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的悲劇特征評析論文
時間:2022-11-11 08:57:00
導語:竇娥冤的悲劇特征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寫雜劇、演雜劇,揭露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dianshilunwen/dshdxbylw/200911/294059.html" target="_blank">竇娥冤》取材于當時的現實生活和歷史傳說,通過描寫善良的竇娥所遭受的種種迫害、侮辱、冤屈,最終被昏官和惡棍誣為殺人犯而冤斬的千古奇冤,暴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歌頌了竇娥的善良心靈和反抗精神。作者借抨擊貪官污吏危害人民的罪行,異常強烈地表現出了長期遭受壓迫的人民群眾的反抗情緒?!陡]娥冤》作為一部戲曲名劇,它的思想內涵是深刻的,藝術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其藝術感染力更是超越時空的,這一作品,體現了中國古典悲劇的一些重要特征。
《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元雜劇的代表作,更是中國戲曲史、文學史上的著名悲劇之一。在王季思先生主編的《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中,它名列第一。近代學者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曾給予這部名劇以很高的評價,認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
一、善與惡的沖突——中國古典悲劇的主線
戲劇的本質在于沖突,戲劇沖突是戲劇的生命。通常人們評價一部戲的好壞所說的“有‘戲’、沒‘戲”’,或所謂“戲劇性”,指的就是劇中的戲劇沖突。這就要求劇情發展曲折跌宕,懸念環生。我國民眾對于戲劇情節的興趣十分濃厚,很多傳統戲之所以常演不衰,是與它們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戲劇沖突緊張激烈分不開的。而中國古典悲劇主要是善與惡的斗爭,魯迅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自然屬于善,使其毀滅的東西自然屬于惡。劇中人物的悲劇性結局皆因矛盾沖突激化所致,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一很好的例證。
《竇娥冤》中的竇娥是一位不幸的年輕女性。幼時喪母,七歲即被父親用以抵債,成婚不久即喪夫。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她心灰意冷,幾乎徹底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只希望“今世早將來世修”,侍奉好婆母,了此一生。可是,殘酷的現實讓她的這個最低層次的希望競成為奢望。流氓張驢兒父子倆要霸占她婆媳倆為妻,竇娥不畏強暴,恪守婦德,堅決不從。而懦弱的婆婆無奈屈從,竇娥勸之無用,忍氣吞聲地看著張驢兒父子住進家里,而這種忍氣吞聲是不可能持久的,人能忍一時,不能忍一世。張驢兒想用毒藥毒死蔡婆婆,留下竇娥一人好得手。不料,張驢兒的父親誤食毒藥而死,張驢兒遂嫁禍竇娥并告到官府。面對人命官司,能給孤弱的竇娥主持正義的,只有既能代表社會正義又有審判權力的機關——官府,這也是古代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唯一選擇。如果官府中的官是清官倒也是民之大幸,若是昏官也只能是民之不幸??珊弈浅萏靥诣皇且换韫伲鎸σ粋€善良柔弱、孤立無援的小女子和一個橫行霸道、死纏爛打的流氓,只能選擇強奸正義,姑息邪惡。因而,那竇娥一上公堂便無緣無故地被毆打也就不足為怪了。俗話說:小鬼難纏。
一樁明白簡單的命案,摻雜著如此污濁的人情世態,而竇娥的無辜含冤竟緣于她的善良、弱小與孤立!而善良、弱小與孤立本是最該受官府與法律保護的,不料卻成了官府與法律戕害的對象!竇娥痛心疾首,怒斥官府,指天發誓,最終慘遭枉殺。
善與惡的沖突,是中國古典悲劇的一條主干。善的付出,總是以血為代價的,沖突的結果常常使善成為失敗者,惡成為勝利者。究其原因,與當事人所處的時代有關。正如竇娥所處的時代,國家雖然也有所謂的“王法”,但很不健全,特別是那些執法者,他們昏庸無能,貪贓枉法,不但不能保護弱小、善良,懲罰奸詐、邪惡,而且欺辱弱小、魚肉百姓。這是造成竇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誕”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代表正義善良的悲劇人物,在善與惡的沖突中明顯缺乏主動性、攻擊性。而且,她的抗爭與斗爭面對強權與惡行是軟弱的、無力的。對善的張揚不是通過善對惡的主動進攻與消滅來完成,讓善的化身在備受惡的摧殘與欺凌時才奮起反抗,甚至不惜以死相拼,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華。善在被惡毀滅的過程中不斷散發美麗的光彩、動人的力量。永恒的正義在悲劇人物的痛苦和毀滅中得以保存和升華。其悲劇之悲的魅力和價值也就在這里。
二、百善孝為先——中國古典悲劇的弘揚重點
中國人一向是重親情、重倫理的,百善孝為先既是中國的傳統,也是中國古典悲劇弘揚的重點。竇娥是中國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代表,是恪守婦道,孝順長輩的典范。作者借竇娥的孝行,弘揚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從這點來看,竇娥的孝行不但是美德的化身,而且體現了對當時社會倫理道德的批判。在第一折里,竇娥雖遭年幼失母、少年離父,青年喪偶等一連串的人生打擊,但她想的是“我將這婆侍養,我將這孝服守,我言詞須應口。”她活著仿佛就是為了盡孝。她勸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禮教的立場,也是出于對婆婆的關心:“我替你細細愁:愁則愁興闌珊咽不下交歡酒?!痹诠蒙希淮虻闷ら_肉綻,也不屈服,當昏官要打她婆婆時,她忙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罷?!睂幙杀辉惨M力保護婆婆。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她顧及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顧念婆婆,請求繞道走后街,以免被婆婆看見,心中痛苦。不僅如此,關漢卿還對“孝”的境界進行了美的升華,劇本的最后,竇娥的冤案得以平反,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職的父親,而是那個曾和自己相依為命,年老身衰、無依無靠的婆婆。竇娥要求父親收養蔡婆婆,代她給婆婆養生送死。
竇娥的這種孝,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孝。她的善良、孝順,令人動容。但這樣一個至孝的人卻無端地被社會邪惡勢力蹂躪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賞者的悲憫之情。孝是美德,然而過分的孝也是一種人性的悲哀,竇娥所體現的犧牲精神便是如此。這是善良人的悲劇,此劇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圓滿大結局——中國古典悲劇的理想追求
崇尚文明,尊重人性,追求和諧,向往美好,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但有些在現實生活中是難以做到的。人們幻想揚善懲惡,讓痛苦的心靈能得到一點慰藉,中國古典悲劇往往在結局時,設計成一種大團圓,給人“梁祝化蝶式”的彌補,以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滿足。這是中國古典悲劇的理想追求。
在竇娥的故事中,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借用神話色彩,使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正義得到伸張,人性得到張揚,邪惡受到嚴懲。竇娥臨刑前發出的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降雪、大旱三年逐一應驗,以明深冤。這些應驗盡管是非正常的、超自然的,但仍給人歡欣鼓舞的力量。張驢兒被剮了一百二十刀處死;楚州太守桃杌,被杖一百,永不續用;塞盧醫被發配邊遠地區,永遠充軍;竇娥無罪,案卷重新改正。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一切都是借竇娥的鬼魂爭取其父竇天章來實現完成的。這些超現實的極具個性的想象,盡管都是虛幻的,但我們分明感受到正義的力量。這種理想式的大團圓結局,無疑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審美需求,宣泄了廣大群眾的心理情緒,表現了正義終會戰勝邪惡的美好愿望,體現出事物本質的真實。中國古典悲劇的三個主要特征,在《竇娥冤》中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這也是它之所以成為一代名劇,受歷代欣賞者喜愛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 上一篇:副市長在人口扶持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人口計生工作創建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