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高校生態德育思考

時間:2022-10-13 11:22:29

導語:新時代下高校生態德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下高校生態德育思考

摘要:近年來生態危機問題頻發,高校生態德育的問題也再次凸顯,關于大學生生態德育也引發眾多高校師生的深思。同時邁入新時代,對生態道德建設的重視程度也顯著提升,高校應以此為出發點,結合當下思政課教育模式,加強對大學生形成良好生態道德的引導,培養大學生更寬廣的道德視野,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生態德育,大學生,生態道德建設

在高校的生態教育活動中,生態德育是一種新興的德育觀念,具備前瞻性、開放性、可持續發展性等特點,致力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新型生態觀,鼓勵大學生積極踐行生態美德,尊重生命,敬重自然,堅持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因此,面對生態問題的不斷檢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以敏銳的學科自覺性,反思其凸顯的問題,加強對高校生態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層次探究,思考與分析加強高校生態德育的有效路徑。

一、高校生態德育的必要性

高校生態德育作為生態教育的一種,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是兩種教育理念,但塑造人的最終目標卻是一致的。下文將從兩者之間的關系出發,剖析實施高校生態德育的必要性。(一)高校生態德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鮮活的力量。面對頻發的生態危機,作為一項新興的創新型教育活動,高校生態德育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位置,發揮自身知識力量,探究生命的價值,正面反思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二)高校生態德育為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教育目標提供了強勁的智力支持。針對生態問題,高校生態德育“以人存在的本真方式為邏輯起點,以生態倫理學為哲學座駕”,反思危機發生的根源及其帶來的危害,以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為指引,使大學生自覺地形成保護生態、愛護自然的意識和覺悟,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生態危機的發生追根溯源是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失衡,因此總結其經驗與教訓,高校生態德育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教育理論,應結合生態保護的具體事跡,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去貼近生活親近自然,相比于傳統說教更具感召力和說服力,更能與學生達成思想共鳴,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標。(三)高校生態德育的開展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科學性,方向的正確性。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每個人都獲取了表達自己觀點的平臺,網絡上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撲面而來,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難以辨別各類信息的真實性,其中一些虛假和生態觀存在扭曲或誤解的信息很容易給大學生帶來錯誤的引導,使其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和認知,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高校針對層出的考驗,積極加強生態德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生態觀,使得大學生客觀認識生態危機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生態道德思想和思維方式,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又為其指明了發展方向。

二、高校生態德育的可行性

(一)生態文明思想為高校生態德育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多地實地考察中曾明確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謀求發展。”這一生態思想指引著美麗中國建設,同時也為高校生態德育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豐富了高校生態德育的重要內容,重視大學生生態自然觀、綠色發展觀、綠色消費觀的養成,使大學生生態德育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態理想人格,從而開辟了高校生態德育的新局面,推動高校生態德育邁上了新的臺階。(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其生態德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生態危機的爆發,是對人們生態倫理認知的檢驗,也直接顯現出加強生態德育的必要性。在大學生道德人格發展的目標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態德育具備相同或相通之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納入生態德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主要平臺,使大學生把生態道德內化為堅定的信念,樹立良好的生態道德思想勢在必行。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培養大學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堅定“生態良心”,使其產生對生態環保的高度責任感,進而使大學生生態道德觀念真正的入腦入心,在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上留下深刻烙印。(三)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為高校生態德育提供了前進方向。進入新時代,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進一步明確,這也為高校開展生態德育提供了方向。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生態道德作為基本道德自然也囊括其中。系列生態問題,使我們認識到離開自然的饋贈,我們將無法生存,我們應從正確的生態觀出發,著眼于長遠利益,倡導協調可持續發展,致力于引導人們樹立新型自然觀,堅持“和睦相處,互惠共生”。高校在此基礎上完善生態德育,以培養具有生態人格的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為目標,在生態道德基礎上,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三、高校生態德育的實現途徑

(一)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夯實生態德育的理論基礎。正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識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基石,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這一科學理論,不僅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和掌握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也為高校生態德育奠定了根基。深入開展生態德育,就要以科學的理論來武裝人。學校可開展關于生態保護的專題講座,積極向學生傳遞關于生態環保的國家方針政策,增添學生個體責任感,同時也加強了大學生生態環保的相關知識儲備。高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要求高校對生態德育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從而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全面的生態德育,使生態道德作為大學生基本思想道德深入學生內心,以提升大學生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思想道德素質。(二)加強高校生態德育師資隊伍建設。高校為提高生態德育的質量,必須做好教師的培訓和引進工作。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豐富生態德育知識和提升教學技能兩部分,根據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著手,提供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的培訓。對于生態德育知識欠缺和未接受過專門生態學教育培訓的教師,應該注重生態法律法規、生態倫理知識的系統強化。對于新入職的教師,加強教育教學經驗的培訓,使他們能夠充分了解生態德育的教學理論,能夠把生態德育的知識與生態德育的觀念滲透到所教授的課程之中,做到理論提升與教學改進相結合,始終保證傳遞給大學生的是生態德育領域最前沿水平的知識和內容。同時為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需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引進的人才要堅持補缺攻堅原則,補缺是指引進的人才要是生態德育方向的,能夠補缺高校師資的空位。攻堅是指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發揮其感召力和號召力,促進高校生態德育實現快速發展。(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高校生態德育良好氛圍。為發揮高校生態德育的最大實效,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貫徹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努力打造一個舒適優美的校園環境。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包括校園規劃布局、校內景觀綠化、基礎設施建設等要注重校園的人文氛圍鑄造,構建清新的校園環境。從外在來看,學校要以生態環境為基礎,根據自身的傳統校園文化和特色,打造良好的人文景觀,以營造朝氣蓬勃的校園生態文化氛圍。同時,可以增添“生態環保,攜手未來”主題文化墻,開設系列生態保護典型事跡宣傳欄,通過校園物質文化的熏陶,促進大學生生態道德建設。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高校對生態德育的重視日益提升,鼓勵大學生學會感恩和尊重自然,弘揚生態美德,把培養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養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同時也精心設計一些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提升學生對良好的生態道德的追求和理解,使得生態道德觀念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四)大力開展生態德育相關實踐活動。實踐育人應作為高校開展生態德育的重要方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能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第一,組織開展生態道德文明教育活動。通過以生態反思、綠色環保、善待自然等為主題的海報宣傳或讀書會系列活動,加強大學生對生態道德的認同感,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地去了解生態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第二,積極引導大學生節約資源,綠色消費。設立生態危機爆發原因學生觀點采集欄,使學生正視其發生根源,從而轉變大學生消費觀念,逐步改變以獲得大量物質生活資料的過度消費行為,倡導適度消費,追求理性消費和健康環保的消費。第三,積極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大學生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情感的集中體現。由此,高校應鼓勵大學生參加以促進良好生態環境為目標的志愿服務活動,在節約資源、珍愛生命、抵制污染、保護環境的志愿活動中傳遞愛心,傳播文明,這種寓教育于服務的形式,既能增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能使大學生接觸自然,親近自然。

四、結語

總之,進入新時代要求高校生態德育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這既是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又是社會賦予高校的重大責任,高校應及時反思生態德育存在問題,立足實際,積極創新,探究適用新途徑,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生態道德觀。

參考文獻:

[1]魯潔.當代德育基本理論探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楊彩玲.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生態化趨向的策略分析[J].河南社會科學,2014,(8).

[3]郭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5,(10):74-76.

[4]索海超.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

[5]陳曉東.我國高校生態倫理教育的路徑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作者:趙星月 單位: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