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4:20: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治文明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治文明建設

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論文

摘要:政治文化屬于政治意識文明的范疇,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靈魂,引導政治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對政治文明建設起著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F階段,加強政治文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當前,必須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全面提高公民政治文化素質,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加速中國政治社會化進程。

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意義;路徑

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在其《比較政治學》一書中,首先提出政治文化這一概念,指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活動進程、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保?]政治文化作為政治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政治共同體成員在一定政治系統中形成的關于政治及政治活動的情感、態度、心理、習慣以及價值評估、取向等意識的總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價值觀等內容。政治文化支配人們的政治活動方式,影響社會政治系統的穩定和發展,在政治文明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政治文化引導政治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靈魂,是政治傳統、民族心理及外來文化長期交融積淀的結果,可以指導和影響人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能促使人們形成現代政治理想、政治觀念、政治人格、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質。政治文化蘊涵人們的政治行為傾向,支配人們對政治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選擇,從而引導政治文明建設的方向。當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內化為公民的政治意識、政治心理時,那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政治文化,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觀點、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構成社會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同時也彰顯著馬克思主義在政治文明建設中指導地位的確立,從而保證了政治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力量。政治文明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種社會和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一種無形的力量。政治文化內含建設政治文明、推動政治發展所必需的政治態度、政治價值等要素,作用于政治系統,影響社會團體和個人對政治系統的情感認同、歸屬和參與政治生活的有序化程度,調控政治主體的政治行為,能夠強化公民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為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要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證。然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并不必然帶來有效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的實現還有待于政治文化的發展。有效的政治參與是科學、理性、自覺的政治行為,能促進政治系統的良性運行,增強社會秩序和政治的穩定感,政治文化能夠有效促進公民認清自己的政治角色、政治權利、政治義務,從而有效促進政治參與,實現人民民主,推進政治制度、政治體制不斷完善,建設高度發達的政治文明??梢姡挝幕瘜τ谡挝拿鹘ㄔO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動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建設的思想保證。政治文化可以為政治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可以有效維護社會的政治穩定。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順利實現這一歷史任務,就必須實現我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而要有效維護政治穩定,首先必須有思想穩定,這就離不開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因為,政治文化可以統一人們的思想,規范人們的政治行為,從而增強公民的政治認同感,增強和體現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進而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政治價值模糊、政治心理矛盾、政治信念淡化等現象,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政治文明建設中需要努力回答和解決社會成員對深化改革的憂慮、對社會公平的期待、對切身利益的關注等問題,使政治文明建設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土壤中,這就使得政治文化的作用日顯重要。政治文化還有利于公民政治文化素質的提高。公民堅定的政治信念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政治意識文明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有助于社會共識的形成和政治凝聚力的加強,有助于實現政治主體對政治系統的高度政治認同,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堅實思想基礎,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思想保證。

查看全文

小康社會政治文明建設論文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鄧小平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頁。)最近,又特別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鞏固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注::《執政黨必須高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2002年5月31日。)這些論述,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民主政治發展目標,強調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1844年11月,馬克思在《關于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稿》中就提出了“政治文明”概念。馬克思強調要用“政治文明”作為廢除集權制的主要手段,并對政治文明的內涵作了界定:“人權的宣布和國家的憲法”的頒發與實施,“權力的分開”(立法權力和執行權力分開),破除集權制和建設“政治文明”。(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238頁。)馬克思所講的政治文明,是針對專制、集權制提出來的,強調人民主權,依法治國,實行民主,相互監督,它包含了現代化國家的主要內容,是一種現代化政治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和發展程度的標志。政治文明既包括政治思想、法治思想、民主思想,也包括在這些思想指導下的政治活動,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人類社會文明,即社會的進步狀態,是一個多層次、有機聯系的整體。馬克思對社會文明的整體結構與協調發展,曾進行過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恩格斯也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頁。)。顯然,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經濟基礎或經濟結構,指的是物質文明,政治上層建筑及政治、法律的意識形式,則是政治文明,而其他意識形式則是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動共進,推進社會發展。從總體上看,物質文明起著基礎的、決定的作用,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不是物質文明的消極派生物,它們不僅對物質文明有巨大的能動作用,而且在一定情況下,具有決定作用?!罢\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主義者。然而,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有轉過來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薄爱斪髡挝幕鹊壬蠈咏ㄖ璧K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注:《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5、326頁。)

對社會文明的整體分析和研究,國外許多學者也有諸多論述,美國學者威爾·杜蘭把社會文明進行了要素分析,認為:“文明是增進文化創造的社會秩序。它包括四大因素: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組織,倫理的傳統,以及知識與藝術的追求?!?注:[美]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一卷,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英國學者湯因比,不僅將社會文明明確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部分,而且詳細論述了三方面文明的關聯性與整體性,他指出:“文明乃整體,它們的局部相依為命,而且都發生牽制作用。在這個整體里,經濟的、政治的、文明的因素都保持著一種美好的平衡關系。”(注:[美]湯因比:《歷史研究》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3頁。)

同志關于政治文明的概念,是根據社會結構和社會整體文明內容提出來的,是對我國社會文明建設的補充與發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提出了進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方針,并確立了建設的目標、任務與政策,有力地推進了社會的發展。政治文明建設雖然包括在精神文明建設之中,但由于沒有作為一項建設的戰略舉措提出,致使政治文明建設相對滯后,并成為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為此,同志提出政治文明建設要求,也是從我國社會現實情況出發的。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論文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談到政治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時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1];與此同時,同志還進一步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同志的這些論斷和論述,既揭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行動方向。

一、政治文明:當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

所謂文明,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指人類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有益成果與進步狀態。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狀態即為社會文明,而人類改造社會和完善自身所獲得的積極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進步狀態便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內容主要包括政治主體、政治意識、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治傳統、政治秩序,等等。人類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民主,是政治民主的有益成果與進步狀態的反映和體現。[2]

翻開人類社會的文明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文明的進化發展,總是表現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種文明形式。馬克思主義也把社會看成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筑和人類意識形態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和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鄧小平同志在講到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時,都非常強調政治文明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價值,同志十六大報告在勾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時,也將政治文明作為一個重要目標。由此可見,政治文明是人類整個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特征,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

關于政治文明的涵義和內容及其地位,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典文獻中就已經提出并被論證過了。但政治文明這個概念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種提法,在我們黨的歷史文獻或在我們黨的領導人的講話中,都是從未有過的;而過去20多年來在講到關于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問題時,我們也一直是只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并沒有將政治文明作為一種文明類型并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一道進行闡發。所以我們說,在我們黨的歷史中,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當首推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舉行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明確指出:“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同志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政治文明的理論,將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聯系起來,從社會主義社會是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的視角,進而將政治文明建設提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的高度來認識,這樣就從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總體全局和戰略高度,揭示了社會主義全面進步、協調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從而使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更加走向成熟和日益完善。

由此可見,我們認為,將政治文明這個概念正式提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加以闡述和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是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同時也可以說,在執政黨的文獻中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查看全文

政治文明建設方法論思考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我們深入探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課題。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從方法論上講,應該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的辯證統一。

緊迫性與有序性的統一

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概念,有著現實的必然性與緊迫性。第一,政治文明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需要。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只有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沒有高度的民主,人民便不能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充分發揮主人翁作用。第二,政治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需要通過政治文明建設,給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以自我選擇和自我活動的權利,并使各利益主體的地位平等和機會均等,由此達成社會利益、集團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協調。

我們不僅要看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緊迫性,更要注重政治文明建設的有序性,把緊迫性與有序性統一起來。這是因為,政治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的經濟、文化條件決定的,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社會對政治變革的承受力還比較脆弱。如果對現行的政治體制作全面的跳躍式變革,期望在短時間內畢其功于一役,其結果必然是欲速則不達,甚至可能引起社會動蕩,導致現代化進程的中斷。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個漸進、有序的發展過程。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緊迫性與有序性的矛盾,是現階段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一個特殊矛盾。我們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長期性與艱巨性,把緊迫性與有序性統一起來。這里的關鍵是,必須從我國現實出發,講究適度,注意逐步進行“增量”積累和配套發展,即采取分階段、有步驟,積極而又穩妥的漸進式辦法,有序地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階級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查看全文

小康社會政治文明建設論文

【內容提要】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文明的豐富內涵。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提出與實施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我國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具有深遠意義。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與法制建設。

【摘要題】政治文明

【英文摘要】Politicalcivilizationincludesrichconnotationsaspoliticalthought,politicalsystemanhpoliticalbehavioralconstruction.Toputforwardandcarryoutsocialistpolit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topushonsocialist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inanall-roundwayandrealizethegoalofdevelopingourcountryintoaconparativelywell-off.Thebasictaskofsocialistpoliticalcivilizaionconstructionissocialistdemocraticpoliticalconstructionandlegalsystemconstruction.

【關鍵詞】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法制/建設/politicalcivilization/democraticpolitics/legalsystem/construction

【正文】

中圖分類號:D0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600(2002)04-0001-07

查看全文

意義深遠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摘要:同志站在時展的高度,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也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鄧小平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完善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民主政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將進一步推動廉政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政治文明;社會主義;十六大報告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強調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边@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十五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后,在進一步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方面的又一重大理論創新。這一論斷的提出,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理論的客觀必然性

當前我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正在向工業和信息社會過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伴隨帶來的是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思想觀念的復雜化、利益要求的多樣化,以及某些規則要與國際接軌等,促使我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面對這種國際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形勢,同志站在時展的高度,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它的提出有其客觀的必然性。

(一)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一個“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它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的社會全面轉變過程,是一個擺脫落后社會狀態,走向高度文明的社會歷史進程。全面小康的目標,不僅要實現經濟現代化,使物質文明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要實現文化現代化,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時,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構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全部內容。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講稿

教學對象:普通黨員和基層干部

教學目的:理解政治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具體要求

教學提示:重點講清推進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不能離開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授課過程中可在適當的地方選用“教學參考”之內容

教學時間:1.5個小時

**報告的一個閃亮之處,是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主張,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有關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主張,是我們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規律,實現理論創新的必然結果,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推進我國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從“兩個文明”到“三個文明”

查看全文

我國政治文明建設分析論文

摘要:政治文明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量政治文明建設的主要指標是,國家治理的法制化程度、權力更迭的民主化程度、官民關系的平等化程度、政治參與的有序化程度。本文在分析了影響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諸多因素后,著重闡述了推進我國政治文明建設要從改變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入手,由黨政不分向黨政分開轉變、由政策治國向法律治國轉變、由無限型向有限型轉變、由黨管干部向黨選干部轉變。

關鍵詞: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執政方式

一、政治文明的主要指標體系

人類社會大體上經歷了蒙昧、野蠻和文明三個發展階段。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樣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性和階段性;政治文明是與一定的政治理念指導下的政治制度和國家治理相聯系的,因此,它還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全局性;文明是與野蠻相對而言的,文明建立的過程一定是社會進步的過程,所以政治文明還必須具有科學性和進步性;由于世界文明產生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的差異,從而導致政治文明建設還會呈現出多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從政治文明所具有的以上四個本質屬性出發,我們可以大致提煉出以下幾個衡量政治文明進化程度的硬指標。

治理國家的法制化、制度化程度。政治就是治理國家。政治行為的規范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指標。暴政就是政治行為的失范。如果政治權威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受任何約束,那在任何時代,都不能稱之為政治文明。文明的政治行為應該是約束性的增加和隨意性的減少。這也是鄧小平特別強調制度建設更具有長期性、全局性、穩定性和根本性的意義。對于現代政治文明來說,約束政治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三:一個是法,包括憲法和其他法律,即我們所說的依法治國;二是制度和規則,包括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顯規則和潛規則;三是道德輿論,即政治行為主體的自律和來自主體外部的他律。約束政治行為的過程,就是約束甚至杜絕權力運行過程中隨意性的過程。

權力更迭方式的民主化、透明化程度。這是政治權威產生的合理性問題,即權力來源問題。在古代,政治權威的合理性存在于人與神的關系中,即所謂的君權神授。在中國,歷次農民戰爭和權力更迭,都把“替天行道”作為其政治行為合理性的思想來源。正常情況下,子承父業的“家天下”的思想和做法是合理的,而有誰篡奪了繼承權則是不合理的。這種認識沉淀下來,就構成了權力更迭方式上的古代政治文明。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則認為,只有按照人民主權(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通過平等的選舉產生的政治權威才具有合理性。如果有人在現代社會仍然主張用古代的方法來產生政治權威,就會被認為是不合理的,因而是不文明的。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研究論文

其實,早在1844年馬克思已有“政治文明”的提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238頁)?!拔镔|文明”、“精神文明”的用法,我國在20世紀初就通行了。列寧于1920年曾分別有“民主文明”、“政治文化”的提法,隨后又將“文化”分為“純粹文化方面”和“物質方面”(《列寧選集》第2卷第578頁,第4卷第306、774頁),可以認為這是對“文化”采用三分法的開端或探索。論新民主主義,分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指明這里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精神文明”或“思想文化”。鄧小平主持起草并于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十條中,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幾條之后,分別列了“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線中“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際上就是兩個文明加民主的三位一體的目標。十五大制定的基本綱領有三大方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同時說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以上都是使用三分法,又從觀念形態意義上講“文化”。

2001年1月,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辈粌H正式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而且把它同“精神文明”并列起來。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將三個文明并列使用,表明我們黨已從對文明的兩分法發展到三分法,既在社會文明系統中為政治建設、民主政治定了位,又理順了它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從“五四”前后先進人士想超越前人制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機械割裂與絕對對立,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到我黨進入新時期后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再到本世紀初正式使用“政治文明”,提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前后經歷了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是多么來之不易啊!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理論創新

十六大報告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增加了“政治文明”,又用很大篇幅論述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拔拿鳌迸c“文化”究竟有什么區別呢?“文明”與“文化”在中西文里是兩個不同的詞。但英國泰勒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稱:“文化或文明在人種志學中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边@里“文明”與“文化”指同一對象,同我們說的“精神文明”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差不多。英國馬林諾夫斯基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文化論》,主張把“文明”與“文化”區分開來:“文明”專指“較進展的文化中的一個特殊方面”?!拔幕眲t包括“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直到“社會組織”,即從物質到精神的廣義文化。美國克羅伯和科拉克洪1952年發表《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在考察100多種文化定義后認為,“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強調文化“基本要素”是傳統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我國《周易》中的“天下文明”指國家和社會的面貌“有文采而光明”。古籍中的“文化”含文治與教化的意思。發展到今天,“文明”和“文化”一般都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因而也都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用法,其中狹義指精神、思想方面?!拔拿鳌焙汀拔幕奔瓤赏ㄓ?,又有區別。講區別時,“文化”側重指經過人類加工制作的東西。如石器是文化,石頭卻不是。西方源于拉丁文的“文化”一詞,原指人對土地的耕耘和對植物的培育?!拔拿鳌眲t側重指文化的進步方面,是相對于“野蠻”而言的社會的進步狀態。如人群都有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西方源于拉丁文“文明”一詞,意為公民的、有組織的。18世紀法國的百科全書派用“文明”一詞表達對未來社會發展高級階段的向往。19世紀德國學者卻稱社會的精神成果為文化,物質成果為文明。這種用法在馬恩著作中也可找到。美國學者摩爾根1877年發表《原始社會》,將文明階段提前到從使用文字開始。恩格斯把蒙昧時代、野蠻時代稱為“史前各文化階段”,而將有文字有商品生產和階級剝削的社會(從奴隸社會開始)稱為文明時代。現在人們已將社會發展取得的先進成果都納入“文明”一詞。十六大報告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增加“政治文明”,就是要實現物質、政治、精神的協調發展。這三個“文明”都是從社會進步意義上使用的。只有先進生產力、先進政治、先進文化,才能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這是對社會“文明”認識上的加深。報告中講的文化建設,是狹義文化的意識形態文化建設,即精神文明建設。

我們現在講的“政治文明”同西方講的“政治文明”或“政治文化”有什么不同呢?報告講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借鑒更有創新。當今國際上講的“政治文明”,是指人們改造社會所取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通常表現為人們在一定社會形態中關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實現程度。1986年,黨的第一個精神文明建設決議中已明確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在新興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中,形成民主和自由、平等、博愛的觀念,是人類精神的一次大解放。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的這些觀念,又同它們有原則的區別。”我們的“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條件下的新型政治文明,其名稱和內涵都有質的不同。國際上講的“政治文化”通常指人們的政治信仰、政治態度、政治感情及基本價值觀的總和。1996年說:“我們講的政治,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彼赋觥罢伟ㄕ畏较?、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紀律、政治鑒別力、政治敏銳性”,又強調“領導干部在原則問題上要旗幟鮮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議會民主的界限,辯證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界限,學習西方先進東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極頹廢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如果再加上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等,所有這些表明我們雖然沒有在黨的最高文獻中使用“政治文化”一詞,卻在這方面有自己的特定內容和要求,是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的。

十六大講的“政治文明”是不是從我黨原先講的“精神文明”中另列出來的呢?看來不好這么解釋。1979年9-10月“講話”、鄧小平“祝詞”分別提精神文明建設時,都先講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再講精神文明建設。后者是不包括前者的。十二大報告第三部分“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解釋“改造社會的成果是新的生產關系和新的社會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就是物質文明……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得到發展,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這里精神文明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顯然屬于意識形態,它是同“生產關系”和“社會政治制度”分列的。十二大報告第四部分“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不僅將“社會主義民主”單列,而且說“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梢娚鐣髁x精神文明這一范疇中,一開始就不包含十六大報告所講的“政治文明”的有關內容,因而從“廣義的精神文明”中不可能另列出一個“政治文明”來。何況“精神文明”已是相對于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文明”而言的狹義“文明”,說它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更使人不好理解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我黨使用我國由來已久的提法而又賦予了新義,人們對它有各種解釋,這是不難理解的。歷史唯物主義將社會生產分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兩大方面。前者生產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后者生產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等精神產品。馬克思有“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物資生產資料”和“精神生產資料”,“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等提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各所取得的積極成果的總和,不就是我們說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對文明兩分法的由來嗎?但是社會結構、社會生活卻復雜得多。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恩選集》1995年版第2卷第32頁)物質文明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緊密相聯。精神文明同精神生活和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緊密相聯。政治文明則同政治生活和政治上層建筑緊密相聯。政治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依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原理對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的上述劃分,后來被簡稱為經濟、政治、思想(理論或意識形態文化)三大方面,這正是對文明采用三分法的由來。從兩個文明發展到三個文明,不僅反映我黨對社會文明認識的深化,而且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在兩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今天,只有進一步發展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查看全文

農村政治文明建設論文

[摘要]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滯后的原因很多,從文化視角看主要是農村居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導致了農民參政議政能力的弱化;民主意識淡薄,導致了民主體制所必須的文化土壤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民的文化素質教育,運用各種手段培養農民的民主意識,積極構建新型的政治文化。

[關鍵詞]農村;政治文明;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但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相對于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我國農村政治文明建設還相對滯后,造成這種滯后有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原因,本文僅就制約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文化因素進行剖析。

一、新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滯后的文化因素

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底層推動著整個中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目前我國農村政治文明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深層次因素不斷凸現。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不高,現代政治生活健康運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心理要素——民主意識的缺乏,我國傳統的政治文化與現代民主理念的摩擦和碰撞,致使民主體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缺乏等等。

(一)農民文化水平偏低,政治文化素養缺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