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主體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8 11:27:00

導語:道德教育主體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主體性管理論文

道德教育向何處去?在社會轉型時期,在社會現實道德處在急劇蛻變的今天,我們應選擇什么樣的道德教育模式作為努力建設的目標?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道德教育變遷所依賴的現實經濟基礎的變化,同時還要把握道德教育自身演變的內在邏輯。于是問題可進一步歸結為:道德教育在當今現實條件下能夠何往,它自身的發展邏輯決定它必然何往?我們先行討論三種有代表性的回答。

“西化適應走向”,認為道德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必須成為社會生產力和市場體制內在的推動力。道德教育模式的設計要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目標,培養市場體制所需要的理性的“經濟人”。認為西方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模式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確立市場體制所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因此,必須以“西化”為具體方向,設計和建設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道德教育體系。把培養市場主體“經濟人”做為培養目標,把“合理的功利主義”和“合理的個人主義”作為道德教育的主導價值觀念,把平等、誠實、守信、負責等市場倫理規范作為教育學生的主要內容,把多元價值下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做為道德教育目標的重要方面。

“西化適應走向”,正確地看到了市場體制在中國建立的這一必然趨勢,道德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必然被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決定,注定要為發展與變革服務;看到了市場體制不僅將解放生產力,而且也解放和提升人,總體上趨于提高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表現在市場參與的獨立人格、自由與權利、競爭與效率、公平與守規則等觀念的確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國市場經濟對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國政治依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對個人自由的過份約束和對生命激情的壓抑,以及其對于市場倫理要求的抵觸,對市場經濟發展的阻礙;提出了對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道德教育和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適應走向”對市場經濟給社會道德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為社會經濟規定并為經濟服務,要不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從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終極目的上對市場經濟可能帶來的負面道德影響給予適當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養追求合理利益的“經濟人”基礎之上,將他提升為高尚情操的“道德人”呢?或者說,道德教育有沒有超越市場經濟要求的其他終極性追求呢?“西化適應走向”似乎忽視這些。不同國家,市場經濟有自己的特殊性,無視中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公有制占主體地位以及儒家思想傳統的影響這些事實,主張道德教育的全盤西化,顯然是行不通的。

“傳統適應走向”,同樣認為道德教育必須為市場經濟服務,并應成為其精神支撐點。但認為道德教育不是通過培養市場所需的“經濟人”直接為市場經濟開辟道路,而是通過以“性善”和“仁愛”為核心的教育來提升“經濟人”,為他們尋到失落的精神家園,批判和抵御現代化和市場化帶來的道德滑坡等負面效應,從而反向的、間接地完善市場經濟;認為傳統道德教育與現代化、市場化沒有根本的沖突,象東南亞那樣,只要將傳統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轉換,同樣可以成為我國市場經濟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張在傳統的視野里重建當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愛國主義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張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主張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教育等。

“傳統適應走向”,正確地看到了市場經濟這一不可回避的現實,肯定了傳統道德教育是我們今日重建道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們無法割斷歷史的深厚聯系,同時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可能帶來的道德教育中非常嚴重的問題,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然而,“傳統適應走向”只是無可奈何地承認市場經濟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進性地為市場經濟服務,是用間接地、糾偏、完善、補充的形式為市場經濟服務,是一種被動的適應。似乎不愿意承認,由于小農經濟的眼光和封建專制政治的限定,傳統道德教育的主導精神同市場化、現代化是相抵觸的。過分渲染和夸大了市場化、現代化的負面,以致不承認西方現代化的成功與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體系是分不開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張道德教育有其相對獨立性,不要一味地為政治、經濟服務,充當社會的工具,培養社會需要的“政治人”、“經濟人”,應該有其本位的價值,即培養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對人格進行提升。主張從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構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類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價值規范作為道德教育的基本規范,以人類共同性終極性的道德追求作為道德教育對個人激情和欲望的壓抑,倡導傳統道德教育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對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強調道德教育要把人從物欲、利己中提升出來,實現人的精神本質,從禁欲、社會的壓抑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主體性本質。

“融合超越走向”正確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單純作為政治附庸、經濟工具的時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優缺點;看到了道德教育中的終極價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與規范在當今中國道德失范的情況下的重要意義。然而,“融合超越走向”似乎回避市場經濟對道德教育建設提出的現實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場經濟對道德倫理帶來的負效應,看不到市場經濟本身的倫理內涵和對人的提升與解放的重要意義,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與解放是一個歷史的生成過程,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盡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種超然于現實經濟和政治之外的態度,但從客觀效果來看,它實質上是以一種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來適應經濟和政治要求的,也無法回避現實。即使如此,它對于現實的態度仍是消極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我們認為,上述三種道德教育走向的選擇都只是基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某一階段、某一方面的重點性需要而提出的。如果我們把市場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看成一個生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會發現以上三種選擇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同時,它們都包涵在道德教育自身演變的邏輯之中。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道德教育模式的存在和演變、歸根到底要由市場經濟這個經濟基礎和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然而道德教育又決非市場體制的簡單附屬物,相反它經常落后于或走在經濟制度變革的前面,對市場體制的形成與完善起著阻礙或推動作用,同時道德教育又有它相對獨立的追求,即對人的直接提升和解放。換言之,面對市場經濟、道德教育既要適應,又要超越,這是它的主體性的表現。而這種適應與超越的主體性表現在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市場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之中。

我們面對的起點是“依賴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它的實質是為了一個政治理想的目標,個人的自由與個人的感性物欲受到嚴酷的壓抑,集體主義和大公無私是核心的教育原則。道德教育政治化,培養社會政治需要的人。道德教育的理想性和神圣性,壓抑了人的生命激情并使之敵對化。這是同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和小農經濟的意識相適應的。因此隨著市場體制的確立,這種依賴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勢必被“適應經濟的感性道德教育”所取代。主張合理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解放理性道德教育對人的欲望和自由的過分壓抑,頌揚人的生命激情,培養市場主體“經濟人”,為生產力的發展和市場體制的建立開辟道路。如“西化適應走向”正是看到這種趨勢。道德教育在這里從依賴政治走向適應和促進經濟,主體性和獨立性得以張揚。然而,感性道德教育過極之后將一味地放縱個人的物欲和功利,任個人生命激情的馳騁,其相對于依賴政治的理性道德教育而具有的生產力和道德解放意義也就會徹底喪失,即使對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會起到嚴重阻礙作用。這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須對個人的生命激情重新加以合理的規范與升華。道德教育要在培養“經濟人”以推動和完善市場體制的同時,培養“道德的人”,實現社會和個人、功利和理想的重新和解。這就是“超越經濟的文化道德教育”?!皞鹘y適應走向”、“西化適應走向”、“融合超越走向”在這里得以綜合。

顯然,從依賴政治到適應經濟,從促進經濟到超越政治、經濟而提升人,是道德教育的主體性的必然走向。當前,道德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一是實現從依賴政治向適應經濟的轉化、突破理性模式對生命激情的禁錮,調動功利、個人意識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培養個人的獨立人格;二是實現從促進經濟向超越政治經濟從而提升人的轉變,突破感性模式的局限,反對縱欲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同社會利益的對抗,提倡理想主義教育,培養個人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