是“跳蚤”
在馬克思、恩格斯兩位經典作家的著作里,“馬克思主義”不會成為關鍵詞。但兩人的思想一旦發展成一種學說并在全世界傳播開來,“馬克思主義”才可能會成為關鍵詞,什么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如何才算是正確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才會被提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還在世的時候,這一問題就已經有苗頭了。當時在法國和德國有些人開始傳播馬克思的思想,他們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這本是好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粉絲”向自己的“偶像”致敬。結果馬克思卻無情地提出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還引用了他的好友詩人海涅的詩說道: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馬克思絕不是無理取鬧,之所以如此,顯然是因為當時的傳播者背離了他的觀點,他深知對他的理論進行的不合理闡釋,可能會給他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他過多的侮辱。馬克思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預感到自己的思想不一定會被科學理解、正確應用,反而可能會被誤解、曲解甚至被侮辱、被惡意利用。這給之后的繼承者留下了警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理解對了,應用好了,那才是龍種,才是馬克思認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解錯了,應用不好,那就是跳蚤,就是打著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名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確實驗證了馬克思的預見,圍繞著龍種和跳蚤、正統和異端、真和假的爭論一直存在著。如何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并不是簡單的事情,稍有不慎,便會淪為跳蚤,成為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假馬克思主義。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經濟決定論、蘇聯的高度集權體制,等等,就是很好的例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猶如一場穿越時空的美妙旅程,但也難免會有時差難倒、水土不服的問題。穿越時空的旅程是令人驚嘆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顯示出神奇的力量,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取得了革命的勝利,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但它的時差難倒、水土不服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所顯現,比如,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的決議神圣化。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段時間內,階級斗爭擴大化導致了“”的出現,等等。歷史事實勝于理論雄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進步,但教條化并未被徹底驅除,反而會時不時地冒出來。這說明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很長時期并沒有完全把握住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方法。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重新提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保?](P63)這種自我反思的提問無疑是必要的,它讓我們直面問題、正視問題,積極努力探求對馬克思主義清醒的認識。今天的我們確實需要在頭腦中追問:我們是否就完全理解了馬克思主義?我們是否完全搞清楚了,是否完全清醒了?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尊重馬克思主義,才是不背離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實際上給這個問題畫上了相對圓滿的句號。尊重馬克思主義,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龍種”而不是“跳蚤”,必須符合兩個最基本的標準,或者說遵循兩項基本原則:其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有機結合。即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也離不開具體實踐。離開具體實踐,根本沒有辦法證明理論本身的真理性,只能得到缺乏現實說服力的抽象真理性。相應地,只講實踐不講理論,為了實踐完全把理論放在一邊,只是口頭上說說馬克思主義,也不是真馬克思主義。立足實踐并推動實踐進程、在實踐中提煉理論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其二,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二重奏。發展以堅持為前提,離開堅持的發展,實際上就是背叛;堅持要以發展為動力,離開發展的堅持就會淪為本本主義、教條主義。一方面,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思想基礎、精神旗幟、行動指南,雷打不動,而不是看風向不對、看出現逆境、看有了問題,就想著改旗易幟;另一方面,不因循守舊、固守傳統,要緊跟時代的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理論本身,讓理論顯示出時代的特征,展示出超越時代的穿透力。把堅持與發展統一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的兩種態度,既自覺堅守傳承,又勇于開拓創新,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又立足實踐拓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提出新命題,展示了馬克思主義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茖W的馬克思主義觀已經形成,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已經形成,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天中國人不再有任何模糊認識,其實一些模糊的、錯誤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很難消除。必須清醒地看到,馬克思主義在政治領域作為指導思想被高高舉起的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卻面臨著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問題。我們必須回應這一挑戰,更具體地講清楚如何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才不會偏離方向,甚至背道而馳。
二、怎樣才能念好“真經”
堅持與發展的二重奏,堅持是首要的。鄧小平曾語重心長地講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丟”,則把馬克思主義稱為共產黨人的“真經”,他說:“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真經’,‘真經’沒念好,總想著‘西天取經’,就要貽誤大事!”[2]這句話確實是戳中了個別黨員干部的痛處,他們早就丟了“老祖宗”,也從來不念“真經”,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馬克思主義這個方面錯了,那個方面又錯了。在他們看來,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沒有什么意義,馬克思主義就是高大空的、不接地氣的、沒有實際內容的、沒人信的意識形態話語。更有甚者,最擅長的事就是朝馬克思主義潑污水,公然將其與專制主義、極權主義、法西斯主義聯系在一起,把現代政治實踐中發生的一切錯事、怪事都放到馬克思主義身上??床坏今R克思主義的思想價值,充分說明很多人的無知和偏見。他們沒想過,作為改變世界進程尤其是改變中國社會進程的一套學說,馬克思主義肯定有其獨到的一面、有其厚重的地方,不然的話,它怎么能夠做到?把什么事都說成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有問題,對馬克思主義并不公平,只會讓其蒙受“竇娥之冤”。一些問題的出現,不是馬克思主義本身的錯,而恰恰是錯誤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打著馬克思主義的名義犯下的錯誤。我們不能把違反馬克思主義犯下的錯誤說成是馬克思主義本身的錯誤。談到堅持馬克思主義,有一些人確實信誓旦旦地提出要保衛馬克思主義,要做馬克思主義者,但總讓人感覺這種堅持比較假,最后淪為對馬克思主義的“高級黑”?,F實中,有幾種表現形式尤其值得警惕:空講立場的堅持。大場合小場合都搬出馬克思主義,動不動就拿出馬克思主義來攻擊別人,批判人家反馬克思主義,似乎是立場很堅定。但問題在于,一個人的立場強不強,不是看他宣稱得怎么樣,也不是看他說的話是否有火藥味。沒有理性邏輯的支撐,不講理性地亂扣帽子,實際上就會使自己的立場受到傷害。形式主義的堅持。做任何事情,講任何話,總要找到馬克思主義的依據。不管做了什么大事小事,都認為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都是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發展。似乎只有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才會有合法性和正當性。殊不知,給自己的做法、給自己的話貼上了“金”,毀掉的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信譽本身。萬能主義的堅持。把什么事都說成是馬克思早就說過了,以為今天所有的事都沒有逃出馬克思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可以用來分析一切問題,好像它能包治百病似的。這樣吹捧馬克思主義,實際上并不利于它被人所接受,反倒會受到抵制。馬克思主義不是萬能的,不能過度強調它的作用,而否定其他思想、哲學、理論的價值。思辨主義的堅持。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只是思想家,是哲學家,他們的偉大只在于思想上、哲學上,我們可以論證他們思想的和哲學的偉大,但千萬不能希望用其思想來回應現實,因為他們是思想上的偉人,但卻是指導現實的“侏儒”,一旦用于現實,必然會不合時宜,甚至會給社會帶來危害。這幾種堅持雖然都看似堅持,但實際上卻早已不是真正的堅持。這種情形給我們的啟示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不能只是一種態度,一種立場,一種精神,它還得是一種方法,一種能力,一種水平,只憑主觀觀念去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不一定會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堅持,反而會淪落為口號式、形式上的吶喊,最終讓馬克思主義遭受嚴重誤解。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搞明白,怎么樣才是堅持?要堅持什么?如何才能堅持?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回到馬克思”,原原本本學習經典著作。沒有本,無本可依,何談堅持?沉下心去讀并讀進去經典的人,才會領悟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獨特魅力?;旧峡梢缘贸鲆粋€結論,那些動不動就批判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是那些沒讀幾本或者從來沒有讀過經典著作的人。實際上他們應該自我反思,自己從來沒有讀過別人的思想,憑什么對思想家指手畫腳?有什么資格動不動就說馬克思錯了呢?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還需要打通文本,把握其基本原理,捕捉到貫穿其中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讀原著、學原文是為了悟原理,但讀原著、學原文久了,可能就會沉浸在對經典文本的推崇備至中,對文本某些個別觀點的執著堅持中而不能脫身。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真正尊重,其實并不在于還原他們的每個觀點,并論證這每個觀點在今天都是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是盲目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結論,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基本判斷、基本結論、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其中,“基本”是關鍵。對經典著作中針對特定歷史條件、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經過實踐檢驗是科學的原理,要加以堅持和發展;凡是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就應該堅決摒棄。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要繼承在其理論中透露出來的精神氣質。我們在使用“馬克思主義”這一詞匯時,已經不僅僅用它來指一種學說、理論,有時候我們也將其用作為精神特性、價值屬性,比如說馬克思主義學風、馬克思主義文風等。其中的“馬克思主義”主要作為形容詞來使用,沒有具體所指的理論內涵,但它并不是憑空杜撰、胡亂添加的,它是從理論中提煉出來的精神價值屬性,比如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問題導向、批判維度、唯物辯證、人民至上、無私無畏等。這些精神氣質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更重要,因為理論本身是會變化的,不變的是精神屬性。思考問題、干大事業,有了這些精神氣質,就不會因堅持理論本身的變化而被認為是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三、是發展還是背叛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是鑒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但堅持不是固執,堅守不是固守。要讓理論活下去,活得好好的,就必須發展它。理論的常青之處和生命之源在于結合具體實踐而不斷發展,對馬克思主義最好的堅持其實就是結合實踐的發展。恩格斯早就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鄧小平也講過,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誤解史,甚至可以說就是一部背叛史。從馬克思去世之后,馬克思主義就一直被篡改、被歪曲。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認同的馬克思主義其實只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永遠只是來自于國外的、歐洲的上個時代的理論。站在這個前提預設中,他們才會不斷地提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馬克思主義根本不適應中國”“中國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等觀點。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嚴重誤解。不能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等同起來,即使馬克思、恩格斯說過的也不全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正如的思想不是思想本身一樣。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絕不只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它經過了長期的發展過程,經過了眾多人的理論貢獻,早已經不是某個國家、某一時期的學說。只能說,馬克思主義起源于19世紀,起源于歐洲,但它已經來到現在,已經是世界思潮,已經具有中國氣派。所以,我們才會說,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的導師,馬克思不是神,他沒有能力讓人類社會按照自己的設想去走,也不會期望我們為了迎合他的觀點而停滯不前。思想是服務于人的,馬克思主義是服務于人類社會的,一些人所犯的錯誤往往就是在尊重思想的時候糟蹋了思想,把本來服務于社會的思想,教條化地理解成為阻礙人的觀念創新、社會進步的東西。如果我們立足實踐、面對問題發展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那還有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必須是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沒有發展,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必須看到的是,發展就是背叛的觀念的產生也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確實有一些人打著發展的名義實際上早就認定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只是沒有辦法公開自己的態度,所以只能打著發展的名義拋棄馬克思主義。他們為了解決現實問題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根本不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堅信只要問題解決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做法。不管馬克思主義是什么,自己干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這種思維盡顯一個假馬克思主義者的無恥。這種現象從反面給我們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了個醒,那就是立足于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把實踐經驗加以概括和提升,將其提煉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層面時,不能把做的任何事情、任何做法都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尤其是那些短期的、具體的、局部的經驗和做法不能隨便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以防止隨著條件的變化它們很快失效而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傷害。馬克思主義立足于實踐而豐富和發展,不代表所有的實踐都要成為理論,有的時候并不是內容越多這種理論就越有說服力。正確的實踐要成為新的理論,必須得與已有的理論相融洽。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立足于實踐豐富和發展,同時還得遵循理論邏輯豐富和發展。立足于實踐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突破性發展,還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方面,要重估一些基本范疇,比如對資本,必須強調它所起到的歷史使命和在今天能夠發揮的作用;比如對階級,應該強調階級斗爭是特定歷史階段的行動指南,階級分析方法則是應該始終沿用的社會分析方法,等等;另一方面,應積極回應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比如對新自由主義,要說清楚它的基本主張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它的合理的地方,它有問題的地方;比如對國有企業改革問題,對農村土地是否私有這些問題,應該明確馬克思主義的主張是什么,要在回應中提出新的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實踐上。馬克思主義不能只被描繪成居于廟堂之上的意識形態,或被用作高大上官方話語的形式符號,它應該體現在執政理念上,體現在政治實踐中,真正成為落實到實踐中的思想武器。那些認為“中國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人,往往就是看到了中國的問題,看到資本擴張、權力傲慢、兩極分化、社會不公、生態困境等問題,而產生了對是否是馬克思主義的懷疑。我們必須讓馬克思主義更多的價值理念,比如人民立場、勞動至上、社會公平、共同富裕在實踐中更大程度地呈現出來,使人們的獲得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這樣,那些持“中國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人自然而然就會緘口不言,反而還會情不自禁地豎起大拇指。
馬克思主義觀研究論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佛學、辯證唯物論、唯心論
一、前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傳入后,中國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一切傳統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由于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對包括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發動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變革。對于這一歷史變革,學者們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個方面似乎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佛學的關系問題(1)。研究這一問題可以使我們對20世紀的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對中國佛學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未來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從整體上說,20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傾向于對佛教進行批判,他們以辯證唯物論和唯物史觀為主要武器,著重于揭示佛教的階級屬性、反動的社會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學的唯心主義性質,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在僧侶和居士方面,情況比較復雜。民國時期的佛教思想家們,對馬克思主義既有肯定,也有批評,有人曾試圖融合馬克思主義與佛教思想。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和精神生活中的統治地位。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侶和居士們傾向于論證佛教教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一致性,為佛教爭取生存地位。本文著眼于不同思想主體的立場分野,對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中國佛學的關系做了一個整體的敘述,期望能由此給我們發展21世紀的中國思想文化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二、馬克思主義者的佛教觀
此處所謂馬克思主義者實際上包括兩類人,一類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如瞿秋白、等;另一類是持有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佛教學者,如候外廬、任繼愈、方立天、范文瀾、郭鵬、嚴北溟等。
在中共早期領導人中,陳獨秀等人對佛教持嚴厲批判的態度,不過陳獨秀對佛教的批判并不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受到佛學很深的影響,他之踏上革命的道路,與佛教菩薩行思想的熏習有關,他說:“菩薩行的人生觀,無常的社會觀漸漸指導我一光明的路?!保?)佛教的出世主義與諸行無常的世界觀,與對現有政治社會的否定或批判結合起來,促使瞿秋白走向“俄鄉”尋求新的政治社會理想。不過嚴格的說,佛學對瞿秋白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深層次的情感方式和人生態度上,在其哲學著作中很難看到佛教思想的痕跡。
馬克思主義政治革命觀分析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633(2000)05-0055-07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領導政治革命的實踐中,對政治革命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和精辟闡述,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資產階級理論家的系統的政治革命觀。這個系統的政治革命觀,由革命發生發展的根源、革命勝利及其意義兩部分構成。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則不屬于馬克思主義政治革命觀的范疇。
一、革命發生發展的根源
革命分為一般意義上的革命和政治革命兩種。這里要探討的是政治革命,即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一種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種政治制度的斗爭。這種政治革命的發生和發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革命發生、發展的根本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的發生,是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的結果。馬克思在分析法國革命時曾經談到,“農業的這種困苦狀況,加上商業的蕭條,工業的停滯以及仍然在威脅著的財政災難,必定會使法國人民處于他們通常起來進行新的政治試驗時的思想狀況。隨著經濟繁榮的消失,第二帝國繼續存在的任何借口也將消失?!保?]列寧也曾多次講過,革命的發生,必須建立在整個社會危機尤其是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極端嚴重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論及的社會危機,有生存和發展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廣大下層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難以維持生計,即發生了生存危機;另一方面,是指社會生產、尤其是新質的生產力向前發展障礙重重,從而發生了發展危機。生存危機和發展危機往往引發革命,但最終歸結為人類為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各種需要的不能滿足。所以,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這種要求也許還未被人強烈地、普遍地感受到,因此還不能保證立即獲得成功;但是,任何人企圖用暴力來壓制這種要求,那只能使它越來越強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鎖打碎”,恩格斯據此得到的結論是:革命是“民族的要求和需要自發下的不可遏止的表現?!保?]
馬克思主義的佛教觀和佛教的馬克思主義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佛學、辯證唯物論、唯心論
一、前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傳入后,中國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一切傳統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由于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對包括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發動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變革。對于這一歷史變革,學者們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個方面似乎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佛學的關系問題(1)。研究這一問題可以使我們對20世紀的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對中國佛學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未來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從整體上說,20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傾向于對佛教進行批判,他們以辯證唯物論和唯物史觀為主要武器,著重于揭示佛教的階級屬性、反動的社會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學的唯心主義性質,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在僧侶和居士方面,情況比較復雜。民國時期的佛教思想家們,對馬克思主義既有肯定,也有批評,有人曾試圖融合馬克思主義與佛教思想。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和精神生活中的統治地位。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侶和居士們傾向于論證佛教教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一致性,為佛教爭取生存地位。本文著眼于不同思想主體的立場分野,對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中國佛學的關系做了一個整體的敘述,期望能由此給我們發展21世紀的中國思想文化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二、馬克思主義者的佛教觀
此處所謂馬克思主義者實際上包括兩類人,一類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如瞿秋白、等;另一類是持有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佛教學者,如候外廬、任繼愈、方立天、范文瀾、郭鵬、嚴北溟等。
在中共早期領導人中,陳獨秀等人對佛教持嚴厲批判的態度,不過陳獨秀對佛教的批判并不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中共領導人瞿秋白受到佛學很深的影響,他之踏上革命的道路,與佛教菩薩行思想的熏習有關,他說:“菩薩行的人生觀,無常的社會觀漸漸指導我一光明的路?!保?)佛教的出世主義與諸行無常的世界觀,與對現有政治社會的否定或批判結合起來,促使瞿秋白走向“俄鄉”尋求新的政治社會理想。不過嚴格的說,佛學對瞿秋白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深層次的情感方式和人生態度上,在其哲學著作中很難看到佛教思想的痕跡。
當代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兼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正文】
分類號:X1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218(2000)-05-0114-05
20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空前強大。然而,當人類沉浸于控制自然的喜悅中時,自然也偷偷向人類伸出了報復的武器:資源匱乏,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由此引發了60年代以來西方影響廣泛的生態哲學。作為一種自然的哲學視角,它要求限制工具理性的膨脹,控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科技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從而建立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價值觀。在實踐上,生態哲學直接介入西方社會政治生活,并突發為一種激進的社會改革要求,形成所謂的綠色革命理論流派。在哲學理論上,生態哲學看到了人類主體在發展生產力以改造自然中的一種功能性畸變。70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介入了這場關系人類生存的重大生態革命,并把生態問題與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聯系起來,創立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它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邏輯進行責難。他們認為:第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生態危機;第二,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一種意識形態。最終他們得出馬克思的理論“就不得不進行修正和補充”的結論。[1](76)本文立足于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評介的基礎上,揭示出其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本質區別,進而探索一條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邏輯的生態主義道路。
一
生態學這一概念自德國科學家恩斯特·海克爾1886年首創以來,迄今已一個世紀。其實,生態科學在19世紀主要是被理解為非人自然存在之間的生態依存關系,而其作為當代自然科學的一個新的整體學科卻是在本世紀60年代才突現出來的,并被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視角來闡釋,而且不是從原來的對象性意義,而是從生態整體意義上。從語言發生學的角度看,生態學一詞是從希臘OLKOS派生而來的,它是家園的意思。生態學的“家”是指自然界,這里有一個隱喻,我們將自己整以生存的家當作了征服和奴役的對象。自然與人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結構,這個生態總體正是由于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構成的,因此,當這個系統的任何部分受到損害,生態總體便會發生內部失調。因而,生態學要求阻止現代工業社會發展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性關系,阻止污染毒化生物圈,反對核技術而發展那種促進與環境相互依賴的“適當技術”,發展良性的再生性生產,以根本保護人類的生存。主張生態革命的綠黨聲稱,他們主要是“發展一種既不同于共產主義,亦有別于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所謂第三條道路)。他們提出“恢復生態平衡,實現上公正,實行基層民主和采用非暴力”,反對強權政治,實現各國緩和,主張根本消除生化武器,最終建立一個以“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契合了這種生態主張,并折服了其中蘊涵的“綠色政治”所顯現的有著巨大潛力的反對現存社會改革要求的新的趨向。他們把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以作為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動因理論分析,從而得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最終可以克服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并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的穩態經濟。本文將以萊斯的《自然的控制》為代表,來評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觀
【正文】
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百多年中,社會主義除了從列寧、斯大林到、鄧小平這一條主流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線索外,在全世界范圍內還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不能忽視的一派。研究他們的社會主義觀,不僅是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的學術研究之必要,而且對于我們全面正確地理解、把握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促進我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種與第二國際觀點相對立,也與列寧主義相對抗的,自稱以補充和革新馬克思主義為己任,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批判的社會主義思潮。盧卡奇、科爾施、葛蘭西,被看作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1923年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的發表被看作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從192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了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兩大派別,主要傾向是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60年代,出現了“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這樣的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趨向和流派,打破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人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1968年在法國“五月風暴”中,“新左派”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奉為指導思想,把馬爾庫塞、薩特奉為精神領袖。這場運動把西方馬克思主義推到了歷史的前端,并使其在西方世界的影響進一步擴大。70年代以后,西方馬克思主義把理論重點從哲學轉向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和革命前景的研究上,出現了眾多流派: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生態的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以及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存在著種種的分歧乃至對立,卻仍然構成一種具有共同學術傳統的理論,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有著共同或相近的見識。本文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中作為主流的人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觀。
第一,他們認為不是“經濟決定論”、也不是康德的倫理學,而是人道主義哲學構成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一種社會主義理論需要自己的哲學基礎。馬克思把實踐唯物主義尤其是唯物史觀作為自己的社會主義學說的哲學基礎。但是,第二國際以考茨基為代表的所謂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把唯物史觀庸俗化,理解成僵硬的經濟決定論,并在此基礎上理解社會主義。這種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其實并不正統,甚至也不新鮮。伯恩斯坦則用康德倫理學來補充唯物史觀,修正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既反對經濟決定論,也不認為要用康德倫理學來補充唯物史觀,而是強調應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即他們所理解的人道主義哲學。早在20世紀20年代盧卡奇就強調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辯證法的關系,試圖通過拯救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和總體性,強調主觀意識的作用,從而恢復馬克思理論的革命性質,對抗第二國際的正統派的經濟決定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這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之作中,盧卡奇批評經濟決定論所表現出來的機械論和宿命論傾向,認為這種觀點雖然看起來強調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科學”性質,但“它取消人和社會活動的地位”,使人們在所謂的外在永恒的“自然法則”面前無能為力,社會主義成為不用革命主體參與的自發運動的結果。實際上,在任何歷史運動中,人已經成為一切(社會)事物的尺度,因而,歷史發展的本質,就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辯證運動。如果看不到主體的能動作用,把客體始終當做思想之先和之前的不變的東西,思想只是對它的直觀,那么就失去了理解辯證法、理解歷史的關鍵東西。既然歷史過程是自覺的意識主體與客體——歷史結構和現實——作用的結果,那么十月革命后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失敗主要應通過分析無產階級的“意識”狀況來加以解釋。
馬克思主義消費觀和茶文化消費觀探討
摘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消費觀的內在要求和實踐指向,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過程中,倡導茶文化消費要踐行馬克思主義消費觀,處理好消費不足和過度消費的茶文化關系,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開展綠色消費,形成新時代的主導性的茶文化消費文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消費觀;茶文化消費觀;綠色消費;茶文化
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并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強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消費觀的內在要求和實踐指向,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過程中,需要踐行馬克思主義消費觀,辯證看待消費不足和過度消費關系,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開展綠色消費,推動全社會深入推進制止餐飲浪費工作。
1馬克思主義消費觀闡述
馬克思主義消費觀是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確立的,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馬克思主義消費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消費及消費相關問題的根本看法或總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消費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消費問題進行剖析和資產階級消費理論的批判中誕生的,在構建其經濟學理論大廈時對消費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深刻的分析。消費作為個體存在的表現方式,是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個體通過擁有和消費物質文化產品,擺脫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對自身發展的限制,將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真正實現主體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消費觀認為消費對社會生產具有反作用,強調生產與消費的辯證同一性。生產過程同時是一種消費過程,反過來,消費過裎同時也是一種生產過程,兩者之間是一種中介運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首先,生產生產著消費,它生產出消費的對象、方式、動力。其次,消費生產著生產,任何一種產品只有通過消費才成為現實的產品,消費也創造了新的生產需要。此外,生產與消費之間相互滲透和轉化,這種關系在不同生產方式下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特點。生產與消費的辯證同一性映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具體關系、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應放其在具體的社會生產方式中理解。馬克思主義消費觀肯定必要消費的合理性,批判資本主義奢侈性消費的虛假性。馬克思認為,“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消費成為人類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反映著社會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是社會經濟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經濟行為。人的消費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進行的,表現為人通過對一定社會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滿足。資產階級奢侈性消費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無產階級必要消費的剝奪與壓榨基礎之上的一種虛假性繁榮,將他人的勞動看作毫無價值的存在物,奢侈性消費對社會財富實際上只起到消耗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消費觀堅持消費的主體性,批判消費異化導致的不公平消費。馬克思認為,勞動是確證人的本質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當勞動成為一種異己力量反對個體本身時,必然導致勞動異化。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異化了的勞動表現為人的物質和精神力量的分離,由此產生的需求異化表現為個體對商品的過度追求。因此,把消費活動中所獲得的滿足當作人的真正的滿足,是資本主義勞動異化的結果。在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與需要和使用價值漸漸背離,消費不再是目的,它成了滿足欲求的一種手段。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因貧困而缺乏必要的消費,資產階級則進行奢侈消費,這種不公平消費反映了資本主義的本質。
2茶文化消費觀闡述
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異化觀論文
一.異化是一般人本主義的哲學范疇
自從盧梭提出異化概念以來,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義者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馬克思在1844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異化概念來痛責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義立場,從無產階級的利益出發,提出了勞動異化理論。
對于20世紀的哲學思潮來說,理解“人”似乎只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異化。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抨擊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物化現象,寄希望于歷史的總體運動來克服這種物化。盧卡奇無疑是從“人”的角度來談論物化的,但在盧卡奇那里,這個“人”不是個體的人。雖然盧卡奇沒有對“人”的范疇作較為詳盡的闡發,但從盧卡奇從私有制度這一特定環境下來分析物化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與私有制度的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應當被合理地理解為私有制條件下人與對象、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盧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爾對異化問題作出了頗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使異化問題成了20世紀極具誘惑力的熱門話題。海德格爾作為一代存在主義大師,他致力于發展起來的異化范疇,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義者那里那樣,是為了用來批判資本主義,而是為了用來理解人的存在狀態和把握人與人的關系。
在當代,異化問題派生出許許多多學術見解,但概括起來,諸多學術見解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源于海德格爾的人的普遍異化,即從個體的人出發,把異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類是源于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異化觀,把異化與私有制度聯系起來考察。薩特的的異化觀卻介乎于這兩類思想之間,或者說他把這兩種相互抵牾的異化觀合為一體了。因為,就他從物的匱乏去追尋異化的根源,和要求通過人的實踐的總體化來克服異化而言,他是比較接近于后一類異化觀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匱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現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類始終的,并且他又極其重視個體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薩特的異化觀又是隸屬于海德格爾以來的存在主義傳統的。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涵義論文
摘要: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有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文章對學術界的某些觀點作了辨析,指出不能把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念的外延不包括黨和政府的具體宗教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等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內涵外延辨析
馬克思主義宗教是黨和政府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學術界的理解并不一致,需要進一步搞清楚。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它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關于宗教的本質、根源、社會功能、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說明有關宗教的各種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的宗教理論所不具備的獨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獨特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