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分析

時間:2022-06-14 08:15:21

導語: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分析

[摘要]新形勢下,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對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堅持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以及守護社會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需要國家、高校與社會在尊重道德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協同發力、共同參與。一方面,我們要分析既有機制仍需改進的方面及原因;另一方面,要以法律法規為依據,整合師德建設力量,完善教師評價機制,搞好社會道德治理,走“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高校師德建設之路。

[關鍵詞]高等學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盵1]同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1]偉大的事業需要優秀的人才,優秀人才的培養需要優秀的教師隊伍。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陣地,尤其需要加強以師德為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為此,我們需要建立健全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實的教育保障。

一、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意義

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是確保高校教師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重要機制。它在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堅持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以及守護社會文明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旨在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的的人類解放事業,需要億萬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事業、思想品德合格的有志青年為之努力奮斗。但是,由于國際國內發展的深刻變化,我們青年群體中的大學生群體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漠、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缺乏、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這些既要靠全社會共同努力來解決,更要靠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以確保高素質教師隊伍來解決。因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特別是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如何直接影響著青年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否后繼有人。當前,應當肯定的是,長期以來奮戰在高等教育戰線上的廣大教師是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他們立場堅定、敢于擔當,嘔心瀝血、默默奉獻,潛心治學、教書育人,為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確實“有少數高校教師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識淡薄,教學敷衍,學風浮躁,甚至學術不端,言行失范、道德敗壞等”,[2]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大學的社會形象,干擾了高校辦學發展方向。再加上“一些地方和高校對新時期師德建設重視不夠,工作方法陳舊、實效性不強”[2]等因素,使這一問題愈益突出。所以,新形勢下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不僅需要高校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提高現代教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不斷加強高校教師師德修養,使他們模范遵守職業道德規范,進而能夠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是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必備條件。教育興則國家興。新形勢下,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需求更加多樣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亟待實現質的提升。也就是說,如果過去我們比較注重高等教育數量和規模的話,那么今天則應更加強調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性。大學要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不僅要使廣大青年學生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技能和創新精神,更要培養他們愛國奉獻、服務社會、人文關懷的精神品質。顯然,能夠擔此重任者非高校教師莫屬。不過,教師的質量決定了教育的質量,教育的質量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說:“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盵3]為此,我們需要以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為重要抓手,在政治信仰、職業理想、敬業精神、工作紀律、道德觀念、行為準則等方面開展教育和宣傳工作,將高校教師隊伍打造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道德高尚的人群”。只有這樣,高校才能以良好的師德師風促進良好的教風學風;也只有這樣,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3.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是大學守護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F代以來,大學被視為文明精神的堡壘,道德文化的高地,并被賦予了獨特的守護社會文明發展之功能。事實證明,大學確實在傳播文化知識、維系人類文明、保守優秀道德、創新科學技術、激發社會活力方面顯示了巨大力量,成功地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但是,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給大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浮夸主義、技術主義傾向以及大學校園生活表現出來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娛樂化主義等就是大學精神危機的典型表征。這種情況下,大學發揮其守護社會發展之功能,作為教育事業的教育人、關心人、發展人的本職功能都受到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要以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為契機,在培養政治堅定、敢于擔當、愛崗敬業的高校教師隊伍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的品格氣質。如此,高校才能勝任其精神堡壘和道德楷模作用,從而發揮出獨特的守護社會文明發展之功能。

二、新形勢下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

長效機制仍需加強的方面及原因建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各地高校都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踐中仍存在著諸多影響長效機制建立的方面。這些需要積極面對,認真分析。1.評價機制不健全制約了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運行。教師評價機制是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師道德選擇、職業發展、技能提升等方面具有關鍵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評價機制偏重什么,教師發展的鮮明特征就表現為什么。新時期高校教師評價機制的首要標準應是師德師風標準,正如強調的那樣:“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3]但由于制度慣性、思想觀念、辦學競爭等原因,現有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在崗位津貼、職稱評定、職務聘任、評優晉級等方面對高校教師的核心評價指標弱化了“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師德師風因子。這種評價機制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一些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結果、輕過程;重業績、輕育人。還有些高校雖然字面上有師德師風的考核規定,但實際操作中搞形式、走過場、當參考,并沒有把考核結果真正納入評價機制中,從而嚴重制約了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有效運行。2.個別社會環境一定程度影響了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作用的發揮。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作用的發揮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在這種大環境下,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師很難堅守“一方凈土”。于是,喧囂的“商業吆喝”打破了寧靜的潛心治學;急功近利的“成功學秘籍”擠走了名著經典;量化、指標性的考核壓倒了潤物無聲的誨人不倦;自我吹捧的造勢與宣傳淹沒了“俯首甘為孺子?!钡哪瞰I。當前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師德建設工作,但制度規章建立起來容易,成功執行卻并非易事。事實是,高校教師也是社會人,他們的價值取向、人生追求、職業意識等均已打上了深刻的社會環境烙印。因而,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作用的發揮程度如何并不僅僅取決于長效機制自身,也受社會風氣和大眾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三、新形勢下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策略

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國家和政府、高校與社會協同發力、共同參與,更需要各建設主體在尊重道德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采取科學、理性、有效的方式和策略,穩妥推進、精準實施。1.完善相關制度,整合高校師德建設力量。道德發展的復雜性決定了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存在著主體的多元性和建設力量的多樣性。但是,越是這樣越需要依法依規協調不同主體間的關系,整合各方建設力量,使之既各司其職又協同一致。首先,以《憲法》和《教育法》為依法治教的根本依據,國家和政府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給,如出臺高等教育改革法案、制定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規劃、完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等;另一方面,國家和政府特別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門要組織推進并指導、監督高校師德建設工作。其次,高校師德建設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統一進行。對此強調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盵4]為了整合高校內部師德建設力量,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道德委員會或依托既有的學術道德委員會,由它們負責本校師德規范的制定,調查、處理失德失范行為,受理有關道德問題的申訴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切實建立起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以專門的機構專司其職、“專抓專管”,避免由于師德建設機構的臨時性、拼湊性導致的“齊抓不管”、效率低下問題。再次,重視高校及教師所具有的專業化優勢,賦予其參與師德規范的建構、保護教師權力以及對教師失德違規行為進行行業處罰等權限。2.以完善教師評價機制為抓手,推動高校師德建設長遠發展。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涉及教師的工資收入、職務聘任、職稱晉升、交流深造等,直接關系著教師的切身利益,在影響教師發展方面具有“航標燈”“指揮棒”的作用,因而可作為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具體來說,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就是要及時改變當前評價機制在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獎懲制度中師德指標偏輕的現狀,并注意將師德指標適當細化、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特別是要避免出現業務評價指標“硬”而師德指標“軟”甚至可有可無的狀況。新形勢下,各高校應當理直氣壯地將政治立場、學術誠信、為人師表、仁愛之心、敬業精神等師德要素作為評價教師業績的首要指標,將其融入教師教學、科研、育人、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管理和考察中。強調指出:“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盵3]此外,要在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中實施“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這在學術誠信、評優晉級、職務聘任方面是十分必要的。3.以尊重道德發展基本規律為前提,走“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師德建設之路。如前所述,道德發展的基本規律表明,道德發展終歸要走“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路徑,高校師德建設也是如此。這就要求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設計應既能體現出制度的規范性和約束性,也能為高校教師的道德發展提供足夠的自主選擇和自我提升空間。就前者而言,“師德立法”是必然趨勢。即逐步建立和完善有關師德規范的法律法規,以法律條文明示的方式為教師行為劃定必要的道德底線標準,明確告知教師可為與不可為之事,并通過檢查、監督、懲戒等機制的有效運作來完成對教師道德行為的“他律”性規約。一方面,我們要珍惜高校教師自身在追求“過有道德的生活”中所具有的內在動力和內在需求,并為激發這些動力和需求創造必要的機會和條件:如建立志愿性的社會服務機制,使高校教師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體會到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進一步增強無私奉獻、服務民眾的熱情和愿望。又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創建友愛、和諧的校園生活,使教師在師生互動中因得到更多的職業價值感和成就感而更加愛崗敬業。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充分尊重高校教師關于道德滿足感的需要,通過各種獎勵機制肯定和鼓勵德行高尚的教師在道德方面發揮的示范和榜樣作用,以鼓勵先進、樹立典范。4.以社會道德治理為基礎,為高校師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由于道德問題的復雜性,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建立健全需要放置于大眾文化、民眾心理、生活風尚等社會大環境中去分析和把握?,F實生活中,高校師德狀況是整體社會道德水準的縮影,一些師德師風問題的產生基礎、表現方式、重要成因等都與現實的社會道德問題相關聯。因此,我們需要以社會道德治理為基礎,營造有利于高校師德建設的良好環境。實踐中,道德治理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并鼓勵社會團體和公民個體積極承擔治理責任和義務而進行的。它以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弘揚傳統美德為重要內容,針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堅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把專項教育與常態化工作機制結合起來,通過法律規約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機制,治理社會秩序,治理世道人心。顯然,社會道德治理是一項浩大繁雜的系統工程,任務艱巨,實施不易,但卻是必須下大力氣去做的基礎性工作。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EB/OL].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2014-09-30/2017-10-10.

[3].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10(2).

[4]就高校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人民日報,2014-12-30(1).

作者:張建紅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