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視西游記傳播變化

時間:2022-06-06 11:19:00

導語:日本影視西游記傳播變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日本影視西游記傳播變化

20世紀中后期以來,《西游記》開始走出大陸,港澳地區以及國外對《西游記》的影視改編開始出現,香港電視臺曾多次改編《西游記》。日本在《西游記》的跨文化影視傳播中亦非常有代表性。1978年10月,日本人第一次將《西游記》改編成電視劇并在日本電視臺播出,隨后日本共四次將《西游記》搬上銀幕。2006年1月,由鈴木吉弘制片、坂原裕二編劇的《西游記》連續劇由富士電視臺播出(以下簡稱富士版),很快在日本掀起了觀看《西游記》的新一輪高潮?,F代影視借助圖像和電子技術的再生產方式,很好地克服了語言文字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局限性,并以其大眾化和直觀性使《西游記》的跨文化傳播實現了更大限度的拓展。然而,在文學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還有許多美學因素、心理學因素和文化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些難以確定的因素的作用下,被傳播和接受的文學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異”…。日本影視版的《西游記》雖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且并未脫離原著基本框架,但在改編過程中,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系列的文化誤讀舊J、文化變異現象。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日本本國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特征。若進一步探究,“變異是在哪個部分發生的?怎樣產生變異的?為什么會有變異?”【31類似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成為我們要關注的重要方面?,F代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研究理論都反對把作品的意義看成是固定不變的和唯一的。然而,從小說到影視,跨越了文字解讀到影像闡釋的視界HJ,除了原著的世界觀、歷史觀、藝術觀等會被重塑,其影像闡釋也必然會打上時代精神與思潮的烙印,無論是原著的母題還是人物形象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改編者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下文將以在日本影響最大的2006年富士版《西游記》電視劇為主,分析《西游記》在日本影視中的變異。

一、《西游記》在日本影視中的母題變異

“母題”(Motif)這一概念源自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研究,其內涵和外延歷來有著不盡相同的闡釋,美國著名的民俗學家史蒂斯•湯普森(StithThompson)廣泛搜羅口頭流傳的神話、傳說、故事和敘事詩歌,從中提取母題兩萬余個。他對母題以及母題和類型之關系作過權威性的解釋:“一個母題是一個故事中最小的、能夠持續在傳統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須具有某種不尋常的和動人的力量?!盵51可見,母題不僅是敘事作品中能夠延續傳統積淀的成分,還具有一種普遍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一個民族甚至是人類共同的集體無意識,能夠勾勒出一種文化中共同的文化心理。因此,對母題的挖掘與表現往往體現出一部敘事作品的民族性與深刻性。在日本影視版《西游記》中,原著母題出現了一些看似普通實則深刻的變異。首先,繼承了歷險母題,強化了伙伴和團隊的重要性。在各種日版《西游記》影視版本中,基本都繼承了歷險的母題結構。從1978年的電視劇版本到2006年富士電視臺推出的11集連續劇,以及2007年暑期最新推出的電影版《西游記》,唐僧師徒無一例外都是歷經劫難才終成完滿。所不同的是,在日本版《西游記》的歷險母題中,強調了伙伴和團隊的作用。在富士版《西游記》中,三藏法師救出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孫悟空,向他介紹已經收為徒弟的八戒和沙悟凈時說:“這是我的兩個伙伴?!币婚_始便強調了伙伴的關系定位。日本改編后的《西游記》電視劇與電影中,雖然三藏法師、悟空、八戒、沙悟凈的身份還是師徒四人,但較之原著少了些師父、大師兄、二師弟之類的等級觀念,更多強調了一種團隊關系。其次,弱化了反叛母題,突出了勇氣和正義之心的重要性。在1978年版的電視劇《西游記》中,尚有反映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情節,不過重點表現了如來對孫悟空的收服。在富士版《西游記》中,已經完全省略了孫悟空出生以及大鬧天宮的情節,一出場就是師徒四人,只是用回憶的方式提到了三藏法師從五行山下救出悟空的場面。富士版《西游記》首集便開宗明義突出了堅信正義之心的重要性。三藏法師為救師傅的女兒,甘作替身去當祭品,深入魔窟,在遭到出賣后,他依然深信師傅的無辜,最終震撼了師傅,打敗了魔王。類似的情節在劇中多次出現,渲染了三藏法師對正義不敗的堅定信心。另一方面,與原著中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為了“成佛成圣”的目的不同,富士版《西游記》中孫悟空與三藏法師相約去天竺取經是為了感受人類勇氣的鶯要性,驅逐沒有父母、獨處天地間的孤獨感,完善他那顆石猴的心靈。第三,引入了婚戀母題?;閼偈侨祟惿鐣挠篮阒黝}?!段饔斡洝吩幕閼倌割}是非常弱化的,唯有豬八戒因難斷“色戒”留下無數笑料,與取經的原旨相背而帶有一種詼諧調侃色彩。而】52在富士版《西游記》中,感情戲的成份明顯加重。除了三藏法師一如既往沒有任何“緋聞”,悟空、八戒、沙悟凈則無一例外都有蕩氣回腸的戀情故事?!稖厝畤分?,因豬和妖怪的雙重身份而深深自卑的八戒得到了漂亮姑娘春麗的主動表白,八戒深受鼓舞并愛上了她,決定為她放棄天竺之行?!渡爸畤分?,連原著中最沉默寡言的沙悟凈也邂逅了舊戀人金魚,經受了一場愛情與誠信的考驗。第十集《滅法國》中,一直偷偷喜歡悟空的凜凜決定和悟空舉行結婚典禮,以保護師徒四人順利西行,婚禮上為保護悟空她被惡魔安排的飛刀所傷,引發悟空真情外露。富士版《西游記》無疑對愛情有很多正面的探討和描繪。母題的變異是《西游記》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內容變異的重要表現。在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內容的變異一方面來自日本文化對原著文化背景的再解讀或融合。比如在歷險的過程中,強調伙伴和團隊的重要性,弱化反叛色彩,突出勇氣和堅信正義之心的重要性,這些都和日本文化的傳統和文化思維息息相關。內容的變異另一方面還跟當下時代的特征相關,對婚戀主題的凸顯,對誠信的描繪,都使當下人對自己的職業和生存狀態感同身受,使《西游記》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仍然能引發人們的關注和思考。

二、《西游記》在日本影視中的藝術形象變異

小說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決定故事內容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在影視劇中,人物也是推動敘事的核心,戲劇的沖突和對抗離不開人物之間以及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拔覀兡軌蛳胂笕撕腿酥g的或者人和他的環境——包括社會力量和自然力量——之間的戲劇性斗爭,但我們要設想一出只有各種自然力量對抗的戲可就難了?!薄?在影視劇的人物改編中,形象塑造之難在于既要受到原著中人物的制約,又要迎合觀眾對于人物可能產生的新的理解,體現出時代觀念的特點?!耙蚨?,人物形象的改編始終是在歷史與現代的交叉點上進行,滲透著人類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叫¨富士版《西游記》的人物也穿越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其人物形象的變異,不僅在于人物造型的變異,還在于人物性格的變異。

(一)人物造型的變異

歷年來日本版《西游記》的人物造型因為種種原因與原著都有較大的不同。在對原著人物的改編中,尤其引發爭議的是唐僧形象的變化。中國文化中的唐僧是僧人,也是有著唐朝天朝大國的“御弟”形象,但是日版《西游記》中的唐僧一般都是由女演員扮演。富士版《西游記》的三藏法師由女演員深津繪里扮演,脫去了袈裟,著白冠白袍,除了慈悲為懷,還不時露出女性的細膩和柔美。這曾令中國觀眾大跌眼鏡,甚至引發中國網民對日劇糟蹋中華文化的強烈不滿。其次是孫悟空的造型。富士版的孫悟空留著時尚的黃頭發,性格率真沖動,說話大喊大叫,言行舉止頗具搞笑元素,筋斗云也演化成了由一片羽毛變成的滑板。八戒戴著一頂紅綠條紋相間的帽子,穿對襟短袍,九齒釘耙縮水到了五齒,除了一對招風耳之外,外貌無異于常人。最老實的沙師弟也不再整天挑著擔,而是改用兩把小叉走江湖……總體上說,四個主要人物造型與中國傳統的《西游記》人物形象相比變化頗大,一方面是更具有時尚特征,更注重貼近目標觀眾;另一方面兼顧視覺效果,既注重動態上的造型互補,也注意靜態上的顏色搭配,呈現鮮明的視覺效果,使人印象深刻。

(二)主要人物性格的變異

從早年的1978年版電視劇到2006年富士版電視劇,日版《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愈來愈趨近于普通大眾。鈴木吉弘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們給這郎《西游記》的定位是讓一家老少喜聞樂見,所以設計人物性格時注重讓孩子產生共鳴,讓觀眾更容易感受人物的苦惱和奮斗精神舊J。首先,性格變化最明顯的當數孫悟空。在日版《西游記》中,尤其在富士版、2007版影視劇中,孫悟空的性格更加接近于一個普通人的形象,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孫悟空溫柔細膩的一面。在《小兒國》中,孫悟空給幾個孤兒當起了爸爸,哄嬰兒睡覺,幫孩子們做飯,甚至為了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苦心學習并參加他們賴以生存的工作——刺繡。這一切是因為孫悟空有著同樣的寂寞感,沒有父母的寂寞感。不管有多少力量,打敗多少看不順眼的家伙,但還是消除不了那種寂寞感。在《花之國》中.翠玲曾經假冒過他的媽媽,因為被“人”當成兒子的感動,悟空冒著生命危險去為中毒的翠玲尋找解藥。其次是三藏法師的性格變化。原著中三藏法師的性格是比較多面的。取經意志堅定、佛門心愿虔誠是他的優點,但他更有懦弱膽怯、賢愚不分的一面。相對而言,日版《西游記》中三藏法師性格更有常人特征,更具領袖魅力。日劇中的三藏法師歷來由女演員扮演,弱化了三藏法師不近女色的特點,同時徹底改變了三藏懦弱膽怯的性格傾向。三藏不再是拯救對象,每次都和徒弟們一起親臨除妖現場,一同參加戰斗,雖不是武藝最高強者,卻是徒弟們同生死、共患難的伙伴。第三,突出了三藏法師在團隊中的精神領袖作用。在《花之國》一集中,為了瓦解混世魔王企圖分解他們師徒聯盟的鬼話,他拼著性命吃下一棵帶毒的種子,堅定了師徒之間的伙伴情誼。每當最艱難的時刻,他總會給徒弟們以精神上的支撐。在沙漠中,悟空、八戒、悟凈為水爭斗,三藏卻將自己水壺里的水倒出來澆灌了沙漠里的一叢小花……此外,豬八戒、沙悟凈以及其他次要人物的性格也更傾向于普通人。、

三、日本版《西游記》產生變異的原因

文化的積淀凝聚了人們的智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往往堅守自己的文化傳統。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游記》在日本的變異無疑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首先是日本宗教、習俗、傳統文化等民族特征的熏陶,其次是日本現代時尚的影響。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誤讀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現象。對于文化元素的源國家來說,變異很可能是誤讀,但對文化引進一方來說,則需要自己的接受方式,這一過程事實上就是文化整合的過程。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研究更加需要我們具有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即“能力上——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心理上——能夠容忍暫時的誤會或挫折而不是以消極刻板的想法或偏見去對待他人’’。

(一)日本宗教的影響

日本的民族特征在日版《西游記》中有著不同程度與不同角度的表現。首先是宗教的影響。日本是一個位于亞洲、與朝鮮半島和中國隔海相望的狹長島國。因為島國的條件制約,日本民族一直保持征服、學習的能力和崇尚自然的原始天性。日本不僅發展出了自己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與此同時,還積極接受中國和朝鮮宗教文化的影響,并使這種宗教“為我所用”。中國儒家學說的傳人為日本朝廷建立了秩序和禮節,使得日本神道教強調的“天皇”的“神之孫”的信仰和等級制度得到加強。另外,儒家的社會憂患意識、對自然人性的寬容態度、現實主義的人生態度、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戰爭觀等,也都與當時的日本民族生活及文化需要相適應。但是,儒家思想中的禁欲主義受到日本文化的排斥。日本人有著-隆強的意志力,做事執著、認真、不惜代價。但同時,他們保留著自己享受生活的權利,無論飲食的精細、泡“熱水澡”的嗜好,還是對性的寬容,都可見一斑。但是,日本人絕對不把這種感官的享樂作為“生活的要義”,“在他們盡情享樂之后,他們就能夠為義務獻身”【l…。在日版《西游記》中,也改變了原著中對情愛婚戀的避諱和克制。幾乎每一部與《西游記》相關的Et劇都要為師徒四人增添愛情色彩,但是,這種愛情色彩并不影響他們取經的執著與克服困難的勇氣,他們為了自己的目標一樣可以無往而不前。

(二)日本民族情調和審美傾向的熏陶除了宗教文化的影響,日本的民族情調和傳統審美傾向對日版《西游記>也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調,那么,日本人的情調是一種“知傷感之心……,最能反映El本154人情調的歌曲還是日本國歌,曲調獨特,哀婉莊嚴,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國家會把如此哀婉的歌曲當國歌”。此外,Et本人還有一種“哭泣與悲劇的女性化情調”¨31,這種情調與日版《西游記》中女性化的三藏法師不無關系,也與三藏法師的屢次掉淚不無關系。一如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形象,集誠、哀、寂于一身,形成一種哀而不怨、純真溫情的審美特質。這種情調也形成了日本文藝作品“幽玄”、“物哀”的審美色彩,促成E1本文藝作品重視“純真溫情”的一面。日版《西游記》中多次用母愛來突出作品溫情的一面,不僅悟空因母愛神迷,用之撫慰自己解不開的孤兒心結。連三藏法師也為母愛沉醉,愿意在有母愛相伴的夢境中永不醒來,甚至愿意為了母親的陪伴放棄他天竺取經的誓愿。在日本的民族情調和傳統審美傾向中也有強調忠誠和為義務獻身的武士道精神。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作品,全部滲透著一種強烈的武士道情結,他們強調為了義務而獻身?!拔涫康篮茏⒅丶w主義,他們就像櫻花一樣,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開放就很完美?!薄?o這種精神不光在武士階層傳播,同時也延伸到日本各個階層。相對于中國《西游記》中唐僧和三徒弟之間的師徒關系,在日版《西游記》中更多表現的是一種團隊精神,這種新型的關系定位其實也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一種折射。在取經過程中,師徒三人面對各種畏懼所表現出來的可貴勇氣,以及三藏法師屢次為了他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種體現。

(三)現代社會風尚的影響

日版《西游記》內容變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El本對外來文化素材注入了現代社會元素。近年來,日本逐漸由一個經濟大國上升為一個文化大國,尤其漫畫出口量大增。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島國,“它既從自己的風俗傳統里尋找題材,又從東方鄰國以至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里尋找寶藏。從古代中國故事到未來東京,從希臘羅馬神話到歐洲貴族生活,從圣經故事到佛教傳說”[151。日本人憑借其一絲不茍的鉆研和學習精神,總能較快地完成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和借鑒。并且,他們往往能以當下的眼光、歐美化的思維方式對傳統題材進行二度創作,以其古典的故事情節與現代性的時尚風貌的結合吸引更多的讀者,最終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以至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吸引力。在富士版《西游記》中,雖然敘述的依然是三藏法師師徒取經的經典故事,但我們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時尚元素。女偷凜凜在取經故事中似乎游離在故事之外,她有意無意地與師徒四人結伴而行,也總與悟空發生或大或小的爭吵。這位身為小偷的灰姑娘,其實是滅法國唯一合法的王位繼承人,性格反叛的她向往無羈無絆的生活,不愿繼承王位。她有著現代女孩的蠻橫與任性、反叛與執著,幻想浪漫愛情,愛上了同樣不愿意接受約束的孫悟空。為了保護師徒四人順利走出滅法國,她幾乎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種反叛又純情的愛情故事,洋溢著時尚氣息。此外,日版《西游記》解構了原著中法術無邊的權威人物,彰顯了平常人的勇氣和力量。比如富士版《西游記》中并沒有出現救苦救難又法力無邊的觀世音菩薩形象,取代觀世音權威形象的是老子形象。他平庸而無威信,膽小而又自我,他并不能為三藏法師的降妖除魔提供法術幫助,反而嘮嘮叨叨常與孫悟空發生口角,這里的老子形象已經從權威走向了邊緣,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神圣性,體現出現代時尚的特點。

總之,影視作品成功的基本要求是能喚起大眾的熱情,尤其在大眾化時代,觀眾不再僅僅是接受者,而是能夠通過群體性的喜好影響作品創作。因而在創作者期望傳達主流意識與經典思想的同時,無法忽略受眾的意愿?;赜^日版《西游記》,如若暫時擱置其改編后的內容與原著以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的確能夠感受到改編人員對于再創作所花費的心力,從而樂于看到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能夠為更多不同民族、不同價值觀念的現代讀者所接受。這也是中國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