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箱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12:09: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黃鱔網箱飼養試驗
黃鱔為合鰓目魚類,肉肥味美,營養豐富,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但市場上的黃鱔一直是靠野生捕獲,隨著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和大量的酷捕濫捉,野生黃鱔的存量越來越少。為了豐富水產品市場,我縣眾多的養殖戶自發地進行了黃鱔的養殖試驗,但無一成功。筆者于2004年進行了黃鱔的網箱試驗,以探討黃鱔網箱養殖的可行性。
1養殖場地和條件
1.1選點
試驗點選在重慶墊江縣城北花卉園內的一口面積約0.67hm2的新建池塘內,池塘水質好,水深約2.5m。
1.2網箱
網箱采用3×2×1.5m3的聚乙烯網片,網目為1mm,用鋼管打樁固定,網箱露出水面50cm,沿網箱四周上緣加設30cm寬的防逃網。在網箱內放置占網箱面積70%的水葫蘆作為黃鱔遮陰和棲息的場所。放種前網箱在池塘中浸泡了10多天。
網箱養殖鯉魚種思考
一、材料與方法
1.試驗時間與方法試驗時間為2010年7月19日至11月20日,共125天;試驗網箱共14口,分兩組并列設置,每組網箱7口。
2.養殖環境條件網箱設置地點位于庫區流水鎮,庫灣面積90余公頃,背風向陽,養殖區域水質清新,透明度70cm左右,平均水深6.5m,離岸150m。
3.網箱設置網箱為聚乙烯無結網片制成,規格為6m×6m×3m,網目2cm。網箱設置方式為框架固定敞口式,網箱入水深2.6m。
4.魚種放養魚種為安康金諾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培育,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2010年7月19日放養,平均規格20g/尾左右,每口網箱放養5000尾,兩組網箱共投放魚種1450kg,70000尾(詳見表1);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消毒10分鐘左右。
5.飼養管理
黃鱔網箱繁養策略
黃鱔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黃鱔、蛇魚、長魚等。由于黃鱔生長快,成活率高以及對網箱養殖條件下能較好地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具有滋補強身和藥用功效,它被當作中國水產養殖的首選品種之一,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F將黃鱔高效集約化網箱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一、場地的選擇
網箱可設置在水庫、湖汊、河道、池塘等地,其水源水質應符合GB11607漁業用水水質標準和NY505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一般以池塘為主,池塘最好呈東西走向,四周沒有高大作物,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背風向陽。面積由養殖規模決定,池塘深度在2m左右。池塘進水后按每畝1條~2條青魚,10條左右草魚,20條左右花鰱,30條左右白鰱放養,用以調節養殖水質。
二、網箱設置
首先按一口網箱2根~4根2.5m左右長木樁在池塘中釘成排,然后把鐵絲從頭到尾固定在木樁上,方便固定網箱。養殖網箱規格為4m×2m×1m,一般呈長方形或正方形,網箱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然后把網箱固定在鐵絲上,在掛網箱時縱向距離為2m~3m,橫向距離為1m~2m,網箱應掛在離水面0.5m左右的地方成“一”或“品”字型排列,網箱間距0.5m,排距應方便漁用木船行使,便于投餌管理。一般靜水池塘設置網箱總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流動水池塘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左右。在網箱設置好后,向箱內投放經過洗凈、剔除了老根老莖并用5%食鹽水(或其它消毒劑)浸泡10分鐘~20分鐘的水花生或水葫蘆(以水花生效果最好),覆蓋整個網箱的80%以上,箱內水草可以供黃鱔棲息,避光,使黃鱔由穴居轉為隱居,吸收箱內代謝產物,減少污染,還可用作投餌臺,為黃鱔營造良好的棲息生態環境。在水草放入后,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消毒,以殺滅水蛭等敵害生物,待藥性消失,網箱水草返青后放養鱔種。
三、苗種放養
網箱養殖技術分析論文
摘要:網箱養殖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養殖方式,介紹了網箱的設計,包括網箱的結構、材料、類型、設計等方面;同時詳細介紹了網箱養殖技術,包括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培育魚種、養成魚等內容,以期為漁業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箱;設計;養殖技術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網箱養殖智能投飼設計
由于野生魚類資源的日趨枯竭,網箱養殖得以迅速發展。飼料投喂是養殖生產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目前在網箱養殖場廣泛使用的投飼機,僅僅是代替了人工拋灑飼料這個重復動作。使用傳統投飼機的養殖戶不僅需要定時到網箱養殖現場進行投喂,更難以精確掌握最能滿足養殖對象需求的投飼量[1]。投飼過少則導致養殖對象生長緩慢,影響產量,投飼過多則會增加飼料成本,同時會造成養殖海域的環境污染。工廠化大規模網箱養殖技術推動了自動投飼裝備與技術的發展,國內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遼寧省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出一種遠程監控投飼系統可以實現遠程定時定量投飼[2]。但魚群對飼料的需求量受魚齡、健康狀況、水溫、溶解氧、光強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在合理投飼方面,這些研究成果都只是根據預設的經驗值“定量”投飼,智能性還略顯不足。因此,研究一種新型智能投飼系統,結合監測與反饋控制以調控投飼時間及投飼量,提高飼料投喂的合理性,是網箱養殖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F有網箱監測技術大多是針對網箱內魚群的形態監測,了解魚群的生長速度,或是針對網衣的監測,避免網衣破損、魚群逃逸造成損失。專門針對飼料投放狀況的監測在國外發展很快,技術相對比較成熟[3-4],但國內還處于研發起步階段,相關產品及報道都較少[5-6]。對水下目標的探測常用的有光、電、聲、磁等方法,網箱養殖中使用的飼料作為一種水下小目標,比較適合用光學或聲學的方法進行探測??紤]到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大多都還是在近海海域,海水渾濁導致水下能見度低,不適合用光學方法,必須借助于水聲設備才能進行水下探測。本文提出一種利用聲學方法來監測投飼情況、控制投飼過程的方案,以解決網箱養殖合理投飼的問題,同時減少養殖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
1投飼監控系統概述
圖1給出了一種基于聲學原理實現智能投飼監控的方案示意圖。根據魚類的生活習性,在其進食活動剛開始不久,滲透到網箱底部的飼料是很稀疏的,而當其進食活動逐漸接近尾聲時,滲透到網箱底部的飼料就會逐漸多起來,這一特點可以用來確定當前的投飼量以及是否還應繼續投飼。在網箱的底部用重錘懸吊安裝一個投飼監測儀,即一套收發合置的回聲探測聲納。該聲納向網箱底部區域發射一束聲波。依據目標聲學反射原理[7],聲波在傳輸過程中,如果遇到目標飼料就會產生回波,通過分析接收到的回波信號能量值來判斷飼料滲漏的量,并產生一個信號反饋到投飼控制系統,以控制投飼機的動作,減少欠投、過投等現象。本方案中,回聲探測聲納的選用是關鍵,聲納性能、成本等因素將影響該方案的使用效果。
2聲學監測系統設計
2.1單波束聲納監測
回聲探測聲納以波束形式分類,有單波束和多波束,單波束聲納結構簡單、實現方便、價格低廉,比較適合網箱養殖投飼監測用。圖1中,回聲探測聲納向網箱底部區域發射具有一定開角的聲束,聲信號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因過剩而落向海底的飼料時會發生發射,聲納接收某一段時間內的反射波,并傳輸給信號處理電路以計算其能量。某一段時間t1~t2(ms)內接收到的信號能量的計算方法為:E=∫t2t1|v(t)|2dt(1)式中,v(t)為接收到的反射信號電壓,V;E為接收到的反射信號能量值,W•ms。在養殖對象進食初期,E應該是個小量,隨著進食過程接近尾聲,E將會逐漸增大。如圖1所示,t1取聲波從O點到A點傳播時間的2倍,t2取聲波從O點到B點傳播時間的2倍,這樣選取是為了重點計算被監測網箱底部范圍內的飼料所產生的聲反射信號能量,避免鄰近網箱的干擾,考慮到海流的因素可以適當整體提前或延遲t1~t2的時間。聲信號的頻率與監測效果有很大的關系,要根據飼料顆粒的大小來選取,通常對于魚類網箱養殖,其發射頻率在200~500kHz之間比較合適,這一頻率范圍的聲波對于飼料比較敏感,作用距離也比較合適,簡單的聲納設備就可以達到10~50m的作用距離。此外,波束開角也會影響監測結果,波束開角過大,有可能把網箱底部、海底的反射能量一同計算進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取波束角≤10°。為了減少網箱底部網衣或海底可能引起的聲波反射,聲納換能器可以采用橢圓結構,將長軸放置在水平方向,短軸在海深方向,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海底和網衣的影響。
黃鱔池塘網箱養殖技術研究
黃鱔養殖主要集中在內陸省份,其海拔較低,淡水資源較多,特別是小型野雜魚資源豐富。黃鱔養殖的地區發展不均衡,受自然資源條件限制比較明顯。如何打破自然資源限制,穩定發展黃鱔產業?筆者在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支持下,通過實地調研和試驗研究,基本了解了黃鱔的生物學特性,確定了黃鱔基本營養需求,突破了人工繁殖和養殖關鍵技術,逐步形成了一套黃鱔池塘網箱健康養殖技術。
一、池塘和網箱
1.池塘選擇和清整黃鱔養殖通常在面積10~50畝、水深1.5米左右的淺水池塘中設置網箱;有較穩定、無污染的水源,污泥太深者應先作清淤處理,經過越冬、太陽曝曬,然后進行全池帶水清塘。清塘消毒藥物最好選用生石灰、漂白粉、強氯精等,生石灰300~500克/米3或漂白粉10克/米3,以殺滅池塘內有害微生物和水蛭等寄生蟲,改善底質。一般清塘后30天左右可直接安裝網箱,網箱內種植經過消毒的水草。2.網箱大小和設置網箱以4~6米2、箱體高度1米左右、長寬比為2米×3米或2米×2米為宜。網箱網目8~20目,每畝水面設置30~40只網箱,不超過水體面積的1/4,保證水體有充足的自凈能力。網箱可用毛竹打樁固定四角或打樁牽拉鋼絲繩,再將網箱四角固定在鋼絲繩上。網箱入水深度40~60厘米,可隨黃鱔養殖規格不同適度調整。
二、鱔苗及放養
1.苗種來源目前黃鱔苗種來源有兩大途徑,為野生苗種和人工繁殖苗種。野生苗種來源復雜,質量不穩定,近年來主要有稻蝦田和純種稻田。大型湖泊周邊稻田較多,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等可快速恢復野生苗種資源。江西鄱陽湖,安徽六安、霍邱,河南固始、光山、橫川,湖北洪湖、公安,江蘇淮安等地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的黃鱔苗種資源不斷恢復,是野生苗種的集散地。近幾年,黃鱔人工繁殖技術不斷完善,人工繁殖苗種也不斷增加,采用仿生態繁殖苗種,自繁自養成活率高,不易帶病。全人工催產孵化繁殖苗種規格整齊、成活率高、生長快,但目前價格較高,供不應求,仍有待進一步量產。2.苗種質量鑒別(1)不同體色的黃鱔苗種生長速度不同。綜合分析各地養殖情況,大花黃鱔苗種體形較長、頭較小、體態均勻,此類品種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增肉倍數高,在網箱養殖中生長較快、成活率較高。另外,體色較深偏灰的隱花黃鱔,花紋不明顯、頭略偏大、身體均勻,此類黃鱔易馴食、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繁殖力也較高,適宜選用。自然溫度下,5月放養25克/尾左右或六七月放養50克/尾,年底可達150~200克/尾的上市規格。還有一類黃鱔頭大、身體瘦小、花紋細密、顏色偏灰,該類黃鱔不易馴食,雖然成活率高,但生長速度慢,一般不宜采用。(2)捕撈時間和方式不同,成活率存在顯著差異。以鱔籠捕捉鱔苗當天放養最佳,以捕捉小龍蝦的地籠捕捉的鱔苗次之,電捕或藥物誘捕的成活率低不宜采用。采購時還可以通過試水鑒別質量,身體受傷或明顯痙攣的、在水中浮頭不下沉的黃鱔應淘汰。如條件許可,可通過溫室煉苗,淘汰體質差、感染病害、體質弱的個體。3.苗種放養黃鱔池塘網箱養殖和其他魚不同,需要種植水草,黃鱔苗種需在水草返青正常生長時才可放養。池塘清整消毒后即可設置網箱并在箱中投放水草,清塘藥物藥性消失后,網箱經過30天左右的浸泡,箱體長出一層附著物,表面變得柔軟,水草也開始發芽返青,此時可放養黃鱔苗。這樣鱔苗一進入網箱,便有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人工繁殖黃鱔苗種捕撈到放養時間短,應激小,通常在3月底、4月初氣溫穩定時即可放養。野生黃鱔苗種從捕撈到放養要經過多道程序,時間長,受捕撈溫度和天氣變化影響大,過度應激反應導致黃鱔免疫力降低,易發病,一般在氣溫穩定在26℃以上放養較佳,生產上多為天氣晴朗的6月底至7月中上旬。苗種的放養密度依據養殖技術、放養時間和規格而定,但不宜太稀,否則難以馴食成功。5月放養溫室煉苗的苗種,密度1.5千克/米2;6月底到7月初放養常規苗種,密度2.0~2.5千克/米2。
三、飼養管理
網箱養殖技術分析論文
摘要:網箱養殖是目前常用的一種養殖方式,介紹了網箱的設計,包括網箱的結構、材料、類型、設計等方面;同時詳細介紹了網箱養殖技術,包括適合網箱養殖的品種、培育魚種、養成魚等內容,以期為漁業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箱;設計;養殖技術
由于山區池塘少、面積小,池塘養殖沒有經濟效益,水庫網箱養殖效益可觀。網箱養魚是利用竹、木、金屬網片或合成纖維等為網身材料,裝配成一定形狀開放式或密閉式的箱體,設置在流水中,通過高密度的投餌精養或不給餌而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達到高產的一種養殖方式。這種方式具有機動、簡便、產量高及適應水域廣等優點,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特別是一些大中型水庫,為網箱養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網箱的設計
1.1網箱的結構與材料
(1)網衣。目前最廣泛采用的是合成纖維,漁業上采用的有聚酰胺類、聚脂類、聚乙烯類和聚氯乙烯類等。在網箱中最常用的是聚乙烯類,其中比重為0.94~0.96,能浮于水面,幾乎不吸水,并有較好的強度,耐日照且價格較便宜。漁業上使用得最為普遍。
庫區網箱拆除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三建委關于水庫漁業管理有關規定和縣政府專題辦公會議精神,切實做好全縣庫區網箱拆除工作,確保長江航道安全和庫區生態安全,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國家法律法規,對庫區網箱(攔網)進行集中統一拆除,規范漁業正常生產秩序,保障通航安全和長江水質安全。
二、拆除范圍
水庫秭歸水域范圍內的所有網箱、攔網。
三、拆除時間
網箱飼養箱內外的水質改變
網箱養殖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效益的生產方式,適合集約化的大規模養殖。自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開始發展網箱養殖,80---90年代期間,海水網箱養殖迅速發展,并成為海水魚類養殖的主要方式[1]。然而,由于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片面的強調養殖規模和養殖強度的擴大,在養殖過程中未食的餌料、養殖對象的排泄物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對養殖水體的影響越來越突出,許多水體出現了局部或者全局性的水質惡化現象,輕則引起水體老化,養殖效益下降,嚴重時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養殖對象的死亡,甚至是水生態系統的破壞。因此,對網箱養殖箱體內外水質變化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關注。
1影響箱體內外水質變化因子的分析
網箱養殖向水環境中輸出的廢物主要是未食的餌料、養殖對象的糞便和排泄物以及化學藥品等。這些廢物對養殖水體具有雙重的作用:當廢物排放量在一定的水平時,對環境是有利的,因為它提高了水體的生物生產力,促進整個水域生產力的增加;但是,當網箱養殖對水體的污染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時,就會造成水體的嚴重惡化。
1.1未食餌料
網箱養殖的主要營養來源是餌料,人工投喂的餌料大部分被養殖對象消化利用、轉化為組織,但仍有一部分由于餌料投喂太多投餌方式不當或者利用率低等原因,成為殘餌和排泄物散落到水中,增加了養殖水體營養鹽以及有機物等,從而對水體造成污染。以餌料和魚糞形式人為輸入海水網箱養殖系統中的N只有27%---28%通過魚的收獲而回收,有23%沉積于沉積物中[2]。用人工配合飼料每生產1kg魚,約有800g有機物、70g氮和14g磷通過各種形式進入水體,導致水域富營養化[3]。
1.2養殖對象排泄物
透析水庫網箱養殖與水質的關系
摘要:我國水庫資源非常豐富,水庫網箱養殖發展迅速,但普遍存在發展無序、管理滯后、水質惡化等問題。研究了網箱養殖與水庫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并提出保持水庫水域生態良性平衡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網箱養殖;水庫水質;相互關系;建議
我國現有各種類型水庫8900余座,總水面超過200萬公頃,占淡水總水面的11.5%,其中可養魚的水面估計超過180萬公頃,占全國淡水可養水面的32%。水庫是農業灌溉、人畜飲水、漁業養殖的主要區域,網箱養殖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適合大水面的漁業方式,具有投資少、產量高、見效快的特點,水庫網箱養殖能夠最經濟和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水庫資源。但是隨著養殖規模和養殖強度的擴大,網箱養殖對水庫生態環境的影響凸現,養殖殘餌、排泄物、漁藥、死魚、生活廢物等嚴重破壞水庫生態系統,2006年初至2007年底,我們對廣西的水庫網箱養殖進行了實地調研,初步探討了水庫網箱養殖與水質變化的相互關系。
1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
水庫水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網箱養魚后將會打破原來的系統平衡,對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在增加魚群體總量的同時,還大量投入餌料;對非投餌式養殖而言,系統增加了濾食性魚群體總量,消耗掉大量的浮游生物量。因此,網箱養魚對水庫水環境的影響因水庫自身的條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積極有利的作用又有消極抑制的作用。我們對廣西龍灘水庫網箱養魚調研表明,至2008年初庫區內共有網箱約3萬箱,其中95%以上是放養濾食性魚類,利用水庫豐富的浮游生物進行養殖(俗稱為生態養殖),放養吃食性魚類僅600箱左右,年產魚量約2萬噸。2008年3月在水庫上游2000m和3000m處曾對水樣進行抽檢,結果COD濃度為10mg/L、總P濃度為0.11mg/L、總N濃度為2.1mg/L、石油類為0.02L/L、高錳酸鹽為2.4mg/L,除因船舶航行有局部水域受石油類污染外,尚不存在其他嚴重污染問題,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地表3類水質標準。但受庫區移民就業壓力和眼前利益的驅動,庫區的網箱養殖將迅猛發展,3~4年內庫區的浮游生物就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到那時養殖模式勢必轉為人工投料養殖。據劉瀟波[1]研究認為,每投喂1t飼料就有100~150kg散失于水中。按現有網箱規模,每年將有2000t的殘餌進入庫區水體,龍灘水庫水質將受到嚴重污染。孟紅明等[2]曾對我國主要水庫的富營養化現狀調查,認為水庫水質總體狀況堪憂,被評價的135座水庫中貧營養型水庫38座、中營養型水庫40座、富營養型水庫57座,分別占調查水庫總庫容的17.6%、45.4%、37.0%,如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水體富營養化將日趨嚴重。
2網箱養殖對水庫水體溶氧量(DO)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