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農業保險資金引進的討論
時間:2022-10-05 03:46:34
導語:國內農業保險資金引進的討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董赫男黃健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關乎國計民生大事。目前中國在農業發展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農業保險發展道路頻頻受阻就是其中之一。我國農業保險始于建國初,曾一度停辦,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從1993年開始,農業保險業務出現連年下滑,日益萎縮。2004年,上海安信保險公司等三家專業性政策性銀行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得以確立,并啟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農業保險業務開始復蘇。但是,我國政策性業務出現晚、不成熟,而商業性保險公司為了追逐盈利目標,正逐漸從風險高收益低的農業保險領域淡出,導致我國農業保險一直處于供需“雙冷”的困局。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開放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已被提上議程。
一、開放農業保險市場的弊端分析
對于任何一個發展不成熟的行業來說,大規模的外資涌入都無疑是巨大的沖擊。以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為例,從改革開放之初至加入世貿組織之前,銀行業的開放主要是配合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引進外資的需要,開放措施帶有明顯的“試點”特征。加入WTO后,我國按照入世承諾時間表,逐步開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但是,與農業保險的不同在于,我國開放前的銀行業發展水平遠遠高于農險,因此,鑒于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嚴重滯后的情況,開放農險市場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農業安全性
農業是最重要、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而我國又是農業大國,更加突顯了農業安全的重要性。在貿易開放條件下,農業安全是指一國對農業擁有自主權、控制權和發展權,特別是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競爭力,能夠應對各種生存與發展的外來干擾或威脅,從而保證本國現有的或潛在的農業權益免受危害并不斷獲得持續發展的狀態和能力。經營農業保險,需要對農戶的詳細信息進行深入調查、記錄、存儲,理賠過程中還需進行現場查勘等。
(二)農業保險的政策性
由于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高費率、高成本、強外部正效益等特點,難以采用完全商業化發展模式,。農業保險的性質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一般是被界定為介于私人部門(即完全的市場調節)和公共部門之間。所以大多數國家對農業保險提供政策性補貼,采用政策性保險模式。具體操作上表現為,一方面政府從宏觀政策上和農險機構設立及運轉上給予特殊的政策;另一方面農業保險機構根據商業經營方式進行運作,這是農業保險得以運轉下去的兩個基本方面。
(三)缺乏立法保障
農業保險作為一種農業發展和保護的制度,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依賴程度比較高。完善農業保險立法,對農業保險的經營方式,保障范圍、程度,政府作用,財政補貼方式等方面,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確定,可以使農業保險的實施有法可依。早在1938年,美國就制定了聯邦農作物保險法,并隨著美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業政策的變化,不斷地做出修改完善,這有力地促進了美國農業保險的發展。除美國之外,其他農業保險得到較好發展的國家,同樣得益于本國農業保險的專門法律保障,例如法國的《農業互助保險法》以及日本20世紀早期的《牲畜保險法》《、農業保險法》,1947年的《農業災害補償法》等。
我國雖然已于1995年頒布了《保險法》,但這只是一部規范商業保險的主要法律,并不適用于農業保險,對農業保險也并未有具體的規定《。保險法》第155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農業保險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钡谵r業保險立法上,中央銀行、保監會和財政部至今沒有達成共識,專門的農業保險立法依然空白。缺乏法律規范和保障,使得外資農業保險公司在華經營無法可依,一旦發生糾紛,必然出現混亂局面,無論對于農戶還是保險公司都是不利的。
二、開放保險市場的有利因素
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為農業產值的3.2‰,覆蓋面積僅占我國耕地面積的1/4,其基本經營模式還是將業務委托給商業性保險公司來做,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這種運作模式仍處于試點階段,相對比較粗放,對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有限。而且,我國僅有安信、安華、國元3家專業性的農業保險公司以及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這對于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顯然是杯水車薪。此外,我國幾家專業農險公司均由政府協助組建,股東多為國企或國有控股企業。因此,政府一方面對專業農險公司的業務支持力度較大,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對農業保險業務運行直接干預的問題,農險公司話語權較弱,政府決定著農業保險的主要業務內容,如費率、險金額等,有的地方政府還存在挪用專業農險公司資金的現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引進外資農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農業保險業務萎縮的局面。也有利于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提高該行業的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從保障廣大農民利益的角度,是有益的。
(二)吸收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培養專門人才
目前國內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擾,如農業保險的整體制度框架與規則仍不完善,公司缺乏經營經驗,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恰當干預也加劇了公司的不規范經營行為,對相互制農業保險的試驗與探索支持不足,農業保險的創新環境尚不寬松等。已經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中,法國安盟保險集團是唯一一家以經營農險起家的保險公司,該公司具有開展農業保險的先進經驗、經營理念以及開發各類產品和風險管理的手段,可以為國內保險公司學習和借鑒。同時,外資農業保險公司的進入,有利于培養風險監測、保險精算、理賠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為我國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開放農業保險市場的總體思路
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長期目標應該定位在國家農業保險公司推動下的、以農業互助合作保險社及其縣級聯合會為基層組織、專業性股份制農業保險公司和其它商業性保險公司、外資農業保險公司積極參與的、多渠道支持、多層次體系、多主體經營的農業保險制度體系。因此,從長期來看,引進外資農險是不可避免的,但前提需要國內的農業保險發展成熟度高、抗沖擊力強,以便與外來者在競爭中共存。
- 上一篇:中外農業險支撐系統比較及借鑒
- 下一篇:農業險體系建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