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6:46: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真菌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真菌性角膜炎診斷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診斷;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方法:角膜炎患者首診常規涂片檢查,將臨床確診為真菌性角膜炎(fungalkeratitis,FK)的20例輕癥患者進行局部清創、碘灼、結膜下注射0.2%氟康唑0.5ml,酮康唑及兩性霉素B眼水點眼,qid,口服斯皮仁諾0.2g,qn。視病情輕重及變化調整用藥種類、數量及給藥方法。結果:18例痊愈,2例惡化手術治療。結論:FK的首診涂片檢查是FK明確診斷的捷徑。清創、碘灼及抗真菌藥物的聯合應用可使絕大多數早期輕癥FK患者臨床治愈。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極高的感染性角膜病變,我國從事農業人口多,眼角膜農業性外傷是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主要病因。FK在我國占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占穿透性角膜移植(PK)原因的33.2%[2]。我們對在我院確診的20例輕癥FK患者的診治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們對2003~2006年在我院門診涂片檢查發現真菌菌絲而確診的20例20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均為早期輕癥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56歲,平均41歲,均為單眼。農民15例,其他人員5例;植物性外傷16例,非植物性外傷3例,不明原因1例。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臨床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
論文摘要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綜合治療方法和效果。方法對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真菌性角膜炎46例采用角膜刮片鏡檢進行診斷,運用綜合方法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46例真菌性角膜經治療,所有患者角膜潰瘍愈合,角膜上皮遺留不同程度云或癍翳,無一例角膜穿孔。結論角膜刮片鏡檢是早期診斷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綜合治療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Keywords】MycotickeratitisCombinedtherapy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mbinedtherapyandeffectofmycotickeratitis.Methods46caseswhowerediagnosedwithmycotickeratitisfromJanuary,2006toAugust,binedtherapyhasagoodclinicalefficacy.
真菌性角膜是一高致盲性眼病,臨床上大多數由于農作物損傷角膜上皮所致,近年來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濫用及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有增多的趨勢。真菌性角膜炎起病較緩慢,病程遷延,若不及時有效的控制常引起一些嚴重的并發癥:如角膜穿孔、眼內炎等。目前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手段,而手術治療因并發癥多等諸多因素而使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藥物治療一直是廣大眼科醫生的首選目標。我院采用藥物治療聯合聚維酮碘外用治療真菌性角膜炎46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自體結膜移植手術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
我們自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間,試用自體結膜移植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12眼,獲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一般情況:
12眼中男8眼,女4眼;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19歲;農民10眼,工人1眼,職員1眼。菌絲苔被大于7mm以上4眼,5-6mm8眼。合并不同程度的前房積膿9眼,角膜內皮斑1眼。病程15-30天9眼,31-40天2眼,43天1眼。術前光感或手動5眼,眼前指數-0.06者5眼,0.1-0.2者2眼.明確植物性外傷史8眼,誘因不明的4眼.角膜潰瘍刮片作細菌培養,明確報告為真菌生長者8眼,無菌生長者4眼。12眼術中切除的角膜病灶通過病理檢查均發現真菌絲。所有病例均在術前使用過抗真菌及抗生素治療,經過相當時間未見效果,潰瘍擴大,前房積膿增多者作為手術指征。
二、治療方法:
(1)、術前準備及麻醉同板層角膜移植。(2)、根據角膜潰瘍的范圍,選擇比潰瘍面積大2mm環鉆器,鉆取角膜病灶并切除之。切除的深度視病灶侵犯角膜的程度,如角膜基質層受累及,應盡量清除其病理組織。病理組織清除后,以1%碘酒輕輕涂擦移植創面,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3)、取結膜片:在患眼顳上方距角膜緣約3mm后取結膜片,面積應大于角膜切除創面2mm,并盡量少帶結膜下組織。上皮面向上覆蓋于角膜創面上,以9-0縫線連續縫合,線結放在瞼裂部位。6-8周拆線。術畢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散瞳,涂抗生素眼膏包眼。術后常規使用抗真菌藥等對癥治療。
三、治療結果:
真菌種群分布及抗菌性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小連翹(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內生真菌的分布特征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內生菌分離法分離菌株,雙培養法對峙試驗測定其抗菌性。結果從小連翹的根、莖、葉等不同的器官中分離得到81株內生真菌,經形態學分類鑒定分屬于4個目,5個科,26個屬,其中頭孢霉屬(Cephalosporiumsp.)和絲核菌屬(Rhizoctoniasp.)為優勢菌群。不同部位內生真菌的類型、數量和分布存在差異,根部有31株,分屬于12屬;莖部有12株,分屬于10屬;葉部有38株,分屬于13屬。通過平板對峙實驗發現,從小連翹所分離的內生真菌中54.32%對某些植物病原真菌有拮抗活性。結論小連翹內生真菌及其代謝產物中具有潛在活性物質,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內生真菌;小連翹;拮抗活性
Studiesoncommunitiesofendophyticfungifrom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dtheirantipathogenicactivitiesinvitro
Abstract:The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morphologicallyfromtheroots,stemsandleave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Eightyonestrainsofendophyticfungiwereisolatedandbelongedto26genera,5familiesand4orders.Cephalosporiumsp.andRhizoctoniasp.werethedominantgenera.Among81strains,31strainsof12generawereisolatedinroots,12strainsof10generainstems,and38strainsof13generainleaves.Theresultsshowedthatthequantity,population,anddistributionoftheendophyticfungivariedindifferentpositionsofHyperioumsSampsoniiHance.Inthedualculturetests,53.48%ofalltheisolatedEndophyticfungishowedantagonistictosomeplantpathogens.Theseendophyticfungiinsidetheplantshaveintimatecorrelationwiththeirhosts.Theseendophyticfungiandtheirmetabolitesmight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lantsagainstthepathogens.
Keywords:endophyticfungi;HyperioumsSampsoniiHance;antipathogenicactivities
小連翹(HyperioumssampsoniiHance),別名小翹、七層蘭、瑞香草、元寶草等,為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藥藤黃科植物,味苦、性辛、平[1]。全草含鞣質,有光致敏作用,動物食后可產生皮炎;含小連翹堿(hypecorine)和小連翹次堿(hypecorinine);花含金絲桃素(hepericin)[2],有活血、止痛、調經、止血、消腫之效;小連翹或其提取物作為有效藥物成分用于制備治療睡眠障礙、老年癡呆、記憶力減退等病癥的藥物[3];同屬植物貫葉連翹,在西方國家稱圣約翰草,用于治療憂郁癥等疾病已有幾百年的歷史[4]。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小連翹也具有抗憂郁作用[5]。文獻報道,小連翹中含有聚(異)戊二烯二苯甲酮類衍生物、萘駢雙蒽酮類和黃酮類等多種化學成分,這些成分是小連翹藥理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是要提取和分離這些藥物成分還有很多困難[6]。近來研究表明,某些藥用植物中個別內生真菌能夠產生與宿主相同或者相似藥理活性的成分[7],由此對藥用植物內生真菌的研究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如果在小連翹內生真菌中能夠發現類似的活性物質,無疑找到了一種可替代小連翹植物的新型生物資源。但是至今未見從小連翹中分離及其內生真菌的種群多樣性的研究報道。本文對小連翹內生真菌進行了分離和分類鑒定,并對其種群多樣性及內生真菌拮抗病原菌的活性的研究報道如下。
探索侵襲性真菌感染診斷和治療的研討進度
摘要:侵襲性真菌感染(IFI)又稱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統性真菌感染。近年來,隨著大劑量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以及廣譜抗生素的應用,IFI的發病率顯著上升。引起IFI的病原菌譜也發生了變化,以往常見的白念珠菌感染呈下降趨勢,而非白念珠菌、曲霉以及其他的少見真菌呈上升趨勢,且耐藥率逐年增加[1]。此外,IFI的診斷、預防和治療均存在局限性,因而其患病率與致死率逐年增加[2,3],已經成為臨床上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真菌感染;診斷;抗真菌藥物;綜述文獻
一、實驗室診斷
1.1常規診斷方法
真菌感染的實驗室常規診斷包括顯微鏡涂片檢查、真菌培養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等。顯微鏡檢查是最簡單和實用的真菌學診斷方法,可以反映真菌在組織中的寄生形態,但無法確定病原菌種類。真菌培養可提高病原體檢出的陽性率,并依據其對藥物的敏感性而選擇適宜的治療藥物,但培養檢查要結合直接鏡檢的結果,必要時應多次重復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對于確定致病菌在組織內寄生的情況并了解宿主的反應十分重要,一旦在組織切片中發現真菌菌絲和(或)孢子,即為診斷的有力證據,但其敏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4]。
1.2非培養診斷方法
真菌感染及耐藥性研究論文
【關鍵詞】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又稱侵襲性真菌感染,主要發生在醫院內。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及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器官移植、放射治療等診療技術的開展,臨床真菌感染日漸增多,已成為醫院感染的常見病原菌之一;同時,抗真菌感染的治療或預防性治療導致了耐藥菌株的產生[1]。為了解本院臨床深部真菌感染及耐藥狀況,現對2006年臨床送檢標本中所分離的深部真菌和藥敏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菌株來源
2006年1至12月,從本院感染患者留取的標本(痰、咽拭子、尿液、大便、血液、分泌物、胃液、胸腹水、腦脊液、引流液、膿液、靜脈插管)中分離出的深部真菌。
1.2儀器與試劑
真菌性角膜炎治療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綜合治療清創術
[論文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按病因學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類。內因性與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常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于老年人,以歐美國家多見;外因性與農業性外傷有關,如樹枝、稻草、草桿等擦傷或剔除泥土、沙石等角膜異物后,常為曲霉菌和鐮刀菌感染,國內以外因性多見。本文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的濫用和角膜接觸鏡的出現,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占到化膿性角膜感染的46.7%[1]。目前對于本病多提倡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與外科手術緊密結合,以提高治愈率。
1一般治療
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B2及非特異性抗感染藥物;局部應用上皮生長因子以促進潰瘍修復;局部散瞳以減輕炎癥反應;局部熱敷又是一種重要措施,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豐富的血供在增加營養的同時,可清除病原體,加快藥物循環,促進潰瘍愈合。
2藥物治療
中藥復方制劑抗真菌分析論文
1體外抗真菌活性
臨床報道,較多的中藥方劑對真菌感染性疾病顯示出良好的治療作用[7-11]。通過實驗研究亦發現中藥復方制劑具有良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目前體外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法主要為瓊脂稀釋法、瓊脂擴散法及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的M27-A、M38-A方案。瓊脂稀釋法是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初篩方法,其方法是在瓊脂平板內摻入不同濃度的抗真菌藥物,以多點接種法將相同量的待測真菌接種于瓊脂表面,以菌不生長的最低濃度定為該藥對真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多數研究者在試管內或在平皿內進行,此方法適合于大量菌株測定實驗。胡圣愛等[12]應用固體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測定了膚癬消搽劑(連翹、苦參、大風子、鴉膽子、黃柏、蛇床子等)對石膏樣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其MIC為1:100倍。楊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復方二礬浸液(枯礬、皂礬、兒茶、側柏葉、地骨皮、土槿皮、黃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濃度分別是0.25%、0.5%、0.5%。謝淑霞等[14]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祛癬洗劑(白蘚皮、苦參、地膚子、土槿皮、羌活、紫地榆、黃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對我國南方常見的9種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6.25%~50%,對癬菌的抑制作用優于白念珠菌。盧全德等[15]報道采用試管內藥基法測得膚疾安噴霧劑(金銀花、野菊花、苦參、血竭、薄荷腦等)對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MIC為0.39mg/ml,對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的MIC為0.78mg/ml,對白念珠菌、青霉菌為1.56mg/ml。陳超等[16]以瓊脂稀釋法觀察到復方黃連皮康酊(黃連100g、苦楝皮50g、海桐皮50、藁本30g、檳榔50g、大風子15g、郁金30g、白礬30g、蘆薈30g、地膚子50g、蕪荑30g組方制成酊劑)對皮膚癬菌(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及深部真菌(白念珠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使菌落縮小,與克霉唑癬藥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并且得出復方黃連皮康酊對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大于對深部真菌(白念珠菌)的結論。魏蓉[17]用試管瓊脂稀釋法觀察到祛癬止癢洗劑(丁香、黃精、龍膽草、明礬、百部、藿香、黃連、土槿皮、薄荷腦、冰片水煎液)對9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濃度分別為0.39%(紅色毛癬菌)、0.195%(須癬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紫色毛癬菌、許蘭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癬菌、絮狀表皮癬菌)、0.75%(石膏樣小孢子菌)、1.56%(白念珠菌)。張玲等[18]采用試管稀釋法,進行蟹黃膚寧軟膏對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體外藥效學研究,結果蟹黃膚寧軟膏對8株淺部毛癬菌屬的MIC均在0.03125~0.25mg/mL之間,顯示了蟹黃膚寧軟膏較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瓊脂擴散法是通過測量真菌生長被抑制的范圍大小來確定抗真菌活性,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初篩方法。楊國晶等[19]用瓊脂擴散法觀察了復方苦槿霜(苦參150g、土槿皮150g、黃柏150g、白蘚皮150g、地膚子150g、川芎150g、兒茶100g)及其原料藥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犬小孢子癬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10%、20%復方苦槿霜及10%、20%原料藥抑菌效果相同,與達克寧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明顯優于5%復方苦槿霜及5%原料藥的抑菌效果,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何定淑等[20]采用紙片濃度梯度法研究硝礬散(枯礬、芒硝)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株的體外抑菌作用,結果2%硝礬散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的MIC范圍分別為0.0625~0.125mg/ml、0.03125~0.125mg/ml。林靜瑜等[21]采用打孔藥物瓊脂擴散法觀察到癬藥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藥組成)5%濃度以上對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1%濃度僅對須癬毛癬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濃度均對白念珠菌感染無效。曾嶸等[22]采用管蝶法對玉陰潔沖洗劑進行了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1g生藥/ml玉陰潔洗劑體外對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為(20.0±0.8)mm,MIC為12.5%(1:8稀釋度)。徐文躍等[23]采用改良的平皿挖洞灌藥法觀察到白蓮洗劑(由白頭翁、半邊蓮、蛇床子、黃連、黃柏、百部、地膚子等組成)對白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作用強度與潔爾陰相當。瓊脂稀釋法和瓊脂擴散法的試驗結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菌接種液的濃度及準備、培養基成分及pH值,孵育時間和溫度及不同的終點判定方法等,重復性差,不利于各實驗室之間的比較,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在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提出了酵母菌的液基稀釋法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案(M27-A)、產孢絲狀真菌的抗真菌藥敏試驗倡導方案(M38-P)和M38-A方案,這些方案準確性好、重復性高,實驗室間結果的一致性可與抗細菌的藥物敏感試驗相媲美。鄭瑋清等[24]參照CLSIM38-A液基試管法進行改良,觀察甲癬中藥洗劑(龍膽草40g、黃連30g、射干20g、半枝蓮30g、地膚子50g、紫草10g和花椒10g)蒸餾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結果甲癬中藥洗劑對皮膚癬菌的敏感性較好,而對白念珠菌的敏感性較差,同時可明顯看出,醇提液的MIC值低于水提液的MIC值,說明中藥的抗真菌藥物成分不僅包括水溶性物質,而且包括脂溶性物質。尤力都孜·買買提等[25]采用CLSIM-38P方案測定維藥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的抗菌作用,結果,對須癬毛癬菌的MIC90為190.46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紅色毛癬菌的MIC90為148.57μg/ml(平均MIC93.42μg/ml),對絮狀表皮癬菌的MIC90為311.27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石膏樣小孢子菌的MIC90為429.54μg/ml(平均MIC194.01μg/ml)。雅麗蔓制劑對真菌中不同菌種的MIC90值范圍為148~429μg/ml,表明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具有顯著的抗真菌作用。鄭瑋清等[26]以美國CLSIM27-A液基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15株、須癬毛癬菌9株的MFC和MIC,結果硝礬洗劑的MFC為1.25~20mg/ml(平均為5.26mg/ml),低于芒硝的MIC和明礬的MFC值。
2動物實驗
部分學者利用動物真菌病模型進行了抗真菌中藥的研究,相比僅在試管內進行抗真菌試驗得到的結果應更有意義。徐洪波等[27]用紅色毛癬菌制作豚鼠皮膚真菌感染模型,將25%藿黃散洗劑(藿香、黃精、苦參、茵陳、枯礬等)水煎液涂布感染皮膚,給藥2次/d,連續給藥21d。豚鼠在用藥6d后鱗屑減少,12d后鱗屑逐漸消失,呈淺紅色斑,真菌檢查均為陰性,18~21d皮膚外觀恢復正常。何定淑等[20]用2%和4%硝礬散溫水浸泡治療豚鼠須癬毛癬菌感染的足癬、體癬,1次/d,30min/次,共7d,顯示具有較好療效,與1%足光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蒸餾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曾勇等[28]研究消炎抗癬霜(由升藥底、蛇床子、冰片、樟腦等中藥組成)對石膏樣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導致的豚鼠體癬模型的治療作用,結果,2周后觀察到消炎抗癬霜能夠減輕真菌所致豚鼠皮膚病變程度,提高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的轉陰率。楊小潔等[29]觀察了中藥真菌安膠囊對白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治療作用,結果治療組、預防組深部真菌感染的小鼠病死率和血液內的真菌數,與非治療組相比明顯降低,實驗表明中藥真菌安膠囊有治療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作用。譚元生等[30]對復方苦參液的藥效學進行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復方苦參洗液具有較好的抗家兔陰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療后陰道涂片、真菌學培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與潔爾陰組相比無差異。梁君兒等[31]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藥條(由黃連、黃柏、丁香、薄荷等7味藥組成)治療,實驗表明香荷藥條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長,使大白兔陰道白色念珠菌的轉陰率與對照組達克寧栓無顯著性差異。
3中藥復方制劑與單味藥物的體外抗真菌活性比較
邱瑩等[32]觀察大風子、皂角、川椒、百部、蛇床子、大黃、地骨皮、黃柏、苦參、白蘚皮、地膚子、紅花、桃仁、姜黃、藿香、芒硝、明礬、硼砂、荊芥、防風20種中藥水煎液及根據單味中藥抑菌實驗結果選取的6種(大風子、皂角、川椒、明礬、藿香、地骨皮)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藥組成的復方水煎液對皮膚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復方抑皮膚癬菌MIC:0.625%,對白念珠菌MIC:2.5%,抑菌強度好于單味藥,說明這些藥物之間有協同作用。鄭瑋清等[26]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MIC,結果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的平均MIC(或MFC)分別為5.26mg/ml、2.313mg/ml、20.19mg/ml、12.13mg/ml,硝礬洗劑的抗真菌活性強于芒硝組和明礬組,弱于硼砂組。黃寧等[33]觀察方劑1(白蘚皮、生姜、大蒜、川椒、斑蟊、丁香即復方白蘚皮)、方劑2為復方白蘚皮的拆方(丁香、白蘚皮、斑蝥、川椒)和復方白蘚皮的各單味中藥的醇提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白念珠菌、短帚菌5種甲真菌病常見致病菌的MIC,結果方劑2的抑菌效果明顯優于方劑1及各單味中藥(P<0.05)。作者認為這可能復方白蘚皮酊中各組分藥物間還存在一定相互拮抗的作用,因此拆方后表現出更優的抗真菌作用,但因部分中藥抗真菌機制多樣性,有的可能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而抗真菌,故復方白蘚皮酊的臨床效果也很顯著,這有待在臨床中做進一步的研究。中藥復方制劑藥物之間具有相互協同、提高單味中藥的抗真菌活性,或是相互拮抗、降低抗菌作用,或是中藥在體內通過其他途徑發揮抗真菌作用,如提高機體免疫力,這也需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中草藥抗真菌研究論文
【關鍵詞】,抗真菌
關鍵詞:中草藥;抗真菌;回顧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激素、化療和免疫抑制劑的普遍應用,真菌感染的發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西藥抗真菌藥物,均存在著療效差、毒性大等缺點。尋找廣譜、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藥已成為藥物研究的熱點。特別是從植物中尋找抗真菌藥物,已成為公認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國科學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現了許多中藥具有抗真菌作用,分離得到了多種有效化學成分,對這些成分的作用機理作出了初步研究,這些工作為開發抗真菌新藥和中藥用于臨床抗真菌,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對1995年至2004年十年間,中草藥抗真菌的研究文獻,作一綜述。
十年間,有關中草藥抗真菌試驗研究中文文獻約有96篇,對187味中藥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有162味中草藥具肯定的抗真菌作用。
1選擇性弱(指對兩種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殺滅真菌作用的中草藥
有些中草藥,表現出對多種真菌的強大抑制或殺滅作用。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較低濃度(1mg/ml)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黃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黃連、菖蒲,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紫苑、徐長卿、藿香、黃芩、鶴虱、丹參[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蛇床子、莪術、鵝不食草、地骨皮、補骨脂、威靈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啤酒酵母(GL-7)的生長;訶子、白術、紫草、青木香、甘草、當歸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細辛、馬齒莧、紅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蘚皮、羌活、魚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1]。5%羌活水提物對8種致病性淺部真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平均MIC為11.88%[3]。茵陳蒿、郁金、獨活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長,對啤酒酵母(GL-7)有強大抑制作用。姜黃、大黃乙醇提取物10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啤酒酵母(GL-7)生長,對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姜黃揮發油和姜黃水浸出液對13種常見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濃度為1.50~0.08%和2.50~0.16%[4]。大黃的抗真菌作用僅表現在抗皮膚癬菌方面,MIC較高(50~100mg/ml)[5],對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隱球菌的MIC為100.0、25.0mg/ml[6],其水煎劑對馬拉色菌的MIC為250mg/ml[7]。東北刺人參揮發油對紅色毛癬菌、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紫色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等常見皮膚癬菌的MIC為0.06%~0.13%,MF(最低殺菌濃度)為0.13%~0.25%[8]。生姜乙醇提取物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MIC為0.06%~0.13%,MFC為0.13%~0.25%[9]。五倍子乙醇提取物1mg/ml濃度時,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長,對威克海姆原藻有明顯抑制作用[1]。蒼術萃取浸出液對斷發癬菌等10種不同真菌的MIC和MFC(50%藥物浸出液乳劑體積/100ml)在1.0~4.0之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