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思考

時間:2022-12-26 09:47:40

導語: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思考

【摘要】建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重要內容。本文梳理傳統史學的精華思想,通過調研分析大學生史學教育現狀,分析史學教育缺失導致的思想道德觀念問題,有針對地從傳統史學的角度思考探索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的新途徑。

【關鍵詞】傳統史學;思想;建構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豆茏印酚小皣兴木S,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這里的四維,就是禮、義、廉、恥等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也是國家存在的基礎。有什么樣的歷史就有什么樣的國家。歷史教育在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不斷深入,將傳統史學精華思想與大學生思想素質提升相結合,解決大學生思想觀念建構的“最后一公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利于啟發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培養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有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一、傳統史學的精華思想及其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的價值

(一)“彰往而察來”的史家情懷。中國先民最早對于歷史的認識可見于“彰往而察來”(《易•系辭下》)。即史學的本質是關心未來,關心人類社會的歷史前途。這種樸素的辯證認識,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史學思想的源泉之一。司馬遷著《史記》,有“述往事,思來者”的撰述宗旨,這中“敘史事為后來人讀有所思”的思想不斷發展,成為中國傳統史學的一個精神,為多年以來的史家所共識,也是為史學任務的基本反映。在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中,這種史家情懷被融入,有助于讓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明辨是非曲直,筑牢思想道德觀念的根基。(二)“出乎史,入乎道”的歷史智慧。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有“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認為史學有大用。劉知幾認為史學“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龔自珍在《尊史》中指出,“出乎史,人乎道。欲知道者,必先為史。”歷史智慧與現代智慧是相對而言的,就現今世界而言,盡管歷史智慧有它的局限性,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割裂這二者的聯系,古人用他們的科學知識、認識水平詳盡的為我們作出了解答。當今中國,任何個人的認知與實踐活動都或多或少地會受到歷史智慧的指引與啟迪。在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中,普及古人對歷史智慧的探索過程,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三)“究天人之際”的人本思想。由古至今,傳統史學中的人本思想不斷發展,天與人、人與時勢的關系一直是史學家們熱衷于探討的問題。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書中所記載的歷史即是人的歷史,書中關于人在歷史進程中作用的認識與記述,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于人自己的力量、智慧、作用的認識。司馬遷開啟了中國史學人本思想的傳統,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此后的史學,可謂一直秉承著“人本思想”這一中國史學理性認識的標志。在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中強調人本思想,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人本意識,提高換位思考能力,處理好人際關系。(四)“溫情與敬意”的民族自信。錢穆在《國史大綱》序中寫下:“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边@種在抗日戰爭后方所持續支撐著中華民族的“溫情與敬意”,正是我們迄今為止最為自豪的,讓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民族自信所在。一個國家的強大,最終是要有強大的國民及國民素質,徹底的說是強大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中,加強傳統史學教育,增強民族自信,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情懷,提升凝聚力,更好地建設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傊?,傳統史學的精華思想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有著十分深遠的價值。這種價值是一種潛在的價值,是要通過一種合理的機制才能發揮出來,從而轉變為現實價值。

二、調查分析史學教育缺失導致的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問題

2016年,課題組先后在湖南多地高等院校進行調研,隨機發放調查問卷723份,收回問卷655份,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訪談68人以此了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狀況。調查結果顯示:60.8%的受調查者對傳統史學的概念模糊不清,9%的受調查者表示不清楚傳統史學是什么,26.7%的受調查者對傳統史學稍有研究,這其中有16%表示是在高中時期讀過的課外書中了解、喜歡的,7.3%表示對傳統史學思想沒有興趣。原因分析如下:1.非文科類專業所學課程,除大學語文外,已經完全不再涉及傳統史學思想教育。而部分專業中大學語文也只是選修,涉及史學的僅僅少數篇章。2.學生課外缺乏相關書籍的閱讀。即使是熱愛閱讀的人,大多數只在意歷史書本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文字記錄,殊不知作者對其歷史運動的看法觀點也是相當重要。3.教師、輔導員對史學教育的忽視。通過對現今教育與中國古代傳統的教育模式相對比,得出當下史學教育的特點:1.較多地沿用西方的學科設置,有利于學生的科學技能培養;2.增加了關注未來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相關部分;3.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部分較為缺乏。在調查中,大學生認為史學教育缺失可能導致或已經產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問題前三名分別為:1.誠信問題2.文化認同問題3.對自身的認識問題(心理問題)調查結果還顯示,大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的核心內容——誠信方面問題尤為突出。調查問卷中列舉的這些失信行為表現包括:學習方面的考試舞弊及學術造假,經濟方面的惡意欠費及欺騙欺詐,就業方面上的簡歷虛假夸大等,絕大多數被調查對象認為,這些行為給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

三、傳統史學新途徑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構的重要性

相對來說,大學生群體道德水準在全社會范圍,應處于較高的層面,但其思想不成熟,道德觀念不夠牢固,所以存在著很強的可塑性。在日常的生活中,絕大多數大學生雖然都能明白最基本的社會公德和文明禮貌,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會出現或多或少的不文明現象和行為。這些表明大學生對道德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僅停留在觀念和口頭上,還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行為規范。另外,還有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自我意識膨脹、行為盲目從眾、誠信意識缺失、道德防線下降等問題。道德觀念的建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論題。傳統文化經典著作《大學》中就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钡年U述,認為以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為宗旨,方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探尋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的新途徑,傳統史學不失為一個好的切入點。傳統史學精華思想的教育對于大學生塑造健全理想的人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一)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認為文化自信對于人和人類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至為重要,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推動社會變革、發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在抗日戰爭時期,錢穆就鄭重提醒世人:一個國家的國民對本國已往歷史,應“略有所知”且懷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至少不會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只有這樣“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傳統史學思想,是僅我們中國才有的、獨一無二的寶貴財富。它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提升文化自信,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提升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學生拔高思想認知水平,明確未來方向,開拓正確道路,增加激情和勇氣,培養毅力和韌性,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添磚加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二)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明德知禮。明德知禮就是明白道德,知道禮節。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鬃诱J為,學好“禮”是一切的基礎。所謂“不學禮,無以立?!蔽覈撬拇笪拿鞴艊唬匾远Y儀之邦享譽世界,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岸Y”,是個人之所以立命,學校之所以立校,國家之所以立國的根本,也是中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牢固基石。傳統史學中的“孔融讓梨”、“程門立雪”等歷史思想,以其禮儀背后崇高的道德內涵成為經典,流傳于世。所以,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加強傳統史學教育。學“禮”作為一種新途徑,有助于“明德知禮”的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三)有助于教育大學生誠實守信。《淮南子•說林訓》中有言,“馬先馴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人,應當先看是否講信用,然后再看他的能力如何。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第一)中坦言道,“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边@也是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的重要性所在。立德樹人的首要工作就是“立”,也就是要樹立好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傳統史學新途徑來思考立德樹人,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政治信仰方面,倡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勇于承擔歷史和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近現代歷史表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國家的歷史必然走向。傳統史學精華思想中的忠誠報效祖國、銘記社會榮辱、堅定人民立場等思考角度,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確立誠信的價值取向。二是在學習科研方面,號召大學生堅守誠信學習品德。學習傳統史學精華思想中的追求真知、知行合一、嚴守紀律等精神,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和科研風氣,踐行正確的求知觀念。三是在人際交往方面,提倡大學生以誠實守信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和前提。相如廉頗“刎頸交”,孫策周瑜“總角好”,雷義陳重“膠漆相投”,元伯巨卿“雞黍之約”……傳統史學思想中不乏人際關系處理的經典實例,事友以誠,是我們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必修之課,從傳統史學途徑來思考,案例實在,理論豐富,容易掌握。四是在經濟生活方面,要求大學生將誠信作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以傳統史學途徑思考,提倡“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合理規劃使用錢財,“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大學生信守承諾,自覺抵制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不正之風。五是在就業創業方面,需要將誠信理念貫穿職業生涯始終?!耙允窞殍b,可以明得失”,要號召大學生以誠信為基礎,遵守就業創業道德規范,切莫因小失大。(四)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擔當意識。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肩負著中國走向崛起、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使命和責任。從傳統史學新途徑開展擔當意識教育,把握歷史與現實的聯動關系,結合古今典故案例分析,能更好地讓青年人提高擔當意識,堅定理想信念。

綜上所述,傳統史學精華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建構具有重要價值,當下大學生教育中,史學教育缺失或將導致誠信、文化認同、自身認識等問題,若能較好地擷取傳統史學思想中的精華部分,以較好的形式潛移默化地貫徹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有效的新途徑,也必將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建構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宗云.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艾斐.文化自信何以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J].紅旗文稿,2017,(01):11-14.

作者: 姚思泉 李高權 李妮俊 曹欣 單位:湘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