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20:57: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我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我管理

小學生自我管理

一、學生自我管理的意義。

所謂"小學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學生自己主動采取的用來控制和協調班集體、小組、個人以及各種環境、物質因素的行為。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1、實行小學生自我管理是班集體教學的基本要求。自從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授課制"的集體教學形式以來,世界各國的各類教學活動基本上都采用了這一形式。集體教學的優點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處是難以顧及到集體中每一位成員的具體情況。自我管理是小學生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彌補了集體教學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說,班集體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小學生的自我管理。數十名學生組成的一個班級,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師幾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導全班的每一位同學,發揚主人翁精神,個個都成為班集體管理工作的積極參與者,班集體方可能成為健康完整的有機體。

2、引導小學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從根本上說,兒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引導小學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內部因素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使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3、引導自我管理,可以培養兒童獨立的個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著無比深廣的含義。怎樣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備現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結構,還應該具備獨立完善的個性的人才。"獨立"不僅指不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書本,具有開拓創新的思維能力。在班級管理中有效地實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兒童認識自我,了解他人,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為培養"社會化"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關系論文

論文關鍵詞:自我管理知識管理自我管理要素鏈知識鏈

論文摘要: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都是上世紀后期出現的管理學的創新概念,都是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到來,而盛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體系。它們在管理理念上都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和知識的基礎上,實現對人和知識的動態管理。特征上兩者雖然各有不同,但在管理內容上兩者密切相關,兩種管理在效果上互相補充和促進。從兩者的“知識鏈”和“自我管理要素鏈”的聯系看,兩種管理模式又構成了密切相聯的管理循環鏈。

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上世紀50——60年代出現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紀末成型的“知識管理”成為繼“泰勒制”之后管理學“第二次革命”的重要內容。

一、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的含義

自我管理誕生于上世紀50——60年代,對于自我管理的含義有多種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認為,自我管理,亦稱自我控制,可被定義為:“當相關的直接外部約束不存在時,一個人所進行的自我控制,這時他所采取的行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為效果更好?!?/p>

一般認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個人主動調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自我管理的實質是自我監控。自我(ego)作為心理活動的主體,一個人需要進行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與自我調適,自我(self)作為管理行為的客體,一個人需要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與自我反饋;自我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行為的過程,它涉及到管理過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內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體現為一種能力,它是人對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各方面的一種自我認識、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學習、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這種自我管理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學歷和社會閱歷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趨勢,但因個體差異和環境的不同,他們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養。

查看全文

青年教師自我管理論文

1青年教師自我管理解讀

1.1青年教師

美國學者艾瑪•麥克唐納認為,青年教師是完成所有職前培訓課程正處在工作崗位第一年的新教師.他認為青年教師實質上是試用期教師或初任教師.從我國實際來看,國內許多學者在研究青年教師時,多指40歲以下的.綜上所述,根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律,本文所研究的青年教師主要是指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獲得從事教師職業資格、年齡在40歲以下(包括40歲)的高校專任教師.

1.2自我管理

近年來“,自我管理”經常出現在報紙、論文和著作中.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21世紀管理挑戰》中率先指出自我管理是個人為取得良好適應,積極尋求發展而能動地對自己進行管理.美國學者蒂姆指出,自我管理就是在個人合理的價值觀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并實現目標.由此可見,自我管理就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方面進行管理,即實現自己組織、管控、約束和激勵,以有效實現目標的實踐過程.青年教師的自我管理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它顯示了青年教師的思想覺悟、業務水平和心理特征.可以說,青年教師的自我管理是對傳統低效外壓式管理的超越,是教師將外化的行政命令內化為自身要求,不斷促進自身發展,最終實現目標的過程.

2地方院校青年教師自我管理現狀

查看全文

肝膽胰外科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本院肝膽胰外科住院治療的肝膽胰外科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時間順序進行編號,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1.2±9.5)歲,受教育年限(10.7±3.2)年;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3.1±9.7)歲,受教育年限(11.5±3.5)年。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本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本方案已通過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內容為:PICC維護方法,PICC相關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如何正確攜帶導管淋浴,PICC出現異常情況應如何及時匯報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取自我管理模式,主要實施措施為:(1)建立PICC自我管理小組:由本科室責任護士、主治醫生和具有一定治療經驗的肝膽胰外科患者共同組成PICC自我管理小組;(2)制訂具體計劃及實施方式:由責任護士負責制訂相關計劃及實施方式,組員充分理解和掌握自我管理模式的內涵;(3)定期授課,每周定期授課1次;(4)定期隨訪:指定一名本科室護士對自我管理小組進行相關指導,每周通過電話形式定期隨訪1次。(5)患者互助及交流:每兩周開展1次患者互助及交流活動,以自我發言的方式介紹各自導管維護的經驗。

1.3觀察指標

查看全文

探究大學新生自我管理路徑

【摘要】大學新生自我管理成為現代高校大學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大學新生自我管理也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那么引導大學新生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幫助大學新生設計自我管理的目標,指導新大學生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對大學新生進行自我管理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幫助他們提高大學新生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新生自我意識管理目標方法

大學新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大學生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及為適應社會發展,對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資源,運用科學管理方法,開展的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計劃、自我組織、自我實施、自我控制、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過程。那么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們嘗試著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引導大學新生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

引導大學新生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首先要明確幾個概念,其一是自我意識;其二是自我管理。有人認為”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也有人認為“自我意識是指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做法,想法,行動,行為舉止對與錯的一種判斷能力”。個人認為,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后者更為重要。泰羅認為:”管理就是確切知道要別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們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反過來說,自我管理就是確切知道要自己去干什么,并注意自己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所以剛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離開了拼搏三年高考的壓力高中生活的新生,來到大學后,很容易放松自己,解放自己,縱容自己。

引導大學新生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成為大學生教育的關鍵內容,讓大學新生入校開始就要懂得在大學的四年里,自己對自己的做法,想法,行動,行為舉止對與錯的一種判斷能力,而且讓學生知道要自己去干什么,并注意自己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引導學生實行自己計劃、自己組織、自我實施、自我協調和控制;這樣才不能虛度大學生活和不盲目度過大學生活。

查看全文

自我管理在癌因性疲乏病人的應用

摘要:綜述基于計算機決策系統、網絡平臺、移動程序及微信平臺的互聯網干預在癌因性疲乏病人自我管理中的應用現狀、發展前景及挑戰,以期為互聯網在癌因性疲乏病人的自我管理和康復中應用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自我管理;癌因性疲乏;綜述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fatigue,CRF)是由癌癥及其治療引起的常見疾病,其發生率高達75%~85%[1]。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The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將CRF定義為身體、情緒和/或認知衰弱或疲勞的一種痛苦的、持續的、主觀的感覺,與體力活動不呈正相關,嚴重干擾身體的一般功能[2]。CRF嚴重影響病人及其家屬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家庭和社會功能以及對生存質量的滿意度[3]。癌癥幸存者被期望在管理他們的健康和幸福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但大多數人在處理壓力和疲勞方面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效能[4]。隨著社會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健康相關信息[5]的一個關鍵來源?;诰W絡的自我管理干預的一大優點是其潛在的廣泛性、易訪問性、可用性和匿名性[6],而且它是一種遠程交付的低成本方法。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國內外互聯網在癌癥病人疲乏自我管理的研究現狀,以期為互聯網在癌癥疲乏病人中的推廣和管理提供借鑒。

1CRF病人的自我管理

癌癥病人必須應對各種身體癥狀、心理、社會和生存問題以及與癌癥及其治療相關的生活方式問題。CRF仍然是癌癥病人最常見、最嚴重、最痛苦和最難以控制的癥狀[7]。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的一個方面是鼓勵自我管理[8]。自我管理是一種健康行為,是指通過病人的自身主導行為來保持和增進自身健康,能管理自身疾病的癥狀和征兆,減少疾病對自身情感、社會和人際關系的影響,并能持之以恒地治療自身疾?。?]。研究證明,CRF的病人在自我管理下對身體康復具有積極作用[10]。CRF自我管理以病人為主導、衛生專業人員為輔,減輕CRF程度,提高生命質量。

1.1國外CRF病人的自我管理

查看全文

肝癌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齡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關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山東省淄博市傳染病醫院采取手術治療的12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年齡分為青年組(≤45歲,n=24)、中年組(46~59歲,n=54)及老年組(≥60歲,n=42)。三組術后均隨訪6個月,比較三組術后6個月的自我管理水平,并分析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與年齡的相關性。結果老年組自我決策、正性態度、自我減壓及總分水平均低于中年組、青年組,中年組上述指標評分均低于青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性分析,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中的自我決策、正性態度、自我減壓及總分與年齡呈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值依次為-0.643、-0.467、-0.608、-0.519,P<0.01)。結論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與年齡密切相關性,臨床上可依據不同年齡段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提高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自我管理水平;年齡;相關性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臨床表現多為肝區疼痛、惡心嘔吐、進行性乏力等,需及時治療。手術治療是原發性肝癌的主要治療方式,雖可延長患者生存期,但術后大部分患者生活質量偏低[1]。自我管理效能是個體對自身行為及周圍環境能力控制的一種感知及信念,其水平高低與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質量具有密切相關性。但相關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也存在明顯差異,但臨床上相關研究報道較少[2]?;诖耍狙芯恐荚诜治霾煌挲g原發性肝癌患者與術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關性,以期改善患者術后生存期的生活質量?,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前瞻性隨機試驗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山東省淄博市傳染病醫院采取手術治療的12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年齡分為青年組(≤45歲,n=24)、中年組(46~59歲,n=54)及老年組(≥60歲,n=42)。青年組男15例,女9例;年齡24~45歲,平均(34.71±4.26)歲;中國肝癌分期(Chinalivercancerstaging,CNLC):Ⅰa期10例,Ⅰb期7例,Ⅱa期4例,Ⅱb期3例。中年組男37例,女17例;年齡46~59歲,平均(52.41±4.11)歲;CNLC分期:Ⅰa期22例,Ⅰb期16例,Ⅱa期9例,Ⅱb期7例。老年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60~79歲,平均(69.71±5.23)歲;CNLC分期:Ⅰa期17例,Ⅰb期12例,Ⅱa期7例,Ⅱb期6例。除年齡外,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第8版》[3]中原發性肝癌相關診斷標準;②預計生存期>1年;③均接受經腹腔鏡下肝切除術治療,且術后可獨立完成問卷調查;④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肝癌、肝膿腫或存在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②合并菌血癥、感染性休克;③存在嚴重出血傾向,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經系統治療未得到有效控制。1.3治療方法三組患者均在手術治療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在術后6個月,采用中文版癌癥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trategiesusedbypeopletopromotehealth-Chineseversion,C-SUPPH)量表[4]評估三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SUPPH量表采用5級評分法(1~5分),共包含自我決策(3項條目,15分)、正性態度(15條項目,75分)、自我減壓(10條項目,50分)3個維度,總分為各維度之和,共140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越好。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ˉ±s)表示,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用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性分析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自我管理水平與年齡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糖尿病自我管理重點及影響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社區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重點行為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進一步開展健康教育干預工作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對2609例社區2型糖尿病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包括人口學特征、糖尿病自我管理重點行為狀況、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狀況等。結果調查對象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總體得分(137.52±37.59)分,得分指標68.8%,處于中等水平。自我管理行為平均得分(2.26±1.19)分,其中不同患病年限、每月自付治療費用和自我管理效能水平人群自我管理行為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患病年限越長、每月自付治療費用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越高(P<0.001)。結論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處于中等水平,在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中,應注重患者自我效能的提升,從而促進患者日常自我管理行為的改善。

【關鍵詞】糖尿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

40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生活方式的變化,糖尿病從少見病變成一個流行病,其患病率從1980年的0.67%上升至2013年的10.4%[1]。糖尿病治療的遠期目標是預防慢性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為此應建立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體系[2-3]。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的總體目標是支持決策制定、自我管理行為、問題解決和與醫療團隊積極合作,最終改善臨床結局、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4]。社區是糖尿病管理的重點場所,通過社區開展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教育和干預活動,將是提升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研究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間,對江蘇、山西、河南3個省的社區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重點行為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社區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重點行為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進一步開展健康教育干預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江蘇、河南、山西3省城市社區納入慢病管理服務的2型糖尿病患者2609例。1.2方法1.2.1抽樣方法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每個省選取經濟水平較高和經濟水平中等的地級市各1個,在每個地級市抽取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隨機抽取140人作為調查對象。1.2.2調查方法采用自行編制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評估問卷》進行調查,由調查對象獨立完成。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糖尿病自我管理重點行為狀況、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狀況等。糖尿病自我管理重點行為包括:按時按量用藥、飲食控制、科學運動、血糖監測4類,將行為進行賦分,能夠做到且符合要求記1分,無法做到記0分,最高4分,最低0分。自我效能部分采用《中文版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該量表內容包括:特殊營養及體重管理、一般營養及遵醫服藥、體育運動、血糖監測,共4個維度20個條目,分為0~10分共11個等級評分,總分為0~200分,分數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高。得分指標=量表的實際得分/該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100%。根據得分,自我效能可分為高(得分指標≥80%)、中(得分指標40%~80%)、低(得分指標≤40%)3個水平[5]。調查對象在調查前均被告知調查目的及保密規定,問卷填寫完畢后,當場回收并由專人審核。1.2.3統計分析采用EpiData軟件進行數據雙錄入并核對。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

查看全文

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培訓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2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患者行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通過在患者入院時、術后第1天及出院前1~2d對患者進行5個方面的自我管理培訓,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急救護士;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培訓

顱內動脈瘤(IntracranialAneurysm),又稱腦動脈瘤,是一種由于大腦動脈或靜脈壁薄弱導致血管局部擴張或膨脹的腦血管疾病[1,2]。多種影響因素均可形成顱內動脈瘤,例如遺傳、身體其他疾病、使用可卡因、吸煙、過度酗酒、肥胖、頭部創傷和感染等都與顱內動脈瘤的發生有關[3,4]。顱內動脈瘤發病迅速、進展快,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致殘率和致死率均很高。顱內動脈瘤破裂后,血液會迅速滲漏到蛛網膜下腔,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突然,基本沒有前驅癥狀,大約40%的患者在破裂后迅速死亡。即使顱內動脈瘤破裂后及時救治,但若術后沒有正確的治療和護理,40%的患者也會在術后3周內再次出血,再次出血導致的死亡率為80%[5,6]。因此,對需行手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正確的圍手術期護理管理至關重要。隨著自我管理理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重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指患者在自身個體控制下,通過自我護理的一系列行為來監控疾病和身體狀況,改善自身的疾病狀況和心理狀態,促進健康的一種健康管理方式[7]。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明顯改善身體健康,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將患者的自我管理應用于臨床中,效果良好[8,9]。顱內動脈瘤的破裂或再次破裂嚴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提高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至關重要。本研究基于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制定顱內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課程,探討該課程應用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F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進行介入手術治療的62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納入標準: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準備進行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為15分,可配合研究者進行問卷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軀體嚴重功能障礙;精神障礙;由于嚴重并發癥導致圍手術期意識或精神障礙的患者。將62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為(46.9±12.3)歲;學歷: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或高中8例,大專及以上17例;婚姻狀況:已婚29例,單身2例;動脈瘤部位:前循環22例,后循環:8例,多發1例;住院時間:(14.1±2.4)d。對照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為(49.4±14.5)歲;學歷: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或高中7例,大專及以上19例;婚姻狀況:已婚30例,單身1例;動脈瘤部位:前循環23例,后循環:7例,多發1例;住院時間:(14.5±2.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和患病情況兩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干預方法。1.2.1.1對照組干預方法。對照組患者行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包括當班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常規出入院宣教和術前術后護理。1.2.1.2觀察組干預方法。觀察組患者在顱內動脈瘤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該課程均由在神經內科工作滿3年及以上,經過卒中急救護士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護師及主管護師為指導老師,由視頻、PPT課件和微信群等授課方式進行培訓。課程內容均上傳至微信群,以便患者及時查閱;患者可在住院及出院任何期間及時詢問卒中急救護士關于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的任何信息。以卒中急救護士為主導的動脈瘤患者自我管理培訓課程主要分為以下各個方面[10,11]:(1)癥狀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指導患者正確評估和表達自身的癥狀,并明確各癥狀的意義、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及緩解癥狀的重要性和自我干預方式,尤其是控制血壓、預防癲癇發作和處理動脈瘤突然破裂的方法;在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及時發現并發癥、預防和處理并發癥的方法;在出院前1~2d,指導患者學會傷口自我護理、用藥管理、不良癥狀的預防和處理。(2)日常生活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指導患者掌握術前正確的生活方法,包括環境、飲食、活動與休息、不良生活習慣改變等方面;在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掌握術后早期正確的生活方法,指導家屬配合患者進行肢體制動;在出院前1~2d,指導患者掌握出院后正確的生活方法。(3)情緒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鼓勵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刺激;在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保持積極的情緒;在出院前1~2d,鼓勵患者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過度活動。(4)社會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鼓勵家屬積極配合和支持患者;在術后第1天,鼓勵家屬積極協助患者自我管理;在出院前1~2d,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進患者盡早生活自理,回歸家庭和社會。(5)信息自我管理:在患者入院當日,及時了解患者獲取疾病相關信息的途徑,并向患者介紹正確、便捷、迅速獲取知識的途徑;在術后第1天,鼓勵患者積極尋求專業指導;在出院前1~2d,向患者講解隨訪的方式和時間,入院復查時間和相關資源獲取途徑等。1.2.2觀察指標。1.2.2.1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測評量表評分。采用徐燕等[12]研制的顱內動脈瘤自我管理測評量表。該量表主要包括癥狀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自我管理、情緒自我管理、社會自我管理和信息自我管理5個維度,共28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總分為28~14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該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756,內容效度指數為0.802。該量表均在患者入院當日、術后第1天和出院前1~2d的自我管理培訓課程后發放和回收。1.2.2.2護理滿意度。采用自行制定的顱內動脈瘤患者住院滿意度調查表,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得分為20~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該問卷在患者出院前1~2d的自我管理培訓課程后發放和回收。1.2.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得分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初中班主任學生自我管理模式

摘要:初中班主任不僅擔任教學工作,還要負責對學生的管理,構建和諧的班級氛圍,為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由于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其思維較為活躍,而且心理敏感程度較高,如果班主任在學生管理中未能采取合理措施,將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自我管理模式的運用,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班集體大家庭當中增強自身榮譽感與歸屬感,為班主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文章將對當前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學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工作;學生管理;自我管理模式

在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全面展開的當下,初中班主任也應該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出發,構建完善的管理模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傳統班級管理模式當中,教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其身心發展狀況,這也是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除了應該抓學習外,還應該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將來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班主任應該對其心理特點加以充分了解,通過學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構建,引導學生成長。該模式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是一種民主、平等的班級管理模式。不但有利于降低班主任的工作負擔,而且也是增強班級團結的有效方法。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學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自我管理不僅是實現班級有效管理的主要途徑,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自律的生活與學習習慣,是增強其社會適應力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當前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心理狀態發生了較大變化,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抵制外界誘惑,促進自身健康成長與發展。尤其是初中課程與小學相比較而言存在較大難度,如果學生缺乏自律意識與能力,將難以跟上教師的步伐,導致在學習中遇到較大困難[1]。自我管理模式的構建,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組織才能與管理才能,使其在班級事務的解決當中發揮自我價值,增強其學習的信心。同時,同齡人之間的自我管理,能夠消除班主任與學生間代溝帶來的隔閡,更容易發現班級內部存在的問題,采取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處理,降低班級管理的難度。

二、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