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04-04 07:58:38

導語: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與出路

摘要:文章以揚州市Z小學為例,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首先調查了Z小學德育課程的開展情況,然后分析了學校德育教學的問題與原因,最后提出了德育工作開展的新思路,包括創新教學理念;豐富實踐形式;完善德育層次性。

關鍵詞:小學德育;評價體系;實踐形式

現代教育已經不再用成績來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優秀,而更多的依據素質教育理念中全面發展的觀點來衡量學生。學校根據教育方針中提出的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來開展德育工作,也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重智育而輕德育、忽視德育教學的實踐性等。以揚州市部分小學為例,雖然很多小學為了迎合教育目標會開設思想品德、社會品德課程,但實際的教學內容往往更偏向于思想、社會方面,并沒有專門的進行道德教育。除此之外,因為揚州地區升學壓力大、考試競爭激烈等原因,很多家長只盼著孩子出人頭地考高分,根本不管學校是否進行道德教育,這也間接導致學校重視智育而忽視道德教育。

一、Z小學德育課程開展情況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分別從揚州市Z小學(以下簡稱“Z小學”)第一學段、第二學段和第三學段的學生中各隨機抽取100名學生,共300名學生參與本次研究。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98份,剔除無效問卷4份,實得有效問卷294份。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針對思想品德課程課時安排情況、上課內容和考試安排情況等方面;第二部分為簡答題,具體表現為設置學生平時可能遇到的與道德有關的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作答。通過分析問卷,得到以下結果。(一)思想品德課或其他德育課程課時安排情況。調查顯示,94%的學生面對思想品德課程課時安排這個問題時,選擇了“一周一節,且與其他課程合并”這個選項。可以看出Z小學沒有足夠重視德育課程的課時安排,使德育課程的課時被其他課程擠占,這也反映了當代小學面對德育教學和主科教學的態度。(二)德育課程評價方式。在針對德育教學評價的問卷中,23%的學生選擇“有課堂練一練”,16%的學生選擇“有考試”,并且選擇“有課后作業”和“有考試”這兩個選項的學生中,81%的學生認為德育課程“評價方式單一”。這些數據表明,Z小學在德育課程結束之后,并沒有安排相應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意志等進行檢測和評價。(三)學生參與德育教學的程度和興趣。有71%的學生反映思想品德課中的“學生參與度低”,有78%的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非常無趣”。由此可見,Z小學在德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降低。(四)學生道德知識的運用情況。在調查問卷的第一部分,有89%的學生反映思想品德課“幾乎沒有”道德行為的實踐;并且在對調查問卷第二部分進行分析之后,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在相對客觀的道德知識方面的回答令人滿意,而對問卷中設置的具體情境的回答則顯得不甚樂觀。具體表現為小部分學生無法理解具體情境的真正含義,超半數學生不能將思想品德課中學到的道德知識運用到具體情境中。

二、學校德育教學的問題與原因

(一)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傳統教育主要注重學生應試科目的講授,重視課堂教學,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培養,雖然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即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當代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非常深,尚未擺脫應試教育思想,對不在考試科目之內的道德教育并不重視。并且,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學生的思想也變得社會化、功利化,認為道德這種抽象的、沒有具體評價體系的觀念對自己的就業和發展沒有什么幫助,于是逐漸喪失了道德需求。(二)德育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很多人會說道德知識是可以通過考試來表現一個人的道德水平的。就像蘇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識”。但是評價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不能簡單地用考試來評價。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健全完善的德育評價體系,很難對德育進行量化評估,這也是導致學校德育邊緣化的原因[1]。(三)忽視德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育大多以教師為主體,學生依照教師的講授內容來學習。杜威曾說“地圖不能代替實際的旅行”,德育也是一樣。學生僅僅掌握德育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重,而學校并沒有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多數學生的道德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樣無法激發學生德育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學校德育教學的效率。

三、小學德育工作開展的新思路

(一)創新理念,強化德育課程的代入感。首先,學校管理層面應加大德育課程開展的力度,增加德育課程的排課時間。其次,學習教研組層面可以通過整合課程資源,以主題周的形式將德育課程與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課程學習內容有機結合,而信息化的到來也為學校的德育教學帶來全新的方法。再次,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可以利用教室多媒體等科技手段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如利用VR技術創設生活情境、模擬場景考查學生對德育理論知識的運用水平[2]。同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拓展教育空間,將德育課堂延伸到博物館、公園、圖書館等地,讓學生在現實的社會交往中學習愛護圖書、尊重自然、不要喧嘩和自覺排隊等德育知識,警醒自己身體力行地實踐德育。真正做到將德育教學融入生活,從而讓學生從生活中理解和實踐道德知識。(二)豐富形式,增加德育過程的實踐性。德育的目的是希望以積極的方式使學生對道德知識進行道德實踐。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正面強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興趣,鼓勵在班級中積極幫助他人及其他有較高德育實踐志向的學生。學校還可以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德育。例如,每年植樹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植樹小衛士”活動或清明節開展“緬懷英烈”的活動等。通過這些具體的活動,使學生的素養得到提高,也使學校的德育建設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三)提升層次,完善德育的層次性。德育實踐活動既要面向全體學生,也要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做到易操作、易參與,才能達到更好的活動效果。正如科爾伯格在“海因茲偷藥”的道德兩難故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海因茲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也因此得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4]。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如果教師在德育教學中給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灌輸不要偷東西、詐騙這些學生難以理解的德育知識,就會令學生感到無趣、挫敗感,繼而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應當設立不同的德育目標。在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可以通過講道德故事、看道德性主題動畫等較為生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與故事或動畫主人公產生共情,從而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而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拔高德育教學目標,也可以結合社會時事進行教學。

總之,作為學校德育教師,需要積極主動創新轉變德育教學理念,注重德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多層次德育教學,真正提高學生道德素質,讓德育不再局限于教材之中,而是切實體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之中。

參考文獻:

[1]張妮艷.科爾柏格的德育實踐策略對高校德育實踐工作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8(3):57-61.

[2]魏云生.學校德育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德育教學的生活化[J].學周刊,2018(15):84-85.

[3]葸芳玲.少先隊德育建設工作的實踐與探究[J].學周刊,2018(14):42-43.

[4]姚菲.創新設計德育實踐活動[N].江蘇教育報,2018-04-20(3).

作者:黃琪 單位:揚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