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活絡膏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5:1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止痛活絡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止痛活絡膏制備分析論文
1處方及制備
1.1處方組成
肉桂、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冰片、三棱、莪術、赤芍、紅花、桃仁、當歸、雪上一枝蒿、馬錢子、川烏、土鱉蟲、續斷、龍血竭等。
1.2制備工藝
全處方除肉桂、丁香、小茴香、八角茴香、龍血竭、冰片粉碎成細粉備用,其余中藥混合粉碎成最粗粉,用75%乙醇悶潤后,用4倍量75%乙醇作溶劑,按流浸膏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緩緩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1.4~1.5(50℃)的稠浸膏。稠浸膏加上述細粉、氮酮,以壓敏膠、醋酸乙酯為基質制成涂膏液,涂于彈力布上,蓋襯,分切,即得。
2質量標準
止痛活絡膏制備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止痛活絡膏的制備、質量標準。方法采用乙醇滲漉提取,加壓敏膠制成貼膏劑,用薄層色譜法進行定性鑒別和定量檢查。結果該貼膏劑制備工藝合理,質量穩定。結論制備工藝可行,質量可控,療效確切。
關鍵詞:止痛活絡膏;制備工藝;質量標準
止痛活絡膏是我院制劑室根據醫院骨科名中醫的處方結合傳統中醫理論,運用現代制藥技術研制而成的貼膏劑,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功效。經臨床驗證,對各類軟組織損傷中、后期疼痛,骨折、脫臼后期疼痛及功能受限有顯著的療效。
1處方及制備
1.1處方組成
肉桂、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冰片、三棱、莪術、赤芍、紅花、桃仁、當歸、雪上一枝蒿、馬錢子、川烏、土鱉蟲、續斷、龍血竭等。
小議蛇串瘡中醫治療問題
摘要:蛇串瘡是皮膚科常見病,大多數患者病情輕淺,然部分病人可引起嚴重后果,本文從病名、病因病機、臨床癥狀,辨證施治等各方面討論,在辨證上提出以衛氣營血論證,治療上主張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藥物以減輕或防止皰疹后遺神經痛。引用多個外用處方以資使用。蛇串瘡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帶狀皰疹,國內報道其發病率為5‰,國外報道為3-5‰。這種病的臨床癥狀雖不十分嚴重,但因可并發肺炎,腦炎等嚴重疾病而引起死亡,還有嚴重的眼部帶狀皰疹可導致失明。特別是老年人發病率高,后遺疼痛綜合癥狀較重,給患者帶來精神和經濟上的困擾。本文根據該病的治療進展結合師承及自己的臨床經驗對本病進行探討。
關鍵詞:蛇串瘡帶狀皰疹中醫治療
案例一:姜某,男,35歲。
主訴:腰背部水皰伴灼熱刺痛3天。
現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3天前腰背部皮膚灼熱疼痛,不久出現水皰,用西藥治療療效欠佳。自覺口干苦,小便黃,大便結,要求中醫治療,遂來我院門診。
檢查:體溫37.7℃,脈搏86次/分,血壓120/80mmHg。右側腰背部呈帶狀分布簇集性水皰,綠豆至黃豆大,皰周基底潮紅,皰液混濁,水皰間皮膚正常。白細胞計數7。2×109/L,中性粒細胞75%,淋巴細胞25%。
高職用藥教學處方分析
摘要:為了培養學生分析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的思維,提高學生運用藥學及中藥學知識的綜合能力,引入一例左面神經炎患者的治療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處方分析并思考用藥合理性。結果表明高職教學引入處方分析對學生學習用藥知識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學;處方分析;用藥教育
1創造情境
提供病例及治療過程摘要。患者,女性,73歲,西醫診斷為左面神經炎、帶狀皰疹、結膜炎,中醫診斷為蝸痹-風熱襲絡證(風邪外襲筋絡阻痹癥)。初始治療:潑尼松片抗炎,阿昔洛韋粉針劑抗病毒,維B1營養神經,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護胃。入院第2天:氯化鉀緩釋片補鉀,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內服大秦艽湯加減方:秦艽10g,川芎10g,當歸10g,赤芍15g,甘草6g,羌活10g,防風10g,黃芩10g,白芷10g,白術10g,生地黃15g,茯苓15g,醋延胡索10g,僵蠶10g,全蝎6g,制白附子6g,佛手10g,絡石藤15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入院第3天:依降鈣素注射液補鈣,維D2注射液促鈣吸收,外用噴昔洛韋乳膏緩解皰疹癥狀。入院第5天:停用潑尼松片。入院第7天:左耳內疼痛,左眼干澀,左側眼瞼閉合不全,畏光流淚,左側面部兜飯感均較入院時改善。停用阿昔洛韋。內服藥方調整,在初期治療方基礎上去制白附子6g,改天花粉15g,用法保持不變。入院第13天:左眼可閉合,口角稍歪斜,左側面部輕度兜飯感。停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噴昔洛韋乳膏。內服藥方沿用二次調整方,用法保持不變。入院第19天,出院:口角稍右偏。腺苷鈷胺片營養神經,內服藥方調整,在二次調整方基礎上加干石斛15g、南沙參15g,用法保持不變,3日為一療程。
2處方分析
提供藥品說明書、臨床診療指南、中醫醫案等書面依據,引導學生進行用藥治療分析。以下為學生分析實例。
傳統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
1、臥床休息
臨床實踐證明:大多數具有腰腿痛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臥硬板床休息可使疼痛明顯緩解甚至逐步消失。腰椎間盤壓力在坐位時最高,站立位居中,平臥位最低[1].在臥位可去除上部軀干加于腰椎的壓力,而且可以降低肌肉的張力和各韌帶的載荷,使損傷的纖維環得到修復,避免髓核的進一步突出,突出的髓核可以逐漸地自動回復;且有利于椎間盤周圍靜脈回流,使病變部位的充血水腫等明顯消退,因此臥床休息常作為非手術治療的基礎。王大傳[2]將患者分為嚴格臥床組(A)與不嚴格臥床組(B),每組各50例患者,A組經嚴格臥床2--3周后,再行手法、封閉、中藥治療,B組則未嚴格臥床,結果兩組遠期療效對比:A組優良率為88%o,B組優良率為64%,A組優良率明顯高于B組,表明嚴格臥床對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確有很好的效果。
2、牽引療法
牽引的方法很多,有手法牽引,骨盆牽引,自身牽引和機械牽引等。以牽引為主療法牽引主要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而被廣泛采用。牽引治療是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該法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被廣泛應用。究其機理,與牽引能增大椎間隙、增加髓核內的負壓回吸力及后縱韌帶對突出髓核產生的回壓作用、糾正后關節位移、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空間位置有關。牽引治療的機理[3]是:(1)減輕對椎間盤的壓力,促使髓核回納,任何形式的牽引均可使椎間盤的壓力明顯降低,使椎間隙擴大,后縱韌帶緊張,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納。(2)促進炎癥消退,牽引治療使病人脊柱得以制動,有利于充血水腫的消退,炎癥因子和致痛因子得以減少。(3)解除肌肉痙攣,疼痛使腰部肌肉痙攣,腰椎活動受限,間歇性牽引可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肌肉放松,恢復腰椎的正?;顒佣取#?)解除腰椎椎間關節的病理性負荷,糾正椎間小關節功能紊亂,半脫位或滑膜嵌頓,恢復正常的對合關系。
目前國內常用方法有自身重力懸吊牽引、持續牽引、大力水平短暫牽引和瞬間暴力牽引等。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牽引設備的先進性,加之斜扳等手法的針對性以及施術操作的科學性為近期發展的主流,而且療效也確實顯著。臨床中以多功能三維牽引治療的報道較多。張培軍[4]介紹采用三維牽引加定點斜扳治療128例,治愈79.7%,顯效12%,差者3.1%,總有效率96.9%,經6~12個月隨訪治愈病例,復發率占4.7%.余作取等[5]認為三維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適應范圍有:(1)初發病程短,屬彈力型;(2)病程雖長,屬退變失穩型,但癥狀較輕者;(3)無神經根損害或無馬尾神經損害的病例。目前多數學者認為牽引的重量以病人能耐受而不引起腰肌拉傷為宜。
3、理療法
傳統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探討發展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由于腰椎間盤髓核突出于纖維環壓迫神經根而引起腰痛、下肢疼痛等一系列癥狀的疾病,臨床治療可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非手術)治療?,F已公認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保守治療可獲得滿意療效,僅10%~15%的病例需手術治療?,F將近年來臨床中常見的保守治療綜述如下。
[關鍵詞]腰椎椎間盤移位綜述
1、臥床休息
臨床實踐證明:大多數具有腰腿痛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臥硬板床休息可使疼痛明顯緩解甚至逐步消失。腰椎間盤壓力在坐位時最高,站立位居中,平臥位最低[1]。在臥位可去除上部軀干加于腰椎的壓力,而且可以降低肌肉的張力和各韌帶的載荷,使損傷的纖維環得到修復,避免髓核的進一步突出,突出的髓核可以逐漸地自動回復;且有利于椎間盤周圍靜脈回流,使病變部位的充血水腫等明顯消退,因此臥床休息常作為非手術治療的基礎。王大傳[2]將患者分為嚴格臥床組(A)與不嚴格臥床組(B),每組各50例患者,A組經嚴格臥床2--3周后,再行手法、封閉、中藥治療,B組則未嚴格臥床,結果兩組遠期療效對比:A組優良率為88%o,B組優良率為64%,A組優良率明顯高于B組,表明嚴格臥床對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確有很好的效果。
2、牽引療法
牽引的方法很多,有手法牽引,骨盆牽引,自身牽引和機械牽引等。以牽引為主療法牽引主要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而被廣泛采用。牽引治療是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該法對突出物回納,緩解神經根擠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而被廣泛應用。究其機理,與牽引能增大椎間隙、增加髓核內的負壓回吸力及后縱韌帶對突出髓核產生的回壓作用、糾正后關節位移、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空間位置有關。牽引治療的機理[3]是:(1)減輕對椎間盤的壓力,促使髓核回納,任何形式的牽引均可使椎間盤的壓力明顯降低,使椎間隙擴大,后縱韌帶緊張,有利于突出的髓核回納。(2)促進炎癥消退,牽引治療使病人脊柱得以制動,有利于充血水腫的消退,炎癥因子和致痛因子得以減少。(3)解除肌肉痙攣,疼痛使腰部肌肉痙攣,腰椎活動受限,間歇性牽引可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肌肉放松,恢復腰椎的正?;顒佣取?4)解除腰椎椎間關節的病理性負荷,糾正椎間小關節功能紊亂,半脫位或滑膜嵌頓,恢復正常的對合關系。
五一野外活動方案2
野外活動方案
五一長假巨獻(ZN組):野外生存與生活技能培訓之——穿越神農架計劃
五一野外生存與生活技能之——穿越神農架同行戰友名單、分工、分擔公共裝備物資
1、泰雷家GG(分工:領隊,總協調居中策應)
分擔公共裝備物資:軍用壓縮餅干500克、五香牛肉2包500克、扁罐氣一瓶224克、雙人帳篷、爐頭、100M營地觸發報警繩、快掛4個、坐式安全帶2條、STOP下降器1個、主鎖2個、8字環1個、10條5M固定綁繩。
2、折劍GG(分工:副領隊,開路先鋒,營地爐灶搭設,wc建設,鋪設營地取水路線)
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論文
摘要:從中藥復方的特點和研究現狀入手,對有效成分明確和不明確的中藥及其復方制劑在藥動學上的應用進行了論述和比較,指出了各種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強調應進一步加強對中藥復方藥理學和藥物動力學的研究,用科學的語言闡明中藥復方的作用過程和機理;此舉將對中醫藥實現現代化,走向國際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中藥;藥代動力學;中醫藥現代化
1中藥藥代動力學研究意義
中藥及其復方的藥物動力學研究,是近十多年興起的中藥藥理學分支,主要是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用數學模型來定量描述藥物在體內的動態過程。它對中藥藥理學及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藥藥動力學研究是闡明中藥作用機理必不可少的環節。藥代動力學參數可以為毒性試驗設計和毒理效應分析提供依據。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毒性試驗觀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與劑量相關而與血藥濃度相關,如果高濃度的藥物劑型不利于藥物吸收,進入體內的藥量與劑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劑量評估上的偏差。眾所周知,進行中藥及其復方制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會有不小的困難,因此,更需要廣大的醫藥學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藥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規律性的機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統研究方法學,使中藥藥代動力學的研究更科學、更系統,更能滿足現代臨床治療的要求。
2中藥復方的自身特點及中醫對藥代動力學的認識
中藥復方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醫理論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強調“人”的整體觀,發揮藥物的整體調節作用,并用辯證施治的思維方法來處方用藥?,F代藥理學研究已初步證明復方藥效的發揮并非是簡單的單味藥相加或毒性的相減,而是方中藥物之間所發生的協同、制藥或改性等作用,使復方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目前,國內對復方的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在藥理效應及臨床療效的觀察階段,雖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藥藥理學手段,但僅表現在對幾個特異性指標的觀測上,且重復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藥復方組成不穩定,藥效重現性差,難以全面而準確地反映出復方藥物的作用機制,這使得國內復方制劑穩定性差,質量標準不高,較難與國際醫藥市場接軌。中藥成分十分復雜,即使是單味藥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達數種之多;而且在多數情況下又是以復方制劑給藥。許多中藥到目前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藥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還有不少結構相似的類似物。來源產地不同,不同季節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點,使得常規的化學分析以及數據的解析產生困難,實驗結果不易重復,給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