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1:46: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窺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
一、專制的起源
中國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的黃土地,黃土地土質松軟、林木稀疏,是比較容易開墾的土地。依據蒙古人種最早生活在現在是寒冷地區的西伯利亞東北部這一情況,結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傳說,推斷古時黃河流域氣候炎熱,后來才逐漸變冷,雨水也應該比現在多。隨著氣候變冷,在西伯利亞過著漁獵生活的蒙古種人,逐步南遷,有些部落到黃河流域的黃土地后,發明了種養技術,開墾土地,進入農耕。由于以農戶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模式能夠達到農業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因此,農耕的生產方式加快了漁獵生產時期原始共產制的解體,形成以家庭為主體、以血緣為聯結的氏族社會。以家庭為中心的生產模式,促生了父權和家族觀念。在漁獵生產向農耕生產轉化過程中,以集體生產協作為主的社會聯結,逐漸讓位于以血緣為主的社會聯結。隨著集體協作生產活動的減少,血緣關系對協調社會秩序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宗法制度因應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自發生成。
權力的集中起初是出于抵御不斷南遷的部落的侵掠,或許還有治水的需要,上古的歷史傳說多與治水有關。不論是抵御外部入侵,還是治理河道、修建排水或灌溉系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協作。為完成這些工作,必須由少數人來指揮協調,這就是集權政體產生的原因。
夏朝是否存在爭議頗多,傳說中大禹是以領導指揮治水而獲得政權的,那一段時期,或許正是氏族部落組織向集權社會過渡的時期,夏族或許己建立了王權并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有人說商族是來自大草原的蒙古種人游牧民族,通過間接的途徑掌握了發源于中東的青銅冶煉和戰車技術。商族依靠先進的青銅武器和戰車技術,侵入華北平原,征服了黃河中下游流域,以今河南省為中心,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有實際意義的王朝國家:商王朝。被商王朝征服或依附商王朝的種族集團成為臣服商王朝的屬國。
為什么推斷商族是外來的游牧民族,可能是依據己考證的商族的一些文化特征推斷的。笫一,商族崇鬼;笫二,商族是兄弟相傳;笫三,商族婦女地位高;笫四,商族喜狩獵;笫五,商族有殺人作祭祀的習慣。這些特征有較多的母系社會和游獵社會的殘余,與華夏農耕文化有顯著不同之處。
儒學和思想政治觀念探討
儒學是一套從人生信念、社會理想以至政治原則都有全面安排的價值系統。這個系統塑造了傳統的社會、政治秩序,但其功能也為其所投射的現實結構所制約。因此,當傳統社會解體之后,它也隨之落入風雨飄遙的境地。這是眾所周知的結論。但是,從思想史上來觀察,對那些獻身于這一傳統的現代思想家而言,它在思想領域的進退則是有章法、有步驟的。事實上,在傳統政治秩序面臨瓦解之前,儒家中的革新派就企圖以他們所粗知的西學為參照系作自我更新,以便保持其在社會轉折時期在政治上繼續取得主導地位。這就是康有為古經新解、援西入中的努力。但它本身思想資源的積累不足以支援這次傖促的應變,結果便導致其試圖攀援的盟友(西學)最后成了把自身逐出政治舞臺的對手。從戊戍到五四的歷史可以證明這一點。(1)其時儒學被攻擊的主要理由,就是作為傳統的意識形態,它與來自西學的民主、自由、人權等現代政治觀念相抵觸。這一判決不一定要依據對思想史作精心研究的結論,只要訴諸某種經驗描述就足以讓人相信了。在這種情況下,儒學必須轉移陣地。幸虧它回旋的余地大,政治受排拆可轉入社會,于是有了梁漱溟在肯定儒學文化價值的基礎上設想與嘗試的重建鄉村社會倫理秩序的戰略。但社會秩序也日趨解體,教化又失去其市場。儒學又只好再收縮陣腳,進入人選領域,其成果體現為熊十力等現代新儒家的新心性之學。從政治退至社會,又從社會收縮為人生,這就是現代儒學迂回曲折的戰略轉移之路。
心性之學論及人生價值之類形上問題,它訴諸先驗直覺,從學理上講很難有對錯判然的答案,因而比政治、社會問題更容易加以防護。但是,從海內外的經驗看,心性之學并非是現代儒學真正可以“安身立命”之地。在大陸,1949年易幟之后,儒學的對手不是講容忍的自由主義,而是它以往的倒影,另一種同樣也是從人生、社會到政治都要全面安排的意識形態,因而即使是談心性這類“唯心主義”的問題也沒逃遁之地。(3)而在港、臺,現代新儒家在西化日緊的社會、政治背景下,也不愿在人們心目中留下落伍或清談的形象,故極力表明心性之學同現代政治潮流的正面聯系(例如所謂“開出說”),但這種手法給人留下的印象,總的說是防護多而建樹少。
在這個背景上,徐復觀在思想學術領域的出現是一個異數。他的名字同現代新儒家聯在一起,除了簽署那個《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外,主要還在于他也欣賞宋明理學,且將其當作激發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社會歷史責任感的理想主義源泉。但徐氏對心性論及形而上學的構思沒有興趣,他所致力的不是新宋學。作為思想史家與政治評論家的徐復觀,不遺余力地為民主、自由吶喊,在現代儒家陣營中可謂獨樹一幟。他所成就的,恰恰是現代儒學曾徹退的思想前沿──政治儒學。其事業,至少就其意向而言,應是接在從董仲舒到康有為的經世之路上。
一、政治儒學的重建
儒學是中國精神文化的主流,但不是傳統的全部。徐復觀不象一些哲學史學者,將其從傳統中抽象出來,并加以邏輯的演繹,而是將它放在具體的歷史經驗中進行分析、闡明。最近發表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徐氏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圖式,由專制政體、農村社會及經世儒學三項相互牽制的要素構成。其要主是:
(1)中國文化中的政治傳統以專制政體為其主要特征,以“君主主體性”為其本質,對農村社會壓榨,并扭曲先秦儒家政治理想;(2)中國文化中的社會以農村為其特質,中國文化之精神具體表現在農民生活之中;(3)中國文化中的思想主流是以經世濟民為取向的的儒家思想,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的與專制政體進行戰斗。[4]
以民為本思想政治觀研究
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經歷了從階級政治觀向社會政治觀的演變,這是歷史發展的進步。以民為本思想貫穿其中,并成為其核心。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時必須考慮到以民為本,并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關鍵詞:以民為本;社會政治觀;政治觀
Abstract:TheMarxismpoliticsviewhasexperiencedfromthesocialclasspoliticsviewtothesocialpoliticsviewevolution,thisi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progress.Takethepeopleasthisthoughtpenetrationinwhich,andbecomesitscore.Wewhendevelopmentsocialistdemocracymustconsidertakethepeopleasthebook,andinstructsourpracticewithit.
keyword:Takethepeopleasthebook;Socialpoliticsview;Politicalview
前言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以其科學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為本思想在政治觀視角上的獨特意義,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演進與發展的分析,推導出以民為本思想是社會政治觀的根本核心,對于我們以民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以民為本思想政治觀論文
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經歷了從階級政治觀向社會政治觀的演變,這是歷史發展的進步。以民為本思想貫穿其中,并成為其核心。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時必須考慮到以民為本,并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關鍵詞:以民為本;社會政治觀;政治觀
Abstract:TheMarxismpoliticsviewhasexperiencedfromthesocialclasspoliticsviewtothesocialpoliticsviewevolution,thisi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progress.Takethepeopleasthisthoughtpenetrationinwhich,andbecomesitscore.Wewhendevelopmentsocialistdemocracymustconsidertakethepeopleasthebook,andinstructsourpracticewithit.
keyword:Takethepeopleasthebook;Socialpoliticsview;Politicalview
前言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以其科學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為本思想在政治觀視角上的獨特意義,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演進與發展的分析,推導出以民為本思想是社會政治觀的根本核心,對于我們以民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阿英革命文學政治觀思索
“阿Q時代是早已死去了”,這是時年28歲的阿英在其名篇《死去了的阿Q時代》中的驚人之語。1928年的革命文學論爭后,作家阿英轉而以勇猛的評論家姿態登陸文壇,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讓論戰對手們頗不服氣,阿英就此被劃歸激進幼稚派不得翻身。實際上,如果不局限于階級決定論的二元對立視角,像過去那樣籠統地認為他在文學與政治之間劃了一個簡單等號,主張“錢杏邨的錯誤并不在于他提出文藝的政治化,而在于他實際上取消了文藝,放棄了文藝的特殊工具”[1],“錢杏邨等人以絕對否定藝術的獨立性,把藝術價值簡單地歸結為所謂社會價值即政治價值”[2],甚至直指阿英由于犯下革命的意識形態錯誤,“帶來的是對事物的扭曲和變形,是對人的認識的局限”[3],這都是并不完全符合事實的。在我看來,阿英所討論與肯定的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聯,或者說,從政治、革命、階級的角度看文學創作,并建立相關的評價標準,并非一無是處。如果從阿英對“革命文學”的階段認定和對“政治”概念的多重理解來探討阿英的文學政治觀,將有可能打開認識阿英的另一扇窗。
1作為一種文類模式的革命文學
討論一個問題,首先必須確定討論的范圍與邊界。同樣,討論阿英的文學政治觀,首先要解決的是阿英在何種框架內提出他的理論,這就需要回到阿英的批評實踐。一般認為1930年代的中國,社會矛盾已主要地體現為無產階級與大地主、官僚資產階級的階級革命,所以關于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討論,在它甫一出生,即主要地體現為對“革命文學”理論與創作的檢討,這種討論從1923年提出“革命文學”口號,到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時達到高峰?;谶@個前提,1928年,阿英發表《批評的建設》,借批評三種錯誤傾向具體表達了自己的文學理想,傳統的批評:沒有統一的、系統的批評原理;沒有科學的方法;批評家的態度不誠懇、不謙虛。因此,阿英主張“文學和政治分不開的”[4]18,要求批評家用科學的方法“估定作品的價值,為讀者指示解釋作品的思想和技巧,以及改正作品的思想和技巧的錯誤”,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1.1革命文學的全新規范
阿英之所以自覺地把作家論、作品論和文學史論(思潮批評、流派研究等)等批評實踐納入科學范疇,追求一種系統的政治批評,以“改正錯誤”,并賦予文學創作與批評促進“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任,其原因在于。第一,正如克羅齊所說,“每一個真正的藝術作品都破壞了某一種已成的種類,推翻了批評家們的觀念”[6]。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學類型,新生的無產階級文學/革命文學,要想迅速獲得文學生產的生存權,進而取得“文化霸權”,急需一套嚴整規范的操作系統,來反抗舊的文類規范。這種反抗,在年輕的革命文學倡導者看來,首要地建立在對五四以來文學傳統的批判之上。第二,“文學不能產生文學”,它們的誕生“依靠陽性元素的參與,即歷史、革命活動的參與”,從而創造“新人”,即新的社會關系。[7]引而申之,“文化霸權”的斗爭,不僅在于確立無產階級文學的地位,更內在的目的是建立無產階級的全民集體意志,即“為革命而文學”,而非“為文學而革命”,取得政治霸權———即無產階級的革命勝利。所以,阿英通過破壞與建設兩個方面,來規整并確立無產階級文學的獨立性與合理性。一方面在于破壞,阿英通過批判五四以來的文壇創作與批評,為革命文學的生存爭取空間。所以,阿英首先選擇了魯迅和魯迅的《阿Q正傳》,作為他宣判的導言。顯然,這篇文章引起爭論的激烈程度達到了阿英的預期,一是在于魯迅本身的旗幟性;一是在于阿英的批判是相當徹底的:魯迅的創作模式———從內容到形式,總體上被阿英所否定,即魯迅的風格“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所以阿Q時代是已經死去了,《阿Q正傳》的技巧也已經死去了。按照這種批判模式,阿英逐一對茅盾、葉圣陶、郁達夫、徐志摩、冰心等眾多聲名顯赫的作家作了定性,從而為新興的階級文學提供一個可以借鑒、反思的類型庫。另一方面在于建設,阿英通過組織和創作、批評等多種形式,為革命文學建章立制。組織方面,1927年秋阿英與蔣光慈等人組成太陽社,出版《太陽月刊》、“太陽小叢書”等書刊,成為“革命文學論爭”的主陣地之一。20世紀30年代前后,結社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創造、太陽、未名以至集大成者左聯,這些團體的成立除了志同道合以外,更重要的是結社者要用團體的力量,來為自己的文學范式斗爭。創作批評方面,阿英不僅創作了為數不少的詩歌、小說,如《革命的故事》、《一條鞭痕》、《餓人與饑鷹》等來實踐其文學理論,還編輯出版《怎樣研究新興文學》、《創作與生活》、《青年作家ABC叢書》等多部理論著作,傳播無產階級文學理論的基礎知識。更多地,阿英通過批評實踐來建構他的文學理想。阿英主張,“形式的批評是不能和內容的批評分裂的,在事實上,它們是要互相溶解著的”[8]457,并且在他這里,美學的形式的批評是不能獨立于社會學的內容的批評存在的。革命文學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階段,阿英認為最恰當的表現即“暴動就是藝術”。而所謂“暴動就是藝術”并不等同“藝術=暴動”,實際是要求革命文學必須具備與暴動相似的美學特征:“烈風雷雨般的粗暴偉大,力量很足,感人很深”,并且是“躍動的,有新生命的。”[4]75這種“力之美”即是“革命文學”這一文類模式的總體特征。
1.2革命文學與無產階級文學的差異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革命觀分析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633(2000)05-0055-07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領導政治革命的實踐中,對政治革命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和精辟闡述,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資產階級理論家的系統的政治革命觀。這個系統的政治革命觀,由革命發生發展的根源、革命勝利及其意義兩部分構成。至于革命的方式方法則不屬于馬克思主義政治革命觀的范疇。
一、革命發生發展的根源
革命分為一般意義上的革命和政治革命兩種。這里要探討的是政治革命,即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一種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種政治制度的斗爭。這種政治革命的發生和發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革命發生、發展的根本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的發生,是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的結果。馬克思在分析法國革命時曾經談到,“農業的這種困苦狀況,加上商業的蕭條,工業的停滯以及仍然在威脅著的財政災難,必定會使法國人民處于他們通常起來進行新的政治試驗時的思想狀況。隨著經濟繁榮的消失,第二帝國繼續存在的任何借口也將消失?!保?]列寧也曾多次講過,革命的發生,必須建立在整個社會危機尤其是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極端嚴重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論及的社會危機,有生存和發展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廣大下層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難以維持生計,即發生了生存危機;另一方面,是指社會生產、尤其是新質的生產力向前發展障礙重重,從而發生了發展危機。生存危機和發展危機往往引發革命,但最終歸結為人類為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各種需要的不能滿足。所以,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這種要求也許還未被人強烈地、普遍地感受到,因此還不能保證立即獲得成功;但是,任何人企圖用暴力來壓制這種要求,那只能使它越來越強烈,直到它把自己的枷鎖打碎”,恩格斯據此得到的結論是:革命是“民族的要求和需要自發下的不可遏止的表現?!保?]
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政治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
①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于主觀是否符合客觀。
②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能力方面
以民為本思想的政治觀分析論文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演進與發展
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并開始轉入壟斷資本主義,其整體制度矛盾開始暴露,被壓迫的無產階級走上了歷史舞臺,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危機與革命形成了第一浪潮,馬克思、恩格斯就處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他們對政治的理解與時代背景聯系在一起,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歷史脈絡。
馬克思早期曾認為:“人就是世界,就是國家,社會。”政治是作為一種國家統治形式的“政治權力,即國家的權力?!薄叭藗兊恼侮P系同人們在其中相處的一切關系一樣自然也是社會的、公共的關系。因此,凡是有關人與人的相互關系都是社會問題。”1846年,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思想體系,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社會的政治是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上層建筑,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實行政治統治的工具。國家形式的政治,實質上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政治。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都只是一些虛幻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掩蓋的是各個不同階級真正的斗爭。
在此后的階段,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及發展規律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出現危機與發展并存的兩種趨勢,馬克思認識到這是由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基本矛盾決定的。但是,作為具有徹底社會性的階級,不應該只是同資產階級搞政治對立,而應該把自己的行為同歷史聯系起來,同社會聯系起來,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正確處理資本主義發展中的政治策略,靈活對待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問題。
七十年代中后期,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使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變革辯證法受到了新的挑戰和考驗。馬克思針對時代,從人類學和史前社會的經濟結構的視角,力求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并非永恒原理。他們以人類社會政治生活歷史的整體觀,對無階級、無國家社會的共同體權力、原初社會的“民主”生活方式所作的系統考察,為對階級、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作出新的解釋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他提出,階級后社會中,政治就是一種自由人聯合體式的、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
列寧在壟斷資本主義后,繼承和發揮了馬克思主義“階級和國家的政治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特殊政治現象。”并創造性的提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彼J為,政治有著廣泛的內容。他在這里從政治依存的經濟基礎,論述政治作為上層建筑,與社會的經濟基礎緊密相連,成為經濟關系的集中表現。這為我們解讀非階級社會的新型政治關系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根據。
略論思想政治教育觀的轉向
1人本主義教育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價值和意義
1.1人本主義教育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
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與社會的其他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今的社會環境也對高校形成了很大的影響。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帶來的道德滑坡、信仰喪失和誠信危機都對高校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人為本是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基礎和價值標準,以人本主義為核心,一切以學生為主,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以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為最終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1.2人本主義教育觀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
人本主義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人本主義中,學生會加強對自我的認識,認識到自己的獨特價值,自己的無可替代性,從而加深對生命的理解。傳統被動輸灌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教育的目的無法達到。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教育要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促使自我的形成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1.3人本主義教育觀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客觀地了解學生
科學發展觀與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執政規律的最新成果,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以人為本”是基本原則,統籌發展是主要方式,動態和諧則是重要目標。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政治文化,路徑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以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民主、參政意識和法制觀念為基本內容,植根于中國優秀的政治文化傳統,揚棄吸收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文化的民主性精華,從而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心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這一政治文化已初具雛形,更加完備的形態正在建設之中。科學發展觀作為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一種新的政治理論和政治主張,對于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建設起著積極的導引作用。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的歷史和現實背景
在政黨政治時代,國家要保持經濟增長、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能否建立起先進的政治文化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執政黨要大力挖掘社會的有效合理價值,建立起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都能自覺履行的認識體系和信仰體系,從而實現集體行動的協調與合作。從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50多年的歷史來看,思想作為指導中國社會變革的強大理論武器,不僅從根本上扭轉了近代中國百年來的屈辱歷史,而且徹底改變了兩千年中國封建專制的政治局面,使中國從一個經濟、政治、文化落后的農業大國,發展成一個初具工業體系、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作為一種主導意識形態,思想引導人們在物質匱乏的條件下,成為精神的富有者,為新型政治文化的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由階級斗爭政治觀向經濟建設政治觀的轉變,將民眾的政治情感由激越導向理性,把政治評價由理想轉為現實,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構建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叭齻€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更加準確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價值取向的基本內涵,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政治認同感,調動了人們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
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政治價值觀出現了過分注重物的因素而忽視人的需求,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公平等偏向,因而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世界發展趨勢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提出了新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的確立,反映了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體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新要求。它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求真務實觀、歷史唯物主義的民本觀和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觀,為構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信仰的政治價值新體系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