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工作存在誤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1 04:47:00
導語:小學德育工作存在誤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誤把學生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當作道德問題,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混為一談
由于家庭、社會或個人主觀不良因素的影響,許多學生往往產生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等心理現象,并在此基礎上做出違背道德規范的事情,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不從心理健康角度找癥結,引導學生修正不足,反而錯誤的用道德準則對學生進行機械、空洞的說教,對少年兒童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在德育實踐中,很多老師認為孩子任性、調皮甚至打架斗毆是道德品質惡劣的表現,并采取嚴厲的措施加以防范或嚴肅處理,他們很少從孩子內心的本質上去看待這個問題,其實這部分孩子的本質并不壞,只是一時沖動而為之,如果用道德因素去評判學生,那就大錯特錯了,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二、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促使學生偏離道德目標
對少年兒童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引導他們感悟人生意義,正確認識自我、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德育工作的核心仍然是幫助孩子區分基本的善惡、是非、美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開始學會做人”,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以及家長功利思想的驅動下,學生視分數為命根,只要學習好,只要拿第一,只要得高分,那么個人就是最好的、最榮耀的,使學生道德意識中自私自利、惟我獨尊思想泛濫,在道德行為上只有自我,對他人和集體的利益、責任視而不見。在國際體育競賽的賽場上,當我們看到某些運動員拿不上金牌就放棄比賽的場景時,就不會感到吃驚和奇怪了。這種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信念十分不利,使他們很容易輕視甚至放棄對他人對集體對國家所負有的道德責任。
三、刻意拔高、生搬硬套的德育工作方法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由于小學生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相對貧乏,所以針對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必須根據其已獲得的經驗,循序漸進的推進,切忌刻意拔高、生搬硬套,德育工作不能違背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生活規律和品德發展的規律。例如對一、二年級的學生宣講學習對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報效祖國、成就事業,無異于對牛彈琴。
四、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而忽視了師德建設
加強學生德育工作,提升學生思想品德和道德操守,關鍵在于教師道德的提升。教師良好的道德形象對小學生具有巨大的沖擊力和感召力,同時也具有潛移默化的功效。如果學生在老師身上看不到、體驗不到、感受不到師之高尚、師之美德,那么要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堅定的道德信念將是一句空話。師德最主要的內容應該包括愛心、人格、品行以及奉獻、公平、公正的精神。愛心是前提,愛學生是師德的一個重要核心,德育就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感召,沒有愛就談不上德育,在缺少愛的集體中成長的孩子,要使他們具備高尚的品德只會是一種奢望。教師的品行、人格是學生學習的活標本,道德水平高尚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奉獻是道德規范的內在要求,樂于奉獻的教師,會給孩子們帶來歡愉,從而使他們受益。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堅持公平、公正是現代道德的重要行為準則,教師對優秀的孩子要嚴格要求;對后進的孩子要寬容關愛,因材施教。因此加強學生德育工作,必須以提高教師道德素養為前提。
在教育實踐中,有的教師總是自然或不自然的給一些成績好又聽話的學生以優待,時間一長,這些學生也覺得自己很優秀,把老師的特別照顧和禮遇當成理所當然,而他們一旦在生活中或社會上遭遇挫折和不幸,往往不是想辦法正視困難、解決問題,而是怨天尤人、投機鉆營。一些學習差的兒童由于屢遭不公正待遇,逐漸仇視“優等生”,進而發展到心理冷漠、仇視社會,以致做出危害他人和社會的偏激行為。所以,加強學生的德育工作,促進學校德育工作上臺階,沒有一支道德精良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是萬萬不行的。
五、學校德育工作不能重宣傳輕落實
青少年的良好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社會道德規范只有通過學生親身實踐才能內化為他們的品質。目前學校德育工作雖然采取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手段,而且花樣不斷翻新,但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效果卻并不明顯。例如學雷鋒活動每年都在轟轟烈烈的開展,但人們普遍感覺學習雷鋒的活動已經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雷鋒精神只在每年三月的某一天出現,在剩下的364天中,人們似乎徹底遺忘了雷鋒!學校的德育工作在搞好“形式”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學生的道德踐行,堅持正確的道德觀念與學生的道德實踐相統一,多在日常生活中豐富構建高尚品德的渠道,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之,學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需要我們認真總結,采取科學的方法,用務實的態度積極推進,努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科學管理,扎實有效的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