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建設人際關系探討
時間:2022-06-13 03:56:03
導語:高校道德建設人際關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強化道德建設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途徑,構建新型人際關系是提升國民綜合道德素質、引領時代風尚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動力。同時,高校道德建設創新及構建新型人際關系對完善學校建設和治理,創新發展及培養人才起著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關鍵詞]高校;道德建設;新型人際關系
一、道德、職業道德定義及范疇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其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并為之服務。道德是用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促使人們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和傳統。道德也可用人的自律行為對社會生活產生約束作用。職業道德就是與人們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情操及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也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職業道德是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道德或階層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人們在履行本職工作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職業道德主要范疇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奉獻社會。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石和前提,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全體社會公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團結互助是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堅決貫徹集體主義原則,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相互關系,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發揚社會主義時代風尚,構建新型人際關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互助互利、互諒互讓、平等團結、同舟共濟的新型人際關系,提倡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和諧發展,有效促進社會的團結與穩定,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二、高校道德建設創新設想
(一)道德建設與基層黨組織建設相結合。高校的建設與發展,擔負著學術研究、學生培養和服務社會的三大重任。高校強化道德建設,就是要發揮大學文化和教育資源的優勢,使大學校園及周邊地區呈現出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使大學人群率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及個人綜合素質素養,從而有效帶動、影響周邊的人群,最終達到提升全體公民整體素質的目的。高校道德建設需要創新發展與探索,學校各級黨組織可充分發揮出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把道德建設工作與黨支部建設發展工作相結合,通過黨支部工作的創新建設,對黨支部完善組織建設,規范制度建設,嚴肅作風建設,使全體黨員同志在道德建設工作的思路上有所創新,理念上有所提升,從而有效推進學校道德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使之達到良好的效果。在道德建設工作推進的過程中,黨支部書記作為領頭人,首先必須強化自我學習意識,提高思想認識,轉變觀念與思路。同時要嚴格要求自己,樹立全局觀念,時刻以自己的正面言行影響周邊的每一位同事和群眾。在日常支部活動及黨日活動中,要將道德建設話題巧妙引入黨支部的日常工作之中,使黨員同志在黨日活動中率先進行道德規范理念的學習與研討。黨支部活動可以把道德規范話題引入到黨員開展的“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爭先創優”等活動中,充實和豐富讀書、學習及研討內容。在新常態下,要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探索,深入學習習“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規劃,使基層黨支部的工作更具時代性和務實性。從而使高校的道德建設工作邁上新的臺階。高校道德建設創新,還可從學校黨政管理機構的日常辦公事務抓起。學校職能部門及院系所管理機構可將道德建設工作與改進機關工作作風、轉變機關工作職能結合起來。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服務崗位人員在辦理日常工作事務的過程中,積極主動思考問題,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做到愛崗、敬業、誠信、友善,努力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有效提高辦事效率,逐步改變管理工作上的松散、拖拉等不規范現象,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辦事效率。(二)道德建設與教學研究相結合。高校在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可以將道德建設工作融入課堂教學、教改研究以及學術研討之中,文科、商科專業的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系統、全面地闡述道德理念的由來、完善、發展以及當代社會的正確道德觀和核心價值觀等理論知識,讓大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懂得自己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和修養,以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從而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理論水平。教師在授課或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可關注大學生的道德建設現狀,并可直接或間接講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道德意識和精神的真人真事。特別是在當今社會風氣浮躁化、人們心態休閑化的環境中,教師更有責任引導好大學生理性看待和評判周邊發生的各種事件,要用自己周邊發生的感人的真實事例來說服大學生,使其牢固樹立為振興中華而學習的決心和目標,靜心完成學業,腳踏實地做事;要把握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意識,使一批又一批大學生成為符合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在學術交流和研討中,教師可充分發揮學術團隊、課題組的合力作用,利用學術及課題研討的階段性空隙,采用不說教,不講空話、官話的方式,用創造性和藝術化的手法把道德規范話題巧妙融入學術交流和課題研討之中,讓參與交流和研討的師生通過自身的工作學習經歷來感悟、驗證大學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與影響力。例如,某項學術、課題研究在經過多次反復試驗探索后獲得了成功,取得了物質及精神上的獎勵。而在如何支配和使用獎勵的問題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有的人首先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和名譽,而集體觀念強的人一定會先考慮單位和全局的利益,同時,還會把獎勵經費按比例用于后續研究或投入社會公益事業。高校學科帶頭人和課題負責人要發揮好領頭羊的作用,用團隊精神、集體觀念來鼓勵、引導學生帶著目標和責任去工作,用成果和獎勵去服務社會,幫助需要關愛的群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如果高校有更多的教師和課題組、研究團隊能有效地關注、踐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那么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一定會取得新的進展。(三)道德建設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高校學生工作處、校團委、院系黨委等機構承擔著大學生的學習、培養和就業等工作的指導與管理,輔導員是大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大學生的道德建設要積極適應新常態,努力改變傳統的說教方式,可將道德建設與大學生社團建設融為一體。學校相關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把中華傳統文化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道德建設、新生入學教育、畢業生文明離校和校園系列文體活動等主題并入社團活動統籌布置規劃,逐步落實到位,使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呈現出新的氣象。學校相關部門可根據在校學生的不同情況,協助學生組建多種社團和課外興趣小組,由輔導員負責統一管理與協調。在學生社團活動中,學生各自發揮特長,施展才華,通過共同努力、團結合作和勤奮鉆研,使學生社團的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生在各類活動中取得的成果能有效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去學習、研究和探索,并使他們不斷加深思考、接受思想道德建設理念及核心價值觀念,從而把高校的學生社團活動建成道德建設的第二課堂。
三、努力構建新型人際關系
(一)人際關系定義。人際關系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際關系又是人們在交往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關系,它是人們社會交往的基礎,是人們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不可缺少的環節。人際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形成不同的人際網絡。人們最早產生的,以及最持久的人際關系就是以親情和感情為基礎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吸引、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經歷了漫長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在不斷積淀歷史文明結晶的同時,又傳承著昔日人際關系往來被固化過的模式。同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點。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人情”“面子”和“關系”。人際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的許多需要都是在人際交往中得到滿足的。如果人際關系不順利,就意味著心理需求被剝奪,或滿足需求的愿望受挫折,因而導致被孤立或被拋棄的感覺的產生。所以,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從而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狀況總體上是和諧的,大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總體和諧狀況是滿意的。人際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與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四個全面”和“五大發展”的新理念、新規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作為傳播先進文化和培養培育人才基地的高校,一定要牢記使命,擔當責任,努力構建新型人際關系,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有用人才。(二)高校構建新型人際關系設想。高校構建新型人際關系可從三個方面設想:第一學術研究,第二學生培養,第三服務社會。這也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高校是傳播知識、引領文化、培養人才的場所,高校要率先做好構建新型人際關系建設,引領全體公民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對社會的創新發展將起到巨大的示范和推動作用。高校教師在學術理論探索、科學試驗研究的過程中,可積極發揮人際關系的正面影響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教師在工作中要積極培養誠信相待、團結合作、相互關心、共同提高的精神;要尊重知識和學術的嚴謹性,容不得虛假和浮夸作風。同時,在每年的報獎及各類成果評定中,職稱高、成果多的教師應該考慮培養年輕教師參與自己的研究或報獎,將學術中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年青一代,建設培養好學術梯隊。學校相關部門可成立督查機構,每年對學術成果進行檢查,對造假的事件嚴肅處理,絕不護短。對勤奮、踏實、誠信做事的教師及研究人員要給予獎勵和宣揚。通過學校相關政策的落實到位,以及教師工作中自身素質修養的提升,有效形成良好的學術風氣和氛圍,使大學校園的學術環境風清氣正。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學術理論知識與道德文化修養的結合教育及傳播。在教書育人中,首先告知學生要誠信做人,踏實做事,用自己成功的親身經歷來教育、感悟學生。使學生懂得學習知識來不得虛假,使不得歪門邪道的基本原則,更不可以把拉關系、走捷徑的方式用于學習上。教師在指導學生報獎、評定學生各類獎勵的環節中,同樣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出合理的評定,絕不可以用人情、關系和面子去交換利益,破壞原則。同時,從事專職學生工作的教師更應該強化自身思想道德建設,提升道德境界和修養,在學生獲獎、就業和保研等重大事項的操作中,嚴格按規則辦事,自覺抵制各種歪風邪道的侵蝕,克服人為因素帶來的多種利益誘惑,盡好工作職責,本著對學生負責和對自己盡職的態度,認真、踏實地做好此項工作。學校有關部門每年可表彰一批做得好的院系或個人,不斷弘揚時代正氣,宣揚新型人際關系,使學生走向社會后能不斷傳播校園正能量,提升社會道德標準。高校在完成學術研究、學生培養的同時,還要積極參與服務社會活動。教師在與企業、研究機構等單位的合作交流中,既可把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研發、生產實際中,又可將管理、治理及創新理念和思路用于實際管理工作中,并通過實際工作來驗證新理念、新技術的可行性。學校定期派出的教師支邊,干部掛職及博士服務團為大學服務社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所派出的各層次人員均為服務單位提供了專業知識技術上的指導和思想道德理論上的創新。同時,高校的學生實習基地也為在校學生服務社會提供了機會,學生通過實習基地的鍛煉,懂得工作中團結合作,以大局為重的重要性,從而有效推進新型人際關系的構建與完善。
四、結束語
高校強化道德建設及構建新型人際關系,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基本任務,需要長期做出堅持不懈的努力與奮斗。學校各級領導要強化自我學習意識,有效提升思想境界,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努力克服固化思維,深化改革意識,創新發展規劃,科學把握和統籌安排好學校持續發展的思路和方向,規范制定出一系列適合于學校改革、創新、發展的新制度和新規則,并使之落到實處。高校作為知識文明的傳播地,要遵循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大學辦成培養各類人才的搖籃,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唐家良.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4-36.
[2]編寫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3]胡旭宇,胡歡琦.高校道德建設創新對在校學生的成長影響探討[J].亞太教育,2015(31):172-173.
[4]胡旭宇.高?;鶎狱h組織建設創新及黨員教育培訓探討[J].學理論,2016(4):177-178.
作者:胡旭宇 單位: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 上一篇:職業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論文
- 下一篇:大學生信息道德教育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