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4 22:47: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切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氣管切開患者護理分析論文
1氣管切開的并發癥
1.1出血若術中止血徹底,一般出血不多,如氣管切口過長過底或患者有其他出血性疾患,可有嚴重出血。
1.2氣管切開后的呼吸驟停由于氣管切開后,突然氧氣吸入增多,相對二氧化碳驟減,缺乏足夠量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樞,而導致中樞性呼吸驟停。
1.3皮下氣腫由于術中切口過大,氣管切口大而套管細,或皮膚縫合過緊,大量氣體逸出擠入皮下。
1.4縱膈氣腫或氣胸為氣管切開的嚴重并發癥,可同時發生。
1.5創口感染可引起大出血以及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氣管切開護理認識綜述
氣管切開是臨床搶救和治療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護理措施之一。但氣管切開對患者是一種損傷,有較多的并發癥,甚至發生意外。行氣管切開的患者需加強護理,尤其是呼吸道護理,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并發癥極為重要…。近年筆者對氣管切開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措施,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年l0月一2011年9月我科收治氣管切開患者5l例,男36例,女15例;年齡22—79歲,中位年齡53.6歲;原發病:重型顱腦損傷28例,高血壓腦出血23例;氣管切開帶管9~67d。安全渡過急性期45例,最終拔除氣管套管。并發肺部感染7例,死亡4例。
2護理措施
2.1心理護理
適時做好心理護理,耐心解釋病情,體諒患者心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術前做好全面解釋指導工作,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的發展過程]。術后避免不必要的打擾,把噪音、光線等外界刺激降到最低程度,以減輕患者的煩躁、恐懼心理。采取適宜的交流方式,增加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
氣管切開術后監護深究
1臨床資料收集
2007年3月~2010年3月共37例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男35例,女2例。其中喉外傷11例,喉全切術后8例,喉半切術后12例,喉梗阻6例。全部使用金屬套管。病程7~24天,平均住院14天,其中順利拔管29例,長期戴管8例,均痊愈出院。
2護理
2.1心理護理
氣管切開患者術后不能發音,患者會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非常必要,采取手語或書寫,耐心揣摩患者要表達的要求,并盡量滿足,取得患者的信任,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氣管切開的必要性,術后注意事項等。
2.2病室環境
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探討論文
【扼要】目的討論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的手術配合的重點及要點。方法溫習我院從1995年起開展的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病人的錄像資料,總結手術配合經驗。結果本組350例病人均經OlympusCHF-P20纖維膽管鏡及取石網插進膽總管直接取出結石。結論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配合應做到熟練、正確。
【關鍵詞】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配合
解放軍第101醫院在大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病例的基礎上,自1995年起開展了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laparoscopicchiangiostomytubedrain,簡稱LCTD),現已完成350例,效果滿足。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人共350例,男167例,女183例,年齡19~76歲,均勻54.5歲;手術時間1~3.5h,均勻2.0h;術后1個月復查T管造影無異常后,拔出T管。
1.2物品預備StrKer腹腔鏡及操縱器械一套、自制膽總管切開用長刀柄及尖刀片、腹腔鏡專用持針器、造影管(麻醉用硬膜外管)及硬膜外穿刺針、2-0無損傷縫合針線1~2根、各型“T”管數根,OlympusCHF-P20纖維膽管鏡及取石網,50mAX線攝片機。術前需預先了解碘過敏試驗的結果,并根據結果預備泛影葡胺或碘海醇。
小議外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
外傷患者常因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減弱或喪失,吞咽反射抑制,導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且各種分泌物和嘔吐物易被誤吸入呼吸道,導致氣道受阻,引起缺氧加重腦水腫甚至窒息死亡。為了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改善腦缺氧,減輕腦水腫,氣管切開術的應用最為切實可靠。但氣管切開術后的人工氣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由于呼吸道的改路,空氣未經鼻腔濕化過濾,而直接與下呼吸道相通,由此造成呼吸道分泌粘稠、干燥、結痂,痰液不易咳出而加重呼吸道阻塞,造成肺部感染。極易引起呼吸道并發癥,加重病情。因此,術后護理尤為重要,是搶救重型外傷患者成功的關鍵。
1臨床資料
我院外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重型外傷并氣管切開術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齡15~71歲,平均49歲,其中GCS5~7分40例,GCS3~5分10例。所有患者皆于入院24h內行氣管切開術。
2護理措施
2.1保證有效痰液引流,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要做到有痰隨時排除,不使痰在氣管內潴留,發現病人嗆咳或阻塞性喉鳴要立即吸痰,對昏迷咳嗽反射低或反射遲鈍的患者,雖無痰堵塞呼吸道,仍需1-2小時吸痰1次,每次吸痰前翻身扣背,防止墜積性肺炎發生。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每次要更換,口、鼻腔與氣管內吸痰管必須要分開。吸引壓力不可過大,成人一般在80~120mmHg,吸引時間不超過10~15秒,如分泌物仍存在,應使病人休息片刻,再重復抽吸。在病情穩定允許的情況下,協助患者翻身和叩背加大肺部通氣量,刺激咳嗽使分泌物排出,以利于吸痰。另外要注意插管過程中,禁止來回抽吸,防止損傷黏膜。拔出導管時要慢慢轉動,兩次吸引之間應重新給病人吸氧,使病人得到休息,防止出現陣發性咳嗽、血氧過低、低血壓等不良反應。
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監護認識
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percutaneousdilationaltracheosto-my,PDT)是一種快捷的微創急救手術,具有手術時間短、損傷小的特點,自從1985年Ciaglia等改良了經皮擴張氣管切開術后[1],目前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本院重癥監護室2009年5月~2011年12月已應用此技術為17例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氣道,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齡36~84歲,平均62.3歲;其中,腦出血5例,肺部感染5例,腦梗死3例,冠心病2例,急性腎衰竭1例,胰腺炎1例;昏迷12例,意識清醒5例;原有氣管插管15例,未行氣管插管2例。
1.2經皮穿刺氣管切開術的護理
1.2.1術前護理
探索氣管切開術食管返流護理應對措施
摘要:氣管切開術是腦外科搶救危重病人的一種急救手術。對神經外科氣管切開的患者,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可預防食物返流流入氣管,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氣管切開術后;食管反流;護理
氣管切開術已成為臨床上搶救呼吸道梗阻及手術維持呼吸道通暢的一種常用手術。而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后易出現負氮平衡,總體蛋白合成速度下降,因此,必須加強營養攝入,提高機體抵抗力。腦外科一般情況下行氣管切開患者都是處于昏迷狀態,進食則需要鼻飼才能完成,但鼻飼會發生返流易致吸入性肺炎,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有致命的危險?,F將我科氣管切開術后食物返流的護理總結如下。
一、基本資料
我科2003-2009年,共行氣管切開術165例,其中喉癌89例,喉乳頭狀瘤13例,鼾癥15例,喉外傷28例,氣管異物20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15歲。
二、護理干預
醫學科氣管切開重癥影響拔管的因素
目的:分析康復醫學科氣管切開的重癥患者早期康復,在22天平均住院日內拔管困難的臨床特點及影響拔管的因素,為提高氣管切開拔管率提供理論依據。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在22天平均住院日內住院的氣管切開患者臨床資料,按已拔管、未拔管分組,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影響拔管的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①影響拔管的單因素分析:兩組間在年齡、腦卒中、腦外傷、吞咽功能障礙、癲癇、意識障礙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P<0.05),兩組間在性別、脊髓損傷、吉蘭巴雷綜合征、顱內腫瘤、其他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心理障礙、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栓塞、氣道結構異常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②影響拔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癲癇、吞咽功能障礙為未拔管的危險因素。結論:康復醫學科在22天的平均住院日內氣管切開的早期康復重癥患者中年齡、癲癇、吞咽功能障礙為未拔管的危險因素。關鍵詞重癥;康復;氣管切開;危險因素氣管切開術是危重患者快速有效地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搶救生命的主要措施之一[1—4],然而氣管切開術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的同時,臨床可見部分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無法短時間內拔除氣管套管。有研究顯示,所有氣管切開患者中有2.0%—5.0%將出現拔管困難[5—6],長期氣管切開可能改變患者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了患者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7—8],影響患者住院時間,醫療費用較高、護理難度較大均增加了家庭負擔及社會負擔??祻歪t學科氣管切開患者拔管率不高是臨床的難點,影響拔管因素眾多,因此本研究回顧了臨床資料,分析影響拔管的相關因素,為提高氣管切開患者拔管率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氣管切開患者共2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248例;男性146例,女性102例;年齡5—88歲,平均年齡(55.34±18.41)歲;腦卒中患者142例(57.3%),脊髓損傷19例(7.7%),吉蘭巴雷綜合征(Gilambaresyndrome)6例(2.4%),顱內腫瘤38例(15.3%),腦外傷29例(11.7%),其他疾病14例(包括顱內感染4例、腦炎3例、顱內膿腫1例、缺血缺氧性腦病1例、顱內包蟲1例、布氏桿菌病1例、肉毒毒素中毒2例、呼吸系統疾病1例)(5.645%);拔管89例(35.9%),其中拔管成功88例(98.9%),拔管失敗1例(1.1%),未拔管159例(64.1%);已拔管者氣管套管留置時間11—207天,平均(48.340±32.305)天;平均在我科住院時間(21.94±15.923)天。1.1.2納入標準:于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住院的氣管切開患者。1.1.3排除標準:①病情不穩定或因病情需要轉至其他科室出院的患者;②資料不全的病例。1.1.4觀察指標:年齡、性別、原發病、是否意識障礙、是否認知障礙、是否肺部感染、是否癲癇、是否吞咽障礙、是否氣道結構異常(氣道狹窄或塌陷)、是否心理障礙、是否呼吸衰竭。1.1.5分組:依據在我科住院期間是否拔管分為已拔管組、未拔管組。因納入研究對象的年齡范圍較大(5—88歲),故將年齡分為3層進行病例對照組的統計,0—17歲,18—59歲,≥60歲。1.1.6相關定義:①已拔管:在我科住院期間達拔管指征后給予拔除氣管套管;②拔管成功:拔除氣管套管后患者無明顯呼吸困難、未再次插管或再次行氣管切開;③拔管失敗:拔管72h內給予氣管插管或行再次氣管切開;④未拔管:我科住院期間未能達拔管指征的氣管切開患者,包括拔管失敗再次行氣管切開者。1.1.7拔管指征:①可脫離呼吸機輔助通氣支持治療;②生命體征平穩;③無發熱及活動性感染;④存在咳嗽反射;⑤塑料套管更換為金屬套管能耐受連續堵管48—72h,無明顯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為95%以上,血氣分析無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⑥痰液可經口咳出;⑦家屬同意。1.1.8氣管切開患者套管處理流程:①達到拔管指征的患者于我科病房在心電指脈氧監測下行拔管;②如堵管后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在95%以下,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評估氣道通暢程度,如存在肉芽腫且大于30%,請呼吸科會診根據病情前往支氣管鏡室或手術室行肉芽腫切除術后再行堵管,達拔管指征后行拔管;③如存在氣道塌陷則上轉內地有條件的醫院進一步治療。1.1.9拔管方法:拔管前備好氣管切開包,在心電指脈氧監測下給患者充分吸痰后快速拔除氣管套管,0.5%碘伏消毒切口周圍皮膚,拉攏切口后使用較寬的絲綢醫用膠布固定,每天給予換藥至愈合。如瘺口較大,5天后仍未愈合,請耳鼻喉科會診前往手術室給予皮緣清創縫合后換藥至愈合拆線。
1.2方法
本研究使用回顧性研究的病例對照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性分布、方差齊性的采用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t檢驗;計數資料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氣管切開護理情景模擬教學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護士標準化患者引入情景模擬教學的演示法在氣管切開護理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護理專業實習生100名,分為兩組,各50名。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法進行帶教;研究組采用NSP引入情景模擬教學方法進行帶教。比較兩組護士理論考試及綜合技能考核成績。結果: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綜合技能考核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NSP引入情景模擬教學方法在氣管切開護理培訓中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情景模擬;護士標準化患者;氣管切開護理;培訓教學
臨床護理教學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對實習護生的職業素質和臨床能力培養發揮重要作用[1]。護生雖然在學校階段已完成了基本護理理論和操作的學習,但她們初入臨床環境操作技能不熟練,難以較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缺乏臨床應變能力。傳統講授護理教學的方法只能建立在書面上,患者角色常缺席參與臨床護理教學互動,不能將理論知識和臨床患者的表現有機結合,留給學生的是冗長的解釋和枯燥的記憶,降低教學效果。而有效和標準化的教育有助于護理人才的教學,確保護理質量并提高護理水平。以往的標準化患者(SP)教學方法在實施過程中有諸多因素的限制,故NSP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得到推廣。本研究將NSP引入情景模擬教學,即通過提供特定的仿真技術獲得與病房相似的工作場景,加入NSP成為情景模擬教學中擔任核心角色,按照任教老師預先制定劇本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學生通過工具的應用及與SNP的溝通來獲得更為直觀、更加真實的實踐技能[2],演示完畢后學生可自由向教師或扮演NSP提問。其中NSP不僅需要準確表現出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行為,并通過對過程的回憶,從患者的角度對學生表現給出客觀、全面的建設性反饋,其有效反饋將在護理教學中發揮有益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護理專業實習生100名,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名。研究方法:⑴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法進行帶教,即指定1名高年資護士作為其帶教老師,按照傳統一對一帶教模式,以經驗式帶教為主,根據專科特點,編寫相關護理癥狀案例,通過內容講解,對實習生進行護理癥狀綜合分析訓練,提高其評判性思維能力。⑵研究組采用護士標準化患者NSP引入教學法進行帶教,參考華西醫院選擇NSP的標準,制訂本研究NSP的選擇標準:①在耳鼻咽喉科護理工作5年以上;②具有2年以上護理教學經驗,并且教學效果優異;③有一定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④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⑤通過耳鼻咽喉科護理教研組考核。經全院篩選出2名符合條件并且愿意參加本研究的護士作為NSP。以氣管切開為關鍵點擬定劇本,在創建腳本時,NSP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腳本內容演示培訓。研究組教學全程使用NSP進行培訓,運用2名NSP(男1名,女1名)按設計病例模擬在真實情景中的表現,由示教老師進行集體理論講解和操作示范,以及損傷性操作。如:實施氣管切開術、經氣管切開吸痰技術等,需在護理示教模型上進行,其余操作均在NSP上進行,實習生現場實踐,課程結束后進行理論及技能考核。評價方法:培訓課程結束之后,組織統一考核,考核方式分為理論考核和總結技能考核兩部分,由任課老師進行監督。①理論考核:采用問卷形式評價進行SP氣管切開護理培訓后氣管切開護理相關內容了解程度;②綜合技能考核:內容包括學習興趣、文獻檢索和科研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以“是”“否”作答。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犬髂外靜脈與股靜脈切開插管比較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Beagle犬髂外靜脈切開插管作為外科學動物實驗的可行性。方法20只Beagle犬隨機分為股靜脈組和髂外靜脈組,分別行股靜脈、髂外靜脈切開插管,比較兩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結果髂外靜脈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多于股靜脈組(P<0.05)。結論Beagle犬髂外靜脈切開插管難度大,不宜作為外科學動物實驗。
關鍵詞:Beagle犬;股靜脈;髂外靜脈;靜脈切開插管
Beagle犬髂外靜脈為后肢靜脈的主干,在骨盆腔前口腹股溝部毗鄰髂外動脈、股神經[1]。股靜脈位于髂外靜脈遠端,股靜脈切開插管是外科學動物實驗常見項目,經常用于建立靜脈通道。Beagle犬髂外靜脈切開插管在外科學動物實驗領域目前尚未見相關文獻報道。我們于2019年10-12月進行實驗,以傳統的Beagle犬股靜脈切開插管作為對照,探討將Beagle犬髂外靜脈切開插管作為外科學動物實驗備選項目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實驗動物與器械
普通級Beagle犬20只,身體質量為8~12kg,由廣州醫藥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提供,許可證號為SCXK(粵)2018-0007。Beagle犬分籠喂養,每籠1例。手術畫線筆、手術刀、組織剪、線剪、吸引器、電刀、甲狀腺拉鉤、血管鉗、持針鉗、眼科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