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21:3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我實現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利己主義與自我實現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p>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施蒂納是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積極從事社會活動的年代主要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當時,普魯士官方共和派要求一切人自我犧牲,反對利己主義;新興資產階級主張一切為了自我,呼吁個人利益;空想共產主義者也不能正確對待個人利益和自我犧牲的關系。一言以蔽之,那是普魯士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運動發生、發展并走向反面的年代。受德國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且在黑格爾哲學的滋養下,施蒂納寫作并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書。它集中反映了施蒂納的社會歷史與倫理思想。
施蒂納從人性出發去認識人生過程及社會歷史。他認為,自保、自愛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事物的本性。一個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力圖從混亂的世界中找出自己、獲得自己、保衛自己。他把人生分成兒童、青年和成人三個階段。施蒂納認為:“兒童是現實主義的,拘泥于這一世界的事物,以后兒童才漸漸洞悉事物背后的情況;青年是理想主義的,為思想所鼓舞,以后他在工作中成長為成人,隨心所欲地處理事物和思想并將他們的個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注: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20頁)可見,他的人生三階段對應著三種處世態度,即兒童——現實主義、青年——理想主義、成人——利己主義。在此,現實主義的兒童缺乏理性,為事物世界所束縛。理想主義的青年擁有精神,卻又在精神世界作繭自縛,把自己的思想作為行為準則而教條化地喪失了自我。只有利己主義的成人才是事物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真正主人。他把個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并以此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則,達到了精神與肉體的統一。與人生過程相類似,社會歷史也可分成古代人、近代人、現代人三階段。施蒂納指出,古代人是人類的兒童時期,近代人是人類的青年時期,而現代人則是人類的成人時期。人類歷史的發展也經歷了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利己主義的過程。所以,施蒂納從抽象的人性出發,就得出了利己主義的成人(他的術語為唯一者)不僅是個人生命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罢嬲睦褐髁x者是過去全部歷史的目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69頁)
在對人生和社會歷史作了主觀虛構之后,施蒂納把自己的社會歷史思想擴展到道德領域。他認為,在道德生活中,現實主義的兒童或古代人表現為“庸俗的利己主義者”,理想主義的青年或近代人表現為“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這兩類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都有具體例證,前者如資產者,后者如吝嗇者。庸俗的利己主義者(通常理解的利己主義者)“不符合利己主義者的理想、概念、本質、使命,不是作為自己的絕對否定來對待自己”。(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1頁)他們是個人利益的代表。而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則是“為了一個目的、一個意志、一個欲望而把其他一切犧牲掉的人”。(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0頁)他們是普遍利益的代表。個人利益由于一種神圣的力量而不得不屈服于普遍利益。這種神圣的力量在于普通的利己主義者“感到自己太微不足道”。(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3頁)施蒂納這是從情感的形式去理解普遍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對立。他把對立的根源歸結為宗教的、神秘的力量。要擺脫兩者的對立,關鍵在于找到全面的、開展的、非局限的利己主義。而它就是“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
可以說,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施蒂納面對普遍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對立而感到束手無策時的救命稻草。在他看來,無論是普通的利己主義者,還是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都不僅不是個人自我實現的典范,甚至還是個人自我實現的某種畸形。只有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才能克服個人利益與普遍利益的對立,達到個人的自我實現。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普通的利己主義者與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者的對立統一。他有著這兩者之長,而無這兩者之短,既占有事物世界又占有精神世界。自我一致的利己主義者是施蒂納社會歷史領域唯一者的化身,實際上已成為他的理想人格。
讀自我實現的人的個人體會
在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以為這本書的內容會是講一個人在面臨重重困難的時候是如何地做到意志堅強,去排除萬難達到自己的目標,去自我實現。真正接觸這本書之后才知道,我的想法未免有點“望文生義了”。
實際上,《自我實現的人》這本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科學地分角度地詳細地論述了有關“自我實現”的心理知識。我在讀了這本書之后主要增長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一、對“自我實現”含義的進一步理解。
這本書主要圍繞“人的自我實現問題”這個中心來論述,馬斯洛——本書的著者,對“自我實現”有特定的含義。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看自我實現,它是繼人的生理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優勢出現后,其優勢才一般會出現的最高層次的基本需要。自我實現大致可以描述為充分利用和開發天資、能力、潛力等。也就是說,“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基本需要,要在其它相對低級的基本需要得以實現后,才有實現的可能。
自我實現的本質特征是人的潛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從自我實現的概念我們可以知道,勞動者創造性的發揮,也可以說是勞動者自我需要被激勵時所表現的特征。自我實現狀態,是勞動者能力發揮的最佳狀態。那么,要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必須適應勞動者的基本需要,促進勞動者向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我們的工作單位可以借鑒這一點,要想讓員工更好地工作崗位上服務就必需先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盡可能地提高一個檔次,效果更佳。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人的幸福,而人的幸福莫過于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的滿足。因此,重視人的需要,促進人的自我實現,對于中國的現代化是有意義的。
二、自我實現的方式。在實際的行為中,自我實現是怎樣體現的呢?也就是引導自我實現的種種行為:
自我實現與利己主義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p>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利己主義與自我實現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p>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辯詞
反方一辨辯詞
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對方辯友陳詞時抑揚頓挫的語調,豐富的情緒起伏都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你在陳述的過程中實現了作為一個辯手吐氣如蘭的辯才,展示了一個青年昂揚的風采,也向在座的各位傳遞著這樣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就是人的自我實現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此也與你侃侃而談的觀點相悖。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是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享有者,對自身的發展有著更高的需求,對自身能力的實現有著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自我實現?,F代漢語大詞典里對過程和結果是這樣解釋的,過程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程序,結果是一定階段事物發展變化的最后狀態。人的自我實現是一個最終結果,可是完成這一個結果的過程卻是充滿了酸甜苦辣的漫長過程,因此我方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過程重于結果。理由有三:
其一,過程是結果的必要條件,過程是自我實現的必經之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計小流無以成江河;一個“積”字道盡了過程對結果不可忽略的影響!我們知道,人的自我實現是一個人對自身期望取得結果的預期目標,而決定這個預期目標能否實現的是一個人成長各個階段的過程而非那一個個零散的毫無聯系的結果。
其二,人的自我實現本身含義決定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馬斯洛的理論當中,對自我的定義是一種擴大的、超越個體范圍的,超越動機的。我們不難想象,奧運會作為全世界各色人種的盛會,在白色的會旗上五環緊緊相連,所昭示的精神是重在參與,推動世界的和平和全世界人民大團結。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和沒有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同樣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實現了作為一名運動員的自我價值!
其三,人的自我實現由不同的許許多多的過程組成,每個過程的完結都對下一個過程的開始起著修復和指導的作用。也就是說,結果直觀地告訴我們輸贏成敗,就像色彩絢爛的影像永遠替代不了字里行間涌動和流淌的豐富內涵,不能對人的自我實現起決定性作用。讓我們走出輸輸贏贏的怪圈,直面成成敗敗的世界,永遠不變的是人們對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而永不噬氖僑俗暈沂迪值娜誦怨餉ⅰH說淖暈沂迪止討賾誚峁?
謝謝大家!
辯詞
反方一辨辯詞
謝謝主席!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大家好!對方辯友陳詞時抑揚頓挫的語調,豐富的情緒起伏都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你在陳述的過程中實現了作為一個辯手吐氣如蘭的辯才,展示了一個青年昂揚的風采,也向在座的各位傳遞著這樣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就是人的自我實現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此也與你侃侃而談的觀點相悖。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是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享有者,對自身的發展有著更高的需求,對自身能力的實現有著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自我實現。現代漢語大詞典里對過程和結果是這樣解釋的,過程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程序,結果是一定階段事物發展變化的最后狀態。人的自我實現是一個最終結果,可是完成這一個結果的過程卻是充滿了酸甜苦辣的漫長過程,因此我方認為:人的自我實現過程重于結果。理由有三:
其一,過程是結果的必要條件,過程是自我實現的必經之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計小流無以成江河;一個“積”字道盡了過程對結果不可忽略的影響!我們知道,人的自我實現是一個人對自身期望取得結果的預期目標,而決定這個預期目標能否實現的是一個人成長各個階段的過程而非那一個個零散的毫無聯系的結果。
其二,人的自我實現本身含義決定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馬斯洛的理論當中,對自我的定義是一種擴大的、超越個體范圍的,超越動機的。我們不難想象,奧運會作為全世界各色人種的盛會,在白色的會旗上五環緊緊相連,所昭示的精神是重在參與,推動世界的和平和全世界人民大團結。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和沒有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同樣為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實現了作為一名運動員的自我價值!
其三,人的自我實現由不同的許許多多的過程組成,每個過程的完結都對下一個過程的開始起著修復和指導的作用。也就是說,結果直觀地告訴我們輸贏成敗,就像色彩絢爛的影像永遠替代不了字里行間涌動和流淌的豐富內涵,不能對人的自我實現起決定性作用。讓我們走出輸輸贏贏的怪圈,直面成成敗敗的世界,永遠不變的是人們對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而永不噬氖僑俗暈沂迪值娜誦怨餉ⅰH說淖暈沂迪止討賾誚峁?
謝謝大家!
需求層次理論在高校教育的運用
一、需求層次理論下高校教育管理需求層次分析與對策
(一)需求層次理論對教育管理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臨很多調整,當前需要對教育體制中不適合教育發展的問題進行消除,從傳統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方向轉變,改變教育管理觀念,用創新思維去推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斷發展。不同的環境高校的教育管理存在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斷激化學生興趣,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能力轉變,提升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高校需要在需求層次理論的引導下,積極研究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問題,不斷優化教育方式,從教育管理的規律出發,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育管理的價值。從需求層次理論角度看,需求要按照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方式,按照低級逐步向高級過渡。因此,高校在教育管理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設置不同的教育需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要求,從而能夠促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學合理,提高高校教育質量,為高校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平臺。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生最高級別的需求,因此人的希望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改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培養自我實現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需求層次理論下高校教育管理對策
需求層次理論對高校教育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地位不動搖,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從而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平臺。學生需求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需要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為了達到高等教育管理的要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探索教育管理規律,引導教育管理方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的質量和水平,為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在需求層次理論的引導下,需要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不斷實現自身需求。在需求層次理論的引導下,學生需要創造性的學習,不斷滿足學生主體的需要,客觀地掌握各種學習方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需求層次理論下高校自我實現教學管理應用研究
英語學習中自控力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摘要:自我控制能力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內在驅動力,也是其適應社會環境必備的基本能力,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一定影響。為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感,隨機抽取17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其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反思、自我實現維度與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性正相關。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實現對自我效能感具有預測作用。為此,高校應引導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認知情緒,不斷提高情緒控制能力;認知自我,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大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感
引言: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及能力養成的黃金關鍵期。自我控制能力主要體現為大學生在校期間實現自我管理、自我規劃和自我監督等方面的能力[1]。自我效能感是大學生進行自我能力主觀判斷和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學生通常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事務[2]。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均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產生積極影響。為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展開研究,通過數據揭示二者間的關系,具體研究思路為:①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選定測量工具及研究對象,提出研究假設。②根據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設計問卷進行調查,并利用SPSS27.0進行數據分析,驗證研究假設是否成立。③分析研究結果,提出可行性建議。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1研究假設
對象及工具假設1: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效能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假設2: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與自我效能感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自我控制能力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隨機抽取178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38份,其中男生占44.90%,女生占55.10%;大一學生占25.40%,大二學生占24.60%,大三學生占26.80%,大四學生占23.20%。采用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3]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4]開展問卷調查,其中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包含4個要素和對應的10個因素。問卷采用五級計分標準,得分越高代表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越好。
2研究結果
利己主義分析論文
【摘要題】道德·利益
【關鍵詞】施蒂納/利己主義/自我實現
【正文】
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75頁有這樣一段話:“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施蒂納卻大量地進行道德說教。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們應該彼此互愛呀,不要做利己主義者呀等等;相反,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
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成員施蒂納的思想時所說的。因此,正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首先應了解施蒂納及其被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思想。
女書對瑤族女性的影響論文
摘要: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分析女書產生,更彰顯瑤族女性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需要層次理論下的女書折射了當時瑤族女性缺失性需要的短缺,展現了瑤族女性特有的審美情趣和強烈的認知需要,是瑤族女性成長需要實現的途徑??梢哉f,女書是當時瑤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鏡子。從需要層次理論角度分析女書,為更深層次的探索女書其中的心理內容拓寬了新視野。
關鍵詞:女書;需要;動機;女性心理
女書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號系統。女書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字載體,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彰顯著瑤族女性一種精神魅力,那就是瑤族女性在創造、傳承、使用、發展女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自尊、自強和創造精神及團結互助、達觀的博大情懷。女書所體現的心理內容無疑是豐富的。從心理學著名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角度來看,女書可以說是當時瑤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鏡子。
馬斯洛是人本主義的創始人,其“需要層次理論”為全世界熟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人類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動機起源于人的需要;一是人的需要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實現需要,分屬缺失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隨著對自我實現者的研究,馬斯洛又提出兩種基本需要:認知需要和審美需要。
一、女書產生的動機理論解釋
關于女書的起源,目前研究界一般從以下方面考查,一是從語言學角度解釋;一是從社會學角度考證。心理學強調人們的行為受動機支配,動機由需要和誘因而產生。馬斯洛理論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合理的動機理論應該考慮人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文化等對人的作用和影響,但這必須以人為中心來考慮。該理論從研究人的需要出發來研究人的動機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