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運用
時間:2022-06-09 09:19:10
導語:新媒體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高職院校開展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是實現對技能型人才全方位提升的重要舉措。本文在研究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新媒體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優勢,總結得出利用新媒體開展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德育教育;新媒體;優勢;途徑;方法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多方教育的總稱,在高職院校開展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對技能型人才的全方位提升,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新媒體具有傳播快速、互動靈活、信息擴展等特點,在給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形勢下,分析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新媒體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優勢,得出運用新媒體創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對增強德育工作吸引力、針對性、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1新媒體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優勢
1.1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①對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階段的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說,運用生動形象的新媒體表現形式,對德育內容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和包裝,形成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產品,進行廣泛轉播,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②對于個性化程度不斷加深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運用靈活的新媒體運營優勢,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興趣愛好的高職院校學生,采取分層分類的方式,以不同的新媒體形式進行推送,能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需求,使德育作用更加高效。
1.2有利于擴大德育工作的有效覆蓋面
①利用新媒體的超高覆蓋率,可以有效擴大德育工作的覆蓋面。據《2018中國大學生日常生活及網絡習慣調研報告》調查,至少有86%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就開始使用手機上網,而絕大部分學生都高卷入度地體驗過BBS、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網絡短視頻等應用,而在大學生群體常用的APP中,有96%的學生使用QQ、95%的學生使用微信、87%的學生使用微博,利用好以上新媒體,能更直接、更有效地達到德育目的。②利用新媒體強大的傳播力,不斷擴大德育工作的影響力和輻射范圍。新媒體傳播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可以說隨時隨地都可以傳播資訊,這是新媒體優于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另外,通過人際傳播,優質的新媒體內容被不斷轉發、分享,點擊率和閱讀量不斷增加,傳播效率不斷提升,有利于擴大德育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范圍。
1.3有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①新媒體豐富的、優質的德育內容,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在政府的管理下,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不少新媒體平臺在內容生態上守正創新,生產了豐富的、優質的德育資源,成為學生提升自我、全面成長的重要渠道,其中不僅有“學習強國”、政務微信公眾號等官方平臺,也包括B站(嗶哩嗶哩)、知乎等社會平臺。據《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19年中國新媒體發展綜述》[1]的調查,截至2019年5月,已有2027萬人在B站學習,相當于2018年高考人數的2倍,用戶在B站直播學習時長突破200萬小時。②新媒體良好的互動性,加強了“?!ど鼻楦薪涣?。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自主性不斷增強,他們有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的愿望,而傳統的單向德育方式無法滿足。新媒體具有互動性的特點,學生可以通過參與話題評論、點贊,線上投票、話題討論等活動,實現與學校的互動。通過互動,學校進一步了解學生所想、所思、所慮、所求,有助于學校各部門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與此同時,學生也加深了對學校的理解,加強了對學校的認可,有助于形成學生對學校、對教師的緊密情感聯系。
2利用新媒體開展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2.1持續創造優質“新媒體+德育”產品
①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遵循“傳遞正能量,唱響好聲音”的工作理念,利用新媒體做好對理論知識的詮釋、對校園生活的宣傳、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對學生權益的維護。打造適合青年學生話語體系的,符合青年學生接受水平的作品體系,實現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②堅持完善產出流程。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產出流程,不斷提高產出效率和產品質量。以制作微信推送為例,可制定“確定選題—內容生產—運營維護—審核—”5個具體流程。③堅持創新產品形式。圖片、表情包、視頻、GIF動圖是近年來受到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形式,具有直觀、有趣、生動的特點,特別是短視頻持續“走紅”,一躍成為5G時代的流量熱點。其節奏快、短小精悍的優點符合青年人口味。要使德育內容更具吸引力,有必要提升短視頻制作水平,強化短視頻內容策劃,充分挖掘短視頻德育功能。
2.2搭建多功能融合的“新媒體+德育”平臺
①堅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搭建具有一定服務功能的德育平臺??茖W謀劃、爭取資源,借助新媒體平臺強大的附加功能,積極開發成績查詢、權益維護、心理疏導等線上服務功能,利用功能性增強平臺用戶黏性,使平臺成為學生獲取服務、與學校積極互動的高效選擇。部分高職院校就此做了較好的嘗試,他們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私信信箱為平臺,通過開通留言互動功能,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做好隱私處理,協同多部門給予解答,然后編輯成文章發表,從而幫助高職院校學生解決成長困惑,引導學生認知世界、認識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充盈、有責任感、有擔當、有信仰的人。②堅持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搭建具有育人功能的德育平臺。一是強化新媒體作品內容供給,搭建知識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德育平臺。利用直播、視頻、圖片等形式進行德育內容再造。二是打造正能量“網紅”,拉近與學生距離,提升平臺吸引力和凝聚力。契合高職院校學生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通過打造品牌、生產原創作品、開發周邊產品、打造品牌IP形象等舉措,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新媒體代言人,也可稱為正能量“網紅”。
2.3打造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媒體+德育”工作隊伍
①從教師層面來說,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需要提升媒介素養,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做好心態調試,實現角色轉變。受到新媒體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選擇性和多變性增強,他們對老師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調試心態,主動轉變,不僅要上接天線,也要下接地氣,不僅要做學生前行的引路人,更要深入學生、貼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人”。二是拓寬知識面,拉近師生距離。面對新變化,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要不斷擴展知識面,對于學生喜愛的新事物,愛說的新詞語,愛聊的新話題,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學會運用,以此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強德育影響力。②從學生層面來說,要打造一支作風優良、素質過硬、本領突出的學生干部隊伍。一是要加強對學生干部的遴選,完善選拔機制。要選拔真正具有創新思維、較強抗壓能力、有主動性、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學生,以滿足新媒體產品“快、多、好”的需求。二是要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訓,形成常態。要配齊配強指導教師,專職指導教師可以發揮引導、培訓、監督、審核等多重作用,重要性不容忽視。三是要邀請專家,常態化開展培訓,幫助學生提高業務水平。特別是視頻制作等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的環節,更需要引入專業培訓。
參考文獻
[1]曾祥敏.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19年中國新媒體發展綜述[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
[3]陳龍國.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創新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4(4):119-122.
[4]易連云,蘭英.新媒體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危機及應對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5):67-70.
[5]周純.論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的創新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2):14-15.
作者:張自力 單位: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工程教育的實踐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及農業保險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