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21:13: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藥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藥學
調整中藥學發展重點。任何一門學科,如果沒有明晰的概念,是不可能存在和發展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2004)云,“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這一定義輕視或忽略了中藥物質復雜性研究,中藥是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如果武器不精良(沒有物質基礎作保證),很難想象“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會達到期望的目標,這可以從高等教育用最新的《中藥學》(2009年)總論可以看出,所謂中藥的基本理論(中藥的起源、歷代本草著作、藥性理論、中藥采制備集等),尤其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并無新的突破。同樣,許多名老中醫一直在抱怨藥材質量“今不如昔”,影響臨床療效的發揮,也證明過去“一花甲”,“唯物”不夠,提示今后應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例如,國家標準和大學教科書規定赤芍和白芍均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而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卻大相徑庭。一個物種的相同藥用部位成為兩種效用很不相同的中藥,實在不可思議和讓人匪夷所思,究竟是博大精深,還是故弄玄虛,實有必要而且迫切需要向受教育者、使用者和其他學者說清楚,講明白,至少要把問題的尖銳性和挑戰性提出來討論和研究。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野生和栽培、藥用栽培和觀賞栽培的芍藥(技術方法各適應于用根和賞花的需要)均存在顯著差別,為完整準確地表達赤、白芍的來源,建議白芍定義為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經藥用栽培,采收后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赤芍定義為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野生居群的干燥根。黑體字為極其重要的關鍵詞,省略了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問題?,F代中藥白芍(藥用栽培芍藥)的生產是明末清初以后的事情(亳白芍、杭白芍、川白芍名出1935年《藥物出產辯》,四川中江白芍栽培始于19世紀初)?;ɑ苁贩Q,觀賞芍藥的栽培始于魏晉而盛于唐宋。顯而易見,張仲景時代沒有現代白芍,其所創制的含芍藥方劑在現代來應用均宜以赤芍當之。
增強獨立自主意識。中藥學要躋身于現代科學行列,學術上的獨立自主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就現狀而言,中藥學獨立自主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多個方面,僅以有錯不糾(當然很難糾)和含“冤”不申,兩種現象加以說明。有錯不糾的例子很多:《中國植物志》把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當成枳。實際上中藥枳實、枳殼和“橘窬淮而北為枳”的枳應為同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1];侯寬昭的《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1958)曾誤將Liriope稱為麥門冬屬,《中國植物志》雖改稱山麥冬屬,但將Liriopespicatavar.prolifera稱為“湖北麥冬”就極端錯誤,應該稱“湖北山麥冬”,以免誤導醫患;《中國植物志》的荊芥Nepetacataria從來就不作荊芥入藥、葶藶Drabanemorosa從來就不作葶藶入藥,草本威靈仙Veronicastrumsibiricum從來就不作威靈仙入藥,所謂骨碎補科(Davalliaceae)骨碎補屬(Davallia)骨碎補Davalliamariesii從來就不是正品中藥骨碎補,科屬種的中文名都不恰當。中藥植物來源的中名錯誤是可以更改的,例如《中國植物志》將Pinelliapedatisecta的中名由掌葉半夏改為虎掌;將Seseli由邪蒿屬改為西風芹屬。問題是在《中國植物志》錯了而不改或未改時,我們是不能照搬的,堅持真理的權利在我們手中,用與不用事關中藥學自主意識,不宜小看。謝宗萬從20世紀60年代就呼吁把透骨草科(Phrymaceae)改為毒蛆草科,相應地把透骨草PhrymaleptostachyaL.var.asiatica改為毒蛆草[2],強調獨行菜屬(Lepidium)必須改為葶藶屬以符合中藥葶藶來源的實際情況,這種精神應該提倡。含“冤”不申的典型例證之一是,當面對甲骨學和考古學方面的院士和權威提出“人吞商史”(破壞甲骨文)和“糟?;钡闹缚貢r,沒有申辯就把《中國藥典》1963年版一部和1977年版一部正文收載的龍骨、龍齒給刪除了,從1985年版開始《中國藥典》只是在附錄中將龍骨一帶而過,而龍齒則徹底消失了。其實“人吞商史”的指控是站不住腳的,歷代本草和現代《中國藥典》認定的中藥龍骨,是距現在幾萬年到幾百萬年前古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化石,其形狀很不規則,硬度大,有裂隙,幾乎沒有刻寫文字的平整表面。殷人真正用來刻寫文字的材料根本就不是龍骨,而是龜甲和牛骨[3],時間距今不過三千多年,完全沒有石化,化石與非化石,數萬年和三五千年差別如此之大,混為一談,實在是不科學!“糟蹋化石”指的是在中藥鋪售的“龍骨”中發現了巨猿、板齒犀、鏟齒象、三趾馬等考古需要的珍貴化石。西方學者李約瑟的評價比較客觀:“龍骨因為可以作為藥物而為人們重視這一事實,曾經幫助現代古生物學家在中國發現了古人類化石(北京人,Sinanthropuspekinennsis)……中國動物化石的知識在2~15世紀的這段時間遙遙領先于西方”[4]。很多古脊椎動物學者、古人類學家尋著“龍骨坡”、“龍骨洞”等地名的指引,或者在常年挖龍骨的村民的向導下,由此種捷徑(包括逛中藥鋪)獲得許多重要考古新發現(如北京人和巫山人)。如果不是歷代醫藥學家發現和運用龍骨治病,以及群眾性采挖龍骨的實踐,光靠考古學家個人的力量,恐怕難有作為。龍骨、龍齒是《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上品藥物,具有鎮驚安神、收斂精氣、止血療瘡的卓越功效,清宮御醫用白龍骨等藥治愈光緒年間太監總管崔玉貴(地位僅次于李蓮英)遷延數年的鼻衄,民眾內外傷出血更是累用累效。龍牡壯骨顆粒(國藥準字Z42021662)治療和預防小兒佝僂病、軟骨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育遲緩、多汗夜驚等有近20年連續使用歷史,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可觀(年產值逾億)。由此可見,古代醫藥學家發明龍骨治病是了不起的,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與龍骨有關的化石雖然不可再生,但地球上這類遠古哺乳動物遺骨的藥用資源是豐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不用,而且絕大多數是沒有考古價值或考古價值很低的,值得開發利用。通過對遍布全國的龍骨收購點和銷售店的巡查監測,請化石專家對采挖、銷售人員進行培訓,增強識別有考古價值的化石的識別能力,實現既增加考古新發現的機會和成就,又保證了醫療需求的“雙贏”。過去那種“過河撤橋”、置于“死地”,至今仍不得翻身,用含碳酸鈣一類物質代用龍骨的建議是對龍骨治病科學性的蔑視。事實上,一味禁止,但龍骨采挖和應用一天也沒有停止過,雖取不承認主義的效果甚微,恢復龍骨合法使用的國標地位刻不容緩。鑒于五花龍骨被歷代醫藥學家推崇,與考古的矛盾不大,建議新版《中國藥典》加以收載。
完善知識體系。1997年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藥學雖然上升為一級學科,但注明“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在國標《學科分類與代碼》(GB/T13745-92)中藥學仍然處于二級學科的地位,這表明中藥學尚未完全構成嚴密的、邏輯化的知識系統,急待完善,二級學科的建設十分緊迫,中藥學其他學科(360.4099)留下了很大的增加空間,已經分設的數目太少,很不適應中藥學復雜性的需要,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中藥藥劑學等多是建立在植物化學、藥理學、植物學、生藥學、藥劑學的基礎上,“特有”不足,這些都有待教研、臨床和生產實踐來解決。中藥學名詞術語不統一的現象比比皆是,急待統一和確定,只有統一才有可能達到嚴密的、邏輯化的要求。統一的方法途徑參照國際上成功經驗,即在提出原則并能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解決分歧或紛爭,例如為什么使用“道地藥材”而不使用“地道藥材”是因為“道地藥材”出現于16世紀初明朝政府官方頒布的《本草品匯精要》,既具有合法性,更符合科學名詞術語厘定的“優先律”原則?!暗赖厮幉摹钡母拍罨蚨x應該符合優良性、時空性、全面性、準確性、防偽性、概括性等六項原則,“道地藥材”是物質性概念,而“藥材道地性”是理論性概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英文翻譯應符合簡潔明了、便于英文行文(單詞性而非解釋性)的原則,故似以geoherbals和geoherbalism來表示相對較好。
提高中藥隊伍學術和業務水平。中藥學的高、中等教育搞了50多年,培養了數以千計專業人才,但是基本上主宰不了中藥的命運,龍骨只不過是若干典型例證之一,今后應重視培養把握方向、解決關鍵問題的權威和將帥人才。另一方面,中藥學師資隊伍肩負著培養中專生、本科生、研究生的重任,包括作者在內所有高、中、初從業人員都需要學習,進行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更新和充實中藥學專業知識,這是關系到中藥學發展的百年大計,是實現中藥學自強的根本保證,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落到實處。從管理的層面上說,應盡快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學術民主機構和裁決程序。仍以龍骨為例,前述指控用龍骨“人吞商史”根據的是一個離奇傳說,在王懿榮死后31年、劉鶚死后22年的1931年,一個記者以“汐翁”的筆名在《華北日報·華北畫刊》上發表“龜甲文”一文,杜撰了一個后來2009年還被媒體反復宣傳的故事,大意是說,晚清學者王懿榮因病服藥,見方中有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有類似文字的痕跡,導致甲骨文的發現和甲骨學的誕生,文史專家多次指出其時間、地點、名稱、情節都漏洞百出,僅視為傳說,但某些中藥界的資深專家至今還在宣傳這個故事,并誤以為是給龍骨“增光添彩”,可見他們對取消龍骨標準已20多年不知情(不應是麻木不仁吧)。如果信息透明,列為重大學術問題,對全國具有中藥本科高級職稱的專業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同時也在網上征詢意見,取得的結果再召開類似聽證會形式(足夠的專家人數和專業代表性),充分討論龍骨問題,恢復龍骨標準應該是指日可待的。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全社會對中藥問題的關注,同時也達到業內外再學習,提高學術和業務水平的效果?!叭f馬齊喑”、少數人獨斷,對中藥和中藥學發展是不利的。
綜上所述,中藥學要成為可以與其他學科相當的、真正的、完全的一級學科,任重而道遠,以人為本,唯物求實,直面藥材危機、理論危機和人材危機而不是回避,為中醫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藥材和成藥,是中藥學自強的戰略目標所系,切不可等閑視之。
【參考文獻】
中藥學課程教改綜述
中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學科,也是實驗科之一。中藥學實驗在中藥學教學、科研和藥品生技術、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設備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產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中藥人才教育培養目標能否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隨著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需要以及藥品研制、基礎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具有創新能力的、能夠從事中藥基礎性研究和藥物研制的研究型高素質人才。
1我院中藥學實驗課教學模式的弊端
長期以來,中藥學實驗課的教學一直承襲傳統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多以理論課驗證性實驗為主,或孤立的單元操作J。學生僅需要按照已經制定好的實驗流程進行簡單的模仿和重復操作,完成實驗內容即可,此教學模式只是對實驗的重復,缺乏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和系統性。對于現代先進分析儀器檢測實驗、中藥制劑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中藥鑒定和藥理學實驗的先進技術等只是進行理論講解。這樣的實驗課教學使學生對于各門中藥學學科之間的學習嚴重脫節,只是應試考試,不會進行完整、嚴密的科研實驗。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只會在固定框架中思考問題,缺乏對學生的自主判斷、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合作意識等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中藥學專業人才的要求,這也是中藥學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構建新的實驗課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逐漸具備進行多學科綜合性設計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2中藥學實驗課教學方法的改革
針對本院中藥學實驗教學狀況,應對中藥學實驗教學方法進行以下改革,使學生能系統地、有節奏地進入科研實驗角色,使他們能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進行開拓性思維,具備進行創新性研究的素質。
2.1感性學習教學法
中藥學CAI教學分析
中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應用學科。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中藥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規律,為學習方劑學及中醫藥各專業課奠定基礎。一個好醫生必須做到“醫理通,藥性熟”,由此可見中藥學在臨床醫學人才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藥學藥物種類較多,為了從感官上加深學生對中藥的印象以及激發其學習興趣,故應突出教學的直觀性和實踐性,中藥學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1課堂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
除了演示教材本身的內容外,CAI教學中還可添加大量的相關基礎學科內容、臨床病案病癥以及現代中藥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全方位多學科聯系式教學[1-2]。如中藥學中活血化瘀藥、祛濕藥、祛痰藥、消食藥、補益藥等都常配伍行氣藥,為方便學生理解可在相應章節的CAI教學中添加中醫基礎理論相關的知識: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濕邪重濁粘膩,易于阻礙氣機;痰隨氣機升降,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食積內停,易致氣機不暢,氣滯則食積難消。再如學習清熱燥濕藥時,可用超鏈接或音頻的方式復習六淫中火、熱、濕的致病特點,從而明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意義;也可用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展現肺熱、心火、胃火、胃腸濕熱、肝膽濕熱等具體病癥的臨床表現,為講述相應藥物的主治奠定基礎。大量音頻、視頻、動畫等元素加入到CAI教學中,使表現形式多樣化,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加深其對每一味中藥的記憶,對于具體中藥能夠達到知其名、識其物、治何病,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如同樣是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羌活和藁本善治太陽經頭痛,疼痛部位多是后頭痛牽連項部,巔頂頭痛甚者更是多用藁本;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疼痛部位多是前額頭痛以及伴隨牙齦腫痛;柴胡善治少陽經頭痛,疼痛部位多為頭之兩側,連及耳部。如果僅憑教師口頭描述這些疼痛部位,學生的印象不深也不容易記住,CAI教學中加入相應的經絡走向圖,輔以動畫的形式,把以上藥物治療頭痛的具體部位與脈絡走向結合展現出來,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減少了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
2模擬實驗教學,提高興趣
我們利用多媒體手段以視頻、圖片、動畫、講解的方式,情景呈現中藥學中的實驗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中藥學總論中介紹的用量,從古至今出現了許多描述中藥劑量的詞,如估量詞匕、勺、盞、撮、溢、束、握等和擬量詞麻子大、小豆大、棗大、蛋黃大等。CAI教學能直觀地呈現藥物分量的多少,使學生在學習中醫古籍時,對古醫籍中的一些中藥劑量特殊的描述方法有一個準確的量化認識。再如中藥的煎藥方法涉及許多的實驗物品和實驗條件。對于學習中藥學課時較少的班級來說,沒有足夠的時間能讓他們對每一種煎煮方法都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CAI教學就能很好的彌補這一點,通過模擬仿真,將湯劑的煎煮過程、特殊藥物的煎煮處理過程和機器煎藥模式完整地呈現出來。
3使中藥術語及難點易記易懂
中藥學PBL教學討論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以其高速的發展,綜合性的應用呼喚著醫藥界創新型人才。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效果,本校開設了很多公共選修課,其中包括中藥學基礎全校公共選修課,36學時。每年的選課人數都在200人左右,學生來自全校臨床專業、臨床7年制、藥學、檢驗、預防醫學、護理、麻醉、視光、康復、生物醫學工程、影像、法學、管理、英語等十幾個專業。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筆者專門對選此門課程的學生進行了調研,學生選修的原因不同,有的學生想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有的學生因為自己或家人身體不適,經常服用中藥,希望通過學習了解更多的中藥方面的知識;有的學生來自偏遠的農村,自己家鄉就有很多中藥材,希望了解家鄉藥材的用途,為今后的開發奠定基礎。還有的學生認為,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為中藥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有國外植物藥進入中國市場,學習中藥的相關知識,對今后的就業有一定的幫助。面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他們選課的目的不同,基礎知識和學習背景完全不同,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喜歡中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學能力。對于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如何授之以漁,而不僅授之以魚。如何使學生學會真實的本領,讓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更好地弘揚祖國的寶貴醫學遺產,是學者一直探討的問題,同時也給教師的授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以往談教學改革經常認為是教師的事,而忽視了教的對象,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實際上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首先他們要有學習熱情,有特別強烈的獲取知識的欲望,一個成功的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應盡可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這門課,只有這樣才能給教學提供非常好的先決條件。通過幾屆學生的教學實踐和不斷的探討研究,筆者采用了PBL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采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即ProblemBasedLearning,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1969年加拿大首創。該方法將學習與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把學習設置為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有意識的研究,能夠學習到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能。PBL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收獲的大小與學生付出的多少成比例,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越多,收獲也就越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面對種類繁多的中藥,感興趣的內容也不一樣。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提出問題,加強與教師的交流,使教與學能夠互動。為此,筆者把提出的若干問題。先進行分類、歸納、總結,然后結合課堂講授的內容再提出若干問題,如目前醫藥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是否有科學道理,現階段有哪些現代的研究成果等。如關木通所含的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一次大劑量或小劑量長期服用,可對腎臟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因此國際上對所有含“木通”的中藥材和成藥采取了全面封殺的措施,2005版《中國藥典》也予以刪除。通過這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找出還有哪些常用中藥有毒,對身體產生毒性的原因是什么,使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等。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完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綜述,作為部分考核成績。選修《中藥學基礎》課程的學生以臨床專業、臨床7年制學生最多,他們表現出對臨床病例很感興趣。問題提出后,筆者針對學生查閱的臨床報道病例,提出幾個問題。例如某患者,男,49歲,因心悸失眠,用民間驗方朱砂(9g)加水煮豬心(1個)食用,分2天4次服完。食至第10天,心悸失眠逐漸好轉。連續服用1月余,出現腹痛。伴有惡心、嘔吐,自認為是胃腸炎,曾口服土霉素等藥物,癥狀緩解。繼續食用朱砂煮豬心1月后,出現全身無力,雙下肢浮腫,蛋白屎,少屎,逐漸無屎。血尿素、尿素氮、肌酐等指標均明顯升高,肝功轉氨酶升高,血鉀升高,血糖降低。診斷汞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要求學生查資料解釋為什么會導致汞中毒,產生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是什么,朱砂的臨床應用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項是什么,如何避免上述中毒死亡現象的發生?在講解清熱瀉火藥石膏時,筆者還舉例臨床單用生石膏治療高熱、超高熱患者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停用其他一切退熱藥物,58例患者,體溫在24小時內下降者18例,在48小時內下降者23例,在72小時內體溫下降者15例,總有效率95%。筆者要求學生查資料解釋為什么生石膏可以治療高熱?生石膏和煅石膏在臨床上應用有何不同?通過若干實例,喚起了學習西醫、西藥學生對中藥的濃厚興趣,使很多學生充分認識到了中藥的應用價值。
二、結合PBL教學法,精心編排各章教學內容
中藥學是以研究中藥基本理論、中藥性能與臨床應用為主的一門學科,屬于中醫藥專業中重要的基礎課。它既是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屬藥,又屬醫;既是基礎課,又具臨床性質。在中醫院校中藥學課程都在100學時以上,主要圍繞中藥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進行教學?;局R包括中藥學的起源與發展,常見中藥的分類、來源、炮制、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纠碚撝饕钢兴帉W和本草學的含義,性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關系、用藥禁忌等中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是要根據中藥理論明白藥物的配伍,具備識別常用中藥飲片的一般知識,以及中藥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三基”為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的標準,將藥材按臨床應用情況分為“掌握、熟悉、了解”三級。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授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不能死記硬背,要學會分析、比較、綜合、前后連貫并結合藥材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掌握的目的。筆者在授課中注意與藥理學、天然藥物化學等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滲透,這對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大有好處。在授課方法上,教師針對不同內容采用啟發式、精講式,如以“性能-功效-主治”為綱,將其他相關內容一線貫通。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在學習每章的重點藥物時,運用藥性理論對其藥性詳加分析,掌握主藥后,以點帶面,就可以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該章藥物的基本內容。在突出重點的前提下,解決難點,闡發疑點。有些專業的學生幾乎沒有接觸過中藥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本門課程可能是他們接觸中藥的唯一機會。本課程除了采用藥性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外,還通過主要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加以提示,使臨床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藥的作用。例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是伴有獲得性染色體異常的干細胞水平上的惡性病變,從而引起的一種細胞株病。單純西藥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應用中藥誘導凋亡劑雄黃,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取得一定的療效?;颊咴谠昧u基脲(HU)劑量的基礎上,加用雄黃口服膠囊(每粒0.25g,)每天0.3~3.75g,分次口服,待癥狀完全緩解后逐漸減少羥基脲用量,治療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早在1970年代,根據民間驗方制成的癌靈一號內含砒石和輕粉,用于治療白血病和其他腫瘤。1990年代用癌靈一號結合中醫辨證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32例,其中9例已存活10年以上。砒霜經胃腸道口服毒性較大,若采用非胃腸道給藥,如靜脈滴注、肌注、瘤體注射、動脈介入等方法給藥,則毒副作用明顯減輕。近10年來,砒霜在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中取得了突出成績,引起了醫藥界的高度關注。目前三氧化二砷注射液已獲得我國SDA和美國FDA批準上市,可用于白血病和其他腫瘤的治療。在介紹莪術藥材時,筆者簡單介紹了莪術油,從行血破瘀中藥莪術中提取,對癌細胞有直接抑制和破壞作用,還可增強人體免疫力,能促進腫瘤的消退。臨床上,用莪術油中的欖香烯乳注射液加聯合化療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結果比單純化療組療效高,患者生存質量也優于單純化療組。也有報道用莪術油治療肝癌也取得良好效果。在介紹姜黃藥材時,筆者選擇公認具有抗癌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療效的姜黃素為例。其在治療癌癥方面,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試驗,被認為是治癌效果好、無毒副作用和價格低廉的藥物。美國國立腫瘤所已把姜黃素列為第三代癌化學預防藥,并列入美國藥典,國外已有成藥面市。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研究已進入臨床四期,姜黃素降低甘油三酯、血膽固醇,療效高,效果好,結果令人滿意。通過這些實例,使學生認識到臨床難治療的疾病,有時采用中藥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喚起學生對傳統中藥濃厚的探索欲望,為將來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更好地弘揚我國的寶貴醫學遺產奠定了基礎。
三、配合PBL教學法制作課件,提高教學效果
中藥學教材修改策略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第二版,高學敏主編),較之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各章節中每味藥的主治病證特點突出,功效表述更加規范,教材重點突出等。在該教材的使用過程中,作者認為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特提出商榷。
1語言表述尚須進一步精練
“作為教材,應能示范于人,啟迪于人,使讀者受益,因此,應力求文字規范,語序清楚,言簡意賅,一目了然?!盵1]而反觀該教材,部分內容語言表述不夠簡練明了。如對于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的表述,教材先指出:“藥物升降浮沉作用趨向性的形成,雖然與藥物在自然界生成稟賦不同、形成藥性不同有關,并受四氣、五味、炮制、配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盵2]說明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氣、五味、炮制、配伍等諸多因素。其后又說:“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與四氣五味、藥物質地輕重有密切關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響?!盵2]這一表述含糊不清,令人費解,并且與前述提法形成了邏輯矛盾。正確地表述應該是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有炮制和配伍,此外,還有煎法、用法等。藥物的升降浮沉與其四氣、五味有內在的關聯,而不是影響的因素。因為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與四氣、五味、歸經一樣,是其本身所固有,但又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所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盵3]再如教材中毒性一章的內容顯得冗長,且毒性含義不明。對于“毒性”含義的表述,該教材采用古今對毒性的認識進行分述,原本欲溯源逐流,明晰由來,但毒性作為中藥藥性,到底現今承載怎樣的內涵?讀完教材卻讓人莫衷一是,由此也影響到對毒性分級的認識與表述不夠明晰。中藥的“毒性”是站在藥物對人體安全性這一角度對藥物作用特點進行高度概括的一個概念,目前已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筆者認為毒性是指藥物對人體的損害性,這種損害性的表現即毒副反應。但歷來存在兩種觀點:其一,毒性是指藥物對人體的傷害性,有毒藥物有毒性,而無毒藥物沒有毒性,即狹義的毒性;其二,從藥性這個角度,毒性應具有普遍意義,即毒性是指藥物對人體的傷害性,凡藥皆有毒性,即為廣義的毒性[4]。正如《儒門事親》中指出:“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弊鳛樗幮?,毒性的內涵應指上述廣義的毒性。建議教材修訂時可取消“現代藥物毒性的概念”內容,直接明確中藥學“毒性”的含義。
2概念表述力求進一步準確
概念是反映事物對象本質屬性或者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人們進行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只有做到概念明確,才能做出恰當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推理論證。而《中藥學》教材在一些重要概念的使用或界定上,往往不甚嚴謹。如關于“妊娠用藥禁忌”,教材界定為“指婦女妊娠期治療用藥的禁忌。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2]。而嚴格意義上的妊娠用藥禁忌,應指凡不利于優生優育,或能夠導致墮胎、死胎、發育不良、影響產程的中藥,均屬妊娠用藥禁忌。很明顯,教材的界定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又如教材在談到藥性四氣時,認為平性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圍,“因此仍稱四氣(性),而不稱五氣(性)”[2]。這里“五氣”的提法,顯然是由于不清楚四氣最早的提出,主要是模似四時氣候的寒熱溫涼而來,因而又新創出“五氣”一詞。正確的說法應是“五性”,而不必新創“五氣”一詞。此外,教材在“癥”、“證”以及中、西醫病名的使用上,也常現混亂,有必要在修改時系統加以梳理。
3教材整體的邏輯性還須強化
中藥學課程革新探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前期準備
第一階段:對2006、2007級中醫臨床專業學生進行了關于中藥實踐課程意見、建議的調查問卷,和后續臨床課程教學反饋調查。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教學效果良好,極大程度的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為后續臨床課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4]但是由于受到現有條件的限制,仍存在很大缺憾,如標本室陳列標本破損陳舊;藥用植物園原生藥物數量過少;缺少藥物鑒定、炮制、制劑及基本的臨床實踐應用等相關內容;原有學時數過少(28學時)等。有鑒于此,我們對近十年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在完善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補充了炮制、鑒定、制劑及臨床實踐等內容,并制定了初步的教學大綱。第二階段:①對原有的中藥標本室進行了改進擴建,更名為中藥標本館。對中藥飲片、藥材、植物形態標本進行了更新完善,并分類擺放,以利于學生鑒別學習。館內共陳列動物藥、植物藥、礦物藥標本四百余種,并在館壁內側設有“中藥發展源流”文化長廊,通過對歷代著名的中醫藥學家及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介紹,使學生對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有簡單的了解。②對藥用植物園原有藥用植物品種進行了補充。③對原有自制《中藥標本圖譜CAI課件》進行了補充完善,重點補充了標本室及藥用植物園沒有的藥物圖片;對常見相似藥物飲片、藥材、原植物形態鑒別進行了整理歸納,制成教學課件。④對中藥專業炮制實驗課進行了拍攝,將常用炮制方法:炒、炙、燙、制霜等操作過程制成了教學光盤。⑤對中藥專業制劑實驗課進行了拍攝,將中藥常用劑型:湯劑、丸劑、散劑、片劑、滴丸等操作流程制成了教學光盤。⑥在學校附屬門診,選擇典型病例,對其診療過程拍攝制成了教學光盤,用于臨床見習及病案導學。拍攝了臨床常見病:感冒、痛經、腰痛等疾病的診療過程。用于加深對解表藥、活血化瘀藥、補虛藥的認識和理解。
1.2研究對象
本校中醫臨床專業2008、2009級已學習完《中藥學》理論課程的學生。
1.3研究方法
中藥學教學藝術化分析
[摘要]《中藥學》教學中在新課導入、語言表達和課件設計上應凸顯藝術氣息,深入挖掘中藥蘊含的文化要素,并將其與藥性特點有機結合,以巧妙的題材吸引學生,以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精美的設計打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師授課效果,提升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藥學》;藝術性;教學改革
《中藥學》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核心主干課程,因其知識結構復雜、修習藥物眾多、功用記背困難的特點,在教學中對師生的能力要求普遍較高。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針對《中藥學》偏向文科的課程特性,有意識地雕琢和加深新課導入、語言表達、課件制作上的藝術性,以巧妙的題材吸引學生,以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以精美的設計打動學生,著力創設具有“文藝范兒”的本草課堂,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收獲多方面的情感體驗與藝術享受。
1增強導入新課的藝術性
在《中藥學》之前,學生大多已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等課程,具備了初步的辨證思維能力,對《中藥學》這門基礎與臨床相融的課程往往充滿“躍躍欲試”的激動心情,對教師具體藥物的教授亦充滿期待。因此,新課導入環節的成功與否、精彩與否,往往對學習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是決定性的意義。匠心獨運而又恰到好處的課堂導入會讓學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在短時間內迅速激發求知欲望,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進程,收到“驚喜連連”的課堂效果。常用的導入手法有詩詞、典故、名言、生活常識導入等。如在《中藥學》開篇第1課時,可即席吟誦或在黑板書寫這樣3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此來激勵和鼓舞學生堅定信心、刻苦鉆研、勤于實踐。筆者多次將此法用于課堂實踐,每每收到溫馨、融洽的課堂效果,順利開啟一學期的教學內容。又如在講授補氣藥人參時,可先導入南宋詩人謝翱的著名詩句:“移參窗北地,經歲日不至。悠悠荒郊云,背植足陰氣。新而養陳根,乃復作藥餌。天涯藜藿心,憐爾獨種參”,此時停頓片刻,留出時間囑學生思考,而后通過對“窗北地”“足陰氣”“作藥餌”等詞句的講解,初步揭示人參的生長環境、栽培要點和功用特征[1],既能吸引注意,引發思考,又為后續藥性精髓的講解做好充分的鋪墊。在講授利水滲濕藥車前子時,可在呈現源植物及飲片圖片后,突然設問:“同學們可曾想到,眼前這一枚枚小小的車前子,竟然和歐陽修與霍去病這一文一武2位歷史名人扯上關系,這是為何呢?”此時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教師身上,而后便可通過車前子得名傳說與治愈歐陽修水瀉的典故[2]入手,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娓娓道來,使學生在“歷史時空的穿越中”輕而易舉又妙趣橫生地對藥物的功效有了逐漸清晰的認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補氣藥白術講解結束時,可引入古代藥學名著《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主治指掌》中對該藥的評價以復習前學,加深印象:“(白術)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濕之功;強脾胃,有進食之效;佐黃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實,有消痞之妙”。在講授消食藥山楂前,可這樣設問:“生活中我們在燉肉時,會有這樣一條小經驗,如果向鍋里放些山楂,肉會很快被煮熟,而且又香又嫩。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呢?”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為山楂“善消油膩肉食之積”性能特點的講解做好準備,而后可再加上一句:“小小的冰糖葫蘆,在中藥的陣營里絕對算是一員大將啦,還認為它本事不多嗎?你就OUT啦,它早已搖身一變,完成了從消食神品到婦科要藥的華麗轉身嘍!”此言一出,學生一般會投去驚喜和驚奇的目光,從而順利展開山楂活血通經等[3]功效的進一步闡述。
2提升語言表達的藝術性
學習情境設計的中藥學課程改革
摘要:中藥學課程改革是在以國家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政策為依托,以區域優勢為立足點和以人才需求為出發點的背景下來設計的,根據專業定位和崗位需求組織課程內容,在遵循中醫藥規律的基礎上,把課程章節重置為按學習情境來劃分,教學中融合理論與實踐,讓學生通過“做中學,學中做”來學習中藥學。
關鍵詞:中藥學“;三位一體”教學目標;情境設計
一、中藥學課程改革背景
(一)以國家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政策為依托
經過十年的歷程,國家已經把推動中醫藥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從單一的疾病治療模式,轉變為既重視疾病治療,又重視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的綜合防治模式。2013年,云南省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要把云南建設成為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中醫藥疾病防治中心和臨床研究基地,以及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國際中醫藥醫療保健中心。
(二)以區域優勢為立足點
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思考
[摘要]通過對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37所舉辦中藥學類專業高校的在線教學現狀進行調研,發現當前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存在各專業的在線課程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實踐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在線教學管理和監控不健全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更新思想觀念,立足長遠發展,進一步強化在線教學在中藥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鞏固疫情防控期間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改革成果,加快構建和完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加強在線課程研究,開發優質在線課程資源,推動中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中藥高等教育教學新形態。
[關鍵詞]中藥學類;在線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教學質量
為了確保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學習不斷線,教育部要求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1]。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藥學類教指委”)通過調研37所舉辦中藥學類專業高校的在線教學現狀,發現經過1個多月的探索與實踐,各高校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中藥學類專業如何在疫情持續期間及結束后,進一步深化在線教學成果,加快構建和完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推進教與學的生態重構,值得深入思考與探索。
1疫情防控期間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現狀
1.1中藥學類專業在線課程資源情況。2020年2月,在調研了全國各普通高校目前擁有的本專業類在線資源的基礎上,中藥學類教指委向相關高校推薦了一批中藥學類專業各類在線課程資源,共計257個,其中理論課資源245個。從資源的整體分布情況來看,中藥學專業理論課在線資源較為充足,11門核心課程[2]資源數占理論課在線資源總數的38%。但是,中藥資源與開發、中草藥栽培與鑒定、中藥制藥3個專業的專業課在線資源僅有24門,民族藥學專業在線課程資源8門。而實驗教學在線資源匱乏,僅有5門實驗課和7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推薦資源中有各類國家級在線課程資源46個、省級在線課程資源97個,占推薦在線資源總數的55.6%;各高校疫情期間應急上線課程12門。1.2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基本狀態。目前全國中藥學類專業的布點數約200個。此次共有24所獨立設置的中醫藥院校、12所西醫藥院校或綜合性大學、1所獨立學院參加調研,涉及86個中藥學類專業點,占全國專業布點總數的42.6%。參與調研院校多按照原定開學時間開展線上教學,截至到2020年3月底,開課時間最長為7周,最短僅1周。37所院校中藥學類專業的本科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數為20445人,在線學習參與率為98.81%;共有2978名教師參與了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教師在不同專業授課,各專業均計為1人),其中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教師分別占31.2%、36.2%。截至目前,各院校中藥學類專業共開設課程1925門、4148門次,其中公共課617門、專業基礎課654門,理論課1724門、實踐課201門;在線課程資源的使用方面,以線上資源為主的課程數與采用直播、錄播形式授課的課程數之比為1.29∶1。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面,37所高校共有5800余名中藥學類專業學生面臨畢業,校內外2000余名教師參與了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工作。在論文類型上,實驗型論文占畢業論文(設計)總數的92.4%。1.3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效果。經過1個多月的運行,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已經由“應急之舉”向“持續改進”轉變。各院校通過教研室集體備課、教學技術培訓、在線研討等方式,使中藥學類專業教師的在線教學能力迅速提升。通過隨堂小測試、隨機提問、互動答疑、小組學習、課后作業等多種形式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居家自覺參加在線學習,學習效果不斷提高。參與調研的37所高校中,大多數學校的中藥學類專業學生對在線教學的認可度或滿意度達到80%以上。但是有2所高校認為在線教學效果一般或較差的學生所占比例超過35%,提示這2所高校在線教學的組織、運行、管理和質量控制方面可能存在問題,應制定更為有針對性的調研問卷或開展學生訪談,查找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從而保證在線教學質量。
2中藥學類專業在線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藥學教學方法探究
摘要:研究中藥學的教學方法對保證中藥學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搭建理論課教學方法和實踐課教學方法“一體兩翼”的教學方法群理論課教學方法。理論課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比較法、案例法、討論法、形象式教學法和練習法,實踐課教學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和競賽考核法。該教學方法群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記憶效果,達到醫藥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中藥學;教學方法;醫藥相長
中藥學是中醫學專業的四門基礎課程之一,是中醫理法方藥的重要環節。根據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通過中藥學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掌握中藥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知識及技能,為學習方劑學及內外婦兒等臨床課奠定基礎。筆者從事中藥學的教學工作已十年有余,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適合中醫學專業的中藥學教學方法,逐步形成了適合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的“一體兩翼”的教學方法群,現贅述如下。
1理論課教學方法
中藥學的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要求中醫學本科學生學習333味中藥的來源、性能、功效、應用、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等內容,按部就班的講解必然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降低學習效率。目前,我們的理論教學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1講授法。講授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把知識傳輸給學生,使學生掌握中藥學的基礎知識,筆者在講授的過程中進行了適當的改良。在講具體中藥時,打破教材中先講性能、再講功效、最后講臨床應用的一貫思路,以功效為核心,讓學生運用總論中藥性理論的知識來分析中藥的性味和歸經,根據功效推導臨床應用。以麻黃為例,首先講麻黃的功效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然后讓學生推導麻黃的性味、歸經。結合藥性理論所學知識,辛則能行、能散,溫則能散寒,麻黃能發汗解表故具有辛味,性溫;苦則能泄、燥、堅,麻黃能平喘故具有苦味;宣肺故入肺經,利水消腫入膀胱經。發汗解表可治療風寒表實證,宣肺平喘可治療咳喘證,尤其適合于外感風寒引發肺失宣降之咳喘,利水消腫可治療水腫,尤其是風水水腫。如此就可以把中藥的性能、功效和應用有機聯系在一起,降低學生學習的壓力,學生只需要記住中藥的功效,即可反推性能和臨床應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比較法。中藥學的學了單味中藥的記憶外,還需要通過比較法把中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學生會辨證選藥。比較的兩味中藥需要有共同點,可配伍使用。可采取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名稱容易混淆的藥物比較、來源相同的藥物比較[1]。橫向比較的特點是比較的藥物共同功效除了同一章節藥物共同的功效外,還有其他共同功效,可配伍使用。如解表藥中麻黃與香薷的比較、生姜與紫蘇的比較、荊芥與防風的比較等均屬于橫向比較,以生姜與紫蘇為例,均可發散風寒而且發散之力均較弱,常配伍用于風寒表證之輕證或輔助治療。均可以解魚蟹毒,可配伍用于魚蟹中毒。但生姜還可溫肺止咳,紫蘇還可行氣寬中??v向比較的特點是比較的藥物分散于不同章節,但有共同功效,常配伍使用。如解表藥中羌活與祛風濕藥中獨活,化濕藥中豆蔻與收澀藥中肉豆蔻等均屬于橫向比較,以羌活與獨活為例,均可解表散寒、祛風濕,常配伍用于風寒表證或風濕痹證。但羌活偏于走表走上,獨活偏重于走里走下。名稱容易混淆的藥物比較,如茯苓與豬苓,黃連與胡黃連等等。來源相同的藥物比較,如桑葉、桑枝、桑椹、桑白皮,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等等。1.3案例法。通過簡短的小病例,學生運用已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知識來辨證,運用所學中藥來論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例如,講完發散風寒藥后,給學生介紹一個小病例:某患者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身疼痛,苔薄白,脈浮緊。學生根據中診所學知識很容易辨證為外感風寒表實證。接下來引導學生選藥,由于剛學完發散風寒藥,讓學生從所學的13味發散風寒藥中加以選擇。此時,既可以讓學生重新復習所學的13味中藥,又可以在篩選的過程中進行中藥間的比較,把麻黃、桂枝列為第一組,生姜、紫蘇、香薷列為第二組,荊芥、防風列為第三組,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列為第四組,蒼耳子、辛夷列為第五組。第一組可相須為用治療風寒表實證,第二組適宜于風寒表證伴有脾胃證表現者,第三組無論風寒還是風熱表證均可,第四組對風寒表證兼風濕痹證最為適宜,第五組對外感風寒伴有鼻塞適宜。如此很輕松就篩選出麻黃配伍桂枝,而且其他發散風寒藥也能靈活運用。1.4討論法。我們采用小組討論法,把學生分成4~6人/組,任課教師指導學生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進行討論,以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例如,圍繞“真正的平性藥存不存在”“你怎樣認識十八反和十九畏”等問題進行討論。以“真正的平性藥存不存在”為例,有的學生認為存在是因為教材中不少中藥的藥性是平,那就說明平性藥是存在的。有的學生認為不存在是因為中藥治療疾病的機制就是以偏糾偏,若無偏性就達不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所謂的平是相對的平而不是真正的平,只不過寒熱之性不太明顯。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會運用所學知識,查閱相關資料,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該教學方法要求全員參與,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5形象式教學法。(特色)基于中藥學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們也嘗試使用形象式教學法。即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借助視頻、圖片等,向學生展示一類相似中藥,增強學生對中藥的形狀、顏色、質地、藥用部位與中藥功效關系的認識。如花類藥大多氣味芳香,偏于走表走上,色紅大多入血分;蛇類藥,外皮光滑流利,穿透力強,均具祛風通絡、定驚止痙作用;種子類藥大多具有明目之功;藤類藥大多具有祛風通絡之功。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舉一反三,降低記憶難度。如雞血藤為活血調經藥,在活血的同時還可祛風濕治療風濕痹證,金銀花本無祛風濕作用,但其藤即忍冬藤具有祛風濕作用??梢?,中藥的入藥部位、性狀、顏色、質地等與功效密不可分。采用形象式教學法可將中藥按照入藥部位不同進行分類記憶,以降低記憶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1.6練習法。課堂教學受課時限制,知識點不能面面俱到地傳授,可采取練習法。通過練習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我們借助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創建了中藥學網絡課程,將課件、練習題、考試題等傳到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登錄中藥學網絡平臺查閱相關資料,也可以在線進行練習,及時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一般在一章學習結束后會進行在線測試,將此部分成績納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可達到敦促學生及時練習的目的[3]。
2實踐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