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下電視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9-07 11:03:47
導語:“一帶一路”下電視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愈加深入,為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廣西電視人才的需求面臨質與量的雙重考驗。對于人才培養入口的廣電行業和高校來說,如何面向“一帶一路”的戰略需求,立足廣西區位優勢,打造適應并能提升“一帶一路”進程的高素質電視人才,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本文在“一帶一路”廣西區位優勢下分析探討業界和高校對電視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及電視人才培養在“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一帶一路;電視人才;培養模式;廣播電視編導
廣西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背景對廣西電視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電視人才作為廣播影視的主力軍,在傳播中國優秀文化、促進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業界對電視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在互聯網+融媒體發展的趨勢下,廣西廣播電視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受眾的審美水平和收視訴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今天,廣電行業只有與時俱進,破除傳統觀念,對電視人才進行再培養、再學習,才能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適應廣西“一帶一路”對廣電行業的新要求、新挑戰。(一)增強電視人才跨文化意識,講好中國故事。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睂V西來說,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從歷史進程中尋找文化底蘊,充分利用和發揮好廣西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深厚歷史文化,以此提升廣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自信力和影響力。面對講好中國故事和“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傳播的雙重要求,廣西電視人才如何利用好區位優勢將中國故事傳播給東盟各國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廣西地處中越邊境,與東盟各國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同時也處在“一帶一路”陸海交匯對接的重要節點、關鍵區域,這是廣西的區位優勢,也是廣西電視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有利條件。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要研究學習受眾國的話語體系,用受眾國的母語講好中國故事。這就要求廣西電視人才要有跨文化意識,主動學習“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話語體系,以貼近受眾國民的關注點與語言習慣將中國故事傳播出去,以此來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與東盟各國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互聯互通。在這一背景下,廣西電視人才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增強跨文化意識,奮力寫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二)提高電視人才新媒體應用能力,適應融媒體時代。在“互聯網+”的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不斷被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不斷被打破,這不僅降低了傳播門檻,也提高了傳播效率,這為助力“一帶一路”、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嶄新的手段,與此同時這就要求廣西電視人才抓住融媒體與“一帶一路”結合發展的窗口期,充分利用新媒體輿論陣地,創新全媒體時代的對外傳播模式。在媒體融合的不斷推動下,傳統電視人才必須與時俱進,提高自身應用新媒體的能力,適應融媒體環境。在融媒體時代,對電視人才的需求不再是術業有專攻的單一型人才,而是身兼數職的復合型人才。廣播電視行業作為一項專業技術要求高、知識更新速度快的特殊行業,對人才定期提供培訓顯得十分重要。面對電視媒體技術人員新聞、播音、編輯式單一型人才為主的現狀,可以通過內部培訓、外來專家授課、遠程教育、合作交流、跟班學習等方式,定期進行培訓學習交流,在學習交流中側重于實務操作,如對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內容的學習和體驗,用互聯網思維扭轉固化思維,實現新舊媒體的深度融合;可以引入考核管理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人員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懲罰,對成績優異的技術人員進行獎勵。在培訓學習中以標準化的獎勵機制鼓勵傳統電視人員的繼續學習與不斷提高,能夠破除固化的傳統類型媒介的邊界思想,積極融入全媒體建設時代。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對電視人才的培養
在新時代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教育是基礎,人才是關鍵。作為電視人才的主要輸出者,高校在電視人才的培養上也需要不斷調整培養模式,以此提升電視人才在“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市場匹配性和適應性。廣播電視編導是電視人才的生力軍,高校在對廣播電視編導人才的培養上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段,突出學生的融媒體思維能力。(一)創新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形成自我風格。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一門涉及多種藝術類型的專業。在藝術概論、影視作品分析、視聽語言等基礎理論課程中,授課教師通常只單純講解教材上的知識,這不僅會讓課程變得枯燥乏味,還會讓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產生“斷層”,不利于學生自身影像風格的形成,在未來電視人才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F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對電視人才的專業化和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高校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在課程講解特別是理論性較強的專業課中多采用學生習作法、案例教學法、互動式啟發法等方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用形象生動的實例來闡釋抽象的理論,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識,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為使學生進一步適應廣西“一帶一路”背景下社會對電視人才的需求,不同專業課任課教師還需要有意識地進行類型化教學,即教師從自身擅長的影視類型出發,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學。例如在紀錄片、專題片領域有研究成果的專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加強自身文化素養和知識積累,帶領學生創作具有個性或反映社會現象、具有深度的影視作品。在影視作品創作實踐中,學生在類型化的教學引導下,通過理論與實踐逐漸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以適應未來“一帶一路”國家文化名片的宣傳要求和影視交流的發展需要。(二)突出融媒體能力,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原有的傳統技術人才往往難以接受日新月異的媒介變化,為解決電視人才的發展瓶頸,適應“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應突出融媒體能力,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思維。突出學生融媒體能力是以“融媒體”為指導前提,以應對紛繁復雜的媒體變化環境為落腳點,摒棄傳統、僵硬、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融媒體環境下,最重要的是“融媒體思維能力”的培養,但這一能力具體表現為宏觀的、綜合性的、深層次的邏輯思辨能力以及跨界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僅僅憑借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很難讓學生對這一能力產生深刻的認識并有所提高。高??梢酝ㄟ^加大校內校外聯動培養學生的融媒體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到更加規范化的平臺進行錘煉,接觸高水平影視作品制作流程,開拓視野,激發創新動力,在真實的一線工作環境中認識、提升融媒體思維。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推薦學生到專業性強的單位實習,為學生由理論轉向實踐、從校園走向社會搭建橋梁。與此同時可以通過建設校內傳媒機構,為學生提供在校實踐的機會,按照公司結構模式設立非營利性的多元化學生傳媒組織,以模擬實際工作中成熟專業的傳媒公司,為高年級的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三、廣西電視人才培養對“一帶一路”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經濟、文化合作的全面開展,廣西的電視人才需求逐漸顯現,而電視人才的培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業界在影視作品交流中成為橋梁和紐帶。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也是世界第二大影視市場,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視交流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經過培訓后的電視人才在這其中承擔起帶頭人的作用。影視作品的交流也逐漸成為“一帶一路”的文化橋梁和紐帶。影視通過聲音和畫面傳遞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生動面孔,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當下廣西電視人才正尋求與絲路國家合力創作的新方式,進而促進文明互鑒、文化繁榮。廣西科教頻道借助于廣西與東盟國家開展影視交流合作的基礎,正在打造中國與東盟影視交流的平臺,為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影視和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高品質作品。另外,廣西電視人才也在通過“一帶一路”絲路精神的指導,發揮自身優勢資源與東盟國家積極強化技術產業合作,推動廣播影視基礎設施技術聯通。(二)高校在培育學生跨文化思維中儲備電視人才?!耙粠б宦贰苯ㄔO不僅是經濟、政治方面的合作,還是文化、價值觀的交流。目前我國文化傳播投資項目以及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常常遭遇“水土不服”“失誤連連”的挑戰和困難,歸根結底是相關電視媒體人員缺乏對世界各國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等重要因素的深度了解。針對多國文化和價值觀不同的問題,高校教師對電視人才的培養應以跨文化意識為著力點,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豐富積極引導學生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高校教師以課程作業或者相關影視作品的鑒賞讓學生深入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歷史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一帶一路”的價值觀,加強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通的思想觀念,鼓勵學生在廣西本土創作有關“一帶一路”的影視作品,進而感知“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了解沿線各國,提升跨文化意識。高校在培育學生跨文化思維中儲備電視人才,為“一帶一路”在文化互通和共融中掃清人才障礙,而電視人才的儲備在未來將會增強中華文化的辨識度和親近感,為展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和豐富多樣、精彩紛呈的中國現代文化成果提供更多的可能和選擇,使電視人才的素質與所掌握的技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三)高校在優化教師結構中助推?!耙粠б宦贰苯處熽犖榻ㄔO是高校對電視人才培養的關鍵,是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也是助推“一帶一路”的重要一環。目前高校教師隊伍優化緊隨“一帶一路”方向,立足廣西區域特色,為廣西電視人才的培養帶來“新動能”,引發“新引擎”。為使未來電視人才適應“一帶一路”進程中的需求,高校也需要一支多學科融合,既懂教學、會做研究,又有業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為此,高校應在專業教師的團隊搭建中盡量多地涉及多學科、多門類的教師,比如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任課老師要涉及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管理學、設計藝術學等多學科、多專業,并在教師結構組建中呈現融合的狀態。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互鑒。目前,廣西高校正與東盟高校積極探索建立雙向互動的人才交流機制,在人才交流機制的運行下,東盟國家的電視人才可到我國進行座談交流,豐富高校的教師隊伍,為學生開拓國際視野提供有利條件。我國高校教師也可到東盟高校進行深造和訪問,在交流互鑒中守正出新、博采眾長。高校也在通過優化教師隊伍建設中推動“一帶一路”教育的文化交流和人員流動。
四、結論
隨著國家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廣西在新的歷史機遇下,提高電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育電視人才顯得尤為重要。業界傳統電視人才應不斷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下廣電行業的新要求。而作為電視人才培養的高校,面對戰略環境對人才素質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要主動創新教學手段,著重培養學生的融媒體思維能力。業界和高校也在電視人才培養中對助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起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成學.從大歷史中增強廣西參與“一帶一路”的文化底蘊[J].當代廣西,2018(2).
2.鄭旭.協同創新理念下高校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J].今傳媒,2016(11).
3.來莎莎.從“一帶一路”的報道看國內輿論[J].經營管理者,2015(24).
4.楊悅.媒體融合背景下廣電人才培養新趨勢[J].西部廣播電視,2017(15).
作者:張興動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
- 上一篇:小學開發“一帶一路”課程思考
- 下一篇:“一帶一路”下紡織行業競爭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