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倫理學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5-23 10:47:06

導語:美德倫理學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德倫理學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美德倫理學復興的背景

美德倫理學的復興可以追溯到1958年伊麗莎白•安斯庫姆(G.E.M.Anscombe)發表的《現代道德哲學》(“ModernMoralPhilosophy”)一文。[2]在當代的發展則是以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AlasdairMacIntyre)的著作《追尋美德》(“AfterVirtue”)這部名著的出版為轉折點。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曾經作為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核心的美德倫理脫離了信念的支撐,被利益所侵蝕、為人們所忽視,啟蒙的道德逐漸被以規則主義為基礎的倫理思想所取代,致使西方物質文明急速發展的同時美德精神和道德傳統日漸匱乏,分歧和沖突日趨加劇。面對當代道德哲學的危機,安斯庫姆和麥金太爾都提出應該回到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思想上來重塑以美德為核心的倫理研究范式。當前,西方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和種種問題都將矛頭直指現代道德研究的非歷史主義傾向———摒棄道德傳統,而美德倫理學在當代的復興旨在通過追尋現代道德中已經失落的傳統美德來擺脫這一道德的危機。隨著道德規范所依存的社會基礎不斷發生變化,厘清各自的文化傳統以及從道德根基中尋求解決的方法,成為了擺脫道德困境和道德危機的出路。當人們越來越多的依靠科技,仰仗不斷加快的技術革新時,才逐漸意識到缺失了情感和道德的規則和科學帶來的將是嚴重的災難,與不斷豐富的物質文明背道而馳的是人們逐漸失去對道德的認同感。社會需要一個美德的體系,而傳統美德正逐漸破除規則的壁障重新受到人們的認同和青睞,美德倫理學的復興符合時代對美德的客觀需要。麥金太爾、羅伯特•所羅門、查爾斯•泰勒等哲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看法:“美德倫理學的轉向或明或暗地表達了人們對現代(西方)社會的某些基本方面的不滿,因此我們可以說,人們選擇美德倫理學歸根到底是要選擇一種不同社會以及一種不同的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保?]道德一直處于一種復雜的時代變化之中,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美德觀念和道德體系。在道德語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關于道德評價的詞語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人們對道德的認知開始出現一定的偏差和分歧。當今作為主流道德范式的規范倫理學逐漸暴露出自身的弊端,其局限性也日益突顯。面對社會問題頻出和道德危機頻發的社會生活,人們置身于經濟發展與人文主義缺失的時代之中,更加能夠對這種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激烈碰撞有更深切的體會。在西方當代倫理思想遞嬗的過程中,美德倫理學的復興是對內在的美德品質的重新認識和理解的回歸,亦是對當代普遍理性主義規范倫理學的糾偏。規范倫理學忽略了作為道德行為主體個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而美德倫理學順應著時代對張揚人文主義的發展需要,因此越發突顯出其理論在當代所煥發的價值。

二、美德倫理學復興的原因

(一)美德倫理學自身的合理性

美德倫理學是以美德和道德品格為中心,以一定的價值目標為旨歸的。它強調的不是具體的行為而是把成就高尚的美德視為人生價值的回歸。其理論的合理性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對道德動機的強調。美德倫理的吸引人之處在于它提供了對道德動機自然而有吸引力的說明。而其它道德理論在這方面似乎有所欠缺。[4]道德作為人的內在生活的一部分存在,是以善惡作為評價標準的。相較于道德規范,美德倫理更體現了人靈魂的自然和本性的優越性,他不只強調道德養成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而且把美德看作是德行的內在需要而不僅是一種外在的規范要求。其次,重視實踐智慧。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闡述了這樣一種觀點:“德行的行為是人的實踐理性做出的選擇,具有實踐理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良好品格的人,也就是具有全德的人?!睂嵺`智慧是一種同人的德行之善正相關的、合乎邏各斯的、求真的實踐品質。美德提供了目的,實踐智慧則提供了達到目的的途徑。因此,美德倫理能夠克服規范倫理的弊端,通過道德的踐行來實現美德內化和德行外化的統一。最后,將美德作為情感和行為的中道。中道是一種“過”和“不及”的關系,“過”和“不及”都是不合于理性的。美德倫理學的中道,并不是徘徊于是非善惡之間的折中主義,而是在道德選擇中平衡情感和行為,使其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并非不偏不倚的調和,而是寬猛相濟。美德作為人的最高品質,勢必要以求取適度為目的,只有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時機、面對適當的人、采用適當的態度做出合理的道德行為才是中道,亦是最好的中道。

(二)美德倫理學的復興是道德文化救贖和自我救贖的結果

由摒棄傳統陷入道德困境,到思考如何解救道德危機重拾傳統美德,美德倫理學能夠在當代得以復興是社會和人們為尋求道德文化救贖和自我救贖做出的一種努力。自古希臘以來,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存在著與之相適應的美德,但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在倫理學的研究摒棄了作為核心的美德精神和道德傳統,使美德倫理學由勝至衰,最終被規范倫理學所取代。在時代的變遷中道德哲學摒棄了亞里士多德美德倫理的目的論和人性論,致規范倫理學所繼承的只是傳統倫理道德研究的理論殘片,也使人們的道德生活陷入了嚴重的道德困境之中。面對道德危機、誠信缺失、生態和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人們越發的想要尋求一種能夠擺脫道德危機的有效方法,于是開始追尋古希臘的智慧,從古老的傳統道德文化中汲取養分,挖掘美德倫理學的精髓以圖能夠拯救深陷危機的道德現實。從安斯庫姆到麥金太爾,倫理學界研究的先驅者們為倫理學研究指明,要破除以康德主義和功利主義為代表的規范倫理學的壁障、解決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消極因素,只有通過復興亞里士多德優秀的美德傳統和弘揚傳統道德文化才能得以實現。因而,美德倫理學的復興是當代道德文化做出的正確選擇,亦是人們自我救贖的努力結果。

三、美德倫理學復興對我道德教育啟示

(一)從我國的傳統道德中汲取養分

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是體系完備影響深遠的道德哲學體系,是西方道德教育的哲學基礎,然近代以降,德性迷失。美德倫理學在社會基礎的改變中曾一度失落,致使失去了道德傳統的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陷入了困境之中。當代麥金太爾對現代倫理哲學的批判,將道德由規范重新引向對傳統美德倫理的復興和回歸。麥金太爾在《追尋美德》中指出,當前道德的危機正是人們拋棄傳統的后果,道德教育也應該回到古希臘的古老智慧中區尋找救世良方。在西方,美德倫理學與規范倫理學一直在進行著道德教育上的“規范”和“美德”之爭。從樸素的意義上理解,道德的教育不是使人了解美德,而是使人獲得美德。所以人們逐漸將目光投向美德傳統,并達成一個共識,即道德教育應該追尋美德這一本質,避免道德上的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只有揚棄傳統,繼承前人的智慧并與時代同步發展才能實現道德教育的價值引導,推動當前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在我國,儒家文化同古希臘文化一樣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博大的道德胸懷。從一定意義上說,儒家倫理和美德倫理是可以“公度”的,它們都確認美德的客觀存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古希臘的“四主德”)、都注重具有美好德性的人的養成、都注重道德知情行的統一等。[5]當我們以個人美德養成為核心來探討道德的德行基礎時,就不能不重新審視我國的傳統美德。道德教育的創新和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傳統德行教化作用,才能實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對公民品德培養體系的再構建。按照儒家的德性倫理的基本理念,德是立邦之本,興國之基亦是立命之本,安身之基。正所謂“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蔽覈牡赖陆逃梃b美德倫理學復興,加強對我國傳統道德深入細致的剖析并從優秀的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

(二)在道德實踐中培養道德智慧

亞里士多德認為:“只要我們有實踐智慧,有品格德性,就實現了人的功能。德性使目標正確,而實踐智慧則使趨于目標的事情正確?!保?]道德教育和品德養成的核心是生活本身,或者說是具體的實踐。而道德教育歸根結底是以改變人的人格和本性為最終目的,而不是增加人的道德知識。在亞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古典方案中,存在“城邦即學?!钡暮诵膶嵺`方式,這就意味著道德和品格的教育不能僅僅從理論上,或者以道德教條的灌輸和訓導來實現,而是要還原到社會生活中,從而實現人的品格的提升。當前,我國道德教育面臨的諸多困境,使道德教育過程注重理論培養而缺乏道德實踐的現實體現,然而道德習慣的養成不僅僅是被動的對道德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存在一個主動的方面,即道德的踐行。借鑒西方美德倫理學的合理部分,將道德的教育與美德的追尋融入社會實踐正是我國開展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向所在。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應該致力于從道德的實踐中實現高尚道德的知行合一,轉變道德教育的規范倫理范式轉而以美德為中心,使道德教育回歸美德倫理,形成系統的關于實踐的智慧而非理論的灌輸,從而通過發掘美德倫理學在當代西方的復興的價值,為解決我國道德教育的實踐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三)實現對高尚道德的繼承與發展

亞里士多德繼承了古希臘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卻發展性的區別于蘇格拉底的“知識即美德”而是構建起了新的實踐道德“美德倫理學”,他強調“美德”通過習慣來養成且優先于理智。在這場美德倫理學的復興運動中,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學無疑是被關注的焦點,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理論亦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得到新的解讀與闡釋。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體系以及執當代美德倫理學之牛耳的麥金太爾都從其傳統的美德倫理思想中得到啟發,以“至善”為最終目的構建了符合人與個人、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的美德倫理體系。亞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由此不斷的經歷蛻變,追尋著高尚的道德不斷的得到繼承和新的發展。弘揚中國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是我國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道德傳統是道德教育的原點要素,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和人際和諧的基礎。當代我國的道德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就是對道德傳統揚棄的繼承和創造性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展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對待傳統文化和道德規范既要古為今用,也要科學對待揚棄的予以繼承;對待西方美德倫理學的復興亦要洋為中用,有鑒別去蕪存精的予以借鑒。博曉古今,可立一家之說,學貫中西,或成經世之才。西方美德倫理學在當代的復興,拓展了交叉學科視野下道德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對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觀念、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體系、推動我國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劉瑩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們出版社,2014:6.

[2]李義天.美德倫理學與道德多樣性[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2.

[3]趙永剛.美德倫理學:作為一種道德類型的獨立性[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03.

[4]劉余莉.西方美德倫理的當代復興[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01):13-18.

[5]楊超.美德倫理學的復興及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19):14-16.

[6]余紀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