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德育發展方向研究
時間:2022-06-08 11:41:33
導語:大學德育發展方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市場經濟條件下,唯利主義、金錢主義占上風,社會上充斥著有錢就是成功的觀念,加之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思想觀念的開放,以前那種鉗制的德育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學生德育的發展狀況。如何有效推進大學德育工作深入開展并取得良好效果成為一個重要課題。結合目前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筆者認為,應該從大學生生活角度入手,把高高在上的德育融入細微的生活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關鍵詞:大學德育;生活化
一、大學德育的誤區
校園傷害事情一次次刷爆網絡,引起人們的震驚,社會也對此高度關注,如此觸目驚心的校園傷害事件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的教育怎么了?我們從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一直到大學期間的思修課,無一不是在強調品德的重要性,無一不是在突出德育課程。這些事件的發生不禁讓人反思德育課程的價值及有效性。接連曝光的一系列事件,同窗之間因為一點小事引起矛盾大打出手,甚至造成血的教訓,這也越來越凸顯出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學生一直在被強調、被灌輸德育知識,可是知識與行動顯然是有距離的。應試教育下,我們的學生都熟知“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可是真正落實到具體行為和日常行動中的又有多少呢?涂又光先生曾說過“知道為智,體道為德”?!爸馈笔且粋€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認知,獲得思維上的能力;“體道”是一個融入生活、走進生活的過程,是一個在生活中感悟體驗的過程。所以知識與行動顯然并不是一致的,雖然在一些特殊情境下,知識與行動可以達到一致,但是在具體生活中,知識與行動更多時候是相分離的。在各大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開展了思想道德方面的課程,德育知識的教授可以說并不缺乏,也可以說,大多數學生的德育知識是擁有的,但是在落實到行動這一環節上似乎出現了一些問題。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應是如何將學生所擁有的德育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優良品德和良善的行為,使束之高閣的德育知識滲透到學生細微的日常生活中。當前高校德育的主要誤區———去生活化,學院派的德育課程缺失了與生活的聯系,使德育成為在課堂上才關注的內容,忽略了德育本身的屬性。只有將德育的內涵貼近生活、融入生活,并轉化為行動,才是德育的全過程。
二、大學德育的現實出路———回歸主體、回歸生活
有效的德育應該建立在有意義的道德學習的基礎之上,而有意義的道德學習只有密切聯系學習主體的生活實踐,才能稱得上是“有意義的”。中國大學傳統德育主要有三大主導方式,即教導、榜樣和規約,這三大主導方式的實質是“教會順從的道德教育”。傳統的高校德育往往忽略學生這一主體,把教師放在德育范式的中心位置,把本應作為德育主體的學生置于只知接受的位置,扼殺了學生在德育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創造性等,這種沒有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的德育過程只能是徒有其表的,灌輸的德育內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的行為,但不能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觀念,只能使學生說什么、做什么,不說什么、不做什么,卻不能迫使學生想什么、不想什么。傳統的高校德育只注重課堂上的教學,脫離了生活和社會的情境,教師讓學生熟記一些空洞的道德名詞和名人名事,無法使學生體驗到真實生活世界的豐富和樂趣,德育被人為地從生活和社會中抽離,遠離了真實生活情境的德育變得索然寡味、味同嚼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目前高校德育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無法實現與社會環境相連接的德育情境,各種德育力量也無法被整合利用,缺乏強有力的德育合力。
(一)回歸主體
教育是學習主體自我建構的過程,傳統灌輸式的德育嚴重侵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習主體的個性和內在要求缺乏充分的考慮,用外在強制性的規則去要求學生,使學生對德育產生了逆反性的心理,對德育工作產生了不良影響。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較高的社會知識層次、較強的求知欲望和較強的民主意識,具備一定的道德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大學生不會只充當被動的接受者。德育生活化要求德育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應更多地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不能只是通過片面的管理和規制去強制學生。
(二)回歸生活
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生活世界是道德的意義和價值的源泉。每一個人都是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的,因此個體道德也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道德教育只有生長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因此,當前高校德育的現實出路就是回歸德育生活化,在高校德育過程中重視德育的主體———學生,扎根于生活世界,使學生在生活與實踐中自由生長,在德育課程中把學生和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達到最優的效果。高校德育生活化,也就是讓道德教育回歸到高校學生的生活中去,使學生不只是接受道德教育課程,更重要的是把道德內容滲透到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一個實踐與交往相交織的過程,實踐與交往組成了學生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是在實踐中成長,在交往中生活。這也決定了高校德育需要把實踐作為基本價值取向,促進高校學生和環境之間的互動。杜威認為,人生活在世界中應該積極主動地改造環境,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去適應環境。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暴露出來的主要問題是重知識、輕踐行,德育在理論方面投入過多,忽略了對于學生日常行為的具體指導,單純地傳授德育知識并不能提升高校學生的道德,也就更無法實現道德成為學生改造環境、創造美好生活工具的愿景了。德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了解德育知識,最重要的是做出符合德育所宣傳的德育行為,這種行為也是衡量高校德育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當今社會,人際關系對于工作、生活越來越重要,交往是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它滲透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往也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過程。高校德育也需要通過交往與對話的方式來進行,通過交往與對話來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交往理論最早被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引入教育領域,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的作用是運用各種方法激發精神生活,而對精神生活最有意義的是交往。他還將大學精神交往與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學術視為大學的理想而放在平等的位置。從雅斯貝爾斯的理解來看,高校德育過程可以通過教師之間、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多個主體的交往活動來實現高校德育目標。高校學生有生活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求,交往是高校學生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狀態。因此要開展有效的道德教育,高校需要滿足學生對于交往的需求,并且要全方面創造條件,把這種交往的需求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去,使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對于如何使德育走進學生的生活,目前也有一些越來越重視德育知識轉化的好跡象。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中獲得冠軍的武亦姝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在學生中推廣《傳統文化讀本》,他們并不是簡單地要求學生去背誦這些古詩詞,而是從文化的角度,提升學生的文化鑒賞力,使學生在古詩文教育中感知生命與周圍事物的關聯,引導學生在行動中成長為這樣的人。復旦附中的語文老師張慧騰,他在學校曾參與編寫《中國人》讀本,并擔任“儒家理想人”的講課任務,曾感慨道:“我意識到自己所教的德并不是一門普通的學科。我的教學除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有關儒家的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在心中構建起一個‘儒家的理想人’,甚至在行動中成長為這樣的人?!焙颖笨萍即髮W的思政學院也在嘗試改革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把思政課的課時一部分用于課堂學習,另一部分用于實踐活動,如去參觀革命圣地,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在這些貼近生活實踐過程中,讓學生的德育知識充分接近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轉化為行動。
作者:馬楠楠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文藝文.大學德育路徑生活化[J].道德與文明,2007(05):69-72.
[2]文藝文.論大學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與文明,2006(01):43-47.
[3]張祖華.德育生活化和大學德育模塊化教學[J].教育探索,2010(04):127-129.
[4]吳昌政.大學德育的價值取向[J].道德與文明,2006(01):48-50.
[5]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諦[J].教育研究,2008(09):76-79+92.教育研究
- 上一篇: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勵策略研究
- 下一篇:礦山機電設備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