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8:27: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術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骨科手術院內感染中手術室護理管理的運用
摘要: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現代手術學科的飛速發展,醫學手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為手術治療骨科疾病帶來了極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尤其是手術室護理管理方面,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管理,有效干預與控制骨科手術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對此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相應的干預措施,并進行了合理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院內感染;手術室;護理管理;干預;效果
伴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現代手術學科的飛速發展,醫學手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不僅給醫學界帶來了機遇,也為手術室護理管理方面相關理論的發展及手術室護理模式的探討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作為醫院實施搶救與治療患者的重要場所之一,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臨床科室和部門之一;尤其是在圍術期的整個護理管理工作中,手術室護理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骨科作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手術數量占到了醫院手術總數的很大部分,而且,骨科手術具有其學科的特殊性,為了清晰地暴露手術部位,往往切口較大,這使得骨科手術更易引起院內感染的發生。
1手術室護理管理對控制感染的意義
骨科手術種類繁多,包括骨折切開復位、關節置換手術、創傷、脊柱手術等,其中,比較常見的手術類型為重建與修復手術[1]。這些類型的骨科手術的一個共同特點便是在手術期間都需要使用植入材料,而且,都要采用侵襲方式來進行手術治療,因此,在手術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引起切口的感染,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嚴重影響手術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復與預后。所以,嚴格落實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有效控制與干預骨科手術院內感染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緩[2]。加強手術室護理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手術室內醫務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與思想覺悟,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指導患者配合做好術后的護理工作。有相關的學者分析報道[3],通過加強開展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規范其管理模式和管理工作,對術后患者進行全程的、全面的護理管理與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骨科手術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2手術室護理管理的具體方法
手術過程中護士配合探討論文
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緊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確保手術的成功。護士在各種手術中的配合分為直接配合和間接配合兩種。
1.器械護士的配合直接配合是指直接參與手術,配合醫師共同完成手術的全過程。直接配合的護士,其工作范圍只限于無菌區內,如傳遞器械、敷料及各種用物等。因此,直接配合的護士被稱為器械護士。因在無菌區內進行工作,必須要刷洗手和手臂、穿無菌手術衣及戴無菌手套,故又稱洗手護士、滅菌護士或手術護士。
(1)器械護士的主要任務和要求:器械護士的主要任務是準備手術器械,按手術程序向術者、助手直接傳遞器械,密切配合術者、助手共同完成手術。器械護士要做到:①具有高度責任心,對無菌技術有正確的概念。如發現違犯無菌操作要求,應及時糾正;②掌握病人的診斷、術式,充分估計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密切與術者配合,保證手術順利完成;③術前要了解術者的喜好及病情需要,準備特殊器械和用品;④熟悉手術器械的用法、目的及用途,以便準確無誤地配合手術。
(2)器械護士的手術配合
1)手術開始前15~20分鐘洗手、穿無菌手術衣及戴無菌手套,做好器械桌的整理準備工作,檢查各種器械、敷料及其他用物是否完備。根據手術步驟、使用先后把各種器械、敷料等物品分類順序排列。
2)術前、術中縫合傷口時,與巡回護士準確細致地清點器械、紗布、紗墊、縫針等,核實后登記。術畢再自行清點一次,確保無誤,以防遺留在體腔或組織內。
風險管理中手術室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該院進行手術的380例患者,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90例,所有患者均無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與非正常疾病的情況。觀察組男85例,女105例,年齡17~79歲,平均年齡(36±2.6)歲;實驗組男94例,女96例,年齡16~80歲,平均年齡(35±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手術方式、年齡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手術護理路徑進行常規護理管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以風險管理護理。具體步驟如下:
①手術前,嚴格執行手術安全核查制度,認真核對患者的手術名稱及科室、姓名、住院號、年齡等信息以及術中所用藥物及儀器等,并對患者的皮膚與整體情況進行評估,詢問有無過敏藥物及病史,并了解其生命體征、營養狀況及肢體功能等。所有查對內容都應反問式查對,對于無法回答或意識不清醒的患者,可由家屬或病區護理人員協助查對。
手術室護理中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
手術是一種重要的疾病治療手段,而手術室護理作為手術室配套的醫療服務,可對患者預后造成直接影響[1]。優質護理服務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重視,該種護理模式較常規護理而言,不僅僅重視病理,更加重視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對促進患者身心康復意義重大[2]。本文選取遂平縣第二人民醫院行擇期手術的200例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優質護理,對比分析其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遂平縣第二人民醫院擇期手術的患者2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0例。觀察組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18~70歲,平均(50.5±2.5)歲;對照組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18~70歲,平均(49.5±3.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手術室護理,主要包括術前準備、術中護理與術后護理3項內容。術前準備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身體清潔、健康教育等內容。術中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測、手術室溫度及濕度調節等。術后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變化觀察、康復護理等。
手術室護理中細節重要性探討論文
100-1=0
100-1這個數學公式對于普通人的答案應該是99,而對于我們從事醫療工作的醫生和護士來說其答案卻是0,尤其是在手術室這樣一個特殊的臨床科室。在這里病人將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都交給了手術室的醫生和護士,如果說手術室醫生是病人的健康守護神,那么手術室的護士就是守護神的忠實哨兵!只有護士們認真細心的配合才能確保醫生們能夠成功地完成每一臺手術!因此注重細節對于手術室的護士來說尤為重要。舉個例子,有個病人的家屬在醫院工作,于是到其醫院做子宮切除手術,手術做得非常成功,可是在手術結束時大家發現病人的腹部有一個直徑5厘米左右的碘酒灼傷,原來手術時醫生順手將消毒子宮殘端的碘酒紗球放在了病人的腹部敷料上,而器械護士忙于手術的其他事情,并未在意小小的碘酒紗球,手術快要結束清點數目時才將其拿開。就是這樣一個不經意的疏忽導致病人的皮膚灼傷,術后醫生無法解釋,給原本很完美的手術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因為患者是醫院的職工家屬,所以沒給醫院造成什么損失??墒沁@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去認真地思考嗎?誰能說100-1不等于0呢?
細節決定成敗
對于手術室的護士來說,注重細節、認真地做好每一個手術步驟是很重要的!曾經有一件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例:有一個婦科手術病人因為腹部腫物作剖腹探查手術。當我們切開病人的腹部探查后發現,原來所謂的腫物是病人一年以前在其他醫院做剖腹產手術時遺落的一塊紗布,這令我們在場的每一位護士都感到震驚!準確的清點器械紗布是每一臺手術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細節,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數的過程,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小事卻關系著手術的成敗與否,對于器械護士和巡回護士都是至關重要的!出現這樣的錯誤對于手術室的護士是致命的!因為錯誤所帶來的結果是無法彌補的,你無法彌補因為不認真帶給病人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更無法彌補因此而給醫院的聲譽帶來的影響!
細節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積累
在工作中手術室的護士需要特別小心縝密,遵守原則!因為注重細節對于手術室的護士來說已經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理念,細節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積累。做剖腹產手術時一定要小心收好手術刀,放好毛巾鉗,以免娩出的胎兒被劃傷;做外科手術時,電刀一定要放到干燥的地方,以免不小心灼傷醫生和病人;做腦科手術時,床單一定要鋪平整,以免手術時間長病人的皮膚受損傷;做骨科手術時,醫生的手套壞了要提醒醫生及時更換,在確保手術野不被污染的同時,既保護了病人,又保護了醫生;在病人進入手術間躺在手術床上后,要及時為病人蓋好被子……
硬膜外手術中護士配合探討論文
[摘要]硬膜外麻醉是臨床沿用多年的麻醉方法,效果好,起效迅速,深受醫患歡迎,護士在配合手術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關鍵詞]護士;硬膜外麻醉;臨床特點;配合
硬膜外麻醉是我國臨床手術中常用的一種麻醉方法,在手術麻醉中仍占主導地位,主要應用于胸、腰部以下部位的手術,根據多年臨床實踐,對該麻醉及麻醉中涉及到的解剖、生理特點,對機體的干擾和與之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在麻醉配合中的關鍵環節,從而引起護士的重視,使麻醉配合有預見性和針對性,提高防范意識,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1臨床麻醉特點
麻醉穿刺精確度高,操作難度大,患者體位要求嚴格,一旦失誤或某些因素干擾,或處理不及時,可造成嚴重并發癥。
采用硬膜外麻醉對血壓及生理干擾較突出,尤其是體質差、老年患者、或術前準備不充分、體液不足、嚴重失血失液、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可出現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血壓下降。因為此類患者血容量不足,當硬膜外腔給藥后,麻醉區域血管擴張,麻藥很快擴散,回心血減少,影響有效循環,從而使血壓下降。
手術室護理中舒適護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術室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應用與實踐。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手術室護理,觀察組進行手術室舒適護理,比較臨床應用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優良率86.6%,顯著高于對照組(56.6%,P<0.05)。兩組患者心率、血壓變化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的患者采用手術室舒適護理,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舒適護理;應用;實踐
手術是外科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同時也為患者帶來創傷,并可能引起嚴重的并發癥或后遺癥。手術室護理是針對患者在進行手術時,以手術為中心進行的護理服務。包括患者的生理、心理準備,手術方案選擇、術中監護以及術后并發癥防治。護理人員不僅需要有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還需要能與麻醉醫生配合,保證患者手術安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36.8±3.6)歲,手術類型:普外科9例、胸外科7例、腦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5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6例、椎管內麻醉9例、全身麻醉15例。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37.1±3.4)歲,手術類型:普外科10例、胸外科7例、腦外科4例、泌尿外科5例、骨科6例。麻醉方式:局部麻醉7例、椎管內麻醉9例、全身麻醉14例。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手術室護理,巡回護士在手術前一天下午安排術前訪視,指導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包括皮膚準備、腸道準備、血糖的控制等。告知患者手術室環境、入手術室時間、麻醉和手術的體位擺放和配合。手術當日,將手術患者由病區接到手術室等候區,應共同核對《手術病人接送卡》。手術中監測患者體溫,維持在36℃以上,調節室溫在22~24℃。手術中輸液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以及液路是否通暢。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將患者送回病房,注意防止輸液管道及各類引流管脫落[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手術室舒適護理,術前訪視:手術室護理人員可與病房責任護理人員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情況,有無特殊心理問題。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必要時可參加術前討論。根據調查結果與其他護理人員共同討論,為患者制定護理計劃;手術室環境準備:溫度控制在22~24℃,相對濕度為50%~60%,保持環境安靜為患者創造舒適的環境;保溫護理:在實施麻醉及手術時,減少患者身體暴露面積,注意肢體保暖。可使用加熱器、溫箱等,使患者體溫保持在36~37℃。手術后轉運護理:確?;颊邷嘏⑹孢m,避免顛簸碰撞,注意保護頭部,保持各種管道的正常位置,使患者安全達到病房?;颊邚钠杰嚨绞中g床的過程,應注意遮擋患者,保證隱私不受侵犯[3]。1.3判定標準。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了解兩組患者對手術室護理人員在工作的表現及手術室醫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調查問卷需根據真實情況評分。具體內容包括手術室護理人員能否及時接待患者入室、嚴格核對患者相關信息、積極擺放體位、手術配合工作、提供舒適護理以及護理態度等10項內容[4]。本次評分采用百分制,總分>90分:評分為優,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非常滿意;總分在70~89分:評分為良,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滿意;總分在60~79分:評分為中,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一般;總分<60分:評分為差,表示患者或手術室醫師不滿意,優良率(%)=(優+良)/n%。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前心率、血壓明顯變化的患者例數,血壓升高≥30mmHg,心率上升>20%表示血壓、心率明顯變化。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室護理中優質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100例行手術治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分別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和常規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和總滿意率(92.0%)均高于對照組(80.0%),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將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應用到手術室護理中,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程度,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優質護理服務;護理質量;應用價值
手術室是醫院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患者情況復雜,病種多樣,受專業化特殊原因的影響,對相關護理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強調以患者為中心、深化服務質量的護理理念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這也成為手術室護理人員要面對和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1]。本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優質護理模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手術室接收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均符合手術指征,對于存在語言認知障礙和轉院治療的患者予以排除,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30,女性20例,年齡范圍為12~72歲,平均年齡為(42.6±3.7)歲,腦外科手術15例,泌尿外科手術18例,五官科手術4例,普外科手術10例,骨科手術3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為13~70歲,平均年齡為(42.5±3.6)歲,手術類型:腦外科手術14例,泌尿外科手術17例,五官科手術5例,普外科手術11例,骨科手術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和手術方式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嚴格按照手術室護理程序開展護理工作,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對術前、術中和術后整個護理環節進行優化,對各項護理內容進行深化,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手術中預防切口感染探討論文
切口感染是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其后果是切口延遲愈合,可能發生切口裂開,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感染的病原菌來自外界、皮膚、腸道等內臟器官或原有的感染病灶。感染往往首先在皮下組織和縫合線周圍出現。要預防切口感染,作為手術室的護士,還須在手術操作時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遵守手術室的消毒滅菌制度和無菌操作原則
除了自身嚴格遵守外,還應監督所有參加手術的人員和參觀人員,防止手術中出現污染情況。
2做好皮膚的保護工作
當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后,在切口邊緣上鋪手術巾(用薄膜粘貼皮膚者可不用手術巾)。并將治療巾邊緣用布巾鉗固定于淺筋膜上,或用絲線縫合于皮膚邊緣上。目的是避免殘留在皮膚毛囊內的細菌進入傷口。切開胸腔、腹腔或其他深部手術區前后,還要用紗布墊掩護傷口邊緣,使皮下組織不直接暴露,以免受來自深部的沾染。
3做好組織的保護及術中清理
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溝通法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有效溝通法的效果。方法:對近年來在我院手術室進行手術治療的50例患者接受護理的情況進行回顧性研究。我們按照手術時間的不同,將這50例患者分為溝通組(25例患者)和對比組(25例患者)。在這兩組患者的圍手術期內,我院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并在此基礎上使用有效溝通法對溝通組患者進行護理。治護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接受護理的效果。結果:在接受治護后,溝通組患者焦慮指數的評分和抑郁指數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對比組患者,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明顯優于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有效溝通法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工作;有效溝通法;效果
手術室是臨床上的一線科室,是為患者進行手術的場所。臨床調查發現,患者在接受手術期間,幾乎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這些不良的情緒會對患者的手術情況產生嚴重的影響,甚至可使其手術失敗。因此,對進行手術的患者實施改善不良情緒的護理對提高其手術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1,2]。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有效溝通法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了研究此護理方法的效果,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F對本次研究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內容為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手術室進行手術治療的50例患者接受護理的情況。這50例患者在進行手術前均不存在意識障礙,且均為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他們中有進行闌尾炎手術者21例,有進行胃切除手術者18例,有進行直腸或結腸切除手術者9例,有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者2例。我們將這50例患者隨機分為溝通組(25例患者)和對比組(25例患者)。溝通組中男患者有15例,女患者有10例,其年齡在25~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5±5.27歲。他們中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者16例,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者9例。對比組中男患者有14例,女患者有11例,其年齡在24~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2±5.29歲。他們中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者17例,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者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