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分析
時間:2022-03-29 10:41:19
導語: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學生道德教育與大學生道德需要脫節
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深刻變革的轉型時期,道德領域人們的思想價值觀新舊交替,多元共存,這對大學生的道德需要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我國社會道德觀念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與社會道德觀念的多元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值得深思的是,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但是,從對海南某大學的道德需要調查結果來看,只有不足60%的受訪大學生期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而有近40%的受訪大學生期望做一個“有錢的人”、“有名的人”、“有權的人”。這表明,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與大學生道德需要之間存在著脫節現象。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與大學生道德生活脫節
大學生道德修養是滿足大學生道德需要的道德實踐過程,而大學生道德修養追求則是大學生通過道德修養期望達到的目標。在回答“在道德修養方面,自己著重追求什么?”這一問題時,有77%的大學生認為“與人彼此真誠相處,互相幫助促進”,有12%的受訪學生回答“與集體和諧一致”,只有11%的受訪學生回答“與社會道德規范相一致”。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歷來強調集體主義原則,教育大學生個人的道德行為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規范。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更加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和諧,而不太重視與集體以及與社會的和諧。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脫離大學生的現實道德生活。大學生們最想從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獲得“做人處世的好方法”,我們卻在這方面對學生給之甚少;大學生關注的焦點是就業,但我們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卻缺乏系統和實效。大學生道德教育與大學生道德生活相脫節,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大學生道德現實不一致,導致大學生對大學道德教育產生厭倦感,大學生渴望解決道德困惑,而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卻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道德需要。
(三)大學生道德行為與大學生道德認知脫節
大學生道德行為選擇是大學生道德需要的外在表現,它與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嚴重脫節,盡管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普遍較高,但是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水平存在著明顯差距。大學生道德行為存在隨機性,道德行為缺乏自覺性,基礎文明行為欠缺,大學生知行不一,知而不行是大學生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突出表現。以上三個方面中,大學生道德需要與大學生道德教育脫節是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的主要特征。大學生道德教育與大學生道德生活脫節,大學生道德認知與大學生道德行為脫節,都與大學生道德教育與大學生道德需要脫節有關聯。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
(一)長期忽視大學生道德需要
大學生道德需要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大學生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卻長期脫離大學生道德需要。我們重視大學生道德知識的系統學習,卻忽視大學生道德需要的客觀存在;我們重視大學生道德知識的外化,而不重視激發大學生內在的道德需要;我們強調社會道德需要,而忽視大學生個體道德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行動綱領,如果不同人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即使他在理論上是基本正確的,那也毫無實際用處?!盵1]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實表明,大學生道德教育脫離大學生道德需要,大學生道德教育沒有與大學生道德需要相結合,這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的根源。大學生道德需要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價值所在。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實質上就是從大學生的道德需要出發,通過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并進一步將這種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道德需要是基礎,是內在動力,知、情、意、行是中介,道德評價是外部推力,而滿足大學生道德需要,養成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最終目的。我們只有深入了解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實施道德教育;我們只有真正激發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才能有效地引導大學生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脫離大學生道德需要,大學生道德教育必然失去針對性,大學生道德教育不與大學生道德需要緊密結合,大學生道德教育就是空中樓閣。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理論缺失
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存在著三個明顯不足:一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缺失,缺少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期望、道德評價等要素;二是道德教育的結構缺失,只研究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缺乏對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期望等問題的研究,也缺乏對道德評價的研究;三是道德教育的起點錯誤,傳統道德教育的起點是道德認識,忽視了道德需要。正是由于傳統大學生道德教育理論的重要缺失,導致在大學生道德教育實踐中長期忽視大學生的道德需要,不注重大學生的道德評價。道德教育理論的缺失還導致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的缺陷: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作為知識灌輸,忽視了道德體驗、道德實踐的作用;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以教師為本位,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大學生的道德學習缺乏主動性。
三、走出大學生道德教育困境的對策
(一)確立道德需要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礎地位
人行為的動因是什么?馬克思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地提示了人類行為的動因,從哲學和社會學層面提示了需要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前提,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出發點和歸宿?,F代心理學認為,需要是個體感到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需要是個體行為的原動力,是行為積極性的源泉,現代心理學從心理層面揭示了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基點。對大學生群體來說,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是大學生道德行為發生的原動力,是大學生道德活動持續進行的推動力,是大學生道德行為積極性的內在源泉。我們只有從大學生的道德需要入手,才能對大學生道德需要與大學生道德教育脫節,以及大學生知行不一的現象做出科學理性的解釋。大學生道德需要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起點。傳統的大學生道德教育以大學生的道德認識為起點,但卻忽視了道德認識的動因是什么,即人為什么要道德認識?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道德認識這一進行道德教育必須弄清的前提性問題。道德需要是道德主體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完整的道德教育過程,應該是從道德需要入手,以道德需要為起點,根據道德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等道德教育活動,道德認識只是道德教育的中點,但絕對不是道德教育的起點。大學生道德需要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知識,而是要滿足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需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首先,大學生道德教育要能滿足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滿足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應當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大學生道德教育要能提升大學生的道德需要,通過大學生道德教育,提升大學生道德需要的層次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大學生道德需要是檢驗大學生道德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大學生道德需要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激勵和引導,而滿足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需要則是檢驗大學生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檢驗大學生道德教育成效的根本標準,就要看大學生道德教育是否滿足和提升了大學生道德的需要。
(二)重構以大學生道德需要為核心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理論體系
重構后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理論體系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期望、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道德評價。其基本結構是以道德需要、道德動機、道德期望為核心內層,以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為中間層,以道德評價為外層的相互聯系的多層次體系結構。新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理論體系的起點是道德需要。新的大學生道德教育理論體系,要求把研究大學生的內在道德需要作為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切入點,深入了解和切實關注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支持和盡可能地滿足大學生的合理需要,豐富和發展大學生的健康需要,疏導和轉化他們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斷滿足和逐步提升大學生道德需要的基礎上,啟動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機制,為大學生道德行為的發生奠定堅實的動力基礎,不斷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創新以大學生道德需要為基點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
新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是以了解大學生的道德需要為起點,以大學生的道德生活為基礎,以滿足大學生的道德需要為目標,以激發大學生自覺進行道德修養為導向的主體性道德教育模式。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以大學生的道德需要為基點,是由內化到外化再到內化。新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就是要將傳統的以道德知識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轉變為以道德需要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將以教師為主體的道德教育模式轉變為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道德教育模式。新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從大學生的道德需要入手,強調從內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內。新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模式的目標是切實滿足大學生的道德需要,而不是大學生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識。傳統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點是道德認識,而不是道德需要。因此,必須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點由大學生道德認識轉變到大學生道德需要上來,從教會大學生道德知識轉變到激發大學生道德需要上來。大學生道德教育應當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從了解大學生的道德需要入手,深入研究大學生道德需要的特點和層次,制定出切合大學生道德需要的教育內容,使大學生道德教育真正回歸到大學生道德生活,使大學生道德教育真正貼近大學生的道德需要。
作者:張旭新工作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學校道德教育理論研究2篇
- 下一篇:道德教育主客體關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