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民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06:19: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民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民主

網絡民主剖析

摘要:民主是一種社會政治制度,互聯網是大眾傳播的技術手段,它本身并不能產生民主,但隨著互聯網在政治生活中的運用,網絡民主悄然興起,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有人將網絡民主作為實現直接民主的有效形式,但是網絡民主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很難成為一種有效的民主形式。

關鍵詞:網絡民主;新形式;不確定性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正在深刻的影響我們的政治生活。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征,有人將其作為代表制度和參與制度中政治弊病的潛在拯救者,在這種背景下,網絡民主悄然興起,但是網絡民主作為一種全新的民主形式,仍處在萌芽階段,其前途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一、網絡時代下的民主進程

就“網絡民主”而言,最早就是由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在1995年提出的,可以理解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民主中滲入網絡的成分”。網絡民主并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民主,而是在傳統的民主基礎之上,借助于互聯網絡這種形式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民主。它主要是指在網絡空間中,借助于網絡技術而實現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項事務的參與和管理,并進而實現公民自身權利和利益的一種民主形式。

與傳統的民主相比,網絡民主具有一些先天優勢,如參與方式的直接性,參與成本的低費用等,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互聯網參與政治生活,傳統媒體條件下的民主進程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通過網略,讓公民更真實、自由的參與政治活動,網絡民主保持了民主的最本質理念,并且更好地發揮應有效果,更徹底地體現這種理念,這正是是網絡民主區別于其他類型的民主的核心所在。

查看全文

網絡民主特征分析論文

[摘要]: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廣泛性的大眾交流和聯系媒介。由于網絡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人進入網絡成為“人”后,其心理意識和思維行為方式會發生變異,導致在“網絡社區”環境中起來的“網絡民主”表現出特有的顯著特征,并對民主發展產生交互作用和。本文試就“網絡民主”的特征及其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進行,作為正確引導“網絡民主”發展方向,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的依據。

[關鍵詞]:網絡民主特征民主政治影響

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和交換媒介,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交流載體和社會聯系形式。由于人進入網絡后成為“電子人”,其社會心理意識和思維行為方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由“電子人”組成的虛擬“網絡社區”必然具有獨特的形態和特點,這就決定了在“網絡社區”特殊環境中生成并發展起來的“網絡民主”也就會表現出特殊性,并以各種形式對民主政治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呈加強趨勢。因此,及時、準確把握網絡民主的形式、特點及其對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對于引導和把握民主政治發展的方向及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民主”特征分析

“網絡民主”是伴隨網絡政治(VirtualPolitics)概念而生的,后者是在1995年由美國學者馬克·斯勞卡(MarkSlouka)提出,可理解為以網絡為媒介的民主,民主中滲入網絡的成分,即借助網絡信息技術這一工具而實現的“電子民主”、“數字民主”等新渠道、新形式。也就是說,“網絡民主”可以視為“電子人”以網絡為載體和媒介形成“網絡社區”,依托“網絡社區”進行政治表達和政治參與的新興民主形式。由于“網絡民主”所憑依的信息傳播和交換形式所具有的非物質性、非接觸性、隱匿性、分散性,導致作為“網絡民主”主體的“電子人”在主體意識和行為樣式等多方面發生轉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網絡民主”表現出自身鮮明的特征。

(一)“虛擬化”:“網絡民主”的形式特征

查看全文

網絡民主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Internet的普及,人們普遍對網絡民主的現狀和前景表示樂觀,基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與自由性特征,認為借助網絡技術可以創造一個民眾充分參與的高度民主社會,本文則通過對網絡民主的分析,從網絡技術的國家壟斷性、網絡民主投票的可操縱性、網絡民主的不對等性等方面指出了網絡技術對民主的負面影響,并分析了網絡技術發展導致的網絡技術帝國主義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絡、民主、專制主義、技術帝國主義

民主一般是指公民通過平等而有效的選舉及其他參與方式,決定政治領導人和影響重大政治決策,實現全體公民或大多數公民的利益,實現人民主權的政治過程?!岸鄶挡枚ā笔敲裰鞯幕驹瓌t。隨著國際互聯網絡(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人們對網絡網時代的民主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政治學家們普遍樂觀地認為互聯網絡會極大地提高政治民主化的程度。

互聯網絡的出現的確提高了公民政治參與的能力,使公民的話語權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不容忽視的是,互聯網絡同時也為專制主義者提供了最好的技術實現方式,相對于書籍、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而言,互聯網絡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對民主發展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專制主義和霸權主義者最有力的技術工具。

一、網絡民主觀點概述

關于網絡民主的論述很多,這里概要列舉幾種主要觀點:

查看全文

網絡民主建設調研報告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網民已達兩億多,寫博客、發帖子、上網交流已成為許多民眾關注社會、表達訴求、反映社情民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網絡在我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前不久,總書記視察人民網,并在線與網民交流,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表達了黨中央對網絡民意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官員上網收集民意,這意味著政府開始重視網絡民意,網絡表達將成為民主建設的新通道。

廣納網絡民意,完善政府決策

近期,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員紛紛在網上露面,與廣大網民進行零距離接觸。今年5月,江西省委書記*通過網絡等媒體發表公開信,征求省內外朋友對江西發展的建言和意見,迄今已收到各類建言4.2萬條,網絡跟帖6萬余條,他本人對網絡建言作了38次批示。7月中旬,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及全市三級法院共46名院長同時向社會公布了各自的個人電子郵箱,網民可通過電子郵件與各級法院院長直接對話。海南省澄邁縣委發文,要求全縣各級領導干部,每兩天至少一次登錄縣黨政網,了解民意,關注民生。

本刊不少讀者來信表示,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成為各級政府了解信息、收集社情民意,讓群眾實現利益訴求的重要渠道,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應該逐步成為政府官員的必修課。而上網關注民生,回復網民,更是實現政府與百姓互動的重要形式。

江蘇讀者池墨說,江西省委書記*向網友問計求策,并接受廣大網友的“拍磚”、“灌水”、提問,這種官民共商政事,匯集民智的做法,體現了官員的民主意識和作風。網絡作為公共交流平臺,匯集了很多民間智慧,*書記通過回答網民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利用網絡為載體掌握新的輿論空間,無疑增強了社會意識和官方話語的耦合,對于執政者來說可以防止思想僵化,對于民眾來說,則增強了參政議政的意識。

查看全文

網絡民主在公共政策中的價值定位

摘要:由于公共政策關涉網民的切身利益,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經常會出現一些熱點話題,引發網民的強烈關注,從而形成網絡公共輿論,對公共政策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鑒于傳統公共政策過程存在著諸多合法性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民主就應當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以實現對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有效提升。在公共政策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廣泛傳播的特性,拓展民意表達的途徑,降低參政議政的成本?;ヂ摼W作為網絡民意表達的重要形式,有著其正面效應。但是,互聯網本身對技術的依賴,也可能會導致它對民意表達的阻礙。因此,網絡民主應是一種對傳統民意表達途徑的重要補充,而不是簡單的替代。

關鍵詞:網絡民主;公共政策;價值定位;電子政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國社會的利益結構日益多元,基于不同利益基礎之上的博弈與沖突也顯著增多。要實現社會和諧,代表不同利益的民意訴求就需要尋求合適的表達途徑。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有序的民意表達就是社會穩定的“減壓閥”和“減震器”。[1]在我國現行的制度安排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信訪制度、價格聽證制度等制度安排無疑可以起到征集民意的作用。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民意征集途徑就顯得過于單一了。由于網絡載體具有傳播迅捷、互動性強、傳播廣、公開透明、表達自由等特征,網民更加青睞采取網絡途徑來表達意愿,以至于出現了“上訪不如上網”的說法。盡管網絡民主作為一種民意表達的途徑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民意表達方式,但是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至少,應當把網絡民主作為一種重要的補充,與傳統途徑一道構成連接政府與社會的紐帶和橋梁。由于公共政策往往關涉網民的切身利益,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時經常會出現一些熱點話題引發網民的強烈關注,從而形成網絡公共輿論,并對公共政策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那么,如何看待公共政策過程中的網絡民主?換言之,網絡民主應當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中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作用?又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更好地推動公共政策過程中的網絡民主?上述問題構成了本文關注的主要內容。

一、作為民意表達形式的網絡民主

民主是公共生活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沒有公共生活,民主無從談起。傳統的民主是與人際交往聯系在一起的,而網絡則將這種實體的人際交往變成了虛擬的形式。就互聯網的本質而言,它是一種借助高新技術而實現信息傳播的手段。民主的實現過程需要人際互動,網絡中虛擬的公共生活場域(比如論壇、微博、微信等)借助虛擬的信息交流而實現人際互動?!罢蝹鞑ㄟ^影響人們對于特定事件的認識和態度、塑造人們的價值觀而進一步影響人們的政治參與行為,而報刊、廣播電視以及電子郵件、手機、網站、博客等新媒體都是政治傳播的重要載體?!保?]因此,從政治傳播的意義上講,網絡民主與傳統民主并沒有本質區別。公共政策關乎社會公共利益,那么網絡民主又是如何實現民意的有效表達,聚合政策訴求,開展政策辯論的呢?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需要對網絡民主的技術基礎、運行特征和正負功能進行剖析,從動態和整體的角度去把握網絡民主在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價值定位。網絡民主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進行的。這里的互聯網平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接入互聯網的個人計算機(PC),也包括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具有上網功能的電視等設備。從民意表達的具體途徑來看,網絡民主的表達渠道也是多元的,既有政府門戶網站,也有論壇、貼吧、聊天室,還有博客、微博、微信、QQ空間、個人網站、電子郵件等。這些表達途徑各具特色。一旦出現重大的公共政策問題,網絡民意就會借助上述途徑推展開來,特別是借助自媒體幾何級數的人際傳播效應,迅速形成網絡公共輿論,對公共政策主體、各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公眾產生重要影響。鑒于網絡技術基礎和運行特征的差異,各種網絡表達途徑在信息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網絡輿論的影響范圍等方面也存在不同。具體而言,政府門戶網站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途徑。由于其官方性,信息具有較高的權威。網民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反映問題、表達訴求也更為直接。但是,政府門戶網站能否真正匯集民意,這取決于網站管理者是否具有責任意識。如果網絡只是一種“形象工程”,網頁內容長期不更新,或者對網絡的意見不聞不問或答非所問,網民也就失去了在政府門戶網站表達意見的熱情??傮w來看,出于某些特殊考慮,一些地方政府利用網絡信息時往往存在著信息不及時、對公眾意見回應性不夠、刻意隱瞞一些敏感信息等問題。其結果,一方面挫傷了網民通過官方途徑表達訴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嚴重影響了政府網站及其他官方信息平臺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影響比較大的非官方民意表達途徑主要是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自媒體,包括微博、微信、飛信、易信、QQ等。這些自媒體主要借助智能手機的APP(應用軟件),從技術上擺脫了個人計算機(PC)的束縛,從而便于網民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自媒體界面較為友好,不用專門培訓就可以掌握,幾乎不存在技術壁壘,而且沒有人數限制,這樣,網民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同觀點也可以交鋒。除自媒體外,網民意見表達比較活躍的網絡平臺還有公共社區論壇(如天涯社區、凱迪社區和強國論壇等)。網民在公共社區論壇踴躍發言,可以對政策主體形成一定的輿論壓力。相對于分散的自媒體,公共社區論壇在匯集民意方面有較大的優勢。但是,由于論壇參與者的匿名性,民意表達可能趨于偏激。其他民意表達途徑還有新聞時評網站、網絡民意調查、電子投票等。新聞時評網站一方面傳播公共信息,有助于消除政策主體與公眾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況;另一方面通過邀請專家、學者對特定熱點事件評析,還可以起到塑造和引導民意的作用。網絡民意調查和電子投票的特點是進入門檻低、溝通迅速,易于在短時間內匯集民意,是直接民主的網絡表現形式。但是,這要求網民能夠主動參與。如果參與人數較少,樣本量不夠大,所謂的民意調查結果就令人生疑了。盡管在互聯網及相關技術的支撐下,民意表達獲得了全新的途徑,網絡民主也因其與草根民主的天然契合性而獲得了迅猛發展。但是必須正確認識網絡民主的作用。我們不能患上“技術依賴癥”或“技術崇拜癥”。盡管網絡民主并不是有些人所描述的“烏托邦”或“全民的狂歡”,但網絡民主畢竟是一種虛擬存在,它不能也不應成為公共生活的全部。公共政策過程中的民意表達,除了有網絡民主這種虛擬形式外,還應有實體的參與形式。畢竟,虛擬生活場域中的民意表達更加難以把握和控制?;ヂ摼W作為網絡民意表達的重要形式,有著其正面效應。但是,互聯網本身對技術的依賴性,也可能會導致它對民意表達的阻礙。首先,網絡信息窄化使得網絡民意表達的深度受限。“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民意的形成必須依賴廣泛、全面的信息。在互聯網上,網民所接觸的信息并非廣泛、全面的信息,信息的內容、數量、結構等方面均受到信息提供者(主要是各類網站、搜索引擎、手機媒體商等)的操控。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網民只是信息的被動受眾。網民與網絡信息提供者之間是一種不對稱的關系。公眾的信息來源被窄化,從而難以保障網絡民意表達的深度。其次,網絡的匿名性容易導致極端民意的產生。網絡的匿名性使得網絡民主在民意表達層面有了全新的特征,即可能會更趨于保守或更趨于激進。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在網絡民主中均有所體現。就前者而言,網絡中過量的信息可能會使重要的公共問題失去被關注的機會,從而導致某些“消極網民”沉溺于一些碎片化的“垃圾信息”中,而不去關注那些值得關注的公共問題。在需要他們表達意見時,他們很自然地選擇對現狀的認同。就后者而言,由于缺少公共輿論的制約機制,以及網絡中人際交往的范圍擴展至陌生人,網民在表達意見時,可能會“肆無忌憚”,以至于在某些網絡輿論中充斥戾氣。最后,數字鴻溝使得民意的代表性受限。盡管互聯網技術的門檻并不高,但是一些高齡人士、低收入者、文化水平較低者以及殘障人士很難自如地運用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網絡上意見表達較為活躍的群體主要是青年網民、受過一定教育、有能力和習慣于使用互聯網的人。這樣,網絡民意的代表性就受到很大局限。不僅如此,網民之間也存在表達機會不平等的現象。有些人由于更加熟悉信息技術或壟斷信息資源,從而成為“信息精英”,其他眾多網民其實只是作為“分母”的“粉絲”,他們在意見表達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很可能會趨于盲從。這一現象在自媒體時代尤為突出。一些網絡“大V”的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粉絲”動輒成千上萬,甚至上千萬,他們很自然成為信息傳播中的“把關人”或意見領袖。如果“大V”的意見有失偏頗,就會在相當大程度上對眾多網民產生誤導。即使有一些網民要發表不同的意見,他們的意見也很可能會被淹沒在“大V”的影響力之中。

二、網絡民主對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提升

查看全文

網絡公民民主政治建設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網絡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網絡技術,以網絡政治以參與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動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體意識提升為價值訴求的網絡政治文化。網絡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體意識,推動政府建立完善的民主機制;網絡文化催生公民自治新平臺,推動政府適度“限權”;網絡文化搭建通暢的信息交互系統,推動政府建立有效的政策“輸入”與“輸出”機制。

論文關鍵詞:網絡公民文化;民主政治;政府

公民文化是一種以參與型為主導的復合型政治文化。阿爾蒙德認為:“公民文化,又稱參與型文化,是指社會成員往往公開地取向于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以及政治的行政結構與過程的文化;公民文化中的單個成員對政治對象的各個層次可以持贊成的或不贊成的取向。”

網絡公民文化是公民借助網絡技術,以網絡政治以參與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動為主要特征,以政治主體意識提升為價值訴求的網絡政治文化。

一、網絡文化提升公民政治主體意識,推動建立完善的民主機制

就現代網絡社會公民政治主體意識的提高而言,作為政府必須研究網絡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新問題,利用好網絡這個“民主載體”,繼續深化推進政府的民主法治進程。當然這種“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建設仍是老生常談,我們也必須看到網絡文化對原來的民主形式、民主理念、民主的實施環境產生的新變化。

查看全文

網絡空間民主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網絡傳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開放性、互動性所帶來的自由與平等感,使其與人類的民主化理想產生了天然的聯系。但是,科技的進步并不一定與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等。但是,科技的進步并不一定與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等,技術也不可能自行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

網絡空間信息流通的全面開進,使民主社會需要具備的多個、獨立的信息來源有可能得以實現,但信息差距和兩極分化,使網絡民主變成少數人的特權;虛擬空間實質上是對現實的解構和顛覆;網絡在實施直接民主的同時,也可能導致“多數人的暴力”和政客對選民的操縱;在網絡時代,一種由技術專家產生的更為隱蔽的權力集中現象已悄然降臨,以至于可能在未來造成技術專家在政治上的專權。

[關鍵詞]網絡空間;民主;危機;信息自由;虛擬空間;網絡政治;技術控制

每一個新媒介的誕生,“總是伴隨著夸張的宣傳,伴隨著對其即將展現的烏托邦未來的猜測登上世界舞臺的”(1),網絡空間(Cyberspace,也譯為賽伯空間)也不例外。網絡傳播在信息交流上空前的開放性、互動性所帶來的自由與平等感,使其與人類的民主化理想產生了天然的聯系。因此不少人認為,網絡的發展為全球范圍內的民主復興帶來了曙光。

技術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因素。西方現代哲學在對科技與文明之關系的認識上,歷來存在著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兩大分野。也許我們還很難對網絡技術可能產生的社會功能做出一個斷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進步并不一定與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等,技術也不可能自行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那種“只有技術才可以解決由技術帶來的問題”的觀點,有時過于天真,因為正如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技術和科學不是獨立的可變因素,它們是某個社會體系和某個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2)。

一、信息(話語)的自由與壟斷

查看全文

民主建設分析論文

摘要:加強民主建設,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民主權利,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方向。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的特性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網絡已成為公民參政議政的一個重要平臺,成為政府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網絡正在改變中國。

關鍵詞:網絡政治;民主政治制度;民主建設

從網絡政治的視野,探討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建設的影響以及網絡政治時代民主建設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

(一)網絡政治參與的便捷性

傳統政治參與往往受到時間、地域、交通狀況、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制約,甚至天氣也會對政治參與造成影響。網絡政治參與的方式與手段方便快捷,能克服傳統的政治參與受時間、地域、交通等因素制約的缺點。在網絡上,信息以光速無障礙傳播,任何人只要輕點鍵盤、移動鼠標,信息就會迅速發送出去。借助于低成本、高速度的網絡,公民政治參與活動更加方便快捷,參與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政治參與的效能更高。

查看全文

民主執政新思考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高度重視政治參與,因為“公眾參與的程度和規模是衡量一個社會政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尺度”(塞繆爾.P.亨廷頓),更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在發揮現有民主形式功用的同時,必須不斷探索與創新民主形式,因為“社會成員多廣多深地以及在什么問題上參與共同有關的事務,這不是已經做了些什么的問題,而是現在正在做什么的問題。民主永遠處于尚待改進的狀態,而改進的過程是永遠不會完成的”[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基礎不斷擴大、參與渠道逐漸多樣化和制度化、參與行為日趨活躍,但比照民主執政和更廣泛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理想狀態,現實中還有諸多不滿意和不完善的地方。在當前網絡時代,必須全面認識網絡政治參與的利弊得失并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一、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政治發展的積極作用

近代以來,民主逐漸成為肯定性的正面主流文化,在升華人性和變革社會層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在認識上有分歧,但所有流派都認為民主政治的關鍵是民眾參與,同時必須變遷與創新參與形式。作為有史以來最真實、最先進的社會主義民主,更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2],因為“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人民的政治參與,人民的參與過程是實現民主的根本途徑”[3]。在互聯網時代,公民開始借助于網絡媒介來表達意圖和利益訴求,并試圖影響國家決策和行為,于是網絡政治參與應時而生,各種參與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崛起,諸如官員與網民在線聊天、兩會期間網民通過網絡向總理提問、兩會代表開博客、官員與網民見面會、官員通過網絡問計、官員述職網絡視頻直播、國家重大項目及政策法規網絡公示等。網絡民主成為中國社會民主的訓練基地,尤其在推進政治文明、表達民意、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方面,成為無法忽視的力量。

1.網絡政治參與為彌補民主設計原則與現實執行的差距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近代以來,以代議制為形式的間接民主被普遍采用,甚至完全取代直接民主成為人類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和流行常態。網絡政治參與開始改變間接民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使民主更向社會基層開放,使原先受制于條件、僅能在小國寡民狀態下施行的直接民主具備了在廣袤大國開展的可能,至少是從依賴代表轉向依靠人們自己的“半直接民主”[4],“信息的急速取得創造了更深層次的民主”[5]。從公眾的角度看,網絡這種能夠使信息傳遞不受時空阻礙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動方式,使人們在感知與介入世界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覺,政治家們可以立刻看到對公眾意見的調查結果,網絡將成為政治家與公眾進行政治對話的一個主要途徑。網絡發展凸顯了少數派權利。哈耶克提出,“多數決策的權威性并非源于即時多數的意志,而是源于對某些共同原則的廣泛同意”[6]。如果無視對多數權力加以限制,從長期來看,不僅會摧毀社會的繁榮及和平,而且還將摧毀民主本身。換言之,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的廣泛參與對民主并不是一件好事。慶幸的是,網絡的發展也有利于保護少數派的權利。網絡政治參與促進了政治權利的民主化,以直接性、開放性、平等性、便捷性、廉價性等方面的優勢,消除了傳統政治參與權利方面存在的許多不足,使公民政治權利特別是政治參與權從排他性、限制性向擴大化、普遍性發展。

2.網絡政治參與是協商民主的新的實現形式

查看全文

網絡促使社會權力重新分配論文

摘要:當前民主發展的現狀及互聯網絡的發展與其傳播特點,使得互聯網在日趨普及的同時對當前世界和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產生影響。在影響人們參與行政決策、行使民主權利上,互聯網絡如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具有“雙刃劍”的特點,它對民主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多方面上,既有正向推動,也有逆向阻礙。

關鍵詞:互聯網;民主;民主參與;數字鴻溝

自二十世紀末起,互聯網絡的發展與日趨普及將人類社會帶人“信息時代”,也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成為重要的資源,正在使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著重大的變革。在政治上,知識與信息也已經成為重要的權力源[1]。因此,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標志之一也逐步成為促使社會權力重新分配的新的因素,對民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民主的發展及現狀

人類歷史發展幾千年來,民主的發展一直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民主”也是政治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尤其在經濟得到高度發展的今天,政治的民主已經成為評價國家與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按照字典上的定義,民主是“人民支配的政體,最高權力屬于人民,由人民直接行使,或由經自由選舉制度產生出人民人行使”。用美國前總統林肯的話來說,民主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權。從定義中看,民主主要指:人民的自由、平等的政治地位及廣泛的政治參與。

民主政治分為兩大類:直接民主政治和代議制民主政治。在直接民主政治制度下,所有公民都能參與決定國家事務,而不需要選出或任命官員起中介作用,很明顯,這樣的制度只有在人數較少時才是可行的?,F代社會由于其規模和復雜性,實行直接民主政治制度的機會很小,今天的民主政治最常見的形式是代議制民主政治,無論對于幾萬人口的城鎮還是擁有幾億人口的國家來說均是如此。在這種政治制度下,公民選舉官員來作政治決策,制定法律以及實施各項有關公共利益的計劃;我國當前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屬于代議制民主范疇。無論是直接民主還是代議制民主都要求廣泛的民眾參與,然而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民眾的參與度一直是“民主建設”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民主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人民的平等,即:社會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參與決策權等),這也是民主建設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隨著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互聯網開始給人民帶來了思維模式、交流方式上的變化,沖擊著民主政治建設的許多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