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

時間:2022-02-05 11:02:24

導語: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如今“節能減排”和“碧水藍天”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保護生態環境成為當下人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身上肩負著極其重要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對他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不僅僅是日益嚴峻的生態困境的客觀要求,也是大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內在訴求,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偉大夢想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大學生生態道德素質低下

1、大學生生態道德意識相對薄弱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本形成并趨于穩定,但是他們當前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都與生態道德的基本要求不相一致。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各方面知識的豐富以及思想意識的成熟,應該具備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可是事實上,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卻相當薄弱。因此,在當今的高校中,長明燈,長流水,隨地吐痰,隨手扔垃圾,破壞公共財物,破壞花草樹木以及鋪張浪費等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

2、大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志不堅定

大學生生活在群體環境中的時間比較長,周圍同齡人的言語、行為方式都會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某些學生群體不文明行為的影響下,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就會產生消極的盲目從眾和跟風心理。雖然他們也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是不正確的,但是他們不愿意被自己所在的圈子視為“另類”,而且他們也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用自己積極的行為去影響并感染群體的不恰當行為。因此,當遇到相關問題時,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意志的不堅定。

(二)高校生態道德教育體系不完善

1、高校對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上世紀80年代,雖然我國的生態道德教育已經有所發展,可是目前它仍然處于低級階段,只是停留在單純的政治理論教育上,并沒有把它真正的納入到高校的教育體系中,也沒有把它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中,更沒有建立起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由于高校領導在生態道德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資金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生態道教育的有效貫徹落實。這充分說明當前我國高校的生態道德教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更沒有步入正軌。

2、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內容體系不完善

“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種新型的德育活動,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習慣?!盵1]在當今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它注重的是個體如何能夠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并把學會做人,學會在社會群體中生存作為最高教育準則。而它所涉及的有關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僅僅停留在空洞的理論教育上。

3、高校生態道德教育師資力量不雄厚

大學生在高校中作為接受知識的受教育者,他們有沒有生態道德意識以及生態道德素質的高低,在某種意義上取決于他們的教師。但是當前,我國高校中從事專業的生態道德教育的學者或者教師幾乎沒有,這一工作大多是依靠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師完成。

(三)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良好的社會氛圍缺失

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純粹的追求物質經濟利益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人的主要思想和行為目標,為了追求物質經濟利益,而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極其薄弱。因此,他們對生態道德教育的態度也只是形式上的或口頭上的認可,而不會在根本上以實際行動來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生態環境,更談不上在全社會宣傳生態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人才競爭是現代社會競爭的核心,各個用人單位都特別注重對人才的選拔。但是,他們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只注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而不注重甚至是忽略了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養。也就是說,用人單位看中的只是他們的“硬件”而不是“軟件”。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

首先,大學生要培養自身的生態道德情感?!八^的生態道德情感就是對大自然的一種類似兒女對母親的歸屬感、認同感,并對它們有愛護,感恩之情?!盵2]以這種情感作支撐,就會喚醒人們的良知。其次,大學生要堅定自己的生態道德信念。大學生在一定的道德情感的制約下可能會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因此就會樹立相應的生態道德信念。信念一經形成就會對人們的言行舉止產生巨大的影響。再者,大學生要鍛煉自己的生態道德意志。生態道德意志是在生態道德情感和生態道德信念的基礎上形成的,也就是說生態道德情感和生態道德信念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態道德意志。

(二)完善高校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

首先,堅持理論灌輸與親身實踐相結合。一方面,我們要對大學生開展生態道德教育,就必須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理論教育,這是前提和基礎,否則,生態道德教育就是虛無縹緲的。在高校中進行理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課堂教育,這就需要學校開設必修課或選修課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理論教育。另一方面,在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讓他們親自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對生態道德教育的順利開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辦學之道,師資為本。所以加強對高校部分教師的專業培訓是我們改善當前現狀的首要選擇,例如:組織教師去生態道德教育取得顯著成就的國家或地區進行觀摩、實習;同時,教師在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應該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更應該發揮其示范作用,做到以身作則。

(三)營造良好的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社會氛圍

首先,創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各級政府應該大力支持生態道德教育,并大力的弘揚保護生態環境的優良作風,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風氣,呼吁全社會的人們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自覺主動的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創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其次,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道德并不等于法律,它是“德治”的范疇,主要表現為自律,即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它的調節手段往往是非強制性的;而法律則是強制性的,它是“法治”的范疇,主要表現為他律,即外在的一種約束力。但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諸如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僅僅靠道德自律的約束是根本解決不了的。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制定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法律法規,把道德規范難以約束的不文明行為納入到法律規范的調節范圍內。

作者:姬瑤瑤 張慧玲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王世民,李泊.論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J].教育研究,2003(12).

[2]魏榮,王京京.論生態文明建設訴求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