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職能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0:44: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職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職能

會計模式社會職能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信息職能;行為規范職能;資源配置職能;利益保護職能;行業管理職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會計模式的職能是指會計模式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利作用、信息職能是會計固有的功能、會計的信息職能必然在會計模式中得到體現和發展、會計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職業、會計模式的行為規范職能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認可和重視、會計模式的資源配制職能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由人們逐漸認識并逐步強化的、利益保護職能是資源配置職能的延伸、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長期實行分行業、分所有制的會計制度、各國會計模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職業及其組織通過法規、制度等對會計行業進行規范等,具體請詳見。

會計模式的職能是指會計模式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利作用,包括對宏觀經濟發展和對微觀企業經營所產生的各種作用。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所以會計模式的主要職能是信息的加工和傳遞。這是會計自身的內在職能。由于不同國家會計模式的構成和運行方式不同,在會計模式主要職能之外還賦予其不同的社會職能。一般地講,會計模式的社會職能主要包括:行為規范、資源分配、利益保護和行業管理。

1、信息職能

信息職能是會計固有的功能。會計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是借助于特定會計方法,收集加工、記錄和報告信息。被公認為現代會計之父的巴其阿勒在其1494年發表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中,詳細介紹了在當時如何通過設置賬簿和應用借貸記賬法記錄、加工和報告會計信息的情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變革,會計從生產過程的附帶職能中分離出來,逐漸產生了專門從事處理會計信息的職業和會計組織部門,同時也就產生了委托受托責任關系。而受托責任的履行和完成主要通過會計信息的記錄和報告來體現。尤其是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企業產權明晰,所有者和經營者完全分離。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委托關系。委托人通過了解會計信息,可以掌握受托者,即企業經營者職責的履行情況,并對受托者的工作業績進行評價。企業經營者可憑借會計信息向委托人報告自身職責的完成情況,以獲取自己應得的利益。所以,向委托人提供其所需要的經濟信息,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

會計的信息職能必然在會計模式中得到體現和發展。由于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會計模式不同,會計在國民經濟中承擔的角色不同,因此,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種類、口徑。方法會有差異,提供信息的目的和衡量信息的標準也因為不同的利益團體而見仁見智。但是無論哪種會計模式,無論為誰提供會計信息,也無論按什么標準提供信息,都是在會計信息職能的基礎上派生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會計從一項應用技術發展為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其所固有的信息職能為世人所公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之交,會計模式的信息職能也必然因此而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2、行為規范職能

查看全文

稅收社會職能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稅收社會職能社會問題社會危機社會安全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學界對稅收職能的認識比較統一,但僅局限于稅收的財政職能和稅收經濟職能等,均沒有突出或是強調稅收的社會職能,我國的稅收立法也未從制度上普遍體現這種職能,從而降低了稅收的社會效用。這種缺憾既與國家職能的歷史演進、社會公共政策的實施理念和客觀的社會情況發展有所脫節,也與我國稅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發展不相適應。而事實上,加強稅收的社會職能,進而增加稅收制度服務社會的功能,建立科學、合理、人本性的稅制結構是我國今后稅制改革的重點。

稅收的職能,屬國家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它是稅收這種分配關系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和職責,反映了稅收在分配過程中所具有的基本屬性。當前,我國學界對稅收職能的認識比較統一,但僅局限于稅收的財政職能和稅收經濟職能等,均沒有突出或是強調稅收的社會職能,我國的稅收立法也未從制度上普遍體現這種職能,從而降低了稅收的社會效用。這種缺憾既與國家職能的歷史演進、社會公共政策的實施理念和客觀的社會情況發展有所脫節,也與我國稅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發展不相適應。而事實上,加強稅收的社會職能,進而增加稅收制度服務社會的功能,建立科學、合理、人本性的稅制結構是我國今后稅制改革的重點。

一、稅收社會職能的提出

(一)對稅收職能的認識

當前不論是經濟學界還是稅法學界對稅收的財政職能(組織財政收入的職能、收入職能等)和經濟職能(或稱配置資源職能、調節經濟的職能、宏觀調控職能等)的認識是統一的,但有學者還提出了稅收具有以下職能:

查看全文

組織協會社會職能思考

協會(學會)作為群眾性的社會團體組織,它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業社團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一大批協會、學會、商會以多種形式、不同宗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象一條條紐帶、一座座橋梁,將企業和國家政府聯結起來,促進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各類登記社會團體(民辦非法人企業)約300多家。這對于一個中等城市來說應該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確立協會的職能定位,優化協會的社會職能,更好地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是目前協會發展的新的課題。

(一)改革開給協會(學會)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般而言,社會團體的發展都是社會思想解放的產物。改革開放作為我國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生產工作積極性,同時給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不再拘于一種模式,一種格調,一類方法,一股力量。社會體制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成為一種趨勢。有利于改革開放,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東西,都應該承認其存在,并支持其發展,這是我國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最大成果。這種氣候和溫度給各類社會團體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我國的行業發展門類齊全,人才聚集,這是優勢。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領域里,諸如航空、醫藥、電子、生物、環境、化學、氣象等及其分支門類里,儲備了一大批卓著的人才,擁有一大批領先的科技成果。這種人才和成果是我們科學技術的寶貴資源。改革開放給這些資源注入了新的活力。發揮社會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發揮各種社會力量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為協會(學會)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成為激活各類協會(學會)發展的動力。

(二)協會的社會性決定了協會的社會職能

通常,協會是同一行業的各種社會力量(團體、個人)為同一宗旨而組織起來的社會組織。這是介于政府和企(事)業之間的一種組織機構,是中介組織形式。其性質不同于政府機構,也不同于經濟實體。協會(學會)的專業性和群眾性及其服務社會的宗旨決定了其職能的社會性。就是說,協會是利用其專業的技術優勢和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為社會服務的組織形式。因此,我們定位協會(學會)的職能的時候要注重其為社會服務的特征。就是說,其既不具有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也不可能象企業具有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創造利潤的職能。我們可以這樣說,協會的社會性使其具有近似于社會管理的職能,參與或直接影響某種社會活動;同時,又使其具有活動的有償性,通過有償服務,增加收入,使其具有自我發展的經濟支持。而這種有償性的社會職能,最終還是為社會服務為宗旨和目的,完全不同于以盈利(或者創造剩余價值)為目的經營性活動。

查看全文

農場社會職能改革匯報材料

按照通知要求,現將市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市農墾改革涉及國有農場一個,即:國營農場。坐落于市北部,東臨,北靠,與市鎮接壤。農場始建于1951年,前期為省屬國有農墾企業,中期為市(地)屬國有農墾企業,現在為隸屬于市人民政府管理、省農墾局進行業務指導的國有農墾企業,也是市唯一一家國有農墾企業。產業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農場幅員面積6146公頃,下轄8個分場,1個漁場。其中:耕地面積2651公頃,林地面積214公頃,水域面積2397公頃,其它面積713公頃;人口5451人,農場職工1774人,其中:在職職工847人,退休職工927人。另有頂崗工82人。

二、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情況

一是因案施策,制定實施意見,落實任務分工。依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及其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的通知》及《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結合市實際,制定了《市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及其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兑庖姟穼θ邢乱徊睫r墾改革內容和改革方向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方案分工》對全市農墾改革任務做出了明確分工,對各職能部門所承擔的改革任務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各自的目標任務,分解落實了政府與企業,部門與人員責任。《意見》和《任務分工方案》的制定,確保了改革各項任務的扎實推進。

二是統籌協調,成立領導組織,強化任務督導。按照省委、省政府對農墾改革發展的工作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專題召開會議,對農墾改革相關工作做了深入研究。為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由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農業、林業、水利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領導小組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統籌推進全市農墾改革,督導各項改革工作進行,研究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抓好日常工作,與成員單位溝通協調,全面掌握農墾改革發展的動態,積極推動農墾改革工作。領導組織的成立,為全面推進全市農墾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

查看全文

社會保障辦公室職能

(一)辦公室

協助廳領導處理機關日常政務工作;協調各處室和直屬單位工作;承擔綜合調研工作;制訂廳機關工作制度、年度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及有關重要文稿;負責廳會議組織、公文審核、文電處理、機要檔案、秘書事務、接待聯絡、機關財務、保密保衛、后勤保障,以及廳機關和直屬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

(二)政策法規處

制訂勞動和社會保險立法計劃、負責草擬有關勞動和社會保險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和規范性文件;依法行使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險監督檢查權,指導和監督全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建立全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系統行政執法監督制度,負責處理勞動和社會保險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案件,負責普法工作及勞動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的咨詢工作。

(三)計劃財務處(基金監督處)

編制全省勞動和社會保險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組織實施;承擔統計和信息工作,統計公報、信息資料及發展預測報告;制訂勞動和社會保險信息管理及其網絡的規劃、規范、標準并組織實施;組織勞動保障科學技術研究及成果的推廣、應用工作;負責管理省級勞動和社會保險事業經費、專項經費和國際援助、貸款項目;會同財政部門制訂社會保險基金的財務、會計制度并組織實施;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提出審核意見;制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網絡,查處基金管理的重大違紀案件;認定投資機構運營社會保險基金的資格,認定有關機構承辦補充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業務的資格并對其承辦的補充保險基金實施監督。

查看全文

圖書館社會職能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社會職能改進方法

[論文摘要]:圖書館社會職能包括教育職能與傳遞情報職能,如何認識這兩大職能,如何改進這兩大職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作用,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圖書館是為社會服務的文化機構,社會的需求決定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也決定著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圖書館的社會職能是在圖書館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圖書館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他們的落腳點都與社會需求發生著聯系。沒有社會的需求,就不會有價值屬性。因此,對圖書館社會職能的認識也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來看待。

對于圖書館的社會職能,長期以來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1975年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研討會上,國際圖聯將圖書館社會職能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二是開展社會教育,三是傳遞科學情報,四是開發智力資源。后來我國圖書館界將其歸納為教育與傳遞情報兩大職能,這是對圖書館社會職能比較確切的定義。筆者擬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知識更新加快的今天人們需要的已不僅僅是獲得新知識,而是學會如何獲取新知識。而獲取新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加強學習。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讀書最好最方便的地方莫過于圖書館。它以豐富的藏書,使所有人終身受用,并且不受學歷、年齡、專業限制。圖書館是人們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的最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廣大群眾共享知識的最重要的通道。它已成為社會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族素質在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方面,肩負著全社會教育的職能。

查看全文

圖書館社會職能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圖書館社會職能改進方法

[論文摘要]:圖書館社會職能包括教育職能與傳遞情報職能,如何認識這兩大職能,如何改進這兩大職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作用,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圖書館是為社會服務的文化機構,社會的需求決定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也決定著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圖書館的社會職能是在圖書館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圖書館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他們的落腳點都與社會需求發生著聯系。沒有社會的需求,就不會有價值屬性。因此,對圖書館社會職能的認識也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來看待。

對于圖書館的社會職能,長期以來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1975年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研討會上,國際圖聯將圖書館社會職能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二是開展社會教育,三是傳遞科學情報,四是開發智力資源。后來我國圖書館界將其歸納為教育與傳遞情報兩大職能,這是對圖書館社會職能比較確切的定義。筆者擬就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知識更新加快的今天人們需要的已不僅僅是獲得新知識,而是學會如何獲取新知識。而獲取新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加強學習。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讀書最好最方便的地方莫過于圖書館。它以豐富的藏書,使所有人終身受用,并且不受學歷、年齡、專業限制。圖書館是人們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的最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廣大群眾共享知識的最重要的通道。它已成為社會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族素質在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方面,肩負著全社會教育的職能。

查看全文

深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思考以及決策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提出的重大任務。構建和諧社會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提出了新要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分析我國社會管理的現狀,借鑒國外政府社會管理的經驗教訓,切實強化我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開展的,因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深入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理論大體經過了產生、發展與反思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世紀中葉,在西方社會矛盾加劇、社會沖突頻繁發生的大背景下,以追求社會和諧、社會均衡為目標的社會秩序理論的產生,是西方社會建設理論產生的標志。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對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反思,以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理論與福利國家理論獲得了重大發展,使西方社會建設的理論逐漸走向成熟,西方國家采用了成功應對社會危機的社會政策手段,為西方經濟持續增長與社會相對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應對新興工業國家發展的國際競爭壓力,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福利國家建設的理論,出現了重視教育、就業培訓、科技與知識投入的“第三條道路理論”與“社會投資型國家”理論,這標志著西方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理論進入了反思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重大實際影響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理論主要是社會秩序理論、福利國家理論、第三條道路理論等。

社會秩序理論。社會秩序理論是一些著名社會學者提出的整體性社會學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將社會看做一個有機整體,認為社會整體的和諧表現為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秩序就需要促進社會整合、實現社會團結。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奠定了社會秩序理論的基礎,他提出了整體性的社會研究視角。他認為,社會是一種有規律的結構;社會是人類生活的有機整體,即社會有機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部分與要素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這種普遍的和諧的根基在于人性;社會整體的和諧性表現為社會秩序,不和諧則表現為社會沖突,因此,社會秩序是社會最基本的整體性特征??椎绿岢隽恕爸亟ㄖ刃颉钡臉嬒?即社會秩序的原則:崇尚科學與自然法則,擴大人類自然擁有的博愛的傾向;協調家庭、等級、行會、地方團體、教會、國家等組織和群體的關系,社會分工應該考慮到每個人的本性、教育、地位與專長,各得其所;要增強政府權威與調節,建立“開明政府”;要建立復合性的政治權威,所有的政治權力都必須要有物質基礎、思想指導、道德制裁和社會控制。此外,涂爾干還提出了社會團結理論。埃米爾·涂爾干(1858—1917)社會學的中心概念是社會團結,他認為社會團結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協調、一致、結合的關系,其基本觀點是:發達的社會團結是一種有機團結;社會團結的物質基礎是分工,精神基礎是集體意識;法律是保障社會團結的力量;要消除社會團結所受到的威脅,實現社會層次上的整合;要防范社會失范或社會解組等現代社會的特殊危機。

查看全文

稅收社會職能再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稅收社會職能社會問題社會危機社會安全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學界對稅收職能的認識比較統一,但僅局限于稅收的財政職能和稅收經濟職能等,均沒有突出或是強調稅收的社會職能,我國的稅收立法也未從制度上普遍體現這種職能,從而降低了稅收的社會效用。這種缺憾既與國家職能的歷史演進、社會公共政策的實施理念和客觀的社會情況發展有所脫節,也與我國稅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發展不相適應。而事實上,加強稅收的社會職能,進而增加稅收制度服務社會的功能,建立科學、合理、人本性的稅制結構是我國今后稅制改革的重點。

稅收的職能,屬國家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它是稅收這種分配關系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和職責,反映了稅收在分配過程中所具有的基本屬性。當前,我國學界對稅收職能的認識比較統一,但僅局限于稅收的財政職能和稅收經濟職能等,均沒有突出或是強調稅收的社會職能,我國的稅收立法也未從制度上普遍體現這種職能,從而降低了稅收的社會效用。這種缺憾既與國家職能的歷史演進、社會公共政策的實施理念和客觀的社會情況發展有所脫節,也與我國稅制改革向人本性方向發展不相適應。而事實上,加強稅收的社會職能,進而增加稅收制度服務社會的功能,建立科學、合理、人本性的稅制結構是我國今后稅制改革的重點。

一、稅收社會職能的提出

(一)對稅收職能的認識

當前不論是經濟學界還是稅法學界對稅收的財政職能(組織財政收入的職能、收入職能等)和經濟職能(或稱配置資源職能、調節經濟的職能、宏觀調控職能等)的認識是統一的,但有學者還提出了稅收具有以下職能:

查看全文

政府社會公共職能管理論文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提出的重大任務。構建和諧社會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加強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提出了新要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分析我國社會管理的現狀,借鑒國外政府社會管理的經驗教訓,切實強化我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開展的,因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深入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國際經驗。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基本理論

市場經濟條件下,西方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理論大體經過了產生、發展與反思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世紀中葉,在西方社會矛盾加劇、社會沖突頻繁發生的大背景下,以追求社會和諧、社會均衡為目標的社會秩序理論的產生,是西方社會建設理論產生的標志。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對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反思,以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社會福利理論與福利國家理論獲得了重大發展,使西方社會建設的理論逐漸走向成熟,西方國家采用了成功應對社會危機的社會政策手段,為西方經濟持續增長與社會相對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應對新興工業國家發展的國際競爭壓力,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福利國家建設的理論,出現了重視教育、就業培訓、科技與知識投入的“第三條道路理論”與“社會投資型國家”理論,這標志著西方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理論進入了反思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重大實際影響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理論主要是社會秩序理論、福利國家理論、第三條道路理論等。

——社會秩序理論。社會秩序理論是一些著名社會學者提出的整體性社會學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將社會看做一個有機整體,認為社會整體的和諧表現為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秩序就需要促進社會整合、實現社會團結。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奠定了社會秩序理論的基礎,他提出了整體性的社會研究視角。他認為,社會是一種有規律的結構;社會是人類生活的有機整體,即社會有機體;這種整體結構同它的部分與要素之間具有一種“普遍的和諧”,這種普遍的和諧的根基在于人性;社會整體的和諧性表現為社會秩序,不和諧則表現為社會沖突,因此,社會秩序是社會最基本的整體性特征。孔德提出了“重建秩序”的構想,即社會秩序的原則:崇尚科學與自然法則,擴大人類自然擁有的博愛的傾向;協調家庭、等級、行會、地方團體、教會、國家等組織和群體的關系,社會分工應該考慮到每個人的本性、教育、地位與專長,各得其所;要增強政府權威與調節,建立“開明政府”;要建立復合性的政治權威,所有的政治權力都必須要有物質基礎、思想指導、道德制裁和社會控制。此外,涂爾干還提出了社會團結理論。埃米爾·涂爾干(1858—1917)社會學的中心概念是社會團結,他認為社會團結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協調、一致、結合的關系,其基本觀點是:發達的社會團結是一種有機團結;社會團結的物質基礎是分工,精神基礎是集體意識;法律是保障社會團結的力量;要消除社會團結所受到的威脅,實現社會層次上的整合;要防范社會失范或社會解組等現代社會的特殊危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